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观现前一念,来从何来,去向何去,久而久之则会发现这一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乃至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显现,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念妄心能觉即是真心,真妄永远都是互存的,只别于觉与未觉,知与未知也!
修行要想证得果位,必须 先依小乘修持的路线,把四禅八定修完,有了一定的果位后,再出来走大乘的路线。佛陀时代之所以证果的那么多,都是先走小乘路线,老老实实地从禅定入手,有了禅定功夫才不会被境转,才谈得上入红尘中锻炼自己的心性,如此修行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首先是关闭感官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未闻,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是除掉心智的作用,烦恼与菩提莫分别,佛与魔莫分别,般若与愚痴莫分别;第三步是忘掉财色名利、功名利禄。实际上修行人是最难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这是最大的功名心,最后必须把成佛的这一念都放弃了,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听到那种声音,不见到那种光,你根本不会着迷,你根本不会放下,你根本不会改变心态,听到那种声音和见到那种光之后,你自然就会念佛,念法,念道……
静极以后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与佛光无二,以此常习下去,便和宇宙之光融为一体,升为常寂无相之光,也即与佛道相应。
悟道以后并非就已了脱生死,这仅是修行的开始,了脱之后,进一步修炼才能修成佛果,也即:悟道——了脱——成佛。
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找到后,并非就已功德圆满,仅是修行的开始,接着还要把无形无相修炼成有形有相,再进一步能脱离肉身,既能单独存在,又能随时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此时方为圆满。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法门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对于初修者来讲法门是需要的,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程度后,法门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能够进入道里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门,法门只能送你入门,室内则需要你自己步行。“观、行、照、度”四次第,可以用法门修,“空、无”二次第则不是用法门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无再无,把法门空掉,连空也要空掉,连无也要无,空到不能空,无到不能无的时候,最后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进而与之合二为一,方可告一段落。
倘若大根基的人,什么法门也不要,直接上来就修空,一路空下去,一路无下去,也即祖师禅的路线——放下、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最后本来面目就会出现。可是今天的众生喜欢修复杂的法门,走复杂的路线,一开始便喜欢有音有光有各种境界,以为如此才是无上法门,殊不知这正是旁门小道,与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绝见真心,色色空尽见佛色,明镜打破与汝见,还需观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点就是最后的终点,第一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所谓的步骤和次第,只不过是针对头脑虚设的,超越了头脑,人间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虽然我把修行分成六个次第:观、行、照、度、空、无,实际上一念之间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间即可进入三摩地(觉知照见了空无——整体——如如不动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没有时空的限制,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祇获法身(从凡夫起步,一念之间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并获得佛果),一念之间可超越三界,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可达成。顿悟和超越不是头脑的作品,而是心灵的作为,头脑只会步步走,慢慢来。头脑死了,灵性才打开。
体内的精气神与修行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想成道靠的并非就是精气神,而是心态的转变。心态未转变之前,精气神不仅不利于修道,反而会把你从道中拉下来。修道所讲的精气神,是先天的精气神,此精非彼精,并非后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态未转变,能量往下走,才会产生后天的精子,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气神, 唯此精气神方能助你成道。顺则凡夫,逆则成仙,虽非绝对,并非无理。
能量的起始,无先无后,处处皆有,而回归惟有一条路——上升。人在静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动的时候则往下降),能量上升并非就圆满了,仅是第一步功法,当第一步完成后(也即苹果成熟了),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圆满。能量往上升时,人体会大病一场,下降时更要大病一场(也即打乱了生理的常规)。人体的能量——精气神本来是往下流的,修行时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堵截住它,让它往上升,此时脑门胀得鼓鼓的,两耳轰轰响——上的功夫完成了,接着还要等待,让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经历两次大蜕变。百尺竿头爬到顶上是本事,能够安然地下来更需要本事。白光载着你上去,时有嫦娥伴随,不知不觉蛮好玩;下来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黑暗的万丈深渊足以把你吓得魂飞魄散。好在修行人早已把命交了出去,交给了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当然还由他们送你返回人间。
见到那个东西后,自然就天天想修道;没见到那个东西,还生不起真正的想。虽然这个相是假的,还不是真道,但对于初修者来讲,已有很大的吸引力,没见到相,心里就不会想修。“想”字是见到相后,心里才会想。要想把头脑里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个“相”空掉,相不亡,心里也就不会忘记。
神通这种潜力人人都具有,只是头脑使用得太多了,这种潜力才被掩盖住;只有通过静心,减少头脑的工作量,那种沉睡已久的潜力才会苏醒,进而才能取代头脑的工作。有许多人修到头脑已经接近空无的边缘,又被周围的亲朋道友给骂了出来。那种潜力唯有通过空无的阶段才能开发出来,空无是迈入这种潜力唯一的通道。在“观、行、照、度”这四个阶段,头脑都还很活跃,一旦进入“空、无”的阶段,头脑的思维和幻想逐渐消失,对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周围的亲朋道友会误以为你修偏差了,成了白痴,成了傻瓜了;而自己此时也的确感到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了,没有前段修行那么敏感了。殊不知,此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色、生、香、味、触、法刚开始割断啊!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叫做“六根关闭”,开始迈入内在的核心,此时的你则是:耳听尘事心不动,眼观形色内无摇。但就是在这个阶段许多人退了道心,因为误以为自己修偏差了。实为冤枉了老师,可惜了自己啊!
许多人刚开始修行,头脑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减轻的表现。平时不修炼,没发现自己有妄念;一旦静心,才发现自己的妄念比平时更多。平时没静心,头脑犹如一盆浑水,有杂念也不敏感,什么也显现不出来;静心后,盆内的水逐渐清澈透明,周围的一草一木便显现在其中,但自己往往误以为是妄念增多了,实则是妄念减少的表现。修行由身体进入头脑,由头脑进入心灵,接近心灵的时候头脑就会退让,当完全抛弃头脑以后,便进入到空无里面,也即接近了“定境”,通过定境才能把心灵打开,也即打开内在的潜力,或称终极的智慧,佛教称之为“根本智”,或“如来藏”。“观、行、照、度、空、无”六次地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潜力,都是真空后的产物,真空以后才产生这些妙有。
修行不能进入空无里面,达不到忘我,都不够层次;进入空无里面出不来,也不够层次;必须走进去,再走出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禄不空掉,不放弃,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盏明灯没有出现,就不要闭关,否则,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里干什么?果真能放下一些,也就能体会到一点儿何谓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