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2

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1996年7月讲于福建闽南佛学院

今天要讲的不算是正式的佛法开示,因为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正式开示必须依某部经或论来讲,而今天我们只围绕一些话题而说——介绍藏传佛教的出家人怎样学习、藏传佛教寺院的生活有甚么特点等,所以不能算是开示,只是和大家谈一谈、与大家交流一下而已。

大家都知道,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陷入了混乱,不论是藏传佛教或者汉传佛教,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现在,衲就讲讲自己年轻时候,也就是动乱以前,藏传佛教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是怎样的、出家人是怎样修行的、僧尼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只是大致上讲一讲,没必要太详细,让大家有个印象上的了解就足够了。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宗派,这四大宗派都遵循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教法,只是在修行和传承上有些不同而已。大家要求衲介绍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但衲对其他三个宗派比较陌生。今天所讲的藏传寺院传统,主要是指格律派寺院,并非泛指四大宗派。可能有人会误以为衲不讲其他的教派是因为看不起,实际上衲只是讲自己从小的经历,而由于对其他宗派并没有亲自体验,讲出来也难称权威。衲虽然是藏人,可是从小到大都是在格律派的寺院里生活、学习,跟其他教派来往非常有限,对其的了解其实仅限于书本而已。在西藏,除格律外,另外三派所依之佛典,从文字上并无问题,它们也都是佛法。各派祖师都是印度、西藏的大修行者,我们应生起同等的尊敬。

西藏的寺院分为两种:一种是显宗寺院,另一种是密宗寺院。我们格律派对显宗的教理很重视,而其他三个教派——宁玛、萨迦、噶举——主要是学修密法。这种主修密法的传统,在古印度也有。

有时候,一些专修密法的人不很重视戒律,对密宗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然而,修行者有过失,不代表密法有过失,也不能说明密法本身有任何问题;修行人本身做得不好,不等于他们修的法不是正法。密法其实是很殊胜、很上乘的佛法,但我们很少看到模范的密宗修行人,却往往看到一些很差的修行人。其实修显宗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说菩提心、慈悲心,但是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修行人心里充满了贪婪、嗔恨和愚痴。这样的情况确实玷污甚至颠倒了佛法,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断定某部份佛法有问题、不是正法。

格律派主要的学习基地有五个寺院,其中以宗喀巴祖师所创之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最为主要,它们相当于佛教大学,其学习内容不包括密宗。三大寺规模很大,制度很严格。大家不要以为藏传佛教只有铃、杵、鼓之类的。在三大寺,学僧完全没有上殿诵经或者做经忏之类的法会,完全是学经论,不修密法,纯粹是佛法研究。古印度当年很出名的那烂陀佛教大学,也是纯粹学习显宗的理论,不传授任何密法。

学法不是容易的事情。衲当年学法要从家乡徒步走半年,去色拉寺学经。没去之前,衲先在自己本地的寺院大藏寺修学五年,主要是学习僧人的规矩。这并不算是修行。为甚么要这样?这是因为到了拉萨,进了大寺院不能丢了本地人的面子,因此必须在本乡好好学习一番,才能去拉萨求学。现在坐车当然只要几天的车程就到拉萨了,但当年走路去要走半年。在衲的记忆中,求学时是很辛苦的,衲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离开熟悉的人,到了那里,语言也不通。西藏和内地一样有很多方言,衲刚到拉萨时,当地的语言一点都听不懂,身上又没钱,路上走了半年钱都花光了。

在三大寺里,每天都是学经,没有钱买吃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大部份时间都在饿肚子,确实很辛苦。但这是好事,远离家乡是有利于学法的。在自己家乡修学,有家人、朋友、熟悉的人,就会有更多障碍。在陌生的地方,没甚么朋友,最利于修行。

我们不只在白天学习,晚上还要花三、四小时学经、学论。因为课程长达二十年,在寺院里其实有两、三代人同时学习,年龄跨度很大,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寺院里不论年龄,而论出家先后,比如两个出家人在同一天出家,一个在早上九点在西藏某地出家,另一个下午三点出家,那么上午出家者就成为长辈,而被下午出家者尊重。寺院规矩就是如此。就像小鸟的羽毛,看起来很有层次,有条不紊,绝不会乱七八糟;寺院的规矩也是一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分得清清楚楚,不会嘻嘻哈哈乱成一团。但规矩虽严,也不能说藏传佛教就全是好的、毫无瑕疵。事实上,败类在哪里都有,这是每个人的业力所现,没有办法。

格律派有一个风气就是辩经、辩论佛法。这是格律寺院里比较特别的情况。辩论的内容有小乘的经论,也有大乘的。小乘佛法跟大乘佛法好像有点出入,我们辩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为甚么佛陀在早期讲这样的话后来又讲那样的话。通过这样的辩论,可以增广自己的见识。有时,我们会用一个杯子来讨论,辩论这个杯子的本体是怎么样的、杯子本身是甚么、它从哪里来、杯子的概念到底是在哪一部份等等。辩论时我们不可以说:「杯子就是杯子,就是装东西喝的!」辩论者关注的是杯子的观念究竟是建立在我们心里呢?还是在杯子里?这个杯子是在我们心中?还是在杯子内或外?在这样的辩论中,有些观点是唯物的,有些则是唯心的,有些则体现中观思想。辩论时,我们围绕着某个主题,来辩论佛教里不同的观点。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一杯冰水,冰水里的四大都存在吗?尤其是火大,在冰水里是否有这个元素呢?火大去哪里了?风大又去哪里了?这是初入门的辩经论题。高僧们辩经也常常会提及今生与来世,他们讨论人的神识是不是延续下去、有何改变。关于来世的问题,我们只能仰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有关利益今生的方法,印度教的外道已经有了种种解答,比如求神、祭祀等;而对来世的情况,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外,我们一无所知。所以辩论时,我们要以佛的开示为基础。关于前生后世,凡人当然甚么都不知道,但是按照佛的指引一步步修行,到达阿罗汉的境界时,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看到自己过去的一百生。我们对来世今生的关系必需弄得很清楚,所以在寺院里常常把这个作为辩论的主题。弘法的人不可以只对人讲的确有来世这回事,却无法证明。如果仅仅说这都是佛说的,这就很不够,一定要从思维上完全推理清楚。这个理论必须能在逻辑上成立,才能令我们更有效地弘扬佛法。

在三大寺里学习多年,每年都要经历四次难度很高的考试,并经过辩经考试,这样辛苦地学习、生活二十年左右,才能考取格西的名号,成功通过以后就毕业了。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格西」,这大概相当于西洋人所谓的「佛学博士」,是指在佛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

有了格西学位以后,就开始有自由了,僧人可以有很多选择。寺院会征询你的意见,一种会选择闭关——学了这么多佛学知识,找到地方,例如深山里的茅棚,用所学到的佛学知识,闭一个长时间的关;第二,寺院会邀请资格好一点的毕业生作为教师教育下一代。毕业的僧人大多数都不选择留在三大寺,而会返回自己的故乡或去其他地方,以自己所学来利益众生。对于学问很好的格西,偏远地方或者他的家乡会捎信邀请,请他前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总之,有很多选择,要看自己想走哪条路。

我们讲过,佛教寺院分显宗寺院和密宗寺院。考取格西学位这二十年来,所学全部是显宗佛法,例如中观、唯识等等,完全没有密法。毕业后的格西们有资格去任何显宗寺院,但如果要作为老师住持密宗寺院,则还要先学习三年密法,学完后才有资格回自己家乡主持密法寺院。毕业的格西如果自认有根器,就可以去上密院或者下密院学习密法。在密院学习的过程,大约三年就可毕业。

格律派学密的寺院主要有两所,即上密院和下密院,每所有五百位学僧左右。密院的规矩很严格,不会录取太多学生,一般同时不会超过五百个。密院的入学包含了「衣钵」的概念。寺院里出家人吃饭的碗只有五百个,要进密院,就必须等到某一个旧学员毕业离开或者某一位老的密法大师去世,这样才能继承到一个碗,总之寺院里同时只有五百个碗,也就等于五百个名额,不能超额。

在密院里只学三支主要的密法,即:大威德法门、胜乐金刚法门、密集金刚法门,其他的密法不在教授之列。密院学僧首先要在显宗寺院里经大约二十年的学习,取得格西学位后才能进入密院。如果没读过完整的格西课程,也必须学过起码七年的基础显宗课程。密院学僧即使曾经经过学习得到了格西学位、具有了很高的身份,进密院之后的三年里,还是要像新来的小和尚那样刻苦。学僧睡觉必须用盘腿打坐的姿势,整整三年之内都不允许躺下来,所以是很苦的。每天晚上,密院的方丈会三、四次巡查学僧们是否保持着打坐姿势。比如在密院里学修密集金刚法门,每天要修二十一小时,而且去洗手间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打坐中间不能去,一定要等到适当的时间才允许。我们可以想象,一天里剩下的时间没有多少。总之,密院的学习非常非常辛苦,几乎没时间睡觉,全部要用来修行和学习。学僧每天有二十一个小时在修学,不可左顾右盼,晚上又不允许躺下睡觉,所以在三年里的绝大部份时间,他们都好像佛像一样固定着呆在殿里。如果三年以后或者很长时间还没有结业,年资长的学员才会被允许去特定的房间休息,不必像最初三年那样只能在大殿坐着。这样的苦日子熬过去毕业以后,他就有资格去西藏任何一个地方的密宗寺院里,成为密法的负责人。

尼众就不同了。她们一般是在山里,山里有尼众的学院。她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绿度母和观音的仪轨等等。因为西藏的风气使然,尼众的俗家大部份都比较有钱,富有的女性才会出家。从佛学上讲,比丘和女众所学的戒律等内容是一样的,有一些仪轨是共通的,比如说分别来自一千座格律派寺院的一千位男、女出家人在一起举行法会,念诵的制度都是一样的,很统一;但在修行上,尼众们主修的都是与观音和绿度母相关的法门。

在格律派的传承里,比丘和尼众都依照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外在的律仪、戒律要守持好,内在的菩提心要生得真切、生得清楚,出家人都按这样的原则来修行。举例说,外表再庄严的人,不穿衣服也不能见人;对一个修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说,就算他内心的菩提心再大,就算他是再伟大的修行者,也必须遵守戒律,否则就是不光彩的。持戒清净,就好像一件饰品,令穿戴它的人看起来很庄严。如果我们内在生出菩提心,外在戒律也持得好,世俗的人看到我们会对佛法敬重,菩萨看到会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罗汉看到也会欢喜地加持。所以内在的内涵和外在的戒律,虽然表面上似乎是两回事,但是常常要当成一件事来修。内修善心,外持戒律,两者要配合去做才是修行。对于居士来说,内修菩提心、修善心,外在虽然没有比丘戒或者尼戒,但是必须奉持菩萨戒和居士别解脱戒等。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同,男、女出家人都是自己在房间里单独修行。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没有早晨集体上殿拜佛诵经的传统。除非大殿里有特别的佛事或者特别的因缘,才会集体上殿。

藏传寺院有这样的习惯和传统:老资格的出家人除了自己修行,还要负责教授新出家的沙弥和比丘;年轻的、新来的僧人必须负责打水、打扫、照顾老年的僧侣,直到再来新人顶替打水、烧饭,他们就有更多时间修行了。因此,在藏传寺院,并没有汉地寺院里那种长期负责烧水、做饭的僧人。

如果出家人严重破戒,就必须受惩罚,例如在大殿打一百大板,然后脱下僧袍换上俗人衣服,才可以离开。

六十年代以前,西藏传统大致就是这样。衲后来去了印度,在那里经过十年到十五年的刻苦学习。西藏较冷,印度和西藏相反,天气很热,很多逃难去印度的同门师兄弟最初没房子住,就用茅草搭棚子,或者找被遗弃的破房子躲进去住,很多同门师兄弟没多久就病死了。那时约有两千位稍年长的僧人,他们因为担心佛法就此断了,所以非常努力地去修行,要把佛法延续下去。他们即使没有房子住,也顾不上盖房子,全副身心都放在学佛上面。后来也有一些年轻人发心出家,也住在那里,所以后来在印度建立了像西藏三大寺、二密院一样的藏传佛教学院,和在西藏没很大分别,其念诵内容、传统也都一样。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是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钱没有了大不了饿死,但如果佛法的传承断了,一切就无法挽回了。所以,我们当时的这两千多个出家人,根本顾不上忧虑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心苦学。那时候的长老们的确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比在西藏的时候更加努力。当年这些西藏僧人去印度的时候,几乎一本经书都没有,于是大家就买纸张回来,由长老们背诵【大藏经】,其他人负责抄录,然后拿去印刷。就这样,长老们完全靠背诵把佛经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要把佛经背下来,把佛法牢牢地种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无论别人是偷还是抢,都拿不去。这些长老们现在健在的不多了,仍然在世的年纪也很大了。他们圆寂的时候,都是很愉快的,没有甚么遗憾,因为他们当年虽然辛苦,可是新一代人已经培养出来,年轻僧人的学修都很好,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他们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目前在印度,藏传佛教已经很兴旺了。

以上的描述就是以前藏传佛教的大致情况。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对年轻比丘尼的建议
下一篇:《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藏传佛教修学次第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结束分开示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 (修持延寿法门的方法)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殊胜的观音甘露丸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兜率百尊仪轨全文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大乘密部..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序分开示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暇满人身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普善德根本》正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南北朝禅学[栏目:方立天教授]
 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栏目:魏道儒教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二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作明佛母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实修实证之1:实修实证的例子──抗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Farewell Brother Radhe Shyam[栏目:S.N. Goenka]
 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栏目:净空法师]
 摄类学 第十七章 境与有境[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五百罗汉 285、香金手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从苦中解脱[栏目:惟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