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永光寺禅七开示
 
{返回 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8

永光寺禅七开示

1998/10/07于大甲永光寺

永光寺主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不合掌):由于主人菩提心的勇猛,举办禅七,我们可以在这里集会,修学圣道,应该说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我们非常感谢主人的慈悲!

我现在想要讲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在这里集会,学习禅的规矩;第二件事,就是学习禅的方法。

关于在禅堂里边静坐的规矩,我们拟定了一个功课表。早晨三点五十分钟起板,四点二十分开始经行,经行十分钟,到四点三十分钟我们就止静了,这第一支香止静一小时。经行的时候,打两下木鱼;我们坐在那里,打了两下木鱼,放腿子站起来,就经行。

经行,是先由主人领班,这两面同时出班。同时出班向前面走,也可以插班。我们分成三个地方经行,我们画出来一个标志:有第一、有第二、有第三。第一这个地方是黄色的标志,第二是红色,第三个是蓝色的标志。第一区,经行是稍微快一点,第二是中等的,第三是慢的。但是也随你自己的意思,你若愿意快,就在第一这个区,你愿意慢在第三个区,愿意不快不慢就是第二个区。如果你愿意慢,不要在第一个区,因为第一个区限定是快步经行的地方,你若慢步就阻碍了,对别人有妨碍。但是可以变化,你由慢、愿意快,就到第一区;你快步经行之后、又愿意慢步经行,你到第三地方去。打过禅七的人应该知道这件事。

开始经行的时候,由维那师父打两下木鱼,就放腿子,出班经行;到时候,由维那法师敲一下大磬,大家就立在那里不要动。我们现在是在这里打禅七,在这里修止观,你听见了磬声的时候,就是立在那里不动,你就要观心了,使令这个心不要动,愿意修止也好、愿意修观也好。实在,时时要修止观,不是说听见了磬声才修止观,不是这个意思。什么时候都要令这个心不要虚妄分别,不要散乱,不要有杂念,叫它寂静住,叫它明静而住,或者是思惟法义。

但是,经行忽然间要停下来,我们的信号是敲一下大磬。这个磬的声音是非常好,它这个声音由大而逐渐地微小、逐渐地微细,你也可以因此而摄心不乱。这时候是有声音的时候,假借这个声音而令心里面不乱。等到逐渐地声音听不见了以后,没有声音的时候,你还可以继续听声音;虽然声音没有了,你继续听这声音,心里面叫它不要有杂念。等到听见维那法师打一声木鱼,就归位了,自己要记住自己在什么地方坐。

这是第一支香,坐一小时,五点三十分钟就开静了。开静的时候,早晨第一支香的开静,维那是用引磬开静。开静了之后,然后再打两下木鱼,再经行,经行二十分钟。在经行的时候,你自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你需要到厕所去,这时候要去。到了五点五十分钟的时候,就停下来,就默诵《金刚经》;默诵,你能背下来是更好,不能背就照本念。

我们念《金刚经》是什么意思呢?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修止观用的,就用它来修四念处的,是这么意思,所以要念《金刚经》。但是你若愿意像《俱舍论》上说的,或者是《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其它的阿毘达磨论上说的四念处,如果你熟悉,感觉到相应,也可以那样用功。但是《金刚经》说的四念处,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修行法门!是南传佛教所没有的,而又是能够迅速地令你得无生法忍的法门!

这是读《金刚经》,我们是预备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若是背《金刚经》,不用太快的话,一刻钟就背下来了;若是照本子读,当然你也可能慢一点。不管是背也好、是照本读也好,不要太快,这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读,这样子才能够发生作用。到六点十分钟的时候,维那打两下木鱼,大家站起来,当然要有人负责收本子,就搭衣在大殿排班,到斋堂去用早斋。这是早晨的情形。其它的时候,希望各位注意看看这个功课表。其它的,七点到八点出坡,八点又开始经行,八点一刻到九点是第二支香,九点到九点二十是经行,九点二十到十点是第三支香,十点钟到十点二十分钟这个时候拜佛。

我以前在香港的时候,中国大陆的金山高旻寺的这些大禅师,在香港打禅七,我也参加过,他们就是坐禅、讲开示,没有拜佛这件事;但是现在我想加上拜佛。加上拜佛的原因,我也说一说。

这个老参师父、坐禅相应的人,没有这件事,拜佛也可以、不拜佛也可以。但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禅的人,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坐禅坐得不相应,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但是自己想要有成就,止不来也要止、观不来也要观,就勉强自己。勉强的情形,这当然是你有道心,使你自己要这样子。但是你这样做的时候,在你的生理上,你这个地水火风的生理上就造成了一个矛盾。造成了矛盾,初开始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但是若由微而着,由微小而逐渐的重,就会有问题,就会使令你不正常了,就说:「这个人着魔了!」其实不是着魔,是你的生理上有问题,你自己不能自主了,就可能有问题。若是我们拜佛的时候,你出声念佛,又能去拜,这一动,身体这一动、又拜,就能够疏解造成的困难,就能使令你生理上恢复正常,有这样好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有业障;前生或者今生做什么错误的事情,有业障,这业障障碍你,你不能够相应,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有的时候,忽然间止得很好,一支香还嫌不够,一下子坐五个钟头,感觉到很好了,真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但是忽然间又退掉了,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你想恢复过来,不行,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现象。所以,我们若是拜佛的话,向佛求忏悔,忏悔业障,使令我们用功顺利,容易相应,容易得圣道,所以加上拜佛这件事。说是拜佛,实在就是忏悔,是这个意思。

第四支香,十点二十到十一点,就开静了,这时候也是搭衣在大殿排班,然后到斋堂用午斋。其它的事情就不必说了。

再就是,我们也安排小参的事情:我们是今天晚间开始,明天是八号,八号、九号、十号,在禅七的第三天以后,每一天的下午四点钟到五点一刻有小参。小参,预先要登记,有人负责登记,然后我们按照次第,在这个时间内,在右手边那个房子,图书室里面,就小参。

到了圆满那一天,就是晚间七点钟,每个人作禅七的心得报告,我们禅七就结束了,就圆满了。这个规矩就是这么多。

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上,他说的规矩,分身口意三业,身有动静的不同,口有语默的不同,身口意,意论止观的不同,这身口意是这样子的规矩。我们经行,这就是动;你坐在那里,就是寂静。口有语默,打禅七,尽量的你不要说话,在禅堂里不要说话;在斋堂里、在寝室里面都不要说话,不要说闲话;若是在小参的时候,你可以说话,其它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说话有什么不好呢?说话令你心容易散乱,心一散乱了,就妨碍你用功,所以尽量不要说话。第二个原因,说话会劳神、会伤气,这个身体太劳了,你静坐也受影响,所以不要说话。第三个,说话有时候说错了引起烦恼,也妨碍你用功,所以尽量不要讲话。有非常特别的事情,你非要表达出来,写纸条好一点,向负责的人来陈述这件事,尽量地不要说话。这是口的语默。意论止观,就是你的第六意识只有两件事:一个止、一个观。从早晨起来开始到晚间休息,完全是在止和观里面,不是观就是止,不是止就是观,不要有其它的虚妄分别,要这样做。这个规矩简单说到这里。

其次,我们再说一说修禅的方法,修禅的方法就是止观。我们中国的禅宗,本来也不是看话头的。从《高僧传》上看到达摩禅师的传,他实在是修止观的,是根据《楞伽经》来修止观。《楞伽经》里面有唯识的道理、也有中观的道理,也就是根据这样的佛法来修止观。六祖的时候,就重视《金刚经》,《金刚经》也是很好;跟六祖学禅的这些人,也都是根据经论学禅。大概是在北宋末年、南宋的开始,这个时候就是看话头了,话头也是很多种,不只一种。如果学过经论的法师,若学得有心得的法师,看话头也可以,话头就是止观,没有差别。若是你经论学得一知半解,没有什么成就,你要去看话头,那就和止观不同了,就是不一样。越往后来,对于经论没有学的人出了家,也就是去看话头,这个时候禅宗就衰了,是那么回事情。但是禅宗本身的人不承认这件事。

我在虚云老和尚的法语、他的年谱上看,有人问他,说是:我们学习禅,就是看话头,但是有说修止观,那是怎么回事?虚云老和尚说:那是古法,古代修禅的方法,现代是不修止观。其实不是!这是人的根性的问题,就是你没有条件修止观。修止观,就是要对经论深入地学习,才能修止观;你没有学习,你不知道怎么修观,只好看话头了,是那么回事儿。这是人本身的利根、钝根,你在佛法里面,学、没学习佛法差别的地方,不是有古、今的问题。这是一件事。

我现在想要说一说究竟怎么样止观?究竟怎么止观?就是四念处。玄奘法师的翻译是四念住,鸠摩罗什法师翻个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是按照这个方法来修止观,这也是佛陀所教导的。我们若读一读《阿含经》、读阿毘达磨论、读这些《般若经》,我们就会明白佛教徒应该怎么修行得圣道,它说得明明白白的,不是像我们禅宗的祖师说那个话很难懂,「万里无寸草处去!」这句话怎么事情?这句话很难懂。但是你若看看这些《阿含经》、看看《金刚般若经》、看这些论上,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怎么修行,就是四念住,就是四念处,就是应该这么修行。

我说一个譬喻,譬如说是走路,告诉你这条路很宽、很平坦,没有土匪,很安全的从这里走到目的地,这条路是这样子;那条路有危险、有土匪,并且不平坦,你若在那条路走有危险,说得明明白白的。然后,你就选择容易走的这条路,从这里走。修止观、修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不好吗?这个方法不好?所以,我主张我们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直接地对治你的烦恼!经论上就是说两件事:一个生死的缘起、一个涅槃的缘起,就说这两件事。你看所有的经都是说这两件事:怎么样是生死的境界?为什么会有生死?惑业苦;怎么样得涅槃?戒定慧。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样子,我们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生死流转的贪瞋痴。所有的在生死里流转的原因,就是贪瞋痴,就是你内心里有烦恼。贪瞋痴的「痴」,当然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一样就是执着,我们执着都是真的:现在看见这里有一个房子,这是真的;看那里有一个车,这都是真的;看有人过来,都是真的。我们不知道这都是假的、如幻如化的,不知道。你执着是真的,从这里再引起贪、引起瞋,这时候有了烦恼就有业,有业就有流转生死,就惑业苦流转。佛教徒相信了佛法,「我想要得涅槃,想要解脱生死苦!」那你就得要对治你的贪瞋痴,对治贪瞋痴就不造业,那么就不流转生死了,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来对治贪瞋痴呢?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我的欲心很重!」那么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来对治。但是,修不净观来对治这个欲心,实在不能断,这欲还是不能断的,只是能够叫它不动,能降伏这个欲,它不动了;不动了的时候,你这时候修无我观,观我不可得。你若真能通达了我不可得,那就是圣人了。凡夫是执着有我的,凡夫和圣人有什么不同?凡夫就是有我,圣人是无我的,所以你就观察我不可得,成功了,这贪瞋痴就没有了,那么你就是圣人了。这样说,所以应该修无我观。

怎么样知道是无我呢?因为无常: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色受想行识也好,这一切有为法通通是无常的,这就是无我观。因为我是常住的,所以你若能修无常观,就是我没有了,观察我不可得,所以要修这个。如果一个人,他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心里没有什么欲,那他不用修不净观也可以,就不需要。你没有欲的时候,心里很太平、很平静,那么你这时候,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修唯识观都可以,这样子,慢慢相应了就得圣道,你就是圣人了,就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直接对治!我有这样的问题,我就用这个方法对治,就是这样子。你一对治,就像有病似的,医生看你的脉,听你自己的介绍、说明,你有这个病、有那个病,然后对症下药,把这个病就治好了,就是这样子。说「我有病,我不管它;我的贪瞋痴在那儿放着,我去看话头!」你看话头能对治你的病吗?能不能对治?能对治也可以,若不能对治,你不是白辛苦了!所以,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四念住,就是让你修行的。譬如说,前面有一段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上就是告诉你修无我观,是这样意思,很明白的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和,师兄弟不和、师徒也不和,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不和,看见别人有光荣的事情就嫉妒,这很普遍的事情,谁也不用笑话谁,「啊,你嫉妒!」你笑他,你不嫉妒?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贪瞋痴!但是你若修四念处,观察我不可得,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如幻如化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还会嫉妒吗?就没有这件事了!所以,就是我们要反省自己,有什么烦恼,就用佛法来对治它,这就是我们应该修的法门。说是我住的房子里边来了毒蛇了,那你住在这儿会安吗?你应该把毒蛇请走才对;不!来个乌蝇,把乌蝇打走,毒蛇留在那里,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你做得对不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当然,你们各位法师可能已经提出反抗,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你主张修四念处呢?怎么不念阿弥陀佛呢?念阿弥陀佛好,我同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很好。但是我认为,净土法门也是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为什么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呢?这句话怎么讲?就是因为你修四念处修不来,那么你也要了脱生死,这件事怎么办呢?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当然,这件事也不是说那么容易,你也要付出来代价的,你要特别地努力,一心不乱地念佛,你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愿还要强,还要厌离娑婆世界,你念阿弥陀佛才能容易一心不乱,才有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到了阿弥陀佛国干什么?还是要修四念处的,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讲《金刚经》,讲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

你修四念处…,《观无量寿佛经》那个下品下生,那上面说,那个有罪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有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国了。到了阿弥陀佛国,莲华开了以后,观世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法门,他要修这个法门来灭罪,得无生法忍。所以,就看出来,就是到了阿弥陀佛国,还是要修这个法门的。

当然,我们现在说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阿弥陀经》上不是这样子;《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在大本的《无量寿经》说念佛,这里面有点问题,什么?说念佛是观想,这个「念」是观想的意思,说是我们念佛名号的时候,是用执持名号这个字,意思还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我不要多说。

当然,现在还是这样意思,如果四念处修不来,那只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是不错的,是可以,求生阿弥陀佛国成功了,也很好嘛。若是你现在能够修四念住,你就修四念住,修四念住什么呢?就是现在令你得圣道,不用等到阿弥陀佛国去,是这样意思。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不多说了。

我是说用止观的方法来修四念处。这个止怎么修法?怎么样修止?我想你们各位都是参加过禅七,可能知道,但是我想我还是说一说。

这个止,就是要你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把心停在那里不动,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这就叫做止。选择一个所缘境,什么所缘境?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息作所缘境,我们有出入息,用息作所缘境。这个息,我们这口气有出、有入,呼出去以后,也没有立刻地吸,一呼、一吸,我们呼,呼、呼,它就不呼了,但是没有吸,这里面有个息,息过去了就要吸,气就要吸进来,吸、吸,又不吸了,可是也没有呼,这里又有个息,这是有出息、有入息。这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得最详细,这口气呼出去叫「出息」;呼、呼,不呼了,又有个息,叫「内出息」;然后就往里面吸,这个气向里面吸,这叫做「入息」;吸、吸,又不吸了,但是也没有呼,这叫做「内入息」。所以加起来是四个息: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是四个息。

修数息观,就是你要知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知道你现在是出息、内出息,知道是入息、内入息,就知;以息作所缘境,是知,就是注意,注意这个息的相貌。注意息的相貌,息有什么相貌呢?就是有出、有入的不同,有冷、有热的不同;出息是温的,温暖,入息它就凉。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全身都有出入息,出息感觉不冷,入息就感觉到凉,你常常静坐有这个感觉。就是注意这个出入息,其它的什么事情都停下来。

《金刚经》上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的心同一切法不发生关系,湛然独立,这一念心叫它独立起来,不要有所缘境,应该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佛给我们个方便,你把其它的所缘境都停下来,选择一个所缘境,你心住在这儿不动,这作一个前方便,得定的一个方便,是这么意思。

用息作所缘境这件事,我们正常是应该把口合起来、嘴闭起来,然后由鼻至脐,这是入息;由脐至鼻,这是出息,是这样子。所以,你若注意的时候,这个息就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就是这样动,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如果你感觉到相应,就这样就好了。

但是,我们无始劫来,这个虚妄分别心习惯了,散乱,想这个、想那个,你叫它不要妄想,这个事很难,违背了你原来的习惯,这个事情很困难。所以,虽然说叫你注意息,事实上又不能,又是乱了。所以,佛又加一个办法,教你数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数目一、二、三、四它有个连贯性,所以我们就可能会寂静住,就能没有一切的妄想。

我曾经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出家人在寺庙上,寺庙里面,到佛殿上看到供着佛像,到图书室就看见佛经,到禅堂来就是看见这些大家共同用功的修行人,到讲堂去看见法师,看见我的师长,看见都是同学,大家都修学佛法,这都是清净的境界。我们就算是静坐时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情,另外你没有妄想,不是有其它的妄想,就是这些妄想。就是你经验过的事情,就是你妄想的来源;你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你没有这个妄想。这些清净的因缘、这些妄想,执着性不大,执着性不是那么大,容易回转。我忽然有个妄想,「昨天吃午饭的时候,什么菜很好吃…」,感觉「不、不要想!」立刻地知息出、知息入,就能回转。

在家人,在家人在色声香味触里面活动,这个贪瞋痴活动得厉害,让他静坐的时候,「不要妄想,修数息观!」困难!因为他执着得厉害,这个想就是把他黏住了,就像那个胶很厉害,黏住了,你想解脱很难。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可以静坐修止观,但是在家人困难,出家人容易,所以修行还是出家好。出家多少年了,佛学院都学过多少年了,答复人家问题的时候:「不出家也可以,也可以修行!」这个人是胡说八道。在家人修行也可以,怎么能和出家人比呢?是不能比的。就算是在家人也能修行,能够成功的是少数。出家人都能成功吗?也未必,但出家人成功的可能性大一点,就是因为出家人那个境界是清净的,执着心轻,你就容易修止,是这样意思。

这个止,如果只是知道息的出入,你心能够寂静下来,也可以;如果有困难,你要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这个方法,的确是有力量,使令心就没有妄想。这是一个说法。

其次,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一个有漏业的果报,不是个好东西,它有时候会有问题,你要将就它一点,不将就它,它有时候就反抗你,你就或者是头疼、或是吐血了,就不能修行了。这里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修数息观的时候,有的人注意鼻端,当然你一天静坐半小时、静坐一个钟头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静坐八小时、静坐十二个钟头的时候,那就有问题!你若注意鼻端,你这个注意力在鼻端,你就容易上火,这个血就集中在头部,集中多了的时候,就要爆血管也可能,再不然就吐血了,就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这样子说,这就得要改变一下,注意腹部的起落。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上告诉:观丹田也可以,观脐轮也可以。我们这一呼、一吸,这个腹部就是一起、一落,你注意起落,这个注意力在腹部的起落,这个血就集中在腹部,而不会集中在头部。这样你头部血不会太多,头部清明。

但是另外有个事情,就是结跏趺坐;但是经上说,女众不要双跏趺坐,单跏趺坐。单跏趺坐若太松,当然初开始静坐也是有问题;你若是坐久了,这腿子熟了,你可以稍微紧一点,单跏趺坐紧一点。紧一点有什么好处呢?这个血向上来。而你的心注意腹部的起落,血向上来,但是又不太多,就正好是个中道。你血向上来,这头部有血,人有精神。你睡觉为什么失眠,睡不着觉?就是头部的血太多了,精神。头部血少了,太少了就昏沉、睡觉。所以,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血集中在胃里边,头部的血少了,就要睡觉,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你若是盘腿坐,稍微紧一点,这个血就向上来,但是你这个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它又会降下来一点,使令头部的血也不多、也不少,这样子你就能修止观。太少了就会睡觉,太多了你要吐血,就是不容易,你要将就这个身体。这样子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么你就能够明静住,明静而住。

如果说这个方法也不合适,你就另外用个方法。另外用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可以有两个方法。你两个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这个手里边,你观想有一个圆的光明体,圆的光明。我们在铺头(注:店铺)里面看见一个水晶球,你把那个相取下来,手里实在什么也没有,但是你观想这里面就是有一个水晶球,你观想它是个…,你愿意它是黄色的也可以,愿意它是白色的也可以,你就注意它,注意这个水晶球。如果能够注意使令心里面不散乱也可以;如果还是有困难,你在水晶球上观想它有一、二、三、四、五,现在现出个一来,在水晶球上有个一,隔一会儿现出个二、隔一会儿现出三,现出三的时候二就没有了,现出二的时候一就没有了,这样子也还是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也是可以。

或者是你观想这个脚趾头,观大母趾那个地方,如果你修不净观的时候,观察那个大母趾膨胀了、青瘀了、脓烂了、散坏了,骨头露出来了,你观这骨头,观这个白骨,注意这个白骨。你初开始的时候,用手指头帮助一下也可以,就用手摸这个大母趾,也可以。说是「我观这个腹部的起落观不上来」,你用手帮助一下,用手摸着这个肚子,也可以。这样子,使令心里面寂静住,不要有其它的杂念,那么你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容易得定了,就是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得到初禅。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这一段是一个关,这个关不容易过;等到得到了未到地定,再到初禅就容易了,就不是难事了。

我看古代的祖师他们坐禅的方法,那个禅师告诉你:先念佛,「念佛净心」,清净的净,心意识的心,用念佛来净心。实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念佛把一切的妄想都停下来,心里面没有杂念,使令心明静而住,这就是净心,用这个方法。等到这个心静下来了、没有杂念的时候再参禅,他是这样办。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你初开始的时候,你感觉到用数息观不合适,你也可以念佛,念一会儿。

一开始、腿子一盘上,你立刻地要抓住它!要把你这一念心抓住,叫它不要有妄想。如果你这时候一疏忽、一打妄想,非常快,一下子一刻钟过去了。你在那儿打妄想,一下子一刻钟过去了,一下子半小时就过去了,等你觉悟了,「哎呀!不要打妄想!」已经过去半小时了。所以,你一定,这维那师父一打三下木鱼一止静的时候,你立刻地要注意,就要叫心寂静住,你不要疏忽这一点,立刻地寂静住。如果你一开始,你没有注意,一疏忽打妄想了,这一坐都不容易坐得好!你说「我收回来」,你有功夫可以,你功夫没成就,有困难,就困难。

所以,你静坐的时候,我们姑且这样说,维那止静这个时候,你若感觉到修数息观有困难,你先念佛也可以,或者你念大悲咒也可以;不念佛,念大悲咒也可以。「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是《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忏有这句话,就是念大悲咒能帮助你得三昧、得辩才!那么这不是正好吗?所以你念大悲咒就帮助你容易静下来。但是你不能念太多,顶多念三遍,然后你心就寂静住,用数息观的方法,或这个光明的轮,有个光明轮,有个圆的光明在你手上,你心里面注意这个光明,还是用这个方法,叫它心里寂静住。

总而言之,熟能生巧;常常静坐、修数息观,久了它就自己会出来一些方法,使令它心里不妄想,能对治一切散乱,使令你心里面寂静住,就容易成就欲界定。欲界定也是很不错的,得到了以后,你若成就了欲界定,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心里面明静而住。这时候,有声音都听见,但是心里面没有杂念。等到有一点相应了,有一点相应的时候,这个身体感觉到轻,不是那么重,所以也是不错的。这是非要从这里经过不可,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初禅,一定是要这样经过。

我就是简单说到「止」,这个「观」现在没有时间说,但是我们现在规定是讲《金刚经》,讲《金刚经》的时候,我再说修观。我的这一段说话就到此为止,由维那打两下木鱼,我们就经行。

 


{返回 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遗教经讲记
下一篇:佛恩寺禅七开示
 《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讲记--大乘是佛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
 佛遗教经讲记
 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学佛的目标何在?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
 午斋开示集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命应由你自己把握[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84 百年一梦[栏目:活得快乐]
 五百罗汉 437、那罗德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禅坐修定,初学者容易散乱、被魔考,产生幻觉幻听神志意乱,请问要如何调解?[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The Roots of Buddhist Romanticism[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栏目:苏行三博士]
 佛陀会不会骂人(星云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楷模——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栏目:杨曾文教授]
 《事师法五十颂》的由来[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得到真正的快乐 - 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栏目:真正的快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