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智慧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1

禅行——笃实力行的智慧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绪,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无所求行。
  禅是开启生活智慧和生命意义的法门,它是一门心的效能训练。
  人如果明白怎么活,为什么而活,就能过得充实自在,活泼悦乐。禅正是教导我们获得这个答案的实践方法。
  生活在喧嚣扰攘的现代社会里,触目所及的是琳琅满目的诱惑,众所关心的尽是功名利禄;争夺心、较量心、嫉妒心、愤恨心,充斥大部分人的心灵世界。它像浓雾浑尘一样,蒙蔽了心理生活的视野。看不出人生的轮廓,理不清人生的蓝图。这正是容易沦落陷阱的原因。
  禅能帮助我们拭亮眼睛,看清世态的真相。净化心识,觉察生命光明之路,引导人们跨出踏实的脚步,走出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禅就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锦囊,时时刻刻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指引,展露自性中的般若觉性。
  中国禅的始祖达摩,是印度人,约在公元520年,由海路来到中国,弘扬禅法。由于其弟子们的创造发扬,结合中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禅宗,达摩也就被尊为初祖。达摩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诸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等,甚至还有“易筋武学”等说法,其实大多是附会传说,而且也不重要。达摩所留下来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篇称为“二入四行”的经文,堪称达摩留给世人作为红尘路上的锦囊。

解行并重
  达摩所传授的人生锦囊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入”,就是教导人们参悟生命的圆满性;透过冥思与顿悟,看出生命的原貌,从而建立完整安身立命的价值系统。这也就是所谓的开解。它是发现生命的实相与证悟成佛的修持方法。故云:
  理入者,
  谓藉教悟宗。
  这是透过万缘放下,忽然超越于一切客尘(生活所接触的现象和执著),而看入生命的实相;在舍妄归真中,见如来本性,成就正等正觉。同时,也因为清醒和觉察,我们能活得更充实、更悦乐和更有效能。
  理入现清明,学禅以安心
  当我们从各种成见、偏见、私心和自我中心的系缚中解脱出来时,理性变得清明,思考和觉察力于焉现前,这就是理入。因此,它是现代人必须学习的法门,是清醒的生活与工作必要的条件。
  于是,我们该学禅,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变得安定,发挥清醒生活的功能,觉察到生命的喜悦,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领悟。
  训练就得从禅定开始,透过禅坐,让内在的理性得到充分的开放和流露,让心灵世界里的智慧得到苏醒。禅坐就是面壁,又称为壁观。它教导我们作超越现象的思维,解脱种种限定性思考,而入于智慧的直观,从而展开宽阔的心灵生活和视野,得到满足、喜悦和自在。这时,回过头来思考生活中的事务,就变得清朗又有创意。
  禅坐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一种心灵修持,透过禅坐,身心可以放松,压力和焦虑得到纾解,生活与工作的创意得以提升,这些都是经过研究证实的。近年来,坐禅对个人心灵的影响又有许多发现:
  它有助于一个人清醒的直觉(direct perception),这是一种对生活及事务产生直接的知觉。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观察事务的真相,看清事务的道理,明白自己真正的态度。
  禅坐的训练可以引发悠闲的警觉(restful alert),它有益于专注和学习。
  经过禅坐练习,心灵深处的纯净智慧(pure intelligence),自然得到开启,它是领悟和开悟的根本。
  在禅的训练中,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内在自我(innermost self),它就是无我相,没有执著的真我,在那儿我们容易接近到永恒的慧命。
  禅学中所谓的“理入”,也就是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从执著与对立的思考中解脱出来,我们不再只是生活在成见和限定性思考之中,不再只是用防卫的态度生活,而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这时,努力去生活,去实现人生,但没有执著和不安。这就是佛陀所谓:
  我生己尽,
  梵行己立,
  所作己作,
  自知不受后有。
  禅的训练,就理入的部分来看,不但学会真正的心灵自由、解脱和证悟永恒的法界,同时也领悟到,自己尽了人生该做的事,用慈悲和智慧实现人生,而得到圆融的满足。
  禅教导我们努力面对人生,告诉我们用清净的智慧面对生活与工作。这就叫“我生己尽,梵行己立”。禅也指引我们,努力开拓人生,增进众生的福报,但却让我们看清楚,没有一样东西在生命终了时能带得走,所以要懂得达观,懂得放下,不要执著。透过这个观照和觉悟,就能超脱,不再被六道轮回系缚,而回归到本体圆满的精神世界。
  理入的禅行,能让我们看出生命的意义;理入的实践过程,则使心的效能变得清醒,从而流露出慈悲、喜、舍的智慧和态度。
  以行入作理入的资粮
  锦囊的另一部分是“行入”,它包含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四部分,是勘破种种客尘,让自己在种种挫折、诱惑、困惑中能起正觉;生活过得悦乐自在,从而供作理入的资粮。
  现代人不肯思索生死大事,不愿参悟自己本来面目,在“理入”上较少澄澈的顿悟。于是,“行入”的四个方法,对多烦恼的现代人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四行的意义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价值。我深信,如果一个人能透过四行改变自己的意识世界,无疑的,对心智成长、生活适应,乃至工作事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确能帮助人在滚滚红尘中看出希望,活得坚韧有力。
  达摩所提出的四种改变意识的方法,正是帮助现代人精神生活调适的四种方式(四策)。不过,这四种方式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灵活应用。特别是透过现代心理学的新知加以剖析说明,读者更能了解个中旨趣。不过,在未作详细分析前,我们有必要先检讨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精神生活困境的根源时,也就更能有效的应用达摩的心理适应法则。

生活适应的难题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现着紧张、焦虑、空虚和不安。一般而言,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裕的,但在心灵上却显得赤贫。看来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夜深人静时却觉得怅然若失。许多人为了避免这种空虚,开始一头栽进电视节目、整晚打麻将,或者置身灯红酒绿、吸毒麻醉或步入淫色之乡。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精神上的困扰源自心灵的空虚。据我所知,空虚可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难题。它使一个人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光明面,从而堕落迷失。
  欲望带来贪婪带来苦难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重心是欲望而不是希望。一个只顾欲望满足而不去接触希望是什么的人,生活态度是竞争与囤积。他对外在事件的知觉向度是敌意和对立。这是现代人精神压力的来源,也是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敌意破坏了人的安全感,使人从自在感中连根拔起。此外,强烈的欲望带来严重的贪婪,它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匮乏和饥饿的感觉,造成永远不知足地向外追求;嘶竭呐喊地向外追求,正是一种苦难。
  过度功利的观念使人汲汲于营求,人竭尽自己的力量钻营,而把生活倒悬过来,生活变成追求物欲的手段。结果越是营求,生活越被扭曲,精神生活也就更加空乏。最严重的问题是,人们在功利的价值观念下,慈悲、宽恕、恬淡等人性体验已渐渐淡忘,人的相处不但体验不出温暖和亲密,经验到的反而是彼此的冷漠和冲突。
  享受越多,保护越周到,人们越容易失去强韧的心智力量。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既欠缺完整的生活经验,又缺乏种种历练;没有学会负责,更未培养出“有能力的爱心”。精神生活变得脆弱,脆弱到不能接受或容忍挫折,以致失去响应失败的能力和毅力。在我的辅导咨询经验中,脆弱是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脆弱的性格特质,使一个人走向逃避、攻击或防卫机转,如吸毒、酗酒、逃避现实。
  这些现象与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功利倾向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的观念。佛教所谓“万法唯心”,它的意义是说,就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发生什么事其实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它和体验它。现代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虽然改变,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成熟、健康的态度面对现代环境,精神生活无疑仍可以积极振作起来。
  现代人精神生活颓废的另一原因,是缺乏足以引导个人,从生活环境中发现意义,及建构其适应环境的健康态度。我深信人若以囤积财货为心态,精神生活即会弥漫着匮乏、不安和争夺的紧张或焦虑。反之,若有一套正确的引导系统,表现出来的将是一个健康活泼、适应力好的精神生活状态。
  此外,社会越开放,越自由,对于个人心灵生活而言,要寻找稳定的生活模式已不复存在,生活适应完全要看自己。如果人不能坚强起来,反而会因为开放和自由,而觉得失去安全感。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安、忧郁、逃避自由,甚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因此,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生活的四个行持
  达摩的教诫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光明的指引。它不但可以帮助个人解脱生活适应的困境,同时也是创造安和社会的途径。现在我们要来探讨达摩四行对现代人的生活适应,有些什么帮助。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这四个行动策略,不但能促进现代人身心健康,缔造成功的人生,同时也是自我实现、令自己丰足自在的光明之路。兹分别就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以阐明。

通达与承担(1)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只顾享受而不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怕苦只会徒增困扰。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达摩说: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把错误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达摩对于意识活动的了解,实在很令现代心理学家感到敬佩。他说的这段话,如果把它译为通畅的语体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忧呢?那就是要承担它、忍受它、思考它,并设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与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体会怨恨的来源,避免错误,勇于改进,就是心智成长之道了。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才导致现在受苦报。心里一有这样的念头,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故云: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报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对眼前无法克服的灾难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释怀。佛家在生活中强调因果,这因果是可以异时而熟的。也就是说,所造之业,有些是隔世才产生果报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处世,避免再造苦业,同时还知道时时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碍,设法解决种种问题。
  有许多人用消极的观念看待报怨行,他们以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报,而予以承担就行了。事实上,报怨行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担受苦,并从中发慧,设法解决问题。
  明因果以长智慧
  从心理学观点看,选择现在受苦,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解脱)。也就是说,今天的承担受苦,正是为明日进步和幸福铺路。此时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个人增长智慧;也是防范行为逾矩、避免导致失败的最佳方法。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则故事:唐朝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是“百丈禅规”的创立者。他说法时,经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有一天,百丈说法结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问他是谁,他说: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过去迦叶佛时,曾是此山的住持,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是否还会落于因果。我说,不落因果,从此堕入狐狸身。现在请和尚开示,好让我能解脱野狐身。”
  于是,老人问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还落因果?”
  百丈禅师答说:
  “不昧因果,不是不堕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乞请老和尚以亡僧之仪为我埋葬。”后来,百丈领着大众,到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礼予以火化。
  这一则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语言表达的。整个公案似乎就在说明,如果你认为可以不堕因果,你就可以肆无忌惮,那就会失去智慧,从而迷失堕落,像一头野狐一样。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显现自性中的智慧。中国人的观念中,野狐是狡猾的、兽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会使自己陷入愚昧的兽性。如果不愿意从因果关系中检讨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状况,他就不可能成长和幸福。
  从佛经中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你的精神状况。它不但决定往后的人生,同时这种精神的品质,也塑造了下一个“生命之旅”的种子。依《西藏度亡经》所述,人在濒临死亡时,称为临死中阴身,这时所面对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点,使亡魂在这时候几乎无法开脱自己所布下的天罗地网,种种诱惑和享受,各类胁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种精神性质(业力)的亡魂,走向他应有的果报。
  我们能回到当一个人就很难得了。至于那些业报则是我身为人的代价,必须接纳,从而把业转动成为善良的慈悲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通达与承担(2)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因此,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生活的四个行持
  达摩的教诫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光明的指引。它不但可以帮助个人解脱生活适应的困境,同时也是创造安和社会的途径。现在我们要来探讨达摩四行对现代人的生活适应,有些什么帮助。
  对现代人而言,达摩秘付的四个行门,是提升个人精神生活的锦囊。它引导人们彻底检讨生活的状况、苦乐的根源、成败的关键。它能安服内心不平的情结,引发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它能给人一套实现的方法,训练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无知和种种引诱,有足够的定力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成功的人生。它能给你清静的态度和意识,以冷静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价值体系,使你活得有目标,有意义。达摩四行的简要含义是: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这四个行动策略,不但能促进现代人身心健康,缔造成功的人生,同时也是自我实现、令自己丰足自在的光明之路。兹分别就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以阐明。

通达与承担(1)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只顾享受而不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怕苦只会徒增困扰。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达摩说: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把错误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达摩对于意识活动的了解,实在很令现代心理学家感到敬佩。他说的这段话,如果把它译为通畅的语体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忧呢?那就是要承担它、忍受它、思考它,并设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与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体会怨恨的来源,避免错误,勇于改进,就是心智成长之道了。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才导致现在受苦报。心里一有这样的念头,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故云: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报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对眼前无法克服的灾难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释怀。佛家在生活中强调因果,这因果是可以异时而熟的。也就是说,所造之业,有些是隔世才产生果报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处世,避免再造苦业,同时还知道时时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碍,设法解决种种问题。
  有许多人用消极的观念看待报怨行,他们以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报,而予以承担就行了。事实上,报怨行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担受苦,并从中发慧,设法解决问题。
  明因果以长智慧
  从心理学观点看,选择现在受苦,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解脱)。也就是说,今天的承担受苦,正是为明日进步和幸福铺路。此时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个人增长智慧;也是防范行为逾矩、避免导致失败的最佳方法。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则故事:唐朝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是“百丈禅规”的创立者。他说法时,经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有一天,百丈说法结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问他是谁,他说: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过去迦叶佛时,曾是此山的住持,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是否还会落于因果。我说,不落因果,从此堕入狐狸身。现在请和尚开示,好让我能解脱野狐身。”
  于是,老人问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还落因果?”
  百丈禅师答说:
  “不昧因果,不是不堕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乞请老和尚以亡僧之仪为我埋葬。”后来,百丈领着大众,到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礼予以火化。
  这一则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语言表达的。整个公案似乎就在说明,如果你认为可以不堕因果,你就可以肆无忌惮,那就会失去智慧,从而迷失堕落,像一头野狐一样。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显现自性中的智慧。中国人的观念中,野狐是狡猾的、兽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会使自己陷入愚昧的兽性。如果不愿意从因果关系中检讨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状况,他就不可能成长和幸福。
  从佛经中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你的精神状况。它不但决定往后的人生,同时这种精神的品质,也塑造了下一个“生命之旅”的种子。依《西藏度亡经》所述,人在濒临死亡时,称为临死中阴身,这时所面对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点,使亡魂在这时候几乎无法开脱自己所布下的天罗地网,种种诱惑和享受,各类胁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种精神性质(业力)的亡魂,走向他应有的果报。
  我们能回到当一个人就很难得了。至于那些业报则是我身为人的代价,必须接纳,从而把业转动成为善良的慈悲喜舍。去行布实现,当因圆果满时,即得到精神生活的丰足自在,那就是真解脱。
  达摩所揭示的报怨行,就是任劳任怨和应用自己的智慧寻求生命的成长与实现。生命的本质是苦,生活就免不了有压力、有负担。人唯有肯为生活付出代价,才能活得悦乐和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遭受到的是挫败或失望,是损失或痛苦,都必须承担、接纳。在不逃避的情况下,用智慧去努力与尝试,而且知道如何顺应那些无法挽回的事实。这就是禅家重视头陀行的主要原因。

通达与承担(2)
  参透生命的意义
  肯含辛茹苦的人,必然能从中看出极深的生命意义。它既是宗教的甚深义和解脱义,同时也是心理健康幸福人生的光明之路。有一位老先生,晚婚而老年得子,这应该是令他喜悦的事。很不幸,这孩子因生产时出了状况,脑部受到伤害,不但走路一扭一扭,智能也明显不足,连生活都需要别人照顾。
  老先生既爱又心疼,眼看着孩子已届入学年龄,又不能如常接受教育。他为了使孩子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受教育机会,毅然辞掉工作,以微薄的报酬为一家特殊教育机构开车,每天接送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好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在那个特教机构得到较好的教育机会。他每天一大早带着孩子登山散步,然后送孩子上学,每次看到他,总是和蔼慈祥。我对他的爱心既佩服又尊敬。在他的言行中,我看到菩萨的气质和爱的芳香。有一次他对我说:
  “每一个人都有命,是要接受和承担的。我会尽心来照顾他,而且也看着他在进步,他所需要的正是我现在应该给予的。这就是人生。直到我终老,我可以无愧地离去。至于孩子,也不必想得太多,他也会有自己的路要走。”
  我尊敬这位老先生,是因为他从认命和接受中看出生命的本质。他最令我钦佩的是:流露着和蔼、有智慧和没有条件的父爱。据我所知,现代有许多父母,他们对子女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不但没有好好接纳子女,依子女的需要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甚至以苛刻的条件要求子女,要他们成绩好,出人头地,为父母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美梦。
  肯忍耐别人的中伤和诽谤的人,当然也是抱怨行的实践者。他们相信,如果没有原因,就不会有今日受谤和受辱的结果。于是先承担下来,然后检讨个中的原因,设法改善。他们似乎更懂得一肩承担,一方面当作对自己的试炼,一方面用时间把它稀释。因为这样能使他们不发生嫌恶和敌意,不让自己陷入愤怒和嫉恨的消极情绪中,而使自己更有清醒的响应能力,以解决生活问题。
  如果你认为任何人占你便宜都要讨回,设法挽回面子,那才是大笨蛋。特别是夫妻、家人或同事间,如果你分寸都计较,必然更伤和气。你还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必须承担和接受的事实,然后才能设法改善自己的遭遇。
  肯承担才能大开悟
  无论是生活或工作,可能会有别人留下烂摊子,要你来收拾、挽救、重建。你无须逃避,要冷静设法解决难题,这正是为什么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难是不能逃避的,是责无旁贷的,要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人总是在不肯面对事实,不愿意去承担摆在眼前的责任时,才会溃败下来。
  唐朝时,石头禅师和弟子招提慧朗的对话很具启发性。
  招提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成佛?”
  石头禅师说:“你没有佛性。”
  招提想了想又问:“那么昆虫乃至飞禽走兽有没有佛性?”
  石头却对他说:“昆虫乃至飞禽走兽都有佛性。”
  于是招提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会没有佛性呢?”
  石头禅师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这是禅师对弟子的当头棒喝,直接道出弟子在修行上的习气。要他肯承担,接受种种生活的现实,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发展自性中的智慧,过成功的人生。在这则公案中,石头很恳切地指出:肯面对当前困局的人就有圆满的人生;肯面对生命困局的人,就能了悟生命,而得到大开悟。
  许多人在婚姻生活遇到难题时,第一个念头是互相指责。彼此使尽心思把责任推给对方,甚至加油添醋,冤枉对方,在所不惜。这使得两口子更加疏离,推卸责任,而不愿意检讨改进。当夫妻双方不能共同为彼此的幸福负起责任时,夫妻的感情才真正恶化。因此,奉劝濒临仳离的夫妻或经常争吵不休的怨偶,看清一个事实:好的婚姻不是捡来的,不是好运碰上的,而是要两个人接纳这桩既成的婚姻,愿意接受婚姻咨询,各自检讨,认清困难的所在,设法改进彼此的关系。婚姻生活的危机都有其原因,极少是单方面的偶发事件,而多是长期以来彼此没有说真心话的结果。只要愿意改进,就能恢复幸福。
  每个人都有其独具的遭遇,有些遭遇是无法改变的,却可以用接纳顺应的方式响应它。当我们把它当作生活使命的一部分时,就愿意为它付出承担,从而看出为它忍耐和含辛茹苦的意义。因为它正是自己努力去生活的本质。有许多遭遇是可以补救的,就必须为补救付出努力,因为那正是心智成长的资粮啊!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所以都希望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生活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的,而是要付出许多代价后才有幸福。因此,不要把眼光放在幸福上,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如何承担、如何明白事理、如何接纳自己的事实上。然后,好好的实现自己,根据自己的根性、环境和条件去实现。实现的本身,正是幸福的所在。

随缘实现人生(1)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随缘。
  人生不能空等待
  随缘表示不可以在生活历程中裹足不前。生活是现成的,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待机而动往往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生活必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任何等待都在破坏生的成长和完整性。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晤谈生涯规划的问题。他叙述自己的境况时说:
  “我在等服兵役,所以每天都待在家里,心里很闷、很无聊。”我看得出来他正在蹉跎岁月,正犯了不随缘的毛病。于是问他: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它既能解除你的无聊,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生活与工作的体验。”
  他回答说:“那些都是临时性的工作,我不喜欢。我希望等服完兵役后,再找固定的工作,或比较适合我兴趣的工作。”
  他好像很有理由,很执著的样子。于是我为他解释道:
  “此刻就是你找临时工作的时候,你不随缘接受这个事实,那你就得为自己的等待,付出无聊和痛苦的代价。”
  他迟疑了一下说:“短短的几个月,又有谁肯雇我呢?”我说:
  “正因为是短短的几个月,你无须考虑太多,有许多正当的临时工作可以去尝试。只要你不怕苦,我相信许多工作正等着你。”
  人生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顺逆成败,都能随缘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随缘成长,随缘教学
  随缘绝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随缘不断增长智能,丰足自我。已故的美国科学奇才费曼(R. P. Feyman)曾回忆他父亲如何随缘教导他观察事物的过程,他说父亲周末会带他到树间散步,讲解树林里的生态给他听。随缘所看到的都是用以教导的素材。看到小鸟,就教他观察小鸟在做些什么;看到树叶,叶片就是他的教材。有一次,他要费曼想想鸟儿为什么要啄羽毛?
  费曼说:“也许鸟儿飞行时把羽毛弄乱了。”
  父亲说:“好,若是这样它刚飞过之后会啄得勤些,而且停留在地面一段时间后便不太啄了——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费曼说“懂”。后来观察的结果发现,鸟儿在落地时并未啄得勤些。费曼的假设错了,于是父亲说“因为虱子在咬它。鸟的羽毛会分泌蛋白质,虱子就是吃这种蛋白质的薄片维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虱子的足部又有一种蜡质,一种更小的虱子就吃这个,它们吃下去后,消化不完全,排出一种糖类,细菌就靠这个滋长。”
  最后他说:“所以你知道啦!哪里有食物来源,哪里就有某种形态的生物赖以维生。”
  费曼所受的教育是随机教学,是一种随缘的思考、学习和心智成长。他在科学上能有卓越的成就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并非不关心,而是观念有了偏差。父母教给孩子的都是目标和欲望。许多父母为孩子买一整套的伟人传记,希望他向伟人看齐,却很少从生活教育和身教的示范中,随机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思考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伟人的典范是遥远的,随机教学的心智成长才是切实有效的。
  随缘又表示能随自己的本质自我肯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女歌唱家成功的故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听完女歌手的演唱后,来到后台告诉她:
  “你有演唱的天赋,但照现在情况继续下去,你不会成功。”
  女歌手很讶异地说:“为什么?”
  老先生说:“不瞒你说,你长得有些暴牙,所以你在歌唱时一直想要掩饰它,嘴巴不禁要合起来。你要听我说,暴牙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的它正是你的特色。好好照你的暴牙去唱,才能唱出你最好的歌声。”
  这位女歌手就因为这位长辈的指点,在歌唱上脱胎换骨,成为成功的歌手。
  随缘也表示自己可以依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不同的成功和成就感。我们的社会,潜藏着一种刻板的错误观念,大家只一味要进大学,得高学位。似乎只有会念书、学业成绩好的人才算成功幸福。这样的观念,导致许多青少年,空有其他能力,而得不到鼓励,使得智育以外有着极高禀赋的孩子反而造成压抑。
  我们缺乏随缘鼓励孩子,依其个性和能力去实现人生的观念,以致大家拼命挤高考的狭门。我们必须认清,成绩好未必就是幸福的保证。只要孩子肯干上进,一样有成功幸福的人生。若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过去在校成绩未必很好;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高学历。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人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禅家有一首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随缘实现人生(2)
  为他闲事长无明。
  这是说要随缘而生,随缘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千万不要与别人比较,那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闲事)。最切实的方法是,把握自己,努力成长。
  结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随缘也表示我们还要懂得结缘,因为结了善缘之后又可以随缘增长。什么是结缘呢?那就是培养成功、幸福及成长的机会和环境。这包括:
  培养人缘。
  改善环境。
  充实自己。
  把握机会。
  注意培养你的人缘,有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成事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情感生活也比较丰富,它对健康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人缘是建立在相互摄受上;佛法所谓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就是培养人缘的最佳方法。
  布施是指关心别人,能为别人多做服务。对企业家而言,能多为顾客服务,企业就能经营得好。对教师而言,能给予学生教育爱,教育就会成功,自己也觉得欢喜。对父母而言,能随时注意子女心智成长的需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健康的人格。所以说布施是成功的缘,是幸福的缘。
  在与别人意见沟通上如果没有障碍,就会投缘,容易合作而有默契。好的沟通就是爱语,它能结合大家的智慧以成事,能融合家人的情感为温暖,能令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是福慧增长的缘。
  利行的意思是帮助别人成功。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和方便,同时也能给别人机会和方便,这就是互助。互助可以带来善缘。人最忌讳的是处处与人过不去,缺乏帮助别人或成全别人的雅量,这样的人,无异逼自己走上绝路。
  广结善缘需要有好的同理心和感受性,能了解别人,又能站在他的立场替他想想,这就是同事。同事的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带来合作,同时能够培养友谊和感情。
  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种相互摄受的技巧培养人缘,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将大大地提升。
  其次,改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能带来善缘。比如说,多和积极肯上进的人做朋友,无形中受到熏陶而振作起来;想安心地阅读研究,就得安排一个起码的环境,如果办不到,那么你就得上附近的图书馆。环境代表着周遭的人物情况和一切硬件的条件,若不善加安排,它们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你、干扰你。所以,要远离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朋友,或者劝他们一起改变自己。这些是使人精进成长的缘。
  再者,充实自己,提升能力,是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基本条件。肯不断地努力,有能力肩负工作,机会自然来。在现代社会里,没有能力而想成功,简直不可能;即使一时走运,也不可能维持长时的顺利。总之,人必须懂得广结善缘,再随着所结的善缘,好好努力,就能成功。
  随缘行还代表着一种随顺成长的意思。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不要随意挑剔,而要懂得随缘欣赏。这既能代表清闲,又能创造成长的契机。许多人不懂得这种随缘之美,假日出外旅游,一会儿抱怨交通拥挤,一会批评缺乏规划的头脑;不是嫌风景不好,就是厌恶游客太多太杂乱。在他的眼里,什么都不好,好像只有他才最好一样。这一来,轻松的旅游被糟蹋了。这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旅行就是旅行,不是开检讨会,要随缘体验它的美和欣喜。禅家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必须时时有洁净的慧眼,看出周遭生活的意义和美感,它就是悦乐的泉源。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最后,就整个人生而言,也是一个缘的事实,你飞黄腾达了,终究是缘的显现而已,缘起缘灭,却又回到空性的法界。懂得顺逆都只是缘,不要执著它,不要把缘当作是永恒的本体。真正的本体是菩提自性,所以对于缘生的一切成败顺逆,必须旷达以对。达摩说: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烦恼,更不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饮恨终生。懂得禅家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把那些积郁彻底泯除;用晴朗的心情,就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好好活得充实才对。当然,你也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恃自傲,那就更不懂得缘如浮云,来去不定的道理。所以达摩又说:
  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
  真正懂得随缘的人,不但能顺着自己的根性因缘成长,还能悦乐地如云门禅师所谓“随波逐浪”一般生活。请留意!“随波逐浪”可不是“随波逐流”啊!

建立生活规范(1)
  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守护神。
  就佛学而言,好的生活习惯正是自己的护法神。坚守原则和一定的规范,是促进福慧增长的动力。我们把这些好的习惯、生活秩序、工作态度和法则称作规范。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会所必需的行为系统。建立规范,实现规范,就是达摩所谓的称法行。
  生活需要规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变成规范的奴隶;因为死守着规范,就不能解决新的问题。生活也忌讳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会紊乱不堪。因此,规范必须与智慧同时存在,这也就是禅家要重视“戒禅合一”,才能达到理事圆融境界的原因。现在,我要透过理事圆融的观点,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规范陈述出来: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净化心中的烦恼。
  遵守伦理。
  清醒地思考
  禅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谓惑就是智能使不出来,老是被一些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束缚。所以达摩说: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
  目之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对生活和工作,更要摆脱成见,以纯真态度待人处世,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则。若不能静心思考自己遭遇的问题症结所在,就得不到最恰当的答案。请注意!问题终究必须自己解决,而不是依别人的观点解决。用智慧思考的步骤是:
  1. 面对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笔来,具体列出问题;不可以含糊笼统一味地沮丧或慌张。
  2. 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列出时间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实依据计划去努力。要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评估校正原订计划。
  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心智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将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开阔。
  每个人为了充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吸收新知的习惯。不过,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直接拿来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来孕育自己的创意。心理分析学家克比(L. Kubie),特别强调灵感在创造活动上的重要性;它是创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两个现成而无关联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孕育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授知识和必要的经验之外,还需要教导学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个人心智不断 地成长,在人格上发生壮硕的效果。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发现,精神官能症或人格异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执著,他们执著在“我无能”或“我不好”的自责和自我批评上,以致思考停顿,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当一个人采取防卫的态度,老认为别人是无知、愚蠢的,而不屑与人沟通,自陷于独夫的偏见之中,同样会导致生活创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异常的倾向。唐朝的临济大师,特别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说:
  汝欲得如法见解,
  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他的意思是说,你当然要博学多闻,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学识所惑,不被多闻所困,要能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又教人逢着便杀,要破除它产生的成见。这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学习、不磨炼自己,比不独立思考更为不如。因为不学无术的人,连孕育独立思考的资粮都没有。所以,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把握的法则。请留意!博学多闻和独立思考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规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与学识或学历并没有关联。有些人学历虽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却很重。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不乏这种人格特质者。他们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语言抨击人,当自我中心膨胀到一定水平时,开始与别人冲突。很不幸的是,这些冲突和争吵,并没有引导他去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和改进沟通意见的方法。结果,他总觉得别人是错的,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认为别人是无知。相对的,别人也会因为他的自大,而与他疏远;独夫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因此,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这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污垢一样,会障碍思考,必须远离它,才能展现好的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会发展为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风,要赢人家,不留给别人尊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为太爱赢,所以才输掉许多机会。太重视自己的尊严,才会失去许多人缘。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许多驾车的司机或摩托骑士。他们两眼直瞪着红绿灯,似乎只考虑自己,经常有人在勉强的情况下冲了过去。彼此争道,互不相让,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们意见的沟通,只要有“鸭霸”的人出现,就会出现紊乱和冲突。
  人不要老是要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的人生游戏才维持得长久。请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输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唯有虚怀若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自然能克服:

建立生活规范(2)
  开拓你的视野: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见越多,越能捐弃一己之见。
  为别人设想:这会增强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际关系能力。
  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赞美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解脱自我中心的态度,而且能帮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泼的智慧。
  避免夸张自己:优点是在平实中流露出来的,炫耀和自夸除了破坏已有的优点之外,别无意义。
  净化心中的烦恼
  净化心中的烦恼是现代人必需的生活规范。现代生活太忙碌、太紧张、多诱惑、多欲望,如果不设法净化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很容易烦躁不安。达摩说,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净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总是在失衡时才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以禅家把这些烦恼称为“自心众生”。他说: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没有缠缚时才展现的,所以必须注意涤荡尘垢,才能纯真无碍,活泼自在。为了净化自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不要被贪婪或虚荣心所迷惑。要以淳朴的态度生活,不要让自己沾染上奢华浪费的习气。
  要改正自己的坏脾气,戒除性急的习惯。
  不要沾染玩物丧志的游戏。赌博电玩令人神魂颠倒,色情宴冶尤易堕落;对于坏习气,必须防微杜渐。
  傲慢使人无知,自负会失去心智增长的机会;要虚心学习、步步踏实。
  培养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卫机制降至最低,对别人处处设防,无异作茧自缚。
  遵守伦理
  最后,要了解和遵守伦理。伦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安定人心的宝贵法则。大部分的伦理都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具有维护心智成长,避免矛盾和堕落的功能。每一个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备的生活适应能力的,人虽具足完好的潜能,但若未经一番学习和磨炼,不可能发展出优良的行为。伦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则以适应生活,同时也是纠正错误、塑造正确言行及强化自我功能的凭借。
  缺乏伦理观念,言行不合伦理规范的人,除了与人格格不入外,也会因为缺乏认同,而带来相当的不安。用伦理管教小孩,比舍弃伦理而任其放纵,显然较能培养亲情和乐观的态度,因为伦理能提供彼此有条不紊的互动系统。
  伦理给予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达摩所谓的称法行,重点就是实践伦理。佛家的主要伦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前面五个波罗蜜是遵行的规范,最后一个波罗蜜是独立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无论遵行任何一项伦理,都必须以独立思考的智慧为准据。六度就是要一个人能活在真实之中。唯有真实才能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只有真实才能事事中肯。这些伦理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除矛盾痛苦,维护人免堕邪恶之道。但必须运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为伦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为伦理的奴隶,所以达摩说: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伦理的存在是为了除妄以发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对子女的爱而言,必须投入时间关心他,协助他解决问题,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导他主动学习,这就是布施。但教育爱并不止于此,必须能恪守纪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这就是持戒。这还不行,父母须能宽容和忍耐(忍辱),否则气急败坏,往往举措言行失当,很难教好孩子。这还不够,必须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才能培养孩子主动向上的思想和习惯。此外,还需要有一颗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诱等所扰乱或岔开,这就是禅定。有了它才能维持循循善诱、绵绵不断的教导和启发。仅此仍不为足,最后还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决教育子女的一切问题。这六度伦理,同样可以用在任何待人处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现出光明面。
  伦理不是一种口头说说的形式规范,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说的,而是要实际化作行动和培养出“能行”的习惯才行。我们在上小学就常听老师说要“爱惜光阴”,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惜时”是一种珍贵的规范,是一则自爱的伦理。惜时的人不但懂得上进,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时的人是有效率的,是会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时者。
  常有人问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课、演讲,你是怎么写作的?”其实除了惜时,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工作之余,与家人闲谈之余,演讲上课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说上下班在车上,就可以读书思考,晚间没有事时就可以放心写作。只要肯把握时间,在忙碌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只要安排得当,真是充实得很。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规范。更确切地说,要养成善用时间的习惯。
  达摩所揭示的称法行就是建立规范,养成习惯,并实践伦理。它使一个人具备有效的行为系统,去充实生活,发挥潜能,过悦乐成功的生活。

恬淡与宽阔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不是追求。
  实现是一切现成的,在现成的生活中就有悦乐。人总是对自己不忠实的时候,才会压抑和痛苦。所谓不忠实是指抱着一个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为生活的目标,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现有条件,在那个目标之前相形见绌。于是,陷入严重的自卑或挫败感,感觉无力或匮乏。于是,开始不喜欢自己,要用许多伎俩来伪装自己。这时强烈的追求就会化作一团欲火,燃烧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这是人生的悲剧。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行。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样就会堕入消极的“无记空”。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悦乐,故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个急流似的漩涡之中。因为自己变成那个“追求之流”的难民,一直被它旋转而起漂泊,成为欲望漩涡的奴隶,那就没有快乐可言。有一位初当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妇贤孝,更希望亲人都能称赞她有好媳妇。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妇温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条。她的目标太高,又对媳妇的角色认识不清,渐渐由挑剔而起摩擦,终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经常恶言恶语。那不是苦吗?
  无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朴没有虚幻、实实在在的意思。人必须把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放下,才能实实在在的生活,能接纳自己如实的生活,自然有着悦乐的心情。
  人最忌讳强求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会扭曲自己的生活,又会使自己陷入饥馑贫乏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悦乐清心。禅门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贪心的旅客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珠光宝物应有尽有,这位嗜财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宝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脱下来,等到他感到可以满载而归时,自己却走不动了。这时地动山摇,旅者却无力逃走,他站在那里等着地层渐渐下陷,最后坠入地狱的陷阱。所以,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祛除野心,心灵自由,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钻营,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悦乐,所以说: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使一个人从“无欲则刚”中脱胎换骨,不易受引诱而坠入陷阱,同时也有较好的心智以解决问题。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处处都能解决问题,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则障碍心智,限制了自己的开阔前程。
  我们看看双手,如果两手老握着拳想抓住什么东西,这双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里老想着钻营,是不是也卡死在钻营中,而看不出更多悦乐的生活情趣呢?所以无所求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能给我们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创意的生活条件。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时时刻刻要明白并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报怨行)。由于生活是无常的、变动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须检讨原因,随缘应变(随缘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所以你必须懂得任命而不逃避(报怨行)。当然,必须有一套现成的生活应对方式,好解决一般生活及工作的问题(称法行)。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应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贪婪来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态度待人处世(无所求行),这样就会有悦乐的人生。达摩所提示的四行: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为成功人生的四策。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
下一篇: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觉察的心力
 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寻找著力点 自序
 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生活
 禅语空人心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居士自己吃素,但为孝敬父母买酒肉供养,这样对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聆听才有参与感,才能融入![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法筵精点]
 没有一丝毫的怨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在寺院中听到钟声应该怎么办?[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栏目:广超法师]
 相应8经 家妇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