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知足是一种境界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7

知足是一种境界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又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觉得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祥、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知足者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以难道不值得庆贺吗?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赵州至道无难
下一篇:憨山大师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基因即业力
 常说爱语摄众生
 无伪的温情
 学佛要具备三个条件
 佛教正念的药方
 欲望的项链
 佛陀不是神
 关于财富的随想
 认取真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0年青年学佛组《佛学高级教本》考试题[栏目:方伦居士]
 磕十万个头消业障[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三篇 圣道门 1 方便有多门[栏目:人生之路·宽运法师]
 现前菩提[栏目:传喜法师]
 宗喀巴大师传[栏目:格鲁派大德传记]
 禅宗讲起疑情,但净土却要信愿行,这信和疑是否矛盾?[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感恩与信心[栏目:法王小故事]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栏目:佛网文摘]
 第四册 佛教史 第十八课 欧美佛教史[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四册]
 想念佛陀的时候[栏目: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释见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