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0

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认为出家有违孝道的观念,是儒佛两家伦理思想冲突的结果。在我国,主要是以儒家孝亲观为伦理准则的,它的原始形态是子女要对父母的奉养、尊敬和服从,以较完善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理论出现。“孝”成为人生最高的行为准则。但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的人眼里,佛教是不孝的,因为佛教徒要离开家庭,同时又要把头发剃光,违背了儒家的传统道德,既没有孝,又把父母给的身体给毁坏了。儒家认为佛教出家有悖孝道理论根据有很多,这里简略陈述几点以资参考。一、《孟子》卷第七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香火继嗣的观念,而佛教的一部分出家弟子则“童真入道,辞亲出家”,无后无亲,显然是不能被儒家纲常接受的。二、《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遗训,而佛教的出家制度则“剃除须发,披染色衣”,这真是有点大逆不道。三、儒家的君父相对于臣子来说,有绝对的权威,后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前者,而佛教的《梵网经》则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于是缺少了主体,破坏了已经有的家庭伦理纲常秩序。五、佛家戒律有明文规定,不得礼拜白衣,白衣即一切在家人,包括贵为天子的君王,承乳哺之恩的父母,这又是与儒家社会的伦理不相合!

但是,佛教不是没有孝道的,明确的说,佛教也是讲孝道的。佛教对于孝道的阐释有很多,如印度佛教经典《长阿含·善生六方礼经》中有佛陀教导弟子的孝亲思想。此经又有巴利文和汉文的两种,巴利文本载子事父母有五条基本的事:一、维持其财产,二、继承其家业,三、确立其谱系,四、繁衍子孙,五、供养和追荐祖先。汉文本也有五条事亲的基本原则:一、勿缺乏供养,二、依其行事,三、勿逆父母,四、听父母之命,五、不断其正业。巴利文和汉文本的阿含经,都说明了佛教也主张要孝敬父母,要“繁衍子孙”,凡是在家的佛教徒,都要维系父子的伦理。中国佛教更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下,非常强调孝道的思想,儒家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国佛教徒就认为此五常就是佛教的五戒。佛教在中国弘传过程中,还逐渐吸取了儒家的孝亲观,甚至还产生了许多专讲孝道的经文,如《父母恩重难报经讲经文》、《目连缘起》及《庐山远公话》等,这些对中国孝道观的影响至为深远。过去每年旧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亦名中元节),这个时候是佛教徒敬祀祖先的日子,人们来到庙里,为已经亡去的祖先举行追荐超渡的仪式,表达自己对已故亲人的追思。佛教是讲平等的思想,认为人人平等,众生有情皆可受拜超渡,众生皆为父母,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就是一种孝道思想的体现,因为连微小动物均是父母,应孝而敬之,这不是更为广大的孝道精神吗。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徒不是偶像崇拜者
下一篇:现在中国佛教有哪些社会化教育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
 禅宗公案:优波毱多尊者的灰色幽默
 佛教福利思想的依据是什么
 五台朝圣感怀
 法堂有什么作用
 禅宗公案:集体皈依的仙人
 苦难的童年——苦谛思维修之三
 中国佛教哲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文明进香须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别让欲望毁了你生活[栏目:慧语禅心]
 灵性与生命[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大圆满祖师晋美林巴对修行次第的概括开示[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佛国品第一[栏目:慧律法师]
 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义(吴学国)[栏目:唯识学研究]
 念第一义天[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老二哲学 小,不能忽视[栏目:往事百语]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0.欲纵还堵[栏目:善祥法师]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栏目: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僧宝论43、守培法师《谈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二)[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