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3

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首先引一段《杂阿含经》的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3-15)

     讲到我们身心现象观察的时候,佛陀大体会用蕴、处、界三科的方法来作为观察对象。此经文就是教导弟子观五蕴无常,由观无常,了知世间的一切皆不可取著。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常常告诉弟子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但我们要明白无常本身是不会导致苦的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将“无常”的现象执著为“常”,所以当面对无常现象时,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的痛苦。

    本经佛陀教弟子观无常,令弟子对世间的现象产生厌离,那厌离什么呢?这主要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世间的喜贪等烦恼,所谓喜贪,就是我们内心中的贪爱烦恼。由观无常生厌离,厌离又能对治我们的喜贪。当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生起喜贪之心时,那就能获得了“心解脱”(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后来论师们常与定相应,也就是将心解脱与禅定获得解脱相关联)。

    如此,本经最后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我们得此人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才不惜得人身之行。

    不但观五蕴无常是如此,观五蕴为苦、空、无我等,也同样如此观察。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
下一篇:佛如良医
 宁静与明智
 佛如良医
 早期丛林的修学生活形态
 心识生起缘境过程--读《瑜伽师地论》心得之二
 试论《阿弥陀经》中的少善根
 《金刚经》的生活实践
 佛教的灵魂
 略述“普请”及其当代意义
 读经有感
 学有所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日经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栏目:大日经·白话文]
 排毒要修四念处[栏目:妙境法师]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栏目:基础佛理]
 禅钥(圣严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炝炒圆白菜[栏目:素食菜谱]
 又是萍水相逢[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死囚心声[栏目:铁窗下的醒悟]
 言行的考察[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大和尚 虚云长老传奇 第十四章:广种福田[栏目:大和尚·虚云长老传奇]
 福德日记4月8日─珍惜现在[栏目:福德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