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36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

体恒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

  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 “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成佛在人间
  我们对所敬仰的诸佛菩萨,不能视为崇拜的偶像或万能的神祇。实际上他们只是我们理想境界的效法对象,佛弟子的一切所作、所行,都要以佛菩萨的人格、道德、成就和言教作为自己的规范和准则。

  “以人为本”这个词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基本信念了。比如,《阿含经》中佛陀对弟子说:诸佛世尊皆出自人间,并非天上而得,也不是由地狱、恶鬼、畜生所得。《阿含经》中还记载,因为佛陀是至圣的世尊,人间所恭敬的对象,有些弟子对佛陀的身份产生疑惑,于是向佛陀请教:“慈悲的佛陀啊,我们是否还要拿饭食来供养您呢?”佛陀回答:“可以拿人间的饭食供养如来。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不但原始的经典中这样说,大乘佛法中也如是说。《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一切圣贤道果,无论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还是菩萨、佛果,都从人的这个身份证得。在“人身”这块福报的田地上,只要你认真耕耘、劳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各种善法的果实。有这样的教导在前,所以当代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就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说:佛陀是凭借人身而得正觉解脱的圣者,千万不要把他当作神来看待。佛不是神,他是人,是觉悟了的人。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间。因此,古代祖师常说:众生与佛陀无差别,佛是众生已觉悟,众生是佛在迷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常人学佛很容易犯两个错误,即鬼神的信仰和知识的探求。不明理论的人容易流落于鬼神的信仰,把佛菩萨就当成神灵一样的崇拜,信佛只是祈求发财、祷告平安等功利心的表现;另一种是知识的探求,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学佛要学佛法可以操作、实用的精神内涵,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信佛是信仰圣贤的伟大人格,以此开阔胸怀、拓展眼界,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二、“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学佛在人间
  学佛要摒弃与佛法不相应的一切思想、念头,将身心清理干净,这样才能得善法财宝,入善行大道。学佛务必注意的是:学佛在人间,以人为主,以提高自身生命内涵最为重要。千万不要去追逐神异之类的东西,一旦有所求,就会有挂碍,有挂碍就会有恐怖,继而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会出现磨难。相反,心无所求,就能与佛、与法、与圣贤相应。与正法相应,就能清净、自在、安乐。在家学佛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立足自己的本位,不要站错了队,这是在家学佛应有的基本观念。

  佛陀很早就告诫弟子,学佛不可追求神通、灵异乃至其它的各种古怪现象。莲花净洁神圣,但出自臭秽的污泥,世间虽然说是染污的、不净的,正是在这苦空无常的世间,才能够成就清净的解脱之道。苗木离开了泥土就无法生存,成佛之道不外福慧同修、悲智双运,脱离了培福、解慧的世间,哪里去寻找体悟佛法真理的场所呢?经中说一切世间是菩提道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学佛不舍弃一切世间的事业,就能成就出世间的大道”。太虚大师也对我们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三、“以人为本”就是所从所学,要以现实生命的收获为主要宗旨
  学佛人不能消极颓废,坐等生死;也绝不能只是期待来世的安乐,而忽视现实生命的养成。

  在现实当中有很多学佛失误的例子,有些居士学佛好多年了,诵经拜佛很用功,供养三宝也十分虔诚,在寺院的时候非常快乐,但换个环境立刻愁云密布。与家里亲人关系一团糟,单位同事相处僵硬生冷,与亲朋好友格格不入,老死不相往来。还有些居士没学佛尚比较顾家,一学了佛,念佛第一,坐禅第一,工作不要了,家庭不管了。父母妻儿忙的不可开交,自己闭眼不见。只管自己清静,不问家人死活。于是,亲人由埋怨到恼恨,日长天久渐渐形成磨擦、矛盾,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的悲剧。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数时候是没有处理好学佛与生活的关系,也没有找准学佛的位置,佛法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样学佛是不行的,不会有什么成就。学佛之人首先要把个人身边的事情处理好,营造人与人和谐的环境,这不仅是人际的关系,也是学佛之人对非信仰者的风范问题。在家学佛应该把修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佛法和生命融为一体,用佛法指导生活,以佛法启悟人生。人生要有四大选择:一是信仰的选择,二是因果的选择,三是良心的选择,四是道德的选择,这是作人的四大根本。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什么?最重要信世出世间的因果律。

  学习佛法的道路上要有一种信念,一切以现实世间生命的利益为最重要。其次我们才考虑是不是能够了生脱死,是不是来生能够往生佛国。要先从眼前的事情解决,而不是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高高的,只看远处,不顾脚下。开始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会缺乏一种动力。如果一开始就是庞大无比的目标,要有漫长的道路才能达到,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慢慢地心灵上就会长出茧子,渐渐地意志就消磨掉了,这样的情况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很可怕的。

  总之,“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在家学佛要以现实人生的本位为出发点,以佛法在世间的应用为立足点,以现实生命的提升为落脚点,以诸佛菩萨的成就为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落实佛法,提升生命质量。

  基本信念是学佛者正确方向的保证,但学佛不是只有信念就能够成就的,还需要一个可供具体落实的人生规划。在家佛弟子的人生规划,大致也可以分为三条。

  1、长期的规划———终极的理想和愿景

  古人说:器大者,声则宏。意思是器具的体量越大,它的声音也就越宏亮,隐含的意思是说,人应该有长远的目标和宽广的胸怀。学佛是不同于世间的事业,是出世之大道,应该有一个究极的目标作为奋斗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撑,这个目标当是一生甚至多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学佛最终是要摆脱生死,断除烦恼,证取无上涅?佛果。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时常发愿,愿究竟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要有出家学佛者的清净心行,有出家大乘行者自利利他的胸怀。只有愿望广大,才能悲行心切。终极的理想和愿景,是一个人学佛的信心所在,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所在,关系到信仰的坚定程度,所以在家佛弟子在学佛过程中不能没有一生愿景的长期规划。

  2、中期的规划———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誓言再好再大,不去实践如同镜花水月,惟有落实到现实的操作,理想才可能实现。落实需要在终极的理想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期的修学规划。什么是中期规划呢?准备在一年两年之内读多少佛法典籍,三年五年要跟师父能学到多少佛学基本知识,对佛法要有多深的了解,十年八年之内准备在佛法的行履上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样的规划都属于中期的目标。同时要考虑到世间工作与生活、事业的规划。

  中期的规划不是铁板钉钉,要有弹性,要根据时间、空间的转变而作调适,不同的阶段制订不同的任务,一个目标完成,再接着安排下一个。不同的人有各自差异的修学内容,不能照搬别人的内容,可以借鉴他人的方法,要在实践的操作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模式。中期规划是终极理想的阶段性实施,是长期目标的具体行践,可以说是人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所在。

  3、短期———每天的落实与操作

  所谓短期规划,实际就是每周、每天乃至每一分钟的目标计划。很多人理想高标,充满了人生的激情,善于制定庞大的计划,可是一旦落实到生活中,往往不知所措,不会珍惜小段时间的光阴,时光一点点消耗于无谓的繁琐事务中或白白的叹息声中,空有理想,蹉跎岁月,不胜悲伤又无可挽回。

  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每个新一天到来之前,都要认真的安排、迎接,让自己的身体、知识、道德、智慧每天进步,时时刻刻将心与佛、与法、与善知识的教导相应,争取每一秒钟都过得充实、自在。人一旦适应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就会顺着惯性往前走,习以为常了就会成为一个有规律的人。长期愿景、中期目标固然重要,相对于前二者,不起眼的短期规划实际最重要,因为它是最基层、最基础的落实,这一关不能实现,中期、远期目标都会流于无益的戏言。因此,在家佛弟子,特别应该慎重对待每一天,千万不要浪费生命。

  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实践佛教的生活,要坚持戒定慧。处理好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之间的关系,要以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践行方法,用四摄法感化社会,摄受他人。在人间生活的基础上来落实佛法,在现实生命中体验佛法。佛陀是这么教导的,古往今来的祖师高僧、大德居士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家学佛的人生规划有终极、中期、短期的三个层面,涵摄人的全部生活、终期生命,相互成就,圆融一体。基本信念是方向性的指导,保证人生规划的正确性;人生规划是在现实中的操作与落实,确定基本信念的实践落实。这两者犹如车的双轮,鸟的双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学佛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如果再能把这种理念同时运用于世间的学习、事业和家庭中,在家佛弟子们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悠游自在。

  如果不相信,现在就开始,试试吧!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经》大义辑要
下一篇:构建佛教新型的师徒关系
 要如何学佛
 企业内推动五戒的试验
 赵州至道无难
 人生聚散总是缘
 钱多就是有福报吗?
 “活在当下”与“念死亡无常”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皈依的修习
 安住于法 慈心相对
 环保 道德 利益 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族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赵心愚、杨嘉铭)[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砖与火[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23 见与不见[栏目:石头路滑]
 佛法在原子时代 序[栏目:罗无虚居士]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栏目:南传经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