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集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33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0

   请看经 本第三十七面最后一行:

   经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这一章是讲修证根本的原理。前面曾经 说过「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无明是什么不能不认识清楚,因为你认识无明,你才能断无明,如果对无明一无所知,那怎么能断得了无明?就好比打仗一样,你必须晓得敌人在什么地方,你才能把他打败;如果敌人在什么地方都不晓得,吃亏的必定是自己。所以一切大乘经 里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想破无明,一定要依圆照清净觉相,这一句是讲的功夫;断无明是讲的效果。今天这段经 文,佛第一句话『云何无明』,这句话是徵起,也是提起我们的注意力,这四个字翻成白话文,无明是什么,什么叫做无明,就是这个意思。

   『善男子,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连菩萨也包括在内,为什么?因为文殊菩萨所问的是成佛,菩萨还没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尽,还带著一分无明,所以他也叫众生。

   『从无始来』,无始有两个意思,它的本义,「无始」是没有开始,无始的本义是根本就没有个开始。如果有始有终,那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正因为它没有开始,才显示出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这是就事实真相上来说。如果是从已经 迷惑颠倒的众生来讲,「无始」就是找不到开端。你说过去,过去还有过去,确实找不到开端。为什么找不到开端?因为你愈迷愈深,你怎么能找到根源?只有一下醒过来,这个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说悟了,无明就消灭。正如同明暗一般,明来了暗就消失,我们把明比喻作觉悟,把黑暗比喻作无明,明来暗就消失,暗来了那明当然就不在了。光明有了障碍,才显示有黑暗;光明没有障碍,这个黑暗立刻就消失。由此可知,无明是虚妄的,圆瑛法师注解里面也写得很详细。

   讲义【下则释出,根本、枝末,二种无明,令众生觉悟。】

   无明有二种:一种叫根本无明,一种叫枝末无明。

   讲义【无明,为生死之因。圆照,是涅槃之本。】

   这两句很重要。我们对无明势必要把它认识清楚,为什么?因为它是生死根本。一切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回没有出期,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原因就是你没有办法离开无明。

   讲义【无明者,无所明了。不明圆觉真心。】

   这是不明本体,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这是体,不明体。第二:

   讲义【不明诸法幻相。】

   这是讲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相不明了。第三、第四:

   讲义【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

   这两句都是讲作用。十法界里面最高的是佛,最下面是讲众生,众生与佛平等了,还有什么不平等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一有高下、一有不平,无明就起来了。别的人起不起无明,你不要去管他,你要管别人那你就永远堕落,为什么?你的无明天天增长。要紧的是自己要清净,到自己清净,你才看到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就在眼前,你看到这个现象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大悲心就生起来了,才看到一切众生真正是可怜悯者!如果你自己生无明,这个现象你就见不到。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什么叫当局?你卷到里面去了。换句话说,你也起了无明,你就迷了;你要不起无明,那你清净,你就是圆照。所以你不晓得平等,不知道我法皆空。如果这四句彻底明白,你的无明就断尽了。你们想想,说起来真简单!换句话说,佛与大菩萨就是圆照圆觉真心,明了诸法幻相,明了生佛平等,也明了我法皆空,他就没有无明了,那就是佛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四句都必须圆照才能解决得了,要用智慧去观照。

   说到智慧观照,佛法里面讲「般若智慧」,最究竟、最彻底的是金刚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最高的称之为金刚般若智慧,也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换句话说,《圆觉经 》里面所讲的「圆照清净觉相」,理论与方法就是《金刚经 》所说的。古大德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古来大德讲的这两句话没错,开智慧的《楞严经 》,讲成佛道理那是《法华经 》,这两句话流传得很广,於是大家拼命去学《楞严》,学《法华》,智慧开了没有?我看没开,愈学愈迷惑,愈学愈颠倒,何以故?你听了这两句话你就执著这两句话,你就迷在那两句话里头,你死在这两句话里面,那叫增长无明,增长邪见!

   在中国的佛教,将近二千年来,诸宗祖师、大善知识几乎没有一个不提倡《金刚经 》,几乎没有人不读《金刚经 》。换句话说,得有《金刚经 》的基础,学《楞严》才能开得了智慧,学《法华》才能成得了佛道。可见得《金刚经 》非常重要。你学佛从哪里学起?从《金刚经 》学起。过去我们大专讲座在台中开始办的时候,同学们都在问,我们学佛法要从哪部经 学起?李老师就推荐从《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的注解学起,很有道理。《金刚经 》虽然五千言不好懂,但是有了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就有入门之处,是教你研究《讲义》,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金刚经 》教我们什么?大家都晓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一句是六祖大师从这里悟入的,於是每个人都牢牢记住这一句重要。其实,《金刚经 》句句都是悟入的地方,每个人悟入不一样,六祖从这里悟入,你不见得从这里悟入,这是我们必须晓得的。总而言之,《金刚经 》教我们离相,全经 的总纲领就是《金刚经 》里面所谓二句一偈,这两句就是世尊告诉须菩提,为人演说应该要怎样,什么样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后面一首偈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整个《金刚经 》的结论,是《金刚经 》的总结处。你要是会这二句一偈,你修学任何法门都会有成就,那就是不能取相,不能执著!

   一切有为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有为法,经 典白纸黑字怎么不是有为法?讲经 说法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怎么不是有为法?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因为你才有分别执著,你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佛菩萨。四相是从「我见」生的。我见,是第七末那识里面的,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见,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

   前面讲「圆照清净觉相」,我们讲功夫是四个层次,第一个是观照,第二个是照住,第三个是照见,最后一个是圆照;圆教从初住到等觉是照见,如来果位上才称为圆照。怎么照法?先讲观照,《金刚经 》那四句偈就是最好的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种比喻里面以「梦」为主,其他的「幻、泡、影、露、电」都是陪衬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梦,梦醒就晓得梦是虚妄的,完全是假的。睡著了作梦,你有没有觉悟到,我们现在醒著又何尝不是作梦!以《金刚经 》来说,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金刚经 》说「三心不可得」,你在哪里?没有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在哪里?一切法相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明我法皆空。这四句,你只要真正明白我与法都是空的,前面三句是迎刃而解,就很好办了,生佛平等、诸法幻相、圆觉真心,都不难证得。

   所以第一关要看破,看破什么?我法皆空。所以你不必起心动念,完全虚妄的!你仔细去想想佛讲的话对不对,三心不可得!你所有的念头都叫妄念;真心里面没有念,无念则叫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是无念。这个无念要记住,无有念也无无念,有念跟无念都没有,这个才叫正念。如果有的念头没有了,还有个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还有个无念,那是无想定,纵然修成功,外道天去了,还是迷惑颠倒,还是不究竟。

   这四句,可以勘验我们自己无明有没有破。如果我们真正觉悟到无我、无法,我法皆空,那么你自己就明白,你的无明已经 断了,纵然没有断尽,也断个一分二分。从这个地方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在一切法里面是不是平等性现前?在一切众生是不是还有高下之心?如果有高下,你平等性没现前。平等性是真心,不平等是妄心,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真心是平等的。这些地方都是值得自己去勘验的。这四句把无明的现象说出来,我们想想自己确实是有这四种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是被无明盖覆住本性。无明:

   讲义【亦名曰痴。】

   这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之一,三毒烦恼的『痴』就是根本无明。

   讲义【痴,即根本不觉心。最初一念妄动,为独头生相无明。迷本圆明,是生虚妄,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最初一念妄动』,诸位要晓得,这个初相不可得,这是方便说,你要找这个初相找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清楚。『独头生相无明』,独头是没有因缘的,拿现在的话讲,没有理由的,现了相,「生相无明」就是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叫生相。这个意思诸位要是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来说。譬如你晚上作梦,你本来没有梦,你自己想想你刚刚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梦?没有梦,睡到一个时候忽然作梦,作梦是什么?作梦就是无明。这一作梦,梦当中那个境界相忽然现前,那个一现前就叫「生相无明」,生了相。「生相无明」是根本无明,它生起这个现相;虽然生起这个现相,你要找它的初相找不到。你不相信,你自己可以下苦功去研究,你昨天晚上作梦,到底是几点几分几秒梦境忽然现前?生相你去找,能不能找到?你叫别人帮你找,别人也没有办法,你用科学仪器来帮你找,也找不到。那是妄相,一醒就没有了。从理上去说,这个妄相一醒就没有,根本就没有!根本没有,你还找它开端、找它终了,那不叫妄上加妄吗?不叫无事生事吗?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所以称之为独头生相无明。

   『迷本圆明』,将你自己本有的圆觉真心迷失了。实在说,最初一念妄动,「最初」是找不到的,实际上这个「最初」,念念都是最初,经 论里面常讲「相续相」!好像作梦,梦里面生相无明是相续相,念念都是最初。这个意思你要是体会不到,你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画面,你想一想是不是念念都是第一个相?没有第二,都是最初,生相无明。它要一不相续,那个底片断掉,影像就没有了。镜头一开,里头一个画面出来;一关,马上再换一张,张张都是最初一念妄动,没有第二个一念妄动的。我们这个无明就像这个样子。你要问:最初一念妄动在哪里?这一念妄动就刚刚过去了,现在又生起来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妄动。只要你一念不动,像《楞严经 》里面讲的「歇即菩提」,歇是什么?把你这个一念妄动歇了,不动了,如如不动,那就成佛了,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诸位细细从这些地方去体会这个道理,不要看到经 上讲「最初一念妄动」,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么时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颠倒。我用电影底片这个东西来给你作比喻,这是比较能够体会到真切。假如真的在无量劫之前,那我们断起来可麻烦,你怎么能说歇即菩提?我歇了这一念,我前头还有那一念,那好了,永远没完没了,那众生别想成佛,更不要想当生成就。正因为「最初一念妄动」就在现前,所以妄相它永远在相续,它不断,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这个相决定是虚妄的。

   境界相是虚妄的,心相是虚妄的,心,五蕴里面讲受想行识,这是心相,三心不可得,它是虚妄的;色相(就是境界相),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心境的真相俱不可得!但是诸位要晓得,因果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为什么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没有因果,它就不会现相,心境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会现这个虚妄的相?这里头有因有果,道理在此地,因果不虚!

   我一上来就跟诸位说,你真正是个心地清净的明白人,你看这个世界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某个人他受这个果报,他又再造这个因,他将来又是什么果报,清清楚楚,就是虚妄相在那里变,你眼睛里面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到众生造恶因要受恶报了,佛菩萨为什么不救他一把?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得那么清楚,我们在那里造业,将来要受苦报,他在那里气也不吭一声,他看得清清楚楚,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什么原因?佛法讲缘分,缘没有成熟。缘,怎么叫成熟?怎么叫不成熟?一说他一听就明了,就懂得,懂了就相信,信了就改过自新,这叫缘成熟了,佛就说;如果跟你讲了,讲了你听不懂,更不会相信,不说了,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哪个人与佛没有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哪个没有缘!说无缘之人那就是缘没成熟,实在讲,没有成熟的缘的那个人,佛暂时不能度他,佛度的都是缘成熟的人,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很难懂的,就是「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发问,最初一念妄动,到底这最初是什么时候?说无量劫无量劫,到底无量劫也有个时间,也有个计算的方法。这都是误会了。这一段注解,他引用《楞严经 》里面几句:

   讲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两句也是无明初起之相。『性觉』就是般若智慧,『必明』就糟糕了,必明怎么样?起心动念了,这就是无明。假如你能保持著性觉,那是圆照;所以,这里头一点都加不得。

   讲义【必明二字。】

   毛病就出在必明上。必明:

   讲义【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立字义同。】

   跟立字意思一样。所以一个人自己以为聪明,自己以为智慧,这个自己以为就是无明,就是不老实,我们俗话讲自作聪明。殊不知在圆照清净觉相,生佛平等,无有高下,你这个「必明」、「立知」,这里头就有高下,所以你要问无明怎么起来的,这就是无明。消除无明,什么方法?世出世间都教人要谦虚,为什么叫你谦虚?谦虚就是破你这个必明、立知。你自己感觉到「我很了不起,那个人不如我」,你是无明增长,佛眼睛看到是可怜悯者,没有办法帮你忙。

   《影尘回忆录》里面有一段故事,「晒蜡烛的法师」。他为什么能开悟?就是因为他很谦虚,他没有「必明」,没有觉得我比别人强一点,所以他能开悟。谛闲法师最看重他的,他最大的特长就是谦虚、忍让,有这个条件就可能开悟,只要诱导得法他就能开悟。如果是贡高我慢,处处自以为是,佛来了什么样好的方法来诱导,不会开悟的,没有办法,那叫缘不成熟。你学佛也不过就是种远因而已,这一生中没有指望,给你来生来劫以后做得度的增上缘,这一生没希望。所以你要这一生当中有希望,学晒蜡烛的持律法师,你学他就有希望。你们想想,哪个人甘心学他?没有人甘心!为什么不甘心?我比他强,他算什么,那你就是「必明」,那有什么办法。说真的,你不懂,你不相信;说假的,你一听就懂,一听就相信,你是认假不认真,那有什么办法。

   讲义【以无明无因,无有始相可得,故曰无始。】

   『无始』这二个字是这么解释法,没有因,没有原因,也没有『始相』可得。实在讲,你要是懂得《金刚经 》里头「三心不可得」,这个意思你多少能体会到一点。三心不可得,过去,过去已经 过去了,过去不可得;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现在不住,不停留;说未来,未来还没有来,未来的你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现在不住,因为不住,所以无有始相可得,你们懂这个意思吗?你说找「始」,「始」又过去了,所以你懂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你才能够体会到无始的意思。

   「无始」这个说法非常真切,是真实的,但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它的速度太快了,简直在这里面没有办法起心动念。你起一个念头,《唯识》里面讲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心所才构成一念,才构成一个念头,这多微细!而这一念是什么?经 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九百生灭就是九百个念头,一个念头里面又有五个层次「触、作意、受、想、思」,太微细了,你怎么能见得到?所以「无明」就是讲一念妄动,一念妄动就是无始无明。什么时候你才能觉察得到?经 里面讲的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这样深的定力,到不动地他才见到一念妄动,换句话说,他才见到无明的初相,八地以下没有办法见得到。

   讲义【无始无明,即万法之妄本。】

   『万法』,心法、色法统统包括在里面。经 论里面常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先,三细相是阿赖耶识里头的业相、转相、境界相,这是三细相。如果从《百法》里面来看,万法把它归纳为几个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都是无始无明为根本。也许你要说,《百法》里头,「真如无为」不应该是无明。诸位想想,没有无明,怎么能显示一个真如?无明没有了,你还要执著有个真如,那不就又叫无明了吗?有为法没有了,无为法也不能建立,是相对建立的。这一边存在,才立了这一边;这一边没有了,这一边也不能建立。这个境界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 》第四卷,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一段故事。

   讲义【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狂心』是什么?就是迷心,就是最初一念不觉,就是说的这个,「最初一念妄动」就是狂心。「狂心」是个相续相,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是个相续相,相续相决定虚妄。你要是不歇,它就继续,它有个相续的相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看到好像境界相就在我们眼前,相续相!如果狂心断了,歇了,这个相续相就不见了。永嘉大师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是讲诸佛国土,大千世界。你要是狂心歇了,『歇即菩提』,前面讲「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最后这一分生相无明也破了,也没有了。生相无明破了,就好像作梦醒过来,境界完全消失,这个时候所现出来的,《华严》里面叫「大光明藏」,净土法门里面叫「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境界,这是一点迷惑都没有。

   我们要问,那些诸佛如来已经 永断无明,为什么还要到人间来?这也得有个道理!那些诸佛如来各个都是说话算话的人,因为他在作凡夫跟我们一样的时候,曾经 发过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能说到那个时候成佛了,断了生相无明,那算了,我说这个话现在不算数,那能叫佛吗?不能说不算数的。所以他到这个境界之后,譬如刚才讲到八地就看到生相无明,九地、十地、等觉看得更清楚,到等觉他有能力断生相无明,虽有能力他不断,这就叫倒驾慈航,换句话说,这一关他不突破,回过头来帮助那些发心真正想了生死、求解脱的众生,来帮助他们。所以你看这些诸佛如来,实际上他们都在等觉位,他示现成佛还是在等觉位,不示现成佛依然在等觉位,这叫真正的大慈大悲!

   就从这一点,我们能看得出佛菩萨恩德之大。他在因地当中所说的句句话,他都兑现,就像佛在《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他发的四弘誓愿,真的,不假!我们也曾经 发这个愿,将来你自己到这个地步,你必定也跟诸佛如来一样,到这个时候回过头来倒驾慈航,来发愿度一切众生。自度已经 圆满,到那个时候叫真正度众生。我们一般讲,八地菩萨以上真正度众生,八地以前是以自度为主,到八地以上那是以度众生、以化他为主。从这两句经 文来看,你也就很明白的看出,「无明」是虚妄的,是一种相续相,速度非常大的相续相,因此你求它的初相是了不可得。

   正如同我们看电影,银幕里底片一张换一张那个相你看不到,为什么?它换得太快,你眼睛看花了,你看不出它换片子的相。你看幻灯片就看出来了,幻灯片速度慢,你看完一张再换一张,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晓得它一张又换了一张,电影里面影片一张一张在换你看不出来。我们这个无明的底片比电影那个底片要快得太多,电影放映机的底片一秒钟它的速度才二十四张,你已经 看眼花了,看不出来了。我们无明的底片,佛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万张,一秒钟二十多万张。再看看现在这个影片一秒钟二十四张,二十四张是它的万分之一,我们怎么能觉察得出来?所以你找初相找不到。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圆瑛法师注解:

   讲义【上句指第六意识心。】

   上句就是讲六尘缘影,六尘缘影就是第六意识心。

   讲义【此心,《楞严经 》呼为前尘分别影事。】

   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对小乘人批评所说的,因为小乘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误会把它当作究竟,佛说出他那个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前尘分别影事」,这说明阿罗汉所证偏真涅槃的真相,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他内守幽闲,守的是什么东西?守的是『前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阿罗汉第六意识在不在?在,没有第六意识谁分别?没有第七意识谁去守?守就是执著、守住,可见得阿罗汉有第七识,也有第六识。我们通常讲阿罗汉已经 破了第六意识,已经 断了第六意识,其实,所断的是第六意识粗的作用,极其微细的作用还存在。

   阿罗汉已经 不分别我、不执著我,也不执著外面这些六尘境界了,他执著什么?他执著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他执著这个,他分别这个,殊不知这个还是属於「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的范围非常广大,是说整个第六意识心的作用。阿罗汉在这里面分别执著一分,执著在哪一分?灭、道。苦集灭道,苦、集他舍掉了,所以他超越三界;灭、道他不肯舍弃,他在那里分别道,守定了灭。内守,守的是灭;分别,分别的是道,所以他还是属於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怎么讲法,小注里头有,这里就不必多说。底下经 文是比喻:

   经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这种比喻佛在经 论上常用,《楞严》上有这个比喻。好比一个人眼睛有病,看到虚空当中有些花,有现相,其实虚空当中没有;好眼睛的人看一个月亮,病眼睛的人看成两个月亮;看灯,灯上看到有一层圆影。我们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 验,实际上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由此可知,圆影的产生,就是把圆影比作一切境界相,决定是虚妄的,为什么?它不是从眼生的。空花不是从空生的,第二月也不是从月生的,也不是从空生的,也不是从眼生的,所以完全是虚妄的。

   这些道理我们都要认真仔细去揣摩体会,才会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不中断你的造作,这些虚妄的相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就是你造因。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就是造作,佛门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怕起心动念。所以《华严经 ・净行品》里面教给我们应当如何起心动念,因为你在境界里头不能不起心、不能不动念,你起善因就有善的果报,起恶因就有恶的果报,它会现相!正是百丈大师所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诸佛菩萨、这些开悟证果的人不昧因果,果报现前他承受,为什么?因为他晓得过去造的因现在要承受这果报。承受当中他又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造的是什么因,大家造的是什么因,将来现的相是什么样子,将来那个相还没有现出来,现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悟的,决定不能再迷惑!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一集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九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经 (第三十七卷)
 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
 学佛就是学做人
 五伦传统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四卷)
 三皈传授 (澳洲昆士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二卷)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参 解经玄义 五、明教相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栏目:宽运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七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