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6、对治世间八法的方便
 
{返回 解脱之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8

6、对治世间八法的方便

帕绷喀大师 著

(江波)仁钦曲札 译

火鸡年,帕绷喀金刚持住锡于昌都甘丹降巴林寺时,为便于学人如何对治断除世间八法,特缉录《道次第广论》等而成此文。

敬礼上师!

  《善住意天子请问经》中说:

    得诸利称与誉乐,不应于彼生骄慢,

    虽遭无利称毁苦,愿无耽著护世间。

《妙臂请问续》中说:

    “称无称与利无利,苦乐如是毁誉等,

    以心善破诸世法,罪恶渊薮应舍弃。”

《亲友书》中也说:

    “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

    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

此段劝诫国王对八法应等量齐观。受用圆满之“利”与贫穷之“不利”,身中无病心情舒畅之“乐”与(相反之)“不乐”,名声远播之“称”与(相反之)“无称”,他人当面对自己恭维之“誉”与(相反之)“毁”。这八种法是世人最为执著的,最容易生起贪嗔,但由此生起的贪嗔只不过是错乱心造作的颠倒作意,所以贪嗔本身不是取舍境,我们应如注疏中所说的那样:“于利等四不生欢喜与贪著,于无利等四不生苦恼与嗔恚,于彼等八法应平等住!”

  《道次第广论》中说:“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以及“思维誉等无功德之理,思维有过失之理,故于破此应当欢喜”。

  “若他赞我称誉广大,全无现世长寿、无病,亦无后世获福德等二种利益,若彼失坏而不喜者,则与无用沙屋倾塌、诸愚童啼哭等无有异,应自呵责而不贪著。如云:

    赞称及承事,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无病,非令身安乐,

    我若识自利,彼利自者何?

  又云:

    若沙屋倾塌,儿童极痛哭,

    如是失赞誉,我心如愚童。”

  “赞誉等者,于诸非义令心散乱,坏灭厌离,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则于彼等令心厌离。如云:

     赞等令我散,彼坏厌离心,

     嫉妒诸有德,破坏圆满事。”

  “如是令我退失誉称及利敬者,是救护我脱离恶趣,斩除贪缚,遮趣苦门,如佛加被。如是思已,应至心灭嗔、生喜。如云:

    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

    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

    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若有解我缚,我何反憎彼?

    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

    闭门而不放,我何反憎彼?”

  其他如《入行论》所说教授,破除对作毁谤等三事的无法忍受:“心非有体他所能害,若直害身、间损于心,毁等于身亦不能损,既于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如是思已,断除忧悒,忧悒若灭,嗔不生起。亦如论云:

    意非有形故,谁亦不能坏,

    由耽著于身,故身为苦损。

    毁訾及粗语,并其恶名称,

    于身若无害,心汝何故憎。

霞惹瓦云:‘若于康垅巴,内邬苏巴,照巴三人,任说何语与向土石,全无差别,故得安乐,后时诸人耳根薄弱,故无安乐。’若对馨敦说,某作是言,答曰:‘暗中可骂国王,汝犯离间应当忏悔。’有谓慧金刚瑜伽师云:‘人说我等为伏后者。’答云:‘人不于人作言说事,又于何事。’次云:‘速断离间。’若作是念,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于我不喜故不欢喜。若余不喜我,于我有损可为实尔,然此于自全无所损,故应断除不欢喜心。 如云:

    余不喜于我,此于现后世,

    俱不损于我,何故我不乐。

若作是念:虽他不喜无损于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故于毁訾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所得利养须置现世,憎他之恶随逐而行,故无利养速疾死没,与以邪命长时存活,前者为胜。设获利养长时存活,然于死亡终无免脱终须有死,至临终时,先经百年受用安乐,与唯一年受用安乐,二者相等,唯为念境。儿时苦乐无差别故,比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二睡醒时,乐与不乐全无差别。如是思维,若于利敬能破贪著,则于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以不求于他显我殊胜,虽不显扬喜无退故”。

《宗喀巴大师散集》中说:“是故此虚荣心有白、黑、花三种,黑者易知,余二多有错乱,慎勿放逸!”至尊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到:

    现世如欺岂不知?受用如幻岂不知?

    快乐如梦岂不知?毁誉如响岂不知?

    亲友施主徒众三,我瑜伽师无所需,

    汝世俗辈乃需之。财物资具喧闹三,

    我瑜伽师无所需,求虚名者乃需之。

以及:

    为摧世间八法故,世尊人王说诸法,

    如今自诩智者众,谁不热衷于八法?

    为舍世间诸业故,佛说守护戒律法,

    如今持戒尊者众,谁不身陷俗务中?

  《最初修心》中说:“众生依怙说得好:现在一般法师、律师、禅师,也不过是想有现世的法师、律师之名,闭关修行的人在门楣上写些字,表示修行人不会客,也无非是想有现世的禅师之名。行布施,也只是希望得到现世的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比如把糌粑粉抛到水里,毫不相干。甚至做一点点供养,也希望别人看见。任凭做什么事,都有这个无所不想的观念来参加,任何善行,都是在追逐名呀名呀!‘名’像个骑士,它索着我们的一切。因此士夫们!我们必须用枪戳穿攀缘现世的观念,如果不戳穿它,那么,一切习教、持律、说法和参禅,都不能关闭三恶趣的门,都不能回避三恶趣的苦,而这样的法师、律师和禅师有什么用处呢?”以及格西奔为了施主的情面,希望施主赞叹庄严而做供品的故事。

嘉色仁波切说:

    “亲友承事皆舍弃,求他承事舍心衰,

    乡亲受用悉舍弃,复为好名心所缚,

    如断铁镣被绳捆。”

博朵巴曾说:

    “人所不欲四世法,解脱行者自选择,

    不触于库藏无损,触者为他做嫁衣,

    利等四法视为他,如同失物应了知。

    多康觉沃持蜜行,招蜂利等引仇敌,

    权势广大苦海涌,俗语亦然应了知。”

正理自在说:

    “希求世间八法事,赞毁以及称无称,

    利与无利乐与苦,于彼欢喜或不喜,

    种种分别生起时,不可自矜为佛徒,

    过去将来与现在,八法等起有或无,

    当于自心作提问。”

  格西桑摩瓦说:“此世间八法之事周遍于我等一切有情,其中欢喜快乐尤为周遍,在此大地之上,众有情熙熙攘攘莫不为希求快乐而行。然乐之根中有苦不应欢喜,于苦不应灰心失望。若注重现世之乐而对后世漠然,以为做某事才有快乐,则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一切所做皆成现世者、世间八法者,应如是思维。于下述者,亦应如是思。若所求之乐未生,想‘如彼出生即当欢喜’而生值遇之爱;彼若现前,想‘我甚欢喜’而生现喜之爱;彼若已生,想‘当不离此’而生不离之爱;若现在无乐而昔曾受乐,想‘我当时欢喜快乐’而生味著过去欲之过去爱;若生苦与不欲事,想‘若无此苦,我当快乐’而生远离之爱;若彼不生,想‘彼不生起甚妙’而生不值遇之爱;若苦乐皆非,则生欲彼不衰之爱,故彼等一切皆随贪爱转,乃是世间八法者、现世者。”

  觉贡钦摩说:“我们也应该像以前格西敦巴所做的那样在念诵偈颂时,甚或是一偈句,都应依止对治,断除世间八法”。敦巴仁波切对于这世间的一切享受都是弃舍了的。有一次,因为街上请吃饭,他教功德自在说:“今天你到那里去吧!我因为想做一个弃舍世间享受的样子,所以去不成。”他说着穿一件破旧的衣服,披一件大氅。褪出两膊,把两袖搭在左右肩上。有时走进柏树林里,有时拿了一根滕杖支着下颌,口诵:

    世间智者利与衰,苦乐毁誉及称讥,

    世间八法非我境,一切当作平等观。

有时又念:

    我今求解脱,不须利敬缚。

他这样走来走去地念,有时全念,有时念一点,有时念一半。在他本人,并不需要那样做,这是为的教导后人。瑾哦瓦也常常念这个颂文,而等观八法。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

    “是故如来说:凡夫无自利,

    终不生欢喜,故莫亲凡夫。”

不拆除现世的牛鼻绳,任做何事都逃不出自利的俗套。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主人对仆人,仆人对主人等相互欺骗者,比比皆是。

耶协嘉措大师说:“入自利洞窟,见利他皱眉”。为了希望别人赞叹自己的证德高妙、相续调柔等,对别人装出恭敬和举止文雅的样子,表里如一正直之人极为少有。遇到别人呵责怀疑便心绪不宁,自己没个决定。别人向自己合掌敬礼或称呼自己为仁波切、格西拉、先生等便满心欢喜。反之,若拳脚相加或直呼己名,或称某某札巴,或喂等,则生忧恼等之辈无量无边。

  如果修暇满、死无常等达到扼要的话,这些便容易遮退。不仅如此,二种菩提心的修心,对于对治八法也有很大的力量,如《摄正法经》中广说:“说空性者无住故,诸世间法不能劫夺。无利之喜,亦无无利不喜;无称之勇悍,亦无无称之怯弱;无毁之畏惧,亦无赞之欢快;无乐之贪,亦无苦之忧恼。如是诸世间法不能劫夺者,为通达空性,如是不能劫夺故,应通达所说空性。”又说“诸凡菩萨仪轨……利与无利,称与无称,赞毁乐苦不能撼动,一切知量……”

  又《最初修心》中说:“若想至心求法,然未最初的舍弃现世白、黑、花三种所作是最重要的。其中除埋怨发牢骚等之外,大家都容易知道像杀生、偷盗等黑所作是非理的,也容易断除。但白所作或花所作之类,如不舍现世之耽著,而忙于灌顶、说法、造像、施舍、经忏、印擦擦、绘护轮、降魔、放咒及日课等,能断除这些的就很少了。心不离现世的耽著,所作再妙亦无意义。”

  总之,善与不善一切都是心的功用故,此心应不招致天、鬼、人三者嫌恨才是。因陀罗菩提王在《智慧成就》中说:

    “所作业随一,皆身口意作,

    余无第四种,彼等应观察,

    无心唯身口,绝不能造作,

    彼若无词句,亦不能出口。

    是故身口业,是意之变化,

    众生以自心,随作善不善。

    有益诸业者,一切善观察,

    颠倒乃非福,诸胜者善说。

    是故善不善,皆心所造作,

    心亦能破坏,众生师所说。”

《迦叶品》也说:

    “如为海水漂,却因干渴死,

    爱多法放逸,法海随恶趣。

    比如巨囊药,世人所珍爱,

    病者不服用,此药终无益;

    比丘具戒德,见闻然不除,

    非礼烦恼病,彼勤闻无益。”

我们对这段经文应认真考虑。这里说的意思是:某些人一生都在实践佛法,别人都认为他们是佛弟子,他们本人也认为自己是个佛弟子,而他们最后却像渴死在海中一样,死后堕入恶趣。这究竟说的是何许人呢?回答是:就是那种经受不起现世的痛苦,放不下现世的快乐,要快乐、要幸福、要名声,从灌顶说法到日常念诵,所有的一切都在忙于现世经营的人。我们在轮回中所受的一切苦,都是世间八法招来的,但我们世间八法的白、黑、花三种所作仍在不断地增长膨胀,而这一切所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背负无益于治病之药而行一样。

  有人不理解要绝不考虑现世的快乐而整个地加以抛弃的原因,甚或会想:“一切以世间八法或烦恼为动机所造业都是罪恶?都是恶趣的因吗?”总的来说,以世间八法为动机所作的白、黑、花三种,一切未由殊胜出离心所摄持的,纯系领受轮回苦之因。所以说,以烦恼为动机所作诸法皆成无益。然而,是否成恶趣之因或罪恶则分二种。上、中、下三士道中下士道之善,全是由希求轮回所积集的,所以,是由世间八法与烦恼造集的,更确切的说,是由贪所集之善,这些是善非是罪。又,下士道中,希求获得欲界天人圆满而积集布施、持戒等福德,希求获得色界与无色界圆满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与止观双运三摩地等,这些虽然是由烦恼与世间八法作的,但不是罪而是善。在诸大教典中,这些善称之为“福德同品善”。同样的,属上界的一切烦恼及其所集业亦非不善。“救怖与正愿戒”及“正愿施”等并非是不善,所以,虽是世间八法与贪等烦恼所造集,而非罪与不善者有很多。圣无著说,谄诳等上界之一切烦恼,因奢摩他坚固及众多善法摄持故,非成不善。

那么有人会问:“究竟何为善,何为不善呢?”当知诸佛菩萨最为呵斥、绝不赞叹的那些业及其动机烦恼为不善,与此全然相反之业及其等起为善,二者皆非之身口意业为无记。如此看来,以烦恼为动机然非是罪者为数众多。但是,为了现世的利养、名闻、快乐而作灌顶、说法、念经、诵咒等,就会变成罪障之蕴,像这种贩卖甚深法,贪婪心、损害心、谄诳、诡诈、谄求、侧求、研求、以利求利(五邪命)及绮语等一切罪障,犹如豪雨不断倾注。由念及此,诸位祖师多说:“若不离现世之耽著,任作何者莫非是罪。”

又,因耽著现世故,一切所作皆是胜义之罪,由念及此,故说一切是罪。大成就者林日巴曾说:

    “轮回分别城邑中,世间八法僵尸游,

    此即可畏尸陀林,师当于彼修等味。”

《宗喀巴大师散集》中说:

    “愿于世间八法者,自心获得平等性,

    恒离世法之纷乱,以诸法喜而养生!”


{返回 解脱之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之门 二、密法类
下一篇: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5、三十七菩萨行
 解脱之门 三、仪轨类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6、对治世间八法的方便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5、三十七菩萨行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3、修心日光论
 解脱之门 目录
 解脱之门 二、密法类
 解脱之门 夏坝活佛序 前言
 解脱之门 四、赞颂类
 解脱之门 一、道次第、修心类 4、修心八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求多福[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8.为度人而破戒的焰光菩萨[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诞公众假日的伟大历史意义[栏目:觉真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每个人和释迦佛的佛性果位都一样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王雷泉[栏目:当代佛教学者]
 火供主旨(陈健民瑜珈士著)[栏目:参考]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第六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有部、经部等对于心、心所的论争[栏目:水野弘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临终答疑[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