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之道讲记 b6 十二因缘 第八项 爱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34

“〔第八项 爱 〕  

爱,是有情的特性,性欲产生了,而开始男女的染爱,染着自体与境界,染着过去与未来。广义说,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

人成长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会起来。但十二支缘起的“爱”,最主要是指对于生命自体的贪爱染着,每天打扮、享受、顺从、照顾这个肉体,是多么的执着!不管何人,身处何境,没有不对这个身体染着的,这叫自体爱。都把五蕴的功能以为是实在的“我”,讲话也都说:“我、我、我”,虽是世俗的名言,但在这世俗的名言后面,我们都很深的认同这个叫“我”,希望保护它永远存在。只要有“我”的实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制外在的一切,希望随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眷属,我所有的一切,这就是境界爱,由“我”引申出来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体爱,必然就有境界爱,佛教术语称为“我”与“我所”。染着于“我”后,就希望现在如何好,但是现在必然会变化啊,那就希望未来如何好(染着于现在与未来)。

为什么希望死后还要永恒存在?一般学佛者都认为:“人间是苦的,我们应该到一个极乐的地方去,希望未来比现在美好”。这样的希欲其实还是自体爱引申出境界爱而已。众生由于“无明”,在“触”“受”后产生“爱”染,随之而来的就是“取”和“有”。我执产生的我见有两种:一是思想观念的执着产生的我见,譬如接受基督教或其它神教的观念,认为有上帝、灵魂、实在的我,这叫补特伽罗的我见。通过上缘起的课,建立无我的正见,明白了根本就没有我、没有实在的灵魂、上帝,就不再受神教我执观念的影响,这样就破除了补特伽罗我见。只要破除了无明,转变了观念,慢慢就不执着有一个“我”了。但是爱染会产生很深的惯性,那就是另外一种我见――生命的根身中习以为常的“我”的实在感的惯性,很深很深地潜伏在意识里,在深层的意识里变成一种很深的惯性,这叫萨迦耶我见,是生命中执着很深的爱染以后产生的惯性。所以破除补特伽罗的我见是观念上的,通过教育、熏习、听法,知道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我,就可以从观念上破除了。但往往大家都会问:“师父,你讲的法我都听懂了,但是为什么做不到”?注意听,“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个萨迦耶的我执我见!这是在根身的惯性中很深的细意识的一种染着,属于爱染的部分。所以,破了身见、戒禁取、疑惑,见法了,还有贪嗔的习性,所以叫证初果;到二果时,贪瞋就比较薄,习性慢慢淡了;三果时,习性就伏了;四果时,习性就清净了。同样是见法,为何有四个层次?就是看‘萨迦耶’我执的破除程度而定的,只有真正完全破除萨迦耶我见,才能证四果阿罗汉。所以注意,通过观念上的教育熏习闻法,可以破除见惑(知见上的迷惑),在观念上不再执着有上帝、神我。但要破除思惑,即长期以来染习很深的惯性习性(爱染)就比较难,这就要深观才能办到。破除见惑和思惑,都是从缘起来下手的,缘起无自性在理念上是容易建立的,但是很深看到内在的问题,破除爱染,那就要深观——进入生命中的体证修行,才能止息习性而证阿罗汉。“爱染”是非常深细粘着的,千万不要以为听了课,懂得无我的道理就可以了。知道无我,为什么习性还一直在?知道非实,碰到事情仍然作不了主,这就是爱染很深的惯性——习性。所以一个见法破除了见惑的人要更用功修行,就是还要破除思惑――爱染的惯性。

“在增支部经典,佛曾喻示:「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以下说明「情爱的活动形态」,有三:”
    增支部和法句经都告诉我们,这一种爱是私欲,是产生恐怖忧悲苦恼的根本原因。众生哪一个不贪爱?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不管现在如何得意,其实心里的忧悲苦恼都是一样的,爱的背后因为无常变化故,带来的必定是痛苦烦恼,所以只有离爱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脱。而且生命一定会灭,到时候面对的还是老病死,必将失去一切。下面解释众生的情爱的活动形态。

“一、恋旧与趋新:
有情的爱着,必然表现于时间中,经云:「于过去诸行不顾,于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

经典中教导我们,不要顾恋过去,不要希望未来有多好,对现在面对的一切也不要产生执着爱染。意思是不要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起执着。

“有情由于情爱的特性,所以对过去,总是恋恋不舍(不是一般的记忆),随时执着,难以放下。”

我们都会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尤其是老人,年纪愈大,愈怀念过去,见了面都在谈自己过去如何。因为现在已经没创意了、无能为力了,只好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里,放不下过去的一切,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恋旧又趋新。恋旧就是怀念过去,同时每个人都是希望未来更美好的。对现在的一切,其实没有一个人永远满足的,都希望未来更好。所以众生怀念过去,又希望未来改变,如果过去真的那么好,就不会欣求未来,保持这样不是很好了吗?未来更好,就表示要放弃、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希望保存过去,又希望未来更美好,那不是矛盾吗?

“经常怀念旧有的喜乐光荣,总觉得过去值得留恋;对未来,实时时向前追求,虽前途不一定是光明,但总觉得未来是怎样的好,怎样的有希望,总是不满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并且是无限的欲求。不承受过去,不能开创未来;要开拓未来,又必然要超越过去。有情老是在这恋恋不舍的顾念,及跃跃欲试的前进中、矛盾着。”

人就是这样永远不满足,从前说当百万富翁就了不得,每一人都说我将来要做百万富翁。现在百万富翁是很普遍的,每一家都是百万富翁,台北随便哪处的房子都是价值千万。现在有一百万的不会满足,一千万甚至一亿的也不会满足。有很多大企业家都八、九十岁了还在拚,已经几千亿了还在拚。为什么?因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追求未来,希望好上加好,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

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一秒钟以前的都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的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三世不可得。“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如果能当下明白导师所说的这句话,那会震憾的!在座的每个人不管活了多少岁,今天与昨天相比,看起来好象一直没有变。但是如果一年拍一张照片,五十岁就是五十张照片,排在一起看看变化之大,也许就会有很深的感触――没有一张是一样的!请问:哪一张叫“我”?“我”是恒常不变之义,每一剎那的变化我们看不出来,但一年一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其变化无常。从婴儿到儿童、成年、中年、老年,五十张排起来,哪一个叫我?过去的已经幻灭了,因为一直变化故。人生只有最后一张是一样的:大家烧一烧同样一瓮灰。“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这几句话真值得我们深思啊!什么叫我的?什么叫我所有?我们刘家在汉代时,天下都是我们的。但是现在呢?这一切不都变化了吗?什么叫我所有?哪里有永恒不变的所有?真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由于情爱恋着于无常流变的现实,顾此执彼,所以构成了大矛盾。如现代社会,偏重进取的,不满意固有,欣慕于未来的光明;偏重保守的,认为必须保有旧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进,混乱的变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二者各持己见,偏重一边而冲突、争论不休。其实这些矛盾冲突,是因有情不能契合无常流变的事实,恋着过去或欣求未来,所引起的困恼。由于时间的必然倾向,多少侧重于从现在到未来。”
    现在的政治也是这样,执政的人总是希望保持政权的稳定;改革派则充满希望于未来,想方设法要改革更加圆满。人们也是一样,有人认为我现在日子可以过就好了;有人则认为要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事业。生命、环境乃至整个国家人类都是一样。我们不了解缘起法,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真实相,不是恋着过去就是欣求未来,其实都偏于一边,所以人类充满了冲突和痛苦。现在大家在这里听法,年纪都有三、四十甚至七八十了,如果有时光机器刹那间前进三十年,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不在了。我们现在每天希望未来更好,知道这个人间最后是幻灭,就会寄托在来世。如果在座的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面对的是“再见”,那时与现在的心情一样吗?有时候就这样想一想:过去是如幻的,那未来是真的吗?注意听!一秒钟前消失的已经不再来,当前的剎那剎那又过去了,那未来是永恒的吗?未来与现在、过去有什么不同?我们要看清真相,什么叫诸行无常?什么叫如梦幻泡影?什么叫如露亦如电?我们总是认为一切是那么的实在真实,如果真的看得清楚并贴切的体证梦幻泡影,爱染又从何而起?谁看到骨灰坛会爱染?既然看到骨灰坛不会爱染,那我们必然都成为骨灰坛的一份子,怎么办?

听到人间的一切最后都要灭,有人也许会觉得人生是消极的,而不再积极。其实处理事情要有轻重缓急的,我们主要错误在于染着,当我们看清自己执着的现象时,要离开的是执着与贪爱,而不是放弃人间的一切。学法的人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了解生死轮回的因缘,透过这样的熏修,才能超越爱染而彻底了生死,所以重要是在了生死。一个真正破无明我见与爱染的人绝对不会消极,无我故!彻悟无我的真相,但又不偏执在顽空一边,站在中道的立场,知道缘起的万法是生生不息的。体证无我就是体证无私,只有全然的无私,才能真正展现利他的菩萨道的身心行为,菩萨的大行就是建立在无我上。大乘佛法是站在菩萨道的立场,了解一切法的如幻无我,所以起悲悯利他心,希望大家都能离苦得乐。菩萨对众生的关怀是无私的大爱,只有体证无我真相的人,才能展现无我的美德。他会很积极的应用全部的能力与生命,来创造人间的和谐。譬如说做企业的人还是可以做企业的,但不是只有私欲与个人的享福与染着,而是无私无我地去贡献你的所有,这就是六度中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我有私的人怎能去行布施利益众生而行菩萨道?只有真正了解无常、无我、一切法如幻非实的人,才能展现生命的无私,创造人间的和谐,去利益一切众生而行菩萨道。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破我执、断贪爱,才能真正解脱。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学法会对一切失去希望而消极了,刚好相反,无我才会积极起来。下面讲的“逐物与离世”是贪爱的结果,而破除我见与贪爱的人,就不会产生这种负作用。

“二、逐物与离世:
情爱的活动,又必然是自我的活跃于环境中。以佛法而言,人类的一切爱,不尽然以男女性爱为根本。如欲界以上的有情是可以无性欲的;一类动物仅依自体分裂而繁殖。故情爱的根本,应为「自体爱」。”
    这一段也蛮重要的,很多人把修行当做只是离欲(尤其性欲)。导师点出,人类真正的爱是对自体的染着,是希望永恒存在的自我保护的实在感。如果说是以性欲为本,欲界天以上的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是没有性欲的;还有一些自体繁殖的动物也不存在性欲,但这些众生都属于六道的范畴。所以性欲不是根本问题,而我执我见的自体爱,才是真正取着的地方,情爱的根本是自体爱。

“「自体爱」是对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爱着它,即深潜的生存意欲。”

我们有意无意的总是要保护这个身心,那种永恒存在的意欲才是真正的生死根源。

“有了我(主宰),即自由支配者,又名我爱。以自体爱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展,于是关连自体的环境也爱着,爱着于境界,即「境界爱」,又名我所爱。”

我爱就是“我”,我所爱就是“我所”,我与我所是我们最执着的地方。

“自体爱与境界爱,有此必有彼,是相依共存的。”

因为有“我”才有“我的”,如果我见我执破了,我所也会随之而破(‘我所’因‘我’而有)。我与我所是相依共存的,一边有,另一边就会有;这一边没有,那一边也没有。

“有我即有我所,这本为缘起依存的现实。如在家庭中,即认为我的家庭而乐着;我的身体、衣物、事业,我的朋友、国家,我的名誉,我的意见等爱着,也是境界爱。”

不管爱的是“我的”名誉利益、朋友家人,还是“我的”国家世界等,仔细分析其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有‘我’故,对我所的执着表明我执还没有断,没有我即没有我所。人类之所以会斗争,是由于观念不同而已,观念的不同来自个人的主见不同,符合我的观念就好;不符合我的就不高兴而斗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都是观念不同,个人利益不同,其实出发点都是从“我见”引申出来的“我所见”。

“由于情爱的爱着,想自主,想宰他,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

人们处处都想占有与主宰,这种主宰欲在家里表现得更明显,外面作不了主,回到家就要做主宰者:我今天不高兴,回来大家要看我脸色,孩子要听我的,因为你是我生的。我们处处都在表现“上帝、大我”,从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牵制愈大。”

我们的欲望不止是对自己生命的执着(我执),扩散开来表现在外,希望扩大外在条件的占有,那个“我”才能觉得安定。如果我没有钱,心也不安,钱就是我的依靠;希望扩大占有事业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的种种条件,然后就觉得心比较安定。但是导师就点出:外在的攀缘越大,占有愈大,关涉愈多,自我受的牵制就越大。比如说,家里的牵涉范围就是管老婆(老公)或孩子,让你生气痛苦的范围就是这里而已。但是当你的事业越多,官做得越大,人际名利条件愈复杂,烦恼痛苦就愈多,因为条件变化愈大。

“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结果反成为外界的奴隶。或者由于痛感我所的拘缚,想离弃我所而得自在。”

我们每天想占有更多的东西,有人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欲望愈大,牵涉愈大,就越痛苦,感觉到了被“我所”控制与束缚了,又想把“我所”抛弃掉。

“哪知没有我所,我即成为毫无内容的幻想,从何能得自由?”

你认为那个‘我’被外在的条件束缚了,因而想丢弃,但由于内在的“我执”没有去掉,只想去掉外在的条件,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条件,你执着的内心反而就空洞没内容了,更苦了,如何有真正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去掉内心的执着、不是外在的东西!比如说,看到社会种种的问题,我们能厌离社会吗?看到人间这么苦,难道活到太空中去吗?我们要超越的是内心对外在的这些束缚与执着,而不是厌离外面的条件。我们觉得家庭和工作很苦,难道不要家庭和工作吗?我们要找出家庭产生苦的原因,找出事业与人际关系痛苦束缚的原因,要去掉的是我见我执与束缚,而不是去掉家庭、社会、工作。

“从爱染出发,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缘起性,不能契合缘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逐物。”
    与无明相应就不能了解外在的一切条件和我的关系,我们的心境为何起落?由于不了解缘起法则故。你和人事物就无法和谐相处,也就是不能契合缘起的一切事相,就会有所偏,不是偏于自我就是偏于外在条件,就会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的逐物。什么叫神秘的离世?很多人认为人间是污染的,要去深山与世隔绝,到很神秘的那种境界中去苦修——修禅定等种种有为的造作。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受外面的束缚而得到快乐,然后他在禅定中又得到一些身心的感受,就以为得到神的启示、外力的加持,得到其它的特殊能力,外道的修行都偏于这个观念。什么叫庸俗的逐物?在人间只是庸俗地追逐名利等一切外在的条件。这就是两个极端,就是因为不能契合缘起事相,也就是不了解缘起的真义。如果知道自他、物我、身心与外在一切是相依相缘的,就不会相对而偏颇。相依相缘很重要,什么叫相依相缘?彼此互利、兼容、利他、和乐,不会偏于一边,不会只关心自己而不关怀他人,也不会只注重物质或心灵。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相依相缘的,那就不会偏于一边——世俗的享乐主义或苦行的修道主义。

“不过这二者,自体爱是更强的。”

自体爱与境界爱相比,自体爱比较深而强烈。因为自体爱是“我”,而境界爱是“我的”,是从“我”而引申的。

“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例如:遇火灾、海难。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连手足耳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

如果遇到海难,有人要求你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即使价值上十亿)给他,才来救你,你会想,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财产不重要,保命要紧。从个体的执着与金钱的执着相比,个体的执着就比较深。英雄烈士为了国家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认为这样做对自我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还有一种讲法――舍小我完成大我,以小我的牺牲可以完成大我的成立,还是站在“我”上进行比较。

我们对自体的爱比对境界的爱还深。最近常看到电视报导发生火灾,碰到这样的危险,是物品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自然是人先跑出来再说,不会因贵重东西没有拿而放弃逃生。从很多行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自我的染着比较深,即自体爱比较重要。

  “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以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
(1)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2)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  (3)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得的境界爱。(4)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
    自体爱和境界爱会引申从现在到未来的四种爱。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也就是我们现在产生的爱。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四爱中的第一是“爱”,希望这一生过得幸福自在。然而不得已非死不可,那就希望永存,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到某一地方永生,这叫后有爱。后有爱是从自我的爱引申到未来。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经得到的境界爱,对现在的名利财产等外在条件的占有。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希望未来比现在更好。注意:我们希望保存现在,还希望未来也存在,不但现在爱染,还希望未来永远存在,这就是爱染的特质。破我执其实就是破除这个执取爱染。

“三、存在与否定: 爱不只是占有的恋着,经中说有三爱:
   (1) 欲爱:对色、声、香、味、触欲的贪爱和追求。贪着物质境界的美好,如:饮食要求滋味,形式贪求美观,男女之性爱,也是欲爱之一,这是属于境界爱的,又名欲求。”

这是对现存在的产生爱取,也就是我们六根触六尘,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贪取,希望吃得好,穿得比别人漂亮,希望永远不老像十八岁,还要漂亮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一切都如意……,这就是我们一般的欲求,现存的欲求叫欲爱,属于欲望。

“(2) 有爱:于有情自体起爱,即自体爱。又名有求。”

有求其实是最严重的,如果没有这个有求,前面的欲爱也不会起,这就是我见最主要的地方,对自己产生爱着即自我保护。

“(3) 无有爱:否定自我的爱。凡是缘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对的矛盾性,情爱也是。对于贪爱之五欲久之又生厌恶;对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时觉得可爱而热恋他,有时又觉得讨厌。”
    无有爱就是自我否定的爱,一般比较难了解。比如说很喜欢吃某种东西,但如果一直吃到看见就害怕,那就不喜欢了。你觉得一个人很英俊,所以很喜欢他,但是真正跟他相处后,不见得永远都会爱他,甚至会产生厌恶。否则为何现在的离婚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原来是很爱的,久了变成不爱而讨厌了。再比如,我们很执着这个身体,但有一天又老又病时,你就会讨厌它,觉得这个身体是种拖累,感到非常痛苦。为什么有人会自杀?可见缘起的一切法都有矛盾的相对性。

“例如:印度外道,觉得生活苦恼,身心难以调治,因此企图摆脱而求出离。这种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又称梵行求。”

认为人间是污染、痛苦的,身体是束缚心灵的东西,所以要摆脱它,这就是无有爱(自我否定),其实这还是站在“我”见上面。认为内在有一个清净的灵魂叫自我,肉体是束缚它的,把这个肉体磨坏后,“我”就清净自在超越了,他只是否定这个肉体,而认为内在有一个灵魂是真正的我,所以还是在我执上。

“总之,染爱不但是爱着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瞋,恋着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

瞋心跟爱染是同一体的两面,其实是同样的,根本是我执,没有我执不会瞋恨。贪欲是爱染,瞋恨不满也属于爱的范围。观察的下手处是自己的“触”产生“受”(苦乐、贪爱瞋恨)的过程与内容,明白“受”以后“爱”,爱以后“取”“有”。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b7 十二因缘 第九项 取
下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b5 十二因缘 第七项 受
 解脱之道讲记 a17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善哉沙门 必得解脱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解脱之道讲记 b3 十二因缘 第五项 六处
 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正觉与解脱
 解脱之道讲记 b8 十二因缘 第十项 有
 解脱之道讲记 a28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五 人死以何业受报..
 解脱之道讲记 a16 耆那哲学
 解脱之道讲记 b15 三法印 二 诸法无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栏目:达照法师]
 癌症病人因放生得救[栏目:放生病愈]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出离轮回,无过于念佛法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栏目:吕建福教授]
 春在枝头[栏目:禅诗诠释]
 1736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21-25[栏目:07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和合粉与蔬食[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