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三昧初探﹝下﹞
 
{返回 洪启嵩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440
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 
 功德法身念佛
  有些人不喜欢称名念佛,也不喜欢观想念佛,他喜欢思索,或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悲悯,这是所谓的功德法身。功德法身跟一般的法身不一样,我们常讲「法身无相」,法身就像虚空,报身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化身就像水面的倒影一样。
 
  但在早期法身是指五分法身,这五分法身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早期舍利弗与目犍连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但都先佛而走。由于舍利弗教导很多人,受人尊敬,当他圆寂时,许多人都伤心的去找阿难,阿难也很难过,就去跟佛陀说:「唉!舍利弗一生修持得那么好,就这样走了,实在令人悲伤。」
 
  释迦牟尼佛却向阿难说:「舍利弗尊者虽然走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还是存在。戒是他守戒清净,定是他修学圆满,慧是他智慧无双;解脱是由戒、定、慧的修持,达到解脱生命的缠缚,他已经自由了;解脱知见是要达到解脱所有历程的知见,而他都完全了知。」所以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成为五分法身。
 
  在此,我们先对「解脱」与「解脱知见」作一简单说明。很多人不了解这两者,以为一个解脱的人,一定懂得解脱知见,这是不正确的,一个解脱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师,很多阿罗汉根本不善于讲话,更遑论教学了,虽然他所证得是对的,但符号系统却有问题,所以有时才不得已,以神通来表达。
 
  解脱与解脱知见,用我们最平常的话来讲,解脱就像从台北到高雄,若我们已经到了高雄,就解脱了,然而可以到高雄的人,不一定知道路,也不一定会指导别人怎么走,可能某一方面很清楚,但不见得全程了知。而解脱知见就是他自己都曾走过,而且每一处是怎样,怎样调整,他都清清楚楚,因此解脱知见比解脱难,解脱的人不一定有解脱知见,但有解脱知见的人必定能解脱。
 
  所以思惟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与佛见足一切种智、伟大的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种种功德,思惟这些内容,就是功德法身,这可使大家修持而有所成就。
 
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空即见真实的佛,《小品般若经》里说:「无忆故,是名念佛。」就是真观生身、功德、缘起都是无自性,了知一切是无自性,整个法界无自性,法界无自性即是佛,这叫实相念佛。
 
  要对实相念佛有深一层的了解,我建议大家看《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一切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了知一切诸相非相即是见佛的真实法身,这样即是实相念佛,因此观空即是见佛。
 
法界念佛
  谈完了传统的四种念佛方式,在此再跟大家共同研究一个我自己研究出的法门,名之为「法界念佛」。这个法门融合了空无自性,融合了称名念佛,也融合了身体气脉的一个修法。
 
  「法界念佛」的基本口诀是:
  不假循诱,纯任自然,脱念而出。
 
  这个法门的步骤:首先,于法界空无所有虚幻身中,寻一定点──这定点是虚幻身整个生命能量的发起处,在脐下四指处,在密宗称之为「海底轮」。
 
  之后,寻找自己有缘的本尊,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心中相信他、称念他并与其愿力相结合,而与他具足同样的悲心。此时在定境中,于无所住时,突然间生起一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时亦无所住」,念阿弥陀佛时无执着阿弥陀佛,而从海底轮,沿着中派,阿弥陀佛的佛号念念升起,缓缓而上。
 
  因佛陀有大慈悲与大愿力,具足身、心两种力量,可以同时除掉身、心的结缚。因此,我们的身体,由内而外具足五个层次──心、气、脉、身、境,心在阿弥陀佛时,可除掉心的一切障碍;而阿弥陀佛这个念要使它活动,这活动的力量一定是气。由心而发,依气而动,从脉而走,安住身中,到境时则无边扩大。详细的说,就是现在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自然念阿弥陀佛,使气开往上走,而脉是柔的,佛号充满其中,如此打开身体三脉七轮所有的脉结。
 
  接着,佛号从整个中脉向外一直扩张到每一个器官、每条血管,乃至每个细胞,而使全身产生共鸣共念阿弥陀佛,然后佛号再从整个身体向外扩张到宇宙,到最后整个宇宙一起共念阿弥陀佛。这时已经不必定在一点,因为宇宙的一切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到最后要收摄时,将一切念、一切光明回归到自心心轮。
 
念佛的身语意
  念佛,基础上心要完全忆念阿弥陀佛,语也要随时随地称诵阿弥陀佛,身则随时随地保持清净柔软来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要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除了清净外,还要专心一意把整个焦距集中在阿弥陀佛身上。所以身皈命、语皈命、心皈命,心称念、语称念、行回向,到最后念念都是无间的阿弥陀佛,随口所念皆融入念佛音声,身所行所为和阿弥佛相摄并受到加持,究竟至身语意和阿弥陀佛的身语意无二无别。你的身就是弥陀所入之身,语是弥陀所幻化出的言,心是弥陀所幻化出的意。你身语意所在即是弥陀所行,随时随地安住在念佛三昧的境界。
 
  念佛要身、语、意与弥陀相应为一,以六根而言,即是都摄六根为一如。六根常是摄外六尘为六识,这是心意识不断执妄的很大原因,所以有人就称六根为六贼,非但没尽到守门护心、丰盛大力的作用,反而贼害自家主人,盗取真如一心而至门内浊乱、妄心纷起,所以,如何使六根清净呢?就是要了悟六根如幻,根既为幻,所摄六尘亦如幻,六识亦如幻,而根、尘、识皆如幻,即为三轮体空。如此都摄六根即是如幻六根,专忆弥陀、与弥陀相忆。
 
  这里亦可分为三层意义:一者收摄六根──即顿断妄心,会归一如。二者都摄六根──体即一如,寂灭自住。三者圆摄六根──依如幻起大作用,全用在体、全体作用,寂昭如如。一者为离妄归真,二者为具体住真,三者为依真起用。
 
  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念兹在兹」,亦是同样之意。从心中涌现、内心深刻对弥陀的信心,再加上发愿往生极乐、发愿行弥陀行,依此二种因缘,如实地忆念佛、忆念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之愿力慈悲无量,亦同时如实地忆念你,两方如母子相忆,千里传心,融合无阂,即成是心作佛,即是一心不乱。
 
  此一心即母子纯然相念无二,以其为一所以能相续无离无妄而具足清净,如此无间断地念佛,阿弥陀果德所示化的净土就能摄受我们,而我们将妄心息灭,皈命整个阿弥陀佛的身、语、意,自然安然不乱安住在佛心中。以其不乱而成一心,一一相续净念无断即是一心,如此以信为因,愿为缘、忆念一心为道,则能成就阿弥陀的本愿,亦成就我们自身弥陀之果德。
 
  以此意总为偈颂:
一心不乱、净念相续诵:
(一)
甚深仰信因,广大缘本愿,如实忆念佛,佛忆念如实
相忆子母光,是心能作佛,成一心不乱,相续如净念
无间忆念佛,佛果妙摄受,息妄心皈命,安住恒不动
安养佛心中,不乱成一心,相续现净念,本愿因道果
(二)
见佛生净因,信心成实相,愿力佛加持,本誓佛摄受
念佛修精进,不乱缘一心,净念无间断,相续佛心显
无住念佛心,广大力用如,无念忆念佛,现前佛妙境
果地如实佛,佛佛离修证,净土现圆成,法性如如证
自他力共圆,佛力一心故,相续相忆持,同生极乐国
 
念佛的信愿行
  念佛法门是一切菩萨的共学,在《大智度论》中曾解说为何佛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因增长菩萨念佛三昧的缘故。所以智慧之境证得愈大的人,其念佛三昧愈圆满。悲心愈大的人也是如此,像普贤菩萨三昧境界第一,随念即佛。所以菩萨所说皆是如来释迦志,至上善根得,相应于此因缘说法。而且若能细细密密到无间流水三摩地,则定能与法界性合一,与诸佛性合一,所以依持佛力加持,而随因缘起相应。
 
  一切菩萨皆修净土行,只是易行道菩萨在净土中修持度众,而难行道菩萨在秽土中建立净土、在秽土中度众生成佛;其用心是一样的,只是一个身在净土中,另一个则开拓净土;一个是先遣部队创设环境,另一个是后续的技术工作者,维护庄严环境。只因工作性质不同而有所划分,其实,一切菩萨都是净土行者,没有一位菩萨是要离开净土的。菩萨的共同愿力一定都是要圆满众生成佛,并且庄严诸佛净土。而庄严净土又有不同景况:「一是在佛土中庄严净土,一是在秽土中建立净土。」两者都把功德回向诸佛净土,其用意都是一样的。
 
  所以,净土行和念佛行是每一位菩萨的共行。只是在十方净土之中拈出一个弥陀净土,让众生有所依归,这是殊胜中的殊胜,让大家有个标的可循。从一切菩萨共行的念佛三昧,做为初、中、后善──最初的方便,中间的修持,最后从念佛三昧证得最究竟的金刚三昧(念佛三昧的极致是金刚三昧),而无一法可得,证得最究竟的实相,就成佛了。这是身在娑婆世间众生特别的福德,但千万不能因这特别的福德,反而障住了境界的升华。这是把菩萨所要证得的一切境界,变成三根普被,一切众生都可得,但不要有了普被却反而无法深入,这恐怕就不是净土法门的真义,也因此辜负弥陀的大慈大悲。
 
  念佛法门,首先要有正确的见地,即是念佛要有愿、有信、有行。信,是指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净信」,不是杂染信。这净是来自佛法的清净,而佛法的清净是来自于正见,正见是远离世间的一切所生起的信。所以净信是建立在三法印之后的信,是要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是要了悟性空之后,而能在性空如幻中产生信念,而且是金刚不可坏,这才是真正的净信。
 
  因此,净信不像一般的信仰天国、信仰他神,并非情绪上的信。当然净信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具足,但绝对是每一个净土行人要到的目标。因此,一个净土行者开始信仰阿弥陀佛,必须同时对三法印正信,了知一切性空、无我的正信,也对弥陀教法深信,这两者要同时证到。如果他不信三法印,那么所信的阿弥陀佛又是什么?如果只信三法印,并不信仰弥陀,那么当然不是弥陀教法,这又不符合在缘起上弥陀的特别因缘。所以这是弥陀给众生的方便,使众生成就迅速的法门。因此修学净土法门者,必须要有1.深信三法印;2.深信阿弥陀佛之悲愿,才算具足净信、正信,即使初始无法圆满达成,也要向此迈进。
 
  至于有些人因特别的因缘,在临终时受到善知识的教导而守住地得以临终十念,依弥陀愿力到达极乐世界,这是特别的方便,不应成为主要的方式。况且那些人到了极乐世界也仍是在莲苞中,无法花开见佛,只得在莲苞中训练真正的念佛三昧、真正的净信,经过这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极乐世界,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方便,现在能了悟佛法、了知净土的人已经很难得了,应该赶快再加油使自己的净土行更加提升,千万不能只让自己停留在最初的基础上。
 
  修行净土要先基于佛法的正见,而信仰的特殊信心则是建立在弥陀的特殊方便上。但是,信仰弥陀的人要了悟性空,如果没有性空的体悟,则他的信心会随因随缘而动摇,因为其信仰弥陀也是因缘而成就的,所以信心要建立在佛法的正见上。从性空的体会对正见有所了悟,那么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无限的信心。基于如幻的基础,即使别有因缘生起使你在现法上有些摇动,但在体性上你已了悟一切虚幻,所以不会动摇,因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勇于做抉择,结果所生的信心就是对弥陀不坏的信心。因此,依性空而自信,依自信而信弥陀。信弥陀的依、正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是修学佛法行人的殊胜方便。
 
  要修学殊胜方便,就要学习和弥陀同样伟大的愿力。因为弥陀的依、正报功德就是来自他不可思议的愿力。因弥陀伟大的愿力,造成念阿弥陀佛佛号和念其他佛号是不一样的。其实,体性上一样;只是在特殊的救度上,你念阿弥陀佛,他就会引导你去极乐净土。因为他方世界的佛土,某些条件很严格,除非是佛和菩萨才能去得。但阿弥陀佛三根普教,只要你忆念他,他就救度你。所以,念佛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别殊胜的德用。经典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甚至临终十念,弥陀都能摄受我们。所以了悟从对正法的信念到对弥陀殊胜的信愿,这是修习弥陀行的正行。
 
  正见的建立到最后还要升华,升华到是法念佛、是心作佛的境界。因为弥陀是性空如幻,我也是性空如幻,弥陀愿力是不可思议、是大悲,我依性空如幻的缘故、依对弥陀信仰、弥陀力加持的缘故,我能够生起与弥陀同样广大的愿力,那么弥陀能成佛,我也必能是心作佛。我依弥陀法念佛之后,我的心必能作佛,与弥陀同等无二,建立的依报世界与他同等无二,救度众生的方便与他同等无二。何以故?弥陀性空故,我性空故,一切法如幻故,弥陀力加持故,我之善根力故,依止念佛法门的加行力量,具足一切正见而产生念佛不可思议功用。
 
  从净信不断的修持,我们有殊胜的信心,希望自身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具备力量,而不只是永远都只要到极乐净土而已。基本上,修弥陀行的人只是要到弥陀净土,但真正对弥陀有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所发的愿必然和弥陀一样,正行人是会生起这样殊胜的信心。但别有方便,虽不是弥陀主流,却也不排除这种方便,例如在此土建立弥陀净土。但不论是把这秽土当成净土,或是到极乐世界去,都要了悟弥陀愿力的不可思议,这才是最殊胜的信心。我们要和弥陀有同样愿力,依止于弥陀的愿力、教化的殊胜,而和他同样成佛,也救度广大的众生。
 
  所以,除了信之外还要有愿,愿自己和弥陀完全一样,甚至以他的愿为根本而发扬光大,救度更广大的众生;这才是真正学习阿弥陀佛,不单是信仰阿弥陀佛而已。信仰只是第一层,而信仰的提升一定会产生学习的力量,而且是完全学习的力量,否则你对他的信心是怎么来的?信心到最后必然是所行所为,都自然而然流露出和弥陀一样的行为,这样就变成香光庄严里所谈的,如染香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到最后就和阿弥陀佛一样,你的心念和愿力一定和阿弥陀佛一样,悲心也是如此。起先只是小小的弥陀在你心中生起,但到最后是心作佛,整个变成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正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弥陀绝对不会舍弃在他方世界弘扬弥陀法的人,他一定也会加持那些人,因为那些人在他方世界当大使,专门办往弥陀净土的签证也很好啊!甚至也可以将自己的广大誓愿定为:我建立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像极乐世界一样,但也不需刻意要把重心转到他方世界。
 
  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和阿弥陀佛一样。要往生弥陀净土得要有正行及所有的福德加行,再来如阿弥陀佛般行一切弥陀行,就宛如阿弥陀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顶上,随时随地依弥陀的加持在此土行弥陀道,若到净土,依然行弥陀道代表示现行化。
 
  所以,念弥陀佛需有信、愿、行三大资粮。而信有二层:在究竟义上,要深信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殊胜方便上,要深信阿弥陀佛之大愿大行,能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此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弥陀净土之净信。愿亦有二:一者依止弥陀之愿力,愿生极乐净土,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接受弥陀的教化。二者,相应弥陀之愿力,愿与弥陀同愿,是心即是弥陀心,弥陀建立庄严净土教化众生,吾亦当如其行而有救度众生之愿,不管在净土与否,甚至以弥陀愿为根本,更发无上之悲愿。
 
  行也有二:一是依弥陀之悲愿而行,行往生净土之道:忆念佛号、长养善根、福德,以为往生资粮。二是行弥陀之行,弥陀行即已行,弥陀因地所修、所具功德圆满,亦是己之行;成佛之道亦是己久道。
 
  念弥陀佛便须具有如此三大资粮,才是圆满究竟。
 
念佛三阶
  念佛的行序阶次可分为三阶层。积功累厚即为有力,层层进境有三阶;如果有顿然成家者,则三阶可为一阶,直趋佛地。
 
  第一阶是:「惟佛世尊,是皈依处。」此阶全心在佛,只依止归敬佛,不依他教,心投入倚靠佛世尊。如果念阿弥陀佛即专心依止,视佛为母,是五浊恶世中的慈航,是众生最上的导师。念佛念佛愿生极乐,依佛加持而生信心,虔诚尊仰而趋入佛道。
 
  第二阶是:「依佛行法,圆净菩提。」此阶段由心之敬仰开始依教奉行,由信进而发愿、修行,而所愿所修皆期与弥陀等佛同一行愿,皆以弥陀等佛同一大悲,也就是念佛之心,念佛之行,念佛之愿,念念与佛之行愿相应;滴水穿石,由模仿而渐渐近似,渐渐同一,渐渐如佛身、如佛行、如佛语、如佛心。如此行路即为菩萨大道,发大菩提心不断地成就众生,庄严净土,集佛功德,以圆净菩提之路。
 
  第三阶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阶段乃上一阶段之圆满而成。菩萨行的完成就是从行如佛行、心如佛心之后,圆满而成是心即是佛心,是心即可作佛。念佛即念己,念弥陀即念自性,弥陀即我,我即弥陀,平等无二,不再有相应不相应之事,已是成佛作祖,与佛同体。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传说为智顗大师所撰,主要在阐述五门念佛方便以及次第。在次第方便上先说明念佛人从浅入深的五个阶次,分别为(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之后再叙说无深浅的五种念佛圆观:(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前述的五个阶次修习,主要依上天台三止法门变化而来,或许是融摄整理智顗大师的遗意而成。智顗大师在《释禅波罗蜜》卷三止门中立行法的三止:(一)系缘,(二)制心止,(三)体真止,与义理的三止:(一)随缘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行,义两者相对,系缘随缘,制心入定,真性体真,这三者应即是(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三者的滥觞;此外智顗大师在小止观证果章与摩诃止观卷三之中,成立了天台有名的三止三观,即(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此则为五次中的(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体真止二者义同,建立从假入空观;方便随缘止为菩萨的系缘止,建立从空入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为中观止智的建立,制心中道第一义谛中,可会通制心止。由此建立五种念佛禅的次第。
 
  五念佛禅修法方便,是念佛真身为起修;首先行者念佛时,谛观如来的玉毫金相以为妙缘,心念渐次安住,而至心寂了然洞彻佛身为凝心禅。但由于我等心有妄习,常有纷乱心念,所以心驰散时,则令制止,还归谛观如来金相,名为「制心禅」。虽行者经前述修法能得定心佛身,然尚属事修,不能通达真空之义,并非理观;所以如实体悟一切本空,到底由谁制心?如此观察本来无佛亦无忆念与念佛者,现证本然空寂的境界,名为「体真禅」。当证得体真禅之后,犹滞于真谛空寂,不能生出菩萨的微妙智慧,了达法界众相,所应以无所得为方便,从空入假,回真会俗,了悟法界众相,不为空境所惑乱,名为「方便禅」。再者,无论体真或方便禅,皆属偏执,体真偏空,方便偏有,所以应当谛观现前中道,本无相貌的中道第一义谛,名为息二边分别禅。
从前五种念佛禅观之后,又别开五种圆观念佛方便。文中以念佛为第一义,所以佛陀为令菩萨增长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一切众生从发心修行历经一切修行次第,乃至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而证果成佛之后,又特别开启念佛法门成就众生,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所以劝勉大家应当了知念佛是易入而深证的广大法门。
 
  这五种圆观念佛是诸佛的方便开启;若众生乐称诸佛的名号而愿往生彼国,则示以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这可以《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为证,众生若能系心一佛、心称念此佛的名号,随佛的方所,端身正向,若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则能在念中见三世一切诸佛,证得一行三昧。此为「定心称名念佛法门」。再者有众生乐观诸佛佛身,心惧有重障而不能见佛,则示以观相忏罪念佛三昧门;这可以《大宝积经》中的经证来教示,经中言道:大精进菩萨持着佛画毡像,进入深山寂静无人的荒野,展开佛像,在像前端身正坐,正念观如来相。谛观如来身相微妙不可思议,又思为何观佛;此时林神现身,告知若欲观佛,应当观于佛像,并观此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大精进相续观察中,了知此像为空,佛亦为空,一切法界并皆为空,如此观如来身,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圆满不可思议功德,而大精进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若有众生心中迷惑执于外境,则示以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若众生妄计因缘心念实有,则示以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而如果众生是乐于住甚深寂定中趣向证入无生灭的涅槃境者,则示以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依不同众生示念佛三昧,以圆满佛果。
 
念佛之病
  念佛法门虽然三根普被,功德弘深,但若不能具足信、愿、行、智,还是不能成就。念佛如果信不诚、愿不具、行不真、智不生,一味地趋易苟简,自然不能成就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是为念佛之病。
 
  「信不诚」是念佛第一病。念佛的人要具足信心,而信心最主要的是,要信佛以及佛的圆满,与佛所成就的净土功德;但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必然先要具足自信。自信就根本而言,是对自己能善巧抉择的心决定生信,依此才能信自己所修持的净土法门。如果没有自信,对自己的信念生疑,如何对佛生决定的仰信,对净土法门净信不断?如此,上焉者,今日信一法门,明日又信另一法门,不能积久成功,犹豫不决;下焉者,今日信佛,明日信仰他教,飘疑不定空度一生。
 
  信自己除了自信之外,还要信自己的心与佛心并无差别,都是性空如幻;所以,自己决定能生净土,最后并如同诸佛一般就佛果。如果没有自信,那么信佛必然不诚,也不能决定自己能往生净土,对净土庄严也半信半疑,对于因、果也不能确认,那更不可能相信自己将来能成就佛果,并庄严净土。这种的信,只是一个阶段的心理安慰而已,不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当然以往生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广大,但也是因果宛然,如果信不净诚,那应该生真实的忏悔,生决定信,必然能在佛陀的本愿摄受下往生。
 
  「愿不具」是念佛第二病。有的人对佛的信心有了,但是不肯厌离世间而决定往生净土。其中有的是自惭形秽不敢往生,有的是三心二意不肯决定往生,这些实在都该检讨反省。如果当下因缘已具而不肯舍弃俗缘决定往生,就是愿不具。此外,有人信佛、念佛、往生心愿全部具足,但是不肯学佛发愿,这虽然往生不一定有障碍,但终究还是不能圆满诸佛愿;因为佛最希望我们能善学于他们。如果我们能与佛同发共愿,必能为佛摄受,为佛真子。信佛不敢学佛发愿,还是让人感觉愿不具足。
 
  「行不真」是念佛第三病。有些人念佛像在比赛次数或交代公事,草草了事,实在不当。佛摄受我们,是佛的本愿;我们念佛,是心诚意敬;所以,我们念佛时并非向佛交代功课,而是为自己的慧命奋斗;少念一声佛,是我们最可怕的损失;念佛心不专注,是我们最要警惕策励的。有人与佛计较,念了多少佛,却没有感应,也没有佑护,这种念佛人实在可怜。念佛要相续不断,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在念佛而且要摄心专注一心不乱,莫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一味地将往生的门槛放低;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往生与否不是我们心想即成的;佛陀虽然慈悲摄受我们,但我们毕竟不能替他决定谁能往生,只有鼓励自己与他人努力精进念佛,才是回报佛恩的无上法门。
 
  「智不生」是念佛第四病。有些人念佛贪图感应,执境为实,不能了悟缘起性空的至理;结果将佛当成神一般,又与其他宗教何异?我们念佛要了悟一切现空如幻,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缘生缘灭,净土也是佛的本愿,净业成就,其实都是如幻。因此,就如同《金刚经》所说「见一切诸相非相」,或如《般舟三昧经》所示「一切境界皆是如幻」,这样才能在念佛法门上增长。所以,念佛有感应我们应当欢喜,但不可以执着,一天到晚向人宣说,那样就失去了佛法的智慧了。
 
  「趋易苟简」是念佛第五病。念佛是生死大事,绝对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念佛、事佛,能省则省,省简则简,能拖则拖,害死的是自己的法身慧命,跟佛可是无关;必须以至敬大诚,不起分别,以超过照顾父母与自己的心来承事诸佛,如幼儿在深渊念父母的心来念佛,才能免除滑溜、好易、苟简、交代、敷衍的心。
 
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是不可思议。其实,简单而言,一切诸佛的本愿,如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大愿等,都是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法,使众生现世吉祥,安乐于菩提道上,未来总持佛法成就出世间的成就,最后终成佛果。以下简单列出念佛三昧的十二种功德利益:
 
一、    灭除众障:佛的智慧、福德功德无量,因此急念佛自能除灭一切重障,何况证得念佛三昧。就如在《观无量寿经》中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二、    佛力加被:念佛一声即摄入佛愿,为佛所忆念,如果能心心不乱相续念佛,就如母子相应,感通互忆,自然佛力时时加被。
三、    护法佑护:修习念佛三昧,能为一切天龙八部等佛教的共同护法所护佑,并将有所忆念佛的特别护法所吉祥拥护。护法都有各自的本愿誓向,像在每一部经典都有许多菩萨护法守护流通,就成了该经典的特别护法,而每一尊佛与其净土,除佛法共同护法外,也都有特别的护法拥护。
四、    智慧增长:念佛三昧能增长佛智的芽苗,而般若智也能增长念佛三昧;所以佛为增长菩萨的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念佛三昧能增长我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智慧,到最后亦能圆满佛智。
五、    庄严巍巍:念佛三昧与佛相应,所以能得到佛陀大庄严身的相应加持。从心到身自然而然具足庄严,整个身、语、意如染香人身具香气一般,渐渐的转成如佛的身、语、意。
六、    决定往生:证得念佛三昧决定往生净土,除非行者有特殊的难行愿,否则必当摄入佛的本愿,与佛同住。
七、    能摄众法:念佛三昧成就如佛灌顶,一切智慧、善缘开展,所有未闻、当闻的佛法,必定随摄成就。
八、    集佛功德:念佛三昧成就不只会乐集诸佛功德,且会随念摄佛功德。因而佛无间相应的缘故,诸佛念念生起的妙德,能够自然感通,随顺佛愿教化众生、庄严净土。
九、    决定不退:现证成就念佛三昧,无生法忍无功用行,不行而到。于佛法中决定永不退转,此后当然直驱佛果,皆及佛地,成就无上菩提。
十、    无量光寿: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是阿弥陀佛的特德,以念阿弥陀佛法门者必能成就。但就广义而言,诸佛皆具无量光寿,只是缘起本愿不同,所以有了示现差异。而《文殊般若经》中说:念一佛功德即具无量诸佛功德;所以证得念佛三昧,当然具足无量光寿,只是有无随愿示现而已。
十一、成金刚身:佛具法、报、化三身,念佛三昧成证亦具三身妙因。《观无量寿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证得念佛三昧,念念心是佛,念念是佛心,是佛心作佛;必当成就佛的金刚心、金刚身。
十二、与佛同证:念佛三昧完全成就即是与佛同证,与所忆念佛,完全等同;这是因现空如幻而由本愿净业所成的缘故。所以,念佛三昧的圆满境界,即是与佛同愿、与愿同身、与佛同样的净土庄严,并具足与佛同等的大慈大悲、四无畏、十方、十八不共法等。
 
  以上是简述少分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而这些利益只有如实修念佛法门的行人,才能亲切体悟。
 

{返回 洪启嵩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药师经提要
下一篇:念佛三昧初探﹝上﹞
 中脉呼吸的修法
 佛教的神通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念佛三昧初探﹝下﹞
 念佛三昧初探﹝上﹞
 佛法猎人的三个阶段
 悲心与修行
 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药师经提要
 《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愿行三法的关系[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瞌睡”时的佛号[栏目:常善法师]
 萨迦格言[栏目:教言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