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1 佛法概要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2
第三  释菩提心论
                                     

一、    佛法概要

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行法,既然行法无论讲者或听者,意乐清净是非常重要,而且要相应于法。以讲者而言,虽然以口宣说佛法,听者是以耳听闻佛法,但三门所作,是否能真正相应于正法,或者相应于善法,最主要的是由自己意乐作决定。虽然口说法语,可是内心却持着竞争、比较、嫉妬等心态,那么虽然所说的法是正法,可是意乐不正确,成为造作罪业的因缘。同样的,听者以世间八法的意乐听闻,因为内心意乐不对,也造成罪业的因缘。因此无论讲者上师,或是听者弟子,双方都要观察了知自己是清净意乐。我们要保持清净的意乐,就是皈依三宝的信心,以及利益有情的菩提心,如果具有此二者摄持,讲说或听闻佛法,是最殊胜的。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诸佛正法众中尊,是称扬三宝功德并且对三宝的信心,以此作皈依境。直至菩提我皈依,从皈依时间起直到成就菩提之前,我都要皈依,这是大乘不共的皈依内涵。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施等是包括六度。比如在此讲法时,讲者行法施;听者在听闻时,以正念正知观察自己内心是否相应,听时为了不让自己疲倦,要振作精神,所以要修忍辱,听闻也需要精进的态度,专心听就成专注一境的禅定基础,如果加上诸法如幻化的智慧,那就更好了。所以在讲者听者的过程中,都具有六度,以六度资粮,在短时间可以累积无比功德。所以施等善的善功德,当然包括福德和智慧资粮。为了利益有情,当然不是为个人的别解脱而已。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因此我要成就无上菩提而发这颗心。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思惟偈颂文的内涵,并且一起朗诵。

「何者有悲心,断除一切见,宣说一切法,瞿昙我敬礼。」这是中论的偈颂,龙树菩萨了解佛无误的宣说甚深缘起内涵,因此从心深处尊敬佛,并且礼敬佛。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圆满一切功德,原是王子,后来离开了家,行六年苦行,之后成就佛果位。为了众生利益,应众生不同根器的需求,宣说适合不同根器的教法。因为导师释尊无比的发心,以及种种愿力,在佛法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佛陀教法虽遭多次的破坏以及逆缘等,可是今天仍然存在,我们还可以听到佛陀当初所说的教法。在这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的士夫,因为得到教法,未成熟的成熟了,成熟之后解脱,甚至成就究竟。这些都是导师释尊的教法,得到了释尊无比恩惠,成就了一切果位。龙树菩萨如是了知而申礼赞。

今天我们也像龙树菩萨,真正深信佛陀所说教法,诚心的皈依他,发坚定的愿力,愿成为一位真正跟随佛陀教法的弟子。你们如是,我也如是。我们不是由外相做为佛弟子,不是以寺院庄严不庄严,法座高低来衡量,是看自己内心有无调伏作决定。如同噶当派上师说:「身有本尊作为庄严,语有三藏经典作为庄严,意有三学作为庄严」。确实应如此。以学佛过程来说,首先要好好学习三藏,好好听闻并学经典内涵;如果了知基本的内容,尽量把所学应用在心续上,而生起道的三学功德。行三学首先是戒学,出家就是沙弥戒比丘戒,在家守居士五戒,大家要尽量学习。戒学修得好,因为有警惕心,学禅定就不会过分放逸,专注一境就比较简单。尽量让自己不放逸,甚至在梦中都要梦到,我是追随佛陀的弟子,而且要尽量做到名符其实的佛弟子。

当戒学基夲戒条守好后,再学论藏的内涵,就是一般佛学的学说,以及无我智慧,无论是粗分或细分,慢慢地学,知道解脱是存在的,一切遍智是存在的,之后希求解脱之心,甚至希求无上菩提的希求心。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再学密教修本尊瑜伽,便能如噶当派上师说的,身有本尊作为庄严,语有三藏经典作庄严,意有三学作为庄严。否则我们口中皈依佛,只是说说而已,内心无任何内涵。有人问你何谓三宝,只有摸摸头,不知如何。尤其近代,因为外在的物质优裕,很容易散乱,学法要特别小心。我们的信心,必须是见理所生的信心,这样才会坚定,不会被外在物质迷惑,这时皈依才是真正皈依。内心对皈依及佛法内涵不了解,那么皈依只是口说而已。如果对佛法未生见理所生信心,最后变成皈依钱财,满脑子想的是钞票,岂不可惜!我常说:佛法至今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今天的佛弟子是二十一世纪的佛弟子,我们要做真正的二十一佛弟子。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是很讲道理,既然讲理,就经由道理认识什么是真正佛法,生起见理所生的信心,而不是靠一种教授般,只是接受命令式的熏习。如果早期或前世纪,因为物质不丰富,没有让我们散乱的环境,我们只有听从上师,时代不同修学佛法,尽量让自己生起见理所生的信心,这点很重要。

    无论人类或畜生一切有情,从母胎出生之后,很自然想法就是离苦得乐,因为有思惟能力作用,以及感受,「我要快乐,我不要痛苦。」至于「我」是另一话题,想要离苦得乐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所有有情都有这种权利。既然我要快乐不要痛苦,这时值得我们思惟。以畜生来说,牠有个有形身躯,足够维持身体的因缘,可以称为快乐。当身体受到逆缘违害,称为痛苦。因为有身体必须维持生存,所以牠们自然会寻求维持生命的顺缘,也就是快乐。如果损害牠生命的逆缘,自然会去排斥不想要。这种理论人与畜生都相同,不同的是人有思惟抉择的能力,少数畜生可能有,但比不上人类丰富。人类经过几千年历史演变,头脑变得越来越好,抉择能力一直在发展演变中。随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抉择能力,又造成新的快乐和痛苦因缘。畜生只要吃饱就没有痛苦了,人类就不同,又随着因缘改变而形成不同的果,有快乐及痛苦的感受,这是人的思考能力在发展中造成的。

      由人的思考能力所成的痛苦和快乐层次,几乎与身体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是分开的。例如有一个人参加战争,被敌人打到受伤,或朋友打斗造成受伤,同样受伤,身体的感受是一样,但是内心不同。被敌人打伤会想:我无法原谅,我不能忍受。被朋友打伤会想:他可能不小心。内心会原谅他。其实只是单纯的身体感受,应该没有任何差别才对,但问题是敌人打伤,你很痛苦,朋友打你却不痛苦。或者有人以另一角度想:敌人打我那是理所当然,好朋友打我,这太不应该了。因而感到很痛苦。

      总而言之,由于内心思惟方向不同,或内涵不同,造成快乐和痛苦因缘。又如一个人患了癌症,如果一直想自己是癌症病患,他想:全世界我最倒霉,怎么别人不会,就是我患此绝症。如果这样想就很痛苦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例如是相信创造主,可能想:既然创世主创造一切,我的癌症也是他创造,一定有理由,我不应该抱怨。如果这样想内心也平静多了。如果是佛教徒,可能想因果报应,自己应该承担这种痛苦。甚至想:既是业及烦恼形成,我遭受痛苦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必抱怨。如果真正广大思考,会想:愿我的痛苦能够代替一切有情痛苦,如果真能代替,我做得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他会想承担更多的痛苦,不但不会感到难过或无法忍受,反而欢喜承受,所获得痛苦成为善法因缘,岂不是更殊胜!可见内心思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身受快乐与痛苦的层次。因此由于思考或判断抉择能力,有的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有的刻意承担痛苦而生欢喜心。

      因为思考能力不同,所形成的因缘,促成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同身体所造成的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不同。因为人类有不同想法,脑细胞也逐渐发达;当人的大脑发达时,思想范围也渐惭扩大。当思考能力增长时,慢慢会发觉很多的痛苦,只是靠身体或外在的物质是无法消除的。

      在整个人类歴史过程中,当然不敢说宗教已存在好几万年,但至少四千年前已有,在释迦世尊未来到世之前,已经有印度的婆罗门教。形成原因是身受与心受不同,人类思想范围逐渐扩张,由此促成了许多不需要的痛苦果实。这是人类不想要的果实,但只靠身体无法去除内在的痛苦,他们只靠信心,坚持自己的信念,让自己内心保持安乐,而形成了宗教。因此只靠外在物质的变化,是无法完弥补内心的缺失。以今世纪来说,虽然科技发达,避免了许多外在的痛苦,让我们变得更方便,也去除了很多身体上的病苦。但是有许多痛苦是科技永远不可能解决的,如生老死苦。除此以外物质上受用的方便,比以前好多了,这是事实。可是当内心忧虑或痛苦时,有钱也无法买到内心真正安乐,药物也无用。

      今世唯一解决内心痛苦方法,有钱出国旅游散心,让你分心不去想痛苦事。这是藉由分散注意力,来纾解自己内心痛苦。有些人借酒消愁,让自沈迷在昏沈当中,就不会有痛苦了。更差的是借毒品麻醉自己,沈迷在幻想中。这都是不善巧的方法。如何透过调伏内心,使自己得到安宁,才是真正的善巧方法,才是真正的聪明者。所以今世纪许多专家,他们发现到内在的平静,对身体是有益的,他们也说只靠外在丰富的物质,无法直接帮助内心。因此如何帮助调伏内心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此透过宗教的信仰,帮助消除内心忧虑和痛苦,是绝对有用的。

    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有众多宗教信仰存在,大致归类为二:一是承认有创世主,他创造万物主宰世间,一是不承认有世间创世主的存在,就是佛教内 道及外道无余数论派等。因为在世界上每个人想法不同,也就是根器不同,希求不同,所以需要众多不同的宗教。以佛法的见解,认为造物主是不存在;如果有造物主,与许多正理相违。虽然见解上不同,可以造物主的宗教信仰者,他们行为慈悲,关怀并利益他人,这善良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尊敬。

      以佛教内部来说,真正最究竟见解是中观正见,有部、经部、唯识的见解,都不是究竟的。但是具有毗婆宗见解的菩萨,虽然见解上错误,但行为却具有菩提心,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也值得我们尊敬。

      宗教信仰可分为有宗义及无宗义;具有宗义的,有哲学理论及宗义道理。没有宗义就不具足这些,拜神拜日月等。有宗义的宗教,可分为有造物主及无造物主二者,就我所知主张无造物主的宗教有三,就是无余数论派,裸体外道及佛教。佛教又有不同的宗义,不认为身心及我是分开的,不认为我是独立自主的,我和五蕴分开的是不存在的,于是说无我正见。佛教内部任何一个宗义,都共同主张没有与五蕴分开的我,所以称为无我正见。因为缘起见解而说无我。经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无我的见解,唯有佛教才有,而且真正能解说缘起内涵,其它宗教没有缘起见解。因为缘起见解,所以自然形成佛教徒不损害他人的行为。因为一切都是缘起有,我是五蕴安立而有,同样畜生也是由牠们的五蕴安立我。因为有我就有感受和思想,自然有离苦得乐的想法。无论人类及畜牲都想要快乐,因此爱护的对象更宽广了,不只局限在人类。不损害行为其它宗教也有,缘起见解只有佛教,所以是不共的。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一般来说,佛教的整个宗义,一致认同一切都是因果;无论快乐或痛苦,无形或有形,都是因缘产生,不认为有世间创世主存在,既然不能无因而有,就没有世间创世主。佛法的因是由意乐差别,造作因缘而感果,称为业果。业果是因果的一部分,称为业果缘起,因为某种意乐造作一种行为所感的果。由业果形成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善的意乐造作,感快乐果报,称为善业;不善意乐造作,感痛苦果报,称为恶业;如果不快乐也不痛苦,称为无记业。

      由于了解因果理论,因为我们不要痛苦,就要断除痛苦的因---恶业;因为想要快乐,就要积聚快乐的因---善业,因此见到断恶修善的法。所以见缘起即见法,如果断恶修善,自然即能成就佛果位,因而见到如来。进一步讲到深奥的缘起道理,都是由支分具支互相观待依赖而有,解释更深就是唯名安立而有的缘起见解,如能见到其深缘起,就见到诸法的法性,就是空性。所以见到甚深缘起,即见到诸法的法性,见到空性,也即见到佛陀色身,即如来性。或者因为见到甚深缘起,自然了解广大因果道理,行善断恶,积集福德资粮,成办佛陀色身。也可作此解释。

      了解整体佛法是很重要的,有次同一位男众见面,我问他:「你觉得灌顶对你利益多?或是听【入菩萨行论】利益多?」他说:「我听了【入菩萨行论】后对我帮助比较大,因为以前认为佛法,就是整天的法会,或者念咒等,如此而已。听了【入行论】教授之后,我真正了解佛法的精华是菩提心与空正见,多么殊胜,多么有内涵。今天好不容易让我了解到真正佛法,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分享他人,不再被法会持咒忙得团团转。」我认识的藏人或华人,多数都认为佛法修行,就是接受灌顶,得加持,就心满意足,这是错误的见解。

    具有宗义的宗教信仰,就是内道的缘起见解,由缘起见解而说四圣谛的内容。我们所见到万法,都会变化的,都是由因缘而有。但是我们都不想要痛苦,想要快乐,所以要针对痛苦和快乐的因缘追究;痛苦何来?苦因是否可断?快乐何来?乐因是否可得?这是值得去探讨的。如果痛苦和快乐是无因生,那么就无法改变了。如果由造物主创造,只有祈求发愿赐予快乐,减除痛苦,别无他途了。但实际并非如是,一切由因缘而生。于是佛先说痛苦的性质,这是属于果部部分。在因位上苦从何来,于是说到集谛。我们想要快乐,追求快乐的只是一种感受,这种快乐感受是暂时性的,真正的快乐是永远不再有痛苦存在,才是永恒的快乐,永远断除痛苦的灭谛,这时说到果位。为了成办灭谛,佛说了道谛,就是因位了。也就是说灭谛是经由智慧精进修学,对治烦恼之后所得果。

      佛陀是以实际情况说法,我们称为基、道、果,因为在基上有这些变化,在修行时,佛转四谛*轮曾说:「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是灭谛,这是道谛。」在道位时,佛说要了知苦谛,要断集谛,要证灭谛,要修道谛。于是说修道方法,修道之后说到果位。佛说虽要了知痛苦,但却不得知。因为已获得果位,痛苦完全断除,就不会有痛苦让他了知。同样,虽然要断集谛,但却不得断。因为集谛已经断除了,无集谛可断。灭谛也是一样,虽要证灭谛,但却不得证。已经证得,没有另一灭谛让他获得。佛陀转四谛*轮时,说这整个基道果的顺序内涵。

      佛陀初转*轮是四圣谛,迦叶与阿难尊者第一次结集是阿含经典,但大乘经典是由文殊及慈尊菩萨结集,因此不是很普遍,那时唯有少数业清净众生,才能听到大乘教法。这是根据清辨论师的【难释论】所说的。另一种说法,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众生根器不同,听出不同的内容,这是有可能的。在龙树菩萨未出世之前,就有大乘教法,龙树菩萨之后广大弘扬。佛涅槃四百年后,龙树菩萨来到世间,大力弘扬大乘教法,最主要是弘扬中观见解,可以称为中观祖师。佛涅槃后几百年,无著菩萨来到世间,得到慈尊菩萨的加持,并亲见慈尊菩萨,在座前听闻了【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于是大力宣说大乘方便行教法,持有唯识派的见解,成为唯识的祖师。中观和唯识是这样形成,但多数经论及语言是以梵文为主。当时的天竺,也就是印度,有很多佛学院,如那烂陀,止迦摩啰尸啰等;但最主要的是那烂陀寺,使佛陀教法能够流传至今,以及许多大善知识,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佛陀教法有两种语言,巴利语及梵语。以当时印度文化来说,梵文唯有学者才用,比较有智慧的,也就是专家才用。那时那烂陀寺的专家,曾对二种语文的经典作了研究,比较之下,梵语经典内涵比较丰富,理由比较充分。如「般若经」佛陀不只讲无我,针对一切法说无我(无自性),而且解释无我的理由。所以一致认为由梵语诠释经典,内容比较渊博。以巴利语所说的四圣谛内容,证灭谛只是依愿力去希求而已,并非见到灭谛的存在而希求,不是真正见理之后,而希求得到灭谛。如果透过梵语所诠释经典内容,再学习四圣谛,才真正了解灭谛是存在的,因为了知无我的见解,以及心无自性等道理,证明灭谛是存在。龙树父子都是以这种广大理由,弘扬佛陀正法。

      近代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主要还是巴利文经典,中国在佛涅槃五百年后,也就是二千年前佛法传入,巴利文梵文都有。佛法传入中国四百年后,佛法也传入了西藏,同样的,西藏也有巴利文及梵文,但最主要以梵文诠释的经教为主。所以依梵文翻译成各国语文的经典,但最主要是汉文及藏文。

      早期的藏传佛法,是由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士,赤松德赞法王,这三师尊共同建立藏传佛教的法幢。寂护论师大约在八世纪到西藏,他个人是持中观见解,但是也阐述无著菩萨的唯识见解,所以说他是随瑜伽行自续派的祖师。他着有【中观庄严论】以及解释因明的论典,在这部论中听说对中观有些难处的解释,可见对中观领悟非常深入,的确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他七十岁入藏,未放弃观世音菩萨所要调伏的众生,他悲悯这些众生,千辛万苦来西藏弘扬正法。他不是一位平凡人,他是那烂陀寺真正的一位成就者,可是他圆寂是被马踢死,之后他的心子莲花戒大师,随顺着他的遗言来到西藏弘法,写了修次上中下三篇,在印度着了【中观光明论】,也是一位有学问的学者。之后也有许多善知识陆续入藏弘法。后期的藏传佛法,最主要是由阿底峡尊者弘扬。这些大论师几乎都曾在那烂陀学习过,而来西藏弘扬正法,因此,藏传佛法主要传是由那烂陀寺流传下来。

      早期西藏国王松赞甘布,娶了两位公主,一位唐代文成公主,一位是尼泊尔公主;因为文成公主,国王松赞甘布与唐朝保持关系。寂护论师入藏以后,赤松德赞王盖了桑耶寺,里面分了很多州(区域),如班智达及大译师州,清净戒律州,白衣居士州,莲花生大士为了正法久住,去除人非人障碍,请人修密法,因此修造了灭魔咒州,为汉地和尚修了不动静虑州等。班智达翻译州,所翻译经典多数从梵文译过来,也有少数从尼泊尔文,汉文据我所知有部圆测的【解深密经大疏】。梵文直译不须其它语言,非常准确,而有班智达在旁指导。在不动静虑州有很多汉地和尚,那时寂护论师在世,可见出家的见解无误,可是后来内地来了一位和尚,就是所谓的支那和尚,在说法时可能善巧不够,他说「毫无作意」的修法,这种见解有危险,会影响教法久住,所以莲花戒大师同他诤辩,后来把他赶走了。以后陆续有很多藏传上师,到汉地弘扬教法,也曾迎请宗大师到内地弘法,因为他正在作某种观修,未能亲自到内地,于是派弟子蒋扬却,代他到内地及蒙古。如前所说,我们都是追随佛陀的弟子,尽量努力做一位真正的佛弟子,没有任何种族差别,也没有贫富之分,当然也没学问高低,更无国界上的分别。

      我们在母胎中就有「我」的想法,出生之后一样有。却不会说我是华人的「我」,或我是藏人的「我」,也没有我是佛教徒的「我」等,只是非常单纯的「我」。虽然想要离苦得乐,可是理由不是因为「我」是那一种人,只是想我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权利是有的,是我必须要追求的,不只人类而已,一切动物都一样。因此,我们发愿:「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远离苦及苦因。」我们发愿内涵与实际刚好吻合。

      从殊胜的那烂陀寺,流传下来大小乘的显密圆满教法,在宗义中都具有四部一切内涵,如果认真学习,果实是绝对可获得,目前我们有机会学习这些内容,非常难得。以上是整个佛法的概要。

 

{返回 法海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2 佛法精华:菩提心与空正见
下一篇:法海集三 第二部分:增上生与决定胜 2 释正文
 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法海集四 第四部分:宗义学说断谬论释要
 法海集四 第一部分: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3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5 空性之重要
 法海集五 第一部分:解脱之道 1 前言
 法海集四 第一部分: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 前言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7 结赞
 法海集四 第三部分:六十如理论 释正文
 法海集二 第一:修次中篇 2 正释
 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萨道 2 修习殊胜菩提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四 迅速经[栏目:经集 四 义品]
 世界上最厉害的果报[栏目:宣化上人]
 寂止的修法和重要性[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对于初学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说的话怎么办?[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如何降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待人有礼的态度[栏目:蔡礼旭老师]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 第三章[栏目:热罗多吉扎]
 清净心[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外在与内涵[栏目:继程法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栏目:龙树菩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