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之我见(胡晓光)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8

佛学之我见
胡晓光
闽南佛学

  本文从哲学维度概括了作者的佛学观,以十个小题目陈述了佛学理论的性质,认为佛这是以真如为终极本体的,而本体是依因之理,不是实体主义化的本体;真如只是自在之理,依理而有智照的能力,是中道,中道就是彻底的辩证法;佛学中道辩证法是无自性之辩证法,不同于世间哲学实体主义无反顾的辩证法;中道之观照是证体之能相,这能相就是内证心性本真之功用;心性即宇宙之本体,本体即是不可思议的是了上境界(感悟之态),就是道;道无所不在,故对于现观之人而言,道就在现实之中;由于佛不是内证心性之学理。故其所讲之理是内在因果原则,这与物性科学的外在因果不同;同在心性的取向是道德价值世界。依道德修为则可以转变心智而成圣智,宇宙的所以然即可知晓;原始要典佛学之理就是归体的方法,而这方法正是人生哲学的道德实践原则。
  佛学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是生命最高层次的智能产物,它把宇宙万有的本性彻底地显明出来了。学佛就是要对宇宙万有大和彻大悟。我参学佛法近二十年,从法相学入手,旁及各家之说,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佛学观。今把佛学的基本特质归纳为十义略陈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如是万法的本体真者
  真实无妄之称;如者,不变不改之谓。所谓真如者,真实无妄不变不改之性,万法之本体是也。
  何者可言为真如?考其体用、事理诸范畴,唯理可为真如与万法之关系时常用体用范畴来理解,由于体与用是内在相关性,所以中国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两个方面的定义:一是不变义,二是随缘义。不变者,体也;随缘者,用也。体用不离,是为二者一如也。印度佛教讲真如与方法关系时常用事理是外在相关性,所以印度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真如凝然而不用诸法。真如只是理,不是事。中国佛学与印度佛教立论维度不同,思想差异较大。中国佛教讲性觉,印度佛教讲性寂;中国佛教讲无为缘起论,印度佛教讲有为缘起论。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体用实足沿用中国传统哲学之理念而来的,有真常意味,故体用真如观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然.理事则在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万法之规律(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不变性的特点),理足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不是实体,因而理是真实不改的万法之真如。真如即本体,即事物的本质体性。真如不可实体化,因为实体不变性是建立不起来的,一切物都是缘起有,是运动性存在,无固定不变的自体,佛教的真如之理就是破实体主义哲学的。体用之范畴有实体主义倾向,因而中观学和唯识学都反对用体用方法来阐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真如”之名与“理”之实足相符的,名实一味,名正言顺,逻辑有效。我笃信唯识教理,以为对其真如观也应以事理方法来解为上。
  真如本体是理体不是实体,因此,佛学的本体论是哲学认识的本体论,不是宇宙发生论的实体本体论。认识是以实证为前提的,真如本体是诸法实相,是可证之事实,并不尽玄学的超验始因。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大乘佛教称其为实相印。
  本体真如是万法依因,不是生因,若明本体之理性;即掌握了万有之规律。凡事都是依理造事,事待理成,明成佛之理,方能有成佛之事。万法皆依理而有,并不是由理而有,不过事理的关系必得成佛方能全知,唯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万法之本体真如是一性(即缘起性空),万法皆由心识变现,万法真如本体也就是心识之本性,故唯识宗讲万法唯识。《成唯识论》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识实性。”唯识性就是万法的本体性,唯识理就是万法真如本体。


  二  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
  佛学以中道为宗,中道就是对两边之见的超越。唯识宗讲中道,以唯识为中道,《辩中边论》就是专讲中道的唯识宗力作。中观宗讲中道,是以法性为中道,《中观论》就是专讲法性中道的中观宗之力作。要了知空、有二宗的中道义,必须要深谙这两部论。    ,
  法性中道者,就是但观一切法之性体,离诸两边,直显法性本然之理,诸法缘起而有,自性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不顽空,有不实有,有空不二,超越两边,即是中道。中观宗只讲缘起性空的理念,不言诸法由何所变现,所以中观宗的法性中道观是一种认识论的本体论。
  唯识中道是佛教中道理论最完整的体系,它不但把本体论之理阐释得极为详尽,而且也把认识对象的产生根源给阐释了出来。唯识中道就是以唯识为中道。“唯”遮境有(遍计有),“识”简心空(遍计无)。不有不空,唯识中道是也。外境认识对象不离识而有,是识变.现之有,识体是依他起性,足缘生之体。所谓相由想生,就是讲对象是由识想所变之似外境,是内识之所缘缘。在唯识中道论中包含着两大问题:一是法的性质问题,二是法的认识关系问题。
  中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谓一而一,就是把一真法界划分为二谛之理来观照;所谓二而一,’就是把权实二智圆融于一心,入不二法门。中道是对立统一的,是圆融无碍的。
  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辩证法就是不片面、不孤立、不僵化、不静止化,是全面的、相关的、运动的、灵活的。辩证法的本性是革命
  的、批判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由于世间哲学没有放弃实体主义观念,因而它们的辩证法都是有自性的辩证法,或者说,是有执的辩证法。若其理论中存有实体自性观念,那么其理论内容势必要存在自相矛盾。辩证法的本性是否定实体的,如果辩证法与实体主义联姻,那么辩证法非但是不彻底的,而且也是无效的。唯佛教辩证法是彻底的辩证法,它把中道理念贯彻始终,于一切法都作无自性观——正因为有了无自性,才有了一切法;正因为有了一切法,才有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变,是辩证法本然,因为有变故,实体不存。辩证法就是变的哲学,一切事皆在变中,然而变之理则不变,这个不变之理就是实相中道。


  三  内证是唯一的超越途径
  所谓内证,就是向内实证。内为心,外为物。求得生命的升华解脱,唯有向内实证,令心识转变,方能实现。世间法的超越途径大多是向外求,自然科学就是物性的科学,就是一种向外求法。向外求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两点不能成办:一是外界无限性不可穷尽,二是一期生命的能力有局限。只有向内求才是有效的,因为能求与所求是一体的。
  内证是转识成智,是内在心性的超越。识是凡夫之人的心性状态,智是圣者的心性状态。转识心变成智心,智心是无漏智。所谓无漏智,就是全息圆满之智能。识心是有漏心识,于一切法生我法二执,成遍计所执自性。转识就是破除我法二执,成智就是证我法二空。二空之理所显,即是圆成实自性之真如。真如非是外在,而是心性本体。《成唯识论》言“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我法二执是识心的普遍观念。所谓二执,就是执精神实体有我性,执物质实体有我性。“我”有常一、主宰、固定不变、自在之义。于智观一切法,实无此我性在,故佛教最高命题就是无我。转识成智的关键就在于对无我的体悟,明了无我理,方能明心见性。内明则外也明,内外不二,合二为这就是内在心性之超越。
  内证是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工夫。理性智慧就是俗智,直觉智慧就是真智。俗智可证知缘起相,真智可证知性空相。然世间哲学则把理性与直觉分开运用,结果不能如实体证本体真如;唯佛学将理性与直觉统一了起采,认为一切法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谓对立,就是缘起之义;所谓统一,就是性空之义。缘起性空是一体的两方面,缘起是其有,性空是其无,有与无是不一不异的。不一者,因其对立(相对相关性);不异者,因其性空一如(统一同一)。理性是缘起智慧,在理性范畴中,因果必然性是其理则;直觉是性空智慧,在直觉范畴中,一切平等、超诸法相是其境界。理性的本性是直觉,而直觉也可称为体智,理性则可为相智。体相(用)合一,理之必然。从修为工夫上讲,理性是文字般若,可破理障;直觉是观照般若,可破事障。,成佛之事不染,修证之功不无,诸佛圣果皆有为无漏功德圆满故。理性与直觉的合一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的意义极大——理性是慧学,直觉是定学,慧定一体,故佛学讲止观双运。


  四  不可思议是最上境界
  一切法真如性是不可思议境界,凡夫之人的思议境界都是遍计所执自性,情有理无。凡夫之情有自私性与执实性,于一切法生四句见,而一切法的本性真如非四句可摄,它是超言离思、妙悟所证之如如法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
  真如有二:一是离言真如,足实证真如法界;二是依言真如,是借用言语来指显示真如法界之理。离言真如可由观照般若体悟,依言真如可由文字般若贯通。真如之体离言离思,真如之用亦言亦思。无上境界,圆融无膊,相即相入,故以思议为入门、以下思议为证得。
  不可思议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凡夫以理性为至上,在认知中,一切以思议逻辑为尺度,由手主体心中有执实心理,于一切法生自性见,故遮盖了真如本性。思议没有错,执实思议为至上则是错误。中道化的思议只是俗谛智,离言离思是真谛智。诸法之性是即逻辑又超逻辑的,若执实一边,都是凡夫境界,只有妙契中道,方为至上。


  五    道在现实中
  道是万法的所以.然,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之相,无古今,无处所,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宇宙规律。
  道,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心性,就是法身。修行成佛,就是证得法身之道。
  一切法以道为体,而道则无体无相,是一切法的共相之理。道不远人,对于主体人而言,修道是一个现实问题,道就在现实中,不过不断我法二执则无法见道。道的妙悟契机是无处不有的,只要有心参悟,现前一念离念,即与道合。   
  道不是物质,但物质因道而成,所以道又非不是物质;道不是精神,但精神也由道而成,所以道也非不是精神。道是物质与精神共同的本体,是涅槃,离道则无一切法。
  我们生存在道中,确由于无明之故,遗失本有之道,只要破无明,道自然呈现,立处即真,触类是道。


  六  佛学之因果是内在因果
  佛学与科学不同,科学是面向自然界的物质实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空间存在的质量研究,是外在因果之学理;然而佛学则是面向自我的心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心念相续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内在因果之学理。
  内在因果与外在因果不同。内在因果是心识的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即前念与后念的关系,是相续因果(或者称为时间线性因果)。佛学是转识成智的观心之学,是心地法门,它唯一的对象就是自我的心性,故云“万法唯心”。外在因果是物质运动的因果,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因果,是人的遍计所执性区域。佛法不谈这尸性质问题(因为有两点:一是外界的无限性,二是出发点不对),佛学认为,法界本来无内无外,内外一体,这是唯入正智者所知;在凡夫位,内外有别,但无自性,只要先向内观照,转变内识成智性,内道才能与外道合一。
  内在因果足有效因果论,而外在因果论则难建立。为什么呢?所谓内在因果,就是心理意识活动的柑续关系,足反思自明的存在。只有彻底地认识了自我,才能认识一切,而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不能滞留于遍计思维上,一定要转遍计之识成圆满之正智。转变心识就必须明了心识活动的因果关系,彻因赅果,以无漏为正因,成就无漏之正果。内在因果是前后时间线性因果,是一个必然性因果,是业(思)的相续,“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故内在因果在反思理和在必然性原理上是有效的自足因果论。然而外在因果论则是以遍计识为尺度,恒计物相彼此前后相关性为因果。由于物种繁多,变化、复杂,时空差别极大,难用概念概括讲外在因果论,要普适性就不精确,要精确性就不普适,故外在因果论充满了矛盾,正如量子科学所面临的物质现象与直观的物质因果原理相悖一样。外在因果论是心外之境,佛学是心地法门,不涉外境。外境都是遍计所执而有,若悟唯识无境,即能内外合一,宇宙实在性才被如实体证。宇宙本身并无内外之别,唯因凡夫执实与执我之故,断然将宇宙与人分成两半。二元性是轮回之根,只有入不二法门,才能超越轮回。外境情有理无,破除情见,明知唯识之理,就是转识成智,就是宇宙与人圆融为一。


  七  佛学面对的是价值世界
  价值世界就是道德世界。佛陀立教就是以导众生离苦得乐、转迷为悟为旨,这是关系人生价值意义的建立。佛法把价值的建立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以道德实践为根据,以价值为目的。佛法的价值是终极价值,是生命的大圆满,是无上的幸福与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法价值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纲目。
  常、乐、我、净是价值的内涵。我们有成佛(常、乐、我、净)的可能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是终极价值的实现。常就是永恒永真的存在,乐就是极美极幸福的心境,我是真实之我、无我之我,净是离一切垢的本性之净。这是生命的终极寻求,也是价值的内涵。
  道德实践是价值实现的因由,而道德才是最为重要的。何谓道德?道者,万法之本体,宇宙之大道。一切法以道(理)而成,道是一切行为之轨,成佛之道是无上正道,依道而成行为之德。德者,大道之用。穗以礼为相,德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保证,失其德礼,即失人格。太虚大师有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格的道德完善也就是成佛之基,因为人佛是一体的。


  八  宇宙的所以然成智方晓
  佛学是讲实证的,一切言思都是方便,唯悟证是究竟。宇宙的所以然就是宇宙万法的实相,万法的实相就是心性本然,而明心见性就是悟证宇宙所以然的实相。万法唯心,心生万法,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之心。心性本然而不可思议,唯成智方晓。大乘佛教都讲废诠谈旨,把体认与认知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并以活生生的体认之智作感悟宇宙的所以然之能相,这是涅槃之智的表现。
  在法住智中,只要明了真俗二谛之理,就算理成就了,但这仅仅是依言真如。依言可以悟理,离言可以成事,理事不一不异,超越一切差别,离一切戏论,至究竟平等。学佛修道实在是在于亲证,以明理为正因,以行德性之事为正行,以实证宇宙所以然(天地法尔之大道)为正果,故佛学之智有知行二义。


  九  佛法只是方法
  佛者,妙觉也,法者,轨持也。故佛学就是妙觉的方法。方法有二义:一,理之用;二,能契理。所谓理之用,就是方法与法性本体是体用关系。方法是本体之理则的表现,也只有本体理法才能相应于本体之实。所谓能契理,就是从佛陀性海流出的大悲教法是行持圣道的轨范,依此法理,可以实证佛性本然。《金刚经》之“佛法如筏”说,就是说教相之法是实践悟证的方法。
  于法不执就是破法执。佛陀说法一生,最后断言,实无说一字,就是讲教法是依言真如,但有言说,全无实义。依言真如是能契理体的方法,若证理体,方法当舍。《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言说与教相都是假立,非实有性,唯证离言真如是悟归于体。
  佛法是就三藏经教而言,是理体的悟证方法。由于理体真如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所以教相无法显现出真如的本然,真如唯证乃知。佛教之区别于外道,就在于其不在言思上执实。佛法是超言思的,所以佛法只能理解为向觉的方法,而不可理解为世间定言思想逻辑体系。佛陀是生命自我革命家而不是满足于理性的哲学家,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否定世间,从心性中唤醒本有的性智,而佛陀的教相不过是唤醒性智的方法而已,方法与本体是相关的。


  十  佛学是人生哲学
  佛教是人生的佛教,现实的佛教,理智的佛教,实用的佛教。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佛与人之本性一体。我信仰的佛是人格完美的佛,我信仰的佛教是无神论、无灵魂论的宗教。我认为,佛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既超越宗教,又超越哲学。佛学比科学伟大,科学只能研究形下有形之物相,而无法研究形上无形的心性,佛学则是专门体认人之心性。
  佛学反对迷信,佛学最讲道理。佛学理论的核心是缘起论,缘起论是最彻底的辩证法,它反对实体主义。世间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遍计所执性,佛法是超越物与心的,是无自性主义,是中道主义。
  佛法讲平等,以理服人,反对权威。佛陀讲法有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面对的是人生,争取的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人伦世界最完美的人格塑造就是成佛之道,故人格主义就是佛教主义,佛学就是人学,人生的道德实践就是法尔道理的最高境界的呈现。
  人性对人而言是直接性,也就是自我的现实性,人性的本质就是佛性。不过,人性只是自在性,而佛性则是自为性,是升华了的人性。成佛在于自为,改造人生就是修行。佛教是独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格主义,它以人为中心,人的本性、人的原则、人的品格都含藏着圆满的法身本体之性德。孔学之为人也可为成佛之基,孔学多讲用,佛学多讲体,佛孔有会通的必要,这对佛法的弘化颇有益处。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思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汪道波)
下一篇: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王孺童)
 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戒淫修福保命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郭朋)
 佛学之我见(胡晓光)
 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雍正皇帝与《御选语录》(张文良)
 虚云和尚与藏传佛教(欧阳镇)
 释道安佛学思想管窥(韩国良)
 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实例为主(温金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指什么?[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关于用身念佛的开示[栏目:常福法师]
 彰显“琉璃光”消灾增吉祥[栏目:传喜法师]
 把好人当作坏人,这叫愚痴[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六节 报时法器 一、钟[栏目:佛教丛林观]
 唯识三自性面面观(定智法师)[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西藏僧人学经大概情况是怎样的?[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