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1)必须修正见的原因
 
{返回 贺继墉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91

3.释正见

[释正见]就是说明证空性的清净正见。为什么要加[清净]二字呢?因为证空性的见地太多了,有的不够清净,我们要求的见地必须清净,由此才能圆满证得空性。我们要知道发心是怎样的,并且弄清楚应该怎样发心,未来才能证得法身。假如见地不清净、有污染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见空性,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证得法身。那种“什么都不想就能证法身”的话是既骗自己又骗别人的,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解脱靠智慧,智慧靠思维,哪里有什么都不想就能证了空性的呢?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非想天、非非想处天他们不是早就证得空性了嘛?怎么会现在还是众生呢?因为真正证空性不是那样的。如果照他们所说的那样,连空性究竟所要破的对象在哪里都找不到,就等于无的放矢,没有目标,箭射出去就没有作用。我们听听宗喀巴大师所讲的“释正见”的道理,就知道应该空的什么,物质的那些本质是空的。在见里面有四部,有经部、有部、有唯识见、在中观见里的自续见与应成见。只有宗喀巴大师传出来的道理才这样详尽,其他的可以说都比较笼统,没有这么精细。

(1)必须修正见的原因

第三,释正见分五小节,第一为必须修正见的原因,如本文所说:

(九)“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此颂第一句[不具通达真理慧],法尊法师译的是[不具通达法性慧]。江波居士可能是按照藏文的原话所译,而法尊法师是按照原文的意义所译。

[不具通达真理慧]没有具足通达一切万有事物的法性的智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虽然你修了出离心、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没有断除三有的根源的原因([有]就是三有。)如果按照法尊法师所译的颂文来解说,则是没有搬动我执无明的根源。

[应勤通达缘起法]我们应该很勤奋的了达缘起法。[通达]即为了达的意思。

下面是帕邦喀大师所讲的。

你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实之见或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地修习出离心、菩提心等方便分,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不能斩断三有的根本——我执。

[真实之见]就是真正能见法性的见,也可以解释为了义的见,不是权说,而是实实在在是这样的。前面我们所讲的业果是属于世间的见,后面所讲的证空性的见是属于出世间的见,也就是胜义的见。

[通达胜义谛真理之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了达甚深真实的智慧。

[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就是说和断除我执完全没有关系。

前面我说过光是修明心见性和断我执没有任何关系,什么关系都没有,连我执都不知道,怎么能断得了我执?要断我执需要先将我执找到,知道我执是如何显现执著的,在我执上面下功夫,并反其道而行之,不按照我执的方法做,这样才不受我执的作用。如果没有在我执上用功夫,只是想一下,怎么能起作用呢?比如追捕强盗:假如在一群人中有一个是强盗,既不能将这一群人都抓起来;也不能将这一群人都放了,那么强盗也将混在里面逃走了,要认出那个是强盗,就要花气力去找,这样才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若无甚深正见,仅有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只能获得大乘资粮道以下,无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

[甚深正见]就是万物缘起有、自性空这样的正见。

达到[大乘资粮道]的水平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先是要生起菩提心,单有菩提心还不行,还要生起快要证空性的相似功德,这样才合于加行道。如果证了空性之后就是见道,从见道再慢慢地、一分一分地断遍计执,直到全部断完才能成佛。如果连粗重的烦恼都没有断,就更说不上断得了所知障。

[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这里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即便是单有出离心的小乘之人,如果没有修空性,也得不到小乘的加行道。因为在小乘的加行道也要证得空性的相似功德,如果连相似空性都没有证得,那么加行道就还不如量。

如果在出离心与菩提心二者摄持之上,又具有通达甚深见者,则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获得,尤其能成为解脱与一切智之因。

[解脱]就是断生死轮回,无论是小乘道还是大乘道都同样需要。[一切智]就是佛位,佛的智就是一切智。通常以一切智代表佛位,实际应该称为一切种智,在行文上以一切智代表佛的一切智慧。在三智里面,一切智是对一切法相的总了解。

这段话是说:如果能有出离心或者菩提心的摄持,又能真正清净地证得见道,在证得见道之后还有十地,要一层一层地上去,才可以证得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各种功德。

我们发愿要救度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仅有善心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看法:“我要找到一种决定能断轮回根本的甚深正见。” 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有通达无我之见。

[如果没有一个救度的方法,也不过仅有善心而已。]这就像大家现在发心:“我愿为众生而成佛”,可是却没有救度众生的本事,只不过有一个愿心而已。

[轮回的根本]就是众生落入轮回的根本原因,我们要找到断轮回根本的方法,这就是缘起有、自性空这样的正见。

[仅有业果决定的世间正见]世间正见仅能保证我们世世代代得人身,不堕三恶道。但是这样的世间正见对于解脱来说还不够,还是要有通达无我之见,才能断生死轮回。

[无我之见]就是没有执著的见。这里的[我]就是执著,在经书上被称为实执、执实、我执、无明等等,都是执著,虽然名字不同,实质都是一样的。

一些外道修三摩地能得四禅八定,但他们没有通达无我之见,所以不要说断烦恼,就连减轻烦恼也无法办到。《三摩地王经》说:“诸世人修三摩地,彼者不能坏我想,助长烦恼且鼓动,犹如胜行所修定。”

外道虽然同样能得到前五通,但就是不能得到漏尽通。因为他们不承认烦恼是流转生死的根本,不认识这个道理,就没有方法去对治。外道修到最好的时候,除漏尽通之外的什么样的神通都有,但到了有顶天就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出去了。直到他们的功力消失了、定力消失了、福报耗尽了,就只有下堕,因为再往上没有路了。因此对于修外道的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不敢说不堕三恶道,与其说他们修成外道,耽误了若干年后还是要再来投人身;或者是靠修定的修持力完成外道的修法,一旦定力和修持力消失了,还要堕入三恶道,不如不修的好。

我们修佛法的只要将业果搞清楚,就可以保证不堕三恶道,如果再将我执断干净,就可以说与三恶道绝缘了。再往上还可以解脱生死、为众生成佛,这就是内外道的区别。所以任凭外道说得天花乱坠,我们都不能听,听了就要受害。

[但他们没有通达无我之见,所以不要说断烦恼,就连减轻烦恼也无法办到。]外道不仅没有通达无我之见,而且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他们没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所以不能断烦恼,连减轻烦恼也做不到。而修内道时,佛法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对治烦恼。显教是如此,密法也是如此,都是要为了断烦恼。

[《三摩地王经》说:“诸世人修三摩地,彼者不能坏我想,助长烦恼且鼓动,犹如胜行所修定。”]世人修三摩地不能断除我执,只有助长烦恼生起。外道之人都有贡高我慢,佛教徒则很谦和,无论是谁都肯对他说法。道家则不同,他们讲究道不外传,对不入道者他们不会对其说道。他们将自己的那些方法视为殊胜,并以此来修定,由于不能坏我想,所以不可能得解脱。他们只有从低处向高处走,看低处不干净就向高处走一点,只能由浊而转清,根本不懂我执无明会令自己生死流转。所以我们佛教徒在皈依戒中有:“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条。

我执是轮回的根本,要断此根本,无我见是绝对必要的。如前经所说:“倘若于法观无我,各各观察而修者,此乃能获涅槃因,别余诸因难成寂。” 为获得解脱就必须根绝我执。为根绝我执就必须修与感觉与我执完全相反之道——无我。如果不修无我,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获得解脱。《四百论》中说:“寂门无第二。”所以,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

[无我见]就是没有执著的见。无明就是认为事物是有自性的执著,所以无我见是针对无明起对治作用的见解。对于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法,我们能观察没有自能成其而有的性质,也就是事物没有自成其有的性质,都是依缘而生。宇宙中的一切法都不能自成其有,都是依缘而生,一切物质没有一样能够自己而生的,如果我们能从各个方面去看,才能找到涅槃的因。如果一旦执实了,就成了生死流转的因。我们只有认清我执无明,不受其骗,才能解脱轮回。其他别的方法不管其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能成就寂灭烦恼的功能,唯有无我见才能够寂灭烦恼。

[为获得解脱就必须根绝我执。为根绝我执就必须修与感觉与我执完全相反之道——无我。]我们要获得解脱就要将我执无明断得干干净净,一点儿都不能有;要根绝我执无明,就必须修无我智慧;无我智慧就是了达一切实我(包括人我、法我),万事万物都没有实有自性。这些执著将在道理都明白了、并对此破除了之后,才都不再出现在自己的心里,以后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才都没有我执的因,才不会流转生死。不这样的话,任凭你修什么至高无上的法,就算修马上就要成佛之法都不过是植点习气,根本生不起功能。因为既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又没有断我执,就等于幼儿园的孩子去读大学课程,一点不起作用!

[如果不修无我,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获得解脱。]我们要解脱的是我执引导下所做的一切,如果不能断我执,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世间因,想获得解脱是办不到的。

[《四百论》中说:“寂门无第二。”所以,想要解脱轮回,是没法不要这个通达无我慧的。]要解脱生死是不能不通达无我慧的,必须要具有无我的智慧,没有第二个方法。有人偏要去修其他的方法,都是浪费时间,起不到解脱轮回的作用。

但是光有这个还是不行的,方便的大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谓【方便与智慧不分离】是绝对必要的。正如《维摩诘经》所说:“方便未摄慧系缚,方便所摄慧解脱;智慧未摄方便缚,慧摄方便即解脱。”

我们修学佛法从发心,依止善知识,修出离心、菩提心、乃至修菩萨行,这些方法对于修空性来说都是属于方便分,都是不能缺少的。讲道理和讲修行都是属于方便分,是属于以弥勒菩萨为主体的广行派的教授。单证了空性没有菩提心也不能成佛,仅是属于小乘;有了菩提心没有证空性,也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方便与智慧不分离是绝对必要的,这点非常重要。

[正如《维摩诘经》所说:“方便未摄慧系缚,方便所摄慧解脱;智慧未摄方便缚,慧摄方便即解脱。”]单有方便没有智慧,还是要被世间的一切所捆绑,菩萨中有没有证得空性的菩萨,声闻里面没有证了空性的,有可能是他们缺少了方便分,更主要的是缺少智慧分。假如方便能摄持到慧,也就是智慧能被方便所摄持,就能得到解脱。方便中没有智慧,智慧中没有方便,因此单有一样都不能得到解脱,一定要二者都有,才能得到解脱。就像鸟要有两个翅膀才能飞,单有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

为获得法、色二身之果,就必须由方便智慧不离之门,双集二种资粮,吉祥怙主龙猛说:“此善愿众生,福智资粮圆,福智所出生,二胜愿获得。”吉祥月称也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世俗指方便菩提心,真实指智慧正见。譬如具足双翅之鸟能于空中无碍飞翔。为抵达诸佛功德全圆彼岸,菩提心与正见,即方便、智慧二者也不能分离。方便与智慧分离,就像鸟断了一只翅膀,而无法前进。

[为获得法、色二身之果,就必须由方便智慧不离之门,双集二种资粮,] 这就是说我们若想证得法身,要有方便智慧不离之门;要证得报身,除了要有方便智慧不离之门,还要培若干福报。简单地说,学修佛法的人要积集福慧二种资粮,也就是[双集二种资粮]

[吉祥怙主龙猛说:“此善愿众生,福智资粮圆,福智所出生,二胜愿获得。”]这就是说愿所有具备善根的众生福资粮和智资粮都得圆满,因为一个是报身的因,一个是法身的因,单具一个是不行的。[二胜]就是二种殊胜,也就是方便分和智慧分都双具之后才能成得了佛,单具一样则不能成佛。

[吉祥月称也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世俗]就是世间因果、业果,[真实]就是胜义方面、智慧方面,这两者就像鹅的广大白翼,也就是又大又白的两个翅膀,翅膀大了飞行才能持久。

[鹅王]这里指的是佛,佛具有世俗与智慧两个翅膀,才能引导我们这些众生。如果我们具备了福慧资粮的善力,好比有了风云一样的势头,就可完成由众生到成佛的功德海。这说明成佛必须福慧双具,单是有福没有慧不行,单有慧没有福也是不行。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汉地有些人所说的:“什么也不要想就可以见法性,见了法性自然就有报身,就有化身。”这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想象而已。

[世俗指方便菩提心,]发菩提心所辖的一切法,都属于世俗方便。这里特别指出世俗所指的是方便菩提心,或者说是方便分的菩提心。

[真实指智慧正见]真实指的就是智慧的清净正见。

你或许会问:“那么如何获得此见呢?” 这事不能随随便便,你必须遵循某一开示胜义圣言量之经。总的来说,了不了义的区分是:其本身能安住于究竟义的是了义,不能安住究竟义的是不了义;而了不了义经的区分也就是以胜义谛为主要所诠的经是了义经;除此之外的经都是不了义经。

我们心里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正见呢?”;“单单是证空性就要好长时间才能修得起哦!”大家心里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这事不能随随便便,你必须遵循某一开示胜义圣言量之经。]我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断得了的。我们必须去寻找并遵循一个阐述佛的圣言量或佛亲自所说的经。

[总的来说,了不了义的区分是:其本身能安住于究竟义的是了义,不能安住究竟义的是不了义;]这就告诉我们:凡是实说的,说明事情真正、实在是如此的说法属于了义的。凡不是实说而是权说的,这就是不了义的。

[而了不了义经的区分也就是以胜义谛为主要所诠的经是了义经;除此之外的经都是不了义经。]主要讲胜义谛的经是了义经,不了义经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我们照这样的方法去修了之后,将来就会有功能,就能够逐步达到了义,就能够证得空性。分别就在这里。

不是每一位班智达都有能力解释了不了义经密意的。能解释了义经密意的,如佛亲自授记的那样是怙主龙猛,他依据《无尽慧经》造《根本慧论》等,由【中观正理聚】之门建立了义甚深见之轨,一如佛的密意。

[了不了义经密意]不是每一个善巧者都能够解释的,更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初业有情了。佛曾经授过记,说六百年后能够开演密意的,即开演佛讲空性密意的只有龙猛菩萨。我们现在的水平根本无法了解佛经的密意,因为佛经都是佛根据当时的求法之人的根器所说的,那时他往往只需点一下,求法之人就醒悟了。现在的人烦恼重了,仅仅点一下是醒悟不了的,所以必须要详开。应该依谁而详开呢?佛说六百年后有龙猛出世,他可以开演佛之密意,因此,我们要依龙猛菩萨的教授。汉文译本中有译为龙树的,有译为龙猛的,这都是译音。

《无尽慧经》是佛所说的,龙猛菩萨根据这个经造《根本慧论》等。他由【中观正理聚】的门建立了如何才能达到了义的、甚深见的道路,告诉大家要这样走才能了达了义,因此等于是车轨一样。

[佛的密意]就是佛心里想说的真实意思,也就是佛的了义,是实说教授。佛不是不想对众生说出他的真实意思,是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够,所以佛才将教授分成实说与权说。在令我们生起前前的功德时就说:“这是究竟的,你们要好好修”;在我们生起了功能之后,他又告诉我们:“你还要再进一步,这个才是究竟的。”,佛就是这样根据众生根器及理解能力,有先后次序地说法,所以有权说也有实说。

其后有阿阇黎佛护造《佛护释》,圣者提婆造《四百论》等。尤其是阿阇黎月称,按照龙猛的密意,造解释《根本慧论》文句的《明句释》和解释义理的《入中论》等。

这些经都是说缘起有、自性空的,《入中论》我是看过的,《明句释》则不知有没有汉文译本。

于此雪域西藏,能没有丝毫错乱之垢,无倒阐明此等大论密意的,除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之外,没有别人。因此你我应该遵循最上龙猛父子的妙规,依据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师的伟大希有善说论著。《入中论》中说:“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无与伦比的大觉窝也说:“龙猛弟子是月称,由彼传来之教授,能令通达法性谛。”所以,此甚深见是显密二者都不可缺少的。

[无倒]就是没有颠倒,是有次序的。尽管西藏出了那么多大德,但能够将大论密意讲得清清楚楚,既没有错误,又很圆满、很明白、次序很清楚、并能够解说佛说之密意的,只有宗喀巴大师一个人。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遵循龙猛父子所说的方法、规矩、及如何学修佛法的道次第,以宗喀巴大师的论著,如广、中、略的《菩提道次第》等等为依据。

[《入中论》中说:“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这段话是说:离开龙猛他老人家所说的道,就没有能够寂灭烦恼、清净正确的方便。假如修学人失去了世俗与真谛这两样,就不能得到解脱,得解脱需要世俗谛和胜义谛都不能错。我觉得内地的修法比较偏重于胜义的方面,重视胜义、空性方面,却忽略了缘起有,但是这两样都是不能忽略的。因为自性空是必须在缘起有的基础上讲的,如果没有缘起有,哪里来的自性空?所以不能单讲空。单讲空就会将世俗的缘起有讲得没有了,也就是将世间讲得没有了,将因果讲得没有了。这些人将来到了自以为了不起的时候就会呵佛骂祖了。要知道佛菩萨是不能骂的,以佛菩萨为对象,我们想供养他们都能得解脱,骂他们还不堕地狱啊!

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不能丢的,也就是缘起有、自性空两者不能缺一样,没有缘起有单讲自性空,请问:空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空的是在世俗有上不能执实的那个有。简单地说:要有缘起有,才能说自性空。没有缘起有,空的什么呢?

[无与伦比的大觉窝也说:“龙猛弟子是月称,由彼传来之教授,能令通达法性谛。”]龙猛菩萨最有成就的后世弟子是月称菩萨,由月称菩萨传来的教授,能让我们通达法的双有:即自性无、缘起有。

[所以,此甚深见是显密二者都不可缺少的。]显教要依这样的甚深见才得解脱,密教更要依这样的甚深见。诸佛菩萨的本体法像是功德聚,不是他们生来就有的,各种坛场、各种净土都是他们的依报,都是由佛各方面的功德所聚,不是自能生成的。在密教里,修密者真正的修密和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只不过按照仪轨过一遍,植一点习气而已,生不起仪轨中所说的法、报、化三身。但是,虽然生不起,只要我们好好修了,就可以种下这样的因,将来在我们需要密法的时候,自然可以感得自己所需要的教授。贤劫千佛只有几尊传密法,我们幸而碰到了,那是上师出于慈悲之心,尽管我们不够格,他还是给我们灌了顶,给我们植下了种子,将来我们需要修密时就能修得起,这是上师三宝的悲心。如果大家以为这样就可以修密法了,实在犹如上幼儿园时得到了一个大学入学通知,有什么作用呢?有了大学入学通知就算是大学生了吗?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上师给他灌了顶,他就自以为是密法弟子了,说到怎样修,他会说自己天天都在按仪轨念诵;虽然根本不是,但他却说自己是个“大学生”。

总的来说,在圣地印度的佛教四宗之中,犊子部婆沙师许【常一自在之我】是所破;其他婆沙师与经部师许【独立的实物有】为所破;唯识师许【能取所取异物有】是所破,自续师许【不是由无损心显现的力量安立,彼境系由不共自体本来成就者】为所破;应成师许【非唯分别这边安立,而由彼境那边自体有】为所破。

[圣地印度的佛教四宗]就是指经部、有部、唯识、中观。

[犊子部婆沙师许【常一自在之我】是所破;]这是犊子部婆沙师的观点。有部里的犊子部所认为的应破分是那些认为我们所有众生都是上帝所造的说法,就像耶稣教所说的:“你们之所以有,是当年上帝用泥巴捏出了亚当和夏娃,你们都是被他们主宰的。”这种说法骗了很多人。那么请问:上帝是那个所生的?他总不会是凭空而有,无因所生的吧?这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是应破分。

[其他婆沙师与经部师许【独立的实物有】为所破;] 这是其他婆沙师与经部师的观点。他们认为说人也好,物也好,都是自己有的,猫就是猫,狗就是狗,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执著,是应破的。

[唯识师许【能取所取异物有】是所破,]这是唯识师认为的应破分。他们认为能取所取是心理作用,心外无境,如果你们认为心外有境就是他们的应破分。异物有不是心的相分,所以应该破。

[自续师许【不是由无损心显现的力量安立,彼境系由不共自体本来成就者】为所破;]自续师所许的应破分比唯识高明一些,他们认为:我们应破的执著境,系由不共的(与众人不共的)、不是由无损心显现来安立,而是自体本来成就的,所以是应破的。实际的意思是自续师对唯识说:“你们所认可的某一个组合物,在没有起名字之前是没有办法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单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各式各样的条件,只不过是成立它是各式各样东西的一部分条件,光有了这些东西还不够,还要取了名字才成其为有(比如这是人、这是猫、这是狗。),没有起名字就没有,我们就不能真正认识它们。

[应成师许【非唯分别这边安立,而由彼境那边自体有】为所破。]应成派认为:单是这样、那样都有了,在没有取名字之前,就没有这个东西。比如进口一部生产肥料的外国机器,从外观上看我们知道是个外国机器、洋机器,但是却说不出来这个洋机器是什么名字,只有别人告诉你:这是一台制造肥料的机器,你才承认它是生产肥料的洋机器。

自续师认为:如果没有这个机器的自性,你在何处安名?没有安名之处,你随便起个名字是安立不起这样的机器。所以自续师认为在实有自性的安名处之后,还要安了名字之后才有。

应成师则认为:只有在自续师所说的在实有的安名处的条件是不行的。自续师所认为的名言有,是存在着实有自性的安名处并起了名字之后才成其为有。所以应成师更进一步认为:单是取了名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承认安立名字之处是实有自性的自续观点是一种执著,只有在安立名处取名字才算是为唯言安立。只有唯名安立这个法才成立。

应成师和自续师之间的区别在于:自续师认为:安立名处要实有,在猫身上安立的名字不能在狗身上安立,这是很重要的。应成师则进了一步,他们认为:虽然安立名处与名称要合量,但它实在有的只有一个名字,它自己这方面无法承许自性有的东西。二者相比起来,应成师将执著断得要干净些。

自续师认为要先有个具有自性的安立名处,后面才能有名言安立,所以他们还在执著安立名处的自性。就和自续师一样,唯识认为离开心就没有现分,所以他们还有执实的心。

妙音怙主大宗喀巴在此《三主要道》中,鼓励我们要勤求通达缘起的方便,如颂文所说:“应勤通达缘起法”,而不说“应勤通达空性法”,当知这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

我们要证得空性必须先找到世间有,先将世间有弄清楚,因为如果我们先求通达空性,而没有将缘起搞清楚,在空性起作用了时就会轻视种因。

宗喀巴大师先不讲通达空性,而是先讲通达缘起,就是防止大家在证空性之后犯下不重视缘起的错误。缘起是直接阐述因果的,是不能错的。最大的福田是上师三宝,我们在佛面前供一朵花都能感得无量的福德,如果骂佛还得了吗?

比如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一个小孩子由父母带出来玩,看到佛就随手抓了一把泥土,由大人抱着他送到佛的面前说:“我用金子供养你。”佛当时就授记说这个孩子今后哪一世会当国王。因为这孩子手里虽然抓的是土,可他意业里却是金子,他是在用金子供养佛。

在福田面前是不能乱来的,否则三恶道的门就对你敞开了。现在有人在搞什么明心见性,我觉得他们是在走弯路,将来成佛就很遥远,甚至还不如每天只念阿弥陀佛的人成佛快些。

各宗安立缘起法各有不同。【实事师】说【依靠因缘而生】是缘起义,除此之外不安立【常】是缘起。

[[依靠因缘而生]是缘起义]就是说有因才有缘,这样生起的才是缘起。[实事师]这个词的含义不容易讲清楚,通常我们说下三部的见在实事这个概念上是上差不多的,依中观应成正见来说,自续师都有这种实事师的味道,在具体区分的时候,是在唯识的前提下讲的实事师。

[除此之外不安立【常】是缘起。]这是安立不起的,缘起不能说[常]是缘起,因为它安立不起。

自续师的安立法比实事师来得好,他们说【依靠各自的支分而有】是缘起义,所以在【常】与【无常】二者之上都可安立为缘起。

按自续师的安立法,[常]就是可以安立的了。

中观应成师的安立法要比上述一切来得微细,说【依靠合格的安立所依和合格的能安立分别二者出生安立法】为缘起义。

这里是需要仔细讲一下的。安立缘起法要靠合格的安立所依,这就是说安立的对境能够安立于这个法要合格。也就是说,猫的对境不能安立为狗,否则这样就属于不合格。中观应成派要讲究安立的对境要合格,即安立所依是安在什么上面,依什么而安立。大家要搞清楚,这是说依什么而安立的安立名处是要合量(本书译为[合格])的。[合格的能安立分别]是指能安立的心要不错乱,要没有神经病才不会安错,所以能安立的心要合量。也就是说安立的对境(或说安立所依),与能安立的心二者都要合格,才能出生安立法,即所取的名字才能成立。如果二者之中有一样不合格,就不能安立,这就是中观应成派所说的缘起义。简单地说就是:除了所安立的对境是合量的,还要能安立名字的心是合量的。心怎么才是合量的?就是要没有毛病。比如某人心里认为外道是对的,他怎么能认可佛教所说的安立名字的观点呢?

微细缘起虽然不是通达空性的方便,但如果首先开示各宗共许的因果缘起,却是防护断见和通达空性的方便。所以,最初从缘起引导作为通达空性的方便,这是有极大意义的。

讲因果就是在讲缘起。[防护断见]就是说证了空性以后不要认为什么都没有了,那样就将落于断见。[通达空性的方便]就是说懂得缘起有就不会认为实有了,所以这是通达空性的方便。防止我们今后生断见,[最初从缘起引导作为通达空性的方便]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千万不要认为证得空性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这样想得习惯了,就会说佛也同样是没有的,是你们在执著,那怎么得了呢?这就成了非缘起了。

这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见空性是在缘起有上所见的,连缘起有都没有了,从哪里见空性?因此先开示缘起有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返回 贺继墉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2)什么是正见
下一篇: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2.释菩提心(3)生起菩提心的标准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3)消除后世..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5)应成派的独..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恩师昂旺敦振简介 目录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本书编辑说明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如何寻访上师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3.释正见(4)正见观察圆..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立誓造论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缘起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2)消除现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那八种福田?[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七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人生的阶梯[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06-063修行菩萨清净行[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唯识简介 十二[栏目:唯识简介]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八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十六)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栏目:圣者言教]
 八德是做人的基础 The Eight Virtue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慧灯之光之二 无我的修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第四章 归戒释疑[栏目: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须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