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台湾中华慧炬学会 郑振煌
佛陀入灭迄今2550年,他的教法遍及全球,蔚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开放性、内省性、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宗教,迥异于其他封闭性、外求性、神本主义、神道主义的宗教。
佛教因应时空背景与众生根机的需要,发展出各种不同内涵、形式、仪规的宗派。若以经典所本的语言而分,则有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系;若以印度为中心向外流布而分,则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传承。佛教各系、各传承的外貌容或不同,但其修行核心的戒定慧三学,却一以贯之,后后以前前为基础,递次开展。
修行戒定慧三学的僧团,则以六和敬为依止规范,故六和敬可当作今日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一、 身和同住
律藏中的犍度和丛林清规,是古代僧团的生活规约。当代佛教三大语系之间,应建立沟通平台的国际组织。组织章程除遵守佛教精神之外,宜参考现代组织理论,重视经营绩效与组织和谐,将组织运作分为规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个过程,可采用现代管理学之父费尧十四项管理原则:分工原则、职权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人员报酬原则、集中原则、等级制度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性原则、主动原则、团结原则。
二、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一)仔细聆听,想了再说;(二)语音清楚,语词恰当;(三)语气温和,态度诚恳;(四)内容丰富,幽默风趣;(五)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三、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
四、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不论是出家戒或在家戒,不论是别解脱戒或菩萨戒,不论是显教戒或密教戒,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以培养修行的智慧和福德资粮。当然,戒律的持守首重戒体,而非戒相,应与时俱进、因方制宜;在征得教团共识之后,应参考现代社会情境,随顺因缘而作修改。
五、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佛教知见为业感缘起、三法印、中道实相印等。同时,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等三种悉檀为方便权教,第一义悉檀才是了义实教,佛弟子应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若有方便权教违反现代科学发现,应采科学原理,不宜泥古不化。
六、利和同均
朋友有输财之义,同修道友更应同甘共苦。六度四摄均以布施为首,盖贪是三毒之最。佛教以慈悲为核心,透过空性智慧的慈悲布施,拉近贫富差距,平均经纪财富。人类冲突大半出于资源争夺,利和同均是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繁荣、人间净土的社会主义,可臻人类于天下大同的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