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天
我们现在听闻的是《入菩萨行论》的第八品:禅定品。
前面我们讲了一下和“愚夫”——不明因果之人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过患。即使我们给予他许多帮助,稍微说一点违逆的话便令其反生起嗔心。我们感觉无法利益他们,只会得到种种坏处。
友愚夫者因其人 自赞毁他生大罪
乐著生死谈论等 任何不善皆能生
如果和这些不明善恶因果的愚夫相伴,自己便会自然而然地称扬赞叹自己的功德;另一方面,对于他人的功德却去隐瞒,对其缺点却尽量宣扬,甚而诋毁、毁谤。其外,自己与对方嘴里所说尽是一些令我们贪著轮回的语言。如此便对厌离心的产生有所障碍。自赞毁他、伤害厌离心,此时各种各样的不善业便会产生——这便是与愚夫相伴的后果。
如是于我及于他 由此唯能成损害
彼既不能利益我 我亦不能成彼义
与此等之人相伴,便会产生之前所说的那些过患。与愚夫熟悉亲切,且经常相处,对自己毫无益处,对他人也无有帮助,而且今生来世都会有很大伤害。无有自他利益、对今生没有帮助,只会造作一些恶业令来世堕入地狱。
于彼愚夫当远避 暂遇欢喜做恭敬
于彼不应太亲密 仅如常人斯为美
犹如蜂采花中蜜 惟从其处取法义
宛如从昔未相识 不相亲昵住愦恼
既然如此,就应和这样的愚夫保持一定距离,自己最好能恒时处于寂静之所而修持。《本生传》中说道:愚夫于经典没有广加多闻,对于善恶取舍亦毫无概念,与此等之人相伴,亦会令我们对善恶取舍迷惑,继而堕入恶趣;更休提对于轮回厌离继而修持善法。因此,经书中过往世的佛陀便对善知识说道:“希望您把解脱的安乐给予我,我不欲再感受轮回的痛苦,从此更远离恶友的相伴。”
作为出家人、修行者,自然是住在寂静的地方。过去以化缘来维持生存,若在路上遇到这样的愚夫,便应以相应于正法的悦意语令其欢喜。对方高兴即可,不必太亲密,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正如蜜蜂采花,只是将花的精华——蜂蜜采走而已,对于花的颜色乃至形状,并不生贪著与留恋。同样,作为修行人去村庄化缘时,不过是为了成就修法的顺缘,乞讨一点实物滋养我们的色身,通过它更好地修行。将外在饮食作为修法的一种顺缘,这样去化缘而已,不要与其他有情太过于亲密。化缘后,下次再见时亦形同陌路,是这样非常平淡的状态。蜜蜂采花,非常形象地比喻了自己应非常清净、平淡地交往。既已“其淡如水”,自己便可以在寂静的地方安住。
之前我们讲过,作为菩萨,对于一切有情应该生起慈悲的菩提心,将一切有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去慈悲对待和关爱。此处又说要视作路人,然而两者并不相违——内心应充满慈悲,然而慈悲并非贪著。此处,我们断除的是贪著,是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的贪著心,需要断除的正是这个。而这与慈悲迥然相异。
和自己相处的朋友是很重要的:倘若平素打交道的都是道德非常高尚之人,关系的密切会让自己耳濡目染变得更好;如果与品性恶劣之徒交好,自然也会被带坏。此处所讲的愚夫,专指不明善恶取舍、不信因果者,与其人相处太过亲密,只会令自己越来越堕落。
(3)斩断对于外在的名闻利养的贪著。
共八个颂文:
我有利养及恭敬 我为众人所喜欢
若起如是骄慢言 死后当生大怖畏
对于利养贪著,非常骄傲地告诉旁人:“我有丰厚的利养,别人亦对我很大地恭敬。许多人对我有信心,也非常喜欢我。”由于怀着这样的慢心、狂傲之心,死后便会堕入地狱之中,承受非常痛苦的异熟果报、产生极大怖畏。
这讲的是“我慢”的过患。我慢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我慢的心一旦生起,便于各种利养恭敬的形式上产生醉傲,对他人便会或轻蔑、或嫉妒、或产生竞争之心。一个有慢心的人,在现世生活中也不会得到快乐,总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里,未来就会堕入恶趣饱受种种痛苦。对自己的内心毫无自在的权利,在遇到各种境界时便难免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因此,远离容易引起不好心态的境界便格外重要——居于寂静处。自然,如果我们已获得自在,在名闻利养方面都能把握住自己,这样住在哪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倘若无法把握,便应该远离种种不好的境界,居于静处才是最佳选择。
是故若由愚痴心 贪著种种可乐事
彼彼总皆成虚空 唯能生起苦自性
故诸智者不应贪 由贪能生怖畏故
由以上种种理由,便当自责这种不明事理的愚痴之心,不要再去贪著外在的亲友,乃至于身体、受用。出于愚痴去贪著,然而所贪著的这一切,有多少能给你带来一点安乐、一点快乐的感受呢?它犹要令你以千倍的痛苦去偿还。贪著种种事物,让自己可能得到少许好处,但未来承受的苦果将严重过千倍,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外在世间的这些受用资财,均是无常法,而且自己也毫无自在的权利,恒时为“五家”所共有——抢走、偷走、水淹、火烧等。外在财产,自己是不具备拥有的权利的,仅是暂时拥有而已。而作为修行者的七胜法财,闻思修的功德增长,我们应当把它视作最美好的财富去珍惜。因为这样闻思修的财富,无论在何时、何地均不会为人所劫夺,行至何处均会如影随形,对我们自身唯有利益。外在财产之属,只会带来暂时的利益,而铸成的伤害更大。所以对于善恶取舍非常明白的有智慧之人,便不会去贪著名闻利养。一旦贪著只会产生痛苦,产生未来形形色色的、可怕的异熟果报。
诸法自性散离故 当坚信解当观察
若能获得多财利 亦能获得美名闻
尽其所有名利聚 所欲于我皆无干
外在这些令我们贪著的境界,是不值得我们信赖的,连一点点值得信赖的地方也没有。它的自性便是最终要让你无奈地舍弃,本性如此,你再贪著也不得不舍离。就是说和自己分离。对于这样的道理,应生出坚定的信解、仔细地观察。我们也可能得到很多的名闻利养恭敬,自己也可以名动四方、誉满天下。在临终时,这些对自己毫无用处,未来所去何方、入哪一道无从得知,名闻利养不得不舍弃,那它们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应斩断对它们的贪著。
这些外在之物、我们所贪著的这些境界,如果确实能对我们修行、解脱乃至成佛有所助益,那自然是很好的。实际上却一无可用,未来生死路上唯靠自己的善恶业主宰,临终时何业现前,便随此业控制下投生去哪一道,自己毫无主宰选择的余地。既然外在的名闻、财富对自己没有一点利益,便不应该在这方面贪著——贪著之后,如果这一生辛勤积累的事物,下一生还能再回来受用,这样还有理由可言。但纵使把名字写在这一生的财富上,死后再回来的情况也是决不可能发生的。你前往恶趣,它亦不可能在彼处等你。无论怎样看,它们均对自己毫无帮助。
若有他人骂詈我 赞扬于我有何乐
若有他人赞扬我 骂詈于我何不乐
无论是受到赞叹还是诽谤,心情毫无愉悦或不悦的分别,都一例平等地去对待——当别人背地里诽谤我们时、诽谤自己的人很多时,应断除他人一旦讥毁自己便生起的嗔心,平等相待;当别人直接在我们面前称扬我们功德时,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若他人一旦赞叹,自己便喜道:“这是我的朋友知音。”一下子觉得此人甚好,产生贪著之心,这样便应该断除。依此思维,无论赞叹还是诽谤,都不要让自己随着内心的感觉去起伏。一赞叹,心便砰然生喜;一诽谤,心便难过不悦,这便是随着他人的指挥棒而转。指挥棒应把握在自己受伤,不要为他人之赞叹、诽谤而让内心有所高低,由此产生贪嗔。
有情胜解种种别 如来尚难令欢喜
况复恶人如我者 故于世法勿贪著
不得助时既加呵 得利之时复讥毁
有情自性难亲近 云何能令生欢喜
有情的思想千差万别,便连释迦牟尼这样圆满的正觉佛陀,亦无法令所有有情都满意。佛陀在世时,犹有人诽谤、污蔑乃至辱骂佛陀。那些愚痴的人,你无法悉皆取悦。尽自己的力量,不要抱希望去对待这些人。让不明善恶取舍的人高兴,这样的愿望很难达成,不要抱这样的幻想。
之前讲过,对于世间法,包括亲友、身体受用,应断尽对此的贪著、贪恋,至好是全部舍弃。为什么这些有情,我们难以让他们高兴?对于没有恭敬利养的人,他们会说道“此人造了恶业没福气”,如这等的诽谤;对于有恭敬利养、有受用的人,他们便道“此人很狡猾,装样子令他人供养”。如此,指贫者为无福、富足者谗曲邪命生活,这样诽谤。这是邪恶的有情,世间是没有邪恶的。对善恶取舍不明者,其自性便是难以相伴。我们想要友好地和他处在一处,是很难的事。如何能让他们都对自己生起欢心?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