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我今学毗尼
毗尼的作用是“善治”、
“调伏”、“灭”自己的烦恼
提要:
·毗尼的作用是“善治”、“调伏”、“灭”自己的烦恼
·认识烦恼,对治烦恼,都要靠自己
·受了戒要学戒,学戒要持戒
·培养人才要着重培养人
·要认识自己烦恼就要有慧
毗尼的作用是“善治”、“调伏”、“灭”自己的烦恼
~毗尼,秦言善治,亦云调伏,亦译灭。
“我今学毗尼,令正法久住”,“毗尼”译成汉文,叫“善治”,善于对治自己的烦恼,“亦云调伏”,又叫“调伏”,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亦译灭”,能够灭掉自己的烦恼。“善治”“调伏”“灭”,这三个词连起来非但能够圆满地解释毗尼,而且讲明了修行的步骤。首先要“善治”,自己的烦恼自己要善于对治,就像你们现在学一点医学,以后生了病,就能够知道自己是什么病,该用什么药。对付烦恼也是这样,自己有哪些烦恼病先要知道。看病,首先要发现病人的症状,然后再去找体内的矛盾,研究得细致一点,还要看到近因是什么,远因是什么?往往今天的病并不一定是今天所产生的,以往就已经种下了这个病的因,仅仅是今天发作罢了,治疗近因是治表的对治,治疗远因是从根本上去治疗,所以两个都要明白。
认识烦恼,对治烦恼,都要靠自己
对治自己的烦恼病不能老依靠善知识,善知识对你的训话,对你的批评,乃至于严肃的对你错误的指出,都是好的,但是不能够长期依靠,能长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为什么?善知识会离开、会老、会死,那个时候你依靠谁啊?所以修行人最要紧的一句话:靠自己。善知识不过是供你利用的工具,你利用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将来就得依靠你自己,自己去认识自己的烦恼,自己去对治自己的烦恼,自己去灭掉自己的烦恼。戒律就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受了戒要学戒,学戒要持戒
学戒是为了要持戒,持戒就是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就好比什么情况用什么药。你学会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必须遵守什么戒条,你还要自己持,不能叫善知识替你持,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培养人才要着重培养人
培养人才首先要着重培养人,可是现在末法时期颠倒了,都是着重培养才,而不重视人的培养。佛学院毕业了,多多少少学到一点东西,可是人仍然这个样子。好比好人、坏人都有嘴巴,嘴巴不过是利用的工具,好人用嘴巴讲好话,教育众生,坏人用嘴巴,尽讲调皮捣蛋的话。所以人最要紧,将来你成就不是才的成就,而是人的成就,才成就不过给你一张毕业证书,或者给你一个专家名号,可是你怎么能了脱生死呢?所以不讲修行不讲戒定慧不培养人,整天搞理论,这就脱离佛教了,佛教讲修行,不是专门研究文化。所以,有五年学戒的规定。为什么学戒要五年呢?要学到你能持得起来啊,否则你受了戒即使戒本背得出,而自身却没有一点改变,反而会滋长自己的傲慢。
要认识自己烦恼就要有慧
从前我们碰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学过戒,懂的很多,居士们可以知道的规矩她也讲得很好,可是自身怎么样?火气特别大,人面前装模做样,换个地方可不像个出家人了,这有什么用呢?就算是有个“才”吧,“人”可没有培养好啊。所以说戒定慧三者不可缺一,着重戒,没错,好的,但还不够,还要有定还要有慧。慧是什么?慧就是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能海上师说过一句话:“要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这就是慧。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1)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我今学毗尼
法高人下流,师弟俱堕
提要:
·谄曲者,当面持戒,背后犯戒
·不要利用儒教道教来冲掉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
·为什么这个佛学院出来的学僧这么不讲规矩
·法高人下流,师弟俱堕
·礼节可假装,断烦恼才叫真修行
·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
谄曲者,当面持戒,背后犯戒
一个佛学院,或者一个丛林,能把戒律讲好,这在末法时期确实难得希有,值得赞叹,但是还要看一看这里培养的人怎么样。人大都有“谄曲”习气,如果不改掉,一辈子没得成就。当面一套很容易迷惑人,引人恭敬供养,背后一套,自由散漫泛滥。比如有个佛学院,表面上大家发心过午不食,挺好,背地里到了寮房煮方便面。有些人当面持戒背后犯戒,这就是末法时期。
不要利用儒教道教来冲掉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
人不提高,佛学理论只作为一种文化去研究,就好像现在有些人还在研究儒教,研究道教,可是看看他们为人呢,有儒教、道教的精神吗?更可悲的,有些人还把这些文化拿到佛门里来,冲掉了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而佛制的戒律是叫你对治烦恼、调伏烦恼、灭掉烦恼,要确实起到这个作用。
为什么这个佛学院出来的学僧这么不讲规矩
有个我从前的学僧,到某佛学院转一转,回来就非常傲慢,明目张胆地要他挂单的寺庙当家给他喝酒吃肉。有的还带着女的东走西走。昨天这里来了两个挂单的,也是那个佛学院出来的,据说很傲慢,随随便便进教务部打电话,时间长得没个完。昨天这两个人上衣也不穿,赤膊站在新大楼的楼梯口,况且这儿还有女众,这像什么样子?后来还跑到电脑打字房门口,等着跟里边的女老师讲话,等了很久,没人理他们,只好走掉。
法高人下流,师弟俱堕
为什么很多人都往那个佛学院跑?据说是那里高,人高法高徒弟也高,却出现了这样的修行人,怎能成就?如果我的学生出现了几个像这样的修行人,我也跟着他们下地狱,说你是老师怎么会下地狱?我不负责任嘛。当师的不负责任啊,要背因果的,师不好徒弟紧跟,紧跟到一起下地狱,或者徒弟不好师父跟他亲密,那么徒弟下地狱师父也跟着下去。所以对背因果的事产生共鸣,有共同的心态,很可怕的。不把人教育好,不真正去断烦恼搞搞形式有什么意思?
礼节可假装,断烦恼才叫真修行
昨天你们女众写的日记上有句话,“修行不要光停留在礼节上”,很有道理,礼节怎么好,也不见得会断掉内心的傲慢,礼节可以假装的,要真正断烦恼,才叫真修行。
五二年一天晚上,我到上海佛教青年会去听讲经,偶然碰到两个外国人也来听,男的很有礼貌,请女的先坐,女的坐好他才坐。解放前上海非常的洋派,总经理开招待会,就像现在的联欢请客那样,学外国人拿一双筷子敲敲盆子表示他要讲话了,一开口就是“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女士放在前面,解放后称这种叫做“资产阶级虚伪的礼节”。中国人学外国人,有时候还学出偏差来,某一时期就出现了女权过上,女权超过男权,也是男女不平等。所以要讲究真实的修行,礼节是好,修行人可不能以礼节为止了。 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治众生恶也。调伏~谓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灭~谓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
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
“善治,谓自治淫怒痴”,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我们一般称贪瞋痴,最不好的贪就是男女的淫贪;怒呢?瞋恨心一发作,就表现在怒上;傲慢就是一种极坏的愚痴,以傲慢为有面子、痛快,这就是痴,不明白就叫痴。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2)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我今学毗尼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提要: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戒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
·戒有止作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起大作用
·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
·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要停止,未来的恶要不出生
持戒的出家人,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
“亦治众生恶也”,也能够治众生的恶。因为一持戒,出家人的形象就好,身有威仪;口说柔和语;心具足智慧,以这样的形象就能治众生恶。因为美好的形象众生都会喜欢,会学习,会接受影响。如果这个众生跟你有缘,你可以教育他往修行路上走,因为你自身做了榜样,众生就很听话,很容易度过来。你这样引导众生皈依,持五戒,出家受具足戒,那么就能治众生恶。所以出家人是先走一步,后面的人就会跟上来。
戒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
“调伏,谓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过就是过患,非就是不对。戒能够锻炼我们身口意三业,粗犷锻炼成细柔,贡高锻炼成谦虚。尤其具足戒,条文那么多,这样锻炼下来肯定是越炼越细。只有细细地以戒律关怀自己,关怀众生,才能够制伏过非。所以戒能够调练三业,这个调练“通于止作”。
戒有止作两个方面,都能做到起大作用
戒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止,一面是作。从广义上讲,两面都要做到,比如不两舌戒一面不能说两舌离间的话,是“止”,一面要多说团结的话,叫“作”。不偷盗也是如此,不偷不盗,同时还要广行布施供养。要止住十恶业,同时也要修习十善业,两面都能互相因果,互相促进,双管齐下,才能够起更大的作用。你能懂得布施供养,当然你也不会去偷人家东西;你不偷人家东西,慢慢你就会心量放大,贪欲自然地少下去,就容易做到布施供养,愿意帮助别人。
有一种病态的偷。据说从前某个银行经常被偷,后来破案了,是总经理的太太偷的。你说滑稽不滑稽,她的钱是多得用不光,可她就是喜欢偷,偷来了把钱往路上乱丢。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是病态。我们说起来叫做习气,虽不为供自己享受偷,但也要背因果的。真正造恶业的偷,那就更坏了,因为他不仅仅是习气,他完全是由于恶心而造恶。 “灭,谓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戒律就是灭恶的。灭有三义:1、灭业非。(论云,灭恶故名曰毗尼)2、灭烦恼。(律云,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制增上戒学)3、得果。(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
灭有三个意义:一、灭业非。“论云,灭恶,故名曰毗尼”,毗尼的意思就是灭恶。要灭掉自己不应该造的业,业非就是造的业是不对的,当然指的是恶业了。这些内容戒律里全有细致的说明。第二个意义:灭烦恼。“律云”律藏里有说,“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佛说为了使贪瞋痴完全调伏灭尽,“制增上戒学”,所以制定戒律。为什么称增上戒学?灭掉恶增上,灭的功德增上,善法增上。灭还有第三个意义:得果。戒经上说,“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你明白了持戒清净和有智慧能够使你得到第一道,也就明白了以戒为师的重要意义。第一最重要,也包含着是第二第三这些含义的基础。一切修行都要在戒律的基础上增长功德,哪怕戒律有开许,你也要按照你的实际情况,根据你受持的戒律来开许。你持的律仪戒,有律仪戒的开许方法,你持的菩萨戒,根据菩萨戒的条文开许,你持的密乘戒,根据密乘戒的条文开许,而不能够自说自话乱开。 毗尼有五义:一、忏悔,二、随顺,三、灭(众中诤论),四、断(烦恼),五、能舍(恶见)。
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要停止,未来的恶要不出生
毗尼有五种意义,第一忏悔,第二随顺,第三灭,第四断,第五能舍。就是说把戒律行持起来,这五种意义都有,同时必须要具足这五种意义你持戒才起作用。第一要忏悔,过去的恶要忏悔,现在的恶马上要停止,未来的恶不让它出生。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恶忏悔,你觉悟不高,今后还会随随便便去做。忏悔不等于唸唸忏悔文就算忏悔过了,要讲究实际,实际是什么?在佛菩萨或者师父面前认个错,今后改过不再做。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提要: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
·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能舍恶见,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
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
随顺,随顺能够获得种种功德,随喜功德也从随顺来,和合功德也从随顺来。现在众生只要别人随顺自己,不肯去随顺别人,这是没有放下我执的表现。应该是自己去随顺别人,在丛林里,在团体里自己要随顺大众。要随顺善法,不随顺恶法,如果是恶法,哪怕很小的一点点,也不能随顺,要坚持原则。
比如社会上人请出家人吸烟,出家人可不能随顺他,也吸起烟来了。佛教是最讲究原则的,讲究原则才有正知正见,原则一放松,邪知邪见泛滥,你说你的道理,他说他的道理,各人各有一套,那不是乱套了?所以只能随顺善法,不能随顺恶法。又比如说,上课时一个人怄气出去了,一个同学好心陪着劝劝他,第二个同学也跟出去安慰他,第三个第四个也跟出去,课堂还像什么样子?安慰是希望他快快觉悟,把他转过来到课堂里来上课,并不是跟着他倒转。恒顺众生是为了度众生,可不是为了让他称心如意,把你度过去跟他一起烦恼,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随顺感情,不讲原则就形成了小团体,一帮一帮就是这么形成的。
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
第三个灭,灭掉大众中的争论,这个争是口头上的争论。众生有个习气,不服气,只要你一句来,我必有一句去,谁也不肯先停。即使先停了,还要说几句留个尾巴的话,“好了,好了,我不跟你多说了。”“好了,好了,别多说了。”那么你就不要再说了,他还要说,“好了,好了,就算我错了。”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即使嘴巴停下来了,心里边的气可没有消掉。
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能舍恶见,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
第四个断,断烦恼。
第五个能舍。恶见最难舍掉。人有了恶见就容易做恶见的保皇派。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的知见,如果这个知见不恰当,就成了恶见。今天下课。(2001、6、29第八讲完)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3)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忏悔能表现在现实上,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
提要:
·忏悔是认错改正,能知忏悔就是好
·能检查自己的错误,是个能放下面子的人
·出家众提高了,能为居士作好榜样
·学生错了不认错,学下去就有困难了
·忏悔能表示在现实上,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
·不要前面恶业尚未忏净,今天的恶业又起来了
·三次不接受别人的忏悔,你就有罪了
忏悔是认错改正,能知忏悔就是好
上次讲毗尼有五种含义:一忏悔,二随顺,三灭,四断,五能舍。一个人经常会发生错误,做错事情,或者扰乱别人,乃至伤害别人。最容易扰乱和伤害别人的就是语言。所以自己要懂得忏悔,认错改正。对大众有影响的,严重的错误,应该向大众忏悔。能够自发地向大众忏悔是件好事情。
能检查自己的错误,是个能放下面子的人
我在五十年代时,讲的是心理方面和人生智慧的一些内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容易认错,而且放得下,记得有个病人学生,有一天跟我认错,并说请允许他向全体同学做检讨。我说可以。但是过两天又要求向全体同学再做检讨。我说检讨过了就可以了,虽然嫌他太罗嗦,但是他没有面子观念,放得下,肯认错,这不能不说是个优点。假如跟大众没有关系,那就个别忏悔一下也就可以了。
出家众提高了,能为居士作好榜样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居士有居士戒,佛学苑有规章制度,也有种种的纪律要遵守,有错应该要认错的。这儿主要是讲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因为佛弟子以出家二众为主。我们从事佛教事业,我们的观点就是以出家众为主,出家众提高了,能做榜样,居士就会受好的影响,好比装香的盒子熏久了,这个盒子也会香的。
学生错了不认错,学下去就有困难了
假如居士对出家众做错了事情,那更需要忏悔。老师对学生讲错话了,也要说明一下,表示一下歉意,这也是一种忏悔。学生在老师面前有错,那更应该要认错。因为老师对你有恩啊,何况你以后还要学下去。如果你不认错,不想改正错误,那你就很难保证学下去。
忏悔能表示在现实上,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
在佛学苑里,出家众,居士众都是学生,可是在戒律和要求来说就不同了。出家众对自己的要求高,因为他戒律严密,而居士只有五戒,所以在内心和生活上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出家人有错更应该悔改前非。忏悔法是很重要的,忏悔就能使四众和合。现在末法时期佛弟子,忏悔法不用在实际上,而停留在形式上,想忏悔自己的业障就唸忏悔文,却又不肯表示于现实,自然在修行上也不能依教奉行。
不要前面恶业尚未忏净,今天的恶业又起来了
在我身边学法的学生,也有几个学了几年又到其他地方去学了,据说他们在那边修金刚萨埵忏悔法,发心圆满十万。可是修的人却经常跟人吵架,前面恶业尚未忏悔清净,后面的恶业又不断在积累,那就永远也忏悔不清。我不主张把持咒拜忏看得这样神奇,而是应该把改正自己的过错看成是实际效果。
三次不接受别人的忏悔,你就有罪了
忏悔能使大家团结。有人说,“我向他忏悔,可他还是生我气。”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再去忏悔一次。头一次忏悔,他不接受,还讽刺你几句,“假惺惺来打招呼,你这个人我看穿了。”第二次忏悔总算不说话了,头一扭,鼻子里一“哼”!怎么办?我教你第三次再去忏悔,如果第三次他不理你,你不必忏悔了。因为你的罪清了,而他有罪过。佛教里有个规矩,别人来跟你求忏悔,最多三次,你一定要跟他和合,一定要说几句好话。说,“我也有错的地方,没关系,事情过去就不提了。”这样做,四众弟子就和合起来了。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4)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不尊重法的人,罪过会越来越大
提要:
·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不听法是傲慢
·不尊重法的人,罪过会越来越大
·只要不坏,何必争口气,不随顺他人
·依戒能灭大众中的争论
·依戒断烦恼,要当机立断
·要在大众里考验自己能不能降服烦恼
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不听法是傲慢
现在四众弟子确实长期以来不能和合。拿出家人跟居士来说,居士看不起出家人,反过来出家人也看不起居士。拿我这个老师来说,在有些寺院讲经也有出家人来听,很少,居士是越听越高兴。有的出家人不听,说,“居士讲法我不听。”比丘戒里有没有这个规定我不知道。我知道菩萨戒里有规定,四十里路内有人说法,你不去听你犯戒,而且佛说,代如来说法的人,你要作大师想,大师就是佛,因为他讲的是佛法。
不尊重法的人,罪过会越来越大
或者说,“无论讲得多好,说到底是居士。”难道居士讲的佛法,是居士的佛法,跟出家人没关系?难道居士按佛说的法来讲戒定慧、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四摄法跟出家修行没关系?佛说要“依法不依人”,出家人更应该依教奉行,而不应该依人不依法。所以说这是人为的障碍。起源于自己不懂法,不虚心,没有惭愧,也没有一颗尊重法的心。越是傲慢,罪过背得越重。
只要不坏,何必争口气,不随顺他人
第二随顺。凡是主意不坏,即使不是你的主意,是别人的主意,也不要争来争去,随顺一下。在我身边的同学会发现一点,很多地方你们问我,我都说好,随顺你。即使我心里感觉有点不妥,我考虑一下,仍然说好,宁愿事后我再改正过来。因为生活上的小事,只要不坏就行。如果是坏主意就不能随顺了,我就不能说好了。只要不是坏事情,何必为了争口气执著得这么厉害?咱们是修行,可不是练“气”功。
依戒能灭大众中的争论
灭,如果前面两条能做到,灭掉大众中的争论就容易了。“争”,争来争去无非一个我执。如果你说的有道理,对方偏要跟你争,这是他的我执。如果这两个人都不肯放下,不能叫说得不错的人放下,依了他,把事情搞坏了咋办?你必须再说说明白,再强调一下你这个主意的好处,这是为把事情搞好。如果你已经说清楚了,他偏不服气,心里不痛快,这是他的我执。
依戒断烦恼,要当机立断
对烦恼要断。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起烦恼的时候就是你修行断烦恼的好时候,你不起烦恼怎么能断烦恼?一辈子闭关当然了不起,在这样长期的单调寂寞的生活里,他能安心得下去,或者在思维中得到经书里的智慧,或者用功修禅定,禅定中有所进步,这些都是闭关的功德。可是在关中没人惹他,不起烦恼又怎能跟烦恼打仗呢?虽然避免了跟烦恼打败仗,但也失去了跟烦恼打胜仗的机会。闭关出来以后,遇到外面烦恼的环境,你能打胜仗吗?比如有的师范学院出来的老师,还跟学生吵架,居高临下,等于在出自己的气。尤其是搞体育的老师,火气更大,竟然在操场上跟学生打架。
要在大众里考验自己能不能降服烦恼
修行人主要是断烦恼。所以在宗大师法流里学修并重,为学而修,为修而学,不能长期闭关,闭关一段时间就要出来弘法,跟众生打交道,考验自己修行得怎么样,考验你在众生里能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50年代我在上海,看到有人在寺院客堂里跟几个人夸夸其谈其闭过多少年关,可他60岁还俗后又生了几个儿子。(众笑)他照样以闭关为自豪。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5)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
提要:
·闭关而未断烦恼等于枉费岁月享清福
·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
·修行不能有福气就享受,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
·从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
·心苦才能出智慧,修行生活就是断烦恼
·不舍恶见不可能成就
·讲法太浮面,不能明法义,讲错了背罪过
闭关而未断烦恼等于枉费岁月享清福
这个寺院从前叫班禅大师纪念堂,里边有班禅大师的像,他跟清定上师讲,这个铜像当年是他铸的,他现在等钱用,要拿回去当废铜卖掉。可见你不断烦恼,闭关也没有用啊。在里边岁月在流过去,从来也没有跟烦恼打过一次仗,等于享清福。好比有钱住宾馆的人,只想环境舒服,在自己的虚荣心上也有面子,还有宾馆服务态度好,能满足自己的傲慢,这就不叫修行人了。
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
没有烦恼的地方,你怎么断烦恼呢?譬如一个将官今天要出去消灭土匪,“据情报,那个地方没有土匪。”没有土匪你去打什么仗呀?滑稽了,没有土匪也带着士兵去。“冲啊!杀啊!”等会儿“咚咚咣,咚咚咣”庆祝凯旋回来。释迦佛叫我们跟烦恼打仗,打胜它。末法时期众生专门找没有烦恼的地方修行,完全脱离释迦佛的教导,这样是不能成就的。
修行不能有福气就享受,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
如今真正苦修的地方可能没人去了,除非是有真发心的。现在修行人的住所一进去全是最新设备,有了电风扇,还有空调,沙发,席梦思。客厅是富丽堂皇。再讲到方丈室,按我理解,如果说错了,当作笑话就是了,方丈意思就是他住的寮房一丈见方,所以叫方丈。一丈十尺,现在方丈室多大,嗯?还有地毯。居士也喜欢去,觉得看看也好。
前几年上海有个风气,装修门面,整个淮海路装修得真是豪华!很多超级市场,精品市场,在附近工作的,趁中午下班总要到淮海路走一走,有不喜欢走的就说:“你又不买,去干什么呢?”他回答:“去看看也舒服啊。”
从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
现在寺院大都不讲修行了,仅仅两堂功课,还是做个样子。寺院讲排场、装饰、豪华、舒服,所以人去得多。从前寺庙里没有空调,风扇也很少,木板床也是普普通通。这些老房舍,从前修行人的寮房,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
心苦才能出智慧,修行生活就是断烦恼
修行要苦修,苦修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苦,还有心苦,心苦才出智慧!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受了戒律,整个的生活就是为了断烦恼,同学惹你起烦恼正是你断烦恼的好机会。
不舍恶见不可能成就
第四舍,舍掉恶见。恶见能舍是好事,舍不掉就成了执著。执著恶见最可怕,最危险。宁愿千生不悟,不可一生错见。一千生都没有开悟,不要紧,以后总会开悟的,但是你这一生知见错了,就没希望了,就会一直错下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纠正过来,还要你自己觉悟,愿意纠正。有句俗话,“初一当初二了,一年错完。”如果你第二年还不纠正,第二年仍然错下去。执著恶见不可能成就,只有掉三恶道。
讲法太浮面,不能明法义,讲错了背罪过
讲经说法,首先要具足正知正见。即使你会讲经,你不把法义阐明了,不启发听的人悟到正知正见,仍然作用不大。讲法讲得太浮面就不明白法义,讲错了就背罪过。例如讲六波罗密中持戒波罗密,第一不杀生,要吃素,多放生。第二不偷盗,只要不做强盗就可以了。第三不妄语,不要去故意说假话,说说方便妄语好了。第四不邪淫,不主动就可以了。第五不饮酒,只要不酗酒什么酒都可以饮。这样,反而教人犯戒了。所以知见不能错,法义要搞清楚。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6)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令正法久住就是最大的菩提心
提要:
·知见错误,修行就会走歪路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
·菩提心不能只唱唸,要讲实际
·令正法久住,主要在法上,理论与修行都要能传下去
·法上不深透修行没有实践的方便等于空谈
知见错误,修行就会走歪路
再说忍辱,“有人说我脾气坏,我本来脾气很好,因为他坏,所以影响我了。我只骂了他一句,还算是忍辱哩。”这么理解知见怎会不错呢?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离开了佛法的精进都不正,咱们有一位同学过去在别的地方一天24小时唸佛,结果唸出毛病来了。这不能怪她呀,怪那个误导的人。可是知见错误的人并不认错,这就是恶见不肯舍掉。禅定怎么修?不听佛法的人会说:“盘起腿来什么也不想。”那是外道定,一得好处更难放下,这种人最多生无想天,福享完了再掉到人间做白痴。第六智慧,有人说只要唸佛就能出智慧,那释迦佛何必讲49年法呢?智慧要从佛法中来,主张不听法不学法的邪见,根本出不了智慧。
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佛弟子应安住自己于律仪,安住他人于律仪,佛涅槃时训,边地五僧,中国十僧,持律传戒,正法住世。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发愿求生净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中心的要点,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令正法久住。出家不能离开发菩提心,应为发菩提心而出家。出家前无知,只知道出家好,好在什么地方又说不清楚,出家以后师父就要教育了,令发菩提心,令正法久住!受戒也是为了令正法久住。如果不以戒为师的话,佛教就变掉了。所以有要发心出家的,赶快培养菩提心。你们已经出家的同学,要修好菩提心。还有的同学关心着受戒的事情,那么何不趁现在还没有受戒之前,好好地发发菩提心呢?
菩提心不能只唱唸,要讲实际
菩提心不等于唱唸,我52年进佛门,天天听经,听经完了,回向文中有,“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至于到底发了没有,那就不知道了,发了菩提心又有什么表现就更不知道了。拿我来说,我能够坚持弘法到七十多岁,也是少见的。一般来佛学院当老师,不拿工资的很少,即使不拿工资,这个报销,那个报销。即使什么都愿意发心,到了60岁了,要了生死了,走得个快。如果你们来这儿学习的同学认为,佛学苑管得严,条件差,很苦,但有圆满的正法可学可修,你能留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讲究实际。
令正法久住,主要在法上,理论与修行都要能传下去
令正法久住,主要在法上。娑婆世界的佛法不能衰落,不能架空,不能出偏,更不能很快地消灭,也不能让它变成一种表面上的学问,一种文化。正法久住,要通过实践,要出人才,什么人才?并不是你听过什么经,理论上会讲一些干条子,而是真正要出修行的人才,还要一代代传下去。非但理论要传下去,而且修行的层次,亲证的境界,修行的功夫,也要传下去。
法上不深透修行没有实践的方便等于空谈
如果佛教只讲理论,理论又讲得不深不透,居士学了成了一种爱好,出家人学了成了一种工作。并不是光讲课就能够培养出人才,佛教的人才是讲修行。比如讲课,即使你稍微插一点实践经验,但没有具体的实践的方便,也等于空谈,如果讲错了自己没有发现,那就危害无穷。有个佛学院,为了知名度高一点,请一个大学教授来讲语文,知见一错,弄得很多人还俗,为什么?后来追究原因才知道,因为他在佛学院讲起爱情文学来了。如果佛学院里的老师真正佛法的知见没有吃深吃透,又不能广泛反复地讲深讲透,其中加入了个人的知见,如果成了错见邪见就会危害无穷。所以大家要发心,令正法久住主要在法上,法上非但不能偏,不能缺,而且要吃深吃透,并要依教奉行,那样才出人才。现在下课。 (第九讲完,2001.7.6)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7)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学法,是凡夫到觉悟的必要手段
提要:
·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成佛
·虚空没有圆,也没有满,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学法,是凡夫达到觉悟的必要手段
·到了彼岸,就不必把船背着走
·十方也是假名,宇宙哪有东南西北
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成佛
今天我们讲《律海十门》的“制戒缘起”,是男女两班合起来听讲,所以前几次在女众班里讲的头几句再提一下。“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我今学毗尼,令正法久住。”“稽首礼诸佛”,稽首就是顶礼,诸佛指十方佛,释迦佛讲大乘佛法时,告诉我们有十方佛,十方就包含了整个太空里所有的世界,每个世界里有众生,有佛、菩萨、罗汉。所有的佛,我们都要顶礼。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成佛。在我们成佛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心量放大,小心办小事,大心办大事,小心可以有小的圆满,不可能有大的圆满,要有大的圆满,必须要有大心。
虚空没有圆,也没有满,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画一个圆圈,随便你画多大,还是小,因为有一个圆的边把它圈住了。所以我们讲的圆和满,是辨正的。一只茶杯是圆的,一只碗也是圆的,一只大盆子也是圆的,这个圆都是有限度的。它们的满也是有限量的,茶杯里的茶水满了也叫满,水缸里的水满了也叫满。圆满不过是一个假名,要离开我们假名的圆满才有真正的圆满。离开了以后就没有茶杯这个有限度的圆,有限量的满,也没有水缸那样有限量的圆,有限量的满,什么都没有,就是无量,要无量才算真正的圆满。真正的圆满没有圆也没有满,虚空无量,虚空没有圆也没有满,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学法,是凡夫达到觉悟的必要手段
凡是讲到佛法都不要忘记,一切法自性空,自性无所缘。语言文字也是如此,一笔写不出两个王,一开口不能把所有的话同时讲出来。所以语言文字,并不是最彻底究竟的东西,而是我们凡夫众生为了达到觉悟,在学法过程中必要的手段,必需的工具。佛讲的法也是如此,如果你执著于佛的法,就永远不能圆满。如果你能够把你执著的心,执著的法全部放下,你就能达到圆满。因为我们是大般若宗,所以我讲法的时候常会提到这样的道理。
到了彼岸,就不必把船背着走
说法仅仅是药,药本身就是被病人利用的东西,正常人需要什么药?病人才需要药呀。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有烦恼病,所以才需要法。你抓住了也不对,你不要也不对。病人不吃药对吗?你病好了把药一直吃下去,你永远是一个病人。没有过河的时候,需要船,你不能不要船,你过了河,你不能再把这个船背在背上走。
十方也是假名,宇宙哪有东南西北
十方诸佛,十方也是假名。宇宙哪有东南西北?我们地球上有东南西北,这是人类在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经验,是使人类能更恰当、更方便地过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手段。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况,人类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词,我们因此就能把问题说得清楚了。
比如太阳出来的方向叫东方,太阳下去的方向叫西方。比如人名字,一个叫国栋,一个叫国梁,原来有这两个名词吗?没有。这两个名字是爸给他们安立的名词,是为了方便呀,即使叫老大、老二,还不是名字?如果没有名字呢?几个孩子在玩,你要去叫他,“哎,过来!”大家朝你看看,叫哪个?假如走过来一个,爸爸摇摇手,“不叫你”,又过来一个,“不叫你”,那麻烦不麻烦?取了名字,叫声“国栋”,国栋就来了,“国梁”,国梁就来了。现在父母叫孩子的小名,往往喜欢叫动物的名字,“兔子啊”,“老虎啊”,兔子老虎也是个名词啊。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8)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心量要扩大,十方佛都要顶礼
提要:
·不是真理就不能永存
·人们在追求经常要变化的东西
·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离开地球,也就离开了太阳升起的方向
·诸佛只有一个共同法身
·理上要走得通,还要从行动上去修
·心量要扩大,十方佛都要顶礼
·能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恭敬法
不是真理就不能永存
其实最最原始什么也没有。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宇宙本来的东西。宇宙本来的面貌,你也用不着创造,它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如果人不创造风扇,人世间有风扇吗?没有。风是有,风扇没有。可惜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不能长久,犹如不是真理的东西不能永存,经常会变化。
人们在追求经常要变化的东西
人们在追求经常发生变化的东西,全靠不断在改进。我们承认一切都必须改进,病人必须吃药,生活必须美好。科学的发达没有什么错,只是有的人心错了,去发明原子弹,现在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出现了“人体炸弹”,报纸经常报导,恐怖分子把炸弹绑在自己身上,走到人多的地方去,当然他是有一股仇恨心,把炸弹一引爆,“嘣”炸死很多人,当然自己也炸得粉碎,那多不好啊。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很快就盖成了这个大楼,我们能够听经,传播佛教智慧,这有什么不好?所以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我们在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们应该承认,所有世间上的人在劳动,在研究科学,在发明创造,全有功劳,他们是在为全人类做贡献。我们也在辛苦地研究追求全人类必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什么课题?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科学家只是在现象上研究,在现象上改变,我们是在实质上研究,实质上去圆满。
离开地球,也就离开了太阳升起的方向
例如人们以太阳为标准,太阳升起的地方,取名叫东方,又把这个时间取名叫“早晨”。而我们研究的是没有东方,没有南方,没有西方,没有北方,没有上方也没有下方,如果人离开了地球,整个辽阔无有边际无有穷尽的太空哪有东南西北?你说根据太阳,中国根据太阳就跟美国根据太阳不同,中国的早晨,美国恰恰是晚上。中国指着这个方向说,这是东方,美国却说,这是西方,你怎么说呢?
诸佛只有一个共同法身
所谓十方佛,其实无有十方,所谓诸佛,其实无有诸佛,因为诸佛的法身只有一个,所以叫十方诸佛共同法身。这儿有好几盏电灯,电灯里出来的光只有一个光。
理上要走得通,还要从行动上去修
道理懂了,但是修行不能只从道理上修,还要从行动上去修。理上要走得通,事情上也要走得通,事跟理还不能闹矛盾。所以我们说法可以说得高一点,行动起来可不能脱离基础,唸书不能从大学念到小学,初进佛门马上听《六祖坛经》,那么讲戒定慧谁要听啊?高了就不肯下来,先天不足,又不肯后天补上,结果一辈子体弱多病。所以要从小学一年级唸到大学。修行要有步骤,要有系统的安排。
心量要扩大,十方佛都要顶礼
“稽首礼诸佛”,首先心量要扩大一点,不要只礼一尊佛。十方佛都要顶礼,这是释迦佛的教导。“及法比丘僧”。礼佛礼法礼僧,礼就是恭敬,有人佛龛里供了一本《金刚经》,他天天顶礼,说“我顶礼法宝。”可是这本《金刚经》,他从来不唸,只不过搞了个形式,法师在讲《金刚经》也不去听,这些就是不恭敬《金刚经》。
能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恭敬法
礼法,也是恭敬法,但你光向经书磕头,还不如依教奉行,经书里怎么说,你就怎么去做,那才是真正的恭敬了。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39)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学法后要修行,修行以戒为首
提要:
·不违师言教,不能强求师听你的话
·非真善知识要远离,非正法,可以不听,要远离
·傲慢无礼,称得上佛弟子吗?
·路上遇到出家人,应合掌让路,不必顶礼
·七众弟子,比丘为首,一家人要和合
·学法后要修行,修行以戒为首
·不怕犯戒,等于地狱里的“英雄”
·依戒依法修行,为令正法久住
·只学不修,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
·菩提心不坚固,一切都成了空话
不违师言教,不能强求师听你的话
礼僧呢?对出家人要顶礼,要恭敬。我有时礼拜出家师父,没有礼拜下去,因为他把我挡住了,他说“不顶礼”我只好不顶礼,因为恭敬不如从命,听话是最大的恭敬。我从前看到某些居士在清定上师的面前跪着不起来,说:“上师不满我们愿,我们宁愿跪着不起来。”上师实在没得办法,只好“好好好”,这不是他听上师话,而是要上师听他的话,用跪着不起来进行强求。师父是大慈大悲,他竟然钻空子。
非真善知识要远离,非正法可以不听
法师是最值得尊重的,这是指真正的善知识啊,并不是假和尚、假法师。听法师讲经还要迎请,这不是法师架子大,这是为了恭敬法。迎请时还有出家人代表、居士代表,到法师面前用不着多说话,只要一问讯,法师就起身了,前面托着戒定真香。走进法堂,维拿师就喊“站起来”,法师驾到,非同小可啊。大和尚也要坐在下面听经。哪怕是方丈,你再忙,讲经法会头一天和圆满那一天全要到。但如果这不是真正的善知识,讲的并非正法,你可以不听,要远离恶知识,是对是错要以释迦佛的话为准则。
傲慢无礼,称得上佛弟子吗?
现在的风气很不好,前几天,有位出家师父给我看的一个文件背后有人写了几个字,“法师算老几?”法师算老几?那你是老大了。如此傲慢无礼还算佛弟子吗?
路上遇到出家人,应合掌让路,不必顶礼
顶礼也要注意,出家师父走路时不要顶礼。出家师父因为忙,脚步也在加快,有的居士为了恭敬,“师父啊,顶礼了。”出家师父只好停下来,“啊,不顶礼,消灾延寿。”这个刚刚完了,再走几步,又来一个“师父啊,顶礼了。”这个师父要办事情去,实在来不及了,没理他就走了,他起烦恼了“我这么恭敬,理也不理我!”所以路上不要顶礼,看到出家人来,赶快恭敬合掌退在一边。前些时候,有位法师到居士林去讲经,在台阶前的路上,有个男居士挤到前面等着,法师一来,立即五体投地大礼拜,差一点冲着法师,这么顶礼也欠妥当。
七众弟子,比丘为首,一家人要和合
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再加正学女,然后男居士女居士,以比丘僧为首。你们昨天去看演出,最后朗诵了一首诗,《佛弟子是一家人》,听说好多人听完就感动得掉眼泪了。这首诗总结了佛协文教部三学讲堂四年来的风风雨雨,可是我们还是教育大家,我们是一家人,如果佛弟子跟佛弟子搞斗争,互相排斥,佛教就要消灭了。所以四众弟子都要和合,居士跟居士要和合,出家人跟出家人要和合,居士跟出家人要和合,出家人跟居士要和合,咱们都是一家人。
学法后要修行,修行以戒为首
“我今学毗尼”,毗尼就是戒律。前面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是表恭敬。皈依了三宝,成了一个佛弟子,第一步就要学习,学了就要实践。真正修行是从戒开始,戒定慧,戒就在前面,我们将来成就法身,法身以法为身,法身有五种成份,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五分法身也是以戒为首。
不怕犯戒,等于地狱里的“英雄”
既然我们今天都懂得戒的重要性,佛学苑的学生,就要持好各自的戒。将来你们出去,肯定有两种反映,一种恭敬你,另一种取笑你,“现在还讲戒?”不怕犯戒就等于地狱里的英雄,下了地狱的人从油锅里捞起来,“英雄”也成了油条。(众笑)
依戒依法修行,为令正法久住
我们再继续讲,“令正法久住”,我们皈依三宝,受戒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令正法久住。没有戒,没有定,这个慧变了世间上的学问。有的人很会写书啊,厚厚的一本又一本,书名都很好听,也很能讲,三教九流什么都懂,嘴里却叼着香烟,连个香烟都放不下,你修证什么呀?
只学不修,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没有戒的定是邪定,没有戒也没有定的慧是邪慧,佛法在他那儿成了世间学问,即使是个好人,也不能算是个佛教里的修行人。我们佛弟子有信仰,而世间学问只是文化,保留古代文化作为欣赏,犹如保留了一块汉朝的白玉,肚子饿了能把它咬咬吃吗?缺少了信仰,不能依教奉行,所有的佛像、经书全成了佛教文物。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弘扬佛教文化,那就两样了,我们弘扬佛教文化是为了促进佛弟子的信仰,为了促进佛弟子的依教奉行,佛弟子依教奉行了才能使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现在佛法越来越衰落了,很难听到正法了。就算有人天天唱唸,就连“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也听不到了,其实唱的人有没有发菩提心,谁也不知道,只会唸“悉发菩提心”,又不发菩提心,有什么用?
菩提心不坚固,一切都成了空话
为了正法久住,咱们要有坚固的菩提心,好比乱丛一棵松,哪怕种种的磨难,种种障碍,恶意诽谤,哪怕是烧红的热铁轮,在我头上转,也不退菩提心。要有这样的菩提心,才能使正法久住,否则全是讲空话,平时很会讲啊,真要他弘扬正法他又不干,真像萨迦格言中所说:“在大家商量的时候他是英雄,委派他事情时就要讨价还价;真正要他上前的时候他就装病,还没到战场他就拔脚逃跑了。”
一颗树是打打比方呀,树倒下去了就爬不起来,人倒下去又能竖起来,始终倒不下去,叫不倒翁。要我放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要我放弃雄心壮志不可能的,要我倒下去也不可能的,别人害怕,我可不怕。只有这样,你这一生才能够干出点事情来,才能够令正法久住。今天讲到这里。(第十讲完 2002.5.16)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