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冥想三部曲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48

冥想三部曲

第一章:无待

庄子于其逍遥游篇中叙述大鹏展翅怒飞,曰:「水击一、一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以徙于南冥天池。」然依庄子之意,大鹏虽能怒飞如是,犹未为逍遥。何以故?盖鹏之飞者「有所待」也。其所待者何?谓有待于风之兴起、及风力之承托也。若有所待,则未能究竟逍遥自在。所以者何?有所待则有所依,有所依

则系于外缘,系于外绿则不自在者,必矣。涧观自在菩萨授记经』 曰:「佛告华德藏菩萨摩诃萨:成就一法得如幻三昧;得是三昧,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随众形类所成业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一法?谓无依止,不依三界,亦不依内,又不依外,于无所依得正观察,正观察已便得正尽:? ;? 。」反言之,欲真逍遥自在者,必须「无依」、「无待」:无待天下清而自净,无待天卜平而自正,无待环境完美而自求完美,无待人之赞赏称誉,无待名,亦无待利,斯乃能得真逍遥自在者也。且所谓「无待」者,无求也。无求者,不求于人,亦不求于己。不求于人者难,无求于己犹复难。所谓「不求于人」者,非但「不期求于人之助我」,且「不责备求全于他人」之义也;不责备于人者,谓不以种种我见之标准求备于人,欲人信我? 从我、服我也。是故,不求于人者则宽也,厚也,仁也,慈也。无求于己者,则无欲也,无欲故无贪,无贪则一切有逆于我心者皆不生瞋;是故无贪则无瞋,以瞋患依于贪欲故。无贪无瞋则清净,清净则定,定净则智慧圆明,智慧圆明则真如现前。是则无待之大益也。是故同起信论』 云:「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此则「无依无待」之极致也。

第二章:『 总持法门」― 以简驭繁,由约返博

修行者,于八万四千法门中精进修持,如是乃至六度万行尽皆等心修习;当此之时,或觉万法纷纭,莫知所从,便须自万法之中深自体察,袖绎出一「总持法门」,以统摄其余诸法。譬如深人观察体验后,提出一「明」字,以统摄诸法,此时深觉但时时持此一「明」字诀,便可「具足万行」;此即是「一即一切」也。如此,行之有时,逮至纯熟,斯时或将觉察此「明」字总持已渐不能涵盖某些方面,乃从而再努力观察,寻出另一法门以补其弊,譬如「伏」,或「离」,或「断」等等,而专修此一法门。此时深觉无量诸法尽皆涵摄于其中,无边善法皆自其中流出。所要者,此「总持法门」须是自悟自得,自觉其重要,不必同于人,甚至文字上也不必一定完全是佛经上的字句(其实一切法门皆不出如来所说。)但须不违佛义,且须自身自心受用方才使得。此即佛所谓:「须自皈依,勿他皈依」,又,佛于阿含中谓:「应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即此义也。又,盂子所谓:「君子必自得之;自得之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按尽夫子之意为:若为自求? 自得之道,而非外所加者,则能运用无穷,即所谓资源深厚,左右逢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行者如是体察,自求总持,一一深入修持,即名「以简驭繁」,亦即「一即一切」。如是行之多时,所熟练之「总持」愈来愈多,便可将诸总持同时修持。如是者又多时,乃渐觉虽有诸总持之简约方便,然对自心中之千变万化,实无法一一应付、一一完全有效对治;当此之时,乃虑返本还原,回复最初之「万行」。然此时之万行又不同矣,盖此时之万行乃同时齐修,随机运用,如腹中甲兵无数,其用无穷。此乃「由约返博」,亦即「一切即一」矣。然修此「总持」法门之先,最要者,为必须于诸经教已达相当娴熟,否则难免有「盲修瞎练」之虞。

第三章:苦闷的象征

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在他的『 快乐之道』一书中,探讨各种不快乐的因素,其中有一项他称之为「拜伦式的忧郁」。所谓「拜伦式的忧郁」是这样的:拜伦为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生性忧郁,多愁美闷感。依罗素之见,拜伦实无伤感之必要,因他是贵族后裔,且为爵位之继承人,衣食无虑,故其终日长嘘短叹,实乃「无病呻吟」。罗素称此为中等阶级及中等以上阶级之通病。自罗素之书出后,「拜伦式的忧郁」一词风靡一时,以表不应有而有的伤感。这种伤感在西洋文学批评之中称为「褴情」,义即过度运用感情,如黛玉之葬花者是。罗素说要避免或拯救此种忧郁,最好的方法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公众的事务上。话虽不错,可是并不究竟,因为原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还在那裹:自我的问题倘不解决,放着不管,而去管别人的事,总不太对吧?再说,自己一天到晚与「自己」生活在一起,总有面对自己的一刻,如果不勇敢地、面面相觎地面逃避者的心声

对一番,能够「逃避自我」逃到几时?再者,若不能将自心妥为降伏使之安住,怎能把公众的事办好?更进一步说,为了逃避自己的弱点,因而去处理公务,不但是一种自私,且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故,很明显的:罗素之见甚为皮相,舍本逐末,似是而非,不堪深究,而所谓哲学家也者,亦如是而已矣:大率为言说戏论。(附及:罗素本人亦为世袭之爵士,其少时亦如拜伦之忧郁,曾多次虑及自杀,且婚姻生活显然很不成功,终其一生,共结婚三次。此乃予所谓之「哲学家之言说戏论」,何谓也?世俗之所谓「哲学家」者,大抵是以一些言说戏论教人,而自己却做不到。如尼采、叔本华等一生处于疯狂边缘,亦复如是。)哲学家如是,再看文艺之士又复何如?日人厨川白村于其名著『 苦闷的象征』 中谓:「文艺是苦问的象征。」此论一出,「苦问的象征」一词立刻成为新潮文艺界之口头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少年,对此大为心醉。厨川氏之论,盖有同于太史公司马迁之、写同。太史公之言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又举事为证曰:「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秋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怯;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因此,「文艺是苦问的象征」这理论,验之古今,大抵被公认是对的,然其论之出,则不必自厨川氏始,古人早己着其先鞭。所谓「文艺是苦问的象征」,其理论为:人若有郁结不得抒发,于是出之以文墨? 音符、颜色? 形象(如雕塑),以为抒发之资;既抒放之后,胸中块垒一时顿消,精神一快,此即十九世纪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依德所谓之转「自我」而成「升华作用」。然而心理分析学之所谓升华作用,实不异于罗素之「转移作用」,皆为一种发泄,或一种逃避。亚里士多德之名著「诗学」中所谓之「导泻净化作用」亦同于此。职是之故,前述哲学家罗素所倡之转移自我于公众之事,而令自己成为政治家、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与弗洛依德所提倡之「升华」自我之苦问于文学、艺术、音乐中等,其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依鄙之见,此哲学家、 文学家? 艺术家等之「由私转公」者,皆不得其究竟,皆非根本之法。所以者何?盖不能「面对自己」也。良以面对自己须绝大之勇气也― 打自己巴掌、挖自己疮疤,若非下绝大的决心,决定与自己之「心魔」作殊死战者,则极易望而却步;然而若不能与自己面面相观,则忧烦苦恼,永无断期矣。然则何以治拜伦式之忧郁,以及厨川式之苦闷耶?余有一方便,取之佛经,门「无相金刚偈」,但持此愒,信受奉行,可治此病,药到病除;其愒日: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J

大凡人之所以易流于伤感者,皆因有一颗敏锐之心灵,若无敏锐之心灵,则瞑然无觉矣。此于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尤为然,于你我亦然也。哲学家、文艺家者流,因有敏锐之心灵,故其见月盈时,则知其将亏,见花开则知其必谢,见生则知必有死,但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于是乎伤月悲秋,叹人生之聚散无常,感生死之迁谢无则,不可捉摸预测,深为所苦所恼,诗词之中秦半为此而作,王国维之所谓「性情之作」者是也,亦即古人之所谓「言志」之作也。至于你我,虽不是什么「家」,若未克降伏自心,亦常不免于自伤老大。譬如现有您之玉照数帧于此,分别为一岁、五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之时所摄者。面对如是众多「过去之我」,宁不喟然而兴无边之联想,与夫无尽之浩叹耶?这些联想大概是:当时的我,多么年轻、快乐,当时的游伴多么有趣… … 等等,不一而足,今昔一比,总不免令人觉得过去都是好的:「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令人向往,令人怀念、 沉缅、心醉、于是乎不旋踵,即堕于过去种种不可复得之境界中,如入泥淳,深不可拔,而凡夫之人犹常自误以此沉缅为「美」或为「美感经验」者,沉醉不已― 所谓「低徊唏嘘、荡气回肠」!实则身心痛苦不堪,而不自如实觉知;此即佛所谓之「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既然以苦为乐,以苦为「美」,则欲出苦即更加遥遥无期。

当此之际,若欲出此痛苦泥沼,当思:「过去心不可得」,若深思其理,深观自心,即自解脱。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莫克里托斯谓:「当你把一只脚伸入溪水之中,拿出水面,再放进水中时,那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而脚也不是原来的脚了」。因此,过去的你已不可复得。此即『 维摩诂经』 所谓:「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是也― 「过去的你」已不可复得。再者,所谓「现在」、「过去」、「未来」,憎峦黑际的分别,于永恒的时问之流中,本无分际,实乃人类为方便而巧为立名;复次,严格说来,并无所谓「此刻」,因为正说「此刻」之时,「此刻」早已成为过去。若了此义,则知「过去心」实不可得。若知过去心不可得,则不复强求过去之某些心态、 想法、或感受,而欲其常住不改,甚至欲其复现,乃至欲住于过去之某种境界。于此再举一例:假若您记日记,试翻您的日记看看,你会发现你以前所记的,不管你当时觉得多么兴奋,多么快乐,甚至多么愤怒,或曾有一种想法或理念,使你觉得非常大的鼓舞,而勇猛迈进… … 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不管你多么努力,再也无法回复到当时你所感受到过的那种兴奋、快乐、愤慨、激昂等等。

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最简单的阐释。既然不可得,即「不可强得」;即欲强得,亦不可能得之,唯有徒增痛苦而已。了解此义,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波罗蜜多名「度」,解了此义,可度自心,即是有般若,故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六祖惠能大师教以「无忆」、 「无念」法门,亦本于以诸佛所说之「不可得」之无上甚深真谛,实为无上法宝也,有志者当于自心中力行之。复次,方才言及「敏锐之心灵」,鄙意以为,学佛者亦须如彼诗人、哲学家、艺术家一样,具有一颗敏锐之心灵,并进而深求佛理。释尊当初之所以能毅然出家探索人天之至理者,就是因为他有第一等敏锐之心灵,故能于四城门见众生生老病死,即深深自觉知其苦,因动大悲;由大悲故,愿求大智以度诸苦难。是故鄙见以为:敏锐之心灵为一切文化之最初根本;因有敏锐之心灵,故对人生之苦难「有知有觉」,非同凡愚之无知无觉也;因觉知苦,故或求逃避(如世俗人)、或求转移(如彼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为),或求度脱(如释尊及佛弟子之所为)。然俗之俊彦之士,藉文字、音声、颜料、公务、政事等以求「一时之暂免」,或片面之「麻醉」、「发泄」等,皆是假借外缘,故无由自主,如前「无待」篇中所说。然而吾人亦不宜厚责于彼俊彦之士,盖知其面对此广裹无边、不可知、不可解之世相,若非修学佛智,凡夫之人唯有寄予无量无可奈何之喟叹,而无力面对、了知、超越。即如吾土之圣人孔夫子,面对无常之时,亦不免于发「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之浩叹,而况智德等而下之者耶。是故,唯有依诸佛所教之般若智慧,如实照了,知一切烦恼、苦乐,或现在、或过去、 或未来,皆由心造,皆不可得。过去者已灭,现在者不住、未来者未生,故不可得。若知无得,则「以无所得故:、心无坚碍,无坚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经』 语)

初稿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德州、登屯(时未萝染)

定稿于一九九一一年二月,台北「大昆卢弘法院」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下一篇:文化论衡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六节 唯识与分别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二、论文引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本体
 地藏法门系列 目次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下)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坐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柳暗花明 绝处逢生——《金刚经》略谈[栏目:智泉法师]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栏目:包容的智慧]
 我平时把甘露丸放在嘎乌盒里随身携带,这么做是否有不恭敬之处?[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生活中的佛教 后记[栏目:林克智居士]
 梦中梦因果问答 83 什么业障,让我的头骨连接不上,左耳流出...[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怎样正确看待少林寺?[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饶益安乐众生[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六下 五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生活禅的生命力(愚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