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义宝鬘浅释 第17讲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95

第 17 讲

当如历代祖师的宗规,刻意发起为饶益法界一切有情,需先证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果——以此殊胜愿菩提心为动机,而讲说、听闻正法。

正文(81+11)

前讲是依著《解深密经》而解释三性,及由三性建立三无性;已解脱了遍计所执的定义与分类。接著探讨依他起之义,如下:

依托其他因缘而生,并且又是圆成实所依的法,就是依他起的定义。

依他起即是依赖著、托仗著与自体异的因缘所生之有为法,也是圆成实性所依的法。例如瓶与瓶的空性,瓶的空性(为能依——无为法)乃是依于瓶(为所依——有为法)而成立,故依他起的空性是能依、是圆成实性、是胜义谛;依他起则是有为法、是所依、是世俗谛,二谛为体一相异。

它分两类: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

是说,有为法的依他起,有分清净依他起与染污依他起二种,举例如下:

前者如:圣者的后得智(rjes-thob ye-shes,圣者于三摩呬多中现观空性,出彼定后所得之智)、佛的相好。

三摩呬多,是等持之义。亦即三乘圣者于等持位中亲证无我或空性,称为等持智或根本智(即入空性定); 再从无分别的亲证无我智慧中起座(即在等持位中出空性定),下座时所得的智慧与功德,称为后得位或后得智。当下所说,清净依他起的事例是如三乘圣者得位时的后得智(此必为亲证无我智慧所摄持的现行心,属于善心识,如彼皈依心、奉行业果等)。由于依他起是有为法(含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后得智属心法,故为清净依他起,亦属世俗谛。大乘三宗一致承许唯空性是胜义谛(即空性本身),余法皆为世俗谛(含心法,如亲证空性的心——有境)。又如佛的相好,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身功德,此诸功德原是源于圆满菩萨清净道所成胜果,如云:「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缘佛相好能生信心、启发善根、增上道法,故亦属清净依他起。

问:为何圣者智是清净依他起?

答:因是出轮回之道,由于圣者下座时的法行,也是指向出世间,并由亲证无我的智慧、及菩提心等摄持而累积福慧资粮,故为清净依他起(属无漏业,凡夫业行则属有漏、非清净)。

后者如:有漏取蕴。

指不清净依他起,即依自烦恼与业力而投取轮转生死的蕴体,称为有漏取蕴(含欲界与色界的五蕴、无色界的四蕴)。如六苦的总苦:不定过患、不饱足过患、数数高下、数数舍身、数数投生、无友伴苦。有师长说,五取蕴及秽土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是粗分行苦(因是皆属正报的依报故);无色界的舍受,则是细分行苦,凡此皆属有漏。

佛经说:「童愚似掌毛,罔知彼行苦;圣者似眼中,彼心极出离。」是说,凡夫对三苦,特于行苦,如手中置毛,毫无觉受;反之,圣者因具猛利出离心,澈见四圣谛、十二因缘,了知行苦过患,故见三界的行苦如眼中著毛,极大厌离。总之,若内心不断无明、烦恼等集谛,行苦的苦谛必将相续不已,不断无间取受五蕴或四蕴。是故当知,诚如班禅大师说,佛教乃是以厌离行苦为主。

补充:

依他起之义——是因缘所生,是圆成实性所依的法,也是遍计所执的能遍计的施设处,故若无依他起,则无以成立三性。如瓶是依托其因缘而生(如依陶工、水份、模型等种种因缘);瓶的空性(圆成实性),如瓶之二取空、遍计所执自相无——即在瓶上依著分别心而假立瓶为瓶想的增益、概念那一分为自相无——此二种究竟实相即是瓶的圆成实性(即瓶的空性)。由此可知,若没有瓶(法——世俗谛)则没有瓶的空性(法性——胜义谛),就如没有花何来花香!

以唯识派而言,依他起不是由分别心假立而有的概念,如瓶非概念而有,是真实的存在,由真实的因缘所导生真实的果,故为自相有、名言无。

问:唯识宗如何安立自宗的中道?

答:若执著遍计所执自相有是常见——指有部、经部;若执著依他起与圆成实自相无是断见——指中观应成派,故离断、常二边见者唯有唯识宗。由三性建立,依此道修,配合福德资粮摄持,则可断障、解脱、成佛。世亲菩萨《三十颂》说:由于某宗派见者,执著遍计所执自相有,入常见(指有部、经部);又另有某宗派见者,执著依他起与圆成实自相无,入断见(指中观应成派)——为遮此见,令入中道,断障成就,故造《三十颂》抉择唯识宗的中道见。
在唯识宗,判其胜义有、无,又得引申二义之说,即:

第一义——由三性三无性的观点安立,即依他起与圆成实性为自相有、胜义有、名言无,因并非纯由概念予以假立,是真实存在之法;遍计所执则为自相无、胜义无、名言有,因唯是名言假立。
第二义——由二谛的观点安立,即圆成实性为胜义有、真实、胜义谛;依他起与遍计所执为胜义无、虚假、世俗有、名俗谛。
例如瓶,固然是依粗分缘起而有——即因果缘起,非假立缘起。此缘起法悉在有为法上安立,然其成立主因在于唯识所现,亦即依他起的瓶的存在是由第六意识或阿赖耶识的近取习气一分成熟觉醒而有,且需安立依他起的瓶是自相有、胜义有。

在唯识派,若瓶自相无、胜义无,则成无瓶(以唯识派行者认为,若没有真实的因缘与真实的果,则无因果;因果必是实有、自相有);中观则认为,诸法胜义无、名言有。也由此引申了唯识派的判教之说,即成认为有部与经部入常见、应成派入断见。就《解深密经》的观点而言,应成派是减损邪见的持有有,执持彼见,即有为法无生无灭,如是亦成诸法没有究竟宝相——三性皆无,成无一切法。唯有唯识见地离断、常二边,正住中道;唯依唯识见地修学,使能成佛。

持断见者有三过失,即:1.堕三恶道。2.断解脱道命根。 3.损坏佛教。
然而,若依佛的究竟意趣,而结合五道十地,则持自续派以下的见地固然能发出离心、修皈依或发菩提心等,但是修行至高,道位也仅下品资粮道,无以登上中品资粮道,因中品资粮道含遍证空性。而自续派以下并不能证应成派的空性。宗大师的《广论》、《略论》 胜观主述见品,主要即是遮破唯识宗与自续派见地而安立应成派自宗的。
如前述,依他起是由因缘而生,非名言假立,并得区分二类,即清净依他起——即凡不引生烦恼之法,而能生轮回对治道之法;不清净依他起——即凡引生烦恼之法,而导生轮回因缘的有漏有为法。
《庄严经论》说依他起有十种意趣,即:1.无自主生。2.过去因缘已生,无再生之理。3.现在成立,但第一剎那在第二剎那不存在,先生后灭,细分无常。4.破常见的执著——无常执常。5.破乐见的执著——以苦为乐。6.破我见的执著——无我执我。7.破不净见的执著——不净执净。8.生无自性性。9.相无自性性。10.胜义无自性性。另世亲菩萨在这以上,外加心境同体(二取空),共成十一种意趣。

空掉二种我执中任何一者的真如性,就是圆成实的定义。

指遮破二种我执(人我执、法我执)的所执境的真如性(即空性)。即是圆成实性。
由二种我执及其所执境之义,可引申安立为二组:

(一)、1.人我执(是执着人我的颠倒心,是存在的)的所执境——人我:即独立自取我(是不存在的)。
2.法我执(是执著法我的颠倒心,是存在的)的所执境——法我:即二取异体、与遍计所执自相有(是不存在的)

(二)、1.圆成实性是指人无我或法无我(即空性),其对反是人我或法我。
2.证人无我的心或智慧,其对反是人我执;证法无我的心或智慧,其对反是法我执,即由此二道正对治人我执与法我执。在唯识派,人无我、法无我皆安立为圆成实性。

它分为二类:不颠倒圆成实与不变易圆成实。前者如圣的三摩咽多智。
三摩咽多智指圣等持智,是有为法;因具相圆成实性是无为法,等持智是有为法,故此不颠倒圆成实并非具相圆成实性,只是假立、假名的圆成实性。
后者如法性。指法无我——即遍计所执自相无、二取异体空。
不颠倒的圆成实虽然被列入圆成实之一类,但不是(真正的)圆成实。
即圣等持智是因缘法、有为法,如修习道次第、亲证空性的心,皆是来自于之前所修或已证而有(是经由听闻串习的因缘,配合福慧双修,才得以生起),故为假立、假名的圆成实性,应属依他起,不是具相圆成实性。
因为那(是一种属于认知的圣智),不是道的究竟所缘——“一种清净法,此法一旦被缘上,便能(产生)尽除障垢(的作用)
因道的究竟所缘,必须是空性(即圆成实性——人无我或法无我)。也就是说,解脱道的究竟所缘,是缘人无我而修;成佛道的究竟所缘,是缘法无我而修——即缘著人无我与法无我而修证圆满,如其次第能断烦恼障及所知障。此中所说的不颠倒圆成实的智慧,则并非清净道的究竟所缘。
补充:
空掉或遮破人我、法我随一的所执境,即是圆成实性。人我执是轮回根本,法我执是成佛障碍。也有师长说,人无我是粗分的圆成实性,是二乘道的主修品;法无我是细分的圆成实性,即能取所取异体空、遍计所执自相无,是菩萨道的主修品。由此可见,认知三性极为重要,欲求断障、证果,却不知唯识派的空性的主修品的安立,如缘木求鱼,无有是处。

问:不类倒圆成实安立为胜义有的理由为何?
答:由第一义上说法,有二,即:
1.见道位以上圣者亲证空性的圣等持智(即心法——有

境,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此虽不是真正的圆成实,但却是不增长烦恼的境,故为胜义有。
2.在唯识派,它的存在并不是唯由分别心所假立,是真实存在,故是胜义有(不是世俗有)
问。何谓不变易圆成实?
答:所谓不变易圆成实,是指究竟实相为本质的恒常的无为法(即空性——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清净道的究竟所缘,分有二种:

1.清净烦恼障的究竟所缘——指二乘道的究竟所缘为人无我,依此而修可断人我执,得解脱果。

2.清净所知障的究竟所缘——指大乘道的究竟所缘为法无我,依此而修可断法我执,尽除二障,成就佛果。

问:二取空与遍计所执自相无属于不变异圆成实,二者有否粗细分的差别?
答:二者皆为具相的法无我,并无粗细分的差异,所证皆为导至诸法唯识之见的究竟方便,也就是,从根识上证成诸法唯识所现,乃依二取空;从意识上证成诸法唯识所现,乃依遍计所执自相无。有师长说,证一即证另一;也有师长说,先证二取空,再证遍计所执自相无。
又,所知分为两类:世俗谛、胜义谛。

《父子相会经》说:一切心识所证知的法,唯有二谛,无二谛之外的法,亦无同是二谛的法,存在的法必为二谛随一。

以观察思择名言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世俗谛的定义。

此中的理智量是指名言量,意即凡由受染污的世间名言量(因具二我执、二障)所找到、所共许、所对境之法,或是由亲证现量以具二现而证的法,即为世俗谛。 如瓶,是由世间执取瓶为瓶的心所认定、共许,故为世俗谛。世俗谛的范围——即一切有为法。与除了空性之外的无为法。
「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是同义词。

凡夫名言量所认许的、可找到的法为世俗谛,但此世间错乱名言心却不知其现外境有,实为外境无、唯识所现,亦即印象与实相不一致,因此,世俗谛是虚假之法。世俗谛本为虚假,却安立为谛,此安立为谛,是指由法我执的颠倒心显现并执取为外境有、遍计所执自相有之义。

以观察思择胜义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胜义谛的定义。

指由观察、思择究竟实相的胜义量——即亲证空性的心所找到的清净、真实之法,称为胜义谛。亦可说由亲证现量以二现隐没而亲证的所证品,或说胜义量所认知、安立之境,即称为胜义谛(是圣等持智的行境)。《辨中边论》说:「胜义谛有三,谓义得正行。」意即,从宽松而言,胜义有三,即:

1.义胜义谛——指不变异圆成实。
2.得胜义谛——指涅槃。

3.行胜义谛——指圣等持智,即不颠倒圆成实。

此中,严格上说,胜义谛唯是不变异圆成实,即依他起的究竟法性。
「空性」、「法性」、「圆成实」、「胜义谛」、「真际」、「真如」都是同义词。
即空性、法性、圆成实、胜义谛、真际、真如皆异名同义。在唯识派,胜义谛是空性,是遮破法我的本质(即遮破二取异体、遍计所执自相有);法性是诸法的特性;圆成实是三性中的实相;胜义谛指圣等持智的所对境;真际、真如是法的究竟实相或法的真实义,凡此俱是同义。
补充:
空性六特色:1.无为。2.甘露。3.寂灭。4.离戏。5.光明。6.甚深。
《辨中边论》说空性有五相:1.不可言说。 2.不可思议。3.无二相。4.一味。5.无差别。
在唯识派,空性分人无我、法无我,《般若经》则说二十空、十八空、十六空、或四空,唯识派也引用此空性分类解释自宗的空性义。
各宗皆依各自见地解释《般若经》之义,譬如《般若经》 说:「业与异熟果是有的,但作者无所缘。」此即有不同解释:
声闻部对此问难:业与异熟果是有的,但此为世俗有或胜义有呢?若是世俗有,表示也有造业者,不应许作者无所缘;若是业与异熟果胜义有,则不应说一切法胜义无。

中观宗回答:自宗认许一切法世俗有、胜义无,故业与异熟果是世俗有,非胜义有;作者也是胜义无、名言有,并非没有。
唯识派则答:《般若经》说,业与异熟果皆是依他起,故为胜义有、自相有、名言无、世俗无,造业者也是依他起,为胜义有、自相有、世俗无;《般若经》说诸法无实,并非如实语,故是不了义经——如是安立,即无过失。

以下是唯识派以二谛观点而安立的第二义,即圆成实是胜义谛、胜义有;依他起与遍计所执是世俗谛、胜义无。

凡是胜义谛,皆以自相而存在(即胜义谛均有自性、自相);然而世俗谛则不一定皆以自相而存在。

是说,胜义谛是真实的,故为实有、胜义有、自相有。然而世俗谛是虚假的(印象与实相不一致),故依他起是虚假的,是名言有、 自相无;遍计所执也是世俗谛,是名言有、自相无。

以下是唯识派以三性三无性的观点而安立的第一义:

因为(属于世俗谛的)依他起固然以自相而存在,但(另一属于世俗谛的)遍计诸法则不以自相而存在(遍计诸法依名言施设而有,依虚妄分别而生)。
即自相有、无乃是依于是否由分别心假立而判分,依他起为真实因缘所生,故为自相有;遍计所执是由分别心予以施设名言而有,非因缘所生,故为自相无。

又,凡是假法,不一定皆虚假地存在,因为依他起虽是假法,然而(在经验界)真实地存在。
假法,指世俗谛的虚假之法,即依他起虽是虚假之法,但却也是真实、实有的存在,此二并不相违。

由上述第一义的三性三无性的观点,而安立自相有无,即得契入中道。也就是说,若执取遍计所执自相有,成常见(此遮有部、经部的增益邪见);执取依他起与圆成自相无,成断见(此遮应成派的减损邪见),由此遮破断常二边见,成立唯识自宗的中道见地。

《解深密经》说二谛体一(即诸法表象与实相本尊为一,如《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义)、相异(相上为异,指能认识的心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与外相)之义;相反的,若二谛体异(即完全无关),则有四缺失;

1.成证桌子的空性,不能断除缘桌子的法我执。因桌子为世俗谛,桌子的空性是胜义谛,若二者体异,即成证桌子的空性并非证桌子的实相,如是即成证桌子的空性,不能断除缘桌子所起的法我执的障碍的缺失。而事实上,证桌子的空性,可断除缘桌子所起的法我执。

2.成桌子的空性不是桌子的究竟实相,因二者体异,亦即空性与依他起完全无关,则成圆成实并非依他起的究竟实相的缺失。

3.成唯遮桌子的二取异体、或遮遍计所执自相有、彼不成为桌子的空性的缺失。

4.成佛陀的相续也有无明的缺失,即若二谛体异,则成佛所亲证的空性智慧无以断障,如此,即有佛未断无明之失。

由上述可知,若二谛体异,有此四缺失,因此证成二谛体一。

若二谛相一,则也具四缺失:

1.成未学佛的凡夫可证胜义谛,如能证桌子当亦能证桌子的空性的缺失,以二谛相一故——但事实上,未学佛的凡夫不能证胜义谛。

2.成空性具染污品的所缘的缺失,以二谛相一故——但事实上,空性是清净道的所缘。

3.成凡夫修行无意义,不需修习即可成就道果的缺失,以二谛相一故——但事实上,凡夫仍需修行才得成就。

4.成世俗谛无差别行相的缺失,以二谛相一故——但事实上,有缘起差别。
由上反推,二谛是体一、相异。
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自续派对于「三时」和「无遮」的安立方式都是相同的。
即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自续派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与无遮之义的安立皆同。请参阅前说。
(随教行的)唯识宗主张:色等五尘不成其为外境,因为五尘是藉著阿赖耶识中不共业熏习所成的习气之力,从内识的体性上生起的。

此为诸法唯识之义,指外境的法来自于内识习气成熟之力而有,故心境同体;亦即当阿赖耶识或意识上的习气觉醒、成熟时,即现行一切外境。

问:何为习气?

答:即具足感果功能者,唯识派主张一切法唯心识上习气成熟所现(即唯识所现),一般习气有四种:
1.同类种习气——无始以来由前前习气续流而有,如昔日已见之事物,今又能见,是此习气之果。

2.现诠习气——即五根、五尘等现前所觉受的果报,无始以来已曾串习的安立名言的种种言诠,如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即是此习气之果。

3.三有习气——三有即轮回,是往昔十二因缘中有支的习气,而得入恶趣、善趣、生、死的果报。

4.我见习气——我见指末那识,由往昔末那识执取人我的习气,安置于阿赖耶识上,故至今仍执人我。

要之,当习气觉醒时,习气是阿赖耶识的所缘,也由阿赖耶识而现一切法。染污业习气则是接续来世生死轮回的主因,遇缘成熟感果,也因此有轮回能见业,受用业的差别;若能听受善知识的教化,经由修道辗转增上,将染污习气转成清净习气,则能出轮回。

真相唯识派主张:色等五尘虽非外境,但仍可成立其为立体物象

即真相唯识派主张,五尘为外境无,现外境有为错乱;但现为粗分立体的外境,如其所现而有,此不成外境有,并非错乱。

假相唯识派主张:若五尘是立体物象,则必为外境;(五尘即非外境)故不能成立其为立体物象。

即假相唯识派主张,五尘不仅外境无,且所现粗分立体的外境,已成外境有,并非如其所现而有,故二者所现皆为错乱。

(二)有境

因为随教行者主张八识,所以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就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

这是探计我是谁?谁是我?轮回者是谁?以自续派以下皆同许补特伽罗自相有,故去找可找得到。主张八识的随教行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即是补特伽罗的事例,是业果的所依,也是轮回的相续者;亦即在阿赖耶识上承续前生后世的业因果报,阿赖耶识即是轮回者的补特伽罗。

然而随理行者主张: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因为随理行唯识派只许六识,故业果的所依有情、承续前生后世的业因果报,是此意识,意识即是轮回者的补特伽罗。

随教行者主张:阿赖耶识缘识内的种子,但不辨其行相,其性质是无记的。

识,指前七识;即前七识随一所造的一切善恶无记业种子皆安置于阿赖耶识上,因此阿赖耶识是:

1.含藏前七识随一所造作的一切善恶无记业种子之处。

2.不分别所缘的行相。
3.无覆无记(为舍受)。
它是一个持久坚固的主体意识,只与助伴的心所——五遍

行相应。

指阿赖耶识是心王 (即主体意识),是无常性而不间断(持久坚固、不断灭),而且仅与五遍行(即五种心所——触、作意、受、想、思)相随同俱。
问:为何阿赖耶识是无分别心呢?
答:因为阿赖耶识是补特伽罗的我的事例,而我则不可能与分别心同位,故为无分别心。 阿赖耶识对境无粗分的执取,如云:「行相明不明」,即说,阿赖耶识有明现境,但无力证境,故其相随同俱的五遍行中的想心所是无分别想,受心所为舍受(因心王为舍受,心王心所同俱故)。
又,在有覆与无覆二者之中,阿赖耶识属于无覆无记。

有覆指有烦恼染污;无覆指无烦恼染污。阿赖耶识必须是无记性、非染污、具舍受;无明心则是有覆无记。
因为断善根者的生命之流中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不是善法。
断善根者,指一阐提;是说断善根者的续流中也具有阿赖耶识,故阿赖耶识不是善性。
(又,色、无色等)上界的生命体也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也不是不善法。
是说,上二界众生的续流上也具阿赖耶识,故阿赖耶识也不是恶性。
补充:
1.阿赖耶识是无记性(非善非恶的中性),其不能为善性或恶性,若是善性或恶性,则有二点缺失,即:

② 同样的,若为恶性,必恶性一直现行,而上二界之业皆为善性或无记性,则彼善业种子无以安置其处,故非恶性。由此而知,阿赖耶识必须是无常性、无记性,非善、非恶才得以安置善、恶业种子。

2.阿赖耶识有二种,即:

① 所依异熟的阿赖耶识——指第八意识,是心王,彼所缘为五根、五尘、人我执、法我执等一切法,又因为不能证境,故是无分别的现而未定识。
② 能依种子的阿赖耶识——此是指前七识随一所造的一切善恶无记的业习气,此能令生起、结合染净法的因与果的本质,为不相应行法,故共许为假名的阿赖耶识,此并与含藏业习气的阿赖耶识体一。

3.暂时不具阿赖耶识者,是在圣者的灭等至时;小乘有余涅槃及大乘第八地以上则已无阿赖耶识,此时阿赖耶识转成异熟识的本质(即阿赖耶识的续流),直至小乘无余涅槃悉已断灭,成佛时亦完全无阿赖耶识,悉已转成大圆满镜智的本质。

问答:

10.何谓不变异圆成实?

11.空性具那六特色?

12.何谓二谛的体一相异之义?

13.习气有那四种?

14.阿赖耶识特质为何?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18讲
下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16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1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7讲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二 应成八关要
 宗义宝鬘浅释 第23讲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一 唯识宗义摘要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三 四宗宗义比较略记
 宗义宝鬘浅释 第5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4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0课
 宗义宝鬘浅释 第24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0.雄尊德性[栏目:善祥法师]
 妙法莲华经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栏目:白话佛经]
 自然哲学与人文哲学[栏目:东初法师]
 换个方式,开始心呼吸[栏目: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学佛问答 第六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有一个佛友和几个人在一起做生意,总有烦恼,我该怎么帮他?[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69.屠神 Slaughter God[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二下 三 太子到农村去[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栏目:04 经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