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摆脱不满
密续修法的主要先决条件是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常称为「显教成佛三主要道」- 此处必须强调,培养这三种心态便能创造出成办密续转化的空间,我们在「摆脱不满」、「开放心胸」及「消除自我限制」三节将会对它们做出讨论。
首先要讨论的「出离心」,这是一种欲摆脱其平常有限的先入为主观念,并希求实现其无尽圆满解脱潜能的心态。
『什么是出离心』:
前文已曾提到一些在我们心中建立空间的前行修法。譬如,当我们对平常执著感官贪欲的方式的幻想已经破灭时,才能有效地修持密续。我们必须深明这种执著会带来痛苦失望,绝不能带来满足,若我们不能认清平常对欲乐的执著是如何把我们紧缚于生死轮回之中,便会在密续的修持中犯上像我们平常追求快乐一般的同样错误。先当我们由修持而生起乐受时,我们便把其执为某些自性有的事物,必定能给予我们无尽的乐趣。我们会像蜘蛛等待飞虫落网一般,贪婪地扑向任何出现的诱人经验之上。这种企图从事物身上窄取快乐的方式,是完全颠倒迷乱的,只要我们怀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态度,便永远没法清楚认识到真正的满足。如果我们仍然任由这种执著延续下去,便会在无意中把密续再变成另一次没意义的轮回旅程。
所以,我们首先必需生起真实到量的出离心。由于出离心常与畏惧–亦即是我在前面所批评的那样拒绝排斥的心态–混淆不清,所以我也许要着手说明一下哪些心态并非出离心。
若我们的处境艰难,我们逃避放弃,抽身引退,虽然这种做法也许称为出离心,但这并不是出离轮回之心。若我们与好友闹翻后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决定迁往其他城市居住,以免再受痛苦打击,这种态度同样不是出离心。假如我们无法长期与社会竞争,于是跑到山林声称:「我要完全出离世俗生活。」以为只要不依赖任何文明设施,过着像野兽般的生活,这样便能真实放舍某些事情,但是这种态度仍然不是出离心。
我们或会认为出离心是与某些宗教仪式有关,我们只要闻思教理、修习禅定便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出离心的人,但这亦不是必然的。假如有人批评我们的做法只是一个神怪的东方漫游,若我们因此感到不悦,这样便显示出我们根本没有生起出离心。相反,这正好表示了我们像执著平常的事物一般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亦即是说,由于这种执著的态度,我们又再把修行变成另类形态的庸常贪执。
所谓真实的出离心是指我们不再依仗根尘之乐来达成究竟的安乐,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这些无常短暂的有限事物中,期求极度满足实在是徒劳无功的。能清楚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出离心不同于放弃快乐或否定自己的快乐,出离心的意思是指舍弃对世俗快乐的不实寄望,这些期望本身就是令快乐变成痛苦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快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我们对快乐的执著、夸大、误解与及污染的态度,却一定需要舍弃。
『学习舍离』:
一般译作「出离心」的藏文专门术语,其原义是含有「决定摆脱」的意思,它象征着一种要决定摆脱俗世生活屡屡受挫失望的深切志愿。简要言之,出离心是对我们不断出现的老问题彻底感到厌恶,令我们终于愿意舍弃对彼此的贪著,开始寻求另一种能令我们的生命满足及有意义的方法。因此,出离心的修习是意味着自我舍离那些阻碍我们认知人类无上潜能的贪执泥着习气。
在我们一生中的某些时位(于第十节将讨论),我们的根识会自动与其所缘境分离,这时便会经验到一种可称之为「自然分离」或「自然出离」的状态。这时既没有能为我们所执取之境,亦没有为我们所贪之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为诱人的事物亦无力吸引我们的注意,令我们散乱分心。但是,一般当这些事物成了我们经验的对象时,我们便根本无法舍离,我们只会不断地贪求,被永不休止的感官印象洪流所迷惑,无止境地向外寻找各种新鲜刺激的有趣事物。假设我们不满足于拥有一辆汽车,便需要拥有第二辆,当拥有二辆汽车时仍不知足,于是又希望能拥有一艘游艇,但到时仍会觉得不足够,于是又希望要一艘较大的,它便是这样无穷尽地发展下去。与真实出离心完全背道而驰的正是这种不满足的心态。
我们必需设法学会顺其自然,要自然而然的舍离财物,远离对种种事物的攀缘执著。并不是说由于我是个落后的西藏人,所以便妒忌富裕的西方人,也不是说因为你们比其他的人富有便是坏人,我只是要尝试解答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何我们会感到不满足?」
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要为我们的不满负责的外在因素,譬如:「这是不足够的,那是不足够的。」可是,这些绝非令我们不安及失望的真正因由,我们所遗忘的是我们皆要了解的内在因素。满足并非依赖物质财富,而是来自简朴,来自内心的简朴。
我所说的舍离是指要简单随和,舍离的意思并不是要拒绝任何事情,是说你们要放松一点,不要紧执不舍。虽然,世上有许多可以买到的快乐,但假如你们杞人优天,视财如命,那你们的财产只会令你觉得更加不快乐。倘若你们不知足,不能放开怀抱,不懂得欣赏身边四周的自然美,不懂得如何做到简朴,那么,即使世上所有的金钱尽悉归你所有,你仍会闷闷不乐。因此,出离心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快乐,避之唯恐不及!
佛教,特别是佛教密续的整体人生观说人类由于确实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我们应具有达成无上安乐的可能。真正的出离心是基于我们认识到俗世的快乐皆是次等的快乐,若与唤醒我们的内在潜能及实现最极深邃的本性所生的殊胜妙乐相比,世俗的快乐实不重要。
这些世俗的欲乐不但是属于次一等的,而且若我们执著这些快乐的话,更会障碍我们证得自我圆满实现的安乐。我们这种执著压抑的态度乃是一种能遮蔽自明本性的毒品,能令我们深陷于庸常显相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离开我们的本性愈来愈远。修习出离心的意思是指要认清平常依赖快乐的方法会阻碍我们体验这种更高上,更圆满的安乐。
透过如法的出离心修习,便能给予自己一个冲破平常强制依从欲乐的机会。我们愈能认清这些欲乐,并不能带给我们所追求的恒久安乐,便愈能够减低我们的憧憬期望,令我们变得更为实际。
若我们不急不燥,既能远离欲乐的渴求,亦不会内疚地禁绝欲乐,便会感到更加自在。这时,不悦意的环境再没法进一步打扰我们,假使遇上某些乐事亦能够自在受用,能享受它带来的任何乐趣而不会有所苛求,也不会对它寄予厚望。由于我们不但明了这些欲乐乃是短暂无常,而且还把眼光放置于更高层次的安乐–自身本性的实现之上,所以便能透过这种方法安定下来。倘若我们的内心是怀有这个殊胜的目标,那我们在经验短暂的快乐时便不会变得过度兴奋,又当事情转坏时也不会变得意志消沉。也可以说,我们不在感官事物中寻求皈依庇护,以此作为消除不满的方法,反而,我们是信赖自己的内在潜能。
『舍弃错谬的皈依』:
「皈依」这个字眼乃是取自它的传统背景–佛教徒常常重申他们对导师、教法及僧团的信仰宣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必须注意皈依暂时的快乐是一些我们不断用一种几近于宗教热情及信念而进行的事情。例如,某一天我们或会有这样的想法:「噢,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我想应到海滩去散散心,像鱼儿一般畅游于大海碧波之中,然后躺下来做个日光浴。」当这种做法变得沉闷乏味时,我们又会认为:「我现在饿得很,茶点放在那里?」当我们吃厌后,又想找一些冰淇淋、爆米花、汽水或巧克力之类的零食大吃一顿。我们便是皈依这些只能够消脂减肥或晒黑皮肤的事情,以此作为消愁解闷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皈依是强调突破这种极端且无法实现的满足的追求。真实的皈依是含有一种自我改变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来自认知我们平常贪著的无常法全无实义,当我们清楚看见所追求的事物的有漏性后,对这些事物的强求态度便会自动消灭,执著的压迫力亦会消失。而且透过扭转自己的命运并开始取得开发内在潜能的空间,我们便能结束这种被动的颠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