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3)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返回 贺继墉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29

(3)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

第二,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即:(4-2)

“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是帮助我们生出离心的另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对世间的安乐不要贪著,对三善道同样不要贪著,包括对人道也不要贪著。对人道不贪著不是说人身不可取,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对世间的贪著我们不能要,人身还是要的,因为有了人身才能修佛法。不要想:“管他的,下辈子我要生到天上去,那该多好!要是我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我就可以过了若干亿万年还存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业果不虚]就是造下什么因就必会感什么果。

[轮回苦]是说在六道轮回之中没有那一道是不苦的。

[勤思]就是想了又想、反复地想,这样才不会去贪恋后世。这就像妈妈经常对孩子说:火是摸不得的。由于她反复地、经常地说,孩子就不敢去摸火了。我们修佛法还是这样:如果我们天天想六道轮回去不得啊,这样才会断了对轮回贪恋的念头。

【所谓后世贪著】是指下面这种想法:“我希望在来世能活得像梵天、帝释或转轮王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 我们也可以见到有些人发愿往生净土,却没有利益有情这个思想,动机只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果对此深究的话,可见大多数这样的人都是跟着后世贪著转的。

[对此深究]就是仔细研究。世上大多数的人不仅想着这辈子好,还要想着下辈子更好,这就是对后世的贪著。我们可以想想,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有没有想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他们是想将来自己能生到阿弥陀佛净土那里去,不会有利益其他人的想法:“管他们会怎么样,反正我是要生到阿弥陀佛净土那里去!” 人们通常会有那些贪著后世的想法。

道次第中,下士道说业果消除现世贪著,中士道消除后世贪著。在此【三主要道】中,以修暇满与无常为消除现世贪著方便,以双修业果与轮回苦二者为消除后世贪著方便。

[方便]就是方法。

后者这样说有二个要点。第一,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第二,为消灭这个轮回,我们必须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

[因为业果极为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使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这句话非常重要。不仅任何罪业所感的恶果会使我们在轮回中受苦,行世间善业同样会使我们在轮回中受苦。如果我们所行的善业是用世间心造的,这样的善业只能在世间成熟。大家可以想想:不管自己生活得有多舒服,都会有痛苦的时候,都会有生病的时候。人是如此,如果生于天上还是一样的:天人可以尽情享乐,但是到临死五衰相现前的时候,还是痛苦得很。佛经上告诉我们,天人在临死没有断气的七天时候里,可以预知自己将要受生之处是很肮脏的地方,此时他们心里难受的痛苦佛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天人临死的七天相当于人间多少年?人间的几百年才相当于天人的一天,天人的七天就相当于人间的几千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天人都在恐惧中,想着自己要死了,就要去吃屎了,那时的心里有多苦!因此佛经上说得清楚:天人此时所受的苦相当于生地狱的十六倍!所以,就是生到天上也不全是好处。

[为消灭这个轮回,我们必须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的业。]大家现在就要生起害怕的心:因为我们对一切都是抓得紧紧的,在没有证空性之前,心都是执实的。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就算是造了生天人的业、修了定、得了天人果,还是要受无明的影响,最后还是要五衰相现前,那相当于人间几千年的七天痛苦不断,亲人眷属都不愿意接近他,最多看上一眼就走了。因为天人是最爱清洁卫生的,平时花蔫了会自动复员,身上干干净净。天人到临死的时候身上的臭味就出来了,那些和他最要好的天子天女都会离他远远的,对他好的天人拿一根棍子挑一朵花,隔着很远送给他,可一朵花怎么能抵消他身上的臭味?所以佛经上说此时天人所受的苦相当于生地狱之苦的十六倍!由此来说,我们有什么理由愿意到天上去呢?假如我们长久认真想过之后是不会愿意生到天上去的,不想生于天界就没有意业、没有愿心、没有欲心就不会生于天了。我们是依自己的欲心、依自己的意乐去成就任何事的,这个欲心就是成就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根本,没有欲心,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可能成就。

因此我们可以说,为解脱轮回,就必须要取舍黑白业果,为取舍业果,就先要深信业果,为能深信业果,又先要思维业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解脱轮回就应取善业得乐果、舍罪业去恶果。只有相信有因必有果才能正确地取舍业果,如果不能相信业果,就不能正确取舍善恶业果,要深信业果就要先思维业果。有人说:“修行时什么也不想,这样就能证法身。”这样的说法可真是太笑话了,根本没有这种事情!我以为这是懒人想出来的方法。什么都不想就能证空性,哪有这么舒服的事?!解脱靠智慧,智慧靠思维,连思维都没有,什么也不想,岂不是和昆虫过冬一样了呢?在非想、非非想处天确实是什么也不想,他们是住在舍受里,既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这样是不是就证了空性呢?事实上他们这样的作法连空性的气味都闻不到,不可能证空性!

思维的方法,要根据佛所说的四种业果道理——业决定、业增长广大、所未造业不会遇和已造之业不失坏。仔细思维,如能对业果生起深忍信,取舍便能自然而作。

[四种业果道理]就是由善生乐、由恶感苦;业是要天天倍增的;没有造的业不会感果;已经造了的业不管经过多少亿万年都不会失坏。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在造因的时候非常谨慎,害怕万一造了不好的业,除了受苦之外没有办法了断。一旦造了恶因,唯一的办法就是忏罪,但即使忏了罪也还是要重报轻受,才能了断。释迦佛成佛之后,在释迦族被诛的时候,他老人家还感了头痛的果。成了佛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有情呢?

[生起深忍信]就是生起很深的信心,深信中间为什么加上一个忍字呢?就是要心里能够安忍,要内心里承许就是这样的。嘴上说相信不是安忍,安忍是心里认定就是如此,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动摇。必须达到自己从心里认定就是如此,任凭他人说什么心里都不动摇,没有一点怀疑地能够真正相信,认定就是如此,这才叫安忍。比如我们承认水能够浸湿、火能够烫手一样,这些自己心里自然是能够承许,水就是能湿润大地,火就是会烧痛人,这些在自己的心里是没什么可怀疑的,这就叫安忍。我们如果生起了深忍信,正确取舍善恶业果就能自然地去做。

《道次第》中,无常之后说三恶趣与皈依之类,本文中也有这个意思,现根据《道次第》略加补充。

这是帕邦喀大师以他的慈悲心,在这里根据《道次第》再给大家讲一下。

你死之后,心识不会像灭掉的灯一样无所从去,还需要另外受生。受生之处不外恶趣与乐趣二种。不管生于何趣,你都是无法作主的,只能跟着业跑,善业引入乐趣,不善业引入恶趣。

现在的人大都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还有什么不了之事呢?死了死了嘛!他们会这样想:“趁着我活着要好好享受一下,管他呢,反正是要死,死了就一切都了结了嘛!”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凡有来的地方就一定有去的地方,不会是只有来的地方没有去的地方。众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前生来的,既然众生有来的地方,死后怎么会没有去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今生死后不会是人死如灯灭,既有地方来也会有地方去。就拿现在来说,你们到这里来学佛法,还要回到各自住的地方去,不会有来无回。

自身业力的成熟决定我们受生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爱打网球的,看到网球场就是自己打不成也要去看一下;爱跳舞的,只要知道哪里有舞会就赶紧去买票。过去有熏习是过去的业,今生愿意做是过去的因。今天大家到这里来学习,是许多极为复杂的因汇聚而成,没有因咱们大家就将是见面不相识,所以说生于何趣由业力决定。

大不善业者生于地狱中,中者生于饿鬼中,小者生于畜生中。大善业者生于二上界天中,中者生于欲界天,小者生于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龙猛所说:“不善业诸苦,如是诸恶趣;善业诸乐趣,一切生中乐。” 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我们善业的力量极小而不善业力量极大,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死去,则可断定后世必然生于恶趣之中。

能生于二上界天者一定要有定力,没有定力而又有大福报者只能生在欲界天,只作定外善业者也只能生在欲界天。按照福报来说,生于人是没有生于天界好;按照修佛法来说,生于人就是比生于欲界天好,这一点大家要认识清楚。在享受方面,欲界天肯定是比人间要好,是要殊胜些。欲界天人一生都是好享受,人一生中有享受也有苦受。欲界天人要到临死之时才有七天的痛苦(相当于人间的几千年),但是平时都是快乐的,所以从快乐的角度来说天人比人要好。

[正如吉祥怙主龙猛所说:“不善业诸苦,如是诸恶趣;善业诸乐趣,一切生中乐。”]这里为什么用了一个[诸]字?因为不同的善业入各样不同的乐趣;不同的恶业入各样不同的恶趣。如果希望在一切生中乐,那就需要解脱生死和为众生成佛才能办得到,单靠我们在世间的这点善业是办不到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我们善业的力量极小而不善业力量极大,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死去,则可断定后世必然生于恶趣之中。]这句话大家要仔细想一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人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回到家里他就一定会很高兴,会向一家人炫耀自己,因为这是稀有的事情,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做了恶业他回家就会一声不吭,生怕有谁知道。由此可见,造恶业容易,造善业难。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因其稀有才很高兴,回家后还要向家人炫耀;做恶业则因为已经做习惯了,所以不会对别人说自己今天又犯了一个错误。这样算下来,未来生中我们是入善趣还是入恶趣?当然是入恶趣嘛!

如生于恶趣,我们将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地狱中有哙热烧煮等苦;饿鬼中有饥渴疲劳恐惧等苦;畜生中有愚痴奴役之苦。

大家认真想想:如果我们用手摸了一下烧红的木炭,肯定会烫得受不了;炒菜时油滴溅到手上,也痛得不得了,如果我们生于地狱之中,被放进油锅里炸是什么滋味?不要说生在地狱,就是生在饿鬼里也是不得了:吃东西喉咙里像一团火一样咽不下去;侥幸找到一点饮食,吃下去五脏六腑就被烧烂了,那是什么滋味?都不是好受的。我们可以去看看畜生:都是弱肉强食,还有被奴役驱使等等的苦,这些苦我们一样也受不了!不要说我们真的成为畜生,就是别人骂一句畜生自己也受不了。

有一种方法可不入恶趣,那就是至诚皈依三宝,以及努力地如理取舍业果。

[努力地如理取舍业果]就是我们要努力争取作善业,坚决不作恶业,这样才能断得了去三恶道。我们皈依三宝是不是就能得救了呢?这里有个问题:业是由我们自己作的,三宝不能代替我们受果,怎么救得了我们呢?如果我们要到三恶道去,三宝怎么拦得住呢?人在临终的时候,心念缘善就得生乐趣;心念缘恶、缘贪瞋就生恶趣。如果我们至诚皈依了上师三宝,临终动念的时候,上师三宝就能加持我们心念不缘恶、只缘善,这样我们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临终之时我们的心力将非常微弱,几乎什么事情都想不起来,假如此时想起善念就到乐趣,想起恶念就堕恶趣。在这个时候上师三宝加持我们,使我们能生起善念、不想恶念,就像按了一下电钮,善念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在心里显现,这样在死的过程中就只有善念,没有恶念,当然就到乐趣了。假如生了恶念,就只有去三恶道了。

我们皈依上师三宝的好处就在于得到诸佛菩萨加持,他们引导我们不动恶念、引生善念,这样就可使我们离苦得乐,不然我们皈依又为了什么呢?业是我们自己做的,佛菩萨又不能代替我们受果,他们怎么救我们呢?他们只能在我们临终时加持我们不动恶念、引生善念,这样就可以引我们去乐趣,我们就得到皈依的好处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有本事决定不作恶业,尽作善业,那就没有生恶趣的因,这才是正皈依,真正起作用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做。我们要有两手准备,一方面我们止恶修善,不种堕三恶趣的因;还要至诚地皈依上师三宝,以预防意外,这是很要紧的。为什么要预防意外呢?业果有一生受,有多生受,乃至有五百世受。万一我们过去生中有堕三恶趣的业,皈依上师三宝就能加持我们临终时不缘念恶,就可以不感过去生中恶业的果。

修法时大家要注意:过去生中的恶业现在要赶紧忏罪,看起来今生我们所行是善业,但无法保证过去生中自己没有犯下感多生果的恶业,万一犯下感多生果的恶业就要受果。

我曾在金沙庵给过大家一个建议:我们发心在自己感到任何苦受的时候想到代众生受,这是不费什么气力的。想到与自己有同样病痛的众生,我愿意为他们带受同样的痛苦。大家现在就要练习生起这样的心,万一过去生中的恶业成熟了,这样的心就能自然生起,立刻想到为众生受苦。释迦佛曾给我们示现过这样做的好处:在地狱里被铁钻钻头顶痛得要命的时候,他就修菩提心,想到为天下众生受此痛苦。这个念头一生,他立刻离开地狱生三十三天,这就是释迦佛示现给我们的方法。我们要发心并且现在就这样做,以此给自己做一个保险。还有,在我们生病感到非常痛苦的时候,要想到患有同样病的众生,自己发愿替他们受苦。由于我们的心念移开了,身上病痛的感受就会减轻一些,现生就要见效。痛是一个过程,也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在痛的过程中我们将心念移开,想到为众生受苦,还会有那么强的感受吗?即便有也要轻一些。这是预防意外的,我们现在修的是菩萨行,不会有这样的因果,可是万一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有这样的因果怎么办?所以我们需要预防这种万一,这是释迦佛教给我们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多有一个保险,就像没有公费待遇的人自己买保险一样。

皈依学处中最主要的就是取舍业果。我们一旦不顾不护业果,便可断定将生于恶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虽不少只因为不懂佛法而入恶趣的,但因知法不修及轻视业果而入恶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

皈依法是我们的正皈依。[不顾]就是不管因果,[不护]就是不保护自己的心意。如果我们不防止取恶舍善,那样就肯定生于恶趣。很多人不懂佛法,不知道做什么事都有因果,所以往往会到恶趣去。对于学佛法的人来说:知道佛法自己却不修;听过佛法而自己不实修;或者是轻视业果,认为尽管自己做了什么,现生也感不到果,就放松了对业果的如理取舍,因这样入恶趣的就太多了。这段话就是告诫我们学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警惕,不要犯了这一条!

如果轻视业果,不论你是怎样的法师、律师都要入恶趣。如果不注意业果,无论你是博通三藏的法师,获得成就的瑜伽师,还是拥有神通和神变力的人,都要受苦。

不管是谁,只要轻视业果,种了恶因就不能不去恶趣。不注重业果,不管你今生有多大的修法功德,都逃不了去三恶道受苦。修大威德法颇有成就的人也有可能入饿鬼道,因为他前生有定力,并且修得很好,所以来世取得成功,现大威德的样子。但不能因为他修了大威德本尊就可以挡住一切问题,尽管他修大威德得了定,乃至于见了本尊,但如果恶业没有忏除干净,同样要感恶果!因为业果是决定的,不做不得,造业不失,不管经过多少万劫,只要有业就要感果。释迦佛已经给我们示现了,虽然他都成了佛,在释迦族被诛的时候,他还是要感得头痛。

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心中能忆持一大法蕴,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生于地狱中。这似乎都是因为知法不修,轻视业果,不信业果造成的。我们应该从以前这许许多多的事例中吸取教训。

这段话里所讲的事例我没有听上师详细讲过,所以这里不敢说,大家可以自己看后面的注释。

我们要知道,学了法就要修,如果学了法这一生到死时都没有修,就犯有慢法的罪。现在大家不要多求太多的法,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就不能保证不犯慢法的罪!学了一个法就必须要修,学了之后到死都不修就是慢法,慢法就有罪。世人造罪中最大的罪过不过于慢法、谤法、毁法,这些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罪。一切罪大莫过于谤法,因为法是救度众生的,你将救度众生的宝贝糟蹋了,就等于将医药公司的药毁了,众生有病怎么办?慢法也同样是大罪,大家现在千万不要想学得多,得了法之后到死都没修就要犯下慢法罪。知法不修,轻视业果,不信业果这三条有许多教训事例,我们要吸取这样的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这里要讲一下总思业果,有四种道理:

这四种道理就是:业决定,业增长广大,业不做不遇,业已造不失。帕邦喀大师下面要讲这四种道理。

(1)如果因是善,其果只会是乐,绝不会是苦;如因是不善,其果也只会是苦,绝不会是乐,所以【业决定】。

(2)善恶之因虽然微小,但其所生之乐苦二果力量却极大,所以【业增长广大】。

业之所以增长广大就是业力要每天翻倍增长,今天是一,明天是二,后天就是四,要天天翻倍的!一旦造了恶业又不及时忏悔,业力就要这样天天翻倍;如果忏悔,就能起到制止业力翻倍增长的效果。如果业力不再翻倍增长,那么感果的力量就不再增加,但是还是要受一定的苦果才能消得到。没有造了业不受果的事情,从来也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3)不造善恶二因,绝不会领受乐苦二果,所以【所未造业不会遇】。

这是说如果我们没有造业,当然就不会感果。

(4)已造善恶二因,如果未遭受瞋等破坏或对治罪恶破坏的话,【已造之业不坏失】。

善业可以被瞋破坏,恶业可以用忏悔来破其业力翻倍增长,已造之业不坏失还不算可怕,而是恶业存在一天,业力就要翻一倍,业力每天不断地翻倍增长才是最可怕!

还有四种具力业门:由福田门故力大,由意乐门故力大,由事物门故力大,由所依门故力大。

大家一定要记住,在这四门造业的力量是最大的。

[由福田门故力大]福田门是什么?就是我们造业的对象是能够培福田的对象。什么能够使我们培福呢?是上师三宝、我们的父母、以及有修证的师长,在这些人面前造的业力量大,同样在他们面前所做善业的善果也是最大。

[由意乐门故力大]就是造业之时的心力是否猛烈,意乐越猛烈,业的作用力量就越大。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做的,那么罪也轻、善也轻;如果是专心专意做的,那么罪也重、善也重。所谓专心专意就是未做之前反复想了该怎么做,不管是善恶业,事前都仔细想过;正做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尽量做好,如果是造恶业的时候还用尽了一切方法,由这样的意乐所造的业无论善恶力量都大。

[由事物门故力大]就是造业所用的方法。比如水灾中看到有人要被淹死了,我们驾一只皮筏子去救他们,在自己有危险的情况下将别人解救起来,这样的力量就大。以造恶业来说:比如杀猪时,你干脆先一刀割断了它的喉咙管倒还好些,如果你先将它的毛烫好刮光,让它一点点地死掉,猪受的痛苦就大,你造的恶业力量就大。又比如消灭蚊子,你一下就将蚊子拍死,它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用火将它烧死,它是另一种感觉,用火烧死蚊子比用手拍死蚊子罪业更大,因为蚊子是被烧而活活痛死的,比一下子被拍死痛苦要大。还有,杀人时一刀将他头砍下或一枪毙命还好些,如剥皮、割肉、活活打死,所造罪业力量就更大。这就是由事物门故力大。

[由所依门故力大]这就是看造业的对象是否具戒,对只持皈依戒者造业是一种力量,对持皈依戒外还持五戒、持菩萨戒者造业就不同了,对持密宗戒者造业就更加不同。除了对造业的对象是这样,造业者本身也是如此,具不同戒的人所造的业力量不一样大。双方的所依都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持的戒越多,所造善业功德就越大,同样犯戒所造恶业罪过也越大。

对上述这些应生起坚固的深忍信,花时间仔细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然后实行。实行意指护念,即应在舍弃十不善的基础上护念业果。

[对上述这些应生起坚固的深忍信,]大家要注意中间这个忍字,不是相信、深信就够了,而一定是要有忍。忍字不是忍受的意思,而是心安理得、觉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内心里能够承认就是这样的,不会再有其他的想法,这才是忍。我们听了多少法,不见得心里都能忍得下去。举个例子:上师是佛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看到上师时我们大都会心想:“他就是上师,哪里是佛?”学道理时知道上师是佛,看到上师时还要用心想一下:“他老人家是佛。”这就是心里没有忍。如果我们心里有忍,一见到上师自己内心里就会油然生起他老人家就是佛的心念,到这种程度才叫安忍。别人讲上师是佛,自己还要在心里想一下:“他老人家就是佛,是诸佛菩萨的总聚体。”这是心里还没有忍;一定要一见上师内心里就会油然生起他老人家是佛,心里能够心安理得地承许,这才叫安忍。在加行道里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就是这句话要在心里能够心安理得地承许,不需要别人说,只要我们自己心里能承认就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的怀疑,这才是安忍。我们现在只能从心里勉强忍开始,逐渐到了最高级的时候做到安忍。但如果连勉强忍都做不到,那就要挨棒棒了!

[花时间仔细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然后实行。]所谓花时间就不是想一次,而是要经常想、反复想,这才叫花时间。因为要经常想、反复想,心里才能生起决定见,如果想一两次,很快就会忘记了。

[实行意指护念,即应在舍弃十不善的基础上护念业果。]

[护念][护]字是指要保护我们的身、语、意三业,要护持我们的心念不趋于恶、纯趋于善。

[十不善]并没有包括宇宙间的一切恶业,佛将世间最大的、最明显的恶业归纳为十不善,其他的恶业还有很多。业果细微得很,分为总业果和别业果,总业果包括善业生乐果、恶业生苦果。别业果则是哪种善业生哪种乐果,哪种恶业得哪种苦果,包括了无量的善业和无量的恶业。孔雀身上有它那种特别的羽毛,其他的鸟禽就没有这种羽毛,那是由各种不同的善业感得的。

[护念业果]是要我们保护自己的心念不要朝坏的方向走,只向好的方向走。

世人所谓的【正见】也是指这个,这是僧俗大众都应受持的。这里的【世人】不单是指在家人,而是指所有未得圣道的异生。若是异生,【世人】一词便可周遍故。

能够深信业果是我们的世间正见。学佛有两种正见:一种是世间正见,一种是出世间正见。我们能保护住自己的业果,心念不趋于恶、纯趋于善,能达到这个水平就算生起了世间正见。生起世间正见的好处在于不再种恶因,能与三恶道绝缘,也就是说有了脱离六道轮回的基础。

[未得圣道]这里是指没有证得空性,没有解脱生死。这段话中所讲的[异生]就是指世人,范畴包括了在俗人和出家人,证了空性的为已得圣道者,没有证空性的则为初业有情。我们大家(不包括在座的可能是菩萨的人)都算是初业有情。由于帕邦喀大师讲法的时候,听者绝大多数是出家人,在家人是少数,因此他的大多数话都是对出家人说的,其中也关照到了在家人,所以这里他说是不单是僧众,就连这些在俗人也都是该受持的。

所以实践佛法必须先从业果开始,所谓:“道之始为依止善知识理,道次第之始为暇满,修习之始为动机,实践佛法之始为取舍业果。”所以,我们必须使三门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来清净之。

学《菩提道次第》是从什么是暇满开始。修习佛法是从端正动机开始,也就是为什么而修,是为了自己家里的娃娃长得胖而修,还是为了断三恶道、为解脱生死、为利众生成佛而修,因此端正动机很重要,我们每天开始修时要念皈依,就是为了端正动机:我们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成佛,所以今天来修学。

[实践佛法]就是依佛法而做,依佛法而做必须先从业果开始。开始学佛法应当依止善知识,否则就不知道佛法是怎样的,应怎样断生死,应怎样成佛,这些都无法知道。所以学道,也就是学方法的时候,要依止善知识。

[所以,我们必须使三门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来清净之。]就是说我们应尽力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不被过失染污,万一因我们的烦恼和业力被沾染了一点就必须要忏悔。忏悔就是防止恶业翻倍增长,不感大苦果,但是小苦果还是要受。不是说忏悔了就能不感果,无论怎样忏悔,所造的恶业都还存在。如果我们不做恶业,简直一点也不做,就好比我们在用完好的碗在吃饭;如果造了恶业就好比将碗打碎了,忏悔就好比请补碗匠将碗修补好,虽然同样可以盛饭但毕竟是补起来的,总不如原来没打碎的好。

守戒和忏悔同样是相关连的,永远不犯戒是最好的,万一犯了戒马上就要忏悔,而且当天就要忏悔,不然恶业就会翻倍增长,通过忏悔可以避免恶业翻倍增长。我们能守戒,犯戒能忏悔,这就是持戒。

总的来说,思维业果便足以消除后世的贪著,但最主要的还是思维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若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才告圆满。

[思维业果便足以消除后世的贪著]我们知道了业果的道理就不会种生人天的因,只种为众生成佛的因。我们在这里学法开始的发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学完之后的回向同样是依宗咯巴大师的愿文,为了证得金刚大持位。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所积的资粮都是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换句话说,虽然我们还没有证得空性,但没有种世间因。如果种了世间因就非来世间受果不可,一定要受果。

[最主要的还是思维轮回苦。]有的人会这样想:三恶道实在是苦,可是上天很好啊!人间自然是有苦,生到天上应该尽是好的,都是快乐的嘛!这样想就还是没有消除对后世的贪恋,我们不仅要思维三恶道的苦,还要思维轮回的苦才能断包括生于天上的苦,才能知道生到天上最终还是苦。

[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等活地狱是地狱之中最轻的一层,堕于那里主要是由瞋恨心而感的。堕于等活地狱之有情见到所有的同类都视为敌人,就拼命杀对方;对方看到他也同样视为敌人,也会拼命杀他,双方就这样整天互相残杀。等活地狱的一天是四天王天上的五百年,四天王天上的一天是人间的五十年,所以才会有万死万生的说法。因为业力的关系人死了这一世就了结了,在等活地狱里由于业力的关系,死后被业风一吹又会很快的复生。复生之后因为无始以来成为习惯的瞋恨心所驱使,又会继续相互残杀,就这样冤冤不解、延绵不断。堕于等活地狱之有情要杀九百万年才算人间的一天,而他们都要活五百岁,你们算算他们要受多少苦啊!堕于等活地狱主要都是由自己的瞋恨心感得,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养成不发脾气的习惯。前面我曾建议大家要控制二气:既不要对别人发脾气,也不要自己怄气,这样我们就可以与等活地狱绝缘了。

[若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对三恶道的恐惧是出离心的粗分;想出离轮回是出离心的细分。我们知道惧怕三恶道的苦,有利于明白生于人、天也是苦(因为天人极有可能堕入恶趣),同时才能生得起菩提心。我们知道了六道轮回的痛苦,才知道生生世世的母亲都在遭受这样的痛苦,才生得起悲心和慈心。尽管这是最浅的,但这是生起后面最殊胜功德的因,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一点。

虽然看起来自己现在所学的法很浅,但实质上并不浅,是生起后面最高功德的基础。因为这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中利益有情的支分,所以并不是低的。或许我们所修的是佛法中最浅、最基础的法,但是只要自己发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而修,也是种下了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条件,也是成佛的加行。这个加行和一般所说的加行不同,凡本功德生起前一切所修皆为本功德的加行,修后一个功德时本功德又变成了加行。一直到成佛之前,我们前面所修的一切皆为成佛的加行,只有上师三宝最后告诉我们成佛要修什么,并且我们开始修的时候才是正行。

黄教认为:凡是为修后面高深的法门,前面所修行的一切法都是这个法的加行。前一个法修好了之后,再修下一个法时,这个法又变成了下一个法的加行。黄教是这样说的,别的教派怎么说我不知道,有人笑黄教一辈子都在修加行,其实我们不是一辈子修加行而是在修前行,说我们在修加行是不对的,说我们在修前行才是合量的说法。一直到成佛前的当天清早开始修成佛的最后教授之前,我们所修的一切都是加行。实际上不能说修加行,是别的教派这样说我们黄教的,应该是说我们在修前行。因为他们对加行的定义与格鲁派对此的定义不同。

对三恶道的苦生起恐惧的心,是出离心的初萌,也就是出离心的粗分,但还不算是生起了出离心,只能说是对出离心有了一点萌芽之心。想要完全离开三恶道的苦,也还只是出离心的粗分。只有对六道轮回都不愿意受了,那怕是生到天人也不愿意,认为都是非离开不可的,这才是出离心的细分。有了厌离轮回的心,再证了空性,这才算是出离心圆满。

[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才告圆满。]这是单指出离心而说的,对于生起出离心来说是圆满的,但对于出离心的究竟来说还没有圆满,因为还没有证空性,所以还不可能出离。只有证了空性之后,出离心才算是究竟圆满了。

我们生起了菩提心还不够,要证了空性之后,生起了胜义菩提心,菩提心才算是圆满了。我们必须修到愿、行菩提心都圆满。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四摄,完成这些菩萨行之后,行菩提心才圆满。单发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我们首先要不造作、自然地生起世俗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之后我们还要修六度四摄,再证了空性,修到菩萨行圆满了,世俗菩提心才圆满了,那时我们的菩提心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一旦我们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成佛就是必然的了,不会再走其他的路,只能走成佛的路了。

思维轮回之苦分思维总苦与思维别苦二方面。《妙音口授》中先说思维别苦,后说思维总苦;《乐道》与《速道》则先说思维总苦,后说思维别苦,均有各自的道理,这里依据《妙音口授》来讲。

帕邦喀大师是按照文殊菩萨所说的来讲,要先思维别苦后思维总苦。《菩提道次第》也是这样讲的,要先思维别苦后思维总苦。

勤修皈依与业果取舍,虽能解脱恶趣,但如果不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是不入恶趣得乐趣妙身也仍然是苦,没有别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了人身之后,有快乐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仔细算来还是苦多乐少:工作上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同样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只要我们生在轮回之中,没有哪一趣是完全安乐的,都是有痛苦的。

生于人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生于非天中有斗争、嫉妒心恼、身遭割裂等苦;生于欲天中有传报死相、堕下处等大苦。诸天死后多数堕入恶趣,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所积的善妙业都被天福消耗完了,为天时又没有重新积善,而不善业方面,贪等烦恼力量十分强大,由此被引入恶趣;生于上界天中虽无明显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且无法自在安住,终有一天会受以前的其他善妙业牵引而下堕,等善业消耗完了,便会值遇某种恶业之缘而入恶趣。所以你可以发现,轮回中的盛事再怎么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生于最上的【有顶】与生于最下的地狱饮烊铜汁实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苦是针对我们人来说的,还有思维轮回的六苦和总摄的三苦。三苦是从略、概括地说的;思维八苦是针对我们人来说的;思维六苦是针对六道中的一切来说的。人中八苦除上述七苦之外还有五蕴炽盛苦,我们的身子就是五蕴积聚,是苦器,也就是装苦的器皿。说八苦就有五蕴炽盛苦,说七苦则不包括这个苦。

[生于非天中有斗争、嫉妒心恼、身遭割裂等苦;]这个[嫉妒心恼]是恼火得很,比方说单位上选先进,那些没选上的人心里会想:“为什么把我给选掉了?领导有偏见,一定跟他有特殊关系!领导不了解我,我做的事情他们看不到!”他们认为自己不仅该选上先进,甚至还应该比先进更高些,所以一旦没有被选上,他们的心里就会很苦。人间的嫉妒是非常恼火的,而非天中的嫉妒就更加恼火,因为他享受不到天人的享受,所以嫉妒心特别强。大家要知道,生于非天也是修善业才上去的,他们修的是善业不是恶业,只是没有解决嫉妒心。在佛法中,显教的六大烦恼不包括嫉妒心,修密中嫉妒心却是大烦恼。因为有了嫉妒心在布施的时候就有悭吝,有了嫉妒心就不能大量布施别人。有嫉妒心的人的心情是:“我的东西你们不要摸,你们的东西给我才好!天上掉下财宝,怎么不掉给我一个人?”

非天和天人不一样:天人打仗的时候身体受伤后马上就能还原,非天则不能,被砍掉一只脚就少了一只脚,所以他就有身遭割裂之苦。

[生于欲天中有传报死相、堕下处等大苦。][传报死相]就是说天人要死的时候能预知死相,所以更加痛苦。天人要在相当于人间几千年的时间里都死不成,要整天想着自己要离开天界这么美好的地方投生为猪,整天和粪便滚在一起,变成狗天天吃肮脏的东西,他们的心里有多苦啊!平时跟他多好的朋友都要离他远远的,因为嫌他的身上臭,最多用根棍子挑上一朵花远远地递给他,这种心有多苦?这样的苦还不是受一两天,在天人那里的七天相当于人间几千年!所以佛说:天人临死时所受的苦要大于地狱中的所受之苦十六倍!他们在精神上的压力比其他的痛苦都厉害得多。

[诸天死后多数堕入恶趣,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所积的善妙业都被天福消耗完了,为天时又没有重新积善,而不善业方面,贪等烦恼力量十分强大,由此被引入恶趣;]为什么天人多数堕入恶趣?因为他们生天人之前所造的业既有善业也有恶业,由于善业力量大才先受报。可他们将善业用完了之后,剩下的只有恶业,所以自然要到三恶道去。天人的贪等烦恼力量强大是因为他们在生天人时是有带恶业的,并没有将恶业忏尽。由于他们有定力,善业的力量大就先成熟,所以才将他们带到天上去了。等到他们善业用完了,恶业的力量就大了。这就等于原来是亿万富翁的时候,十块钱不觉得有什么,一旦钱财没有了变成个叫花子时,欠人家十块钱也没有东西可还了。天人的福报享用尽了,恶业的力量就强大了,这样的力量在他们的心识上,怎么不将他们拉下来?此外,天人被引入恶趣还有业果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恶业没有忏尽,在天上还在不停地翻倍增长,而且他们无法遏制其增长,所以多数要堕入恶趣。

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是什么也不想,他们如生于人间就是个十足善人,跟他说话无论好坏他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从来没有思维过,已经成为习惯,无法思维了。这样的十足善人有什么用处,就是个大傻瓜。

[生于上界天中虽无明显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 [周遍行苦]是因自己过去生中的烦恼业力起作用而感得的一切不自由之苦,这是所有有情都有的苦。行苦就是有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做主,比如:今天想多睡一会,可到时间了怎能不上班?该上班时下雨了,家里伞破了也只能将就,就是没有伞也得要去,这些都是不自由的。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由烦恼业力所感得的苦,说话、做事自己大多不能做主。

[且无法自在安住,]这就是说我们如果心里有事就会很烦躁,想让自己坐下来却怎么也坐不住,坐一下就想站起来,站起来又想坐下去。

[终有一天会受以前的其他善妙业牵引而下堕,]生于天位是由天人的定力而成,当他们定力消耗完了之时,因为还有其他的善业,像这样堕下来的天人只是失去了天位,但还是可以生为人。

[等善业消耗完了,便会值遇某种恶业之缘而入恶趣。]如果天人以前的恶业没有忏尽,连生人的善业都消耗完了,恶业就会现前,这时如果遇到某种恶业有缘,就会下堕恶趣。

[所以你可以发现,轮回中的盛事再怎么好也是不可保信的,]为什么说轮回中的盛事是不可保信的呢?因为那一切都是有为法,凡是有为法就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在佛法上叫生、住、异、灭,都是要变的。轮回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这样的规律。

[生于最上的【有顶】与生于最下的地狱饮烊铜汁实在没有什么区别的。]生在有顶天是西藏的一般的习惯说法,这种说法不一定指无色天才是有顶天,生于有顶天好像就是生于色究竟天,这和汉人的说法不十分相符。我们的说法是在色究竟天成佛,西藏人通常所说的有顶天,习惯上是指色究竟天,并不是非想天、非非想处天,所以这是他们的习惯说法。

《道次第广论》中将思维生死总苦分为三方面:思维八苦,思维六苦和思维三苦。初之八苦多指人,后之三苦系略说,这里重点讲一下思维六苦。这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和无伴过患,详见《道次第》。我们应该记住曼达答国王的临终遗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贪求不知满足过失更大的事了。”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只有二件事应该做,即读书听闻思维和舍事修定。这里的【舍事】是指持戒。如果我们只专心这二件事,总有一天会善巧经论与获得成就双丰收。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业,那么我们的佛法是一点也修不成的,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导致的过失。

所谓[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外加五蕴炽盛苦。五蕴就是我们的身体。八苦可以概略地说为[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行苦也就是本书所说的周遍行苦。

[这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和无伴过患,详见《道次第》。]

[六苦]是指六道轮回中生死流转的苦。这里我简单说一下:

[无定过患]就是受生的地方无法确定,可以生在最高天上,也可生在最苦的地狱,自己无法确定。

[无饱足过患]就是说世人都是贪著的,即便已经很好了也还是要去求更好,永远不感到满足。

[数数舍身过患]就是说我们自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受生又舍身,因此可以引伸出遍虚空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母亲。

[数数结生过患]就是说我们这一生死了要和下一生结合,出生的过程也是苦,在娘胎里被关上九月零十天还是不好受:母亲吃口烫的东西你会感到热;吃口冷的东西你会感到冷;万一母亲要是跌了一跤你就可能会丧命,所以住胎并不是乐事。如果被关个十天半月自己都会感到难受,何况要关九月零十天?因此住胎是个苦事,更何况出娘胎是压迫出来的,我们从电影院出来挤了一下都难受,哪里比得上出娘胎的压迫之苦?

[数数高下过患]就是时而生在高高的天上,时而生在下下的地狱。

[无伴过患]就是不管我们和别人关系有多好,有多少亲人朋友,死的时候只能是一个人走。受生是一个人,死也是一个人。这些都是生生世世轮回的过患。

这里帕邦喀大师是讲出离心,是中士道的内容,所以着重讲六苦。对苦的思维详细的应见《菩提道道次第》,不论是广论还是略论。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贪求不知满足过失更大的事了。]贪求不知满足是最大的过失,这方面会造许多的恶业。世人贪求一切而自己福报不够,就会有求不得苦,也就是自己贪求而得不到的苦。比方你今天去市场想买样东西,可转遍了也没买得到,这时的心里什么味道?这还是很小的事情,如果更大的贪求得不到,那么由此而生的痛苦就会倍增。

[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只有二件事应该做,即读书听闻思维和舍事修定。]读书属于听闻,思维属于思和修。[舍事修定]就是将世间的事丢开些、看淡些,心力尽量用来修定。帕邦喀大师在法会上讲法的对象大多数是出家人、少数是在家人,他对出家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这些在家人何尝不该这样做呢?

帕邦喀大师在这里教诫我们,除了闻思之外还要修定。今天缘起很好,有人在问怎样修定,这就是抓住要紧的东西了。抓住这个就像掉在河里之人抓住了一块救生板,就不会沉到水底下去。得定之人今后修法时就能很快生功能,因此大家要抓紧修定,这样才会从心上起变化直到身上起变化。单讲道理、研究佛学理论是生不起这些功能的。单讲道理的用处就像读报,报纸一丢就没事了。得了法一定要拿来修,从修定入手,从修重要的仪轨入手。负责任地说大家一定会有成就,这点我可以保证。成就的大小不一样,但只要认真去修会有成就。在座的各位不像我这样年纪大,大多是三四十岁,都还有力量修。到什么时候就没有力量修了呢?人到七十岁以后就没有力量修了。不是不能修而是修不起,心力不够,不能坚持了。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以前我一早起来上座修到八点半钟,差不多可以修三个多小时,早年我修三个小时的功课现在三天我也修不完,因为没有力量了。尤其是精神疲劳,自己会想不起走,仪轨念了上句,下句是什么就想不起来,只能很慢地想,这就是没有力量。你们大家要趁年轻,在自己强有力的时候要赶紧修啊!不要浪费了时光,否则太可惜了!

[这里的【舍事】是指持戒。]这就是要我们不贪著世间安乐而持戒、修定。戒、定、慧是相互关联的,不持戒恶业就不能清净、善业就不能增长,定就修不起。整个佛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戒、定、慧,基本的就是要守戒,戒守持好了力量就很大。

据说那些持戒的人有戒香,也就是能够持戒的人身上有股香味。我去清定上师和隆莲法师那里就有这种体会:到清定上师住的地方的窗户外边就能感觉到宁静的气味;到隆莲法师住的爱道堂,走到墙外边就能感到清净的气味。大家去隆莲法师那里,就会感到很宁静的气息,爱道堂那么大的地方,都有那种很宁静的气息。在大德、有修证的上师住的地方,只要认真修行的人都能感到那种宁静的气息。你们以后认真地修,修到身上有了功能的时候,慢慢地都能知道对方是怎样的,尽管不知道对方的详情,但是有修无修是能感觉得到的。只要自己修得有了一些水平,此人有修无修和他一接触就会有感受。

[如果我们只专心这二件事,总有一天会善巧经论与获得成就双丰收。][善巧经论]就是一切经论的道理都可以善巧地理解与应用。帕邦喀大师这样说就是给大家授记:只要能这样做就能获得双丰收。什么叫善巧?能够利己利人就是善巧。对经论能够善巧就是不管对境如何,自己水平如何,经论都能和自己在一起,对己能够止恶修善、生起功能,同时能将这些道理讲给各种不同的有情听,讲给各种水平的有情听,使他们能够相信并都能修到生起功能。

这里我附带说一下:在座的这些出家菩萨将来是要度生的,度生的时候不能希望听众都合你自己所讲的水平,而是自己所说的话要将就众人的水平、众人的爱好、众人的烦恼、众人的喜怒,使他们都能够心安理得地相信、接受,这就叫应机说话。如果应你自己而说,就像老师上课只知道照书本上念就是了,学生是否听懂了没关系,以后考试他们都考成零分怎么办?因为各人因缘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水平、有一百种不同的烦恼、有一百种不同的喜好,你要让他们都能够接受。如果你只是照着书本上说,完全不顾听的人是否能够接受,那么听众都会跑光。应机说话需要有大悲心,是要生起了慈心悲心的人才能办得到,才有那样的耐心。比如妈妈管教孩子,孩子再不听话,妈妈也会想办法将他们教好,因为她对孩子有慈爱的心。

慈心分成两种:一种真正是予人以乐的慈心,还有一种爱孩子的慈爱心,这是不同的。我们将来修菩提心就是要有这种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一切有情的慈悲心,这和一般讲的慈心是不同的,是从爱极了出发的,所以叫悦意慈心,也就是具有爱自己儿女一样的慈悲心,对所有的有情都有这样的心。修菩提心就是要生起悦意慈心,对一切有情都是真正爱得要命,非要救度他们不可。

悦意慈心和通常所说的慈心有些不同,是从对一切有情有爱极了的心,不问对象如何都能将他们教得好。世上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子女,不管子女再调皮也都是爱的,都要想办法耐心教导,甚至动手打了孩子也都是从悦意慈心出发的。父母不会是恨自己的孩子才要打他,都是为了爱孩子,是恨子不成龙才打他。

[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业,那么我们的佛法是一点也修不成的,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导致的过失。]世间上的事就会多,你所做的事情也多,多事多业就会将自己耽误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比如你口袋里只有一百块钱,上街买东买西花得只剩十元,再碰到想买的东西偏偏要十二元,差了两块钱就买不成。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多事多业对自己不是好事,佛法当然一点也修不成。多事多业唯一的好处是别人会说你很有名,很了不起,找到你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众人都有这样的心就能将你累死。

[少欲]就是遇事不要贪求过多、过好,[知足]就是随遇而安,有什么环境都好,都能够修法。今天问到修定的人更要特别注意少欲知足,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是修定的前行。要记住:少欲就是不要无限制的贪求,知足就是要随遇而安,无论环境苦乐都要修,这是修定必需的条件。

第六次讲法

现在接着上次的内容接着讲:

因为本文稍后会说到三苦,所以这里先简单讲一下。一切有漏苦受为【苦苦】。一切有漏乐受为【坏苦】。比如为热所苦时,感觉清凉为乐,为寒所苦时,感觉温暖为乐,行坐等依次类推。但是这种乐不是自性乐或本质乐,如果是的话,此乐就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只会变得越来越苦,这就表明这不是自性乐,故而又称【坏苦】。

[有漏苦受]就是由烦恼而感受的苦,这就称为[苦苦]。同样的由烦恼而感受的乐受,就称为[坏苦]。就像我们走路走得时间长了,坐一下就感到是乐,但是坐久了身上又会感到苦。由这个道理来推,我们所感到的一切世间乐受都是暂时的,不能够保持永久不变,都会由暂时的乐受变为一种苦受,都是不可保信的,都是会变化的。

所谓[自性乐]就是原本就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但这样的世间乐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只要是有为法,就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世间一切乐虽然暂时感觉是乐,终将要变成为苦。

不管我们生在六道中的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温床。【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

[取身]就是我们由烦恼而取的蕴身,我们的身体是由五蕴而成的,是由烦恼取得的。人有人的苦,畜生有畜生的苦。在没有解脱生死之前,任何有情都不能逃脱行苦的。就是生在最高的天界,生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最高的境界,都不能逃离行苦。只要烦恼没有断尽,由烦恼而造的一切业、感得的一切不自在的受用,都称为行苦,都是自己不能做主的。比方在人世间就会觉得:“今天下大雨了,但是还非上班不可,穿雨衣、打伞都要去!” ;“今天太阳太大了,想在屋里多休息一会也不行,到时间了再热也要去上班。”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所受和一切所做都自己不能做主的。帕邦喀大师这里称为[周遍行苦],加上了[周遍]二字就是说有情在一切处、一切地都是这样的。[周遍行苦]就是[行苦]。

[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温床。][取蕴]就是我们种了这样的因,就要取这样的五蕴之身。我们有这样的身体,不但要感得过去生中造下的生、老、病、死诸苦的果,今生还要继续滋生感生、老、病、死诸苦的因,所以称之为温床。就好比冬季种菜用塑料布包起菜地照样能开花结果,就是起温床的作用。我们既然取了这样的五蕴之身,就必须感过去生中所造的生、老、病、死诸苦的业所结的果;并且我们今生还在继续造业,造未来要感生、老、病、死诸苦的因,这样的身子既要受过去所造的业感的苦,还要造生未来苦的业。我们学修佛法目的就是要断除由烦恼,不能再由烦恼取蕴身。假如没有烦恼了,菩萨、阿罗汉还是要取,但那是由愿力所取的身。他们用愿力来取这样的身体是为了度生,阿罗汉也要度生,并不是只有菩萨在度生。阿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在于菩萨具有增上心:“一切如母有情我非度完不可,要度完一切如母有情就必须具有功能,只有佛才具有这样的功能。”佛得了一切种智,知道每一个有情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心力及用何种方法才能度他们。只有佛才有此功能,菩萨和阿罗汉都没有这个水平。阿罗汉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度每一个有情,菩萨虽知道,但没有佛度一切众生那样的水平,只有佛才有这个水平。

如果不知道有情过去的业力因缘和今生的爱好你怎么度他们?不是你拿出一个道理来,每个人都能接受,就算他们听了,但因为不合他的心理、爱好,还是无论如何不起作用。度生要具大悲心,对任意一个有情你都要说得合其爱好,或者说合其烦恼的道理才能将其引度。如果不合他的烦恼,他就根本不能接受。简单地说就是他听不懂你所说的道理,当然没有办法接受。你说的他不爱听,你有什么办法?你说的再有道理,他没时间听,你有什么办法?一定要你所说的话符合他的爱好、他的心理以及他现在的烦恼,才能逐渐地将他引导过来。如果只讲大道理,听众就会走掉,最后会落得没有一个听众。

[【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我们所得的人身本质上就是一只苦器,过去生所造的业要感其[苦苦]、[坏苦],同时这样的五蕴之身还要继续造未来生要感感[苦苦]、[坏苦]的业。还有[行苦],我们现在最恼火的就是自己不能做主。我们学佛就是要将自己不能做主变成自己可以做主,也就是要脱离[行苦](按帕邦喀大师所说的就是[周遍行苦]),脱离每个有情在一切处都要受的苦。只要我们是因烦恼业力种的因所感得的五蕴之身,都要受这种不自在的苦,也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一切受业力牵引。在座的各位,无论老年人、年轻人,都有自己不能做主的情形,都有被逼着非做不可的事,尽管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这就是[周遍行苦]。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有漏]就是因烦恼随增。我们不能再因烦恼而取五蕴之身,否则就好比自己睡在布满荆棘的床上,怎么睡得安稳?这点非常重要。这就是说我们非求解脱不可,如果不能解脱,等着我们的只有这三种苦。这三种苦是将八苦、六苦概略的说法,详开就是八苦、六苦,略说就是三苦。

所谓【解脱轮回】者,不是说像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那样。【轮回】是指有漏取蕴的相续或其本身,由通达无我慧将其根绝时,才是【解脱轮回】。

这段话告诉我们:解脱轮回不是从这里逃到那里,不是换一个地方。[有漏取蕴的相续]就是这个身子衰老、死亡之后,还要另取一个身子,而这另所取的身子还是要衰老、死亡,因此要连续不断的这样继续下去。这样不断地取后有就是轮回。现在有些邪见认为:“死了、死了,死了就了,没有后世来生。”这就等于法律规定了只要犯法就要受处分,不相信法律的要受处分,相信法律的同样要受处分,不是由谁来自行决定的。在佛法来说,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生后世是最大的邪见,有这样大邪见的有情就要受不知道多少的苦,那是无法控制的。不知佛法的人可怜就在于此,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只有用通达无我慧将执实心断除了,什么也不执实了,我们才能够将轮回的根源完全清除干净。不是暂时的,也不是部分的,而是彻底、干净、圆满地将轮回的根源清除,才是解脱轮回。因为我们得了清净正见,将执著断干净,就不会由烦恼而取后蕴,这才算是解脱轮回了。我们的相续不再取后蕴,才是解脱轮回。

这样,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就讲完了。

这部分帕邦喀大师讲了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是生出离心的另一种方法,不仅要有舍弃现世贪著的心,还要舍弃对后世的贪著。有些人会说:“人间自然是很苦的,将来我生到天上去,就能尽享快乐了!”殊不知生于天上也一样有苦,天人临死五衰相现前时的痛苦,依佛经所说的是比地狱之苦大十六倍的痛苦。拿世间来说,当你有钱的时候是个亿万富翁,可如果你将钱用完了,福报享用干净了,就将变成一个穷人,那时就算欠别人一百元钱都无力偿还。一个亿万富翁将钱财用尽,福报用完,变成一个穷小子时,再让他过穷人的生活,他怎么过得下去?一个人平时非常爱干净,突然一天叫他晚上到猪圈去和猪睡在一起,叫他该怎么难受?生于天上就有这样的情形。

上面说的是为什么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如何生起,下面说的是如何合量地生起出离心。


{返回 贺继墉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下一篇: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2)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2.释菩提心(1)必须生起..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1)必须修正见..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3.赞叹供养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如何寻访上师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3)消除后世..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6.鼓励听闻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3)如何了知正..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1.本文的说法上师与文字来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蛇来听法 A Snake Comes to Hear the Dharma[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强暴女子、真实因果[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安居随笔[栏目:禅林衲子心]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七十八、咕噜布达力巴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什么是佛法?[栏目:法闻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一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当代台湾佛教政教关系的再检讨(林蓉芝)[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语言和意识怎么供养上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栏目:太虚法师]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栏目:印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