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本次提要: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心情不舒畅,难免起烦恼
·对环境体会不一样,差别在于定力
·“静虑”不是死的,取是活动,舍也是活动
·“定动止散”,止是止散乱
·不能有了老师,自己不动脑子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依靠,一个在家人,进了佛门,心力就没有出家人强。出家人心力强,因为他出家的时候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我出家了。在家人往往家里烦死喽,还是这儿清净,到这儿,本来发心住三个月,住了三天已经说话了,“我上次来居士蛮多的么,这一次冷冷清清的。”没劲了,住了七天怎么也要跑回去,只说家里有事,媳妇生孩子、老头子、儿子,乱七八糟事一大堆,一到家又烦死了,又想来了,那仅仅是个调剂,没有真正发心修行了生死,进佛门作为精神调剂,修行就不大起作用了。
心情不舒畅,难免起烦恼
有的心情不舒畅,好比阴天太阳开不出来,也没有乌云密布,晴不晴雨不雨的,天天阴天。有时候实在屏不住,就要发泄发泄,哇哇叫几声,闹一闹透透气。从前有个年青人,长期跟大众起烦恼,我给他想个办法,问他:“你到九峰寺去好不好?”他说:“好,好,九峰寺有山,我跑到山上去哇哇叫几声,让我也痛快痛快。”
对环境体会不一样,差别在于定力
这些都是凡夫心态,众生相,有人总想咱们出去旅游一下,你们喜欢跟我在一起,以后去参访三天也好,又不能一天到晚跑,跑到一个寺院总要住个三天,但每人反应会不同。有人会说这儿清净啊,有人说在这儿我得到禅定境界了,有人说这儿唸经特别好,饭也特别香,有人说把我关了三天(众笑)。各人不一样,这在于你的定力。修定难免昏沉,最好不要瞌睡,修定打瞌睡定力一点都培养不起来了。
“静虑”不是死的,取是活动,舍也是活动
所以“静虑”不是死的,是活的,要越修越活,才能够智慧增长,才能够跟烦恼打仗,如果是死水一潭,不开智慧的。“静虑”的静,是活动的静止,而不是死水的静止。比如用世间上科学的话来说,大脑皮层活动过程,有兴奋和抑制。一般人总理解兴奋是活动过程,抑制是停止的过程,其实抑制也是活动过程,仅仅表现不同。所以我们盘起腿来这样一坐,四肢不活动,眼睛也不活动,都停下来了,可是还是活动过程,为什么?在培养你的心力啊,心在活动。所以止住妄念,是止住坏的一面,并不是全部死掉。祖师说把念头打死,这是指妄念的念头。如果你把正念的念头也都打死,释迦佛讲一句,你叫一声:“把念头打死”,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一分为二,所有佛法都是一分为二,要发扬好的,舍掉坏的,舍也是活动,取也是活动,不能死板板的。
“定动止散”,止是止散乱
“是控制意念的定动止散”,“定动止散”这四个字,每两个字是相对法。动是指妄念在动,众生意念是动的,要把它定下来,众生的心是散乱的,要把它止下来。止是止什么?止散乱。并不是你能够不散了,必要的念头也止光了,那人越来越笨,越来越迟钝。
不能有了老师,自己不动脑子
弟子问佛:“世尊,你为什么要涅槃?”佛说:“我再不涅槃这些弟子都不精进了,他们全依赖我了”。老师也是如此,学生跟老师学习,能够学到老师很多知识,但也会出现一个弊端,自己不动脑筋。一件事情到自己身上,头脑里只稍微转个一转,转三转这个人可算是三思而行了。大都是转一转,那么下一步怎么办?报告傅老师,一报告,自己再也不动脑筋了。长期以来,这个脑子就迟钝了。可惜啊,学了法,修了定,就是不肯动脑子,虽然你现在动的脑子并不是真正开发智慧的能源,可是也是发动机呀。人是凡夫啊,发动发动、思维思维总要的,如果想离开脑子去修法,这话我就不相信。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1)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观境非定境,所现方是真
本次提要:
·只求智慧,不求神通
·禅定是心里用功夫,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
·通过观想出来的境叫观境
·观境非定境,所现方是真
·观的境,是你平时所见的境
·阳光非法身光明,但以阳光去引发法身光明
·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
·修定时出现非所观的境,都是妄境
只求智慧,不求神通
哪有离开了工具能做出东西来,要么是神通。但神通完了,还是恢复原来的,孙行者把身体变成一个庙,过一会,这个庙又变回猴子了。我对神通是一点不受迷惑,我只求智慧不求神通。
神通再大,仍然是凡夫。孙行者一翻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仍然掉在地上,没有不掉下来的东西。只有空,只有成就了法身才不会掉下来。
禅定是心里用功夫,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
“澄清混浊”。修禅定是心里用工夫,要断掉烦恼种子,要增长定力。
要使心不要分散,混浊不清的使它变清,昏昏沉沉的使它醒过来。生活是这样,修行也是这样。太活跃了,尽打妄想,想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你想得那么好。不动脑筋,每天昏昏沉沉过日子也不好。所以修行人应该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
通过观想出来的境叫观境
把掉举和昏沉的毛病息下去了,定境才会显现。通过观想观出来的境叫观境,观境不过是个桥梁,是个工具,例如我修观太阳,观光明是为了成就光明定,成就法身光明。如果我们不这么利用,就什么也观不成。即使每个人都有法身光明,可是谁也没看见过法身光明,法身光明只有命终一刹那一现就完了。
观境非定境,所现方是真
禅定作的观,到后来观境会越观越清楚,但仍然是观境。要到它不是观出来,而是现出来,才能算数。当你现出来的时候,你已经入定了,只有定才能现得出来。所以现出来的境界是真的,观出来的还不能算定境。现出来的境界跟观出来的境大致一样但又不一样。
观的境,是你平时所见的境
譬如说,在高山上看远方的天边,或者凌晨初明,远方的天空初明的曙光起来了,天边突然跃起一股明亮的光,叫“明光耀起”,天色大明,然后出现黄光、红光,天空变成非常美丽、清洁、辽阔,这是你在高山上,用眼睛所看见的。
阳光非法身光明,但以阳光去引发法身光明
眼睛可不是高级的仪器,心才是高级的仪器,所以修定不用眼睛看。但是你总得有个过渡啊,有过渡就要有个利用。譬如我们看不见法身光明,我们就观太阳光,太阳光跟法身光明相似,但不是真正的法身光明,法身光明没有太阳光这样强烈,也不是把所观的太阳光修成法身光明,法身光明是自己现出来的,太阳光是观出来的,可是你要利用这个观啊。
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
既然所观的阳光不能变成法身光明,那何必去观阳光呢?观阳光就是为了止住妄念,引发法身光明。止是止住妄念,观是不要让你的心变成一潭死水,要成活水,观能起这个作用。等到真的起作用了,境就现出来。譬如像观前方东方初明,从初明到明光耀起,再到出现红黄的光,如果真是现出来,跟眼睛看的不一样,眼睛看不到这种境界,但又很相似,只是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更加辽阔,无有边际。但如果不通过观,你连现一秒钟的力量也不可能,因为凡夫都在妄想里,心没有安静下去,所以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
修定时出现非所观的境,都是妄境
在修观的时候,譬如修空观,观蔚蓝色太空,忽然空中现出观世音菩萨来,现出阿弥陀佛来,你会欢喜得了殊胜因缘,其实这是妄境,是从你妄想心里出来的,不能算数的。因为你观的境里没有阿弥陀佛,怎么虚空里出了一个阿弥陀佛?这跟虚空里出了两架飞机同样的是妄境。要真在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从开始的模糊到清楚,入定后从定心中现出阿弥陀佛才不是妄境,现出来的明显程度是你作观时是努力不出来的。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2)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临终一心不乱才能起真作用
本次提要:
·临终一心不乱所见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
·有人跟阿弥陀佛撒娇,要金台不要银台
·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经验
·着相的人容易着魔
·迷时想俗事,觉时修空观
·外道为升天,佛教出三界
·烦恼没断尽,不可能了生死
·忘了自己佛性,不知何时才能成佛
临终一心不乱所见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
求往生的人临命终时见到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是妄境不算数,要定境才起往生作用,什么定境?确实达到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从妄心妄境中产生的所见到的佛菩萨,往往是魔和倒引鬼给你开的玩笑。你会上大当。
如果在临命终时,有人高兴地说:“大家看哪,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哈哈哈笑,这说明他在起念。一个念:阿弥陀佛来了,第二个:你们大家看,第三个:你们看见没有,第四个:……哈哈哈哈这就不是一心不乱了,一般人却当作肯定往生了。
有人跟阿弥陀佛撒娇,要金台不要银台
很多年前,上海有个大家熟悉的王居士,长期唸佛,因病住在医院里,他说已预知时至,结果并没有走,他跟别人说:“阿弥陀佛捧着银台来接我,我不去,我跟阿弥陀佛说我要金台,不要银台(众笑)。”不懂法的无知真好笑,阿弥陀佛还看你撒娇:“你不要银台,好,我换一个金台给你。”会有这种事情吗?
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经验
所以定境跟妄境千万要分清楚,善知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即使你把佛学大辞典,从最后一页倒背到第一页,也还比不上善知识的宝贵,因为佛学大辞典里可没有修行经验,善知识有修行经验呀!有经验才不会走错路。当然这是指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
着相的人容易着魔
没水平的修行人很容易着相,没有学过《心经》、《金刚经》的人,执着得很厉害,没有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听到好事情,就着相!着相的人,第一,不得成就,第二,容易受骗上当。魔知道你心里着什么相,他就变化什么相给你看,还不如什么都不要,空空空,心包太空就是法身成就,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迷时想俗事,觉时修空观
我有时也会糊涂,有时也会醒来,我是一时晴来一时阴,一时觉来一时迷,糊涂时脑子在想这个事情,那个事情,醒过来了就会修空观,一观天空,屋顶也就没了,一片蔚蓝,像这样子修两分钟也好呀。咱们修的时间实在太少,但是穿马路千万不能观天空(众笑),一不小心对面卡车来了,你一听紧急喇叭声,“迪——”心一慌么,这个时候你两条腿会腿碰腿,也不知该往前往后还是往左往右,所以不能死板板,修行要活学活用。
外道为升天,佛教出三界
禅有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世间禅不出三界,出世间禅出三界。世间禅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四禅在八定里,四禅定加四空定,八个。再加一个,未到地定,还没有到初禅定之前,有个定,叫未到地定。那么出世间禅呢,也修四禅八定在八定后面加一个定,叫灭受想定,这是外道不可能有的,修好这个定,就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要灭掉受想两蕴。进入灭受想定,那就不再进入生死流转。外道求升天,越高层天的寿命越长,境界越殊妙,所以他们认为已是彻底究竟了,其实没有彻底究竟。
烦恼没断尽,不可能了生死
我们修的就是出世间定。只有定力才能了生死,方便法门仅仅是方便,你到他方世界去做众生,仍然叫众生,烦恼没有断尽你不可能了生死,这是释迦佛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是能不再流入恶道,到了这样好的环境里,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你就不容易退,在你没有见阿弥陀佛前,你在莲花里也出不来,就像进保险箱那样,所以称为“不退菩萨”。
忘了自己佛性,不知何时才能成佛
至于要证果了生死,还是要根据释迦佛讲的,要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禅宗的六祖慧能是个开悟的人,他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句话唸佛的人就听不进去,其实我理解六祖是好心,是要你别忘了你自己的佛性,忘了自己的佛性,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成佛。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3)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到底是本乡本土好啊
本次提要:
·国外生活,比不上本乡本土习惯
·四大菩萨的道场,可没有搬个家
·生活在娑婆世界,就该为娑婆世界众生作贡献
国外生活,比不上本乡本土习惯
再看看现实,打个比方,政策刚开放时,一片出国热,成了洋迷出国迷啦,“月亮是美国的好”,事实呢?现在有不少人说:“我几年前想出国,现在不想了。”为什么?看看国外回来的人,也有很落魄的,在国外还有人愿意出卖自己肾脏,因为他没钱。再看看我们祖国呢?很多人富起来了,不少还成了亿万富翁,而且我也富了,那我何必出国呢?到底是本乡本土好啊,本乡本土生活习惯呀,亲戚都在本乡本土。祖国才是我的母亲啊。
四大菩萨的道场,可没有搬个家
同样,看看我们娑婆世界,照样有证阿罗汉果的,何必到他方世界去证阿罗汉?四大菩萨的修行道场全在中国,他们可没有因为开放了,全搬到美国去了,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在中国,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在中国,即使很想去极乐世界转一圈,心也应该在娑婆世界,速去速回。好比有支歌:出国的人应该,“洋装穿在身,一颗中国心。”
生活在娑婆世界,就该为娑婆世界众生作贡献
有的修行人就喜欢跑,中国四大名山朝了八次,两年朝一次,一共十六年,还想周游全世界,有首唐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还不是少小离家,大都老大离家,“乡音无改鬓毛衰”,白了,头发白了,等你不退菩提心再回娑婆,娑婆世界没了。因为你到他方世界去走一圈的年份跟你出国的年份可不能比,等你花开见佛,下品下生的莲花要十二大劫才开,相当于161亿万年,你面见阿弥陀佛,还得从头学起,等你修成就了,再用神通飞回来度众生,娑婆世界早就毁灭了。所以要报恩就该在娑婆世界报,我们一定要在活着的年代里尽我所有作供献,一切都为了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娑婆世界的佛教的弘法事业,为了正法久住,今天讲到这里。(2001.5.25 第三讲完)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4)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戒学止恶修善,定学定动止散
提要:
·戒学止恶修善,定学定动止散
·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
·不断烦恼的人学到的智慧,仍是世间智慧
·不能断尽烦恼的一切美好都属于世间善法
·要以佛法知见来明察事理
·佛法觉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并非真实的佛教
·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修行白修了
戒学止恶修善,定学定动止散
释迦佛全部教法归纳在戒定慧基本三学里。戒学是止恶修善,定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自己能够控制得住,达到澄清混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禅定包括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成自度度众智慧能力的培养锻炼。
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对事理不明察,这个人就没有智慧。我们所说的没有智慧不等于一懂不懂。不能明察事理,看问题就看不深,看不透,有时候自己看偏了也不知道,经常错怪别人,搞错事情,在世间上就说这个人没有什么智慧。
佛法里的明察事理是根据你断烦恼不断烦恼,能断烦恼的叫正见,执着烦恼的叫邪见。邪了怎么能出生死呢?
不断烦恼的人学到的智慧,仍是世间智慧
一个不断烦恼的人学来学去仍是世间智慧。世间上人都不断烦恼,即使有的人表现得好一点,他还是有烦恼。他自身保留的烦恼没有决心把它断掉,靠学到的世间法的影响、良好环境的培养,即使比别人好得多,但他从不去研究和要求自己把烦恼断尽,仅仅是发展世间上的学问,极力去研究世间上的外在环境,这些都属于心外求法。讲到这里你们就明白,“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不能断尽烦恼的一切美好都属于世间善法
我们承认世间上的一切学问都很好,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这有什么不好?但是跟我们佛法要断尽烦恼这条路子相比,仍然是两条路,所以他们只能称为世间善法。
要以佛法知见来明察事理
人类为万物之灵,畜生尚且懂得改善自己的生活,何况人呢?所以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更高级的是要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清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所应该有的崇高的素质。佛法建立在世间善法基础上,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可是又超越了世间善法,所以我们明察事理,要以佛法的知见来明察事理。世间上认为这个事情可以做,佛法认为这个事情不能做,我们就不能做,这是个原则,这是个标准。
佛法觉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并非真实的佛教
末法时期众生就是不能明察事理,佛法的觉悟逐渐降低,世俗的污染思想逐步提升,那么形成一种相似佛教,而非真实的佛教。譬如这么说,两幢房子,一幢是高楼大厦,一幢是古代传统寺庙的形式,信佛的人他就会朝这儿走,不会朝那儿走,因为这个地方很像,像佛教,可是里面呢搞的不是佛教,你说不是佛教嘛,也带了一点佛教的气息,这种都叫相似佛教。
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修行白修了
明察事理可不能依照现在那些不清净的佛门,搞歪风邪气,搞名搞利,以这样的目的去明察,那我们修行就白修了,我们的一切希望也被扑灭了。我们的希望是要断烦恼,要了生死。度众生也要以佛法的觉悟去度众生,千万不能以末法时期的方法去度末法时期的众生,这是极端错误的。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5)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
提要:
·“大疑”是高层次的疑,也就会出现“大悟”
·大学生的疑要比小学生的疑,水平要高得多
·知见颠倒,就离开了真理
·知识分子缺少经验,常会从形相上判断错误
·佛法是把世间上的颠倒再颠倒过来
·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
·惑未去怎能见真,烦恼重的人哪来开悟
·高僧跟名僧是两码事
“大疑”是高层次的疑,也就会出现“大悟”
“去惑见真”,能不能见到真谛,能不能真正悟到,不是凭你嘴巴说,要根据佛说的法。烦恼去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去不掉,你不会开悟,即使悟也不过是小悟,不可能大悟。好比小疑小悟。即使把小疑悟通了,也不过小悟。有人说大疑不是更不好吗?你还不懂什么叫大疑,也就谈不上大疑好不好。所谓“大疑”就是高层次的疑,只有在深入经藏,智慧逐步提高时才会产生。才会出现“大疑大悟”的境界。
大学生的疑要比小学生的疑,水平要高得多
一般都理解成小疑比大疑好,我分析是大疑比小疑好。譬如一个大学生,有个大学里的题目他疑惑不解,一个小学生会有吗?大学的课程小学生都不懂,哪会去疑大学里的题目?大学生对大学的题目解答不出来,比小学生对小学题目解答不出来水平高得多。
知见颠倒,就离开了真理
人们知见常发生颠倒,世间上也是这样,某个朝代也好,某个时代也好,某一个风气也好,某一件事物也好,人们总朝着对自己的贪求有利的方面去说,结果就离开了真理,离开了全面,形成了颠倒。
知识分子缺少经验,常会从形相上判断错误
例如,十年动乱时期,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要打倒。知识分子把小麦说成韭菜,就说知识分子还不及老农,这话虽然也有道理,可是片面啊!知识分子从形象上判断错误,是因为他没有经验啊。你只要给他说一说,这是小麦,这是韭菜,他就明白了,这就等于是个小学的疑问。可是人家农科学校学了多少年的科学种田的方法,你老农能一学就懂吗?
佛法是把世间上的颠倒再颠倒过来
佛法是把世间上的颠倒再颠倒过来,假如你从世间上道理去理解,去判断佛法,你仍然是颠倒。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等于说世间法就是佛法,这个等号划不上去的,否则佛又何必说出世间法呢?
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
末法时期的人进了佛门,既不肯虚心当小学生,学了一点尽是自己讲一套,种种烦恼的表现,我慢贡高,自信过强,好表现自己,全冒出来了。这些人偏偏是很幼稚的烦恼众生,可是他们自己觉得了不起。以前就听说:“现在年轻人一进佛门,看了几本人写的书,就傲慢得不得了!”一个人有了傲慢,他再也不会懂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所以不能以违背了佛法的标准来说你是明事理。
惑未去怎能见真,烦恼重的人哪来开悟
如果一个烦恼脾气很厉害,贪瞋痴泛滥的人,他说他开悟了,千万不要相信他。去惑见真,要去惑才见真,惑都没有去掉,哪能见真呢?一张嘴巴说来很轻巧。即使他有名气,名气是最哄人的东西。
高僧跟名僧是两码事
高僧跟名僧是两码事,高僧是有成就的修行人,品德高,修养高,他能够在戒律上、菩提心上有高洁大行,那叫高僧。即使他没有证果,可他确实是在努力进入圣人之流,而有所成就的修行人。高僧会有名,有名不一定是高僧。有些名就像滚雪球了,越滚越大,有钱就有名,有名就有钱,钞票越多,名气越高,名气越高,人越多,人越多,钞票越多,是像滚雪球滚出来的。高僧十方普闻,名气大,这才叫名不虚传,像观世音菩萨名闻十方。品德都没有高,出名还不是虚名?还不是给自己的烦恼痛快痛快,舒服舒服的名?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6)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智慧是解脱之门
提要:
·要见名就怕,有利就苦恼,常担忧修行没修好怎么办?
·世事就象万花筒,既自傲又担忧
·站在烦恼上等开悟,就像站在地上想把头伸到月亮上去
·“依教奉行”就是慧学的培养锻炼
·智慧是解脱之门
要见名就怕,有利就苦恼,常担忧修行没修好怎么办?
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名僧。像如今时代,名望大的僧人整天忙着坐飞机出国,一年内拍照也不知道拍了多少,照片当中一个人肯定是名僧。现在的名僧跟古时名僧大不相同,说说风趣话,我年轻时候虚云老和尚这个名声很大,他到上海玉佛寺讲经,120岁,出来的时候两个人扶着他出来,其实,虚云老和尚又不要人家扶,旁边人偏要扶,他有什么办法?我一看,一个又缩又瘪的老头子。可是现在有些出家人瘦的也发胖了,常是圆桌面上座上客。
四众弟子都应该看见名要害怕,有了利要整天的忧愁苦恼,常要担忧修行没修好怎么办。
世事就象万花筒,既自傲又担忧
世俗人很奇怪,想想也挺好笑,妈妈有了一个女儿,以女儿为千金,难免替女儿操心,有时以女儿为傲慢:“这种小伙子要他干什么?配得上你吗?”有时候又怕女儿嫁不出去。世间上的事情,就像个万花筒。
站在烦恼上等开悟,就像站在地上想把头伸到月亮上去
佛门里怪事也多,一个修了几十年的人,竟然被一个年轻人看出来快要开悟了。这是一个年轻人对我说的话,我只好付之一笑,因为我抓的是佛法的道理,你打击我,我也不会倒下去,你迷惑我,我也不会听了好话,心就轻飘飘了。
我在四川时,有个年轻人,据说他是修禅宗的,有一天跟我说:“我观察你,快要开悟了,还差一步,但你千万不要傲慢。”他提醒我开悟前不要骄傲,这话本身就是他自己的骄傲,他似乎在作我明师,也不知道他自己离开开悟还有多少步?好像他已经开悟似的。他进佛学院讲课,傲慢地说:“我今天讲的,可以说你们没有几个人听得懂。”站在烦恼上等开悟,就像站在地上想把头伸到月亮上去。还有的人宣扬出神通,有境界,能知道三世因果,谁来证实?断烦恼才叫修行,带着烦恼吹嘘没有意思。
“依教奉行”就是慧学的培养锻炼
“完成自度度众,智慧能力的培养锻炼。”慧学的功能就是要度自己,度众生。慧学就是佛法智慧,它的作用,它的效果,这些能力的培养锻炼,全靠依教奉行。依教,你总要听法啊,你不听法,佛法不懂,怎么奉行啊? 智慧是解脱之门,定学是激发真智必要的手段,戒学是防止堕落,培养善根,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三学互为因果,不可缺一。
智慧是解脱之门
“智慧是解脱之门”。假如有人想:“我们这个宗派,修的法门不用智慧,以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怎么也不相信。一个人没有智慧,尽做坏事,能往生吗?说:“临终时经善知识开导,他觉悟了,也能往生”,那就对了,还是靠觉悟往生,还是靠智慧往生嘛!
既然临终靠善知识给你的智慧,靠善知识给你的觉悟,你能猛然醒悟,恳切忏悔,那么又何必那么可怜,你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学啦?不好好忏悔,要等临终一刹那,善知识开导再猛然醒悟。我看这个时候也很难猛然醒悟,因为你养成了不要听法的习气,到那时善知识跟你讲几句法语,你也不会重视,很难起到猛然醒悟的作用。
佛法智慧是解脱智,不肯学法,不求智慧,不可能解脱。否则的话,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要让你颠倒写啦,佛法能由你的意思改变吗?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7)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禅定对根本智具有发动力量
提要:
·养成疲沓骄慢的习气,善知识开导也难猛然醒悟
·解脱要靠自己的觉悟
·禅定对根本智具有发动力量
·要发动心理,也要激发生理
·身体好要表扬,生病要找病因
养成疲沓骄慢的习气,善知识开导也难猛然醒悟
在修行路上最可怕的是疲沓,如果养成了一种没有力量的习气,有善知识给你讲话也不大顶事了。象的身体特别大,就因为它有庞大习气,大跟傲慢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象的性情特别傲慢。象非但身体大,皮也特别厚。你去刺它,疼都不会疼。你去惹它,象脚把你一踢就把你踩成肉酱。你必须要想个比它皮厚更厉害的办法,使它受不了,才能制伏它。象鼻子的皮并不厚,皮厚了怎么卷得起来?所以,象最怕象师用烧红的铁钩去扎它鼻子。
修行人常起烦恼也会养成皮厚和庞大傲慢的习气。还不如一个世俗人,佛门里好的习气也没有,坏的习气也没有,临终的时候听善知识几句话,因为害怕,他还会猛然醒悟。
解脱要靠自己的觉悟
善知识引导众生可不能误人子弟,把蛮好的一个有善根的众生搞得麻木不仁。要使众生知道真正的解脱是要靠自己的觉悟,自己不觉悟,谁也没有办法的,所以修行人要有惭愧心。例如再有名的针灸医生,给你打针灸,也要问你:“疼不疼啊?酸不酸啊?有感觉吗?”没感觉,只好再另找地方,因为你没有感觉就不起作用。
禅定对根本智具有发动力量
“定学是激发真智必要的手段。”禅定的力量具足,对根本智的开发就有发动的力量。“激发”两个字,有时语言的激发也能起作用,好的方面来说,你鼓励鼓励他,他气恼的时候你为他分析分析,让他明明理,安慰安慰他,也能起作用。如果被某些人利用过去,也会起不好的作用,俗话叫“激将法”,激将法一用,他会上你的当,因为众生的心态里边都有不服气的傲慢心,你一激,他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也不考虑了,本来还有个念头:“算了,算了,别跟人家去争,何苦呢?”只要你一激他,他这个老虎就会一下跳起来,来个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三国志》、《水浒传》的故事里,古人常用“激将法”来刺激人。水浒,这要唸水浒(hǔ),不能唸水浒(xǔ)。苏州过去有个浒墅关,同样一个字,要唸浒(xǔ)。佛学院有教古汉语的,学古汉语的都在听故事,还不如我刚才讲的水浒要唸浒(hǔ),浒墅关要念浒(xǔ),倒是实用。又如“恶”字,善恶的恶要唸恶(è),可恶的恶要唸恶(wù)。说:“现在大家都唸可恶(è)”,那么学古汉语学它干嘛?因为大家都是“可恶(è)可恶(è)”,你偏要:“差矣差矣,此字该唸恶(wù)也”(众笑)。佛经就是古汉语嘛,何必不学佛经里的古汉语,偏要学儒教的古汉语干什么?
要发动心理,也要激发生理
再回过来讲激,人是身体跟心理组合而成。我们听法,我们懂得佛法以后,懂得心有妄心、真心,智慧有世俗智、胜义智,懂得妄念不好,所以我们学修禅定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指心理。还有生理也要激发一下,释迦佛当年在河里洗了一个澡,接受牧女的供养,这就是为了调整生理。心理力量大,生理发动不出来,也有欠缺。
身体好要表扬,生病要找病因
我这两天总喜欢表扬哪个胖了。这次我到上海去了几天回来,看到在送佛像的一个女同学下巴下长了一点肉,我说“你胖了?”她说“胖了”。谁胖了表扬,谁生病了要批评,你怎么生病的?说“我晚上没盖被子”,“谁叫你不盖被子的?”生病不好,身子棒棒的好!生病要查病因,身体好,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8)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作用
提要:
·戒学是防止堕落
·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不可缺一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的作用
·恶性循环要切断它,改变它
·善知识能使你更善巧地改变过来
·戒定慧缺一,就打乱了循环作用的力量
戒学是防止堕落
“戒学是防止堕落,培养善根,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偷东西、喝酒、抽烟、赌博,人家总说这个人堕落。抽烟抽到后来被人称“烟鬼”,喝酒,“酒鬼”,赌博,“赌鬼”,人变成鬼啦,当然是堕落了。
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不可缺一
戒就是止恶修善,“培养善根”。修是指要拿得起来,“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原则。“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个不可以,如果可以缺一个,如来为什么要说三个?三学不全那是人们自己改变的。
佛教传到中国,一分宗派,有的就专门打坐,也不持戒也不听法;有的呢,专讲持戒也不禅定也不听法。有正见的人还能以平等心说句话:“我们这儿不学禅定,你要学禅定,你到傅老师那边去学。”还有的说:“咱们是修的,你要学,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的以专修为名,从不讲经。为什么不讲经呢?每个比丘都要弘扬佛法,佛制规定比丘托钵就是要给供养你的施主讲几句佛法作为报恩。更加奇怪,你不讲就别讲了,却大讲儒教的东西。那么现在又发展到儒教再加上讲《太上老君感应篇》,岂不败坏了佛弟子所应该培养的戒定慧。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学互为因果”戒持得好,修定的基础就好了,定修好了,开智慧就容易,你有了智慧,戒持得更加清净,能够修定,戒持得更加牢固,能不动摇,都是互为因果的。有句话叫循环作用,就是互为因果。循环有两种,一种叫良性循环,一种叫恶性循环。修行就是良性循环。如果你作恶,起烦恼、造业、受苦,受了苦又起烦恼,又造业,这是恶性循环,这样循环下去人就要下三恶道。再告诉大家,如果这个循环切断,事物就要变化,如果良性循环被你切断了,或者抽掉一个支分,良性循环就循环不起来了。
恶性循环要切断它,改变它
如果恶性循环你抽掉了一个支分,这个恶性循环就不大起增上的作用。例如一个人胆子小,没经过锻炼,上台一看,这么多人啊!心里害怕,紧张得看不清人的脸,中国人头发全是黑的,所以看下去一片墨黑,像是庞大的怪物,一紧张连身子都会发抖。虽然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可怖的、不适应的环境,你使他心理强壮起来,他也会不怕的。好比小孩上台表演,妈妈陪着,他也不害怕了。事物可以改变的,发生恶性循环的时候要打乱它,即使不能全部扑灭,抽掉一个条件,它就变化了。
善知识能使你更善巧地改变过来
那么善知识起什么作用呢?善知识能使你起一个更巧妙的作用。既帮助你改变,又会改变得非常巧妙,而且能够有把握使你成功,这样人就是善知识。
好比小孩子不敢独自上台表演,可以先参加大合唱,和很多人在一起,他挤在中间,就很自在。如果他是成年人,有理解力,可以告诉他,一千个人是一千个一拼成,你不要把它看成一千,可以看成一千个一,你对一个人不害怕,那么一千个一有什么害怕的?即使一千人坐在一起,你眼睛只看一个人,这是小王嘛,眼睛总要动,再一看,这是老李,其他人你就别管了。从前我见人就要紧张,后来我自己训练到能在大庭广众之中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啊,可以变的呀。
戒定慧缺一,就打乱了循环作用的力量
十年动乱期间有这么一句话:乱是乱敌人的司令部。所以我们一定要打乱烦恼的恶性循环的司令部,可不能把我们良性循环打得乱七八糟,那就不能增上,不能运转了,这些都是属于修行人应该懂的佛法智慧。所以戒定慧基本三学缺一不可,否则它没有办法不断增上,互为因果。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力量很微薄,听了邪师邪说,自己害自己。是魔王波旬邪知邪见的破坏,跟你自己的愚蠢,形成了修行力量微薄。下课。(2001.6.1第四讲完)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9)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提要: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出家人称“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顶礼
·给居士发红包,培福成了消福
·居士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
·比丘乞食,要为施主说法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上次讲到第二句。比丘译成汉文,称“乞士”,乞食行善之士。乞食是佛制的规定,比丘上乞佛法,养活自己法身慧命,下乞饮食养活自己的生命,所以一出家就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法要。乞是乞求,法你应该求,求法的时候要恭敬谦虚,包括听经听法。不管讲法的人是谁,只要他讲的法是佛法,没有讲错,你就应该对他说的法恭敬。这是佛的教导应该要遵守。
出家人称“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顶礼
出家人最好不要向居士还礼,因为出家人是“福田僧”,应该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一个众生能够恭敬出家人,顶个礼,他就有福气。你还礼了,在世俗人看来,这位出家人真谦虚,可是佛法一切都从智慧、大悲心出发,你向居士还礼,他跟你顶礼白顶了,因为你还礼还掉了。
给居士发红包,培福成了消福
末法时期种种的错误对佛教不利,对出家人也不利,对居士更不利。譬如说居士为三宝事参加劳动,是培福,现在有的发给居士红包,或给他工资,居士照样拿了,这成了世俗一套,而不是培福了。
前两天还有个居士告诉我,师父要给红包,别人都有,就是他不肯拿,偏要给他,他来问我:“我拿了再还给师父,可不可以?”我说你还不如不拿,他又问我:“我姐姐给我的钱可不可以拿?”我说可以。
出家人请居士去讲法,给来回旅费,居士可不可以拿?居士自己有旅费,最好也不拿。除非你经济困难,可以拿一点旅费,目的是为了能够去讲经说法,使众生得利益,否则你自己负担不起去不了,结果使广大众生听不到法,那岂不更不好?
我对这一点非常严肃。居士要参加劳动,要培福。这儿所有的老师、工作人员,一律不拿工资,因为你参加劳动也是发菩提心。
有人说:“这位大和尚心量大,居士在法会上帮点忙,每人就发一个红包,大和尚待人很宽厚。”居士拿了钱心里就高兴,却不知道拿错了。为佛法办事情,不能有世俗人情,在寺庙里劳动,烧火、挑水,最多吃饭不付饭钱,这是最多了。
法上有句话说:“三宝财法应守护”,三宝的财物,都应该要好好地守护,不要浪费。
居士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
既然女众部也让你们居士来学,你们应该要知恩报恩。说:“我参加劳动已经报恩了”,这样报恩报得太小了。法上的恩可没有数字啊,没有数字的恩必须要用没有数字来报,即使你的爸爸供养女众部几千元,也报不了法的恩,钱是钱,法是法,联系不起来的,钱是物质上培福,你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所以居士来学的,要好好发心,将来即使不出家——出家不能勉强,但你至少要能弘扬正法,广度众生,要发这样的心。
比丘乞食,要为施主说法
出家人应把在家居士看成衣食父母,在家居士要把出家人看成师父,所以佛制规定,比丘托钵也要报施主恩。报恩不要说空话,“我成佛了先来度你”,那太远了,这不过是发愿。那该怎么报恩?给施主说点佛法,哪怕说几分钟也好,这就是出家人对施主的报恩。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