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返回 洪启嵩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5

《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洪启嵩

记录整理:睿业‧宇峯

上期《中论》修证讲授,主要是从整个大方向告诉大家,中论是怎么发生的。这种讲法和传统讲说中论的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要扣紧的一件事情是:中论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中发生的?

我们永远要记得,中论所表达的实相义,绝对是扣准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内容,而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我们可以从中论来观察语言文字的自身与超越。

当人类开始产生语言文字之后,其实已经失去了用更广泛、更客观的立场,来评述真正实相内容的力量。在中论里面讲这样的话是很有趣的,因为大概没有人在讲中论时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把中论当作一种强力思辩的论典,或是把佛法当作一种强力思辩下,所建构出来的一门学问。但是我从来不认为佛法只是一门学问,也不认为佛法只有依附语言文字才能开展,我认为语言文字只是开展佛法的一种方便。

只是当人类有了语言文字之后,这种方便会让我们过度依赖,就如同当人类开始大量运用交通工具之后,行动能力就减弱了。请大家要听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没有贬抑任何交通工具的意思,也没有贬抑任何语言文字的意思。我不会主张大家回到风车时代,或是回到更早的时代之前。

很多人会因为看到现代的发展里面丧失了某种功能,而为了回复那种功能,主张要回到完全未发展之前的时代。其实,当人类走出桃花源之后,那个桃花源就已经过去了,生命永远在建构新的桃花源,而不是回顾以前那个桃花源。

我们来看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当时佛陀在印度,他走路时,应该是没有穿鞋子的,所以说《金刚经》才会说他:「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种赤足走路的传统好不好呢?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坏,而是那时候的因缘,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有这种传统。但是,当马路表面不再是自然的泥土,而是铺上柏油,尤其是像在印度这么炎热的地方,柏油上可能是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那时如果赤足踩在柏油路上,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状况了,而是比较近于「特技表演」的状况。

此外,在佛陀的时代,路上比较不会有铁钉、玻璃屑之类会扎伤脚的东西,但是现在就很难说了。大家想想看:在现代社会,佛陀会主张大家走路时要赤脚,还是穿鞋子?

这样思考的时侯,大家应该都有基本的判断。但是,有的人就会坚持:佛陀是赤足踏在泥路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一定要坚持赤脚。

会不会有人这样主张呢?

其实,人生中的因缘难知,现代人所面对的状况,和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当时的环境大不相同,我们如何抉择呢?

◎如果是佛陀会怎么做?

许多朋友问我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基本上我会建议大家,可以先依止一个宗派来修行,或是宗派的某一个传承来修行,也可依止一部有缘的经典,或是个人相应的本尊、佛菩萨来修行。

无论如何,当我们依止于某一种方法或佛菩萨来修行时,代表我们自身尚未圆满,所以要依止于佛菩萨来修行。当我们碰到生命中许许多多的困难,经常是难以抉择的,不管是好事或坏事。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袋子。如果里头是几十万或是几百万,你可能会拾金不昧。但如果里头是几千万呢?这会不会成为问题呢?

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很奇特?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的「拾金不昧」的价值是多少?

很多人说:「不会啊!我一定是拾金不昧的,几千万也不会心动。」其实,这种事情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譬如说,几万元、几十万元,你捡到了会拾金不昧,但如果当你捡到几千万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个念头生起:「如果这个钱我拿去捐给慈善机关,帮助贫苦,这样也算『拾金不昧』啊!而且能帮助需要的人。」

各位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起来呢?大家不必回答「有」或「没有」,因为没有碰到这种情况。但是这很有趣的,生命中碰到很多事情是很有趣的。

或是说,就算你拾金不昧好了,当你把捡到的几千万元,交给警方处理的时候,心里面会不会感觉到后悔?你真的不想拿,但是你拿出去时还是会很不舒服,会不会呢?于是这个世间总是会有一套方法来处理这种事情,因为这世间是很务实的,如果你拾金不昧,法律上有规定一定的百分比是属于拾到者的,这也算是一种补偿。所以,想想看,人类某些制度的运作里面,总是还有一分贴紧人心的舒服感在运作的,所以说这种舒服感的运作有时候也还蛮有趣的。这是我提出的一些状况。

除了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碰到天外飞来的横祸,像最近的新闻报导,有一个人跟娘家几十年没有联系了,结果忽然之间,娘家某某人的债务却跑到她头上来,让她必须要卖掉房子来偿债。或是有的孩子莫名其妙就继承了一大笔债务。这种事情不是常有吗?现在已经着手修订法律解决这种问题。

所以,人世间因缘难知,大家碰到这种状况怎么办?我常会建议大家,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可以想想看:如果是观世音菩萨碰到这种状况时,他会怎么办?

很多人常会随身携带佛菩萨的相片,不管是释迦牟尼佛或是观世音菩萨,我会建议大家在佛卡背面再写几个字,依照不同本尊写上不同的字:

观世音菩萨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阿弥陀佛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释迦牟尼佛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或是:《金刚经》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心经》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接着我们再来思考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碰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处理的方式会一样吗?

如果是一样的话,就不会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了,佛菩萨的名号本身就是他特别的德行。

但是我请问大家,他们处理任何事情,都是用什么态度来处理呢?

他们都是从一个空性的立场出发,不管是讲「三法印」、「空」或「实相」,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他们证得空性的缘起不同,或是本愿不同,们他们的每一个方便都是空的。但是,现象一不一样呢?不一样。

所以大家要注意,不同的佛菩萨面对事情,同样是依止空性的原则,但是依每一个生命特性的不同、趣入解脱的方向不同,或是证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这些都是空性的立场,也就是中观的立场。

所以,像佛陀在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他如果走在路上,我想他应该是会穿鞋子的。佛陀是一个中道者,他「不苦不乐」。「不苦不乐」是甚么意思?难道是右脚放在冰块上,左脚放在火炉上,这样子刚好平衡吗?不是的。

不苦不乐的人,碰到天气严寒或酷暑的时候,他是要控制天气,还是他自己不苦不乐,行于中道呢?

所以,「中道」就是对缘起实相的清楚观照,然后在现象上作恰当的显现,这是中道的生活。我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是如果以中观的立场来看,我认为佛陀在现代走在路上会穿鞋子,而会穿什么鞋子我不确定,但肯定不是超级昂贵的名牌鞋,而是一双恰当合宜的鞋子。

为什么讲这些呢?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生活中何处不是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论,是依于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内容,所以上次和大家讨论的是:「那一夜发生了甚么事情?」,释迦牟尼佛在那一场大觉之夜,他做了什么?悟了什么?他成佛了,而「佛」是什么?

这个事情对佛法而言是一个最核心的一个议题。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佛陀当时住在王舍城迦南陀竹园,也就是竹林精舍,

是佛陀经常说法的地方。当时佛陀说了一个属于十二因缘的法,佛陀说:「云何缘生法?」什么是缘生之法?

一般讲「缘起」,缘起其实包括了「理」和「事」两个部份,在现象上的显现的就是「缘生法」,有时候也说「缘已生法」,而构成的「理」的就是「缘起法」。

但是有时候经典中讲「缘起」的时候,其实是指「缘生」,这要看前后文而定,中文的佛典比较容易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里来看出不同语言文字的特性。

例如,梵文就是很精确的文字,他的整个结构很精确,连字义本身也很精确,所以他是很块状的结构。每个字的时态、存在性、所属性别,每一个字都很强烈的赋予他精确的意义,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梵文的整个文字和文法结构,就会变得很复杂、很难学,但是结构上会很清楚,如果学会了感觉就很清楚,很容易。

中文则不同。如果我们形容印度文字是方块状的,那么中文字就像是圆珠。有一一位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文缺乏多义性,不像英文那么优美,具多义性。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中文的人所说的话,因为他不懂中文,所以以为只有用英文才可以表现多义性。事实上,中文的多义性,绝对比英文多N倍。

中文的一个词汇,有时前后两个字对调,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像「性别」、「别性」,意思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中文很有意思的,我形容中文字像圆珠一样会滚动,甚至不只有滚动,还有泛射性的效果,有晕染的效果。单独一个字,有自己的意义,碰到了其他的字,有时会产生新的意义,有时则有相互增辉的效果,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而英文则是介于中文与梵文这两者中间的样态。

当然这只是一种约略的说法,只是在提醒大家,读中文经典时,有些字在中文里面要注意,他确切的义理,有时候不能从几个字来判断,而是要看前后文的对照而定。这也让我们看到不同语言差异性。

◎语言文字的「邪见」

《大智度论》里面,龙树所讲的的一个核心的议题—世界语言有三根本,第一个「邪见」,第二个「慢」,第三个「名字」。

这句话其实已经破除了种种语言相。各位,我们现在讲的一切世间语言,只是文字相而已吗?语言其实是表达一切现象的面貌,它不只是文字而已,语言根基于对现象的了知,当然背后也有抽象的思惟。

语言也包括我们大脑运作的一个层次。举例而言,比如说像我们对雪的理解,我们可能会认为:「雪就是雪嘛!」但是你对一个爱斯基摩人讲「雪」,他可能无法了解你在讲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雪的种类有好几十种,你到底是指那一种雪呢?

就像我们到印度的餐馆,指定要吃「咖哩」,印度人也搞不清楚你在讲什么。我们可能会认为:「咖哩就是咖哩啊!」但是对印度人而言,他们的料理无处不是咖哩,印度咖哩的种类有上百种之多,甚至每一家所做的咖哩都有独特的秘方,都不一样的。

举这两个例子,大家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我们太习以为常,常被整个惯性的思维覆盖了,也就是被这样的邪见盖住了。

◎最深刻的语言

我们看经典时可以发现,佛陀在说法当中最常使用、最深刻的一种语言是什么?是「默然」。「默然」是佛陀最漂亮的语言。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搁置」,这「搁置」当然不是一般的「搁置」,也不是英文所谓的「No comment」,而是说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么,错误的问题有没有答案呢?错误的问题你能说「是」或「不是」吗?错误的问题本身就是错,本身就是邪见,在错误的问题里,怎么回答「对」或「错」呢?

佛陀以「搁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并不是逃避问题,由于佛陀的生命展现,他的身教能展现出这种力量,当他直接将对方的语言搁置的时候,对方会因此而得到教诲。但是现在不容易了,后代很多佛法的语言和发展出来的内容,有些并不需要,但缘起上需要。

举例而言,佛陀从来不回答「人死后到底是有或是没有?」这类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何必讲到中阴身呢?这个问题是搁置的。但是发展到后来,不得不去处理这类的问题。那中阴身到底是不是你呢?佛陀说中阴身不能说「是你」或「不是你」。

很多的现象,如果不这样深刻的理解,是很容易错解的。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些呢?因为我担心大家一进入《中论》,就被《中论》绑住了,被文献学绑住,被中论里面很多的文字绑住,被历代的诸家各宗所传绑住了。怎么被绑住呢?就是被困在语言文字里面。但事实上《中论》不是这样的,这也不是龙树菩萨的本意。

大家好好欣赏佛陀的默然,佛陀的默然本身,展现了对语言更广阔的面貌,打破我们大脑思维的名相。中国的禅宗受到这个影响,又发展出用各种方式—喝、棒、默然、动作、图像的方式,让学人跳出惯性的思惟。

我们再回头来看,世间语言的第一个特性--「邪见」。我请问大家: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对现象能不能了解?而看到现象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没有邪见?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的语言,不只是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之后的事。

上次我曾问大家一个问题:「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人能不能开悟?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佛陀能不能说法?」

大家要这样来看《中论》,否则就会被绑住了。龙树菩萨造《中论》的原意,是要打破中论的这个文字相,但是大部份的人读了《中论》之后,都掉到中论的文字相里去了。

任何一个对中论理解的人,或是说一个证入实相的人,他本身一定是破自相的。这是修证过程里面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扣紧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内容,才能回归龙树菩萨《中论》的本怀。

 


{返回 洪启嵩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修持心经
下一篇: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丹霞天然要走了
 如何修持心经
 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
 念佛三昧初探﹝上﹞
 生活中的佛法
 念佛三昧初探﹝下﹞
 菩萨商主与卓越企业家
 智慧年‧慈悲年
 数息心要
 悲心与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准提伽陀(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An Introduction to Pain[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佛像有什么作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栏目:果煜法师]
 做人才是你的终身职业[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长大的狮子[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9.知母[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败俱舍[栏目:永海法师]
 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栏目:程叔彪居士]
 35 虔诚的心[栏目:活得快乐]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