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目次 序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9760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台湾·大毘卢寺

美国·遍 照 寺

敬印

佛海枢要(六)

相宗系列


目 次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序

唯识三十论颂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主

第二章 译主引文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第三节 第三能变(前六识与诸心所)

1.行心所

2.别境心所

3.善心所

4.烦恼心所

5.随烦恼心所

6.不定心所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第五节 唯识与能所

第六节 唯识与分别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第四章 唯识性

唯识实性──真如性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资粮位

第二节 加行位

第三节 通达位(见道位)

第四节 修习位(修道位)

第五节 究竟位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序

唯识三十颂是整个唯识学经论中,最短小精干、简捷扼要之作。其篇幅虽然精简,但却是取一百卷瑜伽师地论的菁华而成的,故唯识三十颂可说是瑜伽师地论要点的结晶。因此若能通达三十颂,则不但瑜伽师地论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个唯识学的大体亦能通达。这是本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及可贵处。

此颂文是世亲菩萨,于倾其一生之力,造出百部论典,以弘宣大乘玄旨之后,在其灭度之前,以悲愍心,将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大论,取其菁华,浓缩成此三十颂,以方便后世众生受持读诵。世亲之本意为仍欲续写长行以释颂文,成就三十论;然而不久世亲菩萨即世寿尽,未及着论,诚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世亲殁后,在印度陆续有亲胜、火辩、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为本颂作长行之释文,也就是等于为此三十颂造论。此十大论师之论文各有其长。其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学成归国,曾先将本颂译成汉文,然后依其弟子窥基法师之议,将十大论师的论文,以护法论师的论文为主,其它各家则各取其长,而杂揉成一篇新的论文,再将这篇论文与世亲的原颂文合在一起,便成为一部崭新而完整的唯识论典(具备了颂文与长行之论文),玄奘大师把它取名为成唯识论。这部成唯识论,在中土唯识学界鼎鼎顶顶重要:一来由于它的颂文之内容是瑜伽师地论的菁华,故成为通达唯识学的敲门砖;二来由于其长行系涵盖十大论师的精心论述之旨;三来由于此论有一大部分也是玄奘大师的心血创作,故可说一半是中土的国产,国人深觉与有荣焉,因此自古以来这部成唯识论更受崇重,凡讲唯识者,常以此为主要教本。

由于以上的历史背景,因此时至今日,于阐释唯识三十颂的典籍中,仍以这部成唯识论为最权威。因此敝人于批注颂文之时,便广引成唯识论的论文部分,作为解释的主要依据,并且将所引用之文,略加消文解释。这样一来,其好处是:读者诸君若详阅本书,便不但可较深入地理解唯识三十颂,同时连成唯识论本文也奉读了一大部分,可说是一举两得。当然,若有志精研唯识之士,还是须将成唯识论原作研习一番,方无遗珠之虞。

释成观谨识于美国·遍照寺

二○○六年九月六日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主
下一篇: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禅之甘露 第六章 不净观之一
 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二节 破诸转计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禅之甘露 第八章 不净观之三—白骨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下)
 禅之甘露 第一章 禅坐精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识慧集 <五>五蕴皆空[栏目:佛识慧集]
 福报与福气(星云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栏目:明昆长老]
 当我打坐时我的心总是集中不了某一个地方,脑子里总是想些白天发生的事。如何才能做到禅定呢?[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不变应万变[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修习解脱道的闻思基础[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后记[栏目:圣凯法师]
 五百罗汉 478、寂静行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管心与安心[栏目:明奘法师]
 我无法做到边念咒边观想,就用一部分心力观照心田,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还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吗?[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