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八界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16

十八界

  根尘接  有六识  十八界  从此立

  六根与六尘常相涉入,即有六识生起。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略说有种子、能持、法界三义:种子义是说阿赖耶识中能生诸法的功能名界,即十八界法各从自种生起而有差别相;能持义是说能持诸法自相名界,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乱;法界义是说此十八界法统摄一切有为无为染净诸法。具此三义,故名为界。广说界义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中。
  《杂集论》卷一云:“界有十八: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何因界为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以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名为三科。佛说三科的目的,主要是为令有情断除三种我执。为除遣有情的自性我执,特说五蕴法,令诸有情观自身心全是依五蕴假合而有,其中无有实我(自性)可得。说十二处为令有情断除有受者的我执想,因观十二处,能知根境接触,方有感受,其中并无实有的感受者。说十八界为令有情观己作业,知是根、境、识三相对和合,其中随离一法,皆无造作可得,故此三者都不是真实的造作者。既然五蕴法中求我之自性了不可得,十二处中、十八界中亦无真实的受者、作者可得。那么,真实的我在哪里呢?学佛者依蕴、处、界三科而观,不仅可以了达人我本空,断烦恼障而证涅槃,同时亦能了达法我也空,断所知障而证大菩提。这就是佛陀建立“三科”法门的所以然。
  另外:蕴、处、界三科更可以互融互摄,一以贯之。如十八界中的五根界、五尘界及法界中的法处所摄色,与十二处中的五根处、五尘处及法处中的法处所摄色类同,也与五蕴中的色蕴类同。十八界中的意根界、眼等六识界,与十二处中的意根处、法处中有为部分的眼等诸识类同,也与五蕴中的识蕴类同。十八界中法界里有为部分的心所有法和不相应行法,与十二处中法处里有为部分的心所有法和不相应行法类同,也与五蕴中受、想、行三蕴类同。十八界中法界里的无为法与十二处中法处里的无为法类同。(五蕴中未立无为法,故不与之相摄)


{返回 唐思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下一篇:《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处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方便品第二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著作集》序
 《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
 《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界
 《佛教三字经》新注 大法东来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佛教三字经》新注 诸法
 《佛教三字经》新注 法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打造人间佛教的文教空间[栏目:传道法师]
 以心传心,自悟自解[栏目:万行法语]
 以什么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用心是否正确?[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如此受我们尊敬[栏目:佛网文摘]
 玄奘精神 第53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3)[栏目:玄奘精神]
 僧伽教育——续佛慧命的事业[栏目:佛教与教育]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四)[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智海)[栏目:佛教与文学]
 皈依与加持[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第四章 东方妙喜佛国阿閦如来与大圆满法起源[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