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义
 
{返回 海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1

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义

  佛法的习修虽然在下手的方便上,多种多样,但是都必须以圣道三要为必要条件,即宗喀巴大师所教导的: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空性正见)。它们被称为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宗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善法。所有佛法的习修都必须围绕着三根本来进行,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因为对阐发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所进行的观析习修,是佛法与其他外道的不共之法,也是佛法究竟圆满之所在。

一、出离心的观修
  出离心,就是因看清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而生起的脱离之心。出离心,是学修佛法的关键。如果学佛者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任何习修与善行,都是在耕耘苦果的种子,最终不能离苦得乐。
对出离心的观修,包括了三个阶段:

(一)观析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所应用的理论是苦集灭道)
  应作如是观析:
  A 人生是苦
  按照佛陀的教导,我们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续流,如同一个环,由于对我的执着,而产生的贪嗔痴慢疑,就像万有引力一般,把生命固定在六道轮回之中,不得出离,经历着生生死死,种种痛苦。佛陀把它归结为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五蕴炽盛苦。这八苦从我们降临人世的第一天起,就如影随行,无论我们如何挣扎,这些痛苦的情形,都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B 轮回中的天道也是苦
  那些生于天道的天人,因为能预知死亡的来临,而更要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与痛苦。而且因为他们生于天道,耗掉了他们所有的善业福报,所以死后被迫要堕入三恶道。因此生于天道的想法,就象小孩舔刀刃上的蜂蜜,糖尽伤舌。
  C 人身难得
  在生命的六道轮回中,能得人身,非常稀有难得,佛说: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生为人身,具有五种福报:
  (1)生为人——只有人类才有改造命运的智慧和条件。
  (2)生于有佛法之处——才能得到学修佛法的机缘。
  (3)六根具足——非残缺之身。
  (4)未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信于佛教经典——对佛法生起信心。
  既已得到人身,并具足五种福报,就应把人身当成是出离轮回生死苦海的大宝舟,好好利用,不应随便浪费,人身一旦失去,再得难上加难。我们应在今世,以大愿力,祈求佛的加持,永离轮回之苦。

(二)观析生命轮回的无常性(所应用的理论是诸法无常)
  应作如是观析:
  对整体生命而言,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对个体生命而言却在不断地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过程,人身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开始,就不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根本无法抵抗死亡,时时刻刻,寿命有减无增,而在死亡时,再巨大的财富都赎不了性命,再威严的权力也对死神无能为力,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佛法。我们当以勇猛精进心,按照佛陀的教导,如是习修,出离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之乐。

(三)观析生命轮回的无我性(所应用的理论是缘起性空的内缘起法则)
  应作如是观析:
  我们的生命是色心不二的统一体,即身与心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许多粒子(小得不可分割的单位)组成,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着物质的基本特性:地、水、风、火。并不断地生灭、流转,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构成我们血肉之躯的事实真相就是: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不断波动的粒子之流,并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我。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生命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心。
  心,是指我们的精神意识。仔细地,全面地分析我们的心,就会发现,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习性反应(行蕴)。而这四种心的运作变化过程,远比组成物质(身)的粒子波动来的更快,它的迅速足以使我们根本无法觉察到心的波动。
  由此看来,构成那个所谓的我的身与心,都不过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可以执着的我的实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真相。

通过观轮回是苦,生起出离轮回的愿望!
  通过观轮回的无常,生起出离轮回的精进力!
  通过观轮回的无我,去掉对身心的执着!
  如是习修,就可生起真切的出离之心了!

二、发起菩提心(菩提心的观修)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基础上的圆满的无上智慧之心。佛法的一切修持,都必须要围绕着发菩提心这一核心来进行。学修佛法,若无菩提心,就好象是在耕耘没有种子的土地,最终没有收获。
  发菩提心的观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成就平等心
  培养菩提心,首先就要对所有的众生要有平等心。将心比心,要将众生的心性与自己的心性视为等同,在实际观修时,可以选择朋友、敌人、中立的对象,分别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我因站在我的立场上,因对贪、嗔、痴的执着,而起分别心,因此我应放下执着,生起对所有众生无贪无嗔无痴的平等心。
  B、以七支因果教法发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标志着菩萨资粮道的开始。按照七支因果的教法可以依序作如是观修:
  (1)知母——思维法界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2)知恩——思维一切有情于我有恩。
  (3)报恩——思维当报一切有情之恩。
  (4)悦意慈——也叫大爱,即见一切有情犹如母亲,生欢喜心。
  (5)大悲——思维一切如父如母般的有情在生死轮回中受一切苦,我当如何使其脱离此苦。
  (6)增长益乐——恒常思维自己应该担负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
  (7)菩提心——为一切众生故,生起愿求圆满大菩提之心。
  这种七支因果的修法,其目的在于将悲与爱毫无分别地扩展到每一位众生的身上,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

C、发起胜义的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佛或菩萨的空性智慧,它是菩萨到达见道位的标志。胜义菩提心发起之时,就是菩萨最初直接亲见空性之时。也就是说,只有亲证了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后,才能阐发慈悲与空性统一的胜义菩提心。此菩提心的阐发需要与空性正见的观修配合进行。
  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从成就平等心开始,到发起为众生的世俗菩提心,最终圆满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可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可除一切业障,可避一切邪魔,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三、树立空性正见——清净见
  根据佛陀的缘起性空的内缘起法则,轮回的祸根在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苦。可见,要想出离轮回,离苦得乐,就要从无明下手,而去掉无明的唯一途径就是树立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性空的空性正见。空性正见的观修,目的在于去掉法我二执。
  A、进行确定人无我的观修
  作如是观修:(所运用的理论是内缘起法则)
  (1)我非假名而存在
  我是谁?我是张三吗?如果换成叫李四,我还是我,名是一种表象,可以随意变化,非我的本质,名相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假名,我非假名而存在。
  (2)我与身心相关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蕴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所构成的色同受、想、行、识所构成的心所组成,这样就界定了我要么与五蕴为一而存在,要么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别无第三种存在形式。
  (3)我非与五蕴为异而存在
  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就需要在五蕴之外,又存在一个我,即离开身心之外,而有一个我存在,这显然是很荒唐的推理。因此我不可能与五蕴为异而存在。
  (4)我非与五蕴为一而存在
  若与五蕴为一而存在,那么色、受、想、行、识中都应有我,若果真如此,色中的我也应是身心的统一体,也就有一个心识,同样受、想、行、识中的我也应各有一个心识,如此一来,我岂不是有了五个心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非与五蕴为一而存在。
  (5)确定人无我性及生命的真相
  根据以上四个要项的逻辑分析,可以断定那个被认为具足自性的我是不存在的。生命的真相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不断生灭的过程。这些过程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形成了绵绵不断的生命之流(身心之流),而生命之流的原动力,就是由于识,这是一种将世界分为能知和所知,主体和客体,我和他的认知行为。在人整个存在的过程中,识不停地流动,变化,从一个存在到下一个存在,生生世世,心识之流持续不已,生命之流也就不断地在轮回中变化着存在的形式。心识之流的生起,是由于无明,即我们并不知道无明,而执着着我的自性的存在。若能彻底认清人无我的真相,就可以断除无明,从生命之轮中解脱出来。
  进行确定人无我的观修,并非否定人缘起之存在,而是将缘起视为空性的显现,如幻觉游戏,不加以执着,成就人法无真实自性的信念。

B、进行确定法无我的观修
  人无我主要是指自己,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属于法无我。进行确定法无我的观修,就是要明见一切事物都是属于相依、相连、相对而存在的因缘联系,无永恒不变的自性,树立法无我的信念。
  (1)确定有为法无自性的存在。
  寂天菩萨说:若无可见之物(境),岂有能见之识?然而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心识的变幻中,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客观存在,在不同的心识中,有着不同的境相,故我们执着的有为法的自性也无丝毫真实性可言。因其无永恒,固定的自性,所以一切有为法都变成了无可执着贪恋的虚幻不实的影子,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2)确定无为法无自性的存在。
  这是俗谛上所能达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缘起与性空相依,相对而存在,缘起即空,性空也因缘起的不存在而消失。此空性境界的确立,需要善持两种瑜伽:
  第一种:如虚空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观一切如虚空,无色无相,包括涅槃中的任一现象,都不依自性而存在。
  第二种:如幻般的禅定瑜伽
  在此瑜伽中,行者可见有色有相,但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知道所有所知的对象都是虚幻的实体,皆非真实,只是依因缘所成而已,空有不二。
  行者依以上两种瑜伽的禅定,和身心调柔的轻安相结合,就叫做胜观。
  以上所讲的空性正见,是在抽象思辨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分别智的范围内,尚且停留在戏论当中,要想树立离戏的空性正见,则需通过行者的刻苦习修和体悟,成就无分别现观智的直觉体验,此境界则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述。
  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虽然是佛道的三个方面,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根据佛道三根本的修持次第,又可将菩提道分为下、中、上三士道,即: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包括四种思维:1、思维人身无常。2、思维三趣苦。3、深信业果。4、皈依三宝。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包括四种思维: 解脱,1、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2、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3、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的道理)4、思维生死解脱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包括入大乘门、菩提心次第、仪轨授法、学菩萨行、六波罗蜜、四摄法、奢摩他、毗婆舍那。
  在上士道之后,发大菩提心和密咒有爱好者,方可进入密乘的学修。
  以上菩提三士道可以作为次第来修,也可以独立习修,对机而设。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过的过程,修下士道,不只是为了求人天福报;修中士道,也不是只为自己了生脱死。下、中士道的习修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下中上三士道构成了菩提道的完整的习修过程,不可偏废。


   谨以此功德,回向众有情,
   同生大悲智,共证菩提行!


(寂雯根据海空上师讲述整理)


{返回 海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不杀生?
下一篇:本尊相应法略
 什么是佛法
 密宗资粮道要义
 如意轮金刚法概要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道与德的关系——有道无德其运不昌
 愿行的力量(下)
 本尊相应法略
 醒醐之源(一)修行之路
 佛教的真精神
 浅谈修持与佛教的发展方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六 四句料简[栏目:印顺法师]
 用笑容来照相[栏目:点亮心灯的善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