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三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5

第八十三讲

在这里,引用《般若经》为证,引起小乘的诤论,从而开示证成大乘为佛说的理由。

小乘认为大乘非佛说,认为只要证得四谛便可以,不需证得空性。因为在《俱舍论》中,讲到愚痴黑暗时,提及两种:一是染污的,一是非染污的。像所知障这样的名相根本没有。也不承认有“法无我”这样的道理,只认为有个“人无我”。这样,即产生了“大乘非佛说”的说法,接下来便主要辩论这个问题。

前面我们讲道,《大般若经》言:没有空性的思想,便没有办法证得解脱。所以,要成就声闻,也要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但《大般若经》以圣言量作为其证成的根据,小乘是不承认的。为了证明大乘是佛说,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如何证明大乘经是佛说。

若谓大乘非汝许 汝小乘教云何成

何故二者独许此 此汝初生亦未许

以何因缘信解彼 此于大乘亦相等

若二共许即谛实 吠陀等亦成实有

声闻部人言:“我们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所以不承认它是圣言量,你把大乘经作为证成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大乘人反问说:“你们声闻部人又是如何证成小乘经是佛说的呢?”

声闻部人答言:“因为我们辩论的双方都承认小乘经是佛说的。”

大乘人曰:“那么,你最初生下来后,还未对佛语闻思趣入的阶段,对你而言,并未证成小乘的这些经典是佛语,彼时,即有认为小乘经非佛说的过失。”刚生下来、还没有学习佛经时,根本不知道小乘经是什么,亦不会承认小乘经为佛说。在座的我们更明显,未信佛时甚而还可能诽谤过。“待到后来,证成为佛说的原因者,是因为所宣说的戒定慧三学依次出现于律、经、论三藏中,无有违背,以此等方便因缘才相信小乘经是佛说,堪为圣言量。”律、经、论里面有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律开示戒、经开示定、论开示慧,所以是清净的,是佛说的,堪称为圣言量。“而以符合三学作为证成的原因,在大乘经中亦同样具备,所以大乘经亦是佛说。”如果按照戒定慧三学来讲,在大乘中一样具备。大乘中具备了增上的戒学、增上的慧学和增上的定学。所以一样可以证明大乘是佛说。“若是仅以二者共同承认为由,即能使其真实地成为圣言量的话,如《歌咏吠陀》等内外道共同的论典,亦应成为真实的佛语。”前面声闻乘人答言:我们辩论双方都承认小乘经为佛说,所以小乘经是为佛说。若按照你们观点:只要双方都承认,即可承认是真实的佛语,那么,《歌咏吠陀》等这些大小五明、诗词方面的著作,亦是内外道都承认的,依你们而言,也应成为佛说的经典。

于大乘有争论故 小乘教与诸外道

及余部亦自他争 是有争故亦当舍

声闻部人言:“你们也承认这些小乘经典是佛说的,我们两家并无在这方面的争论。而对于大乘经典则不同,我们不承认它是佛说,由于存在着争论,所以大乘经典是有过失的。”声闻部人说:不能以都承认为由。最关键是我们存在着争论:大乘经典,你等认为是佛说;而我声闻部人不认为是佛说。这样便存在争论,便有缺点和过失。这是一个因明的轮式:因为存在争论,所以是有过失的。

大乘人曰:“那么,对于小乘的经典而言,也存在着外道与你们声闻部人的争论,也应有了过失。而小乘十八部派内部,对于他部诸如宣说有中阴的经典,有的承认是佛说,有的则不承认,同样存在着自他部派的争论,这样的话,就成了不是佛说的,也应当舍弃。”如果按照有争论就有过失、就要舍弃的论式,你们小乘的很多经典也存在争论,也应该舍弃。

圣教根本为比丘 比丘亦难以安住 

一切心有所缘者 亦难安住于涅槃 

大乘人曰:“另外,圣教的根本是胜义的比丘——声闻阿罗汉。”圣教的根本是阿罗汉。在佛陀涅槃之后,阿罗汉如迦叶、阿难等,才可以作为担负佛教的栋梁、法门龙象。这样断尽烦恼障的阿罗汉才能对佛教有利益,建立起真正的圣教。未来弘教者中,要有这样的胜义比丘才行。“若如你认为的那样,比丘阿罗汉亦难以安住,不能证得。因为在没有证空性的情况下,心就会有执实的所缘境,”这样便总是有实有的内涵在心的深处、断除不了。如之前所说,“无所缘故极寂静”,真正的最寂静就是断除实执的所缘境。而未能证得空性,内心总是执着有个实有之境。“也就是执实的贪着境没有以正理破除。如是一来,只要有执实的心存在的期间,不要说证得佛果,就连小乘的涅槃,亦定不能安住、不能证得。”释迦佛圆寂时托付的迦叶和阿难等七代的祖师对弘扬佛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迦叶尊者主持结集经典,那对未来的佛教弘扬就会差了很多。而以小乘的观点,有执实的心存在,小乘祖师们即连小乘涅槃也不能安住和证得。

若由断惑便解脱 无间应成阿罗汉

彼等虽无现行惑 而犹见有业力故

“对方小乘人于此争道:‘仅为了证得涅槃,是不需要证得空性的,只要见到四谛的特法——无常十六行相,再反复串习,就可证得断尽烦恼的解脱——阿罗汉的果位。’”便是说圣教的根本—-胜义阿罗汉,不用证空性也可以证得。只要见四谛十六行相,圣教的根本亦可建立,不需见空性。

“大乘人曰:‘如上下对法中所说的现行烦恼,’”上对法即《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无著菩萨造;下对法即《俱舍论》。“那样的补特伽罗虽然暂时地断除了,但对于烦恼的种子而言,丝毫也没有断除。若你认为仅仅断除现行烦恼,就能证得解脱,那么,也应承认那样的阿罗汉在刚刚暂时地断除现行烦恼时,无间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现行烦恼断除了,可是最根本的种子习气还潜伏着还没有断。那样还不能成为阿罗汉。仅断除现行的烦恼还不够,一定要断除所执的实有,方可称作阿罗汉。

“而实际上不能这样认为,因为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虽暂时没有了烦恼的现行,但还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心续中,有着于后世结生相续的业的功能。”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在轮回中受生。但如果只是断除现行烦恼,在他们的相续中还有结生相续的业的功能,便还会再受后有、不会得到解脱。

或谓言无近取贪 所言无是决定义

此贪虽非烦恼性 如遍行痴云何无 

小乘人曰:“看到引生后有的业功能是不成立的,”我们证得的阿罗汉是不可能引生后有的,是真正的证得解脱。“因为那样的补特伽罗心续中没有丝毫烦恼的萌动,而且断除烦恼也不是暂时的,可以肯定地认为,根本没有摄取、造作引业的爱取等烦恼。”受生,即是通过爱取有。十二因缘中讲得很细。通过烦恼造业,然后地未来某一世,加上爱取水的滋润,一旦把业的功能引发出来就投生。业是直接受生的因——近取因,烦恼是它的助缘——俱有缘。因缘一聚合就会受生。小乘人认为,要是断尽烦恼便没有业,烦恼和业都没有,便不会受生。

大乘人答曰:“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的这种贪爱,虽不是对法论中所说的染污爱,但是,在对法论中说愚痴无明有染污、非染污两种,你也是承认的,同样,爱也有两种,一种是执着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的坏见所引生的染污爱,一种是执着补特伽罗自性有的坏见所引生的非染污爱。如对法中所说的非染污爱,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怎么会没有呢?应该有。”爱有两种,染污爱和非染污爱,染污爱通过四谛十六行相的修持可以去掉。但非染污爱还是有的,既然非染污爱有,则就是实执了。接下来便会提到,有爱就会有取,有取就会有引生后有——爱缘取,取缘有。 

染污的无明可以说是粗分的无明,非染污的无明可以说是细分的。同样,染污爱可以说是粗分的,非染污的爱是细分的。粗分的可以断除,但细分的还是没断。

以受为缘故有贪 受于彼等亦有故

凡有谛实境俱心 即有贪与俱现行

“那样的阿罗汉心续中还存在着贪爱,为什么呢?因为,若他还没断除执着受为实有的执实心,”这种细分的非染污无明就是一种执实的心,“一旦生起受,以此为缘,就会引生不欲离开乐受的贪爱,以及希望远离苦受的贪爱。”贪爱有两种,对快乐不愿离开,对痛苦希望舍离。“正是由于彼等补特伽罗心续中还有执着受为实有的实执,所以会有贪爱。”

接着便说,“若离开证空的智慧,就不能断除贪爱,”有了实有的受,就会有了贪爱的心。“因为在有情的心续中,只要有执着谛实所缘的心现行生起期间,那么,它所引生的现行贪爱也无法遮止。”只要有实有的心就会有贪爱。

离于空性观证心 灭已仍复生起故

如人入于无想定 是故应当修空性

“若没有证悟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这样的心仅仅修习证悟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虽然由此可以暂时破除二种对法论中所说的现行烦恼,但由于没有断尽种子,还会再生起现行的烦恼。如住于无想定的补特伽罗。所以,要想证得解脱与一切智的果位,应当修习甚深的空性。”入了无想定,在定中一切的思想活动好象不存在,只有非常微细的思想存在、近似于无的状态,如眼耳鼻舌都不作用了。那只是暂时的压服,并没有完全消失。

仅仅断除了现行烦恼还不能算是阿罗汉,一定要断除了实执习气才能算。如迦叶、舍利弗等,这些阿罗汉一定是断除了实执的。

在(智作慧的)《大疏》中说:“此处出现‘若语入于经藏中’等三颂,是证成大乘是佛说的文句,实应放在‘圣教根本为比丘’的前面,但放于此处,前后不相连贯,应非论师本人所作原文。”——这种说法,乃是因为以下的三个偈颂应放在“圣教根本为比丘”的前面,放于此处,前后不相连贯,所以有人便认为不是寂天菩萨所作原文,乃是后人所加。但一般而言均放在后面,所以此处也放在这里解释。

若语入于经藏中 汝则许为佛说者

汝于多分大乘经 是否许同经藏摄 

“其义者:若某些语言存在于宣说三学的经藏中,就可以认为它是佛所宣说的,那么,从多数大乘经藏宣说三学这方面,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与你们的经典一样,同为佛说的呢。”

若唯由一经不解 一切皆成有过者

何不由一同是经 一切悉皆成佛语 

“大乘的经典虽然具足是佛说的条件,但若以你不能理解的一部经典为由,而认为一切大乘经典有过失的话,那么,为什么不以一部大乘经典与你承许的经典相同的原因,而证成一切大乘经典是佛说的呢?”

所有甚深如来语 大迦叶等尚难测

由汝不能通达故 有智谁不勤受持 

“如广《般若经》极为甚深的经典,即便大迦叶尊者等都无法如实地测度,有智慧的人岂会因为寻思分别的你未能领悟,说其不是佛说为由,而否认大乘经典为佛说,不去受持大乘经典呢?”不能以自己的智慧低劣无法测度佛经而去否定佛经、称为非佛说。如迦叶、舍利弗等尊者都无法完全明白佛的密意,何况一般的凡夫呢。

辛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下面,证空性的利益:

为令愚迷受苦者 解脱贪着怖畏边

证得空性之利益:一是解脱贪着边;一是解脱怖畏边。我们说远离二边,即是远离轮回边,亦远离涅槃边。众生贪着蕴等,流转轮回,堕于常边;声闻缘觉怖畏轮回苦,惟自求断三界生死而寻求出离涅槃,堕于断边。

自能安住生死中 此即是修空性果

“对于证得无住大涅槃的果位元而言,需要证得空性。”无住大涅槃的果位即佛陀的果位,不住生死轮回又不住涅槃——这样的无住大涅槃只有佛陀才证得,轮回涅槃一如。“因为为了利乐由于愚痴而漂流生死的苦恼众生,圣者菩萨为利他人而受生轮回,一方面不能像异生那样,由于贪着蕴等而堕入轮回边,”菩萨虽然常住在轮回,而不被轮回的过失所染污。菩萨在轮回里面,但他是一种超越的态度、是以一种超越的心在轮回里面,而并非如凡夫般是堕入轮回。“另一方面,也不能像声缘那样堕入断边,由于怖畏轮回之苦,唯求一己的解脱。”只追求自己的涅槃、住于这种涅槃的境界里,而不想起来利乐众生,这就是怖畏边。“菩萨应从此二边中解脱出来,以无住的状态安住轮回,利乐一切。这就是修习甚深空性的果报。”这个很有意义,多么自在洒脱。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四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八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一百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那些需要否定的[栏目:济群法师]
 拜万佛忏感言 Reflections on the Ten Thousand Buddhas Rep..[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资粮[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栏目:太虚法师]
 我母亲年事已高,该修学什么,我能尽力做些什么?[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错误不能一直下去[栏目:命运靠自己2·说好做好]
 无死的金刚心 第28章 奶格玛的坛城[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如是如是[栏目:公案100]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栏目:道源法师]
 修行且莫推明日[栏目:卢志丹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