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天台宗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8

天台宗

  天台宗是由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智顗所开创,后世就称它为天台宗。该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北齐朝 有慧文 读中论 得其精

  在南北朝的北齐年间,有一位读《中论》而得开悟的慧文法师,他就是天台宗的初祖。慧文法师俗姓高,关于他的生卒年代不详。据说在二十至三十七岁这段时间,遍游齐国,他已是一位“聚众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名声远播”的大法师了。据《佛祖统纪》卷六载:北齐朝的慧文禅师是无师自悟的,因读《大智度论》中“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在一心中得”,及《中论》卷四“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悟入“一心三观”的观行方法。
  问:三智与空、假、中有什么关系呢?答:简地单说,声闻、缘觉之智,是通达一切诸法皆空的智慧,名“一切智”;菩萨之智,是通达一切差别道法的智慧,名“道种智”;佛智圆明,是通达诸法总别之相的智慧,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摩诃止观》卷五云:“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由是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

  祖龙树 立三观 空假中 归一贯

  天台宗的历代祖师继承了龙树菩萨《中论》的“空、假、中”之说,而立为“三观”。“空观”顺出世真谛,“假观”顺世间俗谛,“中观”顺真俗圆融的第一义谛。《中论》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颂,是说一切诸法皆是从根据(因)和条件(缘)的结合产生的,离开了因缘条件之外,别无有实体可得,它完全随缘而生,缘散自灭,本性是空,从而慧文悟出了诸法皆空的道理。虽然诸法皆空,而假名是有,因名言是人们主观妄执客观实有诸法而假安立的,所以名言虽无实体,而有假相。从假名来说而非全无,从性空来说而非全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若以天台的次第三观来讲“从假入空(假无实体,所以是空),从空入假(空不顽空,还有假相,所以是假),从空假入中道(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假不二,即入中道,所以是中)”。又从此宗的通相三观来讲:“一空一切空,假、中都空(以空的道理推究,无有一法而不是空,当然假、中也就是空了);一假一切假,空、中都假(诸法虽空虽中,但有幻相,空不全空,中不自中,由假所显,当然空、中也就是假了);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因空假不二,空即中,中即假,当然空、假也就是中了)”。这就是“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之说。

  传弟子 南岳思 止观法 万世师

  慧闻禅师将“一心三观”的理论和方法传给弟子慧思禅师。慧思俗姓李,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以后每天读诵《法华经》,数年之间读诵不下数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中间曾往投慧文禅师受习禅法,同时结合《法华经》诵读,从而悟得“法华三昧”,一时名声远播。以后他游行各地,聚徒讲法,曾两次遭邪师的妒忌谋害,在食物中投毒,徒众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慧思禅师特写《立誓愿文》,叙述他出家学道、习禅以及遭诸异道拢乱毒害,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正法,广度众生的事。陳代光大二年(568)移居南岳衡山,在那里继续提倡禅修,聚徒传道,智顗就是他的弟子之一,遂有“南岳尊者”之称。由于他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因此,陈宣帝尊称他为“大禅师”。慧思禅师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极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世寿六十二岁。
  慧思禅师的著述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大乘止观法门》等,特别是《止观》一书,颇受后来台宗学者重视。
  “止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意译。止即是定,观即是慧。修行者,于所缘境,专注一趣,心不散乱,前后相续而缘,是名“止”。在专注一趣的基础上,如理简择,无倒思维,是名“观”。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单修止,有单修观,也有止观双运的差别。见道之前,则多于止观单修,而少于止观双运;见道之后,则一般都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第三世 有智者 演教观 判高下

  天台宗的初祖为慧文,二祖为慧思,智顗为三祖了。智顗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陈·天嘉元年(560年)往光州(今河南潢州)大苏山依慧思学四安乐行,后读《法华经》而悟得“法华三昧”。于是智顗到各地弘法,首先到金陵传弘禅法,随即又开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两书。数年之后赴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于是栽松引泉,行头陀行,昼夜禅观。隋·开皇十一年(591),智顗到扬州传戒,同时应杨广之请,专为杨广授菩萨戒,所以隋帝称他为“智者”。次年,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受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隋开皇十七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允前往。同年十月,杨广再次遣史入山迎请智者为其重授菩萨戒,当时他正患重病,但仍勉强出山,走至半路石城县,病急入寂,世寿六十岁。
  智顗一生造寺三十六所(一说三十五所),度僧四千人(一说一万四千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人,灌顶居首。智顗一生著作丰富,最主要的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维摩诘经玄疏》、《金刚经疏》等。
  智顗圆寂后,杨广派人依其所遗图画于天台山下建寺,大业元年(605),即位后并亲赐“国清寺”之额。后周世宗时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又加谥“灵慧大师”。
  天台宗的智顗常以《法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涅槃经》作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把佛陀一代教法判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广”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成生酥、熟酥、醍醐五位的譬喻而立的。乳喻一时“华严”,酪喻二时“阿含”,生酥喻三时“方广”,熟酥喻四时“般若”,醍醐喻五时“法华、涅槃”。智顗认为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教法,叫“五时谈教”。从佛陀说教的方式方面来判为“化仪”四教,从内容方面来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智顗认为“华严”属顿教,“阿含、方广、般若”属渐教。但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隐与显的区别,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显而互知的为不定。

  藏与通 别与圆 此四教 至今传

  智者认为佛到晚年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所演教法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从内容的“化法”四教来判为“藏、通、别、圆”。1、“藏教”:佛陀初在鹿野苑谈“阿含三藏”,属小乘典籍,专接小根小机的人,属“藏教”,小乘人奉为准绳。2、“通教”:指方广诸经,是阐明藏、通、别、圆四教的,有顿、有渐、有权、有实,属“通教”。3、“别教”:是般若经中诸部般若,专为舍小转大的菩萨而说,也不属前面的藏教、通教,也不属后面的圆教,故名“别教”。4、“圆教”:法华、涅槃是佛陀晚期的教法,被判为化导的终极,纯圆独妙,是纯圆教,高出其他一切诸教。此“藏、通、别、圆”四教法,至今仍为台宗诸师所传承。

  谈性具 善恶兼 百界如 有三千

  “谈性具,善恶兼”:“性”指法界本具之体性;“具”即具足、具有之义。“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再说具体一点,即法界中的一一事法,本来圆具十界三千迷悟因果的诸法,此称“性具”。此说为天台一宗之极说。天台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善恶等法,以此因缘方能造“六凡、四圣”的十界因果,若不是善恶性具,则不能造。以故如来不断性恶,但断修恶;阐提不断性善,仅断修善,这样六凡则可以向上到达佛的境地,而佛也可以现身在六凡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便是天台宗的一大特色。
  又性具之说有三:1、性具善恶。如知礼《释请观者疏中消伏三用》说:“如别教道,纵知能造之心体是佛性,而谓无明自住,以不闻(圆教)本具性恶法门,故非即理之惑,别(教)人尚尔,前教(藏通)可知。”2、性具十界。如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3、性具三千。如同书卷上说:“色心者,性德三千也。圆(教)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也。”
  “百界如,有三千”:台宗认为众生一心具有十法界(六凡、四圣),每一界中又具有十法界,所以叫“百界”;百界之中又具有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作、如是本末究竟),所以叫“千如”;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共成三千世间。这三千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一念心中,所以又叫“一念三千”。这是台宗修观时依据《法华经》中十如而观,前九如是事,后一如是理,依此反复参悟。同时认为法界所依之体基本不外色受想行识五蕴,所以叫“五蕴世间”;由于五蕴构成个体有情,所以叫“有情世间”;此外还有所依住的山河大地,所以叫“器世间”。在智顗看来,佛教中所谓“六凡、四圣”乃至整个宇宙都不过是微细一心的产物,没有一心,也就没有一切。
  关于智顗的性具、乃至百界、三千理论的成立经过,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现摘录于后,以供学人参考:
  “智顗在晚年,还接触了地论师与摄论师。这两家的说法着重在诸法的缘起方面,地论师讲缘起,以法性为诸法的本源(即以法性为依持),摄论师讲缘起则以赖耶为依持。两种缘起观不同,智顗对之都有所批判:以法性为依持有自生自的毛病,自己生出一切来;以赖耶为依持有由他生的毛病,因为摄论师把赖耶看成是染污的,与清净的心性不同,赖耶对心性说就成了他。为了避免这两种缺陷,智顗提出了‘性具’的学说。
  所谓‘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又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智顗更根据慧思的十如思想,配之以十法界。他从人本观点出发,由凡圣境界分判成六道、四圣十个阶层。即从全体来看,一类有情为六道,另一类有情为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每一有情主观所见一切法的法界(也即宇宙)各不相同,人所见不同于畜类,畜类又不同佛、菩萨所见等等,因而构成为十种法界。再以‘十如’思想相配合,每一法界都有十如,十法界就有百如。再从十法界本身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每一法界就蕴含有其他九种法界在内,这样,就由百数达到了千数,就有千如。但是,一切法都不外乎五蕴——‘五蕴世间’,这是诸法的根本性质,由五蕴构成为‘有情世间’,有情所居的环境名‘器世间’,这样,就有了三种世间。在千如方面具此三世间,三倍而成三千种法就有三千如了。因此,智顗的最后理论,不像地论师或摄论师那样,把一切法的存在归结为自生、他生,而是三千法存在于一念之中,所谓一念三千,森然具备,法界本然,勿须更有依持。因此他并不是不讲缘起,而是讲无明缘行等的业感缘起——每一有情在其一念之中都存在三千法,只是由于业感缘起,以致有隐有显。这就是他的‘性具实相’说,也是他最后成熟的思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

  此一派 号天台 宗法华 佛慧开

  智顗的佛学思想虽上受慧文、慧思二禅师的影响,但在智顗以前没有形成正式的宗派,后因智顗常住天台山国清寺,弘法著书,时称天台大师,所以后来称此派为天台宗。此宗所依主要经典是《法华经》。如《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示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就是说佛之所以示现八相成道的应化之身,其目的是为了开示佛之知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最终获得圆满佛慧的。所以说:“宗法华,佛慧开。”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律宗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处
 《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佛教三字经》新注 结集三藏
 《佛教三字经》新注 前言
 《佛教三字经》新注 四谛
 《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佛教三字经》新注 成实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魔王的陷阱[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8 什么业力让父亲被火焚身,但却能幸免于死?...[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2010年12月7日空海法师厦门开示答疑[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公案[栏目:净空法师]
 广劝赎罪[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八届:宗性法师行脚开示(宗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母亲最近言行异常,请救救我母亲。[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祈祷加持日光 第二课 恒专依止,如意宝具义[栏目:祈祷加持日光讲记]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三节 看话禅与默照禅[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