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五章 指认教导
 
{返回 嘉初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6

第五章 指认教导

敬礼观自在菩萨!

这是观自在菩萨的甚深实修教导,指认你的心性为大手印、无上瑜伽大圆满与基本立断。

《大乘培养信心经》说:善男子,一位成就三摩地的菩萨、不会认为仅达到“止”和尝到一点三摩地就足够。相反的,当他住于三摩地中,他计数、分析与审查大乘佛法;藉此,“观”就生起。

声闻行者悟到“人无我”,但他们还有一些概念上的执著。可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了悟程度已经够了,因此变得自满。同样的,缘觉行者悟到“人无我”(我无自性)与“法无我”,但还有些微的执著;他们也是觉得自己的了悟已经够了。日前这个修法的要点是,把“观”培养至最高境---直到去除执著,与在“观”上完全没有疑惑,就像金矿提炼至纯金时一样。

我们这些决定去除自己苦痛之源与达到完美证悟的人,必须避免自满的错觉。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我们就会受苦。只要我们还受制于心毒:妄念、贪执、嗔恨、妒嫉与骄傲,我们有什么好自满的?同样的,只要我们还沈醉在世间八法中:得、不得、毁、誉、称、讥、乐、苦,我们凭什么自满?当我们没有得到一瞬间解脱,还在受苦时,这一种自满的错觉,只是自欺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以及对修法的虔诚未减少的话,在来世,这些品质就会增加,并会有好的结果。就如我们不会让一天过去而不吃东西,我们

也不应该一天过去,而不研读和持修佛法。让我们的闲余时间,都有意义的用在培养内在品质上。同时,我们应该永远谨慎小心,因为一刹那的愤怒,会抵消大部分的好进展。

《大宝积经》说:大迦叶,心并不是寻索而能找到的。任何找不到的,也是观察不到的。任何观察不到的,也不可能在过去、未来与现在中出现。

假如从一开始修行时,你就往内探寻自己心的本性,而不只是从事外在修法的话,你就已经走在正路上。有一些行者修“止”,然后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但从来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除了你自心的本性,解脱不在别处。证悟不外是你自心的本性,不要往别处寻找。

《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详尽的解说:秘密之主,一个人的心如何知晓?不管一个人把心寻出为形象、颜色、形状、物象、种类、受、想、行、识、“我”、“我的”、可以被觉察的东西、觉察者、纯净、非纯净、元素、感官基础(十二处)[49]或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被对象化(无所缘)(藏:midmigs pa)。

《菩提心论著》龙树说:“心”只是一个名称,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是。认清“觉识”只是一个名称。再者,一个名称并无自性。胜者在内、外与这两者之间都找不到它。如是,心的性质像一个幻影,而且心性并不存在为任何颜色或形状、一个可以被觉察到的东西或觉察者、男人、女人或中性者等。总而言之,众佛从未看到它、将来也不会看到;他们准确的看到它的性质为无自性。

帕摩竹巴说:当心活动时就是轮回,而当它无活动时就是解脱。不切断心的根,欺妄之根不会断,故先剪断心的根。

一个充满概念营造的心是轮回的心。一个超越概念营造的心是解脱的。心之自性原本就超越概念营造。结果是,当我们歇在那个境界时,我们就是歇在心的精要自性里。这就是涅槃。不管你是学者、行者也好,主要的挑战,就在于切断心的根。一般人修到这儿就可能走岔,因为他们没有了悟到这一点,以及把它修至终极。伟大学者或行者没有切除心根的人,误失了这个要点。例如,佛的侄儿德发达塔跟佛在一起时,得到知识并从事修行,但是自大在此时同时生起。他嫉妒佛陀、在语言行为上很强烈的表现出来,认为自己与佛是等同的。为什么他的修行和整个生命走岔了?因为他没有切除心的根。他把心执著为实存的。我们没有被驯服的心,就像一支发情的大象,这会导致大的伤害。野象必须训练驯服;同样的,我们必须降伏心,来剪断它的根。

伟大婆罗门“萨拉哈”说:吾子,看!观察你自心!经由观察,心无法被指证(无自性)。这个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心性,以多种方式显现是多么奇妙!

你自己无生的心就是法身,而且法身是无生无毁。这个无生大乐的总持,就在你自身内,这是多么奇妙!

在你自心的法身镜子里,无二原来智慧以明灿生起。从它生起的刹那,就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而且是俱生大乐。

帝洛巴说:嘿!这个就是自我觉知的原来智慧。它超越言论表达,而且不是一个心所经验的对象。它不是我---帝洛巴,可以示范的东西。让你的自我觉识(本觉)自己认出它来。

当心的自性已在我们内里,我们还往外寻找快乐与心的自性,这真是奇异。它的自性是超越形容、也无法指出的,但让自我觉识揭露自己,就可认知。

《三十三问句经》说:所有三界都是从心生起,但那个心不是能被显示为“这个”的一件东西。它无形态,而且非善、非不善、就如一个幻影般。智者寻找心的法性,当他们寻找时,心与心的法性都不会被看见。因此,不管用哪一种心来寻找,心的本来自性都不会被看见。

在探寻心的绝对自性时,正在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的自性,最终是一样的。两个都是不存在的,但并不像蒸发掉的水。假如你真正了解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都是不存在的话,你就会看到它不只是空无的。你会看到它同时是空和明灿,是佛三身(法、报、化)的自性。当你真正认清心的自性时,那个洞悉的“观”就会生起。

《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说:即使如来佛都从未看到、没有看到、将来也不会看到心。它不是一个颜色、不以形状显现,不是男、女或中性。

《菩提心论著》说:胜者没有在外、内或两者中间找到心。

又说:“心”只是一个名称,故只把它视为名称。此外,名称本来无自性,因此,心的自性就如一个幻影。

《大迦叶问句经》说:大迦叶,心不存在外面、里面,也不能在两者间观察到。大迦叶,心不能分析、示范、无显现、无法知晓,也没有所在处。大迦叶,甚至连众佛过去都未曾看到、现在未看到、将来也不会看到心。大迦叶,即使寻找心也不会找到。任何找不到的,也不会被看到。任何观察不到的,在过去、将来或现在都不会生起。

《弥勒问句经》中弥勒问:“一个人如何观察内在的心?”(佛)回答:“心没有形状、颜色、所在处,它就像虚空。”

寂天说:世界的护佑主,阐明心看不到心,就如剑不能割自己,心也是如此。[50]

《般若波罗蜜多精要》说:看不到色、看不到受、看不到想、看不到行,并且看不到识、心,以及认知。如来佛指出这样的人会看到实相。

那些认出自性无法寻到的人,会看到实相。执著于色、受等,我们就会把法性遮盖;不执著于这些身五蕴的如来佛,能认清法性。

乌金仁波切说:奇哉!这个称为“心”的不断觉识与明灿是存在的,但它不存在为任何一样事物。它生起,因为它显现为娑婆、涅槃以及无数乐与苦。它被宣称,因为它被宣称为十二乘。它是一个名称,因为它是以难以想像的方式命名。一些人称呼它为“心性”。一些非佛教徒称它为“我”。声闻行者称它为“人无我”。唯识行者(中译注:请参考译注[69])称它为“心”。有些人称它为“中道”。有些人称它为“般若波罗蜜多”。有些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些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些人称它为“普通觉识”。有些人称它为“唯一明点”。有些人称它为“法界”。有些人称它为“一切之基”(阿赖耶识)。

我们可以说,心是存在的,因为它是整个轮回生起的基础。再者,它是涅槃经验、净土生起的基础。所有这一切的经验,都是以心作为基础的。这一个现象---心,会有这么多的殊胜名称,真是奇妙。

以直接指出来的介绍它,过去的意识已消失无踪,且在将来的了悟还未生起前,在当下无作、鲜明的状态中,会有现前的普通意识。当它凝视自己时,藉这个观察,会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清明。此觉识是直接、赤裸、鲜明、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空的、清澈明灿、独特、无二无别的明空。它非永恒,但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它非虚无,而是明灿的鲜明。它非单一,而是多重的觉知与明晰。它非多重,而是一味无别。它只是这个自我觉识。这是原来自

性的真正指出。

清醒时,在一构建间一个思想生起与逝灭。在下一个思想生起前,有一个间隔可以瞥见空性。当你晚间睡觉时,在白天清醒意识消失后,与在梦境显相生起前,也会有同样觉识清晰明灿的一面。但是不要把这个觉识的品质,误会成深睡中的意识。当你从梦境中醒来,在所有梦境显相消失,以及白天清醒意识生起前,再次这个明灿会被认出。这些中间境界,就是这个修法里,指出的觉识的真正自性。

在其内,三身是无分的完整。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空性是法身。空性的清晰明灿是报身。无碍的到处显现即是化身。它就是自性身,纯然单一而完整。

以强烈指出来介绍,它即是你自己现在的意识。当它即是这个无结构的自明意识时,你为什么说:“我不了悟心性”。

此处无任何事物可禅修,你为什么说:“它不因为禅修而生起。”

当它只是这个直接的觉识(现前识),你为什么说:“我找不到自心。”

当它只是这个无中断的明灿觉识,你为什么说:“心性无法见到。”

当它就是心的索者,你为什么说:“寻找它,就找不到它。”

当什么都不需要做时,你为什么说:“它不是因为活动而生起。”

单只是把它留在自己无营造的状态中就够了,你为什么说:“它不会住留。”

只要让它去,而毋须需做任何事就够了,你为什么说:“我无法做到。”

当它是明灿、觉识与空性一体不分时,你为什么说:“它被肯定和不被肯定。”

当它不藉原因或情况而自生,你为什么说:“我无法做到。”

当思惟的生起与释放同时发生时,你为什么说:“它们不是同时发生。”

当它就是这个现有的意识,你为什么说:“我无法认出它。”

心性绝对是空、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你的心就如虚空般触摸不到。它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空无一物,但不是虚无见地(断见),自生原本智即是原来明灿的意识。自生和自明,就如太阳的本质。它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觉识的原本智慧确实是无止息的。无中断的觉识就如河流般。它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散乱的杂念确实无法抓住。无实体的散乱,就有如薄雾的天空。它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认清一切显相为自我显现。自显的现象就如镜中反映。它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一切名相,确实是在它们自己的状态中释放。自我生起与自我释放,它们就如空中云彩。是否如此?---观察你的自心!

心的自性是空的,但不像一个空的山洞,因为,它就是轮回与涅槃的本性。“寻找它就找不到它”,意含寻找的心与被寻出的心是一样的。既然没有任何事物可禅修和看到,为什么要往外寻找心性?这个无构造、自我明灿的意识原本就在,不需要去做任何事。

人们抱怨:“哦,我无法使自己的心静下,我无法驻留在静虑中。”事实上,让心歇在自己无造作的状态里就够了。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抱怨和问题?何必把状况弄得复杂?思惟的生起就像汪洋中波浪的生起一样。它们与汪洋是同一本性,就如思惟与心是同一本性。心的自性是空和触摸不到的---无实质和无法执著。

释迦牟尼佛过去没有看过心、现在也没有看到、未来也不会看到。虽然我们以为可以看到它,但我们又如何能看到连佛都看不到的?不过,你应该以自己的经验、观察印证这个挑

战。液体的性质是流质、火的性质是热量。同样的,觉识本性的永恒性质是空性与明灿,它们不是偶发或制造的。就如大河的水不断的流,只要我们还是众生,心的概念营造就会不断生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旦达到证悟,两种原本智慧就会不停的现前---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思惟原本无根基,它们在实相中无基础,所以不应该执著。轮回、涅槃与净土、非净土的所有显相,都是自我显现的。就像空中的云一样,一切名相是自然的出现和自然的消失。

《大圆满焰明界本续》说:因为内在能觉察的心是空的,所以,所有现象的本性是内在空性。

因为对外在物象的觉察是空的,所以它们的本性是外在空性。

外在、内在与中间的五种无执感官,是无二空性。这空性没有“外在”与“内在”的。

在这一切空性中,甚至觉察者自己也是空的,所以是无二空性。

因为,一个人已经丢弃对任何事物渴望的执著,包括对四大形成的四大洲,以及须弥山,所以这个就是“大空性”。

了悟,包括从目前闻思修而来的,是最终空性。

由于自负于善根及好思惟,故有掺杂的空性。

藉由无掺杂的善行,而且因为自负之心是自然的空,故有地掺杂的空性。

免于极端的空觉察,是超越极端的空性。

因为觉察能在开始、中间与结束是满足众生,既然觉察是空的,故在开始与结束时是空性。

因为,所有众生的需求在大解脱时未弃置,故有无弃置的空性。

一切显相的本性是空的,因此这是自性的空性。

因为娑婆、涅槃整个现象界的本性是不具实质,故有现象的空性。

虽然佛是饰以证悟的大小印记,因为对它们无执著,故有自相的空性。

在现象的无对象化(无所缘)里,因为连一丝执著也没有,故有无对象化的空性。

由于触摸不到的觉察,执著于极端,它们无实质,这就是内在本质的空性。

此处,“觉察”是指对物象有概念上的执著。当我们觉察外在与内里空性时,我们应该要记住,正在觉察这一切的观看者本身的空性。“大空性”是不对任何事物渴望,这包括整个现象界在内。当我们从事善行时,我们也许会有“我在做一件好事”的感觉。那只是自大、掺杂的空性。无掺杂的空性是行善,而不去想:“我做了一些事。”这一句的要点是,放在执著。

帝洛巴说:空的虚空即使被命名,虚空也无法被形容。同样的,即使明灿的心被谈论,被指称的还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又说:就如虚空的状态,心是超越思惟。让它在自性中安逸,不拒不持守。当心无对象内涵时,即是大手印。藉由对它的熟习,可达到无上证悟。

虽然我们对心有指称,却无法真正指出我们所讲的是什么。跟虚空一样,心没有可显出的界线或中心,它超越世智。当你试著把心歇在自性里,没有任何事物可拒绝或认可。

“对象内涵”是指心所集中的“目标”,有目标就会有执著。当我们停止执著与丢弃目标时,心并没有“对象内涵”。那个就是大手印。再次记住,不要只是让心在发呆,而是让它歇在自性中。

萨拉哈说:整个娑婆与涅槃的根就是心的自性。要了悟此,歇在无造作的安逸中,不禅

修任何事物。当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歇在自性中,你会因为到别处寻找心而被欺骗,这真是奇异!一切都在原本的自性中,而不是,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心的原本自性无法对象化或以概念来领会。不像可以用望远镜来研究太阳与月亮,在“止”和“观”的培养里,心有“目标”或一个可集中的对象。在目前这依赖前两个阶段为基础的更高修法内,心并没有目标。在达到完美证悟前,我们还是受制于行为与业果的罗网。莲花生大士说,虽然他的见地像虚空般广大,他对行为和其业果的谨慎,就像面粉般细腻。行为与业力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于心性、法性或佛性里。但是,只要我们还在道上,行为与业果,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它们的重要性。有一些行者也许认为,自己已经进步到超过业力的高程度修行。但一旦他们认为:“我已超越此。”这表示他们还没有超越。

关于这一点,敦珠灵巴的传记里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当他传授大圆满法时,有一位牧羊人路过听到。在那次的开示里,敦珠灵巴说,在觉识的自性中并没有因果,也没有“这个”与“那个”的分别。结果,牧羊人听完法后认为:“好极了,这样说来,我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结果。”他想著不会经历任何行为之果,因此,杀了一只绵羊。敦珠灵巴听到,这个人完全扭曲与曲解了甚深的大圆满教导后,感到很气馁,之后,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再传法。

尼玛采大成就者说:在心不同幻影般的展示当中,无法指出:“这个就是心。”如此,这个离于轮回与解脱之根,即是法身。

尼玛呗巴说:观察心时,它是无生;观察物象时,它们是无概念营造。这个无二实相超越世智。我什么都不知道。

吉尼亚纳史瑞说:就如一个与根分开的树干,我的心性如虚空般自由。无论什么欺妄显相出现,欢迎它们!我是虚空的瑜伽行者。

不管是黑色或白色的云在空中出现,虚空的本性是不变的。云不会影响虚空,不会伤害或利益它。它们只是在虚空中出现和消失。同样的,所有的思惟,不管是好或坏的,只是觉识的展现。它们也无法伤害或帮助觉识。

伽尔布巴说:在超越世智的自我释放中,让你无造作的身语意歇息。在无分心与无拒、无受中安住。安住于不动的平等性中。

帕玛史瑞说:因为这个俱生佛母,不是以世智的思考与禅修来构成的,毋需到别处寻找法身。既然它是自生,让你自己安逸。

尊贵的那洛巴说:自我觉识、乐与明灿的这个意识,就是空无的法身。如果它是有根基与能指证的,这就是有构造的觉识;但既然它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就没有结构。

纱发瑞巴说:虽然说:“虚空,虚空。”虚空的本性是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它超越存在、非存在、不存在与非不存在,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指出的物象。

毘如巴说:大手印---轮回与寂静的平等性,本来未生,自性纯净,不落言诠,因为没有可以指出的存在方式,自性无法形容,本质免于所有相对论,无法分析、无法相比,甚至不以无法相比的事物而存在,它超越世智。

《中道般若智根章节》说:不要说:“它是空的。”并且不要称它是“非空”,也非相对或无二。

《辩驳异议》说:如果我有任何理论观点,我就会有这个问题;但因为我没有任何理论观点,我什么问题也没有。

《广百论》说:既然对“存在、不存在或既存在亦不存在”,都没有立场观点,无论你等待多久,你都无法找到根据来辩论。

麦吹巴大成就者说:心性是免于生、灭与住这三个极端。它从“我”和“我的”相对执著中释放,它的本质是空性、自性为明灿,特质是无对象,但以多重方式显现的不断觉识。此明灿超越于观者与被观者。它是从禅修者与禅修对象的相对中释放。不思惟任何事物,免除心的作用,就是无一切活动、安逸无造作的静止不动。没有执著,因为无论任何显现都不会注意。心里是空无的,因为免于等引的造作染污意识。有纯净空性,因为没有执著于名相。它是明灿的,因为它的自性为明光。它是无媒介的,因为未被概念的二元相对执著所染污。它是鲜明的,因为它认知自己的本性。显相与心是不分、无碍的同一性质,因为执著于主客已消融。它是普通意识,因为觉识在它无构造自性内安住。它是“清澄觉识”,因为概念之流并不进入心,这个就是修习“观”的真正要义。

心性是超越“他”“她”“他们”等的对象化。它的本质为空,它的自性明灿,它的性质是无对象的不断觉识。心的主要自性不能被找到。虽然心性不是一个物质,但它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它超越主客的二元相对,而且是从禅修与禅修者的区别中释放。心性里没有执著,也没有概念化的觉察,甚至不会对任何事物有一些微的指认。在此觉识的境内,没有任何的构造或造作。它的自性是明光。它是赤裸、无媒介的觉识。心性不需要外来媒介指出自己,因为当它显现时,它会了知自己的本性。心与显相是不分的续流。它们是无碍的同一性质,所以主客的执著就会瓦解。这个心性称为“普通意识”,因为,它不是一个你需要进步才能达到的高超美妙意识。相反的,它是心的原来自性。但不要把它和普通造作,以及构造过的意识混为一谈。它只是心性毋须藉修饰来提高或贬低的自性。当思惟生起时,它们立即的释放。这样说来,心性是每一刹那完全的清晰,也无概念之汉掺杂于心中。这个就是“观”修法的真正要义。这是直指觉识的自性、心的自性。

此外,心性也是观自在菩萨,因为观自在菩萨以大慈悲眼,无碍的观照所有众生。它是观自在菩萨因为全知之眼,超越世智,不落中心和极端偏见,观照所有现象为无混合和自我明灿,就如同反映一般。它是观自在菩萨,因为自觉的原本智慧之眼,观到无生法身的深意。它是观自在菩萨,因为自他观念净化之慧眼,它观照到离念营造的明光。

当你了悟心的自性时,你会了悟它就是佛的慈悲化身观自在菩萨。他以慈悲之眼无碍、不断观看所有众生。这个是佛不费力、无碍、不断的全知之心。对所有众生的慈悲观照,合有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一位佛对现象的观照,就像一面镜子清晰的照出所有的形象。现象没有融合在一起;相反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清澈、不混淆与自我明灿。佛清楚鲜明的观到每一个众生的因果与特质。再者,佛同时看到轮回和涅槃,而不会混淆。法性是真理的最终本性,而且它就是空性。它超越观者与被观者。心性并不视自己为对象,因为它是超越概念营造的不二明光觉识。

观自在菩萨对松赞干布说:心的本质是空性、完全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既然从空性中,它的展现是无碍,在佛果中它生起为佛身和原本智慧,在众生中它是以五毒等生起。在那些(观到)心之本质为空性的人中,则是法身现前。虽然五毒与概念的展现也无碍,由于它们的根为空性,它们不被阻挡而是自显、且不住留;由于它们是自我释放,它们以原本智生起。视心性的本质为空法身。由于它是不断的明灿,视它为报身。视自我生起、自我释放的多重显相为化身。

心的空性不是空洞与虚无。相反的,虽然它是空性,但以佛身和原本智化显。它不是在某些人身上是空的,而在别人身上不是。事实上,心的本质原本就空,而且了悟自心本性是

空的人,法身就会显现。不需要到别处寻找。你自己审查此点。一旦你了悟心的自性,所有心的活动以原本智显现。再者,如果你对自心法身有真正的了悟,就不需要修其他任何法,来带出心性的明灿、显化报身,因为它本来就存在,而且是自然的生起。

《空行要旨》说:它的最初不生起,即是法身。它的中间不住留,即是报身。它的最后不离去,即是化身。

这个与前面所讨论到的始源、所有处与离去有关。三身原本就都包含法身的本性里,并不是法身另外再有一些什么,来展现自己为报身,然后再做更多的什么,来展现自己为化身。这一切都是法身自性的天生本性。

又说:在三身的本性中,心性是自解的。

此自显是说三身的本性即是原本实相。它无任何造作或构造,只要接受实相,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得到。

《清明界精髓》说:无论什么生起,它的本质都是在生起的那一刹那,就释放。不管它如何变化或消散,实际上它是无根基的,而且它的消散、住留与明灿都是空性。无对象和无媒介,除了是空性的展示以外,它是无根基的。在这个无营造、无法形容的境界中,单只要不阻碍它的明晰,一切事物会显现。要知道显相的本质是空性、无对象与超越世智。不离开此境界即是鲜明。

任何生起的事物,不管是好或坏、美妙或丑陋,都是在生起的一刹那就释放。它只是显相,而且在实相上是无根基的。心性是超越一般真理,虽然它的特性是明灿与清晰,但它从来没有实存过。所有显相就如梦的现象一般,而且从开始,它们就是无根基的,因为它们本身并无真实性,只是为现之后就消失。事实上,这个立即生起与消失,只是概念警告而已。

《主要字句》说:看你自心的本质。无任何本质可被指证。

你不需要依赖很多的学术观点或外在现象,才看到你自心的本质---只要观看自己的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而且你如果去找自心的本质时,你会发现什么都找不到。

尊贵的让炯多杰(噶mb)说:三时所有众佛心意的要点,圣尊所寻找的、大名声的法身大手印,即是你的自心。如果你不知晓自心的本质,而想“我的心”或“这个心”的话,它只是造作妄语。轮回与涅槃一切现象只是这个觉识,这也是经典和本续的要义。毋须修行或禅修任何事物,只要把觉识留在明灿状态中。不需要怀疑这个是否为大手印;不要希望它会变得更好与害怕会变得更糟;不要跟随各种思惟。鲜明的让觉识自在、让它安逸。没有任何事物可禅修。在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修习后,思惟会认出自己的面目,同时在一刹那间,潜在的黑暗习性就彻底驱除。这即是佛果。差别发生在一刹那间。要知道,没有比讲述大手印要语中的一个字句更伟大,它是圣尊与成就者的最终实修教导。

没有理由说:“我不知道自心的本性。”是你的心在想过去、现在与未来。就是这个心需要需要认知。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主要是与心的自性有关。美国人通常有很多的问题,但这儿没有什么可困惑的。只要直接进入心性的本质。把各种不同思惟的蜘蛛网丢开。不要跟随它

们。不要把觉识放置在别处,就让它留在原处。的确,就让觉识歇在它的自性中。也许这不是那么容易。当你让觉识自在,不禅修任何事物时,重点是不要有任何的执著。

把这个当作目前唯一的禅修,认为:“我不需要修行或禅修。”是一个大错误。只要我们还在道上,我们还是被相对真理束缚,因此还会有禅修者与可禅修的对象。我们必须以禅思四圣谛、转心思念、行为与业果,来为这个修行打基础,如此,我们为更微细的修法打下了基础。如果我们忽视基础法,只是试著安逸的从事无对象禅修的话,我们只是在“打发时间”。那是一个大的错误!

在西方国家,有很多人都向往不要工作、以及退休的时候。然后,幻想只要安逸,修毋须任何禅修的法门。但是,当很多人最终退休时,他们比以前工作时更忙碌;当他们有机缘可以自在时,他们禁不住从事更多活动。同样的,虽然我们想要直接修这个法,试著只是歇于当下,但是,因为有强迫性思惟和执著于概念的强大习性,我们可能会从事其他活动。在那个状况里,我们试图自在与无对象禅修是不会成功的。这些潜在倾向,导致强迫性思惟与习性的生起。可是,当所有潜在习性去除时,佛果就成就。

尊贵的卡雀王波开示:善男子,如果你现有的“心”是一个实存的东西,就应该在外面、里面或中间。它真的在那儿吗?颜色和形状也许不显现,但假如你认为,你只有觉察到显相,什么样的觉识认出那个正在觉察的觉识?假如你认为它觉察到对象,那个对象与那个觉识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当它同时不分的向心显现时,是什么被心识知与观察到?假如它就是心性,这就像一把剑剪断自己一样。那个怎么可能?所有事物---包括敌人、朋友、讨人欢喜与惹人厌的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称呼觉识为“意识”只是一个指称。假如探索与分析的话,就是如此。可是,当你知晓、认出和了悟:“它就是如是。”你也许会认为它显然是空性。在了悟、认出与知晓时,它确实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如是,直到目前你因执著于不存在的觉识为觉识、不存在的意识为意识。不存在的心为心、不存在的认知为认知,和不存在的了悟为了悟而分心。但是你了解吗?

哦,善男子,此心就像虚空。虚空能被看待为“这个”吗?同样的,心就像虚空的颜色。就像野兔的角,它是无法指证、无根源、无基础、无法示范、无内在本性、无名相、无特征或印记、无颜色、无形状、无自己的本质、不生、不离与不住留。它的自性是无掺杂混合,所以连全知者都未曾看到它、现在看不到、将来也不会看到。假如它是有一丁点的根基与可能被指证,全知者就会看到;但既然它是一点根基与可能被指证也没有,所以无法看见。你有无认真的把这个实相探明?

直到目前,你因执著于心、认知、意识、喜欢、讨厌、喜、悲、无明和解脱、纯净和不净、最好和最坏、好与坏等,而受制于否定与肯定,但是心未被觉察到。它如何被观察?留它在你无实存的心境中。留它在无思惟的境中。留它在无否定或肯定境中。留它在无拒、无受境中。留它在无希望或恐惧境中。留它在无“是”或“不是”境中。留它在无好或坏境中。留它在无“无明”或“解脱”境中。

正当你认为已经了悟觉识的空性时,你还有执著。你也许会想:“啊,这个就是心的自性;现在我已得到它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失掉它,因为这就是执著观念的生起,使你再次脱轨。如此,就是散失、分心。直到目前为止,因为执著的关系,我们把不是心的当作心;我们把不是意识的视为意识。实际上,虚空本来就无法指证,因此它不可能有颜色。同样的,心是超越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也是超越一切的对象化。假如它在实相上有些微基础,而全知者未曾看到的话,这个就是“全知者”的整个意义相反。因此,假如它有任何的实存的话,全知者会看到它。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因为执著于自己的情绪---欢乐、痛苦与混

乱的关系,而有拒绝和接受它们的反应。既然它们都是无实存的,我们为什么会掉到这些状况内?记住昨晚“梦显相”的本性。这一切都是无根基的。它们并没有实体的存在过,但不要忽视行为与其业果。

乌金仁波切说:哦,一旦你把强迫性思惟在自己原处平息,而且心是无修饰时,是否有一个不动的静止状态呢?哦,这个是“止”,但它不是心的自性。

现在稳定的注视你正在住留的自性,是否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光灿空性;它在任何物质、形状或颜色的性质中,都没有根基与无法指证,这个就称为“空的本质”。

这个空性的光泽,是否不断清澈、无暇、舒畅与明灿?这个称为“明灿本性”。它的精要本性是,不建立在任何事物上的纯然真空与不间断的鲜明光泽无分、无别,如此的觉识是光辉明灿的。

这个无言语可形容、现前不动的意识,取名为“觉识”。只有这个在思考,故取名为“心”。就是它在注意一切,所以取名为“念住”。即使什么都看不到,那儿仍有清澈、稳定、无媒介与不移的特别观照,所以取名为“观”。就是它能分辨一切不同事物,如香菇的层层伞摺,所以取名为“分别智”。如善逝藏(梵:sugatagarbha)、唯一明点[51]、绝对本性、原本智慧、中道、最终真理、大手印、大圆满和空性,全是这一个的名称。[52]

《指出法身》说:一切客观显相就像水与浪,全是心的幻影,而且实际上是无根基的。以此,一个人了悟所有显相为心。针对生起、住留与离去,来分析心的本质,结论是,它在任何事物中都无根基。如此,就像梦中的马和象,它在真相上是无根基的。以此,一个人认出心是空的。从空性、明灿与清澈的不断大乐中,自发的生起为多重显相,就如水中月一般。以此,一个人认清空性为自发现前(任运成就)。如此,从单纯自发中,自生与释放是同时的,在明空无作自发的不变大乐中不动摇,就像一条蛇解开自己的盘结一般。藉由此确认,一个人认出自发现前为自我解脱。

在某些禅修方法里,会有以下了悟的顺序:了知一切显相为心,了知心为空性,以及了知空性为自发生起,我们观看生起、住留与离去这三个过程,以分析心的自性,我们可以了知,心是空的和从那个空性中所有的显相自发生起。水中月的反映是依赖水,但它与水并不是不分的。水并不依赖月亮或浪。同样的,心并不依赖显相,但显相依赖心。

因此,一旦你了知所有显相为心时,会有倾向使心具体化。为了对治这一点,你一定要继续审查心的自性,如此做,你会发现这个看起来如此真实的心,实际上是空的。它不具任何本质、不具任何自性。但它不是一个虚无的空洞。当你继续审查时,你将会发现,心性的空性是自然自发的。自然自发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检查后,你会发现自发的意思是自我解脱。如下:从心至空性、至自发现前、至自我解脱。这一切都发生在哪儿?在我们的普通意识里。这个就是大手印,“止”与“观”的融合。

被认出的心,即是在不同方面散失的普通意识,鲜明的知晓一切事物,是明灿与空性的双运、大乐、“拥持至高品质之空性”和大手印。了知它的本质即称为大手印的了悟。因此,不禅修任何事物、一刹那也不分心的置你的觉识于明灿中。不期待好成果或惧怕坏成果,只要安逸。藉以维持著普通意识的本质,在那一刹那,就像无云晴空境一般,见到大手印的乐空双运。现在,“止”与“观”合而为一,无上实证会生起,你将成功进入解脱之道。

把这个普通意识称为空性、明灿、清晰、自发和不变大乐,它是崇高卓越的。我们从哪里得到如此美好的东西?它不能购买或获得,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了。它是我们的普通意识。此外,是我们的普通意识生出我们所有的概念、形象与思惟,虽然它的自性原本已超越分心,

但心性是不会分心的,就如汪洋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已是汪洋,因此心性也不需要禅修任何事物。歇在这个心中,它的自性永远都不会分心。希望与惧怕只是执著的表现。执著是污染、蒙障。放下执著。当觉照到乐空双运,你就了悟自己的本性。

《尊者(阿底峡)和中桐帕间问答》说:

尊者:我再三的寻找,但找不到它。

中:你再三的看到你自己的本性。

尊者:我应不应该在找不到中歇息。

中:最好是置你自己于安逸中。

寂天颂恭说:当你在看你不停明灿的觉识,你什么都看不到。那即是看到“如来”。

要点是,心无散失、无间断稳定即是“止”。藉著观看它的本质,就会有洞悉空性的“观”,如此藉著稳定,“观”就会生起。如果心一点稳定也没有,它不会被看见;所以观察各种纷纭之心即是“止”。藉著观看它的本质时,看到它为空的,如此,“观”是依赖散失而生起。在无概念的心之法身虚空中,假如概念的乌云不清除,太阳、月亮两种智慧光芒不会射出。因此,精进勤勉于这个原本禅修!

当心未被概念卷走时,无间断、稳定的注意力就是“止”。除此之外,是可能会有一个由概念活动得来的稳定觉识。这是修“止”的特性。在修这个法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心有些稳定,而且你有一些持续的注意力。但是,当你实际开始培养“止”时,你发现自己被大量的概念压倒。你越密切的观看它们,就更被这些浓密思惟所淹没。当你持续修行,就会觉察到概念变得越来越微细,虽然要觉察到最微细的思惟,需要一个非常微细的觉识。“观”是以分析正在离散与流失的思惟本性而生起。法身就像虚空,而概念就像云般。我们云般的思惟,遮盖了两种智慧: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

(觉识[本觉])指认结果。功德圆满!

 


{返回 嘉初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
下一篇: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四章 观的训练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九章 以回向来密封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七节 正行后得瑜伽修法..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二章 生起次第教导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四节 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二节共同加行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三节 不共加行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一章 口传宝藏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八章 大圆满教导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序言 目录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第八节 结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现代人修行很困难必须要苦修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灌顶与三昧耶戒(一)[栏目:侯松蔚教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2 不偷盗的利益之资财盈积 [栏目:宽见法师]
 你妻子陪别人睡觉吗?[栏目:洗心禅·指引人生的创意佛]
 一切如来说 持戒最第一(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栏目:宽运法师]
 87、有人说密法兴时,佛教就会灭,这是否有根据呢?[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