佛教与环境保护
作者:王小力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在现代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扩大和深入,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和改变。而我们所说的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人们对环境恶化的治理和补救,关键在于要树立一种环境保护的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佛教,它的一些教义和宗教实践,在环保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思想。过去,人们认为佛教是迷信,是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加之繁琐复杂的术语,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产生了很大误解。实际上,佛教中一些合理、有益的思想不仅是人类精神的防腐剂,更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环保领域,佛教典籍中丰富的环保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利用。
一、人类生态恶化的根源
在佛教思想中,有不少关于人的欲念方面的思想。总体上,佛教对人的欲念是持否定态度的,这虽然并不都正确,但其中所涉及的人的欲念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值得我们注意。佛教认为,人的贪心、嗔怒心和愚痴心是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佛法中,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味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们逐欲不止,争夺不已。因为人的欲望无所不在,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控制,而且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当一个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后,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就叫欲壑难填。比如,当一个人有了一些钱,他还想有更多的钱;人有了房子,又想有更大更好的房子;人有了汽车,又想有更好更靓的车等等。虽然这种欲望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大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然而,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并伴随着大量有毒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如空气的污染、河流的污染、滥伐森林、水土流失、白色垃圾等。长此以往,人类向往的财富将成无本之木,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欲望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不能有效节制,一味不顾后果向大自然索取,并且肆意挥霍浪沸,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潜伏的、未来的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人类生态环境的根源,因此,佛教认为,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
二、佛教对环保的重要意义
佛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类之间更是要求相互关心、和平共处。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形成,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怀抱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浪费,更何况恣意破坏。这些环保理念在佛经中比比皆是,尽管其理性与理想化成分较多,但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发展,二千五百多年来对维护人类的和平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佛教制定有杀生戒、并视之为第一大戒,同时极力赞叹放生功德,甚至有佛陀舍生饲虎的故事;在僧团中制定有在动植物滋生的两季结夏安居之月的制度,尤其是汉传佛教,有着优良的素食传统。这些在客观上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的优良传统,所以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是缘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也是出于参禅修道的环境需要。古人道“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和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佛教的环保思想和实践
(一)佛教的环保思想。
1.佛教的缘起法。佛教认为世间万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不由一定的因缘和因果关系组成种种和合互生关系,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各种有情类生命分别依业受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形成了一定的生态平衡,如各类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不息息相关。说到动物,顾名思义,凡是具有生命活力,能自主运动的生物都可称为动物。动物种类很多,人们常简单地划分为高级与低级动物,而人类则自视为万物之灵。这么划分不无道理,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人类对其它动物的歧视。以致不少人也忘记了人类本身也是动物,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和主宰世界的能力日益提高,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有增无减,使生态平衡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灭绝动植物达到五万多种。与此同时,人类盲目的发展与疏于治理,造成空前的全方位的污染、如包括“白色污染”在内的垃圾污染、农药等化工厂产品污染、汽车尾气,煤烟等造成的空气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存,可见人类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欲的同时,给整个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带来了多么大的破坏。因此,今天我们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影响,要顾及他人乃至子孙后代,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摒弃那种急功近利,损人肥私、盲目发展的思维模式。
2.心净佛土净的净土思想。佛经为我们介绍了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其中有七宝所成之池,八功德水充满,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它们都是由诸佛累劫修行、愿力所成。并说众生只要行善积德,诵经念佛,愿生彼国,命终即可随愿往生。另外,佛经还常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非暴力的和平思想。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战争不断,不仅使许多人类长期和平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无数生灵惨遭涂炭,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现代,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各种现代化的常规武器足以毁灭人类和整个地球,一旦世界大战爆发,则所谓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尽成空谈,最近美国与阿富汗的战争,使大量平民伤亡,数百万人类失去生活来源,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而且由于炼油厂、化工厂、武器库等被炸,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霸权主义对世界的和平与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危胁。所以,当今人类的第一要务就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佛教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宗教,一向反对各种形式的战争,在历史上也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4.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当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胀,使大量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尤其是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对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从而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过去生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如今虽然身形、智愚能力等果报各个不同,但在贪生恶死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为培养慈悲心怀,报众生恩乃至普渡众生,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让鸟归天空,鱼归水中,将动物放归自然而获得生命和自由,认为这样做会有极大的功德。佛教的共修放生,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具备惭愧、谨慎的品行;持戒、慈悲的德质;实修、实证的行为。千百年来,广大佛教徒依此教义戒杀护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人类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慈悲思想啊。
5.少欲知足,勤俭理财的思想。佛教认为,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知足常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佛教教导人们少欲知足,勤俭理财,这可以提升人的道德,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缓解人际关系。当然知足并不是要人绝欲,让人不要关注国计民生,如果说贫穷是环保的敌人,那么盲目发展更是环保的敌人,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佛教的教义来对付这两大敌人,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二)佛教的环保实践。
1.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林木花草有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效,还可以增添寺院的幽静与灵气,佛教历来有山林办道的传统,寺庙周围优良的生态环境都是佛教徒长期建设的结果。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上,三国佛教界拟于每年4月份在本国植树,借此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净化社会,可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已成为国内外佛教界的共识。
2.提倡文明进香。礼佛烧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达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谓心到佛知,然而许多人不明此理,以为烧香越多越好,成把成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易造成火灾,不利于古建等文物的保护,因此各寺院大力提倡文明进香,而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时亦提倡向佛祖献花,以免污染环境。
3.勤俭、惜福、合理用财。这既是佛教一贯主张的生活理念,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主张生活要节俭,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字纸等。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财富是以前修行的结果,应当珍惜,不应浪费,节俭是美德。人要爱惜物力,淡泊生活。所以,佛教提倡节约资源,合理用财,对于今天物欲泛滥成灾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戒杀放生,推广素食。佛教在戒杀、放生、素食方面有着一整套的理论和做法,应结合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宣传,从而有益于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强身健体。比如佛教主张素食,它是不杀生戒的自然发展,从资源节药的角度看,素食可以减少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损失、爱护动物。从健康角度看,素食可以减少“文明病”(心血管类病)发生的可能性,素食也反映了人畜共处皆是缘,倡导绿色文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难怪复旦大学有“素食协会”。
5.清除污染、美化环境。禅宗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了。那么,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摒弃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以防范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仍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