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海集五 第三部分:修心八颂 3 修心八颂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0
三、修心八颂

阿底峡尊者把佛法带进西藏,传授了菩提心法门,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基础,成佛必须的条件,也是大小乘差别之点。尊者的心子仲敦巴,传给博多瓦,以菩提心为主要的修持,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最主要者,为本文作者朗日塘巴,与霞若瓦,如同太阳与月亮般。佛法内涵分方便资粮和智慧资粮,一般西藏的传承也分两大传承︰广大行的传承上师,以及深见行的传承上师。另有第三传承,是指修行口诀的传承上师,即金刚乘密乘的传承。

发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之门,大乘只有两种系列,显乘与金刚乘,无论修习何乘,菩提心是共法;有了菩提心,就属於大乘行者。当心生菩提心刹那顷,力量非常强大,即使仍在生死轮回中,也值得人天尊敬的。修持菩提心是利他心,立下成佛誓愿,为救度所有受苦的众生。因此,既得难得的人身宝,应该努力令生起希有的菩提心。

【修心八颂】共有八个偈颂。第一偈是讲修菩提心,第八偈是空性的内涵。何谓菩提心?慈尊菩萨在【现观庄严论】说,具有二希求的发心,称为菩提心。二希求是︰他利希求及自利希求。他利希求是利益他人,爱他人胜过爱自己,这是形成菩提心,最主要的因缘。以他利希求为因,与希求无上菩提相应的心王,称为菩提心。由於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的发心,为能成办菩提心,必须各别修持希求他利及希求自利之发心。为能生起希求菩提之发心,首先需认知菩提是否能证得,如果不相信菩提的存在,根本无法生起希求菩提之发心。再者,即使相信大菩提确实存在,但自己是否能证得呢?因此需先了解其中之道理。

所谓「菩提」,藏文称为「强楚」——净证,中文可能是从梵文直译的,藏文「强」是净化之意,「楚」是获证之意。大净证——大菩提,指原本未调伏的心,透过对治力,得到净化;内心的烦恼障、所知障已获得调伏,因此能证得一切功德。由净而获证,必须认知此大菩提。

当了解大菩提是可以成办,需要明白何谓最主要的烦恼,其根本是无明,该如何断除?空正见能断除无明吗?我们必须了解空性的道理,以及它能对治烦恼根本无明的道理。这时要生起出离心,拥有出离的认知,才会了解大菩提的存在。因此讲到菩提,实际上与四圣谛的灭道二谛,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希求菩提之发心,是以希求他利发心为因,而产生的菩提心。希求他利发心,就是悲心。悲心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如同前面提过人的血肉之躯,必须有爱才能生存、或成长茁壮,因为与贪相应心所带来的悲愍、慈爱。但是也有部分与贪爱毫不相干的,即透过理由的认知,反覆的思惟正理,而产生的悲愍心,後者才是真正要修行的菩提心。能够生起菩提心,最主要的因缘是大悲心,必须远离贪爱的污染,而且能遍布於一切众生,无任何差别。

有些人认为悲心属於情绪的一种,有些人不认同悲心属於情绪,而只是情绪的一部分。总之强烈的大悲心,需要经由正理的认知,反覆去学习、观修,以智慧而生起,不是自然而然可以产生。能够自然生起的悲心,几乎都与贪爱有关,如同对亲人及好友有痛苦时,愿其离苦之心自然生起,而对怨敌不但生不起来,反而希望他更痛苦,这是无明的因缘使之生起。我们所要观修的大悲心,是透过正理反覆思惟,使大悲心刻意生起,此乃由智慧所生。如果认为悲心属情绪的一部分,也是分自然而然生起的情绪、以及经由正理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两者有极大的差异。

真正的大悲心是经由正理所生起,何谓「正理」?分二法门︰一、自他相换。自己和他人的利害比较,即爱我执和爱他心的利弊比较之後,而修自他相换的法门。二、一切众生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知母、念恩、报恩七因果而生起的悲愍心。这部【修心八颂】所阐述的修行悲愍的内容,是以自他相换的法门,是根据寂天菩萨着作的【入菩萨行论】、及龙树菩萨着作的【宝鬘论】【释菩提心论】等论典。

1.我於虚空如母众,视之犹胜如意宝,依彼能成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惜。

依辞面可了解内涵,主要讲的是,无论是暂时的利益,或时永久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成就,都必须依赖一切众生的资粮田所带来,没有有情就无法培养广大利他的慈悲心,也无法成就佛果。我们拥有名誉、财富、朋友,以及从小到大的生活所需,除父母以外,都要仰赖於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能够了悟这点,就会生起强烈报答众生之心。因此应该对众生心怀珍惜爱护,让我们获得暂时和究竟利益。

2.任与谁等会聚时,思己较诸他人卑,从心深处视众生,恒常尊他为最胜。

第二偈颂文,是对治我慢的内涵。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应该关怀他人,而不是怜悯同情他人,由於他们给我们广大的利益,如此的珍贵,应该以恭敬相待,将他们视为神圣庄严,视为比自己更珍贵。时常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低下,就不会生起我慢心。

3.一切威仪观自心,微惑寻生即察知,惑仇唯令自他损,愿速呵斥令消除。

这是告诉我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我们深受过去生不善业习气的影响,很难生起利他心。当我们烦恼生起时,立即觉知,当下摧毁它。一切应行应止,时常观察自己内心,使用不同方法对治。如突发性的强烈愤怒难以控制,应该试着忘记引发愤怒的对象,转移注意力,全神贯注呼吸调息,可以稍为平息。

当细微烦恼生起,即能立刻警惕。烦恼敌是很狡猾的,专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觉察後立刻消灭它。

4.秉性邪恶诸有情,思彼猛烈罪苦煎,对境如获珍宝藏,难值修悲愿珍惜。

对烦恼很重的有情,常会对我们起损恼心,是非常可怜的,应当更加怜愍珍惜。对一般人修悲心较容易,对个性邪恶有情,烦恼极粗重,修悲心比较困难。他们常是以无明心对你损恼,因为这类有情,内心猛烈罪业煎迫,常起暴戾的性情,应该思惟这是一时的烦恼作祟,他并不是完全如此,有时也有正面的表现,不要只专注在负面上;另一方面想,他岂不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功德,修慈悲的机缘,不可错失。

5.彼虽横生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尽其损恼我取受,愿将利乐奉献他。

第五第六两颂的内容,修起来十分困难,但却是培养真正利他之心。对仇敌观修慈爱,尤其是曾经慈爱对待却换来加害自己,忘恩负义的人,更应该特别作慈爱的观修。虽然是难行,但却是非常重要,因为他才是修忍辱的善知识。没有这种人将无法修学坚强的忍辱,艰苦难修的忍辱有此因缘,有人扮演这个角色,我们才有机会修习的,也因此而感恩。

6.我曾於彼利乐施,并予深心寄厚望,彼确非理妄加害,愿仍视为胜导师。

曾经将利乐奉献给他,并且深心希望他能够上进,但他却翻脸无情,恩将仇报,对自己妄加伤害。即使在这种情形时,也不该心怀报复,应该思惟是宿业感果,过去我也是这样待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识,让我断恶修善,不再造恶因。如果我内心失去控制,充满着恨意,造出身口的不善业,未来仍将感受苦果。

7.直接间接诸利乐,愿集奉献如母众,如母有情众苦迫,我愿暗中尽取受。

取与舍。要我们为其余有情谋求幸福,承担他们所受的痛苦。经由呼吸法的修行,取一切有情身口意三业所感的痛苦,由自己承受,自己三世一切身财善根资粮,舍给一切众生。反覆观修取舍,长久串习之後,能自然任运生起。以呼吸数息当中,呼出自己的三世功德给有情,吸进众生所受的痛苦,由自己承担。

8.愿此所修一切善,莫为八法所垢染,深观诸法皆如幻,离执离系得解脱。

世间八法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要由它随转。如︰前面所说菩提心的方法观修,不是为个人的名闻利养,如希求更有名望,财富更多等。不应在爱我执的影响下去修习,而是随着爱他心真诚的作菩提心的观修。

「幻」,是指自己的见闻觉知和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是虚假的,我们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此偈颂有多种解读,可以无常角度作解释,乍看之下的一切事物,好像都能永恒存在,但实际情形是不断的变异坏灭,以无常去观虚幻。或以粗分的人无我观虚幻,或透过唯识派的二取空观虚幻,或以自续派的无真实观虚幻。但在这里最主要的解释方法,就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所说,也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诸法无自性的见解。诸法虽无自性,却被看成自性自相存在;诸法是缘起如幻而有,究竟法性毕竟空,了知世间一切现象虚幻不实。

经由一切存在现象,皆是虚幻的认知,远离烦恼所生的执着,贪瞋的系缚,获得解脱。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海集五 第四部分:修行次第 1 前言
下一篇:法海集五 第三部分:修心八颂 2 如何修心?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4 佛子行三十七颂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1 前言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4 解脱之道
 法海集三 第二部分:增上生与决定胜 1 前言
 法海集二 第一:修次中篇 2 正释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5 附录
 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萨道 5 菩提心生起令增长
 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萨道 2 修习殊胜菩提心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3 生死流转之因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2 礼赞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老师的爱心[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