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经》的生活实践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86

《金刚经》的生活实践

戒法

(这是笔者的一篇《金刚经》的讲经演讲稿,所以在语言上偏于一般的口头语)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居士们:

大家好!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与须菩提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修证成佛”。这场对话被记录下来,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

而我今天给大家所讲的主题就是关于“《金刚经》的生活实践”。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议,它是一部属于般若思想的经典,就经题来看。

所谓“金刚”,其实本意是一种矿物名,在这里引用,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刚一般,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第二种解释是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比喻成金刚,坚固难断。

所谓“般若”,这是一种智慧,是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

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用无坚不摧的锋锐的般若智慧,来破除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破除一切无明执障而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金刚经》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同时也广受人们的喜爱。

从姚秦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到唐朝的义净法师,在这三百年间,总有六种《金刚经》的译本。其中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最具特色,最吸引中国人的风格。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

《金刚经》在中国不管是教界还是学界,对它都是非常的喜爱,比如一些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像一些爱好哲学的人们仰慕它的哲理丰富而去研究。在中国佛教界内部的弘扬也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尤其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

本经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受用。

那么,《金刚经》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他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经典,却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选“《金刚经》的生活实践”这个主题的原因。

下面我分为三点来讲述今天的主题:

第一点:简单介绍一下《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第三点:以《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指南。

 

首先讲第一点:简单介绍一下《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指南。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结语

以上三点是我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述《金刚经》的教义,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点,那就是如何将《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将它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南,来破除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执著,如此,我们的人生才是最为完美的人生。最后,愿大家都能从《金刚经》中彻见本来面目,圆满无上菩提。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返回 戒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识生起缘境过程--读《瑜伽师地论》心得之二
下一篇: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心灵之旅——朝拜九华山
 莫于外缘求如意 当住道上安圆满——《禅林宝训》学后感
 坚定一种信念
 谈学习佛法
 纪念传清法师
 当今佛教的思考
 一种现象起灭的思维
 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论“大师”
 我对唯识学的基本看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八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Who is Amitabha?[栏目:The Corpus of Pure Land]
 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栏目:陈士东居士]
 光明之旅 第二章 纯正的出离心 二、四出离心修法(四)轮回痛苦-地狱的痛苦[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我在《清净道论》里看到里面有专门讲世界的起源,这是佛陀所说的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54 贪赃枉法的平事官[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禅师[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学佛问答 第一七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世界宗教徒的皈依处[栏目:宣化上人]
 我们能辨认出阿罗汉吗?Would we be able to recognize an arahan..[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