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95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注 释

末那:梵文,义为思量。成唯识论云: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谓圣教之所以把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的原因,是因为第七识的恒审思量之业用俱全,且其这方面的力用胜过其它诸识:因为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体虽亦恒常,但它不作分别,因此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第六识审而非恒第六识虽能分别,但它系念念生灭,故其体非恒常,因此第六识是审而非恒;前五识非恒非审前五识不但其体非恒,且亦无分别,因此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因此唯有这第七识独具恒、审、思量之业用,以此超过其它诸识,故独得思量识之名。

依彼转:这一句是在讲第七识的所依为第八识,也就是说:第七识是依第八识而生起的。依,表示所依根。彼,指第八识。转,相续生起。谓第七识是依第八识,方得相续生起。又,依,包含根本依与种子依两种。根本依:以第八识的现行是第七识的根本依。

种子依:以第八识中所藏之种子,是第七识的种子依。

缘彼:这是解释第七识的所缘境。彼,仍是指第八识。以第七识恒缘于第八识之见分,而执为我。

思量为性相:这句是在陈示第七识的性相。思量,即恒审思量。性相,即性与相。谓第七识之性与相,都是恒审思量:不但第七识的体性是恒审思量,而且第七识的行相也是恒审思量。

四烦恼常俱:这句是在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四种心所。俱,俱起,是表示相应之意。成唯识论:此中俱言,显相应义。因为从无始以来,到未转依之前还没转染为净,即还未证圣道之前,这末那识一直都是恒缘藏识,并一直都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四烦恼,即四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爱即贪。我见即恶见之身见。故此四烦恼即:贪、痴、慢、恶见。兹释如下:

1、我痴──即无明。成唯识论云: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于我理,故名我痴。因为对虚幻不实的我相,以为实有,因而执为实我,以致迷失了无我的真理,故称为我痴。

2、我见──亦即我执,或执我之见。成唯识论云: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非我之五蕴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3、我慢──即倨傲。成唯识论云: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倚恃所执的我相,令心高举,故名我慢。即是以我为高,因而倨傲轻慢于人,故称我慢以我而生慢。

4、我爱──即我贪。成唯识论云: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对所执之我相,深生着,故名我爱。亦即:对所执的我相,进生贪爱,故我爱即是爱我对我相之爱。

以上为恒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俱起的四种根本烦恼。

及余触等俱:这句在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其它心所法。余,指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及别境中的慧心所。触等,即触、作意、受、想、思五行心所。这样合起来总共又有十四个心所,与第七识俱俱起。在这十四个心所中,五个行心所于前面的初能变识中,已经解释过了。其它的九个心所,在下面第三能变识中会详细解说。

有覆无记摄:这句是在讲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的性。接着由四性善、恶、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来看,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之性,是属于有覆无记性的。有覆,因为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中之四根本烦恼心所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及八大随烦恼,其性都是染污的,能障碍圣道,而且会隐蔽自心覆盖自心本明,故称为有覆。然而这十二个心所之性,皆属于非善、亦非不善,故是无记性。因此合并而言,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之性即成为有覆无记性。成唯识论云: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而非其余之性。与此第七末那意识相应之四根本烦恼及八大随烦恼等,是染污法故,能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又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又,以心王与心所必同性,方能相应,故若说与末那相应的心所之性是有覆无记的,这就表示其心王末那识本身亦是属于有覆无记性。

随所生所系:这句是解释第七识所居之地。谓第七识是随着第八识所生于何界何地,即系属于彼界彼地,以第七识念念执第八识为我故。例如生于欲界,则第七识即成为欲界系;若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第七识即随而成为色界系、或无色界系。第八识若生于三界中九地之任何一地,第七识亦成为彼地系。例如第八识生于初禅天离生喜乐地,第七识即随之成为离生喜乐地系;以此类推。成唯识论云:末那识及其心所,为何地所系耶?随彼藏识所生之处,即成为彼地所系。此即谓若生于欲界,则现行之末那识,并其相应心所,即成为欲界系。乃至若生于色界有顶天,应知亦然。以末那识任运恒缘自所处地中之藏识,而执为内我,但并非执他地之藏识故。若起于彼地,异熟之藏识现在前者即名为生于彼地;此时染污之末那识,即缘彼藏识而执为我,因此即系属于彼地,故名为彼地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两句是说明三乘行人对末那识的伏、断之位。共有三位可永断或暂断暂伏末那识:一、阿罗汉位,二、灭定位,三、出世道位。

一、阿罗汉位──因在此无学位中,染污意即末那识之种子及其现行,都已经永远断灭,所以说于阿罗汉位中无末那识。注:第七末那识,又称为意、或染污意

二、灭定──即灭尽定。这是指声闻的有学位之圣者,入于灭尽定,于其定中以定力暂伏末那之现行,虽犹不能断其种子,以于定中,由于定力所制,末那不起现行,故亦可称为暂无末那。

三、出世道──此指圣者,谓三乘之出世道位,指声闻乘初果以上至于三果,以及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至七地之圣者,若得真无我解,以及后得智,且无漏道若现前时,亦能暂时伏灭末那识,故说于出世道无末那识;然此无只是暂无,并非永断;若要永断,则小乘须至阿罗汉位,大乘须至第八地。

成唯识论云:此染污意末那识,无始以来即相续不断,须至何地位,方得永断,或暂断耶?谓于无学之阿罗汉位及第八地菩萨、灭尽定位,以及大小乘之出世道位:小乘初果至三果,大乘初地到七地,皆无有末那识。阿罗汉位者,即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故含第八地菩萨。于此位中,染污意之种子及其现行,已俱永断灭,故说已无有末那。有学位之入灭尽定者,及三乘出世道位中,俱能暂伏灭第七识,故亦说是无有。此谓染污意,自无始时以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曾无间断,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之;而大小二乘之无漏圣道,方有能伏灭此识之义;以彼圣者已达真无我之悟解,是即违反于末那之我执故。其后得智所显之无漏道现在前时,是彼无我之等流同一类,故亦违反此末那意识。以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俱是无漏故,名为出世道。灭尽定既是圣道之同等流类,以其性极寂静故,此末那之现行亦显若非有。然而由于尚未永断此识之种子故,因此圣者若从灭尽定、或从出世圣道之定中起已,出定以后此末那识便复起现行,乃至如未暂灭之前一样──亦即还复如初。

义 贯

上节已说明了初能变识第八识之相;第二能变识,其前六识与诸心所相云何如何?以颂答曰:

其次说第二能变识,是识名为末那识。此末那识以依于彼第八识,而得相续转生;且末那识为缘彼第八识而执为我故第八识恒为第七识之所依与所缘。此识以恒审思量为其体性及行相。又四种根本烦恼常与末那识俱起相应而起,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其余触等十四个心所法相应俱起。于四性中,末那及其相应心所是属于有覆无记性摄,且随着第八识所生之处三界九地,末那即为彼地所系属故末那识属三界系。至于末那识之修证伏断,则于小乘阿罗汉位、或大乘第八地菩萨方为永断灭;小乘有学位入灭尽定中,及三乘之出世道中无漏道现前时,亦皆可暂伏灭,而令末那识之行相暂时无有暂不现行。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
下一篇: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禅之甘露 第六章 不净观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禅之甘露 第五章 五停心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五节 究竟位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禅之甘露 第八章 不净观之三—白骨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接法?[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佛堂感触(文彬)[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