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有一种修行叫新自体验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7

有一种修行叫新自体验

本莲

  听完《中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修行要脚踏实地。法师的滔滔法音一直向外流淌,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学僧。他把深奥难懂的中观道理讲得生动活泼,让我们在笑声中领悟佛法的真谛。感受其人其言,那不是文字上的拷贝,而是一位道人潜心深入经藏,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后的智慧结晶。法师说,没有经过自己体验的佛法是肤浅的,说与他人,会有从嘴边滑过去的感觉。自己将信将疑,却要他人顶戴受持,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有人说修行就是修理自己。善知识能指出我们自己的缺失,却不能替我们改正,最终还须我们自己动手。善知识在知见上引领我们进入佛法的殿堂,但之后的行持道路,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双腿去丈量。善知识无法替代我们生死,当然也无法替代我们修行。

  我想起《椤严经》中的阿难尊者,他曾经也想“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于是好乐如闻佛法,成了佛陀座下的多闻第一的,然而,这样的博学之士,依旧被外道迷惑,险些毁了戒体,想想我们的轮回路比之又何其险恶呢?尊者经过佛陀的多番征诘开示,才渐渐明白,“身心本不相持”,“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修不能饱。”尊者也因此成了多闻殆修的典型例子。

  尊者只是一个示现的例子,目的在于告知后代行人,学修不可偏废。古德常言:修而不学则罔,学而不修则殆。学僧学习之余反省自己,实修亦不可荒废。学修并进,闻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受用,如此则法水常润道心,又何愁对佛法不能生起长久好乐,对解脱不能生信呢!

  学僧每次跟居士谈论教理,心里就极不自在,不是对教理不熟,而是那些佛果境界距我太遥远,侃侃而谈,好像是望梅止渴。当然学僧并非批评论谈高深的教理不好,佛陀是我们永远的仰止之处,是每一个修行人的追求目标,即使学僧今生不能达到,亦生生世世向望之。然而,目标的实现是要在现实中踏踏实实地自利利人,尚空谈反而自误误人,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院,完成在人格。”

  若是为居士解决烦恼,自己却又是另一番语重心长,字字句句真真切切从心底发出,因为我也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无奈与痛苦,我能感受到那份苦所能带来的逼迫。佛法真实地在我的生命中驻扎,拯救了我,因此,我谛信他真实不虚。正因如此,我为与我有着同样苦恼的众生开解时,才显得那般踏实、坦然、自信!

  修行在亲身的体验之中,佛法只有在生命中刻下印记,才会让人觉得他是多么真实,可靠,值得我们以身相许,用命相托,终生无悔!
 


{返回 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谈学习《中论》的认识
下一篇:珍惜
 纯正的信仰 道风建设的基石
 守护心灵的空间
 活在当下
 浅谈学习《中论》的认识
 体味人生
 谁说出家人不问世事
 以真修实学投入到现代佛教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去
 古德 我修学佛法上的楷模
 生死师徒情——缅怀恩师惠觉上人
 完善护教学,把好进入僧团的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心是庄严慧命的资粮[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为什么密法修持会有五肉、五甘露?[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书上经常提到的“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指的是什么?[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从智慧之源看智慧地球[栏目:明奘法师]
 三四四 庵罗果盗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归去来兮[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