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55)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0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提要: 
■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有的人享受惯了,在修行生活上是转不过来,就是认为生活太苦了,留不住宁愿跑,这种现象就像自杀的人连对自己都是没有悲心的。刚刚改革的时候,国家对下岗的人还是有补贴的,下岗也不见得会饿死,仅仅生活没有原来那么好了,报上报道:有个人下岗了,他很不适应,以前吃惯用惯,现在钱少了,再加上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也没面子,结果他买了毒老鼠的药,放在肉酱里,把家人全毒死,那不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一点悲心吗?为什么不转变呢?生活好的时候不要迷,生活不好的时候也要活下去。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从前有个小学生到老师那里去诉苦,“老师,他骂我江北人。”因为从前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老师说,“他再骂你江北人,你就骂他江南人。”江南人远远比不上江北人,江南人一失业跳楼的、跳河的、吃毒药的都来,江北人呢?照样捡垃圾活下去。一个人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保护自己,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啊。所以你们从大城市来,并不能表示你们有能力,仅仅表现了你们的福气。真正的能力,不是在有福气人身上,往往是在没有福气人身上。一个没有福气的人他照样能艰苦创业,能活得下去,这就是他的能力。你们看问题片面,怎么能达到智慧慈悲心的圆满呢?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你们对释迦太子是怎么看的?可能你们只看到他过去世有善根,今世聪明有觉悟,所以能出家修行,能苦修成道。你们看得不广大,我的看法就不同了:释迦太子生下来时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貌只有两种人才有,一是转轮圣王,一是未来佛。释迦太子既能成转轮圣王,也能成佛,就等于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既能修行,也能把事情干得好。你们事情干不好,可见得你们的素质太差,将来修行也很困难。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有人说时代不同,现在人两样了,即使他修行修不好,他照样有能力在社会上赚大钱,这怎么解释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你既然在社会上有能力,为什么你在修行上表现不出能力?你执着得厉害转不过来呀,要放下执着,你才有自在。另一种,看看现在人在社会上是怎么成就的?他是抛弃了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点上,是这么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在这一点上冒尖了,但是其它事情他都像傻瓜一样的,这种成就跟全面的成就完全不同。所以世间上人搞出来的事情都是有漏洞的,因为分工细,他只做这一件工作,他所有的精力都在这一件事上,结果人就像一部机器那样。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同情心、悲心在一步一步衰退。看看这个人挺好,那只是一点一滴的好,从整体上来说是全面衰退。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世上愚痴的事情很多。报上报道,有一个男的在山洞里住了35年,山洞里没有其他人,所以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不大会说话了,因为从前会说的话他也忘记了。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妻子抛弃了他,他受了刺激结果痴掉了,就像发神经病那样,离开了社会到深山老林里去住山洞。这个例子就是他在一点上发展?也就是在感情上发展,感情放下不,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一个人去住山洞。还算好,没有自杀。人在一点上发展有什么好处?到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1)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提要: 
■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如今年青人还不是那样,如果他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因为他有工资好拿,所以他这一方面发展得挺好,他对人比较圆滑比较耐心。可是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你问他,“你会做饭吗?”摇摇头。或者说“我会做饭,但不会炒菜。”那只好吃白饭。或者“我也会炒菜,但是我只会炒一个青菜。”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人差不多都会掉在感情的苦海里,没有勇气跳出来,尤其是女的。过去有一个同学离开后,本来每次电子邮件,信总是长长的,现在可苦得不得了。前几个月总算来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真后悔啊!!!!”,最近又有一个同学,打电话向我哭诉,我说:“你这么痛苦,赶快跳出来吧。”可她到现在还不肯跳出来。生活在富裕地方的人,享受是她,哭也是她,别说没有大智,连个小智都够不上,既不聪又不明。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怎么成就大智呢?要悲心跟智慧两个都不能少,还要不断增上,那才会成就圆满的大智。即使你有一点小智,你做错事情,仍然算你愚痴,叫“智不及愚”,智慧不够,所以成了愚。而且愚的人偏偏执着得厉害,假如执着心不强的话,愚人也容易转变,已经愚了再去执着愚,那么他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像他这样愚下去,非但自己一辈子不能把山移掉,他的儿子乃至孙子也移不掉。移不掉你浪费一辈子还不是愚?他为什么要移掉这座山?因为去镇上买东西要绕个大圈子,可即使绕个大圈子,东西也买来了,何用移山?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有同学举自己的例子,她小时候看见一头牛朝她走过来,道路不宽,她也不知道让一让,牛朝她走过来,她也朝牛面对面走过去,你说愚不愚?你就拐一个弯吧。结果她走到牛肚子的旁边了,(众笑)牛肚子一动,她马上掉到水稻田里。冬天呀,(众笑)全身是冷水,冻得她直哆嗦。她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她小时候的愚,而且不想改变还要一直要往前走,到最后就吃了苦头。所以愚学不得,如果全世界都学愚公,今天机器也没人发明了。只能学习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能学习他的愚。可是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在愚上更加愚,(众笑)成了蛮干。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听说现在的挖土机,它扒一下,只用1分钟,开机器的只有一个人,相当于从前几个人半天的工作量。所以当初的课本上也写清楚了,是学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不是学他的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咱们要用在智慧上,用在悲心上,那么你才能变聪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看问题、看人、看一切才能看得清楚,这就叫作“明”。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2)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
提要: 
■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用是故得聪明大智”,要有智慧还要有悲心,这样的人才叫聪明,聪明也是从智慧和悲心中来的。我们佛教讲的聪明有一定的原则,就好比世间上也讲智慧,我们佛教也讲智慧,这里边就有区别。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世间上讲的智慧一般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学问知识,或者是经验的累积,它不是从断烦恼中来,所以世间上的智慧仅仅能增加你的人天福报,而不能引你出生死轮回。悲心也是这样的,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跟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性质不同。母亲的爱容易变成宠爱,结果这种爱就变成了害。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是一个悲心,况且菩萨对众生的悲心也是离不开他的智慧,菩萨也是悲智双全,只是没有佛那样的圆满。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所以智慧和悲心里就有小智小悲,大智大悲,还有邪智邪悲。邪智就是世间人讲的小聪明,他心地不真实、自私,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愚蠢,因为正邪分不清楚本身就是愚蠢。邪悲呢?愚痴的悲心就叫邪悲,最后仍然伤害了别人,乃至于两败俱伤。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跟悲心,我们一定要明确,不要看到智和悲就以为都是好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二,如果你不能一分为二,你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由于智慧的不同,有时候你认为是一件好事,但别人认为是一件坏事,你只顾到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所以智慧是一层高一层,究竟有多少层,这就很难说了,拿菩萨法来说,初地修到十地,每一地的智慧都不同。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我们中国的文字很值得研究,智字上面就是知道的知,所以你首先要明白呀,佛法不懂,一问三不知,那叫什么智慧?知底下再加一个日字,日就表示太阳的光明,佛法的智慧就是以光明来表示的。所以一个佛弟子的观点,如果跟释迦佛不一样,乃至把佛法反说,那你引导众生走的是什么路?你佛法这条光明大道不知道,当然就只能是一条黑暗之路了。要知道有的人在一片黑暗中还能活得下去,这个不稀奇,众生没有得到佛法前本来就是在漫长的生死长夜里。有许多种的众生,就生长在黑暗的地方。不光是鬼看见太阳害怕,有些人他活着看见太阳也害怕,比如人大病快死的时候,他就是看见阳光就害怕,他总是面向黑暗的,这种种现象人世间就看得到了。所以一问三不知,这个人哪有智慧的光明?只能是年年月月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大智就是成佛,大智才能有大觉,大觉的人肯定有大智。我们常念“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大觉”就是成佛。小智呢,小智比没有智慧好,但是他仍然脱不了愚痴,所以又叫“智不及愚”,即智慧不够所形成的愚。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

佛教是最反对愚的,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就是为了消除娑婆世界众生由于愚痴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娑婆世界众生有个特点,个性非常刚强,好比钢铁,用得好,利益众生,用得坏,害了众生。从好的方面发展,刚强可以成佛,从坏的方面发展,你越刚强造恶业越厉害。钢管能造房子,钢刀专门杀人。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得到佛法以前个性刚强,造恶非常厉害。得到了佛法以后呢,他个性刚强,他不证果成道誓不罢休,有这样顽强的意志,才能有极大的成就。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3)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
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提要: 
■ 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
■ 佛门有人提倡愚,形成了如今佛门没有人才
■ 学愚的人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
■ 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把如来的家产全败光了
■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

释迦佛既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愚痴造恶受苦,而起大悲心,又看到娑婆世界众生个性刚强,是块特殊材料,成佛快,他是从两面看的,所以他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众生。可是末法时期那些智不及愚的人,却把娑婆世界说得如此地可怜,如此地罪恶,好像娑婆世界众生一无是处似的。他完全忘记了释迦太子也是娑婆世界人,那些有成就的祖师大德也是娑婆世界人啊。这岂不是跟佛的智慧对着干?对着干就是愚痴,释迦佛教导众生求智慧去消灭愚痴,并没有提倡愚去消灭智慧。

佛门有人提倡愚,形成了如今佛门没有人才

昨天我看到一幅漫画,漫画的主题是愚民政策,愚民政策就是主张只听一个人讲的道理。我很有感触,所以我就把它编到《菩提心网站》的稿件里去,我也写了几句话:“向愚学习”“唸经不必求懂”,就是愚民的原则;因为佛门有人大力提倡愚,就形成了如今佛门没什么人才,形成愚的局面。

学愚的人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

有个母亲给三岁的孩子吃人参补身体,结果这个还在坐童车的孩子头发都白了,有人为了使青苗长得快一点,给刚刚长出来几片叶子的菜浇了浓浓的尿和粪,没几天菜叶子全都黄了,这就是愚人干的愚事。佛门里自从有人提出要“学愚”后,竟然受一大群的人崇拜,还说只有像这样才能度娑婆世界众生,这是很可笑又很可怕的事情。这就否定了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的作用和价值。如今有些人醒过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人继续地盲目崇拜。真好比已经天亮了,有的孩子醒过来起床,穿衣服,背书包,上学念书去了,有的孩子赖在床上,他还要做梦。

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把如来的家产全败光了

我们天天在学习,在修定,在讨论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智慧增长成就大智,这个智慧是从佛法中来的。今天听法,以后才能讲法。善知识弘扬佛法,且不说对佛教事业有益,就是对他本人来说,也能够增长他的智慧。听法的人全是饮了法乳长大的。抛弃了法,这个人是道道地地自暴自弃的人。如果学到了法,到处打着弘法的旗号,自身却在败坏法,这就是个败家子,从前称为花花公子。即使祖上有多少财产,在这个败家子手里,也一下子就完了。从前老人说,那些家产极富的败家子,最后还是成了上门要饭,流浪街头的叫花子。而且这种人还有个特点,鼻子常是烂了一个大洞,俗话叫开天窗,因为他身上有毒生了杨梅疮,最后还不是在街头冻死饿死。那些败坏佛门的流浪汉,如来的家产全给他败光了。在人生道路上,不求智慧,只在欲望中贪求痛快,最终就是这个结局。

从小智小悲增长到大智大悲,少不了菩提心的力量

我们小智要增长到大智,小悲要增长到大悲,其中少不了一个力量,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不可能成就大悲,也不可能成就大智。成就大智大悲的人就是行菩萨道的人。发小乘心的人,他一进入小乘涅槃,就灰身灭智了。菩萨又称佛子,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佛子将来是要登上法王宝座的。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4)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
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提要: 
■ 众生无量,为众生的菩提心力量也无量
■ 有了名就傲慢,虚伪的表面谦虚实际上就是傲慢
■ 恭敬不是在你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 愚后面就是痴,傻子以愚为得意,愚僧把白骨精说成小姑娘
■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 没有修行的人去度死人,这是愚人干的愚事

众生无量,为众生的菩提心力量也无量

所以,我们在大智的基础上一定要发起菩提心。一个人为自己是渺小的,即使他自己认为了不起,那不过是自充老大。一个人为众生才伟大,一个人只是一,众生有无量,当然无量才叫大。即使你发财了,钱多了,也不能叫大。一般都是说“他钱多了”,没听说“他钱大了”,多为什么不能算大?你钱再多也只是银行里的极少一部分,能称大吗?

有了名就傲慢,虚伪的表面谦虚实际上就是傲慢

名也是如此,一个人仅仅获得一些小名,他就非常傲慢,其实你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极小的名呀。还有的人以表面的谦虚来掩盖自己的傲慢,实际上虚伪的谦虚就是傲慢。佛门里流行的虚伪的谦虚,从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

恭敬不是在你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比如我们称“释迦牟尼佛”,可是有的人称呼释迦佛的弟子,称师父就要称“上某、下某”,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的,不敢直接称自己师父的名字。但你加了一个“下”字也就是不恭敬了嘛,真是矛盾百出。这是从封建社会学来的,弄得初进佛门的人实在听不懂。佛教在我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在每个朝代都打下了当时朝代的烙印。恭敬不是在你嘴巴里的上下,而是在心里。

愚后面就是痴,傻子以愚为得意,愚僧把白骨精说成小姑娘

学儒教的人,受了封建社会儒教思想的影响,是离不开虚伪的。比如有人自我标榜“我这儿从不讲经”,却大大宣扬儒教思想,而大家都称他法师。讲经说法才叫法师呀,佛门一切都要讲真实,可是中国的佛门里,长期以来都蒙上了虚伪。实事求是来说,愚后面就是痴了,而学愚不学智慧的人,偏要把愚抬得这么高,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像阿Q那样作精神胜利的自我安慰,还自得其乐。有人还一定要称自己是愚学生、愚人、愚僧。唐僧在《西游记》里把白骨精看成小姑娘,所以有人就把唐僧称为是愚僧。可见愚的人就是把白骨精说成是小姑娘。你们将来要当孙行者,就看你们敢不敢打白骨精,你跟白骨精拥抱,那你这个孙行者怎么保护唐僧西天去取经啊?昨天我看到一个傻子,你看傻子,傻子就傻乎乎地朝你笑,傻子从不自卑的,因为他以愚为得意。

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不为众生,就不圆满

所以离开了菩提心,这个人不可能成就大智,相对来说总是有点欠缺,有点欠缺就不能叫圆满。你即使有个小圆满,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你也不够圆满,你这个小圆满周围还有空间,还有空间就是有漏洞啊。比如说吧,你考试考到90分,已经算是高材生了,可是你跟100分相比,你还缺了10分啊。说得明白一点,你还有10分的愚啊。再比如咱们赞叹阿罗汉,恭敬阿罗汉,这是指他了生死成就来说的,可是对于佛陀的境界来说,他还是不圆满。从佛陀的境界来说,一个佛弟子不发菩提心,只为自己考虑,不为众生考虑,全是不圆满。

没有修行的人去度死人,这是愚人干的愚事

今天佛门里边,很多人干愚人愚事,干得最起劲的就是,所谓超度死人。这种人还比不上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林黛玉多愁善感,她看到花掉下来了,就去把花埋葬了,她葬花的时候,还带了三分悲哀,“今天我葬你,日后谁葬我?”那些为挣钱赶经忏的,从来也没有带三分悲哀。即使你真能度鬼,“今天我度你,来日谁度我?”从来不想的。愚到这样程度了。何况他根本就度不了鬼,因果都不信,不务正业,还是佛弟子吗?不务正业是谁?世间上人说,劳动所得叫正业,你做不正当的事业,就叫不务正业。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5)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
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提要: 
■ 以众生为大,才是真正的大,虚伪的大不是真正的大
■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 比丘们听了佛说《贤者五福德经》都生了欢喜心 

以众生为大,才是真正的大,虚伪的大不是真正的大

什么叫大?有菩提心叫大,心胸里装得下千千万万的众生叫大。因为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苦出身,在我年轻时代,对于“大”是进行讽刺的,总是说那些“大人先生们”,当然这个“大”是虚伪的“大”,并不是发心的大,称号叫大,其实从来没有发过大心,念念都在为自己。如果一个人,心在广大众生那里,把你的大融入在众生那里,以众生为大那才是真正的大,而不是傲慢的大。

弘扬佛陀的智慧、悲心、菩提心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从前,我刚进医院工作的时候,出了些成绩,电视台、报纸都作了报道,所以当时我也出名了。后来我就在讲课中提到:名字应该留在苦难人的心里。什么叫菩提心?念念为众生,这就叫菩提心,念念为自己,这叫凡夫。清定上师讲经总是讲:念念为众生功德无量,念念为自己罪过无量。所以讲聪明大智,实际上就是讲的智慧悲心菩提心,只有你具足智慧悲心菩提心,你才能得到聪明大智。咱们今天学佛法也好,讲佛法也好,你要使自己得到智慧悲心菩提心,你首先就要弘扬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悲心、佛陀的菩提心,那样才叫善知识,那样才称贤者。

比丘们听了佛说“贤者五福德经”都生了欢喜心

“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我们从第一种讲到第五种,佛说说法的人一共有五种福德,“诸比丘闻经欢喜”,在这个法会上佛讲了这部《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诸比丘听了法以后,极其的欢喜,“前为佛作礼”,由于恭敬心由于念念不忘佛的恩德,所以他们都起来在佛面前作礼。《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到这里讲完了。(完)

(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下一篇:《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40~49)
 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2005释迦佛圣诞开示)..
 《普贤行愿品》讲记(10~1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60~169)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40~4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70~79)
 <晓日观>带修前的开示
 学修三皈依(90~93)
 空观开示(40~4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四十二则:不守遮戒的过患[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黄莲集 存养篇 十九 认识与情绪[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往事悠悠 回首那些飘远的温暖[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