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共与不共前行修法开示
 
{返回 格桑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6

2011新年共与不共前行修法开示

时间:2011/01/02

地点:重庆

编录:仁钦拉姆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共同前行和不共内前行里皈依的修法。

很高兴有一个这样的机会,能够有一个佛教的方式给大家讲一些佛法方面的内容,能够有这样一个因缘和大家认识,这件事情是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也希望大家也能有类似这样的一种心态,能因为我这样一个藏地来的出家人而感到一丝开心。这对于我的人生旅途来说,能有一段时光是和你们相识相交流,是我人生的一道光彩。所以非常非常的感谢、感激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了解你们、一个我们互相了解的机会。


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大圆满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前行(即五加行: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垛百字明、供曼荼罗、上师瑜伽,其中亦包含磕大头,每种修法各需完成11万遍)中的皈依的修法。在座的可能有不少人已经听过一次或几次这方面的修法了,然而今天我们又一次为了皈依而共同花费一些时间精力坐在这里,其原因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增进对皈依的了解,也让我们的皈依戒律更加清净、更加圆满。五加行里把皈依放在第一步来修,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如此。

皈依是我们大家接触佛门的第一步、第一扇门。这扇门要建造得越圆满越好。所以数量上我们要修够11万遍(10万遍基本数 加1万遍的错漏补念数)。为什么要修这么多遍呢?就我个人来说,有这么一个数量上的规定,是为了让我们能恒久保持着那种初始的对三宝的皈信、依赖、感恩的激越热情,而不是仅仅在皈依之初有这种激动的心情,过后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失了。我们要记得,并不是行完皈依的仪式后,我们这皈依的第一步就走得很好很圆满了,我们就是个合格的佛陀追随者了。并不是的。真正的皈依的戒律是从我们愿意将自己托付给三宝的那一刻起才开始逐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它或许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维系,让它不断地比之前更加圆满。

真正的皈依是始自于一种约定誓言式的感情,就像在结婚典礼上你们双方互许终生的誓约一样——“你是否愿意与佛法结下不解之缘,不论贫富也好、疾病健康也好、快乐悲伤也好,你都不舍弃佛法三宝?"——从你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高调地激荡着你的一生。简单来讲,你与佛法就已经结婚了,你与佛法就成为伴侣了。这是生生世世无法远离的情感,打不断,骂不散。这就是我个人理解要修这11万遍皈依的原因,这11万遍皈依修诵文能帮助我们巩固和保持我们与佛法之间那种最初的美好心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第一步走好,认真修好这第一步,因为这第一步走好了,后面的路才能扎实地走下去,第一步走不好,后面就问题百出。

就像夫妻伴侣之间,基本的感情都维持不好,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就都容易不好了。学习佛法,和世间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和佛法的感情给你带来的改变,带来的方便是不一样的罢了。但是在感情的经营过程中,它们是一样的,只是经营的结果不一样。还是以婚姻为例子来说,现代很多人都没法好好将婚姻持续下去,就是在婚礼完成的那时起就觉得我们理所当然地从此就是夫妻了,一切就理所当然地如此了,我理所当然地不必再像婚前恋爱时那么小心翼翼地经营了。而其实,结婚典礼那时起才是你们俩真正的第一步,才是你们俩该学习怎么去维持结婚典礼上那种热情的开始。一个佛陀追随者与佛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你不能以为皈依仪式完结后你就理所当然地是个佛陀追随者了,你就无需再努力了,你就轻易地放下皈依二字再不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了。事实上,这个仪式结束后才是你努力的开始。否则,这场关系真的是很难维系下去的。这和一个简单的婚姻是非常相似的,有可能你会慢慢走向没有佛法的世界,和佛法离婚。就像一对伴侣慢慢走向远离彼此、远离彼此的婚姻关系一样。

这真像我之前说的,和世间任何一种类型的感情关系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当关系建立的一刹那起才是你们真正的开始,而不是理所当然就关系建立好了。关系建立得好不好,是要一直去努力去经营去维系的,不到生命的最终是无法界定一段关系好还是不好的。因此也不要因为过程中的瑕疵而否定一段关系。就如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遇到困难,难道就因此否定佛法放弃佛法吗?当一段关系建立的那一刻,你与一个人成就了一份联系,成了朋友或伴侣或父母子女,至于这份联系要持续下去的话,你和这个人就要学会互相理解对方、互相宽容对方、互相包容接纳对方,学会维持这份联系的一切可行方式。修皈依就是我们和佛法互相了解互相包容接纳到方式,就是为了维持我们和佛法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最有效的一种努力经营。结婚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了,无论你是与一个人结婚,还是与佛法结婚。皈依的那一刹那很重要,在那一刹那我们迈了第一步,这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迈不出这第一步;不了解到情况下,我们也打不开这扇门。而迈出这第一步打开了这扇门,门后的路怎么样踏踏实实地继续走好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不断要修皈依11万遍。

然后在修皈依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思维,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能够以人身遇上一个好的佛法环境、清净的宗派传承、具德的上师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我们能够遇到这一切完美圆满的因缘时,在这一刹那,我们会感动、感激,但是我们持续不下来。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摸清我们为什么为此而感动。我们那种感动只是当下那个刹那所激发出来的一种表示,而不是真正的因为我们理解它而出现的一种感恩的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并保持这种感恩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思维不共内前行之前的四个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能把这四个共同前行修好,我们也会知道为何而去感激、感动,并且把它保持下来。现在我们保持不下来,就是我们没找到这种帮我们保持心态的工具,没用好这种工具。

就像一对夫妻,从刚刚认识到走向结婚的时候,彼此很是相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那种高浓度的感情就完全不存在了,那时双方会怀疑当初为什么会相爱。这一切好像都是一个问号,没有答案的问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找好“我爱你”的原因是什么。也许当初那个“我爱你”的原因只是一个自我的表现——你太爱你自己了所以你才会爱她——所以你现在慢慢变得不爱她了,因为你当初也不是发自一个爱她的理由去追求她的,而是发自更爱你自己的理由去追求她的,所以自然这种感情是持续不了很长时间的。因为你当初的第一步就不是真正的爱,这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爱自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我们要找到我们为何而爱?

皈依佛门也是。为何?我为何要皈依?我为何要对“皈依”这二字生起这么大的感激心?这原因就在我们这个工具——四个共同前行中,所以在修皈依之前,我们应该用充足的时间,一个月、三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都非常非常值得。这四个共同前行是我们很容易能够去学去体会的,因为它告诉你的就是你的生活真相。只要你用心,你可以随时都在体验修习这四个共同前行。花上一年时间去好好体会这四个共同前行,决定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和收获。最起码,我们一定要有三个月,最差也要有一个月,不修其他,只专修这四个共同前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共同前行修好了,我们对于皈依的感恩才能永远保持在一个高潮状态当中,而不会让它的热度冷却下来,变得陌生。

当我们初皈依时,我们会有一个激动心情、感恩心情。虽然这种心情只是一种简单的模糊的熟悉状态,它源自我们心相续中多生多世的与佛法有关的熏习、联结,但在时间的摧磨下,我们不可否认地也会淡忘这种感恩。当我们完全忘记这种感恩时,也证明着你的皈依已经毫无意义了,你已经有可能没有什么皈依戒律的存在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这种对皈依的热情高潮留下来,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地让它体现出来,我们才算修好了皈依。这第一扇门开得很圆满时,我们接下来才有可能走得更好,如果这第一扇门开得模模糊糊,你未来的路也会是模模糊糊的,你的一生也就没多大意义了。就像源头一样。源头的水不清净,流下来的不清净的水你想在任何支干部分去清洁都是清洁不了的;而只要源头清净,即便水流在支干部分被染污了,依然可以依靠源头的力量很快地将之清净。这和我们的学佛路程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么第一步就要走得踏实,这样后面的路我们就不用有很大的问题了。

那么四个共同前行怎样修呢?我们来分别看看。

第一个是人身难得。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应该都知道“人身难得”这个概念。释迦牟尼佛也做过很多的比喻,佛教经典里也有很多的比喻。对于一个正信因果正信佛法的人来说,“人身难得”是毫无异议的。但对于大多刚接触佛门的人来说,会觉得这几个字就是佛教的一个教育说法,而不是真实的情况。那么我们在这里就不用佛教经典里的方式去讲,我们就拿我们已经得到的人身去分析看看,人身究竟是怎么难得。中国十几亿人口,真正能把自己的生死大计了脱了的有多少人?当我们成为这十几亿人口中的佼佼者——一个愿意走上了脱生死之路并已经在前进着的勇士时——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为此而感恩。因为我们在这十几亿人口里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很自信、自傲地去说这样一句话,我们完全跟这十几亿人口不一样。在这十几亿人口里,虽然都是得到了人身,但其中有多少是佛陀的追随者呢?有多少能够真正了脱生死?别说了脱生死了,有多少能去做一些真正的他这个人身当中有意义的事呢?这样去思维一下,我们就会由于成为了一个佛陀的追随者,而更强烈地激发出了对人身难得,尤其是暇满人身难得的感恩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但是能够像我们一样,在这个末法时代,能够遇上真正的上师三宝,能够接触真正的佛法,这是难上加难的。不讲其他地方,就讲咱们现在所处的重庆,有多少人口?几千万。其中有多少人会信仰佛法?多少人是正信佛法的?多少人是因为真正懂得佛法道理而去学习佛法的?在这里我们一直在讲佛法、佛法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陀追随者,最大的一点就是能够了脱生死。在这里了脱生死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死,我是讲,我们成为一个佛陀追随者的时候,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佛陀追随者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佛法,让佛法融入到自身的时候,死亡对我们来说,不是像对其他人来说一样的恐怖了。我不是说那种非常天真和所谓的浪漫的对死亡的看法——说句不好听的话,那是非常白痴愚蠢的思维去认知了脱生死——比如时下一些年轻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自杀寻死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方式不叫了脱生死,他根本没有了脱生死!我们佛陀追随者所谓的了脱生死决定不是这个。我们不惧怕生死。成为一个真正的佛陀追随者,我们甚至能够做到的就是感恩死亡,感恩生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才叫真正的佛陀追随者。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与中国十几亿人口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为什么是十几亿人口中的佼佼者的原因。生死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一种约定。或者是就像脱下一件衣服穿上另一件衣服一样,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了脱生死。当佛法融入到自身的时候,我想你们都能够像高僧大德们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很轻松的写下一封信,告诉大家你的下一世会在哪里出现,怎样去和大家相识。这才是身为佛陀追随者所能给我们带来的了脱生死的方便方式。所以我们在这十几亿人口中是如此的不一样,暇满人身真的是如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佛教经典、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方式,再去理解下“人身难得”的话,也是很好的。

接下来一个共同前行就是“寿命无常”。什么叫做“寿命无常”呢?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到对“寿命无常”的真正了解、为此产生一个感恩的心呢?我们刚才了解到“人身难得”后,可以看到,原来当我皈依佛门以后,我就约定了下一世,我就开始了了脱生死之路,因此我对皈依有了一份感恩,这是因为了解“人身难得”而激发出的有关皈依的感恩。 而关于“寿命无常”,我们在身边可以经常看到,尤其是这两年,我们能更容易看到各种有关生命的无常演绎,这样那样的灾难。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玉树人(我是玉树人)都会想“汶川的人太可怜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为他们出一分自己的力量,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这么做的”。可没想到,一年多后两年不到的时候,同样的灾难落到了玉树人身上。当初汶川地震发生时,玉树人可从没想到过这种灾难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但是,生命就是赌博。你赌着“我不会因为地震而死亡”,不料你赌输了。所以寿命无常是时刻存在我们周边的,不止我们周边,就在我们身上也是时刻存在着。据统计,中国死于自杀的人数一年超过20万,死于交通意外的你们能想象吗?一年的时间内,中国十几亿人口里会死这么多人,我们会不会在这样的数字中、会不会遇上这样的灾难呢?这谁都不好说。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无常的世界,我们能够遇上上师三宝,能够迈进佛法的大门,我们就又会出现一种感恩的心、感激的心。当这个世界充满这种感恩感激的心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了,对于你的世界来说,也是充满希望的。我们修皈依就是为了这样一种心情的扎根发芽,不能让这种心情间断,这种心情一旦间断,你就会变成冷血动物一样,你有可能就没办法了脱你的生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这种心情永远持续在高潮的状态,我们要处处想着“人身难得”、想着“寿命无常”。

也许这听起来是种悲观的思维,其实它不是悲观的,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很多人不敢去想我今天有可能会死,这一切的一切,很多人都不敢去想。甚至很多大人提到“死”字的时候都会说“太不吉利了!呸呸呸!不能这样说!”等等。但对于我们佛陀追随者来说,“死”永远带在口边,“死”永远记在自己的脑海里,有可能在每一个当下都会出现死亡。当你把死亡记在你的脑海里心底里的时候,你死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死了;当你永远逃避死亡,你不想死亡的时候,可怜的一件事情就会发生,你死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你已经死了,你还可怜地想着自己还活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问题。在中阴阶段,你不知道你已经死了的时候,这个问题是非常可怕的。当我们永远把“死”带在口边记在脑海里的时候,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不吉利的,这是悲观的象征。但其实这是一种好的象征。

不过大家要记住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因“死”而感到恐怖,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就像我经常讲的“我们要爱上烦恼”一样,我们也要爱上死亡。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死对你就不是恐惧了,死对你就不是痛苦了。要不然你不能把死留在你的脑海里心底里,因为你有可能会因为爱不上它、恐惧它而得精神病得抑郁症。其实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死,但又不让它成为悲观的东西,而是让它成为一种浪漫的内容。它不该是一个我们失去和忘记的东西。用这样的心态去了解死亡的时候,才是一种突破,才是一种进步。我们很多佛陀追随者皈依三宝的时候害怕死亡,因为我们是害怕因果而皈依的。我们害怕死亡,害怕死亡以后落入地狱而皈依的。虽然对于死亡来说,我们也许是恐惧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要记得这个死,但这个死亡并不是为了自己而记得。否则的话,对于一个佛陀追随者来说,不是一种圆满。你甚至做得再好再多你都不是一个圆满的佛陀追随者。你为什么那么恐惧死的原因是你太自我了,当你太自我的情况下,你觉得你是个佛陀的追随者吗?当你太自我时,甚至你在修大圆满法,你都不是一个佛陀追随者。你害怕因果、你害怕死亡,你害怕死了以后会到哪里等等等等。当你有一个这样的心态的时候,这样一个佛陀追随者的身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你也许就是永远原地踏步。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陀追随者的话,要学会进步,不断的进步,这才叫一个真正的佛陀追随者。

也许我们当初的理解是,我们害怕因果。是的,在这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佛法,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不知道做了恶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知道。当我们接触到佛法,第一次皈依以后,了解到原来不能去做恶,做恶会有相同的惩罚存在,所以我们有了畏惧之心,所以我们投靠了佛法。但是,请大家记住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留在那个地方,留在那个地方是最可怕的,原地踏步。虽然你是一个佛陀追随者,但你有可能会在那里原地踏步。

我曾经见过很多很多的居士,皈依三宝十几年的,二十几年的,甚至包括僧人里面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的。他会寻找一种借口。那种借口是什么呢——我不是高僧大德,我没有圆满,我不是登地菩萨,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我当然要有一个这样的心态,因为害怕轮回而学习佛法——这其实是种借口,我觉得这不是你发自内心想要说的,你跟佛法完全是相互违背了。在那个时刻——在我们认识到因果是可怕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要忘记我们的因果,忘记我们会遭受什么样的因果,虽然当下我们做不到“我们不是为了自己会落入地狱而学习佛法”的境界,但是我们要试着去做。因为我们每一个开始都是从假相慢慢变成真的,就像我们的慈悲心,我们的菩提心,甚至我们佛法里所谓的登地菩萨。

什么叫作登地菩萨?我们总是找一个借口,觉得登地菩萨就在某个我们还到不了的地方等着我们,等我们爬到那里的时候他才会出现,要不然他出现不了。在这个人间根本没有登地菩萨,或者是在我个人的众生世界里,根本不会出现登地菩萨的,所以我会停留在那样的原点。那其实是种自卑的状态,那非常非常自卑,同时也是非常非常自我。那是不行的,我们要有一种突破感,每时每刻的一种突破和进步,不能总是原地踏步。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的原因是害怕因果而皈依的,皈依后我们就要不断尝试去突破最初的状态,而不能只是嘴巴上说的佛法上不断深奥心里却保留在原点不动。我们更应该的是接纳因果而不是远离因果。因为我们害怕因果想逃避自己的因果,但这是逃避不了的,我们更应该的是放开心敞开心去拥抱自己的因果,让因果变成理所当然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大进步。

当你敞开到对于学习佛法没有原因没有目标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想一想,我们皈依三宝多长时间了?到底发心是什么?我们的皈依还有没有那个目标性?还有没有攻击性?有可能我们的佛法永远变成一个攻击对方的工具,一把枪一样,永远对着敌人。当你的佛法变成这样的状况是很可怕的。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讲这一个的原因就是,当你真正成为佛陀追随者的时候,你的世界里不能有敌人的。但是我们有敌人,哪怕你说“我真的没有敌人,我对任何一个敌人都能够升起包容心宽容心”,其实你还是有敌人的。你的敌人是什么呢?恶!“恶”才是你的首要敌人。你更应该解决的敌人就是这个“恶”。你能忘记这个“恶”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突破,才是真正的没有敌人。

当你的佛法成了一种枪口对着某处——瞄准了善说这是佛法,瞄准了恶说这不是佛法,我要把它给干掉——当你变成佛教里的狙击手的时候,你的佛法就出了问题了。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因为你的佛法变成概念化了,你的佛法有了攻击性了。你的佛法变成一种教条了,只允许你这个,不允许你那个。它变成了一种外面的力量,推着你去干这个做那个。但当这个外面的力量不存在时,你有可能就不再去做这件事了。就像我常说的,士兵退役后便不再受军规的约束一样,因为军规是外在的。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所以,我们要学会的一点是,要突破这些概念化。并不是说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开始去杀生,或者是就要开始去偷盗,而更应该要做到的是,在我们的概念中更能够去了解这一点宽容这一点的时候,这也许才是一个真正的佛陀追随者要做到的。

也许我们会有很多的借口说我们暂时真的做不到,我们觉得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我们觉得我们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的时候,这只不过就是一种借口。我们能够突破的。你只要想突破,就能够突破。就是我们太不想突破了,我们太想留在这个地方,我们为了想留在这个地方可以让借口非常非常的荒唐——因为我满身罪业,我应该活在忏悔的世界当中——这是你的选择没错,但它给你带来的后果是非常非常不好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的一点——举个例子,前两天有个居士打电话给我,很着急地跟我说,哎呦师父啊师父,怎么办怎么办?我好几天了才发现我的转经轮在倒转——她为此着急害怕得不行。当时我就说,急什么呢?你想个办法让它顺着转就行了,然后忘记它倒转的事,你不要去追究它为什么会倒转,你找不到原因的,你找不到理由的,这世界有太多的为什么,你想把所有的为什么都找出答案来,你找不出来的,你要做的不是去找为什么,很明显的,转经轮倒转了,所以在哪里一定是出了问题,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让它顺时针转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留在那种焦虑、忏悔和恐惧当中。

我的大恩根本上师依怙主-佐钦-白玛格桑仁波切在2010年夏天传讲大圆满时说了一个禅修方面的开示,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很大的收获。上师说——当你在禅修时,发现你的心已不在禅定,发现多了许多烦恼,多了许多不该有的东西的时候,你会为此而感到忏悔,为此而感到伤心,但你该做的不是这个,你该做的应该是:像大人看见一群小孩在玩耍一样,你只是一笑而过就可以了,你不要为此而去忏悔,你不要为此而去伤心。

就像一群孩子在一边玩得天真开心时,我们不可能跑过去数落他们“你们不应该这样玩,你们怎么这么天真这么幼稚无聊呢”。只要是个正常人,谁都不会跑到孩子堆里做这件事的。就和这个一样,孩子们本身就是天真幼稚的。所以禅修当中有一些烦恼痛苦,这些是非常自然不过的,你只需要一笑而过。当你没有烦恼念头时,你才是真的不正常了。所以你必须要有这些。而这些不能变成是你一辈子忏悔的事情,更应该是一笑而过接纳这些,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佛陀追随者能够做到的——像个勇士一般的心情——我想更应该要做的是这一点,而不是留在忏悔当中。一定要突破出去,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很多人,尤其是藏地人,追求死的时候怎么的安详,走得多么得吉祥,多么的安静,很多人都会追求这个,这不见得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你走得非常安详、非常舒服的时候,你根本体会不到你已经死了。这是很可怕的。你死的时候你要痛苦,越痛苦越好,越难受越好,这才是死亡的征状。就和这个一样,当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痛苦时,我们才会体会到死亡。体会到死亡的恐惧,我们才有可能放下死亡。同样,禅修也是,有了烦恼念头,我们才能体会禅修,才能放下“禅修”的概念而去禅修。上师们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不要把佛法概念化,当佛法概念化了,你的佛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

回到正题上来。通过对寿命无常的观修,我们对皈依又一次升起了感恩的心情。接下来第三个共同前行是“因果不虚”。什么叫作“因果不虚”呢?我们种下了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我们在座的人,在往昔生世里肯定是种下过一种善的因,也许我们曾经前世一起许过愿,能够用一种佛法的方式再次相聚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我们因为这样的一个发愿,于是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在这十几亿中国人口中相识相认,这就叫因果不虚。这是我们曾经种下过的一个善因,结了这样一个善果。有善的因果存在,自然恶的因果也是存在的。我曾经打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后院,在这个后院里种着很多有毒的果子和无毒的果子。这些果子都是在我们的每个动念下种下的种子而长成的,这些种子在不断地开花结果,当它完全地成熟时,你愿意吃也不好,不愿意吃也好,它都是你自己后院里的果实,你赖也赖不掉,不可能赖给别人家。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酸甜苦辣,什么样的味道都有,都是你曾经种下的,所以这些味道你都得去享受,这就叫“因果不虚”。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能够碰到很多关于“因果不虚”方面的实例。很正常的。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很能够碰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可以回看一下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也许我们会碰到一些这一生里种下的种子现在已经成熟结果了,也许我们会碰到一些我们想不通的,觉得“我不应该是这样的状况”,这有可能是你往昔生世种下的种子现在成熟结果了。佛法里讲轮回的存在,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轮回不是只为佛陀追随者存在的,它为一切众生而存在。一切众生都活在这轮回当中。你愿意也不好,不愿意也好,你就在这轮回里面,不断地转,自然因果就会保留在你的后院里。当结果的时候,什么味道你都得要去吃。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佛法给了我们一个方便法门,给了我们一个工具,让我们能够把这些有毒的种子逐渐拔除,甚至最后完全不存在。这就是我们了脱生死,从轮回里解脱出去的方式。

那什么叫作解脱?何来解脱?解脱就是我们跑到某一个境界去享受吗?有可能不是。解脱只不过是我们,就像我之前一段时间提过的一样,解脱只不过我们不惧怕死亡了,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约定的象征。它证明着我们约定了某一件事情也做着某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就像高僧大德们一样,就像DB法王一样,能够很轻松地写一封信,说我的下一世会在哪里出现;或者是当死亡变成一种度假的时候——我累了,我要去度假,度一段时间的假我再回来。当死亡变成这样的时候,才叫解脱。而不是跑到某个境界去享受。也许当我们可以做到“无我”的概念时,完全忘记“我”的因果、“我”害怕的因果时,诸佛菩萨的境界或许就能够在那个时刻为你存在;当你完全没有放下“我”,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害怕你自己的因果时,是没有什么极乐世界的境界等着你的。因此我们更要做的是抛开自我,放下自我。

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感受到“因果不虚”的时候,也感受到我们能够依靠佛法的时候,感受到我们能够远离这个左右我们的因果、让这种因果变成一种约定也好、变成一种我喜欢我想要的一点的时候,这个力量是谁带给我们的呢?那就是皈依,那就是三宝带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又会出现一种感激的心情、感恩的心情,这种高潮就又会上来。这就是第三个前行,是让我们因为得到皈依戒而感动兴奋的那种心情持续下来的第三个工具。

之后是第四个工具,“轮回过患”。“轮回”我们刚刚涉及到了一点,那轮回究竟是什么?在三界当中存在一个轮回,这个轮回由六种生命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组成的。我们就在这里面不断地转。怎样才能突破这个走出这个呢?走不出这个轮回,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害怕死亡。情不自禁地害怕死亡,你也左右不了你的下一世会去哪里。也许你会比现在更糟,也许那时候你愚痴得连想害怕死亡都做不到,连死是什么你都有可能不知道,你有可能会落入这样的地步,这样的痛苦,这样的轮回里面去。所以我们就像之前提到的一样,在这六种生命形态的轮回当中,我们要突破出去,要远离这六种生命形态的轮回。可要怎样去远离呢?在这六种生命形态的轮回当中,我们现在依然会有对于人类的一丝爱,一种执着,还想得到人身的执着。这种执着从何而来呢?就是一个“我执”。当突破我执时,你也会想要得人身,但这已经不是对自我的执着了。但现在我们还想得人身的这一点,它就是一种我执的状态停留在那里,这非常可怕。你那么想得到人身,但你敢确定你下一世还能得到这个人身吗?

轮回它不断地转,就像赌场里的轮盘赌一样,它会转到哪里不一定。如果你希望它一直停留在某处它是没法停留的,它有可能会转到你不喜欢不希望的那一面,那时候你就糟了。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依靠佛法,也就是能够在轮盘赌上做个手脚。你会发现你皈依三宝、接触佛法以后,你发现到——哦…我原来是可以做个手脚出个老千的,让它永远停留在这里——你会发现皈依可以给你带来这个方便、这个后门,告诉你怎么样让它永远停留在这里,让你是一直的赢家。这时候你就突破了轮回。这就是皈依带给你的突破。因为我们不断地轮回,我们害怕轮盘赌的指针指向了我们不希望停留的地方,我们为了这个恐惧吃不好睡不好,整天想着的就是这一点。现在皈依就给了你一个方式,让它永远停留在你希望的那一点,就像一个约定一样,让它永远在那里等着你。你就知道了这样一个窍诀、一个方便,在这场赌博游戏中,你会发现这么一个出老千的方式让你赢出这场赌局,所以你又会为皈依升起一种信心,一种感恩的心油然而生。

就在这四个共同前行的观修中,我们不断能够发现皈依三宝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帮助、改变和改善,从而对皈依升起一波又一波的感恩之情。当我们的这种感恩之心不断地坚固深厚时,我们才能有不断的进步。也许今天我的讲解方式和大家以往听到的这方面开示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论调,糊里糊涂,不知道这个藏地来的出家人在讲什么。其实,回过神来慢慢地去想,也许这样的说法有些能更适合你们、更利益到你们。我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僧人,对所谓你们的世界的研究非常非常得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因为我从12、3岁就开始出家,在寺庙里生长,在那种我们概念里非常静非常安静的环境中成长,对于你们的世界的很多内容我都不知道。但是在我来到汉地逐步接触你们了以后,我的一些想法开始改变,虽然我更乐意用佛教传统的方式去讲这些内容,但是我有时候回想起来,或许现在这样的方式——这样一种玩笑甚至是荒唐的形式——更适合于你们、更能给你们带来一把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所以这次的讲法会完全以我的这种糊涂去结束,如果这种方式为大家带不来太多益处,那下次我再来的时候会用回佛教传统的方式去自以为是地为大家诠释一次,那时也希望你们能来赏个脸,给我那个机会,让我再唠叨一次,这是我的希望。

那么,我们在这四个共同前行里体会到皈依给我们带来的爱,那种超乎意料的、突破世间概念的爱,所以我们就会升起一种感激的心。我们一定要感激它、要爱它,只有更爱它,那种感恩的高潮之情才能保留在那里。这个是非常好的。这种感情的热度要越热越好、越高潮越好。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修四个共同前行,因为修四共同前行而对皈依产生感恩之情。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不共内前行中的第一个前行——皈依的修法里看看。

修皈依要怎么去修?怎么修好呢?从佛教传统的方式去讲的话,我们先要准备一个尺寸合适内容也完整的皈依境唐卡,使我们能够熟悉皈依境里的一切细节,能够更清楚地观想好。但是这种传统方式固然很好,可我发现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点不理想,那就是我们常常让我们脑海中观想的皈依境变成平面的唐卡画,一种死板的没有生命的照片一样,而不是立体的活生生的境界,所以现在我们换种方式去观想一下。

在我现在要讲的皈依境里,不存在传统讲法里的如意树等等。我们不去观想我们从来也没有见过的如意树究竟是什么,因为有可能我们想象出来的如意树根本就不是如意树,有可能是世间最烂最不好的一颗树,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干脆把这颗如意树给忘掉。如意树只有天界才有,咱们人间是没有的。既然咱们找不到如意树那又怎么去观想呢?只是幻想有那么一颗如意树在那里吗?这样其实也没有太大的一种意义存在了。那不观想如意树又怎样让皈依境成立存在呢?

首先,我们要先把皈依境的地点观想出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看看一个所有山川河流大地都是珍宝的境界你能观想出来吗?我觉得这非常荒唐!我是观想不出来的。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去做什么呢?不如忘掉这些吧!这些珍宝我就不要了!那些珍珠我也不要了!虽然钻石很昂贵,但是在我们的皈依境里就不要了吧!因为钻石山对我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有可能根本观不出诸佛菩萨观不出皈依的含义、而让心一直处在对钻石的贪恋之中、想着怎么把这钻石山据为己有变换成财富,所以我们不如不需要这些吧!我们只观想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有山有水很美的、我们曾经走过的地方、我们概念当众肉眼亲自见过的地方,我想大家心底都会有这么一个地方的。比如我经常在观想时,会把最冷的雪山、最美的雪山那一幕观想出来。当那一幕观想出来时,我有时候会想——这个皈依境是不是有点太冷了?零下几十度呢(众笑)!但我觉得它很美很美,所以我就把它观想出来了。大家也可以这样去观想。

地点观想好后,我们现在把莲花生大士请出来。大家见过莲花生大士吗?(有人点头)见过是吧?他长什么样子的?(众笑)我是没见过。但是我经常把大恩上师观想成莲花生大士在我的皈依境里,上师就是莲花生大士。然后我们自己见过的了解的传承上师都可以观想出来。

现在我们要突破一下自我,尤其如果你是个学设计的,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把你自己的皈依境设计得更美、更漂亮、更能让你升起信心一些。比如说上师的法座应该有多高多矮等等,诸佛菩萨的位置陈设你都可以去设计。就像你设计你自己的佛堂一样。你可以把它设计出来,然后观想着上师就坐在那里,也就是莲师坐在那里。然后在莲师前面,按照佛教传统方式来讲,应该是三世佛。如果你观想不出释迦牟尼佛长什么样子,并且你一想到他就联想到某某寺院里的那尊铜像,如果你只能想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你不如选择一位在你的信念里最谈得上是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你觉得他与释迦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将这位上师观想在皈依境里释迦佛的位置,完全可以这样。这样去观想,那种我们刚才讲了半天的感恩之心才容易散发出来。大家要去想一下,当你看到一尊铜像时激动呢?还是看到你日夜思念的大恩根本上师时激动呢?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偏离了传统的教授方式。诸佛菩萨怎么都变成活生生的上师们了呢?其实活生生的上师们更能让你激动。这种激动是你看到一尊佛像时的激动所不能比的,所以你更适合把能给你带来强烈激动感情的上师观想出来。

三世佛的位置上都观想好自己有信心的大德们后,在莲师的右边,可以观想成自己见过的所有佛教师父里面的可以称之为菩萨的人;在莲师的左边,可以观想成所有自己见过的佛教僧人们;之后还可以观想自己认得的一些护法神围绕着皈依境。如果想不出来护法神,我们可以观想身边看起来很强壮的这些师兄们围绕着皈依境,护卫着诸佛菩萨上师们。就像白宫里的保全人员、贴身保镖一样,穿着黑西装打着黑领带戴着黑墨镜,站在皈依境的周围,保卫着皈依境这个白宫和里面的总统及议员们。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你对皈依境产生亲切的感觉,更加融入到这个境界当中去,这是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的一种方式。

对境观好了,这时我们可以观自己在皈依境前,跪在那里默默的祈祷上师。你理想中的皈依境已经产生,你已经见到。而你累世的父母亲友敌人众生都观想在你的周围,你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地念诵那四句皈依修诵文。这样的方式去修皈依的话,我觉得更有意义。你的想象力更丰富一点的话,也许在那个刹那你就会泪流满面,你会忍不住流出激动的泪水。要是我们仅仅只是观想那幅平面的唐卡画,其实它是最原始的版本,是非常好的,但是按照这个去做的话,也许我们因为概念的受限而观想能力有限,就很难观想出特别生动激动的氛围。所以我们可以改良一下我们的皈依境,让它更能丰富我们那颗皈依的心一些。不怕它比传统中奇怪了一些,奇怪也许更能帮助你。毕竟,我们修皈依是为了修那种感情,而不是修看谁脑袋里的唐卡画得更标准。

然后,在皈依境的最后,传统方式我们会讲皈依境里要发出光,融入到我们的身心,再将我们收摄到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再让一切境界慢慢的以顺时针的方式化光消失。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很好。做不到的话我们可以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及我们自己观想出的皈依境发出一种光,将我们收摄进去与上师诸佛菩萨大德们融为一体,无二无别,然后慢慢再化光于上师的心间消失。在消失的刹那,我们能够停留在那个刹那多长时间就停留多长时间。那种时间是非常非常短暂的。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能够停留多长多长时间,其实在那个状态下,我们能够停留三秒到五秒的话,是已经破了极限,非常伟大了。在这之后,我们其实已经没有停留在那个刹那了。我们只是幻想着我们停留在那个刹那,幻想着那是空。那其实反而根本不是空了。就像在我看这只茶杯一样,在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它就是茶杯。然后在这第一眼的瞬间过后开始,它就变成不是单纯的茶杯了。它变成了蓝色的、它变成银色的,然后它变成不锈钢了,然后它变成也许更荒唐的方式、更荒唐的思维了。在我们的那个化光消失的刹那,我们能够停留在那里一下下的话,有可能在那个时候,我们能够了悟空性。然后再往下去观想的话,那就很可能是假空性了,自以为的空性,外道的空性。

按照这样全新的方式去修一下,我想对于你们应该会有一定收获。那么关于加行皈依方面的开示大概就这么多了。初次听加行的法友们建议可以先看一下《普贤上师言教》中的传统教法。关于“入座”方面的内容因为以往有专门讲过我就偷懒没在这里讲了,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过去的讲课内容了解复习一下。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继续再讨论。谢谢大家!(回向)

2011年1月2日 重庆

 


{返回 格桑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本然
下一篇:融化
 融化
 佛法与生活
 金刚结的故事
 信心的培养和提升
 为何越修感觉空间越小?
 关于皈依、戒律、信心
 以实修的态度学佛
 生日,让我想起了你们
 找好你的快乐种子!——2010新年寄语
 放生你的孩子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二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172.罗浮显如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走进般若大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五选 我见是无明[栏目:杂阿含经二十选]
 佛弟子要以大雄大力报佛恩(释迦牟尼佛圣诞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相应54经 足迹经[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前世今生论 三、结尾[栏目:引路明灯]
 戒尘小和尚的个人画展[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世间万般皆苦,唯情执最苦--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栏目:残酷才是青春·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