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二节课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973
第六十二节课

思考题

242、什么样的行为是邪淫?它依靠何种非理作意而产生?应该怎么样对治?

243、邪淫有哪些危害?你是否犯过邪淫?今后打算怎么办?《善生经》的教言对你有何启示?

244、妄语分为哪几种?各自是怎么定义的?你曾说过哪种妄语?它有什么样的过患?

245、当今社会,有许多骗子冒充大成就者,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假如你周围有人不经观察就依止上师,你将会如何正确劝导他?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前行》中身不善业的第三个。

己三、邪淫:

邪淫,是针对在家人所要禁止的行为。往昔藏王松赞干布在位时,曾规定了十六条人规[1]以护持十善,其中就有明文规定:在家人务必要遵守人伦道德,即以种姓来护持言行,以正法严以律己,禁止邪淫,奉公守法,护持戒律。其实汉地也有这样的传统,尤其在古代,人们特别重视这些。

这样的伦理道德,一种是源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一种是源于戒律,像在家人受三皈五戒、出家人受出家戒律,就是以正知正念护持相续。其实,以第二种方式来约束自己,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否则,对一个特别放逸的人来说,强制性要求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还要遵循不邪淫、不妄语等一系列戒条,可能不太现实。只有让他懂得今生所执著的对境没有实义,并且会毁坏来世的安乐,那时再让他守持戒律,才不会特别麻烦。就拿戒肉来说,现在人们都关心自己的身体,倘若知道吃肉对健康不利,戒肉便没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一般来讲,凡夫人的贪欲,很难用其他方法遣除,而唯有依靠智慧。《正法念处经》云:“若灭贪火者,以智慧为水,不灭贪心人,解脱不可得。”意思是说,若想灭除强烈的贪心之火,必须依靠无我智慧的清凉水,不然,没有灭除贪火的人,解脱对他来讲遥不可及。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邪淫,就是因为有非理作意,颠倒地把别人的身体执为清净、实有、常有。若能忆念善法的功德和力量,这种贪欲便可以遣除。《大智度论》也说:“诸欲难放舍,何以能远之?若能乐善法,此欲自然息。”种种五欲对境难以舍弃,用什么方法才能远离呢?如果你喜欢善法,喜欢诸佛菩萨、高僧大德观察烦恼本体的善妙教言,并依之而修行,欲火自然就会息灭。

世界上有那么多出家人,他们在希求解脱的道路上,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时刻充满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彻底认识了轮回的过患,同时也了知解脱的殊胜。所以,若想让世人摆脱欲望的束缚,就要给他们阐明贪欲的过失和解脱的功德。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寻找灭除烦恼的方便,否则只是理论上通达了,却没有方法去对治烦恼,想要控制贪欲等非理作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由于年龄、生理等方面原因,再加上前世恶习的影响,有时候面对悦意的对境时,很难克制自己的贪心。但如果你用佛教中小乘或大乘的方法调心,自然就能压服自己的烦恼。甚至,若能通达密宗“烦恼本体自解脱”的特殊教言,或者认识《六祖坛经》中“烦恼即菩提”的境界,那时自相续不但不会被烦恼染污,而且当生起贪、嗔、痴等时,当下会认识它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觉性,从而现前大彻大悟,了知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

因此,修行最关键的,就是经常观察自心。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等不清净的念头,还是信心、大悲心、出离心等清净的念头,首先应该辨别出,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恶。如果是恶,就要以上师的教言、佛菩萨的窍诀加以对治,这样一来,自相续即可清净无垢,并渐渐认识到以烦恼为主的万法之实相。

其实学习佛法,说难也难,有些人学了二十几年,烦恼却好像一天比一天炽盛;说不难吧,也并不是太难,有些人遇到佛法之后,短短的时间中,自相续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我们有些道友即是如此,出了家之后,过去的同事、朋友对他的变化,都感到难以置信。以前他在家时烦恼极为粗重,贪心、嗔心十分强烈,而现在却非常调柔温和。看到他的转变,大家也自然对佛教生起了信心,相信佛教是最好的调心方法,进而纷纷趋入佛门。

 

回到刚才的内容上来:古代在藏地,人们都遵守人伦道德,在家有在家的规矩,对此每个人都特别重视。其实在佛教的《善生经》中,也宣说了家庭伦理关系,佛陀在里面详尽地阐明了: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此经现存有几种译本,内容虽略有不同,但都宣说了夫妻的相处之道。

那么,丈夫该怎样对待妻子呢?

一、“怜念妻子”。要体贴和关怀妻子,夫妻双方应互相尊重、相待以礼,不能刚开始如胶似漆,后来却成了不共戴天的怨敌。

二、“不轻慢”。不应轻慢自己的妻子,尤其不能恶言相向。现在世间上很多夫妻,相互间没有一点恭敬,甚至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这样不太好。正如帕单巴尊者所说,夫妻聚在一起也是缘分,所以不应该互相轻辱。

三、“为作璎珞严具”。为妻子提供种种方便条件,装饰打扮自己的妻子,以示爱意。

四、“于家中得自在”。充分信任自己的妻子,让她在家有一定的自由权,对其操持家务,不多加干涉。然而,听说现在有些丈夫,完全把妻子当成仆人,除了做家务以外,什么权利都不给,这样长期生活下去,家庭必然不和睦。

五、“念妻亲亲”。常对妻子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也有解释为,应当顾念妻子的亲属,对妻子娘家的人要以礼相待。)

此外,经中还讲了妻子应如何承侍丈夫[2],其中包括十三条。对此,太虚大师也有相关的注解[3]

现在社会上,夫妻间常常互不恭敬、互不尊重,这样家庭就不和谐;家庭不和谐的话,单位或团体就不安宁;团体里如果争斗不息,国家与世界也就不会有和平之日。所以,每个人首先应从自我做起,尤其是夫妻之间,遵守伦理道德很重要,否则,若是出现了外遇,定会招致诸多过失。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里,就讲了邪淫的十二种危害:害天伦、害人节、害名节、害门风、害性命、害心术、害风俗、害阴骘、害名利、害寿命、害祖父、害妻子。可见,邪淫之人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而且世间护法神不会护持。所以,作为在家人,应当守持清净的三皈五戒。

而作为出家人,就必须从根本上杜绝非梵行。《中阿含经》云:“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真正的出家人,应当精勤修持清净梵行,令身心清净无垢,远离对今生来世有无量过患的贪欲,彻底断除一切不清净的行为。

要知道,邪淫的过患特别严重,对毁坏其他戒律,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邪淫有哪些分类呢?男人自己出精、与他人的妻子或已付钱的女人作不净行,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且,就算对象是自己的妻子,但若在白天、受斋戒日、生病期间、妊娠期间、忧愁所迫、月经期间、生产未恢复、三宝所依之处等进行交欢,这些也都属于邪淫。另外,邪淫还包括对直系亲属、未成年少女行淫,或者在口、肛门等非处行淫,或者与旁生、尸体等行淫。(现在许多在家居士,口口声声说自己受了三皈五戒,但也许是没有闻思过吧,他们的很多行为都不如法。其实你受了戒以后,先应该了解戒律的内容,这一点相当重要。)

如果能断除邪淫,既不侵犯他人的妻子,也不与自己的妻子非时行淫,并对持戒清净的人布施卧具等,来世即可转生于清净刹土。《大般涅槃经》云:“不犯他妇女,自妻不非时,施持戒卧具,则生不动国。”因此,身为在家人,应当从环境、时间的角度,了解邪淫的不同种类,然后将这些一并断除。

其实在家人当中,也有完全断除淫欲的。如印度的“圣雄”甘地,一生提倡非暴力主义、素食主义,为东西方仁人志士所景仰。他曾于1906年立下夫妻终生“禁欲”的誓言,当时年仅37岁。实践证明,他始终奉行不渝。还有汉地的梁武帝,从50岁起便断绝房事,他在《净业赋》中也提到过:“朕不与嫔妃同处……”

可见,纵然是有地位、有权势的在家人,也可以过非常清净的生活,守持三皈五戒。当然,甘地守持的,不一定是佛教的三皈五戒,但在印度,也有一些与佛教类似的戒条,甚至比佛教的还严格。这样用传统习俗或宗教戒律来约束自己,对今生来世有很大的利益。不过,有些戒律,正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说,只不过是外道的说法;还有一些民间的禁忌。这些虽算不上是真正的戒律,但如果有可取之处,也不能完全舍弃。

遗憾的是,现在年轻人这方面的理念很差,他们不像古人那样,行住坐卧遵循一定之规。对他们来讲,只要吃得好、穿得好,能满足自己的感官,做什么都无所谓,根本没有“准”和“不准”的概念。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人,理应护持世出世间的许多规矩,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这样的理念非常重要。

以上讲了要断除邪淫。这在《藏传净土法》的十不善业中,讲得比较广,我在此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戊二(语恶业)分四:一、妄语;二、离间语;三、恶语;四、绮语。

己一(妄语)分三:一、一般妄语;二、大妄语;三、上人法妄语。

庚一、一般妄语:

一般妄语,是指怀着欺骗他人之心,所说出来的一切语言。

其实,说妄语特别不好。有些人以前做生意时,经常欺骗别人,现在即使出了家,这种习气也无法改变。虽然有时候说谎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但已经习惯了,就是改不过来。佛陀在《正法念处经》第八卷中,曾讲过妄语的很多过失,其中有一颂云:“若人离实者,善人说如狗,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一个人说话若没有可信度,那他不叫人,叫做狗(其实狗的叫声也有比较真实的,没有盗贼它都不叫),而且是小人中的小人。从这个教证来看,现在很多“大”人物都成“小”人物了,因为他们特别爱说妄语。

一个人如果爱说妄语,别人就会对你缺乏信任。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受过你一次的欺骗之后,会始终念念不忘,就算你现在没有骗他,他也会时时提防,不敢轻易相信你。有些人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时,就有这种毛病和习气,这也跟你的环境与教育有关。虽然老师从小教你不能说谎,但你反而去学说妄语的技巧,以至于在人生道路上走得不顺。那么现在遇到佛教后,你就应当重新做人,以后尽量要诚实,倘若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该随便说妄语。要知道,妄语不仅仅是佛制罪,而且也是自性罪。无论是什么人,说妄语必须要忏悔,否则,来世堕入三恶道是很可怕的。

庚二、大妄语:

由于相续中存有邪见,于是信口开河地说:行善没有功德、作恶没有罪过、清净刹土没有安乐、恶趣没有痛苦、佛陀没有功德……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弥天大谎了,因而这些被称为大妄语。

不懂因果的人常会这样说,这也是愚痴所致。如果真正存在的东西,却非要说它不存在,这不是妄语又是什么?比如,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你却闭着眼睛统统否认:“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除了我以外,没有其他人。”这就是一种妄语,因为它不符合事实。

实际上,大妄语是一切罪恶的根本,其果报相当严重。《大宝积经》云:“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涂。”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说点妄语没什么”,尤其是与邪见有关的大妄语,如行善没有功德、造罪没有果报,这样特别可怕的话,千万不能说!

可是我们周围的人非常可怜,他们的生活表面上倒很风光,似乎过得幸福美满,地位、钱财等应有尽有,但他们所做的、所说的,完全是虚幻中的虚幻,造了很多业都不清楚。华智仁波切曾言:“佛陀本来说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但现在人所追求的,更是幻化中的幻化,一点可靠性都没有。”因此,很多众生耽著迷乱、否认真实,实在特别可怜。

庚三、上人法妄语:

本来没有登地而说登地了、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功德说成有功德,这一切都属于上人法妄语。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证悟五道十地的功德,却宣称自己得到了佛果,然后拍个照片,下面放一朵莲花,头上弄个光环,就到处告诉别人:“我成佛了!”这种人也不怕因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诚如《楞严经》所形容的:“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而且,这种“得”和“证”,并不是世间的大学文凭或一种技能,而是出世间的超胜功德,这种妄语特别可怕。

在当今这个时代,骗子与圣贤比起来,是骗子更为吃得开的时候。一位戒律清净、智慧超群、行为如法的大德到城市里去,谁都不会恭敬他,也不会向他求佛教的教言。但如果一个人什么功德和智慧都没有,只是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看似拥有超凡入圣的境界,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追随他,成为他的忠实“粉丝”。

那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探索心灵的痕迹》,是个藏族人写的。书中一针见血指出了藏传佛教中极个别“活佛”的不良行为,同时讲了现在修行的重要性,及藏传佛教的不共伟大之处。其中,作者所揭露的不如法现象,我至今还记得几个:

在康区,有个普通的在家人,因偷盗被罚款两万元。他实在没办法,就穿上僧装到汉地冒充上师,欺骗了很多信众,并得了几十万元的供养。他回到藏地后,别人问:“你是怎么发财的?”他开玩笑地说:“由于本人的聪明才智,加上佛陀法衣的加持,我这个藏地的盗贼在汉地变成了上师!”

通过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有些“上师”确实欺骗了很多人,而这些弟子因为没有智慧,才把盗贼当成上师。正如藏地有句俗话所说:“没有福报者的财产,入于无境界者的口中。”反之,若是有福报的人,他的财富会供养圣者、僧众等真实福田,从而生生世世都获得无穷的利益。

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活佛”到汉地去传法,当被弟子问及什么是大圆满时,由于他根本不了解此法,就信口答道:“大圆满不就是一个吃的东西吗?”看到弟子们面露惊异的表情,他又很巧妙地说:“哈哈,开玩笑的!因为这个缘起,现在我可以为你们作大圆满的灌顶。”在弟子们的殷切期盼下,这位“活佛”用藏语口诵着六世达赖的情歌:“天空洁白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到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4]”并且做着一些灌顶的手势,如此完成了“大圆满”的灌顶。弟子们以为得到了最甚深的密法灌顶,一个个都欢喜如狂。但当时的灌顶,不小心被一个弟子录了下来。这个录音传到藏地以后,他用情歌“灌顶”的真相才被人发现。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位“活佛”不代表藏传佛教的所有修行人,而那些接受“灌顶”的弟子,也不代表汉地的所有信士,不能因为个别人有这种经历,就把所有的灌顶全部否认。要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无数修行人,包括入藏的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依靠纯洁的藏传佛教,通达了佛法的根本道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此过程中,也不排除有刚才所讲的这种情形:个别弟子依止上师时,不经过任何观察,一听说有灌顶,就像饿狗遇到精肉般饥不择食,赶紧就吞了下去。这种情况,历史上有,现在也有,今后还会出现。

其实,佛教的依止上师,跟世间的欣赏完全不同。如果是世间的歌星或明星,只要你不心疼花钱,买张票到体育馆看一看,不好看就放弃,这没什么不可以。但佛教的与上师结缘,对你现在和将来都有深远意义。所以,大家在依止上师之前,务必要好好地观察,不然,很容易就会被各种妄语欺骗。

现在有些爱说妄语的人,嘴巴特别会讲,虽然是在自欺欺人,但个别人还是会随之改变。前不久,一些在藏地长期求法的出家人,只是听了某个法师的一堂课,思想和行为马上就变了。我听说这件事情后,觉得这些人虽在藏地呆了十多年,但佛法并没有融入自心。那位法师讲了什么呢?他说汉地戒体是存在的,而且特别殊胜,关于这个问题,他去印度跟许多藏传佛教的大德辩论,辩论之前,先翻了七天的汉传《律藏》,然后就把他们辩得哑口无言。听了这一番话,下面许多人觉得他讲得很精彩,很有道理。

当然,他也并不是说藏传佛教不好,而是在强调汉传佛教的戒体很清净。他讲汉传佛教有这个特色,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说“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就有点言过其实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光是翻《律藏》的话,根本看不出汉地出家戒体是怎么样的。

关于汉地戒体,以前我也分析过[5],认为弘一法师的话[6]应该有密意。对此,我们是站在公正立场上的,并没有说汉传如何、藏传如何。其实不同的说法和辩论哪里都有,不仅藏传各教派之间有、汉传和藏传之间有,汉传各教派之间也有。虽然对于不同的观点,我们有责任进行客观分析,但没必要把自己吹得太厉害。有些人一听说“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就觉得这人好了不起,赞叹得不得了。但这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你们要不要再分析一下?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戒体不存在,而是在它传承的过程中,以前藏地有各种辩论,汉地也有各种辩论。但这些辩论的依据,若想从《律藏》中寻找,恐怕有一定困难。

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汉传佛教太好了,你看我们有《楞严经》、《金刚经》……”其实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金刚经》和《楞严经》在藏传佛教中也有。藏地还有个别道友说:“伏藏法极为殊胜,故藏传佛教超过其他教派。”这种说法也太片面。你若从有些教言的特殊性、窍诀性来讲,这么说也未尝不可,就像对依靠《坛经》开悟的人而言,《坛经》比什么法都重要。但这却不能一概而论,以此就断言其他法不殊胜,唯有自己的法最好。

所以,你们有些人应该多闻思,不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改变。只有通过长期的闻思,并对闻思的内容不断修行,直至生起根深蒂固、坚定不移的定解,你的信心才不会轻易动摇。否则,很可能像芦苇一样随风摇摆,别人说好,你就“对对对,说得没错”;别人说某个上师有功德,你就特别激动:“真的?那我马上去依止他。我也觉得他很慈悲,刚见第一面,我就想哭!”

其实,依止上师一定要观察。如今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成就者,不择手段地诳骗他人,经常吹嘘:“我已见到了本尊,并且酬谢供养了本尊。”或者说:“我看见了邪魔,并消灭了那个魔。”包括有些道友也常讲:“啊,我见到了什么什么……”口出此言者,大多数绝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所以,希望学佛的人若没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要讲这些,否则,大家会对你的人格起怀疑。因为按照佛教戒律,就算你真正见到了,也不能随便说。但现在很多人真敢说,动不动就声称见到了格萨尔王、布玛莫扎。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您额头上好像有文殊菩萨拿着宝剑。上师您不要动、不要动,我再看一看,看是普贤王如来还是文殊菩萨……哎哟,好慈悲哦!”(众笑)

因此,大家不要随便轻信自欺欺人的骗子。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首先应对其特别熟悉,而且他要戒律清净、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行为等各方面特别注意,不会乱说见到什么、听到什么。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后,再在他面前求得今生来世解脱的正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这一段话,希望大家好好记在心里。无论你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他不一定要有名声、财富,或相貌端严,因为这些与解脱没太大关系。假如他是一个演员,五官端正是需要的,否则很难登台表演,但作为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有大悲菩提心,具有能摄受弟子的正法,并能如理如实地行持,找到这样一位熟悉的上师很重要。

不过,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经常抛弃以前所依止的真正善知识,而去追随一些假装的大成就者,最后什么方向都找不到了。我曾看过一个文章,说是有个人以偶尔的因缘,在一次大法会中,遇到一位特别慈悲的某某上师。因为他能做些文字工作,就为上师写了一篇简介,以便上师去汉地弘法利生。上师看了特别满意,请他再为自己写个长篇的传记。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觉得有缘分做这么伟大的事,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于是,他跟着上师去了美丽的藏地草原,在上师的家乡,到处采访以撰写传记。(从那篇文章来看,他的文笔确实不错。)

然而,在大年三十那天,上师突然昏迷不醒,连夜送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照顾上师的期间,一切与外界联络只能靠他,因此,他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相。这时他大失所望,原来他心目中的偶像——最景仰的上师,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上师醒来之后,对他仍是很好,但他对上师的看法已不同昨往。他尽义务般地把传记写好,交给了上师,然后选择离开。曾经他一心只想出家,后来也没有这种想法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盲目地依止一位不熟悉的上师,最终可能后悔莫及,甚至毁坏自己的道心。不过,也可能是他的分别念太重,没有了知上师的真正密意。但不管怎样,依止上师需要长期观察,否则,将来很容易落入互相毁谤的网中,自害害他,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观察上师也不能只看表象。有些人虽有一点世间的有漏神通,但那只是暂时的,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而无漏的神通,只有圣者才拥有,其他人根本不具备,要想得到这样的神通相当难,所以作为弟子,不应该轻信有些话。而作为上师,说妄语对修行也有一定障碍,如果你想维护佛教的形象、自己的形象,最好不要说妄语。即使你真有一些梦境或感应,也不要轻易讲出来。

我曾听一位法师说,他自己讲经四十多年,前十年需要备课,而十年之后全靠感应,根本不用看书,是佛菩萨借着他的口在说法。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很佩服。按照乔美仁波切的观点,就算是凡夫上师,在讲经说法时,诸佛菩萨也会融入他的身体。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尽量说些谦虚的语言,你若是有超胜的功德,不必去故意宣扬,人们也会直接或间接推知。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一般都不承认自己的功德。包括法王如意宝,一直跟别人强调:“我不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化身。我没有什么神通神变,也没有认定活佛的能力,一辈子从未认定过任何一位活佛……”话虽如此,但人们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是怎样的?他老人家对佛教的贡献又是如何?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肩上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明白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如果整天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极个别没有智慧的人会跟着你,但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具有智慧和悲心的语言,才对众生唯一有利。因此,不管是谁,做人一定要有基本的道德。

否则,如今有些佛教徒的言行,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尤其是有些在家人,总喜欢说“我见到了鬼”、“我见到了魔”、“我见到了菩萨”。原来有个居士说:“观音菩萨让我一定要到藏地求法。我到了马尔康时,观音菩萨又现前了……”乍听之下,他的境界似乎比无垢光尊者还高,尊者传记中都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但他说完这些以后,又开始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人对我不公平!那个开车的司机多坏啊!”这样一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像我这样的寻思者会觉得:“怎么见过观音菩萨、能与圣者对话的人,相续中还有这么强烈的烦恼?”

当然,我个人修行很差,讲法时经常会得罪不少人,但这并不是故意针对谁的。我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佛教的利益,同时也想提醒某些修行人:如果不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会跟佛教相去甚远。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我才举了一些例子。在举例的过程中,也许无意间击中了某人要害,从此他对我非常不满,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而言之,今天讲了不邪淫和不妄语,如果能守持这两大戒律,对我们做人或修行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不说更高的出家戒、密乘戒,即便是最基本的十善,自己也很难守持。因此,我们修行时要脚踏实地,最好不要说大话!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十六条人规:一、敬信三宝;二、修行正法;三、孝敬父母;四、恭敬有德;五、敬重尊贵耆长;六、对亲友有信义;七、对国人作利益;八、心性正直;九、仰瞻贤哲;十、善用资财;十一、以德报恩;十二、秤斗无欺;十三、不相嫉妒;十四、勿用妇言;十五、婉和善语;十六、心量宽宏。这十六条对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2] 《佛说善生经》云:“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3] 太虚大师对此经文的注解:“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唱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4] 这首歌的隐含意义是:六世达赖圆寂之后,下一世会在理塘转世。

[5] 详见《入行论广解》第九册的第163节课。

[6] 弘一大师在《律学要略》(1935年讲于泉州承天寺)中说:“我有句老实话对诸位说:菩萨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




{返回 大圆满前行广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一节课
下一篇: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三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十六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七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二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九十五节课
 前行实修法(第五十六修法~第六十七修法)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八十九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六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郭朋)[栏目:其它]
 应罗斯福总统邀请之和平建议[栏目:太虚法师]
 生死的幻觉 第10章 三苦囹圄[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四)[栏目:杂阿含经]
 般若神韵诗--观色悟空[栏目:佛教道歌诗词]
 《胜出天神赞》第二讲[栏目:胜出天神赞]
 宿世口业[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慈悲心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日常修法安排[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学佛修行不能拖[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