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一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里面第三小段,苦灭圣谛第二句看起。
 
  【或名离言说。】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给我们注明,因为在这一段里面,灭谛第二句是『离言说』,道谛第一句是「离言」,名字完全相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灭谛里面是讲自性离言,道谛里面是教我们要修离言这个法门。这就不同,一个是果,一个是因;道是修因,灭是讲果。自性,大乘经上佛常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都是清净寂灭的,没有一法不是清净寂灭的。不但不能用言语来说,甚至不能用意识去想,你想不到的,一想就错了,一说就错了。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才能见到诸法实相,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诸法寂灭相,你见到了。
 
  见到寂灭相,是什么境界?《仁王经》上说得很好,寂灭境界有三品,下品是法云地菩萨,第十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如来果地,妙觉位,这是完全见到事实真相。由此可知,在这以前三个位次,七地、八地、九地是修位,修道位;十地、等觉、妙觉是证道位。七地、八地、九地真的是修离言,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从前李老师跟我们介绍的时候,他老人家讲这就是「无功用道」。尔时,无量劫熏修的习气(熏修也有习气)到这个时候统统不用,但是这个习气自自然然把你往前面推,让你证得究竟果位,让你真正契入寂灭的境界。这个地方,古人也常讲,此地用不得力,稍稍用一点力,错了,那就是什么?大幅度的退转了。所以决定不能用力,一切就是顺其自然。你契入、证得的早晚,那是你过去无量劫熏修的习气,自自然然在推动你,让你不用分毫力气。也就是说丝毫的念头都不能夹杂,只要有一念在里面就错了。
 
  清净自性里头本来没有一念,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起心动念就是尘埃,它本来没有。所以,你不可以起心,你不可以动念,当然你就更不能说了。言语、言说是有范围,是有边际的,思惟也是有边际的,我们的思惟、想象也是有边际的;而自性没有边际。有边际,你要想契入、证得无边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菩萨给我们说真实话,凡是他能说得出来的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才可以言说,真实法不能言说。但是,方便是从真实里面流出来的方便,你要果然懂得方便,从方便能够悟入真实,那要怎么个悟法?
 
  《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修学最高的原则,悟入寂灭场地,悟入如来境界,他给我们讲,我们读经、听经,第一个要懂得「离言说相」。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是言说,你不能着言说相。佛灭度之后,把佛所说的写成了书本、经书,经书是文字,文字跟言说是一个意思,不能着言说相,你读诵不能着文字相。诸法寂灭相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说,着不得。
 
  第二,不能执着名字相。什么叫名字?名词术语。譬如经上讲的,佛、菩萨这都是名字相,真如、自性,六度、三学统统是名字相。名字相有用处,不能执着,释迦牟尼佛用这个东西做手段表达意思,希望你从这里面悟入真实。但是你一执着,你就不能悟入了,变成什么?变成所知障。一切众生有两种大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都不容易破。两种障碍破了的时候才明心见性,你才能够悟入真实。
 
  第三个,「离心缘相」。《起信论》教我们离这三种,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心缘是什么?听了之后,看了之后,「我的想法…」,这就完了。没有你的想法,也没有佛的想法,说老实话,佛也没有想法。所以,你就老老实实读,老老实实听,不能起个念头。你要起个念头「这佛的意思」,错了,佛没有意思;你起了一个念头,「我认为怎么个解释」,错了,没得解释。所以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学的人怎么样?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能契入。
 
  《起信论》上讲得容易,真正做起来那可就不简单了,不相信你试试看。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一离一切离。不是说我学佛,在佛法里要离,世间法不离了吗?那错了。说老实话,世间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是一不是二。实际上只有迷悟不同,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间法,只有觉迷。迷了的时候,《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是世间法;觉悟了的时候,给你说幼稚园小朋友念的小猫跳,小狗叫,也是佛法,只有迷悟不同。这些话,佛在经教里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听得耳熟。但是怎么样?我们入不了境界。现在明了,为什么入不了境界?我们没有依照佛菩萨教导的去做,那就是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
 
  心缘是什么?心里头的攀缘。攀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想象、思想、见解,这个东西全是虚妄的,法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起了这个东西,就是无明,就是业障,把自性障碍住了,不能见性。自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不能现前,他被你障碍住,这种障碍不是外来的,是自己造的。所以,这三样里面,实在讲最重要的是心缘。心缘是念头,就是我们讲的妄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包括在里头,只是粗细不同,微细的是妄想,粗的是分别执着。这个东西统统离了,前面两种就容易了,言说相、名字相容易离了。离了之后,这是禅定的境界,这是自性现前的境界,大乘教里常讲清净寂灭的境界。这个清净寂灭相在哪里?就在现前。《楞严》上讲得好,「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歇是放下。这个东西一放下,一放下,无上菩提,究竟涅槃,就是!现前就是。真的转凡成圣,转娑婆成极乐,转六道成华藏!
 
  所以,这个地方的离言说,这是果上讲的,果上确实没有言说,果上确实没有名字。你看《老子》(道教称为《道德经》),头一句话他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讲得清楚,他就懂得。道,言语!你可以能说得出的,不是真的。你可以能够给他起个名字,名是假名,世出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名称,名称是人给它起的,各人给它起的不一样。这是一物,中国人叫它的名字,跟美国人叫它的名字不相同,日本人、韩国人又给它换了名字,它的名字很多,只要你知道是这么个东西。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名,假名!它本来没有名字,名字要不要执着?不需要。你不执着就对了,真相你就明了了。这些言说、名相有没有用处?有,什么用处?教初学,要用这些东西做工具,等到这些学人开悟了,言说、名相全没有了。
 
  我们念佛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还去供佛,还去听佛讲经说法,你们想想这是什么样的阶级?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带业往生的!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还有这个现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地方的人,真的叫福报大,缘太殊胜,每天能够供养无量无边诸佛,能够听无量无边诸佛说法,讲经说法,很快就开悟了。悟了之后,那个修行的方法,我们没有法子想象,为什么?一想就错了,也没法子说,诸佛如来也没有法子给我们介绍。你看诸佛如来,就以世尊做例子来说,给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上讲的是什么?都是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给我们讲这些。为什么没有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讲?但是佛是真说,只是我们没有听到,我们没有见到,这个玄!是,是很玄,它是事实真相。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他是在说法;佛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眼观鼻,鼻观心,他还是在说法。谁知道?法身菩萨知道。宗门有所谓「佛也无说,我也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真听」,那是契入诸法实相了。
 
  我们懂得自性理体上离言说、离名字,我们今天对于言说跟名字就决定不能执着,你要执着就错了。譬如,别人恶意的毁谤你、辱骂你,你要知道离言说,你的心就非常平静,听他那些音声就像在听表演一样。为什么?因为你知道性体上没有言说。你要知道这就是前面讲的「无可取」,你不着相,你的心清净自在,一丝毫没有受干扰。如果你执取,那个麻烦了!他骂我,处处骂我,你就会生烦恼,你就动瞋恚,错了,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反过来,别人赞叹你,笑笑,应酬一下,是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没有言说,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言语、名字?都没有。所以真正入这个境界,心开意解,得大自在。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你不会再受影响,不会再被外头境界所转了,这个时候你不被外境所转,你就能转境;你能转境,则同如来。最低限度都是法身菩萨,你跟他们一样,他们会转境界,他们不会被境界所转。我们如果学会这个本事,你在现前受用多大!
 
  这个境界转过来,人生死没有了。真的像《心经》上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的是所谓一切世间苦都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在。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苦难、折磨,都是迷惑里头造的业习现象,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不可得。佛说得清楚,佛说得多,我们读经、听经好象是明了,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稍稍风动我们就受不了,烦恼业障马上就起现行。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永远没有方法契入。什么时候真正我们能自己做到八风吹不动,在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里面确确实实不再起心动念,平等性现前,清净心现前,我们就自自然然契入佛境界,就见性了,明心见性。
 
  心不迷,破迷开悟,见到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原来就是一切现相,一切现相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它不是法性是什么?法性所现称为法相,有没有听说过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法相里头无论是大,无论是小,实在讲它没有大小,无不圆满具足自性的德能,圆满具足。小到微尘也是圆满具足,大到世界还是圆满具足。世界里面圆满具足,我们能够体会到,我们能承认,能相信;小到微尘也是圆满具足,我们就没有法子想象。我们在经上听说「芥子纳须弥」,就是说这个事情。芥子没有放大,须弥没有缩小,芥子里头确确实实有须弥,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自性的本能,这是性德的显现。
 
  所以,离开法性,无有一法可得,事相之理体就是法性。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觉性,佛是觉的意思;换句话说,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称之为佛性。那我们要问,既然一切诸法圆满具足法性,那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它有没有佛性?它要没有佛性那讲不通;它要有佛性,为什么佛单单说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就没有佛性?佛说无情众生有法性,又说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我们要能听得懂佛说话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植物、矿物、自然现象,乃至虚空,有没有觉性?有!为什么佛不说它有佛性?它的觉性很不明显,有情众生的觉性很明显,不是没有,确确实实有。现在科学家来实验,水是矿物,我们人把我们的意念传达给它,它起反应。发现它有觉性,觉性就是佛性。从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它真有,我们善的意念,它有善的反应;我们不善的意念,它有不善的反应,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话,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佛性里头有法性,法性里头有佛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华严经》上常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一句应该怎么学法?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晓得,言语是我们彼此沟通的一种工具,决定不能执着,执着会引起烦恼;决定不能分别,分别引起所知,二障。不执着言说,你没有烦恼障;不分别言说,你没有所知障,它所表达的义趣明白了、明了了。
 
  特别是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言说、名字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因此分别即错,动念即乖。那听不懂怎么办?不要紧,多听,不要有疑惑,要有信心。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错,你决定不会把它想出来,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想象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识,决定缘不到自性,所以不能思、不能说。佛有善巧教初学,不能思,教你怎么个思法;不能说,教你怎么个说法,对于初学。像我们这样业障深重的人,烦恼习气一品也没有断,这是得力一个特别法门,让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习气没有断,带业去的。阿弥陀佛、诸佛如来,还是顺着我们的烦恼习气,为我们讲经说法。
 
  那个地方最大的好处就是无量寿,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最大的好处是衣食不愁。在这个世间为生活很苦恼,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苦恼没有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为物质生活去苦恼!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专心求学了。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学生,到那上学去。所有一切供养是学校的,自己也不要缴费。由诸佛如来教导你,由法身菩萨来陪伴你,你不进步也不能!那种进步的情形,我们平常讲一日千里,这个不能形容。西方极乐世界一天的成就,修福、修慧一天的成就,我们这个世间千年、万年都不能比,怎么比得上人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成佛非常非常之快。
 
  释迦牟尼佛确实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说在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是说过这个话。这话什么意思?这个话是勉励我们的。为什么?娑婆世界退缘太多,一不小心就堕落!要是堕落在三途地狱,那要过无量劫你才能出离,才能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这是说什么?娑婆世界进步太困难,退堕太容易,是说这个意思。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决定没有退转的,一生圆满成就,绝对不要等第二生。佛说话,你要懂得他的意思,他的话决定没有矛盾。我们听了佛的法,应当知道勉励自己,决不能退堕。
 
  但是正如善导大师所说的,他讲「四土三辈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引申来说,我们这些凡夫,在这个世间学佛有没有成就,也是总在遇缘不同。你遇的缘好,遇好老师,好的同学,好的修学环境,不容易退堕;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好的修学环境,处处都是诱惑。这个诱惑都是不善的诱惑,违背性德的诱惑,自己无量劫来烦恼习气那么重,很容易被人牵走了,一去就不知道再回头!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太多太多。所以禁不起诱惑,顺境你起了贪心,烦恼习气起现行;逆境你起瞋恚。换句话说,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总而言之,你没有办法离开十恶业。我们想想是不是?那什么叫缘殊胜?这个缘能帮助你修十善业,能帮助你远离十恶业,这个缘就殊胜!
 
  在今天,我们生在乱世,这个殊胜的缘实在不容易遇到,学古人做古大德私淑弟子,也不是桩容易事情,为什么?现在的文学(中国人讲文化程度)跟古人相比那是一落千丈。现在最困难的是文字看不懂,古人留下来的文言文,现在我们连白话文都看不懂,怎么能看文言?没有人给你讲解,你有疑惑也没有地方问,难了,真难!在这种情形之下,只有一个,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条路还能行得通。只要你不受外缘干涉,你把心收起来,除这个之外,要想求解,好在现在有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从网路、从卫星电视里面能够学到,这是从前没有的。现在有这些工具,我们要尽量利用,尽量帮助有缘众生,什么人有缘?他会打开电视来看这个节目,这就是有缘众生;他不愿意收看这个节目,就是没有缘的众生,佛不度无缘之人。在现前这个不度无缘之人,又有一种说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圣谛第三句。
 
  【或名无相状。】
 
  前面说「离言说」,不但离言说,『相状』也没有。佛在「般若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说「无相状」。六百卷《大般若经》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相状,好象真的是有,真的是存在,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看错了,我们粗心大意,不知道事实真相。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不了解电视的真相,把电视里面的相当真。现在一般人都有这些科技的常识,知道电视相状是怎么来的,是由很微细的点,点组成线,线组成画面,点线面都是剎那生灭,速度太快!我们的眼睛看花了,误以为有这个现象,实际,实际没有。
 
  假如把它的速度减缓,减缓到每一个点的生灭,我们能够觉察得出来,你就知道原来是这样的,什么也没有。电视画面的速度是随着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几乎跟光速相等,那就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这个画面面积不大,这个画面的组成,真是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到?怎么知道它是假相?佛说,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像电视画面一样,是由极高速的速度快速组成的,不是真的,剎那生灭。
 
  这个剎那,佛在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剎那,我们弹指试试看,弹得快,弹得有力,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六二百四。一弹指六十剎那,四乘六十,四六两百四。我们现在的电影,电影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我们就感觉得很逼真了;如果一秒钟开关两百四十次,这个电影的技术还做不到,可是电视的技术做到了,超过了。但是这是很粗的,这不是真相,真相怎么样?真相,一剎那有九百生灭,六十还要乘九百,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这是《仁王经》上讲的。我们在讲经的时候曾经细细的去推算了一下,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比这个速度还要快,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所以,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想都没有办法想,你还有办法能说得出吗?凡是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世尊,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方便说。这个方便不是真实,接近真实。
 
  所以,相是幻相,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幻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相,没有一个是真实相。佛家讲真实就是存在,就是永恒,不会变化的。那我们想一想,哪一个现相能够永恒存在,它不会有变化?宇宙之间一个都找不到,都是剎那剎那在变,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正不变只有一个,真如,法性。真如本性不变,永恒不变,它是一切现相的根源、本体,宇宙虚空、法界众生依它而起。它生起的这些幻相是变化的,但是法性是不变的,法性遍法界虚空界。法性的能力不变,见闻觉知是它的能力;性德不变,性德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这个东西不变。这些德能都遍一切法相,一切法相无不圆满具足。
 
  所以,大圣大贤他们懂得,他们教我们去修证,修证什么?证法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这一生当中,要知道这是第一等大事,佛就为这个事情出现在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帮助一切世间人,帮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附带说的,那是从事相上讲的,这是从理性上说的。证得理性,自然就了脱生死轮回!《证道歌》上不是说吗?「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就是你证得了自性,三界六道不见了,没有了。觉悟的人没有了,迷的人有!就像作梦一样,醒来的人梦醒了,梦没有了。可是旁边还有人睡大觉,他还在作梦。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于是觉悟的人慈悲,帮助那些不觉的人,希望不觉的人统统都能觉悟过来,知道一切法「无相状」,真的,你就得自在。为什么?不着相,大乘经上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是不执着,我不再分别一切相,不再执者一切相,决不在一切现相上起心动念,这个人见性了。即一切法,一切法性,这个人见性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见性?你应该懂得!着相,着相就不见性,离相就见性。
 
  古大德有个很浅显的比喻,他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性,把器比喻作相。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链,用黄金做一个手镯,用黄金造一个佛像,用黄金做成一棵花树,你要是着了相,你就见不到金。譬如这些东西摆得琳琅满目,摆了很多,我给你说,你把黄金拿来给我看看。着相的人,看到这里没有黄金,这是项链,这是手镯,这是佛像,这是一棵树,这是一朵花,没有黄金!真的,他着相!他要是知道离相,原来这统统是黄金,你要黄金,随便捻一个就是。古大德这个比喻浅显容易懂,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现前的一切事相。这一切事的现相,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我现在问你,性在哪里?你不知道。就像那个比喻里头,问你黄金在哪里?你找不到。为什么?你着相。如果离相,性在哪里?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随捻一样都是的,一点都不错。
 
  所以,没有见性,寻师访道到处去参学,很辛苦,走了多少年也没开悟。忽然那一天开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从前走了冤枉路,所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迷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就好象着了相,见不到金。问你黄金在哪里?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下觉悟,「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就在眼前,样样都是。我们听了这个话,是不是我们境界?不是,我们对于这个相还是迷惑,性在哪里?不知道。所以,古人这些言语学不得,境界不相同。他真有受用,我们还是迷惑颠倒,还是起惑造业,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个原因总要搞清楚。
 
  拯救自己的办法,像我们这一号的人物,上不上,下不下;不是上根,又不是下愚,美其名为知识分子,最麻烦的一类人。夏莲居老居士一句话说,读经!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读得不够。读经要懂得,不是说什么经都读。如果离妄想分别执着,什么经都读,行!那真是叫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没有问题。如果你还有分别执着,你只能读一种,这一定要懂。离妄想分别执着没有问题,你去读《大藏经》会开悟,为什么?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行,你念得太多、太杂、太乱了,把你戒定慧三学统统破掉了,你这一生就没有觉悟的机会。那要怎么办?一门深入,我用五年的时间,用十年的时间,就读一部经。读一部经,你的精神意志集中,你妄想少了,妄想分别执着都少了,就是一门!念五年,念十年,念二十年,念三十年,念到哪一天豁然大悟,通了,你就契入境界。
 
  什么时候开悟?必定是离心意识,也就是说,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什么时候,有的时候有意无意,这就是你长时期熏修的那个功夫,这一下水到渠成,一下成功。所以,这种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用读经的方法来修,这是对知识分子,对分别执着妄想重的人,这个方法有效。如果妄想分别执着轻的人,不太喜欢用脑筋,不喜欢用思考,什么都好,你教我怎么样,我就怎么干,念佛就行!为什么?他老实,老实念佛,他有成就。知识分子知道东西多了,不老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教你读经,用读经这个方法,把妄想打掉,让你把想的范围缩小,就想这一部经。
 
  选经不要选太大,在今天最适当的,《无量寿经》,分量确实不多也不算少,这个本子好。有时间,一天念它个五遍,念它十遍,这修行。念到熟透了,大概从头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钟可以完成,两个小时可以念三遍。念一遍就是戒定慧三学修一次,念两遍就修两次。开头刚刚念的时候,念一遍大概需要两个小时,三个月之后,大概一个半小时。半年之后顶多一个小时,熟了。一年之后,我预计的话四十分钟,一生不间断。念上个十年、二十年准有悟处。
 
  夏莲居老居士说得话好!他这个功夫上还要加一层,三年不说话。你只读经,想经里面的意思,这个世出世间什么都不要想,一句话也不要说,他说你一定会开悟的。这个话我相信,定!《楞严》上讲得很好,「净极光通达」,人心真正到定了、到净了,就生智慧,「光通达」是生智慧,就是开悟!夏老的话不是假话是真的。我们如果真的肯学,依照祖师大德、善知识的教诲勇猛精进,每天时间不空过。古人常讲修行人「寸阴足惜」,一寸光阴都应当要爱惜,不能空过。寸阴是短时间,古时候没有钟表,时间是看太阳照的这个影子。你看太阳照的,或者树的影子,或者房屋的影子,它会移动,移动一寸很短的时间,古人爱惜光阴不敢空过。真正的修行人,确实一分一秒都不空过,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他功夫不间断。
 
  我们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里面,着重在佛号不间断;教下,着重在观想不间断;天台,摩诃止观;《华严》,法界观,这叫真用功,不为境界所转。如果不会用功决定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无论你修学哪法门,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不会被外境所转。所以,常常读经,常常听经,常常提起观照功夫,念佛的人提起这一句六字洪名,也是属于观照。观照到诸相无相,你就很得受用,这个时候你会跟诸佛菩萨一样,会善巧应用这个幻相,帮助一切众生觉悟,那就是我们一般习惯上常讲的无量功德。我们说无量功德,在他,在他还没有起心动念,真实功德。我们起心动念,在这里赞叹无量功德,他自己本身没有,没有就是跟法性合而为一。法性无相,法性无作,法性无想,法性无说,法性本来无一物。所以古人讲「说似一物即不中」,怎么说也说不像,也说不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就是法性,那就是见性。下面第四个名字。
 
  【或名可欣乐。】
 
  这是形容你证得、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涅槃,可贺可喜,你自己法喜充满。我们世间人喜怒哀乐是情;换句话说,是冲动,我们讲感情的冲动。或者我们用现在科学上的名词,感情的波动。这个动是妄动,法性里面如如不动,所以他是真的,只要是动就不是真的。九法界、三途、六道都在动,像海水一样大风大浪,但是你要知道风动、浪动,水动不动?水不动,水随着风起伏,它本身并没动。水还是水,水是真的,波是假的,你细细想这个意思,不动是真的,动是假的。没有风的时候,风平浪静,水是平的,那是水,被风吹起来它还是水,细心冷静去想想这个境界。
 
  所以是动中有不动,不动当中有动,动静不二。你从观海,观浪潮起伏,你在这里头去看,看动中不动,不动中有动,然后在这里头体会到动静不二,动静一如。观海潮会开悟,观海潮也在那里观照,也在那里用功夫,破迷开悟。从这一个现相,你就能引申到所有一切现相无一不是。在我们自己本身上,我们的法性不动,我们法性就像水一样,水随着风动,我们法性也随风动,风是什么?内里面的烦恼习气,外面的诱惑,这是风。外面一诱惑,里面烦恼起现行,风动了,法性随着它动,随顺烦恼习气,随顺外面境界。它只随顺,法性动了没有?没动。法性遍一切处,水遍满大海。所以,真相大白,契入境界,自己功德圆满了。『可欣乐』,这个「欣乐」里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
 
  诸佛菩萨看到欢喜,为他祝福,诸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个妙不可言。那我们想,如果没有动怎么能表达欣乐?怎么能表达祝福?我们凡夫总得要有个意思表达。法身菩萨境界里头没有,这是真正的欣乐。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开头给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还有情识在波动,但是他不是受外面境界影响,但是也不能说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学是圣贤的教诲,习是把圣贤教诲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得受用。就好象我们学佛,入佛境界,得受用,我们常讲法喜充满。法喜充满不是像一般说狂欢,不是!手舞之,足蹈之,不是!法喜怎么表现出来?不是形色表现,但是有!有什么?现在人讲的磁场。他的磁场真不一样,无论什么人接近他都感觉得很舒服,都感受他的气氛;我们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不亦悦乎」,你要很细心才能体会得到,粗心大意体会不到。
 
  所以,真乐,他里头没有情识,没有情识的乐,我们没有法子体会。这个道理不难懂,为什么?我们没有见性,我们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还是情识用事,情识里面我们习惯了,离开情识我们就茫然无知。法性里面的事情,就是佛菩萨给我们讲,我们也听不懂,没有法子体会得到。这个事情,只有长时间接受佛法的熏陶,时间久了,长时熏修自自然然契入。诸位,你要听懂这一句话,自自然然,这里头怎么样?不能加一点意思在里头,如果加一点意思在里面就是障碍,你就不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你不能了解,他那里头的乐,你不能了解。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你明白了,你明白之后,你也说不出来。古德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喝一口水,人家说这个水烫不烫,只有你自己尝到才晓得,你要不尝到,人家说热、说烫、说不烫,你都没有办法体会到。充其量你知道个仿佛,你绝对不了解真相,真相必须你亲自去尝一口。见性的境界亦复如是。你必须自己明心见性,把见思烦恼舍弃掉,尘沙烦恼舍弃掉,无明也得断一品,你入这个境界才真正尝到。
 
  这里所讲的是如来究竟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可欣乐」是佛的快乐,我们怎么会知道!说个老实话,初住菩萨的快乐我们都不知道。别说初住,阿罗汉的快乐,我们又何尝知道,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赞叹的。世尊赞叹到离苦得乐,常讲有如阿罗汉得漏尽定,阿罗汉的无想定、漏尽通,我们没法子想象,那不是我们的境界。在《华严经》里面我们读了、听了,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四谛品」里面说这么多东西在里头,本来我们认为「苦集灭道」很简单的,到这个地方才晓得无量四谛,不是那么简单的,确确实实任何一法都圆圆满满含摄一切法。
 
  我们晓得性德本具无量的法喜,我们不是想离苦得乐吗?这是真乐。在这里我们得到这么一个讯息,虽然这个乐距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但是不怕,我们认真努力开发,知道性德里头有!性德里头没有苦,苦是迷里头生的,是虚妄不实,乐是真的。常、乐、我、净,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一不异,常;「乐」是此地讲的可欣乐;「我」是自主,是主宰,是自在;「净」是清净不染,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染着。自性本有,我们应当要开发,开发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现前。那不是自己能力修到那个功夫,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是缘,真正的因是我们自性本具。自性里头没有,阿弥陀佛加持也没有用,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发心出家难(释仁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擦擦的显著特征[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三十四年的忏悔与宽容(摘自《辽宁青年》)[栏目:忏悔感应事迹]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八讲[栏目:金刚精要引导文讲记]
 透过佛法看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寿命无常(三)[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法华讲演录弁言[栏目:太虚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相应5经 虚空无边处经[栏目:相应部 28.舍利弗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