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8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目录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思维苦谛
思维集谛
十二缘起
意乐之量
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门
发菩提心
修菩提心
发心之量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学习布施
学习持戒
学习安忍
学习精进
学习静虑
学习般若
学习四摄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应当念死及思维死后将会堕落恶趣的道理,令自心厌弃这个世间,精进求取后世受生善趣。然后,应以具量的皈依修持,并透过思维善不善业及其果报的定解,尽力断恶修善,这样便能得生善趣。但是,切勿因此而自足,当我们已发起「共下士」的意乐之后,即应修习「共中士」的意乐,亦即厌离生死轮回中的一切事物。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便能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希求成为「上士」。

因此,我们必须修学「中士」的意乐。理由是因为我们即使已获得人或天的阶位,可是我们尚未脱离「行苦」,所以若以为这种(人、天善趣的)性质是乐,实属错谬。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完全没有快乐可言,其后定必再度堕入恶趣,落得不好的下场。人、天的一期生命就好像搁在悬崖之上暂作歇息,最后定当堕入深渊之中。(「行苦」又作「遍行苦」。佛教把身心种种苦的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1.苦苦,梵:dukha-duhkhata。藏:sdug bsngal gyi sdugbsngal,指有漏行蕴中的不悦意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2.坏苦,梵:viprinama-duhkhata。藏:’gyur ba’i sdug bsngal,指一悦意的乐受法,生起时为乐,坏灭时逼恼身心之苦。3.行苦,梵:samskara-duhkhata。藏:Khyab pa’du byed kyi sdug bsngal。指悦意、不悦意之外的其他舍受法,亦是待缘所生,生灭迁流不止,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行苦是圣者才能观见的微细苦恼。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不安,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所以不悦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类,悦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类。三苦在下文便会详细解说。)《入菩萨行论》(见《入菩萨行论智慧品》)说:

虽然一再投生善趣,而且不断享受欢乐,但是死后却要堕入恶趣,长期遭受难以忍受的大痛苦。

月官论师于《弟子书》说:

你们这些于生死轮回不断流转,且把善趣误认作安乐的人,定当无自主地在等趣及非等趣中,漂流百千遍。

因此,对于善趣也要厌离,如同厌离恶趣一般。圣天论师的《四百论》亦说:

智者对于上趣的惧怕尤过于地狱。不惧怕三有的人可说世间罕见。

《摄功德宝》(《圣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亦说:

其心贪着生死轮回的人将恒时不断流转。

《弟子书》说:

视一切有情为乐的想法愈深厚,愚痴暗冥便会愈厚重。

视一切有情为苦的想法愈深厚,愚痴暗冥便会愈轻微。

对净相的思念愈深刻,贪欲火焰便会愈炽烈。

对不净相的思念愈深刻,贪欲火焰便会愈微弱。

意指我们从无始以来,执着轮回三有的美事为安乐的根源,惯于把它们妄计为净妙相(即是以不净为净、以苦海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对治这种问题的方法,便是修习苦性及不净相,这样便可以把这些妄想终止。(月官论师说)若不修习(苦性及不净相),痴和贪便会增加,令我们继续流转生死。所以,修习生死轮回的过患极为重要。

戌二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

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分四:(一)正式修习意乐。(二)发起出离心的标准。(三)遣除误解。(四)抉择能趣入解脱道的性质。

己一正式修习意乐:

「正式修习意乐」分二:(一)认识求解脱之心。(二)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

庚一认识求解脱之心:

「解脱」意指脱离系缚,能把我们系缚于生死轮回的便是「业」与「烦恼」。(解脱,藏:thar pa。梵:vimoksa,音译作毗木叉、毗目叉,意指解放、离缚,亦即从烦恼束缚之中解放,脱离迷苦状态。广义而言,可通用于三界束缚的解脱,其分别名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之烦恼有别,又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狭义而言,特指断除生死根本,不受后有的涅槃境位。)在这种力量控制之下,蕴(梵:skandha。藏:phung po)便会以三种方式转生。以「界」(梵:dhatava。藏: khams。指心灵层次)而言,便是转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以「趣」(梵:jagataya。藏: ’gro ba。指有情的种类)而言,便是转生于「五趣」或「六趣」(若把六趣中的「天趣」与「阿修罗趣」合计为一,便是『五趣」)。以「生处」(梵:yonaya-yoni。藏: skye gnas。指出生的方式)而言,便是以胎生(梵:jarayuja-yoni。藏:mngal nas skye ba)、卵生(梵:andaja-yoni。藏:sgong nas skyeba)、湿生(梵:samsvedaja-yoni。藏:drod gsher nas skye ba)、化生(梵:upapadukaja。藏:brdzus te skye ba)等四种方式受生。由于这就是系缚的本质,所以「解脱」便是能脱离由「业」和「烦恼」驱策而受生,而希望获得这种自在解脱的意欲便是求解脱之心。

「业」与「烦恼」刹刹生灭,可是,这种谢灭并不是解脱,尽管已生起的事物不能留住至第二刹那,但是,这种谢灭并非以修习对治法等(如无我慧)来作为解脱的辅助条件。假如这样也是解脱的话,那任何人士便无需努力也能解脱,所以这种想法实极可笑。因此,如果我们未曾修习对治法,未来便会受生,只有透过修习对治法才能令受生终止。

庚二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

希望止息口渴之苦的意欲便是基于看见自己不愿受口渴折磨。同样,希望获得止息「取蕴」之苦的解脱意欲,亦是由于看见「取蕴本性是苦」的过患。所以,我们没有透过修习三有轮回的过患而生起舍弃生死的决心,便不会追求灭除「取蕴」之苦。(取蕴,梵:upadana-skandha。藏:nyer len phung po。是「有漏」的别名。取蕴有三义:1.由「蕴」而生「取」。2.由「取」而生「蕴」。3.「蕴」从属于「取」。「取」是烦恼的别名。「蕴」则通于三世,有内外、远近、胜劣之分,意指可聚集的有为法。由于有漏法由『取」所生,所以属于『取」,并有生起『取」的意思,所以称为「取蕴」。)《四百论》说:

不厌离这个世间的人岂会崇尚寂静?就像贪恋自己的家便难以舍离轮回三有。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奢摩他法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般若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暇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家居士应坚持修法[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古寺中的书院(唐长寿)[栏目:佛教与教育]
 温暖之家 第一章 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栏目:温暖之家]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十二届:《善生经》导读(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不用议论[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特效药[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栏目:苏行三博士]
 0307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姚秦 鸠摩罗什)[栏目:04 其它华严经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