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远法师《答何镇南书》今译
 
{返回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9

慧远法师《答何镇南书》今译

原文
  难曰,见答问袒服,指训兼弘,标末文於玄古,资形一於近用。使敬慢殊流,诚服俱尽,殆无闲然。
  至於所以明顺,犹有未同。何者,仪形之设,盖在时而用。是以事有内外,乃可以浅深应之。李释之与周也,渐世之与遗俗,在於因循不同,必无逆顺之殊。明矣。故老明兵凶处右,礼以丧制不左。且四等穷奉亲之至,三驱显王迹之仁,在后而要,其旨可见。宁可寄至顺於凶事,表吉诚於丧容哉。郑伯所以肉袒,亦犹许男舆榇,皆自以所乘者逆,必受不测之罚。以斯而证,顺将何在。故率所怀,宜更详尽,令内外有归。
  答曰,敬寻问旨,盖是开其远途,照所未尽,令精粗并顺,内外有归,三复斯诲,所悟良多。常以为道训之与名教,释迦之与周孔,发致虽殊,而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其则同。但妙迹了於常用,指归昧而难寻,遂令至言隔於世典,谈士发殊途之论。何以知其然。圣人因弋钓以去其甚,顺四时以简其烦。三驱之礼,失前禽而费吝。网罟之设,必待化而方用。上极行苇之仁,内匹释迦之慈,使天下齐已,物我同观。则是合抱之一毫,岂直有闲於优劣,而非相与者哉。
  然自迹而寻,犹大同於兼爱。远求其实,则阶差有分。分外这所通,未可胜言,故渐北兹以进德,令事显於君亲。从此而观,则内外之教可知,圣人之情可见。但归途未启,故物莫之识。若许其如此,则袒服之义,理不容疑。
  来告何谓宜更详尽,故复究叙本怀。原夫形之化也,阴阳陶铸,受左右之体。昏明代运,有死生之说。人情威悦而生惧死,好进而恶退,是故先王即顺民性,抚其自然,令吉凶殊制,左右异位。由是吉事尚左,进爵以厚其生。凶事尚右,哀容以毁其性。斯皆本其所受,因顺以通教,感於事变,怀其先德者也。
  世之所贵者,不过生存,生存而屈伸进退,道尽於此,浅深之应,於是乎在。沙门则不然。后身退已,而不谦卑。时来非我,而不辞辱。卑以处牧谓之谦。居众人之所恶谓之顺,谦顺不失其本,则日损之功易积,出要之路可游。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动而反俗者,与夫方内之贤,虽貌同而实异。何以明之。凡在出家者,达患累缘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推此而言,固知发轸归途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世务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绝。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
  然则向之所谓吉凶成礼,奉亲事君者,盖是一域之言耳,未始出於有封。有封未出,则是玩其文,而未达其变。若然,方将滞名教以徇生,乘万化而背宗。自至顺而观,得不曰逆乎。渐世之兴遗俗,指存於此。


  今译
  质疑方向:读了《沙门袒服论》,阐明宗旨与开导解释皆有高论,书写妙文证之于远古,依据形理运用于当今,使敬慢居不同品级。我非常的心悦诚服,几乎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至于袒服是否顺礼,我还有不同的见解。为何?仪礼的设置,是因时而运用。有些礼仪虽有内外的区别,但区别只是深浅程度不同而已。例如李耳、释迦与周公、孔子的差别,外来的习俗与古老的遗俗的差别,只是在于它们继承的传统有差别,必定不属于逆礼和顺礼的根本不同。这是很明白的。故《老子》说明用兵和凶事尚右,《礼记》说朝礼不贵左。且“四等”反映了奉亲之孝的极至,“三驱”显示了王者的仁义之心。跑在前面的禽兽不打,后面的才打。其宗旨是明白的。沙门袒服尚右,自认为“至顺”,实与凶事关联,自认为“吉诚”,却与丧礼相近。郑伯之所以赤身请罪,与许男舆榇一样,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违背了礼仪,必然受到了不可预测的惩罚。由此而论,沙门袒服,顺乎礼制何在?我坦率的表达心意,望您做更详尽的说明,令内外人士都能归服。
  答:非常敬佩你探讨问题的宗旨。真是开阔了思路,令佛教内外人士都能归服。再三读你的教诲,所悟良多。总以为佛法之与名教,释迦之与孔子,情致虽殊,而互相影响,出发点有不同,而终归不异。但微妙的迹象往往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真理隐诲难寻,于是使至理隔离于世俗经典,言谈之士误认为两者是截然相反的。怎么知道呢?圣人因为射鸟钓鱼而反对过分捕杀,顺应四时之礼去掉了烦琐。“三驱”之礼,放走前面的禽兽决不吝惜。网罟安设,要待鱼产卵之后的季节方可使用。皇上实行忠厚之仁爱,配合释迦的慈悲,使天下万物齐同,物我合一,则合抱之木与秋毫之间岂只有优劣的区别,而没有相关联之处吗?
  循事物的迹象去探寻,犹如求大同与行兼爱。追求那真实状况,则有等级名分的差别。名分之外的通达,难以言明。所以先要增进功德,奉行忠君孝亲。由此看来,则佛教与儒家乃内外两教是明白的,圣人的意思也是清楚的。但是皈依佛教的道路没有启明,故人们往往还不认识。如果这样,那么沙门袒服的道理,是不容怀疑的。
  问者希望详尽论述,所以我再探讨一番袒服的本义和根据。形体之生化,由阴阳二气练就,受阴阳二气有了身体,以后由不知到有知,由生到死。人都喜欢活着而怕死,好功名上进而不喜欢退隐,所以先王顺应民情,又遵循自然规律,令吉凶有不同礼制,左右不同地位。规定吉事尚左,进爵时尚左,以丰富生活物资。凶事尚右,以哀容表示孝心受到打击。这些都是因其本性,顺应以通达教化,感于世事变化,怀念先德的风范。
  世人所最看重的,不过是生存,围绕着生存而如何屈伸进退,就是名教之道的内容。或深或浅的应世之道,于是也就有了。佛教则不是这样,不争先,退功名,不卑不亢;任何时候无我,能承受各种侮辱。把自己看作奴仆可谓卑谦,居众人之所厌恶的地方谓之顺从。谦顺而不忘却根本宗旨,则为道日损的功力容易积累,超脱世俗的道路可走。所以佛教遁世以求道,抛弃荣辱,违反世俗而行动。
  行动违反世俗的佛者,与世俗名教之贤者,外表相似而实际上有差异。何以能说明?凡出家人追求清静无累,有累是缘于有身体,不执着身体方可去累。知道生生繁殖是由于自然的禀化,不顺从自然的繁殖之道是为了求取佛法宗旨。由此而言,发心走这条路的人,不以生殖和生命累其精神。超脱世俗事务的人,不以感情累其生命和生殖。不以感情累其生殖和生命,则生殖和生命可断绝。不以生殖和生命累其精神,则精神可以进入冥冥之中。
  然而一向所谓吉凶、礼仪和奉亲事君者,是一个范围之内的理论,未能超出界限。未超出界限,这理论只是玩其词句文彩,而未能通达其变。若是这样,将会迷滞于名教,曲从于生命,追逐万化世界而背离了佛法宗旨。从顺应的角度看,这不也是逆礼吗?对外来习俗与传统遗俗的关系,其理解的宗旨也是这样。

 


{返回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远的《神不灭论》
下一篇:慧远的不敬王者论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四章 次问真法身寿量并答
 慧远法师《明报应论》今译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四章 问实法有并答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八章 次问住寿义并答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九章 次问答造色法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二章 次重问法身并答
 慧远法师诔(谢灵运撰)今译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章 次问罗汉受决并答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六章 次问後识追忆前识并答..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五章 次问分破空并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修行佛法不应忘舍慈悲之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死尽偷心念佛 癌症十天痊愈[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5.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溥仪——修密室念经摇卦 每天午饭晚饭前摆阵[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论佛法普及当设平易近人情之方便[栏目:太虚法师]
 对话三:佛教、寺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打妄想就是业障[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人心向善,吉福就现前[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