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4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44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4)

释照光法师

乙三细辨如何得见真心分四: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丙二以梦作喻而答;丙三直示真妄不二之义;丙四引佛言而证所答;

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

心在哪儿啊?心就在我们现前的色身之中,也可以说真心无处不在,但就方便而言可说心在身中,这即是真如自性不离现前幻化身之意趣。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里说:“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法身不离我们现前的幻化之身,离这个幻化之身不可得见法身真心。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此段是就达摩大师在前文中说【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而提的疑问。

其意为:既然你说“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那么既然如此,当这个色身无常的时候为什么不见本心呢?色身灭的时候,本心跑到哪儿了?为什么不见呢?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达摩大师闻问者之言,即回答道:“本心常现,汝自不见。”

这既是说:“其实你所具足的本心时时常现前,是你自己迷执尘境,认物为己而不见本心。”

此中之【常】即是不间断、恒常之义。意即:本来真是心永恒不灭的,真心妙用时时刻刻都在根门中显现,不离见闻觉知即是真心自性,在五根中之见闻等性即是真心妙用。此根中之明觉自性从来都未有间断过,虽然明觉未有间断,但观之则无一法可得,非任何相,故是明而空寂的。

【现前】是指真心所起之作用,时时都在我们的觉照之中。如真心在眼根现前时即能呈现一切色相,在耳根现前时即能觉诸声尘,其诸根亦复如是。

真心妙用虽然无有间断的在我们根门中显现,但是我等凡夫却视而不见,时时刻刻面对它的时候而迷惑。也就说每时每刻都在见,每时每刻都不认识,当面错过。愚僧曾写的歌词中说:“虽然遍处显现,我却无缘一睹它的风采。”本心遍一切时,一切处地显现,我们念念间以妄心去寻觅,因此背觉合尘不能得悟。。什么叫背觉合尘?念念间以妄心攀缘外境,而忘失自心。

凡夫念念间以妄心而攀缘外境,不能得见真心。那如何得见呢?《楞严经》讲得很明白:“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六祖慧能大师是这样讲的:“妄心尽处是真如。”将我们攀缘妄尘之心统统忘却的当下,灵明妙用自然得见,自然得悟,所以说本心常现。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里面这样讲:“明觉从未间断,你却不认识它。”明和觉从未间断,你如何说不认识它呢?如何说不能得悟呢?它本来时时刻刻圆圆满满的显现,可是我们由妄心分别、妄心取舍的缘故,令自心不能得见。永嘉禅师说:“不离当处常湛然。”即是不离我们当下灵明之心,不离眼耳鼻舌时时所现的妙用。那我们为什么不见?“觅则知君不可见”以寻觅的心、妄心、分别心来揣度,所以不能得见。凡夫不能得见本性就是以妄想去相应真心,而妄心是颠倒分别的,真心是不颠倒的,二者不相应。所以如何得见真心啊!如经典中所说:“虚空性故,常无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果以分别心,或者以可得之心来寻觅真心,则了不可得。真心如虚空一样无有实体可得,但妙用常现,灵明不灭。所以在如来藏中无起无灭,这就是真心的现象。法灯禅师这样讲过:“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这个真心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变化,其实这已经告诉我们能变化的是妄心,身体当中不变化的心就是真心自性。

在《楞严经》里波斯匿王与释迦牟尼佛的一段对话就讲述这个道理。《楞严经》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波斯匿王听迦旃延等外道说人死之后是断灭的,心中有所疑惑,在听闻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不生灭之大定后,心中有疑惑,故问佛是否真有不生灭之真心。“佛告大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波斯匿王“你的肉身是常住不坏的,还是变坏的?”王答:“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我这个色身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佛就问他,你这个身体还没有灭,你是怎么知道它要灭呢?王答:“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这个身体虽然现在还没有灭掉,但是我仔细观察这个身体,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新陈代谢从来没有停过,就如同火最后变成灰一样,是不停的生灭变化而导致的,因此我知道这个身体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佛听闻后就说:“大王你说的是对的。那么请问你现在已经衰老的这个身体和孩童之时的容貌比起来有什么差别?”王答:“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意思是说:“世尊啊!我在孩童时期,那时皮肤细腻光滑,非常润泽,长大后气血充盈,而现在到了年老的期间,身体各方面已经衰老了,头发白了,皮肤也皱了,看看将不久于人世了,如何能和孩童之时相比呢!”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意思是:“大王你的身体各方面之衰老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子吧?”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年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此中之意:“世尊,身体的变化衰老,我真的没有很明显的感觉,是由于日月寒暑迁流而渐渐趋向衰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二十岁时虽然称之为年少,但实际上已经比十岁时衰老了。三十岁的时候称之为壮年,但又老于二十岁了,更何况我现在已经六十二岁了。反观五十岁时,比起现在来也强壮许多。世尊,因此我见身体之变化是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趋向衰老了。起初观察身体之变化,好像是十年一变,但再进一步观察则又感觉是三两年乃至一年都有变化,可最终仔细观察才知道变化不仅是在年月日中,而是在时时刻刻中都在衰老,都在生灭变化。由如是观察,所以我才知道这个身体最终是要毁灭的。”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耶?”其意为:“大王,你由观察身体刹那变化,而悟知身体最终会毁灭。那么你知不知道此刹那变化且最终坏灭的身体之中,还有不生灭之性。”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王答:我真的不知道啊。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意为:既然大王不知自己身中有不生灭性,那么我现在就为你开示。但请大王先告诉我,您几岁的时候见过恒河呢?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国王回答: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拜耆婆天还愿,曾经过此河,因此才知道那就是恒河。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意为:如大王您前面所说,人之衰老是刹那刹那生灭渐至,二十岁时必定衰老于十岁时,乃至现今六十有二,都是由刹那变化而至。人衰老必定如是。那么请问您三岁时能见河水之见,到十三岁时有无变化?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国王回答道:三岁时能见河之见和十三岁之见无有差别,乃至于到现在六十二岁时也没有变化。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意为:大王您现在因为衰老而感伤,你的脸也必定彼孩童之时皱了许多,客观的事实上是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的。但你现在能见恒河之见和三岁时见恒河之见,有没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王言:“不也世尊。”王答:这个能见恒河之见并没有年轻和衰老的差别,因为从小至今就没有变化过。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意为:大王您的身体以及皮肤虽然有盛衰等差别,但您身根中所具之见性之作用从来未有变化衰老过,而能衰老者是为变化迁流所致,无有衰老变化者无有迁流变化,那么变者必然是生灭相,不变者必然不会生灭。身体有年少衰老等差别,那么身体必然会毁灭,而在此生灭身中所具之无变坏的见闻等根性如何得灭?而此不生灭性湛然常住不变,哪有真实的生死?此性人人本具,各个皆有,为何还要引外道之见所死后断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国王闻佛如是之开示教诲,心中豁然开朗,悟知色身灭后,非是断灭还有后有,与在会大众法喜充满。

《楞严经》的这段中所讲之‘见’是指有情众生根门中之根性,即是能起见闻觉知的觉照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讲《楞严经讲义》时曾经也给大家讲过,物质的东西是没有见闻觉知作用的,物质五根是见闻觉知等根性所依之处,但并非是物质五根具足觉照的作用。因此五根中之灵性是以物质现起作用,但并不随物质五根生灭,此见闻觉之性体就是不灭的佛性。之所以称之为根性,是因为它是依五根而能觉照一切事物之灵性,五根若离开这灵性,则必不能有种种作用。如:在眼起作用是即能见一切色相,在耳则能闻,在鼻能嗅香,在舌知味,在身觉触,在意知法,在足奔行运走,在手携万物。所以现前这个能在物质根身中起种种作用的,就是我们的觉性。而此性从本以来本自具足,本来清净无染,但因为众生在见闻觉知之时,起妄识而生能所二取的分别,认为有个我,这个见闻觉知的是我,或者说这个身体是我,于无我当中起我想,而生颠倒分别,由此而造种种业,如此方使得轮回现起。所谓的轮回即是生和灭,能和所的执取。所以有情众生迷失在生灭幻相中,妄执生灭幻相为实有,故由诸幻相而束缚,因此于虚妄生死中而不得自在。世间凡夫认为此物质生灭之身是自我,故认为人死如灯灭,他们并不知晓在物质五根中还有不生灭的灵性。其实关于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理解,只要我们自己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参悟到的。一切变化的事物都是生灭的,不变化的就不会生灭,而在我等有情众生的生命体中,只有这个灵明的自性是不变的,因此其必然不是生灭的。一旦众生能证悟此性,不再随一切幻相起诸倒执,则必然能不随诸法而造生死之事,如此即为超脱生死,而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以上是就《楞严经》之观点阐述众生本具不生灭之佛性,但若依现代之相对论的观点来说,也很容易了知众生所具之不生灭的佛性。

且依相对对法之观点而作阐述:众所周知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生灭的,但任何事物相都有其所依之体。有形之万象所依之体即是宇宙无尽之空,故一切有是依于空的,一切生灭是依于不生灭而现起的。现象界的事物是生灭法,但一切生灭法必然有其所依之不生灭性。这是相对之概念,有相对于空,而生灭相对于不生灭,有形事物也必然是依无形而起作用;一切有相的事物是生灭的,而空之本性是不生灭的,有形事物会灭,那么无形无相无有变化的空性也必然不会是生灭的。所以一切生灭法之自性必然是不生灭的,无论是有情事物还是无情事物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众生身中所具之灵明根性,乃是宇宙空性本体不二之妙用,故此自性是不生灭的,如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色相诸法依于空方能现起,而一切色相等有形事物只有依于无形之空性妙用才能起种种运动施为,因此无形无相的心性是物质的本体,所以物质色身才随其指挥产生各种运动施为。而我等有情的这个色身中不生灭的自性本体,时时刻刻在我们六根门起种种妙用,因此我们将它称之为根性。如果我们能在觉性于五根中起妙用时不迷惑颠倒,只是自然而然的让妙用现前,不取不舍,了了分明而住于如虚空般的清净自性中,这当下就是诸佛如来境界。故如禅宗祖师所说:在汝六根门头有一无为老人放光动地,宣说无为大法。故达摩祖师在此处说【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此心常常现起诸般妙用,虽能周遍显现一切动运施为之妙用,但却不随诸相而生灭。虽然常现一切妙用,但若仔细去观察时,又无一法可得,无任何实有。所以是众生自迷本性,非本性之过咎,为自迷而不见故。如法灯禅师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丙一问答色身无常何故不见真心竟。

 

  丙二以梦作喻而答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提问者听达摩如是宣讲后,就继续问道:既然这个本心常现前,那为什么我不见呢?

【师曰:汝曾作梦否?】

达摩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所问的,只是问:你曾经做过梦吗?

【答:曾作梦。】

问者答:做过梦。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作过梦,哪有没做过梦的人呢,所以自然是作过了。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意为:你作梦之时,梦境中的你,是不是你自己本身所作呢?

【答:是本身。】

问者答:是我自己本身。因梦境中的自己,有可能和现实中的不一样,但是梦境是自心所起,故梦境中的自己也必然是自己本身。

达摩大师问这个梦境到底有何寓意呢?这里最重要的是用梦境来譬喻真心所在,虽然此处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梦境譬喻,已经暗含了所有答案。祖师问:“你曾经作过梦吗?”对方答:“作过。”达摩大师于是就问:“你作梦时是你本身吗?”答:“是我本身。”这是在用梦境来譬喻众生之人生及生死轮回。人在作梦时,不离自己本身而现起梦境,在梦境中经历种种事情,现前诸多境界,但这一切所现所经历都是不离本身而现。就自己本身而言,梦中之一切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梦中所经历之生死痛苦也都是虚妄的。梦中之一切动运施为皆是心之作用现起的,虽然在梦中时并不知道一切皆是自心现起,但事实是不会因为不知而有所更改的。但梦中之人执著梦中之色身而不见本自真心,故在梦中不得自在,而困于生死幻相之中。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众生一样,不知生灭身中不生灭之自性,认物为己,迷失真我本面,而妄执生灭幻相为实有,由妄执故而起诸束缚,被生死幻相所迷而不得出离。

此处梦之譬喻叫隐喻,以梦中之一切来譬喻现实生活。以梦中之运动施为不离醒时之本心,而譬喻凡夫虽迷本心,但一切运动施为皆还是本心所起。

此段的譬喻,也说明凡夫众生是颠倒在无明大梦当中而不自觉。众生在无明大梦中,从来没有认为所见所闻皆是虚幻之假相,因此每天认为所作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我所爱的人、恨的人都是真实的,所贪的对境都是真实的,由如是之谬执才造下种种的业,从而感受种种的苦报。虽然梦中一切皆是虚妄,但梦之意生身的一切运动施为皆是本身之作用力显现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虽然都是虚假幻相,但有情众生五根之运动施为却是真心之妙用。物质事物乃是无情死物,而在这些死物之上体现诸般妙用的即是本心,无情死物是生灭相,但本心虽现诸般妙用却无生灭,因本无生无相之故。

此处以梦喻人生,喻诸虚幻相不离真心而现起。丙二以梦作喻而答竟。

 

丙三直示真妄不二之义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达摩大师闻问者答‘是本身’后,又进一步问道:既然是你的本身,那么梦境中的施为运动与你本身是否有别呢?是二还是一呢?

此中寓意为:梦之一切虚幻造作与现实之本身并无有别。这既是所谓对法中所言之虚幻不离真实,真实方能现起虚幻。故梦中一切虚妄造作不离现实本身而有,故梦中之一切动运施为即是本身。

【答曰:不别。】

此中意为:梦中之言语施为运动与自本身是无别不二的。因为在梦境中的自己和所起的言语思维,乃至于抬手动足等施为运动,与现实本身之我完全无别。这里说出一个很妙的意趣:梦境当中所谓的这个我,以及这个我产生的诸般作用,和现实中本身之我有没有差别?没有啊!梦境中的一切虽然虚幻,但梦境是依现实之本身而显现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是无别的。在梦境中不觉梦之本体真心,就会被梦境束缚,而生诸苦乐烦恼。在现实生活中不觉万法实相本体,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种种烦恼束缚,不觉悟现实生活,就会被现实之假相迷惑。但现实生活中之一切假相,以及有情众生之运动施为等,皆是不动本心的妙用,故众生之动运施为等皆是本心现前之大用。是众生自迷,而非是本心不现。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梦境中所有的事物——山川、大地等在显现的时候,有没有真实地产生过呢?梦境当中显现了山河大地,但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一个真正的山河大地产生过!再看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所有的事物在显现的时候,是否真实存在呢?大家去观察,绝对不是真实的有。

记得在讲《般若心经》时给大家辩论过,如果一个事物的结果是生灭的话,那么产生这个事物的‘第一因’,肯定是生灭。这里又有个矛盾存在,第一起因如果是生灭的,那么它就不是第一,如果一直分下去,我们就会知道:“一切事物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第一因的。”纵然经历无量劫去分析也都无法找到第一起因,因一切事物本身就非绝对的实有,所以又如何会有真正的第一因呢?既然一切事物无有第一因,那么在我们所见的那些事物是否是真的存在过呢?万法根本无生,只是一个幻化,因幻化的缘故,没有所谓的第一因,因此我们佛教是不承认有第一因的。

印度有一些外道认为,世间万物现起的时候有第一因,我们把这种人称作一因外道。佛教说无生,一切万法根本没有生的第一因,因此一切万法从来没有产生过,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只是一个幻相,从来没有一个实有生过。那么梦境当中的万事万物显现的时候,也是从来没有生过,二者有等量的地方,所以可以用梦境来比量现实。如《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达摩大师在这个地方很巧妙地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对方所提出的“心既见在,何故不见?”的问题。梦境中所现的尘境,乃至在梦境之中的意生身所起的功用,统统不外乎是自心的显现,而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所起的一切施为运动,所对的一切尘境,乃至于我们现前的色身,亦统统都是我们真如自性本身的显现。

永嘉禅师这样讲过:“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现前这个色身,不离法身而显现。若能了悟的话,不离色身当体就能亲见法身。若不悟此义,则纵然寻遍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能得见法身自性。正所谓:“法身常现,迷不自觉。”所以修行者当细心参究,色身五根乃是物质死物,而于此上显现的各种见闻觉知之用到底是由何而起?若色身物质五根不具此种活用,那么是谁在作用?《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载:大成就者波罗提云:“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此中即是说明有情众生根门之一切作用,皆是自性妙用。

这个自性本心时时在显现作用,而我等众生视而不见,反将此诸般妙用当做是物质五根所生,如此实是颠倒至极。实际上现前所具的见、闻、觉、知等一切作用,都不外乎是真心的妙用,所以与真心自性没有任何差别,这个问答就是要说明这个意思。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

既然说真正地没有差别,那么现前之身就是法身。因此身非实有乃是毕竟空,故是为法身。这直接告诉我们色身等法,亦是不离空性法身所显现的。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现前这个色身便当体空寂,你若不再黏着这个虚妄的色身,令心自然而然安住在清净本体当中,那么现前的这个色身以及种种运动施为即是清净法身。祖师已经一语道破天机:“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

【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

现前的一切动用施为皆是法身自性,亦即是我们的真如本心。所以达摩大师说:“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根身中之自心虽起诸用,但本无生灭,灵觉明然而无动,因不动无相遍一切处,故称之为法身;能明然遍觉称之为光明报身;能随方现起诸相故称之为化身;具足灵鉴妙智,故称之为本心;此心具足无边功德,具断证二德、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故称之为佛性佛果;此心空无自相,于中一切皆不可得,故称之为空性;虽空无自相,但明觉不断,故称之为觉性;虽在轮回,但无有染著,离诸生灭,从本自具,故称之为自性;一切法皆在此心性中幻化而起,故称之为一切种,抑或称为如来藏;此心空诸法相,智光遍照,故称为般若波罗蜜。

此真心本性离诸生灭,从无始劫来直至现在都未曾有生灭,故如《楞严经》所说是为生灭身中不生灭之自性,三世不变而一如。

【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

这个心是从来没有生死的,因为它离一切生灭,非因缘法、非生灭法;不生不灭本自圆成,故无增减;其心本体空寂,空一切相,不受一切染著,故不垢不净;此心无善恶等偏执,空诸法相,远离能所相对,故无好恶;既然空无自相,无有变迁,故三世一如,是为不来不去。

【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亦无是非】此处‘是非’乃是指本心离一切相对概念。因三界混起,同归一心,故此本心乃是绝对之空性境界,远离一切是非相对之戏论。如:南泉禅师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亦无男女相】真心本性离一切相而无形。一切有情众生所现种种相皆是颠倒业相,由无明而起惑业,由惑业而感诸相。由有欲望颠倒故有男女之相现起,但真心本性虽现如是男女相,而自体本来空寂无相。因真心中无诸欲念故,一切欲由迷现起,如极乐世界无欲事,故无女相。亦如梦中所现森罗诸相,但却是唯一心之显化,其心并不随其所现而成诸实有。本心亦复如是,虽能现男女诸相,但并非实有男女相。

【亦无僧俗老少】不仅无男女相,亦无有老少等差别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具唯一本心,是同体不二故。正所谓:“男女欲相空,老少差别无。真心本空寂,同体乃一如。”

【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此本心乃是众生与佛同具之本性,故于此本心中无凡夫相,亦无佛相。凡圣本来空寂皆非实有,但因迷悟而起差别,故凡圣相是为虚妄,真心空寂而不落任何相。亦如经云:“众生者并非众生,乃是名为众生。”一切相本自虚幻,故真心空寂离诸相差别,无世俗名言之凡圣差别。

【亦无修证,亦无因果。】真心本自圆满,具足一切断证诸德,故无修证等相。正所谓:“究竟本性实相离见修。”即是此义。此本心即是无上佛果,非由修证而得,故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云:“不改法性本来无为法,无有重新改造修行道,不由因生究竟之果位,愿能现见本来自住义。”所谓:“真心本自圆,佛果无修证。因果空非实,迷执受束缚。”

因果法是世俗名言之假立,在世俗中虽假立因果名,但并非是说因果即是实有。因果是缘起法所现之生灭规则,缘起法本身即是空寂虚幻的,如《中论》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是故一切因缘法当体空寂,故依因缘建立之因果法则亦非实有。一切法皆非实有,此中亦包括善恶因果等法,说一切皆空并非是拨无因果,此二义当善取舍,如前文所述,今不赘述。

【亦无筋力,亦无相貌。】不仅因果等法于自性中本来空寂,身体相貌亦复如是。一切诸法本来空寂皆非实有,故《中论》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这个现前本有的真心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有边际,从本以来即如是。

犹如虚空这只是一个比拟,因为虚空是空而顽空的,而我们现前的本心,是空而灵明的。虚空如同死尸一样,真如觉性是灵灵活活的,能现起一切妙用。犹如虚空只不过是从空无一相来阐述的,但虚空不能完全来比拟它。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中讲过这一点。这样空寂的真如自性取不得舍不得,若说有取舍,请问取何相?有哪个相可取呢?舍什么呢?有什么可舍呢?成就佛果不需要有一个希求佛果位的执着,现前这个心就是圆满的果位,因此一切造作和执着都属多余。现前的任何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统统是真心的妙用,无妄心可断,也无实有的东西可灭,亦无有一个实有真心可得,所以无需舍,就看悟与不悟。如《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说:“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又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所以若在修持本心上有一个取舍,这已经南辕北辙了。真心自性本来如是,无一相可得,你取什么得什么?所谓的妄念烦恼,统统不离真心,妄念本来虚妄,真心本来不动而自圆,故要舍什么得什么呢?真心离相无可得,妄心虚妄非实有,故无可断灭。正所谓:“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即是如是意趣。所谓的妄是由不觉而起的,迷惑了以后才会有念念分别,如果不迷的时候,虽还能现起各种念之分别,不迷之时此诸觉念皆为真心妙用,非是妄心。

【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这个真如自性于一切法当中,都能自在地出没往来,这就是神通。此处所言之‘出没往来’是真心隐现自在之意,不受五蕴等诸法障碍,非是真心有来去差别。

【自在神通】即是神鉴通达无所障碍,能现种种不可思议之妙用。这个‘神’是指我们觉性中灵明不昧的觉的作用,此本心神鉴之用即是空性的智慧。

【透五蕴山】本心智慧能照见五蕴自性皆空,故能远离一切苦厄,生死烦恼当下尽灭,故言【渡生死河。】

由于觉悟一切万法自性本空当体虚妄的缘故,故能安住在空性当中,于一切万法完完全全圆融无碍而通达。

每个众生都拥有这样无碍的真心自性,无碍的智慧。但就是由于我们每天在虚妄当中,执着虚妄为实有,因此产生了‘实有’的障碍。

【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这句话是总结前面所述,一切的业不能拘此法身。因此在这样的法身境界当中,所谓的善恶因果,所谓的福德果报统统灭尽了,这个法身具足一切的果德。历代祖师都讲过,真如自性当中空一切法相,罪业福德以及佛菩萨的果位亦皆空寂。一切业果因缘皆是有为幻相,一切业乃因缘所起,因缘法空故罪业福德亦空。正所谓:“空性法身中罪业福德等空花。”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否则在修行当中,老是用一个执著之心去修持的话,终不能契入法身境界。因它本无任何可说,无任何可得,无任何可修,不仅我法空寂,就连空相亦无可得。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有这么一句话:“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若行者能于刹那间觉了自性本心,依此本心而起如幻三昧之修持,即为如来禅。当我们真正觉悟本心后,才知道此本心法身中圆具一切功德神通妙用,此法身虽遍一切法中,但不为一切法所障。我们在迷惑时,就如同睡觉时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六道的境界。但当你醒的时候,所谓的六道当下就灭尽了。一切众生是在无明大梦中,由于自己的颠倒不见诸法实相,一念不觉而生三细,三细转增起六粗。内生三细颠倒而外在分化三界之相,由内具六粗之故,外显六道之相,故三界六道皆因内之颠倒惑业所现。当行者真正觉悟诸法实相而无明灭尽时,三界六道等轮回亦当下灭尽。

以此段文义而故知真如法身遍一切法处,虽遍一切法但无诸相,不被诸相所染所障。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此真心自性微妙难见,此心不同于肉团心、分别心,此心乃是离一切言说思量分别的,故云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心本来每个众生都拥有,念念都显现。为什么说它难见呢?因为众生念念间向一切诸尘境界生攀缘分别之心,不会回光返照这个本有的真心,反而念念间都被分别妄心所迷。

不悟本心之人,以妄想造作而寻求此心,如此是为不了本心而错用功,如是则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成佛陀果地之修证。佛陀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终不能得,纵经尘劫只名热沙,因沙非饭本。”此中意为:如果你要做一餐好饭,必须有做饭的材料,若拿沙子放在锅里,不可能做出很好吃的饭菜。因为因和果不相应的缘故,沙子不是成就饭的因。同样,我们修行人要想求不生不灭的果,也要从不生不灭的因而做起。而所谓因和果本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是以悟为因,以圆满为果而已,千万不要认为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有实有差别。既然成佛之因是以悟本心为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了悟现前这个不生不灭的本心。这个本心不是色心,故不可以寻求造作执著之心而来得见,不可以求色相之心而来得见,不可以求音声之心而来得见。此本心即是真佛,所谓真佛是离一切相的,此本心即是如来法身,古德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此意。因此真佛是不可以有为分别之心得见的,如《金刚经》云:“若有人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很多的外道邪教不了如是意趣,而起诸多邪见分别诳惑众生。如:台湾的青海无上士,教她的弟子要听法界的声音,为她的弟子印心后,要弟子们专注眉心,看想见之佛相。这种行为是非常荒谬的,但这个所谓的青海无上士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转世,这种大妄语是要堕阿鼻地狱的。

真心并不是以有相可以得见的,所以说此心微妙难见。

【微】是说非以凡夫心可以测量,它空无一相。

【妙】是指虽然真心空无一相,但又时时大用现前,灵灵活活能觉照一切。

这样微妙的真如自心非凡夫心可以测量,非凡夫心可以得见。要得见,就要放舍凡夫的颠倒分别,如是当下便能得见这个自心。

【此心不同色心】此是说明这个真心有形有相的,非是色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也不是现前生灭的分别心。分别心是真心之用,由迷而起。真心是分别心之体,是本自具足的。若不悟真心,这个分别心就是轮回的根本。但若悟了真心,而不再会随分别心迷失,令心无所住而住,那么心当下就是真心妙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梦境中出现了令我们生贪著的可爱对境,而自己心里也起了各种贪着,但是当醒了以后,梦境里面的这些境界和贪着马上就灭去了。梦境是自心的幻化,而醒时不离自心当下就灭去了由梦所起之贪嗔等心。在梦里时一切皆是自心的显现,而醒来时还是自心的显现,但所不同的是你不再会被梦中的贪嗔等心束缚了。当然也有些愚痴的人,醒来以后还回忆执着梦境里的事情,或想再做同样的梦。

【此心是人皆欲得见】意为:这个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也是每个修行人想得见的。一切众生都希求欢乐,但终日希求而不得,原因还是在迷处着手,不在悟处着手。迷惑颠倒不识自心,乃是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源,破除迷惑的唯一途径就是得见这个真心。因为了悟真心即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从而放下一切执著,而远离一切烦恼。所以若能从悟处着手的话,则内心清净,不离现前的境界,即可获得自在和快乐。

【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

这个真心具足灵明觉照的光明,这个光明不是太阳光,不是雷电霹雳之光,它是灵明觉照一切万法的明然智光。因它不昧一切,能觉照一切故称之为光明。

一切众生举手动足施为等作用,皆是在这个光明真心之中现起的。这个能问问题的,也是真心的作用,因为肉壳物质身体,绝对没有问的功能。物质的东西是个死的,这个真心是个活的。

【及乎问着,总道不得。】能问者是真心,而真心非言语所能描述。再者,真心是自己本具,一切施为运作无不是真心所现,即是自家事别人如何说得?更何况此心非空非色,非青黄赤白,非长非短,无形无相,故如何能以言语道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此意。

三世诸佛皆说此心不可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故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印心付法与迦叶尊者,这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三世诸佛讲说无量经教只是一种方便,如指月示人,虽目的在月,但当依指之方便而能示人。但指不是月,乃示月之方便。经不是真心,但能为众生方便显示真心。因此真正修行佛法者,不得以文字等相求见真心,只有离一切戏论言说乃能见之。

【犹如木人相似】这是譬喻色身乃是死物,如木偶之一切运动皆是靠操作之人而行,木偶本身非有如是诸用。我等有情众生能于根门中现见闻等用,此非物质能有,而是心之妙用。所以既然色身等是死物不具施为运作之用,那么是谁在作用?如古德云:“木人夜半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

【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一切施为运作皆是真心妙用,每一众生皆能体会,因是自所本具之故。如莲师云:“当下自己的觉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无存在的主体,虽无自性而实修则真有觉受,只要能真实证悟此性,则一切都将解脱。”

如果你去问开悟的人,开悟是什么觉受呢?他无话可说,因为说不出来,非言语可说,只能呆呆地无一话可说。说一句都是虚妄,所以总是自己受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滋味怎么描述都不圆满。既然这个真心在一切施为运作之中,是自己之受用,怎么能说你不认识呢?莲师云:“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所以欲觉悟真心本性,当从现前之一切施为动用中参悟观察,永嘉禅师云:“换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色身如机关木人是死物,无施为动用之能,故若能在这个问题上参透,则必能对真心有所悟。

世间之唯物学认为人之一切施为运动皆是神经机能的作用,其实这种说法很荒谬。因神经机能只是物质有机性,但非是智慧有机性,其所具足的不过是物质本有的特性而已。只要你肯用功去参悟,就会发现神经绝对没有这个作用,物质的东西绝对是死的。所以物质的身体只能依心的指挥,才能起各种施为造作。

关于这一点,希望各位同修必须要清楚。如果不清楚这一点,你就会把这个灵灵活活的作用,误认为是现前的物质色身所产生的作用,那么你就会找不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在《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有这么一句话:“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这句话说得特别妙,大家必须仔细参悟,念起念落到底是否由物质所生,还是由现前灵明的真心所产生?到底是谁在无念,谁在无生呢?观察我们现前能觉照的心,它无有任何一法可得,又无有任何一相,也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生和灭,但是又能现起一切妙用,所以即是“若实无生无不生”啊!正因为是真正的无生,才能生起一切。对于无生的理解,作为修行者务必要彻底明白,无生不是顽空死寂,无生中能自在‘生’一切。例如:宇宙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亦是无生的自性,但是在空性中却能自在现起一切幻有。

永嘉大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木人是譬喻现前的这个色身,就如同木偶一样,自己不具足各种作用,只有被人在幕后操纵,他才可以走路,抬手动足。而我们的心识犹如是操作木偶的绳线一样,身体就只是一个死物而已。所以如果没有内在灵明的觉性,这个色身就不能起作用了。如人死了以后,神识离开身体,那么这个身体什么都不能干,只是一具死尸。

是故,一切有情众生之动用施为皆是真心妙用,如达摩大师在前段文中,以梦中的一切不离自心,而说明现实中的色身以及依身所显现的各种作用,无一不是真心的显现。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佛弟子,应当顺着这个道理去切实地观察色身的本质,以及日常中的动用施为到底是由何而来,若能了知一切作用非色身所生,那么这个能起一切作用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若真能如是观察,则你必然会了解到这个能起动用施为的心,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自性。

我反复强调这些道理,是让大家认识到色身就如一个木偶而已,它没有见闻觉知的作用,能现起见闻觉知者是佛性。众生于此作用上起了攀缘和分别,才生起了妄识,因此在见闻觉知当中而颠倒,从凡夫的见闻觉知角度来说,这个不是佛性而是妄心。但实际上妄心起于何处呢?真正了知觉性的人,就知道妄心其实也是一种觉性的妙用,由于迷才转为虚妄。把虚妄的取舍分别统统放下的时候,还是这个见闻觉知就已经转为了清净妙用了,这是一个天壤之别。故经云:“不离见闻觉知,即见闻觉知。”丙三直释真妄不二意竟。

 

丙四引佛言而证所答分四: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丁二释圣人不离虚幻当即真如妙用之义;丁三引教证释心外无佛之义;丁四释离一切相之义;

 

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这一句话道明了众生所迷之处,一切众生尽是迷人,何为迷人呢?凡不悟真如觉性之人皆是。悟自性者即是正觉智人,如诸佛即是。故窥基大师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众生为什么会迷呢?皆因为不向自心体会,念念间对尘境生起种种的执着分别。因此作种种的业,堕于生死河中,虽然有一些众生欲求出离,但是由于不悟自心的缘故,欲出还没,还堕入到轮回当中。像二乘的声闻、缘觉,虽然出离了生死轮回,但其所见为单空之灭尽空的境界,故只能终止化城。彼等小乘所悟非是究竟真心之圆满境界,所以二乘的声闻缘觉虽然出了生死了,却没有圆满悟得真如自性,这是一个差别。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意为:众生若不迷的话,因何问脱离迷的事情呢?问求出离轮回之事,因迷而问,故证明在迷惑颠倒中。如《最上乘论》云:“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世间凡夫只会执著外相,向外攀缘生分别心,故无一人能真正地得悟真心。《真心直说》云:“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

其实,了悟真心只是自家之事,容易得很。日常中之一切运手动足,无一不是真心作用,就是这个现前的平常心而已。见闻觉知抬手动足皆是觉性在作用,因何不识呢?如莲师云:“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

这个真心觉性即是我等众生日用中之平常心,凡夫众生时时在用而不觉。既然佛性是自己的平常心,那么了悟这个佛性即是自家之事,故不得向外驰求,而行南辕北辙之事。如莲花生大师以寻找自家的大象来譬喻说明这个问题,我已在前面讲过这个譬喻。而禅宗的庞居士夫人庞行婆子,有一次去寺庙,赵州禅师见婆子即问:来何事?婆子道:寻牛。赵州云:牛在家中。婆子问讯即归。

此公案中的庞行婆子是证悟的大德居士,在汉传佛教的佛教史中有记载她和禅师们的问答。上面的问答是在说明心本在自身不得向外驰求,因此禅师告诉她‘你的牛在你家中’。佛性即是本自真心,时时显现,只当回光返照,即能觉此真心。

但是现在很多的同修道友听了师父这样讲以后,或者听了很多禅宗公案和话头以后,只是像鹦鹉学舌一样夸夸其谈地到处给别人讲。自己从来没有向自心去体悟,从来都没有用功参悟这个本心,因此若只是做表面功夫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你能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能出离轮回。如果你能将上师所讲的这些法语,向自心去体会的话,就像龙女虽然没有听闻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能顿悟佛道。

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不清楚这个道理,不能称作修行佛法,只不过是每天混日子打发时光而已。所以修行佛法是你自家之事,获得真正快乐的根本只是不迷自心而已。因为迷就会产生种种错误和执著,由种种错误的知见摄持而现起种种错误的作为,遭受种种的因果业报。如果我们了悟了现前的真如自性,也就是真正现见了万法的实相,如此你就会从万法当中解脱出来,可以说一切因果业力对你都不会造成烦恼和痛苦。因已悟诸法实相,不再受诸法幻相所迷,故能成为一个真正自在快乐的人。

即使因往昔的业力现前要受果报时,内心也不会随所受报而生烦恼,在内心中无有受与不受之差别,因此内心非常安乐。如:释尊在世时受三月马麦等报,但并无有任何烦恼生起。

每一个众生都希求获得无上的快乐,但获得快乐的途径不在物质五欲,而在觉悟自心。只有真正觉悟自心,而于万法不迷,如是方不受万法束缚,因此也就不会生起烦恼,无烦恼则当下即是快乐。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

诸佛圣人所说的皆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是不会有错的。他们都已经了悟了宇宙实相,亲自证悟了绝对真理的境界。出世间的圣人一切所说皆是由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但世间之凡夫不悟真理,不能体会诸佛之妙义。

本来一切佛法只为了悟自心而设立的,若能向自心参悟则必能入如来性海。佛陀讲说无边妙法,巧设种种法门,其目的是欲令众生证悟自心,但当今却有大多数的佛弟子不悟此义,生种种执著。于法门平等不二中生高下取舍,执著自己所修之法而谤其它宗派,从而更造谤法重罪。

诸位当知!不管修学任何法门皆当向自心体悟,不得离自心而修学佛法,因一切佛法皆是觉悟自心之法,故离自心而修佛法者是为外道。

【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

佛法是觉悟自性之法,也是离言说思量之法,是不可思议的无为法。因此的缘故,这样的离言说戏论的教法是凡夫难以明白的,只有佛才究竟的证悟了这个心地法门。而菩提自性本来自具,本来清净,只当离一切言说戏论,而息灭妄想分别即能悟入。此心地者即是诸佛境界,佛境界者当离一切相执,因是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思议者即是毕竟空,毕竟空中无世出世间法可得,故当离一切相执方乃能入。永嘉禅师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此义。又《金刚经》云:“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此凡欲成就佛道之行者,当远离诸能所分别而契入佛道,若以思量分别而求佛道,则为无有是处。因佛境界非可思议,故如《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亦云:“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也。”

可惜!有情众生皆具清净圆满的菩提自性,但众生念念间不向自心体会,而是向外执求,因此虽是自己本具之真心,亦不能证得。如果从究竟义上来说,佛法非常简单,因为它是自心之法,非是外来的,佛性即是自心,故若能下功夫去体悟,则能当生即能成就佛道。故若从自心本具来说,既然是自己本来具足,若肯放下妄执去体悟,则非常简单,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云:“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凡夫众生以造作有求之心观待佛法,故不能得见佛法真实意趣。由于不能舍弃执取之心,因而障蔽自心不能得见。不仅如是,亦不能对即心即佛之第一义谛生坚实之信心,故此心地法门在颠倒的凡夫来说是最甚深难思的法。

其实,佛心不离凡夫性,离凡夫心外别无有佛性,故如《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云:“佛言童子,何者是诸烦恼自性?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是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性德,但因执著诸相而生颠倒,故迷失本心,背觉合尘,而流转生死不能自主。故从本来具足而言,修行佛法成就佛道非是难事,故如庞行婆子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但凡夫虽闻如此深法,而不能信受,由是故说,此法甚深难解,如庞居士云:“难难难,犹如十担油麻树上弹。”但若反观自心而现量了悟的话,一切修行皆在行住坐卧中,无处不是道,故灵照女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由于真正究竟了义的佛法是离一切言说戏论的,故若凡夫众生不能于无作本心中体悟的话,实难证悟佛法,故此中说:“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例如:释迦牟尼佛未证道之时,在印度也有诸多外道为求解脱而行种种修行,但彼等外道不向自心修证,反而向外驰求,故虽行种种苦行之事,亦不能证悟真理,故不能获得究竟解脱。佛陀出家后也曾经向外道学习,行六年苦行。在苦行中佛陀始终觉得,一味的苦行非是正觉之道,后来他舍弃了无益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圆满的证悟。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即是觉悟自心之方法。佛陀认为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皆是由迷失自心本体而起的,故惟有无误的觉悟自心,才能从烦恼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而所谓的自心即是无形无相而遍一切处的宇宙万有之本体,故只有放下一切虚妄执著才能证得。

一切六道众生皆以自己所见而执取境界,故不能得见诸法实相。凡夫贪著五欲而不见自性,外道迷执空有而不见中道,小乘声闻缘觉因执著涅槃而成为障碍,权教小菩萨因著空相而不能证毕竟空之境界,故十法界中唯有佛陀究竟证悟了此心地法门。

【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上文中已说:“惟佛一人能会此法。”此处是分别表明除佛之外不悟自心的是谁。

这即是说明除佛以外十法界中之所有众生都没有究竟圆满的觉悟此法,而此法即是指心地法门。

【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

此句意为:若有人具足大智慧,能向自心观照,从而觉悟此心性本体,则当下即证悟了究竟圆满的心地法门,也是证得了诸法之究竟法性,因此亦获得了究竟的解脱。

【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

证悟自心即是证悟诸法实相法性,证得实相境界即是解脱境界。而所谓的解脱,即是指不再受生死束缚,不再受烦恼困扰,于一切法自在而无有束缚。

此中【大自在王】是简别于其他无有获得究竟自在的人,除佛之外一切众生皆不悟诸法如实之义,故皆不得自在。是故,究竟证悟自心的人即获得究竟的解脱,因此不受一切法束缚,而获得大自在之如来境界。

此之究竟自在的境界是不离凡夫之自心的,只要觉悟自心本面就能获得,故如《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云:“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 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 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此心性本体虽是凡夫本具,但它是离言说戏论的,故名为不思议,如《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又云:“佛言:童子,无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

自心本性即是诸佛自性,亦是菩提涅槃之体,凡夫不觉由此而现起烦恼,诸佛正觉由此而成就菩提。古德云:“见自心清净者,即见如来自性。”众生所具清净本心,乃是无为道体,非是可思议法。一切佛皆由了悟自心而证悟诸法实相,故此心地是诸佛圣体。

本心空无自相,亘古不变,虽现起诸法,而不随诸法生灭,故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得涅槃者即是得究竟之长生不死。

【大仙】即佛之敬称。针对行道求长生之人,故称佛为大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又凡已达到一切诸波罗蜜功德善根彼岸之人,皆称为大仙。但此处所言之‘大仙’和外道之概念有所不同,外道概念中之仙人,只是获得了人天福报而已,非是获得究竟之不生不灭。所以外道概念中的大仙还是不究竟、不自在的。

了悟心地法门的修行者,即是证悟了诸佛本体不可思议之境界,获得了究竟的涅槃,远离了生死烦恼。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此本心境界有诸多名称,如:真如、自性、本心、真心、觉性、道果、大手印、空性、般若波罗蜜、菩提心、道体、涅槃、佛性、法界净识、一切种、如来藏等等,虽有如是诸名字差别,但其体是一不是二,惟是先前所言之灵觉心性而已。丁一直指众生所迷处竟。

 

丁二释圣人不离虚幻当即真如妙用之义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诸佛圣人虽讲说无边妙法,法门森罗八万四千,然一切所说皆是不离自心,故一切言说皆为证悟自心而所设施。因此文中说【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即是说明一切佛法皆为明心而建立的。

又,一切贤圣修证次第果位差别等,亦是不离自心而方便安立的,并不是离自心外而别有贤圣修学次第及果位差别,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此意趣。

此本具心性无形无相,无根无垠,如虚空而遍法界一切处,无所不遍。如本论最后偈颂云:“心心心,难可寻,即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由于此心无处不遍,故说心量广大。

此本心虽无形无相,但其妙用却周遍恒沙,法界中一切法皆是此心所现,有情之一切动运施为亦皆是此心所现。故说应用无穷。

有情众生五根作用之施为运动皆是此本心之作用,若无此心则根门中不能起见闻觉知等用,故本论中说:“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此中所言之五根作用非是物质五根之用,而是心的作用。若离此心外,则诸根门皆是物质死物,不能有如是作用。

凡夫在见闻觉知中起见闻觉知之执著,不了法相,不了自心。而诸贤圣任运自现诸般妙用,但心无所执著而不迷,故诸圣者无所见而觉诸法实相。

五根之见色、闻声、嗅香、知味、觉触等皆是真心妙用,迷人不知,于无相无我中执著我相而起我执,障蔽真心而堕轮回。若能在一切时中动运施为之当下明悟此心,则不离轮回即能现证涅槃境界。故如禅宗祖元禅师开悟之公案所示,《五灯会元》云:温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禅师,七闽林氏子。初谒雪峰预,次依佛心才,皆已机契。及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次,睹僧剔灯,始彻证。有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祇是这个。”慧以偈赠之曰:“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祖元禅师参禅参到一念不生之时,忽见僧剔灯,如此于无念时依然明觉剔灯,虽然明觉但无所动,如是则明悟此无念而明觉的心即是佛性,由此顿悟而无明尽灭,获得了大慧普觉禅师的印证。

愚僧在前文中再三的讲述过了,物质五根只是死物不具备见闻觉知的功能,所以五根中之动用施为皆是佛性在作用,关于这一点望诸位同修详细参究。

【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有情众生之一切时中的运动施为,凡能说出来的皆是自心作用。一切言说等等皆不离自心,故若见自性则处处皆是,即是此义。

圣人见一切法皆是佛法,凡夫见佛法亦非是佛法,是凡夫法,因颠倒不识本真之故。其实,行住坐卧但能言说者无不是自心妙用,凡夫不悟自心,迷著外境,故枉受生死轮回。如志公禅师云:“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凡夫之日常动用施为中皆是自心妙用,但凡夫不识故虽常见而不识。

一切众生不识自心,皆因以妄想执著心而求故,因执取而落入颠倒,不能得见真心,是故志公禅师又云:“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佛经云:“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此乃说明不离凡夫之运动施为即是真心自性,不得离凡夫心而别觅佛心。故如《心王经》所说:“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故若欲参透佛法,当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而起观照,不离一切施为运作而观照心性,如是则终能悟道。为什么呢?因所谓之众生心即是本心,以不觉而起众生之颠倒,若觉则不离众生心即是佛性。故诸有修证之人因会得佛性,而能于日常之中时时不离道心,如宝志公禅师云:“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所以若会得佛法真实意趣,则一切言说以及行住坐卧皆是行道。要知道‘但有言说即是自心’,这已经完全说明了我们日用中之施为皆是真心妙用,了知这个道理后当详细参悟此心,若照知此心虽有诸用,但非实有是空而灵明的,如是则应随顺心之空寂而安住。所谓之‘安住’即是于无所住中相应心性而住,如是即为诸般若波罗蜜多。若有些许明悟之时,千万不得以执取心而行造作法,不得于施为运作中起安住之计执,如《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菩提清净涅槃。”此中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之义,即是指于见闻觉知中起见闻觉知之执著,即是颠倒,是无名之根本。所以若能在见闻觉知中不起见闻觉知之见,如是即是随顺自心而行无住之道。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这段是达摩大师引用经文的原句,所以这个‘故云’即是故经云之义。

此中之‘如来’乃是指本来心性。心性无形无相,但能变现一切诸相,故说如来色无尽。如者无生,来着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去来,是为如来之义。心性无生无灭,故亦称为如来。由心性本无生故而无不生,故云:“如来色无尽。”

因一切法皆是由此心性而幻化,故此心性能遍觉诸法而无误。所以此本空之心性具足无边智慧,能照了诸法无所不觉,故称为一切种智;本智圆具无所不照,故为大圆镜智;于此心性中一切法无有高下,无有增减,此平等不二即为平等性智;心性虽空,但本灵明,能随缘觉照辨明诸法差别,故为妙观察智;此心依于五根能遍显妙用,能施为运作成就一切,故称为成所作智。总而言之心性本智无所不觉,心性无边无垠则智慧亦无穷尽。

【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

一切法皆是心所现,故无一法不是自心。正所谓心现万法,而万法皆归一心,故虚云老和尚云:“山河大地是如来。”所以万法皆是心性周遍之妙用而已,故说色无尽是自心。

本心空寂无相,但灵智恒常,于所幻化之一切相无所不觉,乃至于五根中所现见闻觉知,皆是智慧妙用,是为智慧之游舞也。

此心虽现万法,但本体空寂。虽空无诸相,却觉智恒常。本体空寂故非是常,为空如来藏。觉智恒明故非是断,为不空如来藏。空明双运中又能遍现诸法,即是大悲周遍,为空不空如来藏。

心性中虽妙用周遍,但空无自相,无自相者即不局任何一处,故无处不遍。心体周遍而心智亦是周遍无尽。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此处从‘故云至亦复然’是总结之句。由上所说诸义,而证明心性本然不动,而心智亦无穷尽。

有情众生之色身乃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假有,此身乃是由业所感召,一切业皆由烦恼颠倒而起,故云即是烦恼色身。凡是依颠倒烦恼为因,而由业积聚而生之身是生灭法,故说:“即有生灭。”

法身无相是毕竟空,无相故无住,离诸生灭,故云:“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凡夫众生现前四大假合之色身,乃是业际颠倒相。凡夫之人不能于此色身中了悟不生灭之空性,故名言中说此假合之身乃是生灭法。实则,生灭法本无有生,乃幻生幻灭也。

诸位同修当知!此处安立色身之无常,和法身之常住不变,其义是欲表明二者名言中之差别,但并不是说法身乃是离色身而有的。因色空本来不二,色法虚妄无实,空本无相,二者皆无实无相,故从究竟胜义谛来说是一体不二的。但凡夫之人于空中妄起有执,故堕落生死颠倒中,因此受生死之业报身,故而在世俗名言中假合之色身是生灭法。如永嘉禅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即是说明色身法身不二之义。所以,此处达摩大师是从俗谛名言的角度来区别此二者是差别,作此辨别是因为凡夫迷执在缘起幻相中之故,若不以名言区别二者差别,则不能令凡夫生出离心。

所以诸位同修在闻思佛法中,当学会依二谛之义抉择佛法,不得使二谛混淆。若不依二谛抉择法要,则处处皆显矛盾不通,如是必然不能通达佛法。

虽然从究竟第一义谛来说,色空本来无别,但依名言之方便还是要辩其差别。例如:陷入梦境中的人,他所经历的一切对于醒着的人来说,一切皆是虚妄无实的。梦境中的一切山河大地、人非人等六道有情,皆是毕竟空的,亦皆是自心的幻化,故梦中诸相皆是色空不二的。但这是就醒者来说,若从梦者来说,梦中种种皆是真实的,因此他还会在梦中依此诸虚幻法生起各种执著和感受。故若醒者欲觉悟梦者,必当辨明梦者所见和行者所见之差别。世间凡夫即等于在大梦中之人,而诸佛圣者即等于已经醒来之人,以是之故,为觉悟凡夫之人还当依世俗名言而辨别色身和法身之差别。

名言中色身是假合,乃生灭之法,而法身非因缘和合,非有为法,故是常住不变的。

而这个法身虽常住而无所住,无所住才是常住,有所住就不能常住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无相、无形、无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没有三心,三心不可得。在这个真如自性当中无所住,因为无形无相而遍一切处,空有皆不著,所以说‘如来法身常不变异’。如果你了知现前这个色身即是法身,同样你也常住不变异。

以上是从世俗名言中为觉悟众生故行取舍分别,但若依第一义谛而言,则色身无实无生,故色身之上所安立之一切皆不可得,而法身空无自相,故亦是不可得之法,二者就此而言并无差别。如圣人所现的种种妙用,也并非离开有情众生之心而别有的,是不离当下之心性,自然而然现起恒沙妙用。只不过诸佛圣者于诸妙用现起之时,不起倒见倒执,不见一法有可得,故随顺空性而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仅此而已。诸凡夫不悟此义而生颠倒,故古德云:“圣人见色即见佛法,而凡夫见色不见佛法,为幻色所障。”

那么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持呢?当于不离见闻觉知中,而行无偏无执之道,不起分别取舍,只令不昧自心本性,行赤裸之观照,不起任何修整造作。如是则心不取一切相,故不落在有的颠倒中,不被幻有束缚;虽不取诸相,但又妙觉恒明,故又不落于空的断灭中,因此不落顽空,不为空所束缚;既然不落空有,又不昧诸法自性,如是即为中道正观,亦是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如是正观世出世法,令心相应道体而不谬,则自然而然出离一切诸尘境界,不被生死烦恼束缚,故名为究竟解脱。

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想真正地了解佛法,乃至于获得究竟的解脱,必须要通过参悟观照了悟现前的这一念灵明之心,只有了悟了这个心性,才能真正通达佛陀所讲的甚深法要。若不能明悟自心,则不能获得究竟正见。所以凡能正观了悟自心的人,必然能获得究竟解脱,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性,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声闻独觉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惟心,心名为地。”

凡夫以及外道之所以不能究竟解脱生死,皆是因为不能觉悟自心之故。凡夫不觉自心则不免轮回之沉沦,而外道虽能获得增上生,但还在有漏之中,故也不能解脱。三世诸佛所证悟的就是我等现前之心性,故《法华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能觉悟此心性即能解脱,但若不悟此心,则不能出离轮回之流转。不悟自心就不能断除颠倒业因,便会随业感果,因此论中才抉择凡夫身是生灭法,为欲众生悟其虚妄而生出离。辨法身恒常非生灭法,为欲令众生生希求而发心证悟故。

在此段的学习中,当注意真俗二谛的名言差别,但也当了知色身法身究竟不二之意趣。

觉性自明无变迁,增减一异生灭无。

时时自现无实有,轮涅本是藏光明。

这个偈颂是我和某个法师谈禅论道当中写的,意在说明觉性本来自具,而且光明遍照一切法,妙用恒常。于此当中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生不灭。觉性时时刻刻于六时中无碍显现,轮回也好,涅槃也好,皆是真如自性的显现幻化而已,究其根本并无真实可得,只是凡夫在显现当中迷失了,诸佛在觉性显现的当下明悟而不昧,仅此差别而起轮回涅槃。所以轮涅皆是如来藏之光明的幻化。

我们如果在日用当中,向自心去体悟、去觉了,那么不离生活的日用施为,就能觉悟佛法。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这样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是告诉我们,所谓的佛法是不离日常生活的。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觉悟自心,纵然你躲到深山老林当中也不能证道。因为佛法是不离一切法的,《金刚经》云:“一切法即是佛法。”佛法是揭示万法真理的,而一切万法也无不在表示真理的存在。又,佛法者乃是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者乃是毕竟空之实相。一切法无实乃毕竟空,故一切法即是佛法。

佛法是觉悟自心,圆满自心修证的法,因此佛法又称为心地法门。一切万法不离自心而现起,故心是万法之现起的根源,如论云:“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因此轮回中的一切事物皆是自心的幻相,轮回和涅槃的差别亦是从心而生,但轮涅之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轮回是由于不觉自心而现起的虚妄生灭相,而涅槃则是了悟自心还归清净本然之相,由此而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涅槃不生不灭的概念,亦不离众生清净本心,故完全圆满觉性的修持即是证悟涅槃境界。丁二释圣人不离虚幻当即真如妙用之义竟。

 

丁三引教证释心外无佛之义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此段是引证经典之语来说明一切众生本来自具圆满的佛性。佛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也都拥有这个本体。凡是宇宙间的事物都具足宇宙本体之空性,此本体空性中既然能现起一切有情众生,因此它也必然是空而灵明的。而空性中所具足的明智,即是经中所言之觉性。所以一切有情众生的见闻觉知皆是此觉性在起作用,并不是物质身体能产生的。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心中有佛’的话,但是人们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人认为只要自己心中承认有佛,或者认为自己信佛,就是心中有佛,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心中有佛是指每一个众生皆具足佛性,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但若是一个修行者所讲心中有佛,则是指时时照见佛性而不昧,此为心中有佛之义。

其实,心中有佛这个境界是佛弟子都应该做到的,但是大部分的佛子不能相应而做到,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佛弟子不知道如何觉悟自己的佛性,因此他们虽然修行,但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是什么。所以要想做到心中有佛就要觉悟自心真佛,然后念念间安住在本心之中而不昧,如是则为真实的佛弟子。

佛性本自有之,因此当向自心中观照,观照日常中能起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的是谁,若了知是自心作用,则进一步观察自心是实有非实有,有无生住灭处,如是观察了知心本无生,体即毕竟空,具此觉悟后当行无修之修任运保养圣胎。所谓之自心本性非空非色,故《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以任何执相之心观照自心是为正观。禅宗有这么一句话:“日日向东行,回头就是西,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谓的日日向东行,就是指我们面对眼耳鼻舌身所起的种种妙用时,起种种的执着,攀缘尘境而生迷惑颠倒。其实我们只要在日用见闻觉知当中,不起见闻觉知想,不起执著,令心如虚空般的安住,这就可以了。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

迦叶当年得佛祖让其半座,乃至于最后得佛祖传衣钵,他到底获得怎样殊胜的修证呢?其实也没有什特殊的,他只是悟得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而获得了释尊的赏识,将佛法脉传给了迦叶。迦叶并不是从外在获得证悟的,而是悟得心即是佛,一切诸佛以及有情众生同本一心。就心性本身而言,凡夫及佛并无差别。

综合前面诸文义而言,三世诸佛弘法布教,只为众生明心见性而说无边教法,故一切佛法皆为明众生本心而设施。因此若佛弟子不明本心,则未究竟入于佛门,故明心者无论是凡夫外道皆是佛子,若不明心者即使是皈依佛门之人亦是教中外道。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世诸佛所传的惟是众生之本心,一切佛法皆依明心而建立。除明心见性之外,诸佛无别法可说。一切众生成就佛道,也只是成就本心的修证而已,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

纵然三世诸佛以无量经教阐明此心,但颠倒的凡夫众生,不向自心体悟佛法,不知自心即是佛。虽有无数人在探索宇宙人生起源之真理,但不悟自心本真,纵经无数劫探索寻觅终不能得证。

凡夫众生不知自心本来是佛,每天向外驰求。【驰】是指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不停的随着外境变化。凡夫之人贪著五欲,终日为求得五欲而忙忙碌碌。世人认为获得快乐的途径就是获得五欲的满足,因此他们不停的贪著五欲,但世人虽如是忙忙碌碌的造作,却始终没有获得过真实的快乐,不仅如是,而且还生起了无数的烦恼,也由此造下了很多的罪业,由罪业牵引而投胎到三恶道中受苦无量。

其实,一切不快乐不自在皆是来源于不悟自心的缘故,若能明悟自心则一切烦恼当下解脱,因此经云:“解缚从心。”这即是说,解脱的快乐来自于自心,而为烦恼束缚不自在的苦也是来源于自心,此之二者,前为悟自心而快乐,后为迷自心而起妄执生诸烦恼。

所以,凡为佛弟子者皆当善于修心。如何修心呢?密宗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这样讲过:“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因佛法是心地法门,故一切修行当以观照自心为主,令自己的心关闭在六根之中不向外攀缘,于六根门头去体悟自心,所以应当身体恒时应有心。为获得究竟之证悟,断除习气垢障,故当恒时精进,令身不离床座而精修禅定。所谓‘修心’当行无勤之道而修之,令自心不染着一切法相,不起任何攀缘分别,任心性自然显现,故当心中恒时应放松。若行者不会放松自心,而有所造作,如是则不能相应自心,也难以得悟自心本体。故修行只需要在无思无虑中体悟自心即可,如《楞严经》里面说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凡夫众生不明自心就因为时刻向外驰求,认物为己而生颠倒,若能息灭造作之心,在无作之中自心本性自然会显露出来。

修行要做到:“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劳绝是非。”或如古德云:“虽见诸色而如盲,虽闻声尘而如聋,虽有见闻觉知性,却无见闻觉知人。”虽然五根对境一切法依然现起,但当不昧明然觉性,任其觉受诸法,而不起攀缘颠倒即可。能如是行,则已应《金刚经》所言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信佛之人皆念佛礼佛,但若真实观之,请问我们所念所礼之佛是实有吗?若是实有,则佛在何处?若佛实有则应有实有之相,请问佛之实有相是什么样的?凡具正信的佛子都知道,佛是无形无相的,若有一个实有的佛可念,可礼拜,则是为谤佛,如《金刚经》云:“若有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所以,此段是要说明一切诸佛无不在自心中具足,不得以有为执取之心而执佛实有。念佛礼佛皆是度化众生之方便,此等所行皆是为令众生究竟了悟自心是佛而做的铺设。以是之故,诸佛子不应对佛生实有执著,当于念佛礼佛之时,安住于清净本心之中起如梦如幻之修持即可,不得起实有执著。

而念佛一般亦是指忆念诸佛之功德智慧慈悲,并不是念一个有相之佛。由此忆念而令自己的行持相应于佛的功德、智慧和慈悲,这个叫念佛。与佛陀相应才是真念佛。真正的礼拜是内心以无比的恭敬心与佛陀相应,而证悟自心本来是佛,如此则是最究竟的礼佛。

虽然不明真理相似的念佛礼佛也会有利益,但是并不是真正究竟的功德,只是世间的福德而已。法界中一切法皆非实有,这也包括佛也是非实有的,非实有不等于断灭,所以不得以断灭心来观待非实有。

作为佛弟子不应该以实执之心念佛礼佛,故说【不应做如是等见】。

在我们佛教的经论中有很多地方劝众生念佛礼佛,但各位要知道这是一种度生之方便,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佛是实有的。佛陀即是宇宙万法的本体,非局限于任何形相和方位处所的,因此佛是遍一切处的空性。

在汉地有一位法师说:“念阿弥陀佛就必须面朝西方,念药师佛就要面朝东方。”他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究竟的,如果称念佛菩萨的圣号就要有固定的方位,那么若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是否要趴下来念呢?地藏菩萨为度众生而入地狱,地狱在我们世界的下方。若以称念佛名不必要非得执著一个方位或者实有,称念佛名是清净自心的方便,自心清净即是现见诸佛。

因此,凡佛弟子皆当了知,除自心之外别无有佛,若在自心之外执著有佛,如是之人不能获得佛法之真实利益,落入邪见坑中,不见诸佛。

虽然佛教当中有《万佛名经》、《千佛名经》等,此诸经典中说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但这并不代表佛是实有的。一切佛皆是同一自性,乃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愚僧早就给大家讲过,我们既然生存在宇宙当中,一切万物以及各种生命,皆是依宇宙无形无相的本体而显现的,如此则证明我们都具足这个宇宙本体。虽然众生有无量无数,但本体却都是同一个。若你们认为自己的本体和其他众生不一样,那么请问你是不是不在宇宙当中?既然我们同在法界当中,那么所有法界当中的众生,不管有情还是无情所具足的本体皆是一个,不会有两个的。就如同一棵树上的果子,其形状虽有很多差别,但都是同一树体。一切众生同一本体,那么三世诸佛也是和我们一体的,因为佛即是宇宙本体之故。

愚僧在没有学佛之前,认为因果报应以及佛菩萨等皆是不存在的,因此自己造恶业时,一点也不害怕。但是在学佛后了解到了,佛即是宇宙万有之本体,而此本体亦是自己所具足的,那么自己所做所想的诸佛菩萨都会知道,因为佛即是我们的自性本体,那么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是瞒不了自己的本性的。经云:“法界中无边众生之心念,诸佛皆悉知悉见。”当我对这一点有所认识的时候,感觉有任何不好的念头的时候,都会比较害怕。因为三世诸佛皆是自己的清净本心,因此自己不管想什么都会被佛知道。所以佛在自心,因果等亦在自心。

其实前面也已经讲过心外无佛的道理,只要善加参悟就不难了知这个道理。达摩大师在《破相论》中说:“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这句话道破了禅宗真正的修行窍诀。修行佛道的人,寻觅自心而求证悟,殊不知自心本来清净圆满,离生灭增减垢净,心性长明迷人不觉,非是心性不显,因此故说心自持。求证自心不得有任何造作,不得以造作分别心求,当行无勤无作而求之。佛性非从外来,不从心外而得,故若起造作心而寻求,则是为堕入颠倒之中,一切是非因果由此而生起,故说心生便是罪生时。也就是说修行佛法不得离心而外求,亦不得以求着之心而求证悟,当于日常施为中契证自心,以自然任运而保养道胎,正如愚僧偈颂云:“笑空有离真俗,当下是何处觅,嬉笑中怒骂事,何处禅何处散?狂心息自性显,赤裸裸明明然,寂如如清清然,了了然是见王。任其然无修整,寂而照是修王。不对治不破立,照而寂是行王。无执取无修证,功德空业果灭,遍处显一如寂,万德备是果证。”所以修行者欲成就无上菩提道者,当证悟自心。若欲知诸佛境界者,当证悟自心。欲通达一切真理,当证悟自心。如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又《华严经》云:“若人与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从诸经论中皆能证明,若离自心求证佛法而成就佛道者,无有是处。《大乘起信论》亦如是说:“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禅宗的论著之《禅宗止章》中说:“若能悟空而不堕断见,知有而不落常见,即是无妄真心。”悟自心本空无相,心不起执著,而又明然觉照诸法,如是即为不落断常边见之中道正见,如是即是现量现前之真心,亦即是真佛。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十方诸佛皆是我等现前心性本具,故于此心性中念念间皆有成就正觉果位之佛。因此,三世诸佛非心外而有,《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丁三引教证释心外无佛之意竟。

 

丁四释离一切相之义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大家对这一句不会陌生,在汉地学佛的人来说,没有读过《金刚经》的人很少。这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出自于《金刚经》。这是说明凡一切有为现象诸法皆是无实的假法,因无实有,本无生故,因此皆是虚妄不实的。既然一切万法乃是非实有之幻相,必然不可能是实有或断灭了,因既名为幻相,那么必不再常有和断灭的行列中。另外,从相对而言,虚幻必然是依真实而存在的,那么万法既然是虚幻,而它们所依的真实是什么?万法是相为虚幻,而其相对的必是空性,相是生灭法,则空必是不生灭法,如《楞严经》云:“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一切幻相空寂的当下即是圆满之空性,而此诸法空性即是真佛,即是诸佛之法身,故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这个所在之处,即是指万法以及心念现起的当下。何故如此说呢?因万法无有生起第一因,也就说明一切万法本身是无生的,既然是无生则又能自在的现起,因此万法这种现的妙用是空性所生,如水中月之显现是不离水而现起的,那么万法现的妙用即是空性,故诸佛圣人见色即见空,只凡夫人不见。

不仅一切幻色的当下是佛性,我等现前能分别之心念的当下也是真心本体。若修行者能对此义行微密观照,则必能了知所谓心者亦无来、住、去,本来无生,故心之妄念亦是真心妙用,只要在念之起落中不为所迷,则当下就现见清净本心。由此故说【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真实的去观察我们的自心,这称之为心者,是否有来处、住处、去处?心之本体是否是生灭法?此之心体是否如外道所说一样是断灭?或是实有之恒常?

此心非是肉团心,乃是有情众生之思辨的精神本体。医学家说心是由物质所生,那么请问此心与物质是一还是异呢?此心与物质谁先谁后呢?若物质身体与心是异不是一,那么完全相异的事物怎么会有能所生的关系?又怎么能出现物质决定意识的说法?

若如外道所说此心为断灭,那么请问此‘毕竟断灭’的心之前因是什么?有没有生起的第一因?再者,绝对断灭的事物,又怎么会有显现的因呢?一切有形事物的显现皆是依宇宙空的本体而起,那么我等现前之心念的现起是依什么而起?宇宙万有乃是所现之相,而空性为宇宙本体,二者性相一如。有情众生妄心现起之一切亦可称为相,是前尘分别影事,而真心是体,若妄心无所依之本体,则必然不能现起,一切相所依之体必是空性,是故妄心现起的当下亦是空性本体,而真心即是空性,与宇宙大空是不二法。

另外,宇宙间之万法既然是虚幻无有实体的,那么这些虚幻无实的万物之前因是什么?它们以何为前因?若以实有为前因,则必无当前之后果,因实有不变之故,不变之法又怎么能有变化之果呢?若说万法是毕竟断灭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毕竟断灭为前因呢?若断灭的法不以断灭因为前因,那么万法之毕竟断灭又从何处而来呢?再者,若万法为毕竟断灭之法,则亦不可能有万法出现;若万法皆是虚幻无实,那么其前因亦是虚幻无实的,既然前因是虚幻无实的,那么就不会有真实的第一因,无第一因就不会有生,无生就不会有灭,因本无生故;所以生灭之事物所依之本体必然是不生灭之空性,而生灭之妄心所依亦必然是不生灭之真心。故我等有情众生之生灭心的当下即是不生灭之真心,一切万法幻相显现的当下就是如来自性。若能如是观察心及万法,则当下即见如来。这即是见‘诸相非相’的境界,虽见万法自在现前,但不为幻相所迷,而彻见空性本体,虽安住空性又随缘显现见闻觉知之妙用,故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亦切不用礼敬。】

依如上所说道理,而如理参究,必能了知自心即是真佛,如是则不应与心外见佛。佛即是自家事,何故以执著心而礼有相之佛?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这也包括所谓的众生及佛。故在修行中若忽然见到有佛菩萨的形象现前,亦不应生颠倒心而起执著,因一切皆是自心幻化故。

然有诸修行佛法者,不明如是道理,于心外执取佛菩萨等相。彼等在境界中忽有如是等相现起时,心中马上生起能所见执,而动乱自心,如是即被幻相所迷。既然心外无佛,一切所见只不过是心之投影,故不得起执著。

也许有人听闻如是法义,则会说:“照这样说,我们以后不用拜佛了。”其实,如果真正能念念间与灵明自性相应,即是以最恭敬之方式礼敬了三世诸佛,若心起执著而行凡夫之礼拜,则为不见真佛。话又说回来,若真正明心之人,虽起事相之礼拜,又怎么会生实有执著呢?若真正见性,知心外无佛,又何必执著不拜呢?执著礼拜以及不拜都是错误,无论事相如何显现,但要做到心不迷,不起执著,如是才为真正了达佛法之佛子。

禅修的人要如如不动,佛菩萨的形相突然间显现了,要做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谁来了都无所谓,与我没有关系,都是幻相而已,这样的幻相不需要拜!心自然而然安住在清净自性当中就可以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很多修行人会着魔的原因就是起颠倒执着的缘故,与虚妄相应了。要想不着魔,很简单,于一切相皆不执着。有相无相不执着,不落有相的执着,亦不落无相的执着,也不落在无无相的执着中。让心性自然而然地现前就可以了,若能如理如实奉行的话,肯定不会着魔。但若是执着禅修的境界,或执著形相的佛菩萨,因此看到佛菩萨显现了,心马上就跟着跑了,所以很容易着魔。所以切记!切记!不用礼敬是指不要生起颠倒执著心来。

禅宗祖师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要说明无论任何相皆是虚妄的,都是自心现起的幻相,所以真正了悟佛法的人不会有心外有佛的执著。因为自心本来是佛,何故在心之外还要生佛之执著呢?

经常见一些居士一点修行和体悟都没有,每天说自己看到佛菩萨了,或者说看到魔了,一天到晚在这些幻相中生起执著,心不得安宁。乃至于最后真的误入歧途而入邪道。

现在很多的学佛之人,每每在参加法会时,心中就期望佛菩萨显灵,让自己看到瑞相,最后以至于整个法会都是在散乱中度过。或者有人在梦境中梦到佛菩萨时,也心生执著,每天见人便说。行如是行之人实是愚痴者,非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人。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上文中达摩大师刻意强调“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在罗嗦什么,而是要反复说明心外无佛,不得生起偏执来。祖师就是怕我们走偏,堕落到魔道当中去。既然了解到三世诸佛都不离我们的自心,所以只要与本来清净的自心相应,那么面对现起的一切假相就不管它,由它去,因为这都是自心的幻相。所以此处达摩祖师才说【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只要着相就全部落入邪道中,这不仅是达摩大师讲的,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里都讲过。如《金刚经》里明确讲:“若有人以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说到这儿,给大家讲一个公案,《金刚经》里释尊问须菩提,可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若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也就是说如果固定的三十二相,就认为就是佛陀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魔也可以变三十二相,能说他们是佛吗?如:佛陀时代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莲花色,当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时,她想最先去迎接佛陀,但又恐其他的大比丘神通比她厉害,早她一步到达。于是她自己变化为转轮圣王之相,在半路诳惑其他比丘。其他大比丘因为不经观察的缘故,在这种显现上被迷惑了。当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没有去迎接佛陀,他仍然在山洞里缝补衣服。虽然须菩提尊者也得知佛陀返回人间的消息,他也想去迎接佛陀,但他了知一切法毕竟空寂,是无常无我的,即使是佛也不例外,故而他依然在干自己的活。而莲花色比丘尼因为自己变现了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把其他佛弟子都迷惑了,将他们引到了别处。当她自己见到佛以后,就很开心的说:“释尊,我是第一个来接你的。”佛陀则对她说:“第一个来接我的不是你,是须菩提。”优填王就问佛:“须菩提明明没有来,怎么说他是第一个来接的您呢?”佛陀说:“如来无相,而汝等以有相来见佛,是为不见。须菩提虽然未来,但他安住自心清净而见真佛。故他是第一个迎接到佛的。”故尊者须菩提云:“一切法如性,无我无众生。”又如《增一阿含经》中佛云:“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又《大智度论》云:“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

所以修行佛法的人不著相,并非是一种消极而愚痴的造作,是随顺诸法实相境界,而不执著一切相。因此当知佛及众生毕竟空不可得,故不得以相执之心见佛礼佛。故修行佛法切记不得执著任何相,若以执著心修持佛法,则为行邪道而非是佛法正道。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

行者若如上而观察,则必能了知十法界内一切相皆是自心幻化,故圣凡等相亦复如是,既然如此则不应于境界中见佛等相而起执著,故说不用礼。何以故?佛非外来,是自心之故,即是自心则不应礼。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修行者是不会被境界所迷的,无论境界中所现何相皆不为所动。不仅要于境界现前时能如是而行,即使是在日常中时,也应如是。面对一切日常境界,无论好坏都要相应于清净自心而安住,不应随境界起颠倒想。世间之冤亲等众生亦是自心的显现,因此面对如是境相时,行者当观照诸法实相而不起贪嗔,令自心安住于空性中自然止息诸散乱分别。若能如是深观法性而随顺实相行安住法,则为已入心地法门。既能如是而行则心中已无凡圣分别倒想,如是则为最甚深的礼赞,这也是最圆满的礼佛。能以清净心观待一切,而不起迷乱,住究竟平等观智之中,如是之人是悟般若实相者。

为何修行者不得起佛想以及众生想?因佛及众生皆惟假名而无有实故,既然一切无实惟假名,则是毕竟空寂,如是毕竟空才是真正法界本体,亦是真正的如来,为诸佛之真身。而一切众生现前本心亦是无别的安住于毕竟空之实相中,故当行者现量了悟此理之时,不得起心外有佛想,亦不得生造作礼佛之想。若还有造作礼佛之想,则已不住平等,心落入乱想中了。

【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达摩大师如此苦口婆心的为我等辩析真心自性,是因为此真心离思维分别,离一切相一切戏论,为不可思议之境界。因此唯恐初学之人不能了解,误入歧途,而详细的假言说之方便广而说之。

虽然此真心自性离一切相,但是只要肯向自心观照参悟,亦不难悟道。因此真心不离现前诸用之故。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悟得此理,则不应将佛礼佛,再生颠倒。因诸佛如来本性皆是毕竟空之空性,毕竟空无有任何相貌可得,不仅诸佛等相貌不可得,乃至于毕竟空亦无可得,如是才是真正的毕竟空。

关于这个道理,凡是修行佛法之人皆当用心体会,亦当谨记在心。若不能如是知如是解,则极易堕落邪见邪行之中,为魔所摄,而误入歧途。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

在修行佛法中也会必不可免的遇到一些境界,如:在禅定中能见到一切世人无法见到的事物。但切记不要生执著,也不要起造作心而行对治。因对治之心已经落入颠倒了,只需要观自心本然而清净安住即可,这是无勤止息一切之法。

再者,一切相皆是自心之投影,故为虚幻假相,因此不用执著,而生颠倒。

文中【异境界】即是指比较异常的境界。而【采括】即是执取、摘取、理睬、理会等相应之意。若见奇异境界不用执著,也不用理睬,因为这都是幻相而已。

前文中讲到真正修行佛法之人,不仅要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同时也要了知佛及菩萨等圣贤,亦是自心而现,故而不得以造作心而生颠倒。既然我们如是观待诸佛菩萨,那么也应该如是观待一切众生,以及所见境界,因此不管是在境界中见到魔还是其他众生,都不应该起执著心,也不用起怖畏之颠倒。应当观诸法清净本体,而任运安住毕竟空中,行无勤无为之道即可。何故如此而说,如此而行呢?因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故无实,无实则虚幻,虚幻即是不可得,即如是,何故生执著而起怖畏?又自心即是空性,此诸相等皆是在空性中现起,故一切皆是自心影像,此诸影像无实无生,何起颠倒而生怕怖?故祖师言:“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

例如:米拉日巴尊者,当他遇到印度五个神通很厉害的大恶鬼时,起初他现忿怒相,想要以神通力降伏他们。结果由于心起了执着,虽然用神通现起了忿怒相,但这五个大鬼根本不怕他,还照样一步一步向他面前逼来。尊者这时很是纳闷,为什么神通不起作用呢?正当这危急时刻,米拉日巴尊者突然悟到,自己已经不与清净自心相应了,因此他刹那间放舍一切执着,安住在清净自性当中,观一切虚幻无实,心中不起任何执著分别,惟独清净本心任运明然的现起,如是坚固佛慢生起,而这时五个大鬼却被统统吓跑了。

这个公案说明一个道理,当我们被幻相所迷之时,并不是幻相有多么厉害可怕,而可怕的是自己不悟这些幻相的虚实。如:梦境中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多么凶险可怕,只要明白所见皆是梦境,只需相应自心安住而不随一切相起颠倒即可。梦境中的一切皆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沉浸在梦中不醒来,若是不醒来的话,纵然你在梦中有多么厉害也不可能战胜一切。但若从梦中醒来,则梦中再厉害的敌人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三世诸佛的教义皆是在阐明心性,一切皆是心之幻化,故当透视万法而悟真心,如是则面对一切时皆当起观照般若而安住空性,即能不为一切所动。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

前面是总说境界,这里是分别详说。

前面所说的‘异境界’中包括了所谓的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等这一切众生。因此,当在境界中见到如是等相时,亦不用如凡夫似得生所谓的敬重心,而起造作之礼拜。如前所说,这一切相皆是自心幻化,虚妄无实,只需要观清净心,不取相就可以了。

其实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破魔也是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自称能降伏一切诸魔,但彼却不悟自心,与自心不相应的话,那么再神通厉害也都是有为功用。佛教的神通等非是世间有为功用,乃是自性本具之妙用。了知一切皆自心的显现,于一切相不取不舍,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这是最高级的境界,最高级的神通。正所谓:“若人悟实相,恒时而相应,魔及鬼神等,无勤而降伏。”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真正体会自心的人,即使是在安住时,都没有一个能安住的我,也没有所安住的境界。不仅不起凡夫见,亦不起佛见,对轮回无有怖畏执著,对涅槃亦无有求取之心。所以真正悟得佛法之人,于一切法皆不执著,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因一切皆毕竟空故,毕竟空是不可得,正所谓:“不可得中只么得?”

即使是在行菩萨事业之时,亦只是相应自性而起如幻三昧,行无相利生之行。若修行者起佛以及佛法可得之想,是为大颠倒。具足如是知见者,不能入如来位,亦不在佛子之数中,乃是十足的颠倒凡夫。

【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

如果修行者想体悟真正的佛法,当向自心参悟。而参悟自心,则必当放下一切相非相等执著分别,于无分别中体会清净自性,除此之外别无有法,因此故祖师说:“更别无语。”亦如永嘉大师说:“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若不能行如是无取舍之道,则纵然精通一切法要,亦无有是处。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何故做如是说呢?欲见诸法实相,则先当了知所谓诸法的真实状况是什么,若如是而观,诸法无实无生,皆是虚妄的,故《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只有真实的了解了诸法皆是虚幻无实的,才能真正的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在执著分别放下的刹那,就能现量了悟清净自心本性。因此不取著一切相是了悟自心的唯一方法。

其实这已经告诉我们怎么修了,那就是离一切相。为什么要离这一切相呢?因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很多的同修不会修,不明白一切法虚幻,而是使劲观一个法,把这个法观得灭了、空了。这完全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们观修空性,乃是随顺实相而行的,不是本来不空而观空。佛教说一切法空,是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是本来不空非要说空。所以佛教所提倡的修是以悟诸法实相为主的,因此佛教徒要想成就佛道,就必须要体会到一切法无有定实,从本无生。既然一切法是幻相,只需要不执着,那么这个幻相就自然破去了。

关于这一点,上师兰卡良波活佛这样讲过“现在汉地修禅宗的人,跟修外道差不多。”他不是在诽谤禅宗,而是针对当今那些不悟佛理盲目观空的佛子说的。这些人不闻思佛法,也不了解一切法到底是如何的,听到佛经中讲一切皆空,然后就认为的造作一个空来观想。乃至于很多人看到东西时,死劲反复的对自己说没有看见,当五根对境时以造作心来灭去所谓的相,这种行为非常颠倒。这样的修行者所修的是外道法,而不是佛之正道。佛道修空是究竟了知一切万法本来无生,心安住在虚空般的境界当中,不取一切相,所以也不需要有可破的相。因为本来虚幻,无任何可破。所以永嘉禅师所说之“真不立,妄本空。”是真正的金刚语。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做了一场恶梦,在梦境中他被很多仇人追杀,当他从梦中醒来时,继续沉浸在梦境的幻相中,而还要找人到梦里去消灭仇人。一般正常的人不会有这种颠倒行为的,这种人只有精神病院有。同理,既然从虚幻的梦境醒来以后,就不需要再恐怖梦境中的一切。在觉醒时,一切幻相已经灭去,如果还要去对治这个虚幻的梦境,此人则与精神病人无二。

故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一切法本来无生,皆由自心现起,只是自心显现的现分。所以这个相显现也好,不显现也好,与我没有关系,只需要自心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就可以了。如是乃是真修佛法的人,而且修得很好!

【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

宇宙万法皆是无实有的,任何一法皆是因缘和合之假相,非是定义的有,乃是相对和合的幻有。幻有的法即是无常的自性,故文中才如是说。

佛法讲一切都是无常法,为什么不说无生呢?如达摩大师所说,凡无常法皆是无生。如果无常法是有生的话,就不能称为无常法。无常法就是无生法,从来没有生起过。

【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这一段是相应前文“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而做的总结。

前文说“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而此处说“但不取相,合它圣义。”此二句互相呼应,而成就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意趣。

【合它圣意】即是指于无相中而契入实相,如此乃是如何诸佛圣人之意趣的。

若能于无相无分别中见诸法实相,则此人即入佛位,因此经中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不取相,方合圣意。与自心清净相应了,即与三世诸佛都相应了,和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了,多舒服多自在。

这里已经把修行的关键之处讲得再明白不过了。佛法是自心之法,成佛是自家之事。如果各位同修不在言下去体会,不向自心寻觅和求证,纵然法师或者佛讲得再好,那也不能在自己身上产生受用。所以必须要向自心来体会,念念都止在心上,不要向外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诸法的实相:一切法本来空寂,一切法本是自心的现起,除自心之外无任何法可说。这是佛教真正的最根本的教义,也是贯穿始终的教义。

如果有人问佛教讲什么法?若我们回答说:“讲的是出离心、菩提心、慈悲、爱心。”这回答的不算圆满。当然若作为方便说是可以的,但是要真正究竟的说明佛教最终极的教义:即是在说明事物之实相真理,一切法毕竟不可得,是毕竟空。毕竟空即是自心本性,因此佛教就是觉悟自心之法。丁四释离一切相之意。丙四引佛言而证所答。乙三细辩如何得见真心竟。

 

乙四灭却幻相之执敬礼心佛分七:丙一问答不离佛菩萨之义趣;丙二释佛心、禅等不二之义趣;丙三以梦明示不执法相义趣;丙四明圣凡自在和束缚而导众生入佛知见;丙五以梦境堪验成道之因相;丙六明见不见性行持之差别;丙七明不见性成道无由之义趣;

 

丙一问答不礼佛菩萨之义趣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此处紧接上文不得将佛礼佛。达摩大师说如果我们自心是佛,何得以佛礼佛呢?于是有人就问:“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等】是指阿罗汉、缘觉、菩萨等出三界的圣人。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这段是关于不以造作心礼佛菩萨意趣的问答,其义是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佛及菩萨。

天魔波旬是佛陀时代的大魔王,还有阿修罗这些鬼神道的众生,他都能示现各种神通,变现佛菩萨的相貌。人间的一些外道获得五通也能作如是变化。若以定义的一种形相就是佛及菩萨,而行礼拜执著,则此诸众生皆能变化为佛菩萨的形相,那么这些难道是佛菩萨吗?佛菩萨是无相的自心,不得以相取著于佛,所以不要错误礼拜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一切相都是一个幻相,而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自心。

愚僧所作的《嘉扬彭措偈颂集》里,有这样一个偈颂:“山丛树影田稼茂,明明显现无可见,相非是相心非心,我今登堂入祖庭,不见万圣礼诸佛。”这个偈颂说明,一切相,不管是有情相、无情相以及六道当中任何相都无非是虚妄的。乃至我们说的佛菩萨等相貌亦是虚幻,皆是自性的显现。那么如何礼拜三世诸佛,只有做到‘相非是相心非心’,才是得见真佛,才是真正与三世诸佛融为一体,而为真正地礼拜诸佛。

所以要想真正礼敬诸佛,先要安立一个所礼的对象,但一切相毕竟空不可得,故于毕竟空中而不著任何相即为最甚深的礼敬。

毕竟空是空性即是自心真如本体,这才是三世诸佛之自体。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无不于自心当中现起。所以不要错礼拜,不要着相礼拜。佛既然是自心,如何将心礼心,或者说将佛礼佛?应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乃能遍礼一切诸佛。丙一问答不礼佛菩萨之意趣竟。

 

丙二释佛、心、禅等不二之义趣分二:丁一明佛、心、禅即道之义趣;丁二明道离一切言说戏论之义趣;

 

丁一明佛、心、禅即道之义趣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梵语的一种简称,全称为佛陀耶,在我们中国称为觉性。

【佛】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

【觉】是灵明的觉性,即是我等众生本具之灵觉自心。

【佛】之一字说明了佛教的内涵,既然佛是觉或者说觉悟、觉性。那么这个觉是什么呢?就是我等现前之灵觉本心,此心即是现前一念灵明之心。所以下句说:“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关于这点前文已经广讲故此不赘述。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觉性即是我们现前灵明之心,此心即佛!佛即是道之本体,也就是菩提道体。道即是禅!因为这个觉性不离我们现前日用,它就是现前之心。这个心圆圆满满,从不迷惑,从不增减,从不染著,那这就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道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明然,这就是禅的义趣。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这是说禅不可思议,离言说,非戏论法。此处所说之【禅】非是指世间概念的禅,而是相应于禅真实意趣的空性境界。

【直见本心为禅,名之为禅。】

如何是禅?直见本心即是禅,这个本心是现前灵明之心。禅并无有实体可说,所以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见性即为禅,只是名为禅而已,因自性亦非实有可得之法,不可得毕竟空名为自性,亦名为禅。既然如是方为禅之真意,那么不见自性即非是真正禅之意趣。

因此修禅定的真正内涵是:见性以后,令心住于本体当中,不动不摇这就是定;于离相不可得中又明明了了是为禅之意趣。本性不出不入、不动不摇为定,智慧明明了了即为禅,如是为禅定之意趣;应无所住即为定,而生其心是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禅定双运之义。

如果没有见性,所修之禅非究竟。这里讲的是大乘禅,此禅必须是见了本性的人,才能真正地修持。见性以后如何修禅呢?《永嘉证道歌》里讲得很好:“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欲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见性以后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穿衣吃饭无不是道。语默动静体安然,离言说,离一切动静,本体安然,自然如是。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离一切怖畏。纵欲锋刀常坦坦,纵然刀子架在脖子上,也无有, 任何怖畏、恐惧。面对毒药拿起来喝下,也无有任何恐惧、害怕。

达摩祖师就是这样的。据说有人害他时,明明知道是毒药,达摩祖师也喝下了。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诸佛祖师都是这样。了知真如觉性,安住在真如觉性当中,一切无所著,因此也无所怖畏,离一切怖畏。

也许有人会说看来开悟的人都是傻瓜,明知毒药他还喝下去。其实在圣者的境界中,因不著一切,毒药入口即为甘露。这即是境随心转的意趣。

《禅宗止章》里面也讲参禅贵在善巧用心。所以了悟自心是修禅之先决条件,否则就不会善巧用心。而用心则要在穿衣吃饭当中用。所谓善巧必先识得心体,识得心体以后必能随心体之用而行禅法。如是则不会招惹种种邪相、邪境界,因此修禅法首先要悟、要觉。不觉不悟的话,禅法就无从修起。

总而言之,佛是我们现前起诸妙用之心,而此即是真心亦是禅,禅就是菩提道体。道有趣向之义,即为出离世间而趋向菩提之道,以是故为菩提道体。丁一明佛、心、禅即道之意趣竟。

丁二明道离一切言说戏论之义趣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我们修行人也叫修道者,修什么道呢?修菩提道。如何是修道呢?讲经、说法、诵经、持咒、念佛,这些不算是真正修道。真正的修道是以见性为基础的,其它都是修道之前的方便。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如果不见本性只是个凡夫,而其所说、所行的还是凡夫法,因为与凡夫的心相应,所以是凡夫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与觉悟相应才是佛法。

二祖慧可讲经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问达摩大师能不能了脱生死,达摩大师说不能了脱。因为他讲经说法亦是与凡夫心相应,非与解脱真心相应。那么非与解脱相应就不是佛法了,纵然你能说千经万论,若不见性,虽刹那间也没接近过佛地。这个是莲花生大师所讲的。显宗和密宗的祖师都这样讲,所以绝对不会错。既然与觉悟相应即是佛法,那么如何与觉悟相应?与自心清净相应,就是与觉悟相应。念念间不离自心而体会诸法实相,就是真正的佛法,就是觉悟之法。

作为佛弟子必须要懂得如何真正地行持佛法,必须与自心的觉悟之体相应。否则,一切所行皆不是究竟的佛法,只是方便法而已。所以要真正与佛法相应,必须是在悟性的基础上,若不悟性,所行的都不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至道】即究竟至极之道,乃是绝对真理的境界。也即是究竟证悟宇宙绝对真理之道。

【幽深】即是指绝对的真理境界是难见不可思议的。

【幽】是难见之意。【深】是不可测的意思。

真正的究竟真理之道是难见不可思议的,非凡夫见可揣测的。因凡夫的思维和观待皆是在相对中,而至极之真理境界是绝对的,所以用相对的观念来观待绝对之真理境界,是不可能彻悟的,只有离一切言说相执,才能入绝对的真理境界。《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云︰“离心缘者,非意言分别故,心行处灭,非思慧境。”

【不可话会】即是指一切言说造作皆不能入绝对的实相之道。因毕竟空之实相是离言说、离戏论、离对待的。

【典教凭何所及】即是指:若单一以经典教义的通达了解为究竟所证是不可以的。因为经典教义只是标指实相真理的方便,而其本身是言说分别,若单以通达经典教义为究竟,则是为颠倒。这还是落在分别和取舍上了,与道体相背,因为分别和取舍即是颠倒。如:以指指月示人,其目的是在月,而非是指。若执指为月,则必是颠倒。经典教义即是指示诸法实相的方便,而究竟实相才是经典教言所指的。所以若执著语言文字,则必然不见诸法实际,因此不得黏着文字相,当行实证之道。

【但见本性,不识一字亦得。】如果了解和体悟本性的话,纵然不识一字,亦能得道。莲花生大师云:“肯修证即牛郎也可悟道,虽不会讲理,仍能从现量中得到肯定。如亲口尝过糖的滋味,那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智达亦会生迷乱,不论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现见而去求遥远的传闻,虽刹那亦未接近佛道。”

可是我们很多同修,不以体悟自心为修行,反而认为读诵经典等方便就是究竟的修行。如果读诵经典而不向自心去悟,不向自心去印可,那么所读诵经典都属于有为的造作,都属于世间法。因为出世间的无为法才与道体相应,与觉性相应。讲说经论的目的在于开示众生,让众生了悟佛性,而不是以此为道。若没有了悟自心,纵然能讲千经万论,又有何用呢?不免生死轮回,二祖慧可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向自心体会的话,纵然不认识字也可以成道,获得究竟圆满的证悟。如五祖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诵经等事虽然能获得福德,但若不悟自心则所集一切福德于证道而言无有是处,如五祖弘忍禅师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

见性的当下,即见得了诸佛之体。从见性开始,就已经走上成佛之道,安住当下心境,当下就是佛。这个心本来清净,我们所具足的佛性本来清净,就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讲:“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性无有任何杂秽,不受一切染着。虽然被烦恼之云所覆蔽,但本无有染着。所以这个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不染一切。虽然道体被烦恼之云覆蔽,但就像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污泥。六祖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圣人讲经说法,所有的言说,皆是他从自心现起的智慧妙用,是为度众生而起方便妙用所说。经论是文字相,文字相毕竟空寂。如果执著经论,认为讲经说法就是道的话,那么任何一个讲经说法的人都能得道了。讲经说法并非是道,而是圣人度生之方便,亦是修行之方便。而真正的道是与觉心自性相应的,离言说、离文字相。

有一个公案是大珠慧海禅师和一个三藏法师的对话。三藏法师对禅师说:“禅家总落于空当中。”禅师回答:“法师你已经落在空中了。”法师问:“我怎么落在空中了?”禅师答:“你是一个三藏法师,不是天天在讲说经文吗?经文是文字相,那么文字相不空吗?”这是禅宗的慧海禅师在开示讲经之法师,真正修道者当行实修了悟自性,若处处黏着文字相,则为虚度人生。若是每天将法义挂在嘴上而不实证,则此法师已经被佛法束缚了。

诸佛圣人的言说是为觉悟众生而设的方便,我等修行佛法之人应当顺圣人之意而行持,故当行实证自性之道。

【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一切方便皆以究竟而起,故用不离体。用为方便而体为究竟,但不管是用或体,其二者本来是毕竟空的,一切名言的安立也不能尽其义。所以一切名言皆是勉强安立,更何况十二部经呢?旧译《华严经》卷五云︰“远离取相真实观,得自在力决定见,言语道断行处灭。”《大智度论》卷五也说︰“言语已息,心行亦灭。”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

道就是我们的天真佛性,而这个佛性从本以来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所以不用修证,本来圆成,何用有一个造作的修证呢。如果我们的道体不圆满,不可能成圆满的佛果。正因为我们所拥有的觉性圆圆满满,活活脱脱,因此我们才可以由悟圆满自性而得证佛果。如果自性是不圆满的,修证以后才圆满,那不修证的时候这个自性肯定退失。因此,佛不是由修而得,是本来自圆自证。

【道非声色,微妙难见。】

道非声非色,非一切法,非一切相,微妙难见。离一切言说,离心的观察和分别叫‘微’。它虽离一切思维分别的境界,又时时刻刻现起一切妙用,所以叫微妙。

【微】是微细。【妙】是难思。

以凡夫种种揣度造作之心来说,这个自性太难见了,故说难见。因为凡夫之心念念落于颠倒,念念落于取舍当中。如庞居士所言:“难难难,犹如十担油麻树上弹。”但是,如果我们能向自心来体会它的话,则很容易见。所以如果真正地放舍凡夫的分别执取,则当下就能见自性。庞行婆子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

悟道的人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无法向人道白。因言说总是一个比拟,但不能真正地和盘托出。因此禅宗的祖师不以言说令悟,而以方便提携。以棒打呵骂等等来让行者一念间向自心体悟,所以道体用言说是说不出来的。言说即是相,故不可向人说。

【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这样的道体唯有诸佛如来能知,其他六道的众生都不能觉知。因诸佛如来即是道之本体故,又诸佛是无作人故。

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之时,当时是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能了知觉性。佛陀出世以后才为我们开示了离言说的觉性,所以其他道的众生都不能了知,只有佛陀能了知。

此处还有一层深意,【如来】即指不动本心。也就是唯有觉悟不动本心才能究竟证道,若不悟本心则纵然积福修善亦只是人天福报而已。所以若只以凡夫行善积德之心,而行持佛法,则所行是世间善法非是佛法。若能在积德行善之中了悟自性,而行大乘入世之行,如此是为行大成佛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

凡夫的智慧不能测其深妙,凡夫由于不了解觉性的缘故,所以才会于觉性中念念生取舍心,现起一切执著,所以有执相。

凡夫智是世智辨聪。只是分别心的思维作用,所以这种智是迷失绝对真理而起的颠倒,因此凡夫之思量分别是不能悟此道体的。

【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

一个修行者如果不了达自心本来空寂,便会在自心本来空寂当中起执著心而修法,这实际上与外道无异。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自心是本来空寂的,要想成就解脱之法,必须不着一切相。大珠慧海禅师也这样讲过:“如何解脱呢?不与生死法相应。求涅槃是生死法,舍妄求真是生死法,不离对治是生死法。”所以不与自心空寂的本体相应的话,现起任何一个执著,任何一个取舍都是生死法。如何得解脱呢?本来无有缠缚何用解脱呢。我们的自心本来空寂,本来清净,本来解脱。你只需要悟得自心,妄心自然灭去,无有灭相可得,那自然而然当下就是解脱。真心自体本来不束缚于万法当中,不需要有个造作,不需要有个求解脱之心,因为本然如是。凡佛弟子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到最后连成佛的概念都没有,自心就是佛,成佛的概念亦是虚妄。

比如:释照光就是释照光,不需要多此一举说我就是释照光!我们的自心既然本来是佛,何必附加一个求、一个取,或者有一个舍!了解到自心本来空寂,自心本来圆满,我们就不会有一个舍妄求真的执着心。

【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只要与执著相应就是外道,这是佛教的不共观点。以执著心来修法就是外道,这个观点不仅达摩祖师这样讲,在《楞严经》里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也说:“如果以攀缘心来求法,那么佛法就成了缘起法了,佛法也成为虚妄。”所以,行持佛法之要是与真心相应,若错误了,佛法也非真法。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如果真正地了解到一切诸法皆从自心而生,那么就不应该有执着,也没有理由生起执着,因为一切皆是自心的幻相。若还有执着,就说明还是没有认识诸法从心生的道理。很多佛教徒都会说一切都是幻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可念念间还在颠倒,念念间还执着一切相,一切法。这说明没有真正悟这个道理!真悟了就能看破幻相,放下一切执着。

我常听到有人对我讲:“师父!你讲的这些我都知道,我都明白,我就是放不下。”或者说:“师父!看破很容易,我看破了就是放不下。”这其实说明他还是不明白诸法是从心而生的幻相,没有真正体会这个道理。真看破了自然就能放下,如同我常常举的这个例子,一个醉鬼喝醉酒了,把粪堆当成了席梦思床,但他酒醒以后肯定不会再把粪堆执着成席梦思床,肯定马上就离开那个粪堆。

有的人说:“师父,我们虽然迷惑去除了,但是有习气。”若对诸法从自心而生的定解真地生起了,那么当面对所执着的对境,虽因习气使然,会在第一刹那不能觉照自性,但若真体悟自心的人就会在第二刹那中觉醒,因为他必然会明白一切虚幻,于是马上就会舍弃执著。所以真地彻底了知这个道理,很容易就把这些错误颠倒的执着放下。为此,必须向自心体会,光是似是而非地了解是放不下的。要想真知,念念间都要将所闻的法义,相应于自心去观察,从自心当中体会一切法义。虽然没有彻彻底底地大悟,但是真地在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定解以后,你的执着很快就能减轻,很快就能放下。

【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

见本性的人,千经万论只是闲文字。见得本性以后,会修了,不需要别人再说了,所以真正彻底了悟本性的人可以离开善知识去修行了。但是在明心见性之前,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善知识。为什么说见性以后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下面说得很明白。

【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

一切经论都只为明心,如果能于言下顿然体会,契入到自心当中而悟了,那就不再需要讲说明心见性的经典。因为究竟的真理是绝一切戏论言说、离一切相的,故祖师说:“至理绝言。”

很多人都知道“大道无为”这句话,既然是无为则必然绝言思的。因此言语经论只是明心的方便,一旦悟入之后,即是行自度之事了。所以经典教言对真正彻悟的人来说,只是利他的方便而已。而真正的无为法是不可思议的,如《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云何是佛境界?佛境界是非思议境界。”非思议就是离言说。所以一旦开悟明心,就不需要过多地闻思了,而应该到深山老林里去,断绝一切缘务而禅修,去保养圣胎。但是真正彻底明心之前,还是需要来闻思佛法,让自己体会觉性。但应特别注意,要与现前的自心相应来体会所闻的法义,才能真正了解法义的内涵。如果不与自心相应,不把所闻的法义用于观照和体会自心,那么闻思很难真正起到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法都在讲述我们现前的真心和妙用,所以当相应观照自心而印证佛法。

在《金刚经》里,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讲法就是作一个明心见性的引导,见到以后它的作用就完成了,就如同一艘船,船的作用是载人渡河,过河以后船就不需要了。那些高僧大德自己悟了以后还要讲经说法,是为了帮助别人渡河,自己并不着这个文字相,因为真正地了悟了。不着一切文字相,并非是不以文字言说利益众生,如前所说“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以方便利益众生悟得真心。明心以后念念间与自心相应而修持就可以了,经论的作用已经起到了,任务已经完成了。

作为修行者,要靠经教来了悟佛法的真实义趣,但并不是经论本身就是真实义趣,只有我们现前灵明的心才是诸佛所阐述的真实义趣。所以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应当时刻念念间以佛陀的教法相应自心而来体会。

【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教是语言文字名句,真实来说它不是道。道是你现前的自心,而这个自心无任何相,包括无文字相。所以说道本无言,一切言说皆是虚妄。

达摩大师讲这句话的意图是让我们不要黏着文字相,道是不可思离言说的,不执着所读的经典才是道,但并非是说不闻思佛法。我们当于离一切言说戏论当中来体会真正的道体。好多禅宗弟子错误地认为不需要闻思了,因为达摩祖师讲了,道本无言,一切都是闲文字。其实达摩祖师是要让我们明白纵然在闻思的时候,都不应执着它为真正的道,要把所闻思的教义相应自心而起观照,使自己最终明心见性。禅宗说不立文字,并非主张不闻思。不闻思和不立文字是两回事,道本无言,因此要不着文字相,不着佛陀所讲的一切文字经典。也可以说是不以解教义而为证,麦彭仁波切云:“不以教生自己所证义。”

很多人认为每天读佛陀的经典就是修道,就是修行。这很错误!读经是为了明心,明心以后保任自心这是修道。读经虽然能获得福德,获得佛陀金刚语的加持,但实在来说这不是真正的道。读经能增加福报,消灭相应的一些罪业,但是根本断除一切罪业,成就道业的是与自心相应。汉地好多人从来不向自心观察,只是每天读读经典,这还是没有脱离世间法。我要在这里特别强调读经的目的是明心见性,通过佛陀的语言来了解佛陀见性的方法。

汉地有位大德说:“读经的时候,不需要思维经文的含义。”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读经的目的,就是了解佛陀怎样体悟自心,并学习他体悟自心的方法。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即使倒背如流也无大用。经文就如同一个药方,是为对治疾病而开的,必须把药方付诸实行才能治好病。否则,光是每天念这个药方而不用药,药方再好仍旧不能治好自己的病。

闻思修三者必须齐头并进,闻了以后不思就无法觉起修,所谓的思是听闻了佛陀的教义以后,了解他觉悟的过程以后,就去总结他的方法,观照自心,从自心当中体会佛所说的道理。在自心真有所体会的时候,付诸于实行这叫修。

现在很多修禅宗的人,认为经论都是虚幻相,不需要闻思,这是错误的。我们要借助于文字来了解自心。举个例子:“一个盲人走路时需要一根棍,我们叫明仗。当他走路的时候,用这根棍在前面探来探去,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根棍只是避免撞墙的一个方便。我们修行者也一样,经文的作用是打开自心的智光,开启我们与实相相应的智慧,让我们了悟成佛之道。所以【道本无言,言说是妄。】是告诉我们修行者,不要死在教相之下,而不起实修。因此当正确地闻思不着文字相,一旦觉悟自心,就要舍弃一切文字相的执着,在日用中安住道体。真正明心见性之人乃是真多闻者,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名具足多闻。”真正的多闻,知佛无有法可说。如阿难虽然是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可他不是真正的多闻,他只是黏着文字相的多闻而已。因真正意义上的多闻者是彻见诸法实相者,而阿难尊者被摩登伽女迷惑时,还没有真正悟自心。那个时候的阿难尊者只求多闻,而不务实修,所以才会有被摩登伽女迷惑。

也就是说背会三藏十二部经不是真多闻,不如一念间体会真心,那样便能法法皆通。会背不等于通达,但若能一念间向自心去体会的话,所有教法都能通达。所以在《禅观进策》里面黄龙禅师说:“莫知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所以不要只在册子上念言语,不要一天到晚都在读经,以至一点点修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念来念去,虽然来世的福德很大,但却不能真地了脱生死。读诵经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会自心,体会了以后放舍一切,去精进地禅修。如果只在嘴上用功,每天读经也不相应自心,把背会的经文绕在口头上,每天互相来探讨佛法,这是在浪费时间,于解脱没有裨益。因为禅道不在书本上,只在自心的任用当中。纵然能念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乃至外道的诸子百家,统统都能了解,也只是一个闲言语。对于修道人来说这不是道体,所以临死的时候总是用不着。当无常鬼来勾魂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背会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而手下留情,所以道不在书本上,而在行住坐卧当中。在行住坐卧当中与自心妙用相应,这就是道!道无言说,这才是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之道。

所谓悟道,就是用佛法来觉醒自己本有的佛性。那么在体会安住的时候,不需要用所闻的教义反复思维。既然佛说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生的,那么我们就先来了悟这个自心,佛说自心无相,那我们自己来观察到底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相?有没有所在之处?真正体会到以后,应放舍一切观察分别之心,放舍的当下就悟了。就如同二祖,二祖不悟之前心不安,请祖师给安心,祖师让他把不安的心拿来,他找了半天不可得。祖师告诉他安好了,原来不可得就是心的自相,那么就把一切造作放下,当下就悟了,悟起来就这样简单。

有人说:“师父,我知道自心不可得。”我问:“那么你能不能在了知不可得的当下,把心的妄念统统放舍呢?”统统放下就能觉悟。所以道就是自心,既然如此,当向自心体会,不应当黏着文字相,不应当每天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讨论上,而却从来不向自心印持。如果不把功夫向自心上用,每天强文博记,把时间浪费在闲说当中,纵能说得千经万论又有何意义呢!所以愚僧经常强调,大家虽然要闻思,但是每天要保证有禅修的时间,因只有体悟自心和保任自心,这才是真正的道。

还有好多同修每天泡到网上探讨佛法,每天互相聊来聊去,没有用!道是在自心,要觉悟自心来真正地成道,不是说外在有个道可成。所以愚僧强调实修,强调禅修,念念间向自心观察,只有体会自心的真如妙用,这才是道。只有念念间在自心真如妙用当中现起这些方便,这才是道,否则在临命终时,嘴皮上的功夫都没有用。佛法不在嘴上而在心上。丁二明道离一切言说戏论之意趣。丙二释佛、心、禅等不二之意趣竟。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5
下一篇: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1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5
 佛教基础学在家菩萨戒篇之二十八轻
 佛教基础学之正信与皈依篇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2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08-110经 天死地狱等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如何解脱痛苦烦恼[栏目:仁焕法师]
 别自限,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栏目:看开]
 The Second Council[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一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无明[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高僧传卷第十五[栏目:高僧传]
 No Ajahn Chah《001》[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打坐时杂念很多怎么办?[栏目:学禅者FAQ]
 我所感受的六字大明咒加持力量(皮肤病康复)[栏目:观音心咒感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