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2
 
{返回 洛桑卻佩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56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2

讲授格西洛桑却佩翻译法炬法师 2008-03-15

  首先,这八个偈颂,就像文章般很长。第一偈礼赞文已讲完。这是向谁礼赞呢?在此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罗蜜多礼赞。第一偈也是立誓撰着,也是佛教论着的需联系语。第一偈含此三者,这已讲解完毕。

  接下来四个(2~5)偈颂,是狮子贤之前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第六偈是阐示狮子贤自己的大心愿。第七偈是狮子贤教敕有缘所化机理应趣入论中作闻思。第八偈是狮子贤的谦虚,狮子贤实际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经》的意义,但他很谦虚地讲到自己尚未了悟,因此为了自己积聚福报的缘故才写这部论。这八个偈颂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论师们如何辨析﹑解释本论轨理,其中第一位无著菩萨如何辨析本论已讲解过了,「圣无着救怙,不败尊前闻,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于至尊弥勒座前听闻已,写了《广中略三般若经》的解释,在哪里解释?在《二万颂真如定论》中解释。

无著菩萨如何从至尊弥勒处听闻呢?无著菩萨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弥勒法门,最后亲见至尊弥勒,由至尊弥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当人间五十年的时间,在至尊弥勒座前听闻《广中略三般若经》,无颠倒地了解《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回到人间后,才写了注释。

  「作大论之释」是指无著菩萨写了释论。无著菩萨写了《二万颂真如定论》,这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其实,无著菩萨不是只写这部论,还写了《五地论》﹑《二摄论》等众多论着,多数是以唯识宗的主张见解而写的,比较著名的论着有七部。

无著菩萨在印度出生,后来成为非常出名的学者,大家通称他是三地菩萨,他已现证空性;实际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观宗者,但当他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却以唯识宗的见解写的,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过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颓过,大乘的二宗派中观宗和唯识宗都衰颓;中观宗已由龙树菩萨父子复兴了,唯识宗尚无人复兴,无著菩萨虽是中观宗者,但不忍唯识宗无人复兴故,刻意为了复兴唯识宗而在写《广中略三般若经》释论时,就依着唯识宗见解来写,所以,无著菩萨被称为唯识宗的开宗师(开创者),而龙树菩萨称为中观宗的开宗师,因此有两位开宗师。这就是为什么身为中观宗的无著菩萨写了众多中观论着的原因。

  怎么知道无著菩萨是中观宗者呢?无著菩萨随着至尊弥勒到兜率天闻法,当时至尊弥勒讲了《慈氏五论》。《慈氏五论》是什么?是《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现观庄严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大乘经庄严论》。其中的《大乘无上续论》和《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宗的论着;其他三部论是唯识宗的论着。后来无著菩萨写释论时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释论,他是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即《二万颂真如定论》,另外写了《大乘无上续论》的释论,简称为《无上续论无着释》。《大乘无上续论》是中观宗的论着。要知道无著菩萨是那个宗派者,可从他写该论的解释《无上续论无着释》中的见解可以看出他是中观宗者。无著菩萨的究竟见解就写在《无上续论无着释》中。另外《五地论》﹑《二摄论》﹑《真如定论》这些论着都是唯识宗的见解。

无著菩萨是由谁处听闻?由不败尊者至尊弥勒处听闻;至尊弥勒是由谁处听闻?由释尊处听闻。释尊在世时,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弥勒。广行传承是从释尊传到至尊弥勒﹑再传到无著菩萨…。当我们闻思修佛教的清净论着时,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释尊。这部《明义释》的最终根源可追溯到释尊。从释尊传到至尊弥勒,至尊弥勒传到无着,无着传到世亲,这就是广行传承的上师。

  请看文:「利生亲世亲自信解为主所知属内性依此而作释

  这偈是讲到世亲如何解释《般若经》。「利生亲世亲」是世亲菩萨的名号。称世亲为「利生本末」是因为他圆满宣说能得增上生及决定胜的根本和支分法,所以称为「利生本末世亲尊」。「利生」指增上生及决定胜。

世亲跟无著菩萨两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世亲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也是弟子,他们两个既是兄弟也是师徒。世亲跟随无著菩萨而行,无著菩萨解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时,是随顺所化机而讲解,故是依着唯识宗的见解讲的,虽然如此,他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世亲菩萨讲《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时,也以唯识宗的见解讲的,那是他的究竟密意,不是随顺所化机而讲解。

「自信解为主」指世亲以他本身的信解为主而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世亲和无著菩萨都未曾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他们都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实际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的「诸法无谛实成立」的见解。但世亲写《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时,并不以《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是中观宗的见解撰写而是依着唯识宗的见解写的。世亲因为非常钟爱唯识宗,所以,解释时就以自信解为主的讲说,他说外在的一切所知,色声香味触法等,皆是内心识之体性;与内心识体性「异」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没有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并不是没有,是「有」的。它的「有」是因为与内心识体性「一」故。虽然这并不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但世亲却以本身信解为主﹑以唯识宗的见解来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而说了「无外境存在,一切所知皆是内心识之体性」。

  「所知」是指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内在」是指心识。若说「所知是内在」是指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皆与内在心识体性一。世亲认为外在所知色声香味触法等皆与内心识是体性一,所以就依着如是的见解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

无著菩萨撰写《二万颂真如定论》,世亲菩萨撰写《二万颂释论》,这二部都是《广中略三般若经》的释论,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他们两位都未曾写《现观庄严论》的论疏。

一般公认的唯识宗见解是什么?是「色和见色眼识两者体性一」。为什么?因为所见的色和见色的眼识,它们是由同一近取因「同质识」苏醒而产生,因此是同时形成。怎么同时形成?我们过去在轮回中,已经串习过众多的色声香味等,例如曾见过非常多各种不同的色﹑听过各种不同的声,也生起过「这是色﹑这是好听不好听的声…」等许许多多耽着的分别心,已种下众多的习气,全都放在心识上,尔后这些习气苏醒时,会分成两分:一分是显现为外色行相﹑一分是显现为见色的识行相。色和识两者都由同一近取因「习气」形成,种下习气者是心识,彼二是由同质之识形成,因此色和见色眼识二者是体性一﹑质一。因为「体性一」故,「体性异」是空的,「空掉体性异」是唯识宗最究竟的见解,唯识宗不讲「谛实不成立」。若略思,就是如此。至于「色及诠色声之趣入识本身自性相成立空」这些很艰深难解,但主要意思是前面说的。

  所以,唯识宗认为「所知皆是内识」,一切所知皆为内识的体性,又该宗认为外色及内识两者都是谛实成立,不论在无著菩萨写的《二万颂真如定论》,或者世亲菩萨写的《二万颂论释》,都这样讲。两位论师都没办法真正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无著菩萨虽然能真正抉择,但因为所化机的关系,座下的闻法者是唯识宗的缘故,所以没有真正作抉择。但世亲菩萨是以本身的信解为主,因此没有究竟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然而他是非常精通唯识宗的见解。

世亲菩萨是位大家共称非常厉害的学智者,宛如「遍智第二」,是百分之百的菩萨,他到底是第几地的菩萨就不晓得了。

  请看文,「已属圣者流,名为解脱军,亦见彼非释,住中道慧释。

第三偈是指圣解脱军,肯定他是位大乘圣者,可是他是第几地菩萨就不知道了,没有详细记载,他主要的宗派是随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第一部《现观庄严论》释论就是他写的。圣解脱军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世亲菩萨的见解是中观宗,他却是唯识宗,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例如阿底峡尊者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是唯识宗的见解,有很多这类的情形。阿底峡尊者本身是中观应成派,他的弟子中有很多是小乘的宗派者,有很多是毗婆沙宗,一样的,佛世尊本身是应成派,衪的弟子却有各种不同的宗派,所以师徒之间各有不同宗派是没有关系。

「已属圣者流」是指他已证见道故属圣者的范畴。「名为解脱军」是他的号。「亦」指无着﹑世亲明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圣解脱军也明示。「见彼非释」是「见彼所作非作已」之意,圣解脱军也造论阐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虽然之前无着和世亲已明白阐示,但彼二所示并非真正密意,因为彼二是以唯识宗主张阐示的,而《广中略三般若经》真正的密意是中观宗见解,所以彼二并未善明《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见彼非释」是「见彼二未善加阐示」之意。「住中道慧释」是指圣解脱军以中观宗见解造释论。「中道慧」是中观宗见解,那是什么?是「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圣解脱军依着中观宗的主张造释论明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无着和世亲彼二是以「诸法谛实成立﹑一切所知皆是内识体性」的角度解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圣解脱军见到彼二所说并非如实的解释,因而他就以中道慧「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为基础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他写的论着是结合《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彼二者只单独诠释《般若经》的密意并未结合《现观庄严论》作解说。

  首先应知,所谓《般若经》就是《广中略三般若经》。《广中略三般若经》真正的密意是中观宗,经中直接宣说从「色」至「相智」间之一切诸法都是无谛实(成立);间接宣说现观次第。对此,唯识宗诠释密意时,将之解读为不了义经,无法如实承许经中所说内容。唯识宗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真正密意不是经典字面上的意思,真正的密意不是这样;唯识宗对此做了侧面攻击;唯识宗说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谛实成立,真正《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见解不是「诸法无谛实成立」,而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谛实成立」,「空掉色和执色量体性异的二空」才是究竟见解。因此,无著菩萨写的《二万颂真如定论》以及世亲菩萨写的《二万颂论释》都以唯识宗的这种主张解释的原因就在这里。圣解脱军见到彼二所说并非真正的正确见解,因此就以中观宗的主张「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于名言上有」为基础,结合起《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解释。

圣解脱军是最初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做解说者。《二万颂般若经》有八品,《现观庄严论》有八事,圣解脱军结合此二解说。「住中道慧」的「中道」是「中间」的意思。若是「有谛实成立」则落入「常边」;若是「名言上亦无」则落入「断边」。若是「无谛实成立」则离「常边」:若是「名言上有」则离「断边」。离了常断二边,就是住于中道。圣解脱军是以中观见解「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为基础而作抉择,因此称之「住中道慧释」。那么他撰写什么论着呢?《二万颂光明论》。这部论是最初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解释的论着,这部论并不是结合《广中略三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解释的。另外他还有结合《十万颂般若经》和《八千颂般若经》解说的论着。这部《二万颂光明论》只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解释而已。

狮子贤写的四部释论解说《现观庄严论》。圣解脱军写了很多《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有结合《八千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称为《大释论》;另外,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也有结合《般若摄经》和《现观庄严论》的释论;《明义疏》只有解说般若没有结合经典。《般若摄经》是在《一万八千颂般若经》内,《一万八千颂般若经》有八十七品,《般若摄经》是第八十四品。狮子贤写结合起《般若摄经》和《现观庄严论》写了释论。圣解脱军应该是无著菩萨的弟子,因为大家都知道无著菩萨活了一百五十岁,无著菩萨在世时世亲也在,一方面无着和世亲菩萨是同师徒﹑也是兄弟﹑同辈的。圣解脱军在世时无著菩萨也还在世的话,他一定是无著菩萨的弟子,当然也是世亲菩萨的弟子。

他们统统都是那烂陀寺的学者。龙树菩萨在那烂陀寺时,找不到是中观宗者而不是龙树菩萨弟子的,除了龙树菩萨自己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位。一般而言,《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有二:「诸法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圣解脱军写的释论就是结合此二密意和《现观庄严论》作解说的。下面将会提到。然而有个问题:《现观庄严论》第八事中直接阐示的「智慧法身」,法身有四:色身﹑报身﹑自性身﹑智慧法身共四身。在圣解脱军的释论中并没有谈到,就因为这一点,所以圣解脱军的释论不成为众释论中的第一名;狮子贤写的《明义释》是第一名,因为他详释第八事的色身﹑报身﹑自性身﹑智慧法身等四法身,所以成为众释论中的第一名。圣解脱军的释论只谈到第八事的色身﹑报身﹑自性身等三身而已。在这点上狮子贤和圣解脱军之间存有些许争议。

  请看文,「彼后解脱军,以住信行地,未得论全义,顺已见作释。

这偈是指尊者解脱军。「彼后解脱军」指圣解脱军之后是尊者解脱军。解脱军是他的名号。「以住信行地」指他是住于「信解地」者。「信解地」是大乘资粮道,不是小乘成资粮道,因为他是大乘道的行者。「未得论全义」指他未获得《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的词﹑义完整义理。「顺已见作释」指他随着自己所理解的写了释论,虽然他没有得到经和论的词义完整义理,然他尽己所知写了释论。

  尊者解脱军写的论着是《二万颂释论》。他是效法圣解脱军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写了《二万颂光明论》,尊者解脱军也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写了《二万颂释论》。看他写的这部论时会发现他并没有很完整解说《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完整词义,虽然「未得经论之全义」,但他却对自己所理解的详细作了解说,「顺已见作释」这句有称赞他的意思。「未得论全义,顺已见作释」这句是赞美?还是贬罚?「未得论全义」有贬罚的意思,但是「顺已见作释」却是赞美的意思,整个看来是赞美。就像说:「这只小鸟的翅膀很小,…」这句话有点贬低的意思,「…可是它却很会飞。」这句是赞美的意思,「小鸟的翅膀虽然很小,可是很会飞。」整个是赞美的意思。

尊者解脱军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者,跟圣解脱军一样。圣解脱军写的论着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尊者解脱军写的论着也是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狮子贤论师也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写了《二万颂八品论》;另外,精通密法的大成就者向提跋也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写了《二万颂清净论》。所以,在二十一部释论中结合《二万颂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作解释的论着有这四部,一部是圣解脱军撰着的﹑一部是尊者解脱军撰着的﹑一部是狮子贤论师撰着的﹑一部是向提跋撰着的。

狮子贤论师有没有从尊者解脱军之处听闻《现观庄严论》的意义,我们就不知道了。他主要从静命论师之处听闻《现观庄严论》的意义。静命论师有很多名字,有:毗钵遮那﹑菩提萨埵,和这本书的最后122页,中间有一段偈颂的第四偈「敬礼阿阇黎,明照贤师后」,其中的「明照贤师」就是毗钵遮那。静命论师有众多门生,其中有两位最得意的门生:一位是精通「般若」的狮子贤论师﹑一位是精通「中观」的莲花戒论师。

  广行传承上师,在尊者解脱军之后是胜军,胜军之后是调伏军,调伏军之后是静命论师,静命论师之后是狮子贤论师。胜军和调伏军并没有写《现观庄严论》的释论,狮子贤论师和他们并没有直接关系,和跟无着﹑世亲也没有直接关系。

  到此为止,讲了往昔的四位论师。下一偈是狮子贤讲到自己的大心愿。

  请看文,「诸学者所显,有未得真实,如是论诸义,得彼诚希有。

(翻译说:「诸学者」的「诸」这个字应该没有,因为只有指一个人而已。藏文的意思是「如是学者所显示」。)

「学者所显」指圣解脱军。圣解脱军阐释什么?阐释中观见解:「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以中观宗见解作抉择。

  「有未得真实」的「有」是有些的意思。有些是指谁呢?无着﹑世亲﹑尊者解脱军三位。无着虽有获得真正《般若经》的密意,但在《二万颂真如定论》作抉择时并未使用「诸法无谛实成立」来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密意,而用唯识宗见解作解释,因此也属「未得真实」的范围。世亲菩萨是真的没有得到密意。尊者解脱军更不用说了,他连论着中词和义的完整意义都没有得到。这句「有未得真实」的「有」就是指无着﹑世亲﹑尊者解脱军他们三位。在《金鬘疏》中说无着有获得《般若经》密意,但因随顺所化机的缘故,才未如实解说。有谁得到呢?圣解脱军。

  「如是论诸义,得彼诚希有」,「论」不是只有指《现观庄严论》,应该理解为经典和论着。经典和论着的完整意义,无着﹑世亲﹑尊者解脱军未得,有谁得到?圣解脱军,如是狮子贤亦获得;「得彼诚希有」能获得实在非常的稀奇,狮子贤心想:我是怎么得到的?怎么能像圣解脱军一样得到如是的密意,可能是自己往昔积聚福报的关系。这句是他自我赞叹一番。

圆满撰写论着有三因:第一:「胜士口诀未间断」,狮子贤具有胜士夫一路传来,未曾断絶的口诀。从佛释尊→至尊弥勒→无着→世亲→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胜军→调伏军→毗卢遮那→狮子贤,尊胜士夫的口诀传承一路未曾间断过,这一点狮子贤具足了。第二:「亲见本尊,获得撰论开许」,我们可以从狮子贤的传记里看到,狮子贤亲见至尊弥勒,得到至尊弥勒开许撰写释论的开许,第二点狮子贤也具足了。第三:「精通全部所诠义」,不只全部了解而且精通于所撰论着的所有内容意义,最好自己要精通五明,至少对自己所写的论着所诠内容要全盘了解而且精通。这三点圆满因狮子贤全都具足。我们怎么知道狮子贤无倒全盘了解论着所诠意义呢?从「诸学者所显,有未得真实,如是论诸义,得彼诚希有。」这偈可知。以上是讲到狮子贤具足撰写论着的三圆满因。

  请看文,「甚难得,何幸得深道依佛力而得智者可入论

  这偈是说其余学者理应趣入此论,透过他所写的论着,愿令他人趣入。「由是甚难得,…深道」是指《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里面的内容是极难得之甚深道。「甚深道」指现证(现观)之八事之义是「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上有」。这一点其余者未曾获得。「何幸得」指如是难得的深道,如宝藏,他已获得到,真是运气亨通,之所以能获得并不是大自在天或世间神祗加持赐给悉地神通而得到,而是「依佛力而得」承蒙佛的加持力而获得的,就像得到宝藏(地下伏藏)般,运气亨通。「智者可入论」是说诸智者﹑学者理应趣入作闻思修,值得做剖析。

  请看文,「一切诸经义虽非我行境随顺修福故欣奋利自他

这是狮子贤的一番谦虚词。「一切诸经义,虽非我行境」,狮子贤不说他已全盘了知经论的意义,他说经论的全部意义不是我的所行境,我未如理如实的了知,这是他的谦虚词,实际上他已完全了知经论意义了。「随顺修福故,欣奋利自他」,可是我会尽己所知撰写释论。撰写释论和积聚福德是随顺的,撰写释论不但对自己有益可以积聚福德,也使看到释论者积聚福德,所以才写这部释论。为能饶益自他,使自他获得久暂利益故,好乐而写此释论;经论里的意义并非我所懂的﹑非我的所行境。

以上讲到写这部论的必要性﹑原因﹑他希望他人也趣入这部论中(他人理应趣入此论)。讲到这里,只是这部论的前行部份而已,还没有谈到这部论的正行。第12页开始,正式进入到正行部份﹑正式解释《现观庄严论》。

  「圣慈氏」就是至尊弥勒。《现观庄严论》的作者是至尊弥勒。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正行之前,写了三智的礼赞文礼赞三智:基智﹑道智﹑相智。先礼赞三智是有必要性的;狮子贤写的《明义释》就解释了为什么至尊弥勒在正行之前,先赞三智的两点必要性:观待自利的必要性﹑观待利他的必要性。「观待自利的必要性」:「自己」是指至尊弥勒,阐示自己随顺胜士夫的行持是至尊弥勒自己的必要性。「观待利他的必要性」是为使其他的所化机对三智起敬信的必要性。

  请看文,第12页,「圣慈氏自己与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显者」,这句阐示「观待自利的必要性」。

  请看文,「又由各各自证之智,于般若波罗蜜多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如是定解后,欲令他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胜、无量功德宝之出生处,趣证其义故,生起最极净信故。」这句阐示「观待利他的必要性」。

  第一点「观待自利的必要性」:在《现观庄严论》一开始,就先礼赞三智,是表示至尊弥勒自己随顺胜士夫的行持,怎么表示呢?胜士夫趣入重大善行时,最初会先对殊胜对境作礼敬﹑供养﹑皈依,这是胜士夫的作风。从至尊弥勒写《现观庄严论》一开始就先礼赞三智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胜士夫,因为胜士夫的行为他都具足了,他的作为与胜士夫相随顺。

第二点「观待利他的必要性」:「又由各各自证之智」的「各各自证之智」是指一心专注空性之智;「各各自证」是指空性;「智」是指现证空性之智。谁的心相续中有如是之智?至尊弥勒的心相续中有。

  请看文,「于般若波罗蜜多()境之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翻译说:「境」的藏文是「有境」,所以请你们加个“有”字到「境」的前面会比较正确。

「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是指谁?是指「三智:基智﹑道智﹑相智」。这「三智」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薄伽梵﹑佛母」,三智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若对「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生起净信,是获得一切善的主因。「一切善」是指解脱﹑遍智﹑增上生﹑决定胜。若对「般若波罗蜜多之有境」起净信,这是未来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等的主因。

  请看文,「如是定解后

  由谁做定解呢?由各各自证之智。由各各自证之智定解﹑了知。

  今天上课到此。


{返回 洛桑卻佩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3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10
 般若七十义 12
 般若七十义 10
 地道建立 6
 地道建立 2
 般若七十义 5
 般若七十义 11
 地道建立 5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4
 地道建立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4经 一种子者经[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法执坚固难放下[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相应143经 外部有因的无我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20 不是传声筒[栏目:大机大用]
 第二篇 贪 - 以布施对治贪念[栏目:放下的幸福]
 量子力学(18)[栏目:量子佛学]
 时轮深道:佛教觉囊派显密传承概述[栏目:觉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