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47

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首先引一段《杂阿含经》的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3-15)

     讲到我们身心现象观察的时候,佛陀大体会用蕴、处、界三科的方法来作为观察对象。此经文就是教导弟子观五蕴无常,由观无常,了知世间的一切皆不可取著。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常常告诉弟子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但我们要明白无常本身是不会导致苦的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将“无常”的现象执著为“常”,所以当面对无常现象时,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的痛苦。

    本经佛陀教弟子观无常,令弟子对世间的现象产生厌离,那厌离什么呢?这主要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世间的喜贪等烦恼,所谓喜贪,就是我们内心中的贪爱烦恼。由观无常生厌离,厌离又能对治我们的喜贪。当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生起喜贪之心时,那就能获得了“心解脱”(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后来论师们常与定相应,也就是将心解脱与禅定获得解脱相关联)。

    如此,本经最后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我们得此人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才不惜得人身之行。

    不但观五蕴无常是如此,观五蕴为苦、空、无我等,也同样如此观察。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
下一篇:佛如良医
 早期丛林的修学生活形态
 百丈《古清规》之辩析
 论缘起的生命观——依三自性建立生命观
 心识生起缘境过程--读《瑜伽师地论》心得之二
 禅宗寺院管理在当代语境下的诠释
 心灵之旅——朝拜九华山
 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宁静与明智
 学有所用
 修行次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一)[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深浅[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对我来讲,中观他空见是非常难的一个思想,能否请您略略地讲一下?[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用禅的精神去承担[栏目:慧语禅心]
 福德日记3月5日─祸、福相依[栏目:福德日记]
 家庭与菩提心(净慧法师)[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供佛像的正确观念[栏目:法鼓钟声]
 容易发怒(摩迦)[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导言[栏目:清净法师]
 慈航普渡·拔苦予乐 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九、菩萨在西方三圣中的地位及净土三辈九品的分别[栏目:慈航普渡·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