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谈因果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8

随谈因果

悟道

  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这起码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位身披缁服的释子所相信的,因为相信这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谬,我们才用功办道,以期离苦得乐,因为相信佛陀言教的真实不虚,所以我们才会欢喜奉行。

  可是,当我们真正踏上这条修学道路上时,却往往忘记了“因果”二字的重要,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就可以说明对因果观念认识的不够清楚。我们都不喜欢别人评价自己的对与错,可当我们口无遮拦地去说三道四、说是道非时,可曾想过自己当初别人的评头论足,难道这不是因果的现实体现吗?可我们却忽略了,只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给别人,找种种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于是烦恼也就不请而至了,甚而恶性循环,所导致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又如当我们面对某人的老病及离别等种种苦难时,却只勤求菩萨加被她们能早日离苦,如所求不遂就会生起百般苦恼,可却很少人能从此无常法上去思维法义。可知,我们对佛教的教义只是知道,而却没有深入的思维和体会。

  作为修行的道人,应时时谨护三业,可我们连身口都不能很好的防护,何况是意念了。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现在的一念无明,也许后世引来的果报就是地动山摇。一位法师对我说:“一个念头,就是一番生死”。闻之,无不令人生怖。《梵网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既已出家,都是为求解脱而来的,肯定不会再造什么大的恶业了,可这身口意三业的小小的不经意之间的恶业,同样可以障碍我们修道。

  反思种种,我们之所以不会谨护三业的原因,就是我们只相信因果,并不是深信、切信,甚至久而久之,把因果只是作为劝慰别人的话,或者作为自己做某事的很好理由,完全不体佛之深意和用心。深信因果是我们修道的根基,若根基动摇时,我们所谓的修道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建立正确的因果理念,是我们修行人首要并且是必要的先下手之处。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假期身心经历的报告
下一篇:拜山
 浅谈学习《中论》的认识
 树立形象 纯净道风
 叙怀
 流年似水 知音是岸
 六和精神和佛教的公众形象
 对沙弥教育的一点看法
 弘法者的困惑
 怀念祖德之遗风
 修行如水、如火、如地——读《星云日记》思絮
 责任铸就辉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篇 理论 1.3.1.2 身念处[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人生如戏努力演[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身心舒畅好修行[栏目:超然法师]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栏目:许智铭居士]
 享受当下[栏目:普献法师]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五编《儒学通论》夏声说[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孝乃成大事之本[栏目:修好这颗心]
 弘扬佛教文化 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栏目:宽运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十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您说我们都曾证得过禅那,这是为什么?如何不退转?[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