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修实学投入到现代佛教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去
——浅谈佛学院教育中的“学僧法”
心禅
近代以来,佛教教育成为重兴佛教之必然已成为佛教界诸方之共识,亦有诸多大德及有识之士为之奔走呼号,竭尽全力,开创了佛教教育的新局面。佛学院的成立与发展为佛教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然而近代佛学院的僧教育在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种种弊病与不足,大大小小的佛学院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求发展,以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方式和时代背景下的佛教发展与改革的契合。
新一代的学僧无疑将成为佛教发展和改革大潮中的新生代和弄潮儿。如果说老一辈的出家人恢复寺院,整顿丛林,重新开创佛教教育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那么新一代的出家人就必当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真修实学投入到现代佛教发展和改革的大潮中去。佛教新的历史舞台属于新一代的僧青年,以广阔的胸襟,深远的眼光,踏实的修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责任。
作为一名佛学院的学僧,一个身在这场改革第一线的学僧,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承担起自己对佛教发展与改革的责任呢?学生通过对自己一年来佛学院学习生活的感受与回顾,进行了一番自省与思考,想到“学僧法”的概念,在这里向法师和同学汇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开启智慧,提出更多引导大家走上自利利他的学修道路的新思路。
所谓“学僧法”即是以“自信、自觉、自尊”为修学的根本,以利益众生为修学的目的建立的“三自为本,利生为愿”的自利利他的修学态度。我们知道,在佛陀的教育中,有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规范,有对夫妻关系的规范,有对师生关系的规范等等,这些规范形成了具有佛教特色的伦理制度。而所谓伦理即是一个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价值和道德法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学生想到的“学僧法”,正是基于学僧伦理道德规范的思考,立足学僧本位,探讨自身修学在整个佛教发展与改革中的作用的。
自信——树立对三宝纯正坚定的信仰
《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世出世间所有学习与实践的前提,对于佛法的修学犹是如此。佛学院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最初支持我们修学的动力大多是对三宝单纯的信仰与感性认知。然而,对三宝的正确信仰绝不是建立在世俗情感上的感性认识所能够达到的。凡夫的心向外攀缘,譬如水泡,一起一灭,无有常定,虚妄不实,将信仰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是极不可靠的。仅仅对佛教有感情,而没有树立正确的信仰,就很可能在修学中走向盲目、迷信。比如,今天密宗上师给我灌个顶,我就要学密宗;明天净宗法师对我很慈悲,我发愿要念佛;后天禅宗大德说我根性不错,我就要去参禅。或是身虽出家,却不信因果,不畏轮回,不耻沉沦,沉迷于世俗享乐,希求世间名利,不改世俗习气以至走上与佛法完全背离的道路,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确信仰的缘故。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建立在情感认知上的信仰虽然可以引导我们窥视佛法的大门,但却不能指导我们走过修学路上的一个个关卡。我们在佛学院的学习,就是要逐渐培养对佛法的正知正见,从而将信仰调整到纯正、正确而理性的轨道上去。
正信的佛法是对自性的开发与认知,我们修学的全部内容无不当是对自心、自性的归向。佛陀于涅槃会上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正是明示弟子应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我们应当树立起修学的强烈自信,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到的:“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
佛教的发展需要具足自信的佛弟子,这份自信来自于我们建立在正确知见上的对三宝的坚定信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即为佛子,当行佛事。将对住持三宝:佛、法、僧的信仰提升为对自性三宝:觉、正、净的体悟,建立起学佛成佛的强烈信心,以此指导我们的修学,便会使整个修学过程充满了动力和希望。
自觉——端正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态度
《大智度论》卷一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可见,佛法的熏修除了树立纯正坚定的信仰还要依靠般若智慧的指导才行。般若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没有般若不可能真正体悟到佛法的真谛,没有般若的指导和支撑也不可能有纯正坚固的信仰。我们的学习正是通过对文字般若的闻、思、修,以期趋向对实相般若的契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想在佛法中获得真实的利益,就要保持一个端正的学法心态,对佛学院的学习生活升起难遭难遇的感恩心、无有疲厌的精进心,和我此随学无有穷尽的长远心。
观察我们的周围,我们不难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因为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进度,烦恼重重;有的因为过分看重考试的成绩而在考试前饮食睡眠失调影响了身体;有的仍对世间五欲六尘耽著迷恋,心不向学,无有方向。这些都是因为学习的态度还没有调整好的缘故。有的人爱把学和修分开来谈,认为学就是学,修就是修,结果学的时候惦记着修行,修行的时候又耽误了学习,弄得学没学好,修没修成。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正是修行的过程,修行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对论。而是解行相资、三慧并进、三学增上、相互融合的。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安定身心,一心向学,心无旁骛,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将学习当作修行就要求我们不骄不躁、不急不缓、不偏不废,发大菩提心,为正法的住世与弘传,为众生的解脱与安乐而学习。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当我们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我们不会抱怨焦躁;当面临考试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收获的不是分数而是对佛法的信解;当我们身心放逸的时候,我们会及时收摄,惭愧忏悔。茗山长老曾在对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的学生的讲话中说过:“光阴一刻值千金,莫在堂中用错心。珍惜此行诚不易,前程万里始于今。”在佛学院学习是我们选择的修学的道路,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大量有真修实学的僧才来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众多因缘条件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如果不能以端正的态度来对待当前的学习,那只是徒劳浪费时间,徒增烦恼而已,于己于他,皆无利益。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学僧,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学习目的,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将学习当作修行路上的一种增上,一次加行,这样学习才会自觉、主动、踏实,同时充满乐趣和法喜。
自尊——学修并进,具足律仪,健全僧格
1935年,法尊法师在汉藏教理院开学典礼向学僧致的训词《论学僧之成绩》中提出学僧要成为“真正的僧才”,成绩应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智,二行。第一智者,即普通之所谓知识,不过范围稍狭。此智乃成绩之一部分,而赖之以弘法利生者也;第二行者,即德行,谓能修养身心,调伏烦恼,防止诸非,而不至越轨则之行动。故此二种皆佛法之所并重者也。然合普通言之,即是学问、道德;在佛法中,则摄为教、证二种功德。《菩提道次第广论》说,教证二种,学佛者应当并重。教证之义,直言之即是智行。
我们学习教理,一方面是开发智慧,一方面也是为了依解起行,将所学之佛陀言教转化为佛弟子真实的实践,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以真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真理,全方面培养谦虚柔和、自尊自爱、精进质直、坚持戒律、具足威仪的僧人品格。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习才有意义。否则的话,只会增加知识、增长我慢、自设障碍。佛学院的学生,眼高手低,目空一切以至于四处颠簸,不能安住,或为追求华而不实的知识和名利终日碌碌的也不在少数。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行呢?佛学院一向给人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问轻修养的印象,这和我们学僧在日常生活中忽视自身修养的提升有关。作为一个出家人,对戒律的忽视就是对自尊的忽视,戒律威仪是僧人的立身之本。就整个社会和佛教的发展而言,纵然有种种因缘使我们在律仪的受持上有一些困难和不便,但我们也应当起大惭愧心和“虽未能之,愿学焉”的好乐心。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舟筏。”在漫长的修行路上,戒是我们的依靠,解脱的根本;是僧团和合,清静安乐的保障;是弘法利生、正法久住的防火墙。一个重视戒律的学僧,是懂得自尊的真正含义的。一个僧格健全的学僧,具足清静幢相也才会是真正的法门龙象。
利生——关怀现实社会人生,在自利利他中圆满菩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佛陀开示的教法未曾脱离过现实人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
释迦世尊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惟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真正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从这一方面看,佛陀的教法绝不是教人消极避世,脱离现实,而是真正现实积极,对众生和社会充满关注和关爱的。赵朴初在《如何能使佛日增辉*轮常转》中说道:“消极厌世,脱离现实,不仅对个人说来是无有是处,而且对整个佛教说来也是极有害的。释迦如来教我们要广学多闻,教我们要通达五明,教我们要行菩萨道,何尝教人“万事不关心”的过日子呢?”
当前,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同时,世界上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让人们的幸福感提升却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困惑迷茫和焦躁。这时,向来以契理契机为布道方便的佛教出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这正是时代对佛法的需要与呼唤,也是以慈悲为本的佛教对社会、对众生最温暖的回应。国际交流的频繁,世界经济的发展,祖国的安定繁荣和宗教政策的开放让佛教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佛教的机会,是众生的福报。佛教徒当把握这大好的时机,以报恩济世的心,将所学所修所悟服务于社会,利益广大的众生,而不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让佛法服务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在利生的事业中圆满菩提才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所应有的胸怀和态度。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更替,佛教也在这日新月异中绵延流传,佛教的发展和改革需要每一个佛子用心来担当。调整步伐,调和内外,安定人心,净化社会,让佛教发挥其对社会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使佛教的生命力相续相长,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佛弟子的责任。作为一名学僧,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利他的习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立定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志愿,无论何时何地,将帮助带给需要的人,这样,才会奠定我们济世利生的心行,每一个学僧也都将为正法的光明散播世间,让佛法的利益普被社会贡献微薄的力量。
以上,就是学生在这个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内的一点反省与感悟。所谓“三自一利”的“学僧法”也只是学生对作为一名佛学院学生当行当学的一点不成熟的理解和看法。学生认为,能够记住并实践“学僧法”,就是对佛法信、解、行、证的实践,也是对“众生无尽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的圆满。所谓“生决定信,起坚定行,发特定愿,以平常心,对日常事,做正常人。”佛学院的学修生活需要我们以长远的眼光、踏实的实践和平常心来对待。要想为众生、为佛教作一些事情,必须要以真修实学来完成。无论佛教在发展和改革中有怎样的变迁与周折,作为一名出家人,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修行,本身也就是在为佛教贡献力量。学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正是期望在向师长汇报心得的同时,能够策励自己,与他人共勉,使自己和道友的能够道心坚固,立定目标,自信、自觉、自尊、勇往直前,为利益众生,让现阶段的学修生活更加踏实、安乐和法喜。若能如此,学生的假期也算有些收获。
最后,学生祈愿每一位法师和同学都能在佛学院的生活中,安乐吉祥,收获福德智慧,道业增上,菩提成就。愿大家都能成为光明的种子,正法的传灯人,不负此得人身、闻佛法之福报,早日心愿成就,圆满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