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义宝鬘浅释 第2讲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33

第2讲

《 宗义宝鬘》作者贡却亟美汪波尊者,是十八世纪教证双全的藏传格鲁派祖师。 本论言简意赅,虽不广大,但也已将四部宗义的基、道、果的建立合盘托出,当能成为深入教法的种子或基础。如水来自于雪山,佛法来自于佛说,不论学习何部经论,皆需有其清净传承与师承。
个人的学习传承师长,是现今印度达兰莎拉辩经学院老师嘉措格西,是一位德学兼具的具相师长。 个人自知鄙拙,所知有限共同研讨,若有误失是个人过咎,自应忏悔;若相顺佛说、符顺师意,则咸归师长恩泽。
格鲁派三大寺学习《 现观庄严论》 ,历时五至七年,之前得先学习现观七十义、地道功德及宗义建立,由此可知学习宗义是深广佛道的基础。
对于宗义教法,如实了知四宗,以及如何安立基、道、果的修习之理,是攸关修行的。经由学习宗义,能知佛三转*轮的内容与意趣,也能广大建立佛教知见、认识整体佛教轮廓,并指导修行,边学边修,解行合一。安立清净动机、目标纯正的学习正法,其实也是护持、 弘扬正法之义,这是有福报的。 固然外在的教法乃由三宝执持成办,但最重要的,是内在教法—指内心的功德—应致力于真实心生起法的功德,解行合一而学。

正文:(P27+1)

第一章礼赞及序

( 一、赞佛)

礼赞:即以赞佛功德而赞佛,作者乃是为了累积广大福报,去除造论障碍,如期完成,究竟则是为了自身亦得成就佛果,故作礼赞。
稀有二资粮雪山,
稀有,指大乘殊妙的福慧二资粮极为殊胜(以具相菩提心摄持);资粮,喻如雪山,即成佛的因缘、方便、能力。 以果位功德圆满,故因位功德圆满。基于佛果是色身(由圆满福德资粮)、法身(由圆满智慧资粮)圆满,所以菩萨道的因位时,必须累积相顺的福慧二资粮。 佛的前生,乃以三大阿僧祇劫,历经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有学四道,累积二资粮—最后成就佛果的无学道)、十地,即从初地至第十地,以方便智慧互相摄持,而成稀有二资粮的雪山。 要之,初发菩提心,中积二资粮,最后成就佛果。
因悲融成水;
融成水,即将雪山融成水。 佛因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不舍有情,不住下劣涅槃,亦即在道位时,以悲智双运圆满融化与增长二资粮的雪山,直至成佛。 诚如有说:众生为烦恼所系缚,二乘为我爱执所系缚,诸佛菩萨为大悲心所系缚。

汇于任运法身地

指以此大悲功德水,圆成佛果,即是汇聚于任运的法身之地,等持与后得同时任运俱成,等后一味,一直安住等持中,而任运度化众生(佛因二障断尽,一心同时亲证二谛,等后一味,菩萨则需等特,后得轮替)。

流出四宗河,

即佛在等持法性之中说法,依三转*轮流出四宗河(四宗:即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宗)。喻如资粮雪山依大悲融成水,任运流入佛地而说法,形成四宗河;也就是说,资粮圆满、障碍悉断的佛智,于等持中依大悲心无间利他,宣说三乘法藏,由转*轮的法水导出四部宗义之河。
佛业浪涛耸天际
佛行事业有三,即身、口、意的利他事业,如浪涛广大无边际。
1 .身事业:如佛一毛孔,可现行十方诸佛菩萨、二乘及所有众生的法行;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能令众生观不厌足、见者有义等。
2.语事业:即以六十支妙音,宣说方便、究竟教法,以此为主要:佛教的住世以语事业为主,若语教衰,则佛教衰。

3.意事业:即悲德(大悲心)与智德(佛智),佛的大悲心任运俱成,大智慧遍知一切,悲智无间如日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外道心畏惧;

即佛具四无所畏,如佛于大众中说法无畏,佛教法行事业广大无边如日光,外道则如荧光,为其映蔽、遮破,无法抗衡,难以安立。
以说赞佛功德,即初发菩提心,中积二资粮,后成就佛果,后以大悲心宣说三乘教法、安立四宗—即以法身等持中宣说教法,导出四部宗义的建立。 佛的身口意事业,任运俱成趋入一切众生心海中,利益有情广大无边,让外道之相似法溃败而退失。
能王清凉池畔龙—
能王是指大能仁,即凡能自主,不依他师、他教而圆满宣说四谛等真理者,即为大能仁。仅佛具此能力,喻如清凉池畔之龙王。

百万佛子胜。

佛是百万菩萨的胜王(百万喻为数多,非指定数),是一切菩萨之父,最为超胜。
补充:
一般说法有三种方式:1 .以经论为依据(圆满支分) 2.以正理安立(坚固)。3.依实证经验而说(最佳)。 这之上,才说公案传记,并善巧比喻。

(二、赞传承祖师)

敬礼补位弥勒无能胜,

即敬礼执持佛广大行道次第的代表者弥勒菩萨(《大般若经》隐义现观次第教法的执持者)。十方诸佛慈悲功德的代表与外显即弥勒、观世音菩萨;补位,即一生补处。以藏传而言,弥勒是佛,菩萨相是示现,且将是贤劫千佛的第五位导师。
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
总集十方诸佛智慧功德的外显者,即是文殊善萨,执持佛深观见道次第(《大般若经》显义空性次第教法的执持者)。
世尊所记龙树及无著,

即世尊入灭后四百年龙树菩萨降生、九百年无著菩萨降生于人间;龙树与无著二位菩萨分别是中观宗创车轨师及唯识宗创车轨师,蒙世尊授记弘扬深广二道教法。
一般授记有四:1 .证果授记。2 .成佛授记。3 .弘教授记。4 .出生授记。
补充:
创车轨师需具五种条件:
1.为人道众生。
2.得佛授记。
3.有自主能力如实解释佛说密意。
4.依经教正理,破他宗立自宗。
5.佛陀教法初于何处衰微,则后于该地复兴。
如龙树菩萨将中观教法恢复,广大宣弘,是中观宗创车轨师:无著菩萨则将佛第三转*轮的唯识宗义如实恢复弘扬。

最初创轨与后来执持不同,执持是认同、宣说、广弘、随行之义。
第二佛陀父与子三尊。
第二佛陀,指宗喀巴大师;父,指宗大师,子,指贾曹杰与克主杰尊者。 这裹特别礼赞格鲁派的主要中兴祖师,除了忆念祖师恩泽,也表示有其清净传承与师承之义。

(三、修学宗义之理由)

若达宗义将见内外教义诸差别,

即若能深入通达内外道宗义共与不共的差别—所谓通达,不但依听他说而知,并且自内思惟、安立理由而知,是由思慧了达内外道宗义的差别。
诸硕学前能持最胜善说之原则,
如是,则能在诸智者、博学者前无碍的执持、守护、弘扬诸佛最胜善说的原则与建立,以具相清净的见与行,与智者互为研习增上,依此对所学教法易于掌握其纯正性(根本因)、圆满性(圆满因)。
一般学佛目标有三:: 1.博学。 2.梵行。3.善良。

公正之士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

由于依教理了达宗义,执持、安立佛的最胜善说,智者欢喜,故具有正住、具慧的有情必然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广为赞叹。
智者熟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义

智者能了达内外道宗义及内道宗义之间的差别主张,例如 :由三转建立四宗、由四宗安立三乘修道证果之理;依于宗义,亦得远离邪见习气,不人邪见,安立正见习气,导入正见。因此,一位具慧智者,谁不勤辨修习宗派真义呢?

(四、造论誓言)

为令同易受持

即为令与我同辈的具善根福德者,易于一起执持宗义教法,理解三乘修要之理,乃以具足成就自他二利的意乐而令有

缘者同来受持。

故集圣贤诸隽语,

因此,先由广闻,后以慧摄,依于教理宣说具足清净传承的圣贤善说。为何需予集摄教授?因根器较钝,无力广学,故需集摄而说。
宗义撮要今当说,
亦即乃将诸佛菩萨宗义教授的善说要义,智慧集摄,言简义赅,依利他性的悲心而作宣说。
明达志士请恭听。
即劝励听闻,诸具善根福德的明达智者,为了获得清净圆满的见修行果,祈请恭敬聆听,受持宗义教授。
复次,不眷顾现世名闻、利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在了解清净的无我正见的方法上努力。
凡缘著今生的利益、不为来世,即名现世(或指为了广增自己今生的利益、八风、为人恭敬,动机不清净而行)。一心追求解脱,指一心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者。

解脱之义:即以精进心生对治道而断尽心垢(二障随一)时的心的空性或灭谛功德。得解脱果,应具出离心,方便则是勤修以福德资粮摄持的无我正见,故需通达无我正见。

二乘道的关要有三

1.根本因是出离心。

2.解脱道是三学。

3.解脱果是二乘菩提。
因为,如果缺乏深奥的无我见解,无论如何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
因为无我正见是正对治、 根断轮回根本无明的主因,所修之道即以福德资粮摄持,圆满修证无我正见。 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虽极殊胜,但因行相与无明不同,无以正对治无明,仅能压伏或少分对治;相反的,证无我智慧(执取无我)与无明心(执取有我)二者是执持方式正相违,是能损(能对治)、所损(所对治)的关系,因此得依证无我智慧对治、根断无明—不过,若单修证无我智慧也不能解脱成佛,必须以不离修行支分(福德资粮)—即慈悲心、菩提心等为助伴,福慧双修才得以解脱成佛。
补充:
寂静无二门:指证空性慧:成佛无二门:指菩提心。

这些话,至尊宗喀巴也曾经说过:若无通达实相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本,故应励力悟缘生。
若无通达实相智慧(证悟,得依正理安立,随顺定解而证 ,对治无明),虽生出离心(摧灭对今生,来世的贪著)与菩提心(摧灭自利心及我爱执),因行相不同,也不能断三有根本。《四百论》 说:断无明,能断一切烦恼;断一烦恼,不能断一切烦恼,所说之义相同。 出离心是基础,菩提心是根本(如父,成佛根本因);由不共菩提心摄持,修共道般若智慧(如母),则成就佛果,可知证空性的重要性。故应安立缘起有的正理遮破自性有,成立自性无而证空性。上说是依宗大师《三主要道》 的教说安立。
补充:
如寂天菩萨于《集学论》说无我见,即:
1.先安立诸法都有一无欺诳、不可抵赖、不可否认的存在(即缘起有)
2.由于因缘不同,故多有森罗万象的差别缘起法。

3.以缘起的关系,所以诸法的究竟本质为自性空。即先安立缘起有,再说自性空,若先说自性空,易成断见。

为了断除歧见,

即为断除增益见。歧兄,指增益见,是断见与常见,主要是指外道见解,因为外道不认同缘起有、无我见、不证细分无常。

确立「无我」的精粗层次,

即以内道而言,无我见地,有粗细分差别,如人无我、法无我及其证心,各宗派都有不同安立。基于所遮品有粗细分,所以无我及其证心也有粗细分,因唯遮我(破除所遮品之我,因所遮品之我本不存在)才能安立无我。 遮破,即依正理证成其本不存在、本不成立—能予以正理遮破的,必是本不存在的;相反的,能予以修道断除的,必是已存在的障碍,即存在之法才可以断,以福慧双修而断障;断障之前需先证成无我存在、实有的我不存在,因障碍是颠倒执取诸法为实有者,不知诸法是缘起有的存在、 是自性无的存在、是名言有的存在。四谛也是如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皆于名言中安立,胜义中无微尘许的四谛安立。要之,由于根器不同,我与无我、无明与证无我的心有粗细之分,也由此导出三乘四宗教法。

兹赅摄(印度佛教)内外宗派之教义,并略说如后。

即上说为宗义概说,后再略述。

总摄而言:
1.由赞佛智,大悲说法,安立宗义见地,行佛事业,屈伏外道,以此功德而赞佛。
2.佛所宜说深广二道的道次第,善予执持弘扬者为弥勒、文珠、龙树、无著等菩萨及宗大师父子三尊,缘彼礼赞。

3.智者需有能力宣说真理,因此需学宗义,此乃摄要而说。

4.特以欲求解脱者,必须力求清净的无我正见,如宗大师所说。又,于生活中需以缘起观、空观、如幻观面对困境,以三轮(造业者、受业者、业本身)体空(本体自性空)、及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的见地行一切善行。
5.欲求了解粗、细分无我见地,必须依次认识宗义教理。

第二章总说佛教及外教之宗义

内外道宗义的差别,基本上 ,安立为内道宗义的基木条件有二:

1.佛教宗派见者于见上必须承许四法印—1.诸行无常。

2.有漏皆苦。 3.诸法无我。 4.涅槃寂静。
2.行上具有皈依心—即由修习皈依,一切时处皆有三宝,生起强烈的依止心、净信心,为皈依之量。
又,凡夫与瑜伽师的差别有四:
1.凡夫求世乐、瑜伽师求法乐。
2.凡夫见地庸凡、瑜伽师见地殊胜。
3.凡夫重今生、瑜伽师重来世。
4.凡夫不承许四法印、瑜伽师承许四法印。佛教徒末必是宗派见者(因有入道与未入道、许不许四法印之差别),下士夫则含遍非佛教宗派见者(因下士道不说四法印)

三乘行者皆需同修四法印,尤其也有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心的。 在此,顺便一提利根者的发心之理,利根者为何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菩提心呢?

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王,以利根者而言,所要成就的无上菩提果是否存在,必先予厘清,即心中先怀疑菩提心可否发起、佛果是否存在、佛果可否证得;若存在,则如何以正理安立?

成就佛果,以大乘而言,必圆满福慧二资粮、断尽二障,才能成就。于此先需确知二障之义:烦恼是烦恼障,烦恼习气是所知障。上说能得无上菩提果位,必断二障;烦恼习气可断,因烦恼可断—因烦恼可断,烦恼所安立的习气亦可断尽;烦恼可断,因无明可断;无明可断,因能生起证空性的智慧,依次修习,可断无明;同时诸法本质都是空性的存在,所以空性是可证的。 故往前推,诸法实相即是空性的存在,因空性可证,故能生起证空性的心,能断执诸法实有的无明心,无明断则烦恼断;烦恼断,则烦恼习气可断,因此二障可断,所以佛果是存在的:既有佛果可成,所以应该发心。

上述是利根者(随法行人)的道次第,即是具足大悲心之上,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亦即利根者必先证成有无上菩提果,才发心为利有情必成佛(因有佛果可成)。钝根者(随信行人)则先生起大悲心,发菩提心,再证空性。

问答:
1 .何谓内在教法、与外在教法?
2 .何谓五道?
3 .佛行利他事业有那三种,其中以何种为最主要?
4 .众生、二乘行者、诸佛菩萨各为何所系缚?
5 .佛的身、口、意事业,以何方式遍入众生心海中?
6 .一般说法的方式有那三种,以何最佳?
7 .授记有那四种?
8 .创车轨师具何五条件?
9 .如何对治、根断轮回根本无明?
10 .何谓寂静无二门?
11 .何谓成佛无二门?
12 .内外道宗义见上、行上有何差异?
13 .凡夫与瑜伽师之差别有那四种?
14 .利根者为何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3讲
下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1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4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2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8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3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8讲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一 唯识宗义摘要
 宗义宝鬘浅释 第3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6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7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十二节 《金刻大藏经》[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相应9经 界经[栏目:相应部 27.烦恼相应]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栏目:楼宇烈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