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1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涅槃经

二十九、
 菩萨守戒,虽不与女人和合,然而见女人时,相与言语戏笑,或虽不嘲笑,而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者。或虽不嘲笑,然见他人男女相逐,便生贪著。或虽俱不如是,而但欲生天,受五欲乐 (1);如上种种,皆名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心不为戒,不为尸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二乘,惟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是名净戒具足。
 
三十、
 若有聪明黠慧,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又说无因无果者,是则名为断善根也。
 
三十一、
 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
 
三十二、
 有一比丘问佛:何以我常修道,而不能得果?佛命阿难,为之具好房舍,净洁修治,七宝严丽,悬绘幡盖。既具办已,而此比丘系念修道,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佛因言:无量众生,应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是故不得。
 
三十三、
 不净观能医贪,慈悲观能医镇,因缘观能医疑。
 
三十四、
 婆私吒梵 (2),先修外道,佛告以色是无常,解脱色常 (3);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解脱想常,行是无常;解脱行常;识是无常;因而大悟,即证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三十五、
 佛告先尼梵志:灭六根、六尘、六识、我慢已,乃有常乐我净。
 
三十六、
 佛告迦叶梵志:若人舍身,未得后身,中间寿命,无明与爱,二为因缘,故寿命得住,若有众生,不燃火者,是则无烟 (4)。
 
三十七、
 佛告富那梵志:无常色乃至无常识,因爱故燃,燃者即受二十五有 (5),是故可说是火东西南北。倘若爱灭,则二十五有果报,以不燃故,不可说有东西南北。如来已灭无常之色,至无常识,是故身常,身常则不得说有东西南北。
 
三十八、
 佛告净梵志:若舍故不作新业,是人能知常与无常。梵志言:无明与爱为故、取、有为新,若人远离无明爱,不作取有,是人真实知常无常,我今已得正法净眼矣。
 
三十九、
 佛告纳衣梵志:烦恼与业为身因缘,若知二边中间无阂,是人则能断烦恼业。梵志言:二边即色及色解脱,中间即八正道也,受想行识亦然,我今已得正法眼矣。(6)
 
四十、
 候告须跋罗:无想之想,名为实想。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想,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四十一、
 佛告阿难:佛涅槃后,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
 
四十二、
 佛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注释】

 (1)
 色声香味触五境,能使人起贪欲心,故名五欲。
 
 (2)
 印度婆罗门人,志求梵天之法,名为梵志;又梵者净也,以净行为志,故名梵志。
 
 (3)
 解惑业的系缚,脱三界的苦果,而得自在,名为解脱。涅槃之体,离一切系缚,无有生死苦恼,故涅槃称为解脱。以五蕴而论,色受想行识的想,本是无常,但若摄法相归入法性,则名解脱,解脱的五蕴,永离生灭,即是常恒。
 
 (4)
 火是指无明与爱,烟是指中阴身的寿命。前身既舍之后,若断除十二因缘里,过去因中的无明,或现在因中的爱,则中阴身便不现,而直入涅槃,证不生不灭之境,所以说不燃火则无烟。
 
 (5)
 由因故而有果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洲、四恶趣、(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合三界共二十五有。偈曰: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第四禅最高处的五净居天,为阿那含果人所居,亦称五那含。)
 
 (6)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著,名二边中间无碍。
 


【习题】

 (一) 那一类的人,是断善根者?
 (二) 佛性有那七事?
 (三) 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各能医什麻?
 (四) 何谓一、不燃火者,是则无烟?二、舍故不作新业?三、二边中间无阂?
 (五) 佛涅槃后,当以何为师?四念处应如何作观?


 

【经文语译】  (二十九)
 菩萨守戒,虽然不与女人交合,然而见女人的时候,和她言语戏笑。或是虽然不嘲笑,然而听见女人环钏种种诸声,生起爱著的心。或是虽然不嘲笑,然而看见他人男女相追逐,便生贪著心。或者虽都不这样,而心中但欲生在天上,享受五欲的快乐,像以上种种的情事,都名为成就爱欲之法,毁破了清净的戒篆书,污辱了清净的戒行。假如另有菩萨,很清净地奉持戒律,而他的心,并非为者戒篆书,并非为著持戒到彼岸,并非为著众生,并非为者利养,并非为著菩提,并非为者二乘,但是为著最上第一义的缘故,护持著禁戒,这才算是净戒圆满具足。
 
 (三十)
 假如有人,聪明狡黠而有世慧,极会分别,远离开善友,不听正法,不好好的思量,不遵照佛法而安住,像这样的人,能断绝善根。又说没有因也没有果者,这就名为断绝善根。
 
 (三十一)
 佛性包含有七项意义:一是常恒不变,二是有我,三是快乐,四是清净,五是真而非假,六是实而不虚,七是离恶而纯善。
 
 (三十二)
 有一位比丘问释迦佛:何以我时常修道,而不能得到果位?佛命阿难,替他修拾好的房舍,布置洁净,用七宝装饰得极为庄严美丽,挂起丝织的幢旗宝盖。办好了之后,请他在那里系念修道,没有多久,便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佛因说:有无量的众生,应当入于涅槃,但因为生活资具缺乏的缘故,妨乱了他的心,所以得不到。
 
 (三十三)
 修不净观,能医治贪欲,修慈悲观,能医治镇恚,修因缘观,能医治愚疑。
 
 (三十四)
 婆私吒梵志,起先是修外道,佛告诉他说:色是无常,解脱以后的色是常的,受是无常,解脱以后的受是常的,想是无常,解脱以后的想是常的,行是无常,解脱以后的行是常的,识是无常,解脱以后的识是常的,因而大悟,即证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三十五)
 佛告诉先尼梵志:灭六根、六尘、六识、我慢、之后,才有常乐我净。
 
 (三十六)
 佛告诉迦叶梵志:人当舍弃了身体,尚未得到次一身体时,这中间的寿命,是由无明与爱这两种心理,作为因缘,所以寿命才得住持,假如有众生,能够不燃火著,当然就不至于有烟。
 
 (三十七)
 佛告诉富那 梵志:无常的色,乃至无常的识,因为有了爱,所以才燃烧,既然燃烧,就会受到三界二十五的有果,这样便可以说:这火是在东西的方位。假如爱灭了,那么,二十五有的果报,就不会燃烧,因为不燃烧的缘故,不可以说有东西南北的方位。如来已经灭却无常的色,乃至无常的识,所以他的身体是常恒的,身体既是常恒,就不得说它有东西南北的方位。
 
 (三十八)
 佛告诉净梵志:假如舍弃了故的, 更不做新业,这人就能够知道常和无常。梵志说:无明和爱,这是故的,取和有,这是新的。假如有人,远离了无明爱,不做取有,这人就能够实实在在的,知道常和无常,我现在已经得
到认识正法的净眼了。
 
 (三十九)
 佛告诉纳衣梵志:烦恼和善恶业,做了身体的因缘,假如知道二边和中间,没有隔碍,这人就能断除烦恼业。梵志说:二边就是色和色的解脱,中间就是八正道,受想行识,也是这样,我现在已经得了正法眼了。
 
 (四十)
 佛告告诉须跋跎罗:没有思想的思想,名为真实的思想。一切诸法,全是虚的假的,跟著它们灭的分际,就叫做实的,叫做真实的思想,叫做法界,叫做究 竟的智慧,叫做第一义谛,叫做第一义空。下等智慧的人,作这样观察的缘故,能得到声闻乘的悟境;中等智慧的人,作这样观察的缘故,能得到缘觉乘的悟境,上等智慧的人,作这样观察的缘故,能得到佛的无上悟境。
 
 (四十一)
 佛告诉阿难:佛涅槃了以后,弟子们应当把戒律当作老师,依傍著它而修行,能够出离世间。依靠四念处,端严著心念,住在那里,要观察身体是虚假的,与虚空相同,这就名为身念处。观察一切享受的感觉,不在内,也不在中间,这就名为受念处。观察所谓心者,但有名字存在,连名字的性都离开,这就名为心念处。观察法的性质,本来得不到善法,也得不到不善法,这就名为法念处。
 
 (四十二)
 佛普告大众:我把大般若智,普遍观察三界所有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器界,一切人和法,都是彻底的。并没有东西系缚他们,也并无所谓解脱,并无人作主,也并无所依傍,不可以摄受操持,不曾出离三界,也不入于三界果报之中,本来是清净的,没有垢秽和烦恼,给虚空相等,万类并不平等,也并非不平等,许多动念皆尽,思想的心皆息,像这样的法相,就名为大涅槃,真实见到此法,名为解脱,凡夫并不觉知,名为无明。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下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四课 华严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二课 三论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律宗 (二)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法相宗 (四)
 高级佛学教本 第六课 华严宗 (三)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八课 法相宗 (五)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三课 律宗 (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的方法[栏目:明一法师]
 常仁大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十五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克服习性 降伏烦恼[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玖伍 本自具足,何曾缺少[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牧羊人娶妻[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信仰与道德应是终生的教育[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佛教心理学[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亲近圣贤得利益[栏目:传喜法师]
 阿弥陀佛的普世精神(智慧)[栏目:净土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