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商道
2009年5月9日 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本期问道节目,(我是主持人薛巍)。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在场的两位嘉宾。这位嘉宾呢,是我们四川省中江县白塔寺的方丈海空法师,海空法师,您好!另一位呢,是企业管理博士曾涛先生,曾涛,你好!
主持人:法师,现在很多经商的人,都声称自己非常信佛,每逢到佛的圣日啊,或者说观音菩萨的圣日啊,或者说各种节日,去庙里烧香拜佛。反过来呢,都是去求福报哇,或者求事业呀,各种各样的求法都有。那拜完佛之后呢,他们又会去做一些跟佛法很背离的一些事情,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佛法,您觉得这样的信法,是正信的佛教吗?
法 师:至于好多商家自称信佛,我认为他们只能是一个信仰。对佛法而言,只是信仰是不够的,要按照自己的信仰,依照佛教的方法,来进行习修,才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如果你真正按照佛法的要求去习修了,那么你干任何事情都应该是顺利的,吉祥的。如果你不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做,做一些背离佛法的事情,那是得不到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的。不管你是经商也好,干任何事情,世间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因果二字。有一次我在好多企业家聚会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们知道你们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吗?”他们大家都很自信的说:“我们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用我们的智慧挣得来的。”我说:“不对,这只是一方面。如果按照你们的努力,和你们的智慧去证得来,你身边很多人都用同样的智慧和努力,为什么他们又没有得到跟你同样的财富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所得到的财富,只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还有呢,你要积善才得有福报。你如果没有福报,没有积善,没有积德,在累生累劫用佛法的道理来讲,如果你没有积得这个福报,你怎样去运作,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益的。所以好多人智慧充满而没有福报,一生都很贫穷。况且你信佛只能是信仰,没有实际去体现你的修行,所以他所得到的果报,不是那么很满意的。
主持人:那他所求来的福报,就像您说的,与他同样智力的人,为什么挣不到正当的这些钱呢?
法师:因为不管你治商也好,治世也好,跟他同样的智力和同样的能力去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动机,那就是德。不管干那一行,商要商德,医要医德,干什么事情,要依德和行配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主持人:那么坐在我对面的曾涛博士,他最应该有发言权了,因为他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博士,您对法师刚才说的怎么看呢?
曾博士:刚才法师谈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我们的因果,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实际上在我们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其实这个因果就表现在我们经营管理的一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就是你有什么东西,你最后会得到什么东西,这个是逻辑走不走得通,从我们佛教来讲,是一个因果,从管理学来讲,他是一种管理的逻辑。那么我们经营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得到财富这个问题,能得到多少财富,跟你前面的这个因,也就是这个逻辑关系是不是走得通。我们很多企业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干了很多自以为能够得到财富的事,实际上这些事,不仅是不符合我们的商业道德,可能从社会道德这个角度去看,也是背离的。因此他最后的这个逻辑推导出来以后,他得到的财富就有问题了,有可能他会得到一些我们想不到的,意想不到的一些财富,但是如果回到他的这个来源去看,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这些钱,都是有原罪的。当然现在我们社会,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在的水平,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年来,对很多原罪的问题,社会有很多的宽容,但是并不能代替这个企业家,不应该去反思这样的问题,就是刚才法师谈到的因果关系。我们做管理学研究的时候,做企业管理研究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是经营管理的很多企业,他们给社会创造了价值的同时,他们企业得到了回报,就象法师刚才举的那个例子说的,企业家的财富从哪里来?实际上是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了价值,他们挣到了他自己该拿到的价值,这个价值,逻辑关系要非常清楚,而且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或者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样他就会有好的一个结果,这就是我们要谈的。
另外法师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讲到了我们这个德和行业行为,刚才主持人薛老师也谈到了,就是经常有企业家,在商人这个圈子,平时他们都会在形式意义上去烧香拜佛,中国古话经常说,“临时抱佛脚”。他们去的时候大部分人带有的心态,可能是乞求,菩萨保佑,保佑我怎么,能够在这一次商业机会当中,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这就是我们刚才法师谈到的动机。实际上我们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去看,因和果这个动机,德和行,在这一层关系当中,我们企业家、老板们,如果能够把德和行,把动机和他的行为,能够结合在一起,不是表面去烧香拜佛,最后他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他会有很多可以整合到一起的资源,能够帮助他,这就是我们法师刚刚谈到的,在资源整合上他可能会比别人多。因此,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他的竞争性可能就强一些,他竞争力强一点,或许他就能挣到更多的财富,他一切的结果皆是有源的。企业家经常都会谈论这个问题。什么叫资源整合?为什么我花了同样的努力,花了同样的心血,为什么我整合的资源,没有你整合的资源多呢?别人为什么能够整合这么多资源呢?别人愿意帮他,这与这个企业家本人的德行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海空法师,您看到没有,这个企业管理博士曾先生他提出的问题,他说了这么多话,我听到的是,最后他还是觉得,企业管理,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因,自己造的果,您怎么认为呢?
法师:他们企业家,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是他们现在的作为所产生的结果,中国有一句古话叫,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什么?“天”是先天的福德慧命,不是玉皇大帝,不是求一求菩萨,拜一拜佛,你就具足了这次成功的因素,不是这个道理。菩萨,他是智慧的化身,他只是指引你们在行为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积福积德,自己所积累来的,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我们刚才听到的,就是说,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觉得很多是造福于人类怎么样的,那是后天的事情,那是现在作为的动机,而具备了今后的福德慧命。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成功,就是他以前的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和他们发愿的初衷。以前的是基础,通过我们现在的努力,当下立心是可以改变以前的一切的。所以,这个因果和我们的初衷,动机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平时,听说您接触很多法师,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一些法师非常多,那您接触到他们的时候,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你们的经商有什么帮助呢?
曾博士:实际上,就是在我们这个经商的人,企业家、老板们,在修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不同的几种人,一种就是刚才薛老师谈到的,一到寺院的初一、十五啊,观音菩萨的生日,他们就进庙烧香,平时不管,而且在实际的商业行为当中,和个人行为当中,都不会按照佛法的方式去行事,这是一类。表面上看他是在向佛修法,在他的实际行为当中没有做到。还有一类是,我们的企业家朋友里边也有,他们不仅是在形式上能够做到一心向佛,也把佛教的一些理念,一些观念,不管是做人或是做事的一些观念,也带进了自己的企业管理当中,也带进了自己经商的行为当中。但是,这一群人又会经常产生一些困惑,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也向海空法师请教一些问题?(好!)就是我们有很多企业家朋友,他们也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按照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关系呀,戒律呀来习修,我们的困惑经常来自于去完成每一次的商业行为中的一些问题,这很矛盾。比如对于商业机会来讲,对于企业家来讲,对于老板来讲是非常重要。但是市场经济它有一个客观的规律,就是竞争。竞争有可能不是平均的得到一些成果,就象我们刚才谈到的,法师也谈到的,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和同样的艰辛,同样的智慧,但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就因为是一个竞争性的社会,是商业社会和现代商业社会的特征,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情况。我们经常讲的商战,有可能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在这种竞争的关系当中,很重要的是要讲效率,就是我们以低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能够占领市场,挣到更多的钱,这是企业家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媒体经常对一些企业曝光,象广东沿海地区,有这种血汗工厂。被曝光工厂里的工人师傅的劳动,没有按照国家的劳动法规付酬,就被媒体评为血汗工厂。这些老板在经商的时候,从我们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是希望以更低的成本,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营利,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生存下去。所以从这个行为上来看,是有悖于我们佛法的教育,所以企业本人也非常困惑,他该怎么去处理,每天上班装出一片慈悲心,在办公室就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一个钉子一个眼去执行,那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些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商业竞争对手的冲突,甚至也出现一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而经常发生。所以很多企业家,他们的困惑就在这里,也经常听到他们谈论这样的问题。从内心来讲,希望能按佛法的理念去管理企业,但经商实际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现实,他又非得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违背佛教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困扰,希望能得到法师的启示。
主持人:海空法师帮我们曾博士解答解答。
法师:其实,这个不尽然,佛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如果我们用了同样的努力,和同样的管理模式,都不能达到有效的成果,那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是不如法的。所谓不如法,就是,我们现在所呈现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累生累劫的根基,通过我们的这种基础去努力,所造成现在的结果。比如有些人又在信佛,又在拜佛,过后又去做一些与佛法,与世间不相符合的行为,事实上他信佛和拜佛,是求得他今后多赚钱,是抱着一种善意,但是这种善意是带着一种贪欲的善意。如果我们去拜佛、求佛,如果要把这个企业搞大不是为了自己,把事业搞好是为了社会、为众生服务,发了一个大的善心,发大爱的善心,或者更重要的是能发菩提心,那么你做的很多事情,它都有很多善缘等待着你,它就不存在商场上搞得很累的这种模式。有很多人由于他发了善心,加上他的基础又很好,干什么事情,他都不用很大的力气,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善缘等待着他。如果有善缘等待着他,他干什么事情都是顺利的,都是吉祥的。没有善缘等待着他,不管你绞尽脑汁,都是障碍呈现。所以,它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只要我们心平,只要我们行为直,只要我们发心是正当的,我相信任何企业家,他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你说对吗?
曾博士:对。法师刚才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证明我们本身的行为不如法,如果我们非要采用不常规的一些经营手段去获得商战的胜利,说明我们这个行为方式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不过无商不奸,唯利是图,应该是商人的本性。如果商人相信了佛法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再经商了呢?
法师:无商不奸这句话,我认为是一种贬义,不应该这样讲,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很奸的。只能说很多商人是用一种善巧,有的是用非常慈,非常善的这种方式,通过努力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并不是每一个经商的人都是很奸的。奸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利益,比如人家得到利益,他就说别人奸。经商的人只能说是,他用了一种商业技术和商业手段,正常的运作他的商业行为,不是奸的,那叫智慧。
曾博士:法师谈的这一点,在我们现代管理学里面也有对应的。我们不管是在营销,还是经营战略层面,我们还要讲一些技巧和技能,这里就有很多科学叫艺术性的策略。就是在不影响,不损害别人,不先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去从事商业活动。实际上,这是个艺术性地去获取回报,或者是通过智慧引导,去获取回报。在我们企业管理的范畴里面,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是围绕着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去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并且得到回报。但是这个假设,就和我们佛教里面讲的相悖,现代管理学讲到假设的问题,就是我们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去开展商业活动?如果基于我今天一定要去把竞争对手的一个情报搞到手,使用了非常卑劣的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攻击他最薄弱的地方,然后打败他。这种是一种非道德、非常规的商业手段,他的这个假设是建立在一种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在竞争关系中,先损害别人利益。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也是暂时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们现代企业管理学里边,也不提倡这种奸商之道。
曾博士:对,对。现代管理学里面讲的,经常讲到很多管理假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市场经济里边,也经常说人性问题,他本身是自私的,就是以私心为重心,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发展到后来就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完善,非常成熟的时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心里也在反思,为什么很多西方的管理学作出借鉴我们东方的一些思想,包括我们东方传统的一些哲学思想,包括我们宗教学的一些思想,包括我们佛教的一些思想。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管理假设,特别是西方的管理假设和和中国的管理假设是不同的,在我们现实当中,更多的企业家的管理假设确实有问题的。
主持人:法师怎么看呢?
法师:我认为呀,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你只要符合政策和社会工作模式的正常规律,用善巧的智慧去做一切事业,都是可以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个政策和社会公认的,共同遵守的这种道德准则,去做一些经商或者其它工作,它所产生的效益,那就是不如法的,而且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对。)这是个关键很基本的东西。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把这个做到了,你学佛的人要符合佛法,社会上的人你做事情要符合国法,只要把这一点做到了,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在这个基础上去做,是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的,应该是顺利的。
主持人:如果一个经商的人,真正的相信了佛法,那他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打妄语呀,如请客吃饭,犯了五戒呀,什么的,这样该怎么应对呢?
法师: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真正按照佛法如法去做的人,我认为跟社会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融的,没有抵触的地方。在《菩萨行》当中说到了,只要你的行为是有利于众生,有利于大众的,很多事情关键在于你发心和动机,不在于行为。发心和动机是什么?这是取决于他的结果是善,还是恶,这是决定这件事情是不是触犯了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学好了,你的家庭关系也处好了,工作也将搞得更好。你工作没搞好,你做事情都没做好,比如你经商又没经好,干什么都没搞好,就说明你对佛法的理解和你的行持,还是不那么完全如法。
曾博士:对。我们看到八十年代开始经商的一代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都采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手段去获得财富,这是一批在我们中国最早先富起来的人,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们的生意,或者他们的企业,就遇到很大的困难,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商业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现在要去做一个反思,就能够看到一个问题,就象海空法师所谈到的,他们在行为上有不择手段的地方,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是他们的动机,和他们创造财富的目的不如法。所以这种贪欲或者私心导致了,企业管理假设偏离了一种正常的逻辑关系,所以使他们的企业经营走向了一个困境。在九十年代就倒掉一大批八十年代开始起步时的企业。今天在我们经济生活中,很主流是硕果仅存的企业家,或大型企业,其实这些老板们,他们都是按照刚才我们法师谈到的方法,是社会所能接纳的一些行为在做事,所以他们今天能够继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壮大。不过也有非常多的企业与这个情况就恰好相反。这实际上企业不在乎行为规范,更重要是办企业的动机,他会使自己的管理环境做得更好。我们经常看到老板跟员工的关系非常紧张,老板天天想怎么去剥削自己的员工,怎么去损害对手的利益,怎么去投机取巧。这在现代管理学里面也是排斥的,这种不好的行为。
主持人:你看曾博士他对现代管理学理论的阐述,我听起来现代管理学里边,跟佛法好像冲突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啊。
法师:只要我们用非常善巧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去处理很多事情,应该是没有冲突的。冲突的原因是在于贪欲和巧取,贪欲和巧取,跟智慧与善巧是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方面运用起来,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
主持人:那我挣钱就是贪啊,那肯定是贪。
法师:那不叫贪,那叫索取。正取和贪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贪取,跟正取是不同的,贪,他是无止尽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和欲望来达到目的。而索取呢,如果正取是什么呢?我刚才说了,凡合乎国家的政策,又合乎道德规范,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正当的经商,正当的来干这一系列的事,所得到的东西,就是不属于贪欲,不能把它归为贪欲这个范畴当中去。
曾博士:搞举个例来说明这个事,比如我们经商做假货,假冒伪劣,比如以前经常有人用工业乙醇做食用酒来卖,致导出了人命案,为什么他要去从事这样的犯罪活动呢?他的这个目的是想为自己挣到更多的钱,贪欲心所致。一个正当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产品创造价值,为顾客活动服务,同时他应该得到回报,这是我们理解价值产生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关系。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如一个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它没有多少价值,但是他通过一些取巧投机的方式,比如他通过假广告宣传,来蒙蔽消费者,他自己也能得到回报,也挣到了钱。因为他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而言,他用伪劣材料取代了正规材料,成本就低了,他就能赚更多钱。在我们商业社会里面比比皆是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一种暂时的巧取,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他是采用一些非正规的技俩,蒙蔽了消费者,消费者也看不清楚产品的质量优劣在哪里,所以也掏钱购买了。那么与此相反的,有的企业家是踏踏实实的做产品,他也向社会提供了价值,他也得到了正当的回报,应该是我们能理解的。管理的智慧,讲的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现代管理学的很多工具,是引导我们企业家,引导企业管理团队,从管理制度上着手,来开展企业的金融活动,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保证产品的质量,只为了挣更多的利润,想方设法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用营销包手的手段,去蒙蔽消费者,这种行为应该说是一种巧取豪夺。我们在管理学里面不支持这种行为。
主持人:管理学里面有没有商业炒作的现象。
曾博士:当然有。刚才法师谈到的就是,因为在商业社会里,消费者对同样的产品,他的认知程度不一样,或许一个产品它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消费者并不能认同这个产品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些正确宣传,让消费者能够迅速认识到这个产品的好处,充分显示它的的价值,他就会去购买。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宣传,我们在商业社会里应该鼓励这样的企业,用创新的行为生产优质产品,应该鼓励企业,向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工业价值,他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
主持人:法师,您对(作假?)您对曾博士,对于商业宣传的这种商业说法,您赞同吗?
法师:我是这样看的,凡是作假的一切行为,不管他的手段多么高明,因为作假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他手段越高明,他犯的罪过就越大,因为作假本身,他就是一种犯罪,得到的所有资产,都是不义之财,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呢,是一害别人,二害自己。作为我们经商的人也好,作工的人也好,首先还是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做任何事情,就不能用假货去欺骗别人。这个商业炒作,它是一种商业运转模式或者资金运转模式,也是一种市场运转形式,只要他的动机是善良的,他是行善的运作模式,我认为呢,他的炒作还不在这个欺诈和欺骗之类。只要他的行为是作假的、害人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损害别人的目的的这种方式,我认为不可取。但他是正当的炒作还是可以理解的。
主持人:说到这个经营,有一些现代企业里边,一些养殖业呀,或者办各种特种养殖业的,是一些什么皮毛动物之类什么的,您对做这样生意的人,如果按照佛法的话,是不是坚决不能这样去做呢?
法师:佛法的戒律里面,如果他是授了菩萨戒的人,是不允许养这些东西的。那菩萨戒不是一般人都能授的,过去的菩萨,一般都是帝王,他根本就不养这些。作为养殖业呢,人们为了谋生,他养活了这些动物,他事实上,他是为了谋生而养活了这些生命,他并不是去杀害它们。如果把羊卖给别人,别人去杀害,他至少来说不是主犯呢,在菩萨戒里面是不提倡的。但是养了这些动物,你把它作为一种助缘,和自己是一种缘分这样来考虑,他跟这些众生有缘,你把它养好了,事实上,你对它生起了这个恭敬心,对这些动物的养殖,用慈悲心去对待它,让它好好的生活下去,因为养殖业它本身所产生的这些动物,就是畜类、禽类这些,它过去造了这个业,才变成畜类、禽类,它是它自己的结果,是因果循环关系,那么养殖它的人,罪过不是很大的,罪过大是杀害它们的人。所以,按佛法的要求来讲呢,养殖业本身,是一种人们某生的职业,是可取的,至于杀害它们的这种职业呢,是犯杀戒,犯杀戒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讲,也是不可取的,如果要真正的守五戒,那就只有改行。那么如果大家都改行了,都不杀,这个社会循转规律就乱了。所以有些东西啊,还是一种自业和他业,社会所产生的共业,所造成的一种因果轮转的这种方式,这是正常的模式。
主持人:曾博士,您那个现代企业管理学里边,对企业持续发展,这个方面,因为你刚开始说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更好的经营理念,因为在那个时候,现代企业管理学,也没有提升到那个高度上。那么这些人呢,都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了,那么现代企业管理学对于这个企业持续发展方面,有没有提出一些好的方式,(对。)或者是发现一些规律?
曾博士: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代管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就是说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信息时代来临以后,企业管理的理念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创新变革的问题。实际上创新变革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打倒我们一些企业,要求我们企业去做到创新变革,过去我们企业做的还不够,里面有几个反射,一个是,有时候企业可能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包括我们对顾客创造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企业生存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老板想赚钱,是为了顾客而生存的。这是现代管理学定义,也就是说,定义了企业生存的目标,纯粹不是为了老板的私利,企业能挣到一千万,挣到一个亿,挣到十个亿。而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顾客而存在。现代管理学对企业的存在意义的看法,换句话说,如果把顾客扩大,那就是为了社会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企业家本人而存在。因为企业家带领这个企业,他最大的使命是什么呢?他要把这个企业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就是我们讲的持续经营。所以,企业 创新变革的内容就非常多,这是现代管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谈到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海空法师,我有一个困惑,是什么呢?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确实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法师:“富不过三代”,这是中国流传了很多年的一种民间的说法。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商界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中国人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说第一代创业,他是辛辛苦苦的创业,成就了以后,第二代是享受,如果第二代也继续创业,再培福的话,就可以超过三代,或者四代。关键是我们在创业的时期,享福的时期,要更注重培福,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所以,就不要象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就是有了钱过后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成天挥霍,而后代人有的,成天就是享乐、腐化。所以我们要达到第二代,第三代都能富起来,第一代在创业的时候,就要做到打江山容易,保持江山难,做企业也是这样的,把培养后代,培养后代企业管理者的德行,培福具足资粮。佛教的资粮就是培福,作为一个重要的日程来做,那么三代,四代都是可以继续富下去的,能够保存发展下去,那就可以打破以前的这种说法。
主持人:那么说到这个培福,现在很多有了钱的商人,他们都会去捐款啊,做慈善,但是他们在很多报纸啊,或者报刊中会发现。很多赚钱的这些老板们,他们为国家交的税费非常低,法师您对这个问题,这也算培福吗?
法师:这个培福和捐款呢,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动机是什么?如果有钱多捐点款来炫耀自己,这是没有功德的。如果我们做了很多事,确实为了发善心,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扶持贫穷的人,这个动机是一种功德,他可以增加他的资粮。那么这个培福和捐款,做慈善事业,还是要看你捐在什么地方,如果捐错了,捐到不恰当的地方,事实上呢,还是在帮倒忙。所以捐款也还要看是怎么捐的,是为什么捐,为什么拿这个钱。所以培养功德,不在于拿钱的多少,在于你的动机,在于你的作用,在于你发的什么心。只要你的心正,你发的愿大,那么钱多钱少,他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那曾博士,您对企业家这个怎么看?
曾博士:我个人觉得,这个企业家做善事、搞捐赠,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企业家,把这个事作为一种公关的宣传,这就是刚才法师说的,这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动机不纯。
主持人:国家还会给一些优惠政策。
曾博士:对,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企业家都会去,以一种取巧的方式去雇用一些下岗职工,争取获得国家税收上的优惠,同时我捐善款,那么这个在所得税上,有一些优惠的政策,这个从目的上来讲也好,从出发点来讲也好,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我们这个社会呢,有的时候还要去推行一个,叫什么慈善排行榜的,实际上我认为这个也是在帮倒忙。因为捐得多的人好象取得了一个很好的社会效应,起码有两点作用,一个是企业家名声大,还有一个提升了企业形象,表明这个企业经营非常健康,挣了很多钱,所以我能捐钱出去。可能我这个企业捐的钱,比另外一家企业的利润还多,所以这个时候就变味了。这种慈善,在真正的慈善行为里边,就是回报社会也好,作善举也好,实际上这个是不需要别人知道的,它不能总是和企业公关宣传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你做多做少,你有能力的多做一点,没能力的少做一点,最关键是,你认为这件事它本身的价值有多大,他是不是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你的捐赠。在西方慈善事业本身和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关联的,但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很多把这两个事联系在一起,让这个捐赠为自己的企业作宣传,为扩大自己企业的知名度服务,所以这样就会变味了,这个也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奇怪现象。
主持人:那么法师怎么认识呢?
法师:如为捐钱而捐钱,为了炫耀自己而捐钱,是没有功德的,他只能得到实益。实益与功德是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功德具足了,他还会得到更多的实益。所以,在这个捐款的这个问题上呢,还是动机和出发点为最重要。
曾博士:法师我们经常还有一些这样的困惑,就是企业家们,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困惑,就是我已经皈依了,我也在虔心向佛,我也在修行,那么我回到公司以后,我每天一上班,我就要被很多这种烦琐的事情所困惑,所困扰。比如经常是有能力的员工,今天突然就辞职了,也把我的商业机密带走了。所以,我们想用这个慈悲的心,去管理大家,去管理这个公司,那么我们又经常要冒一个风险,我们对这个员工的这种假设,非常难以把握。就是我们在管理学上,也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在西方管理的这个历史上,谈到“泰罗制”管理,就是把工人搞得非常的疲惫,这就过去那个年代,一个血汗工厂的一种管理方法。他把人作为工具的这种假设,认为他自己是一个有人性的,因此我必须要加强对你的管理,佛教的慈悲心又告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员工理解为人性善良的,我们应该用更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但是企业家非常困惑,今天我用慈悲心的方法去管工人,但是员工背着我就损害公司的利益,如销售就拿回扣,或者是经常出工不出力,不去干活。所以,老板们非常困惑这样的事,就是想用慈悲心去管企业,管自己的公司,管自己的生意,但现实又告诉他们,“你看你的员工,这么多违反公司的利益。”所以经常难以把握这样的尺度。
主持人:海空法师怎么认识?
法师:我认为不管是企业家也好,工作也好,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治其事,不如治其人,治其人,不如治其人心,用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慈悲,我们的诚信去教育大家,我认为大家都爱护你这个企业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不存在了。你人心得到了,你的企业就兴旺了,人心失了,企业就散了,所以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你的企业里面出现了这些背着公司,背着企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就说明你还未得人心。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刘邦治天下,就只管三个人。”你一个企业,什么事情都管得这么多,你把人做好了,你的方法对了,你心发对了,让大家去共同努力爱护这个企业,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园,他会做得更好,我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法师您在两所大学,做客座教授,那您在给这些大学的MBA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会给他们讲一些什么?
法师:主要还是讲我们做企业也好,做工作也好,研究学问也好,我们要抱一个初衷就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做企业,为什么搞这个学术研究,把这个动机放正了,我们方向明确了,方法还是次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今天跟海空法师对话,咱们三个人的这样一席话,您从中有没有得到一些,对现代企业管理学一些启示?
曾博士:首先在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有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要想请教海空法师。我们知道在现代商业社会当中,我们经常讲的一个问题,特别在现代我们有很多企业老板,经常为了获取一些特定的资源,要去勾兑,我们四川话讲勾兑。“勾兑”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勾通,去向政府官员也好,或者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好,通过权钱的交易,去达到一些商业目的。在我们看来,西方的管理学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论述,没有什么对这个经营管理事件的文献资料,因为在西方可能没有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不正当商业现象,根据中国这种实际情况,在我们国家中,在我们的商业社会是潜规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也想听一听海空法师对这个问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法师:至于商业行为,和其它工作行为,有一种勾兑的这种现象,我认为,是这样看的,因为这个勾兑,(勾兑一词是酿酒业中的行话)就是说有关系的双方,互相的结交的这种关系,所进行的这种勾兑方式,或模式,看是用什么模式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如果真正的勾兑是正当的,那么就叫做一种善巧的模式。如果带着一种腐蚀性的行贿,授贿的这种勾兑呢,这也是一种不良的,是不如法的行为,关键是你这个勾兑的动机和你的方式是什么,不能把勾兑,都说成是不如法的,勾兑也有如法的,因为他有一种利害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交换模式,这在事实上,这个社会上也是存在的。佛法就是说,只要你是用心善的,心地善良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佛法在世间,一切佛法都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去的。
曾博士:对,这个也就是法师刚才谈到的,在我们四川,也是经常的,比较流行的语言,商界流行语言“勾兑”,也有如法的,当然也是看我们动机。如果是存在这种权钱交易,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政府官员出让了一些特定的利益,其实损害了大家的利益,甚至是全社会的利益,那么这种勾兑就不如法。
法师:正当的这个商业交易模式的这种勾兑呢,那是正常的。
曾博士:也就是说,我们拓展自己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勾兑,我们可联络感情啊,那么这种是一种善巧,(对,善巧),刚才法师说的,是一种善巧,那么是一种正常的一种联络方式。这个在西方管理学也谈到,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种,叫社会资本,因为你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好,比较宽,认识的人多,能帮助你的人特别多,这就是我们中国话叫做人脉,人脉广。如果帮助你的人多,那么你的经营就好,这也是一种,在西方管理学上谈到,这是一种社会资本。
主持人:看来曾博士已经理解了法师说的意思。那么法师请您给我们栏目前面的这些电视观众们,开示一些做生意,守住几条最基本的,希望大家呢,能财源滚滚。
法师:我想呢,我们做生意搞商业活动,搞一切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要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是为了大众的,是和谐的,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如法的,都是可以得到直接利益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他每一种方法,他都要适合他自己的、当时的基本情况,这个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我们的初衷和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只要把这个把握好了,我想商业就做好了,人们富裕了,社会也和谐了,这是我应该看到的,或者是要求应该做到的。
主持人:好了,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本期问道节目,欢迎您下期再次收看,感谢海空法师,感谢曾博士!
2009年4月9日下午于白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