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原文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也)。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则有觉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止也)餐养士,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本子不一样,大家就个人打开自己的本子。昨天我们把世尊、阿弥陀佛世尊八种自受用功德成就的口业、心业、身业这三分做了一个提示。世尊所宣化相好无外乎是令众生趣入这种相应的相好机制,令一切有情远离对待苦难,或者说差别的苦难。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法性平等、真实的功德是普利一切有情,平等普利一切有情,不分上下,至于凡圣。那么,这种广大平等的回施是对十方九界有情公平而言,若有取用随顺者,即得利益,无亏无欠,以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心智来印许每一个现缘,令众生得安乐住。所以他称为“众生体者”。
十七种器世间成就,我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器世间安住有一个清晰的感知。此处所宣化的是“众生体者”,此众生体非凡夫众生体,亦非菩萨体,但讲本体。妙用现于菩萨体、佛体、众生之体。此妙用是法性之庄严,一切国土刹土之庄严。一切刹土分二种庄严,若净若浊。一切诸佛如来因为浊土故,会成熟广大善根,普利十方;一切众生因为浊土,贪痴嗔慢疑不正见,沉沦于痛苦之中。虽然设置不一,其法性一如。正是所谓的法性庄严,若是有情识得之庄严,于无上菩提毕竟得不退转。阿弥陀佛所有宣化的教言欲使一切听闻实践有情,一生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佛的教言,实在非是一切凡圣所能推测思维,用分别智甚难观察。所以此处无造无作、无对无待、无始无终,广含一切净浊庄严,所以称为“众生体者”。
为什么单单列出阿弥陀佛与诸菩萨的十二种殊胜的功德?来表述什么呢?无外乎是表述众生一如之源头、一切诸佛之本源、一切菩萨之本源,亦是一切众生成佛之本源。那么一切众生成佛,离不开此呀!我们的烦恼业缘、轮回的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其本源亦复清净。若识得于此,那我们这类凡夫的身口意三业,亦造作轮回于三界,无有穷已,就穷于此处。回心一念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即往生安乐国土。这安乐者,法性所载覆故。无始以来法性无有增减,无有毁坏,我们主要是在所有的烦恼业习被逼仗之时,昧失法性清净,昧失法性自在之力。这个昧失啊,就是我们妄自认取罢了。若是回心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十方诸佛所亲许印证,非是凡圣自诩自力或者修证之力,一切造作修持在此处消融,一切对待因缘在此秉然入佛愿海。
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昨天把阿弥陀佛的身、口、心业三种功德,这个书本是十七页,不知道你们那个书是几页。我们接着文字念一念,昨天因为读的比较多一些,我们慢慢的来进趣。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
诸佛如来他不是特别标立这个三业,实在是一切众生本来如是之三业。众生因为所谓的虚妄蒙蔽故,所以丢失清净平等广大妙用,染着于现前业缘业分,沉沦于事相之中,不能发起广大妙用;诸佛如来以自己的清净身口意三业,来对治,用智消融,令有情得以参照回归,就是缘他法中得以殊胜。
实在是非他非自,但取用而显。若不是因为取用,一切法益就埋于海底啊,就是我们说你莫生断灭想,莫生常想,但是取用表现。
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
阿弥陀佛如此不可思议的妙相光明庄严,令众生照镜,如照镜一样的能照见自己本具之庄严心智。那么,所有的所谓的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乃至无穷无尽的自身的造作执着,一时在光明中消融;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还是说犹如滴水还海,此水咸同一味。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广含法界,犹如法性等无差别。虽显次于泥洹之功德,实在是以修德显现法性,此法性海遍含一切众生,若众生得闻得知,那么一时功德得以具现,无亏无欠,得以自在安住,住不退转。这就是所谓的光明身相度众生。
此法则如《大集经》所宣化,我们前面有讲,“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而我们因为执着无始以来已经习惯的贪、嗔、痴、慢、疑、邪见所积累的业相,以为实有五蕴之我,眼耳鼻舌身意,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六根六识中认取自我,以妄见、以五蕴身的聚集为我,这个我实在是以虚妄执着而强执建立,其本质也清净,其本质亦不可得,其本质也寂静。所以佛以大光明身来照耀世间,使执着有情,就是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等等身,令其有情一时得以度脱。
所谓度脱者不沉沦于此,若无照见方便,众生何以得出离呢?所以此恩浩荡,非以言说。若是假以我们自身的修持、自身自我的感觉,来于无尽的生死刹海中、虚妄执着刹海中得以出离,实在是大难。所以此处呢,但依弥陀光明报德之身,饶益十方有情,得以圆满的这种回归,所以一时咸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也)。
就是轻慢师长。
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
何以故呢?阿弥陀佛以平等梵音传播十方,令一切苦难音,也就是所谓的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乃至无量无边的对待造作之苦,一时在阿弥陀佛清净梵音的参照下,而得到回归。平等口业之中,无造无作,广说慈悲言、妙言、清净言、利益言、广大安慰言,令众生入佛知见,所谓说“入如来家”。
因为阿弥陀佛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以名号宣化一切清净梵音,令众生一切染着口业而得到解脱。因为此业报若不假以强缘,实在难以出离。因为我们学佛之人都知道因果不虚啊。在世间的这种延续相中,假设我们没有清晰的法性的回归,无始以来的业缚势在必然,世间相如是。所以“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
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前边讲身业、口业皆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耀美妙音声之印契,令众生出轮转的身业、卑贱的身业、受苦的身业,来得见光明平等的这种身相,所以抉择于此,回归于此。口业亦复如是。以佛如来不可思议摩尼德号,令一切众生生如意口业,说清净语、安慰语、利益众生语。所以说“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这段文字可能对我们汉族的学佛有情犹为重要!犹为对机!犹为关键!因为我们汉族人善于辨识,善于推导,从儒家的思想一直到道家的一些教育,分别是十分……从我们幼年受的教育一直到成年的教育,就是在分别中、好坏中,不断地造作自己的心智。所以说,这段文字犹为重要!
所以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你可以……我们不要去观察别人,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智,在这个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等等中,在这些无量的分别执着中,我们以为有实,决不轻饶。所以长沦三有,在三途中,不得出离。这个三有是谁来造作出来的呢?就是这个分别心。
世尊在他所证悟的刹那,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恰恰我们汉族的这些教育,我们大家受的教育,就是分别执着,就是好坏对待之说。这为什么判的这么重呢?说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呢?那佛陀世尊为什么在这个分别执着上这么重的恳请我们作为一个有情走出这种分别执着呢?为什么以这种平等的心来供养我等呢?
这我感觉每一个在座的菩萨们,一定会深思熟虑:是用平等知见还是分别知见,是令众生出热恼、出无明还是继续沉沦于这种所谓的对待邪见之中,这是我们每一个有情急于观察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身业、口业皆有其方便,唯有意业是自受用苦与乐的机制,就是你于佛法有没有正见智慧安立,正见有没有生起?所谓的正思维,正意、正口业、正身、正业、正命啊,你能不能延续出来?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个所谓的心智中,是分别心还是平等心?这实在是我们每一个有情面临的是继续沉沦还是出离生死苦海的一个焦点问题。
意业者,一切业之来源根本哪。所以“以分别故,长沦三有。”那我们现前的每一个举心动念,是在分别还是在消融分别执着呢?这是需要每一个善知识一定要对自己、对自己的意业负责任的。要不负责任,我们对自己尚不能原谅,况且对于其他有情呢?所以就在这个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乃至说若凡若圣之类中分别执着,那就会长沦三有。所以,这个取舍苦啊,这个分别苦啊,长寝大夜!就是在这个分别对待中,心受魔力的煎熬,所以无有出期。
是众生若遇阿弥陀佛如来平等光照,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望是平等度脱十方有情,令其回归法性智海中,得安乐住。凡夫有情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平等心智,喜欢于高低、上下、是非、得失啊。所以我感觉诸位肯定会有自己的思维观察。
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
昙鸾法师给我们设了一个问。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那你这个心是个觉相啊,它怎么能不分别呢?这是个设问。这从根本上,就是现前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来给我们提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举心动念之刹那,怎么能不分别这个觉知呢?觉知延续就是分别啊!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
无始以来因为我们身在凡位,多是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种执着带来的业习,就是以觉辩知产生分别力,以分别力产生取舍愿,取舍愿产生苦乐智,苦乐智产生造作种种恶业,种种恶业相续延续,成为世间。那我们这一念净念生起之时,是了无分别的,我所不立啊,所以是为入实相。实相则无知,此无知,是分明了了,了无染着之无知,非是断灭,亦不是顽空。入于实相,实相无知。无知是没有产生我所对待,那么这样一种实相智,或者说种子智,令众生平等安住。下面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蛇性虽曲
我们是知道的,游动的蛇,现在山上有许多游动的蛇,你不要怕这蛇,山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这个蛇呢,它的性是曲的,它要弯弯的才能跑的动。
入竹筒则直。
你把它装在竹筒子里面,它不得不直。他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让我们观察我们的知见、觉知的延续。
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则有觉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
这个地方举了几种例子。我们的人身,要是用针扎,什么蜂啊、蝎啊来螫你,那么这样就会有觉知,但要是象水中一种虫子,很多小孩子时代、童年时代去池塘里洗浴,就会有这种他们称为蚂蟥,它在你身上吮吸你的血啊,你是不会知道的,没有感知的。他举的是个例子。若甘刀割,有的小孩食刀上的纸糖衣,把舌头给割痛了,割坏了还不知道。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甜,而没有在于刀,他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
昨天他们燃了个蜡烛,我说把手放在蜡烛和放在水上的感知是有差别的。这个感知的因缘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南这个地方,有些民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惯,那么这个人也是有觉知的。我以前看过他们上刀山的表演,就是他们当地的人做一个木架子一样的,把自己的腰刀抽出来,一个一个的插在上边,刀刃朝上,就过来一个人,就抓住这个刀刃,脚踩着刀刃,依次依次的爬上去,爬很高。这个他是有因缘的,有知觉的。那么或者是下火海,下面烧上火以后,人就赤足在上面走,他主要是他心地所缘不一样的,要不然他就会被刀割坏、就会被火烧伤。这个可能是世间人做的心理实验。所以“在于因缘”。那我们的心智亦复如是,觉性亦复如是,就是你所缘的延续罢了。
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所以在于因缘,它的本体,不能说是知与无知。那么知与无知还是个对待方便说,为了使染着有情脱离知、分别知的这个染着故,说无知。实在无知亦不可立,知与无知但是因缘而显。就象他前边举的例子是一样的。他下边又设了一个问。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一切种智,有道种智,有一切道种智,三昧差别。一切种智又称为种相智,或者说一切智。这智从什么地方生起来的呢?那么一切道种智就是分别智,是怎么延续出来的呢?他这讲一切种智,那就是分别智怎么安立呢?他设立了这么个问题。若是说人没有分别,这个无知相,是不是顽空与断灭呢?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
这个很……我们都很好透视、思维观察的。若有所知,就会有所不知。因为此知是分别取用分。
圣心无知
他这是一个评判啊。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
这个是一种延续说。
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这个说法要是用思维是十分难以去理解的。要是用这种三昧修持,周遍的三昧修持,这反而是很简单的问题了。要是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的次第的修行,对这问题就不是问题。若是在一些名相上有一点了解,也不是问题。关键问题就是,这个地方我感觉,我们若用思维的角度,就容易上一个思维的当。看下面怎么来答这问题。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这不是矛盾了吗?你知种种法,那么怎么说是无所分别呢?前边讲分别是苦缘,分别是苦本,分别会带来取舍之苦、得失之苦、是非善恶之苦,那这个地方你这种种法的了知,那怎么来解释这个事情呢?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
这个地方是举了一个例子,还是所缘境的问题。一个是谈本质,守其本质,无分别,得安乐住。现象中说马、说牛、说象、说人、说好、说坏,这实在是无有实质的,就是如幻现缘。
而智者观之
智者会观察到这个相的,但他在此中,不以取舍心来对待,但以平等心对待,所以了了分明,方便妙用。那么,凡愚有情在此执着,所以说取说舍,说善说恶,说是说非;智者了达如幻,必无所得,究其本源,而得安乐住。这个不复杂,这个思维呢,我们要有一点正思维就很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掉了。 而智者观之。
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他是这样一个趣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尊来劝化我们用般若之智,了观世间,分明了知,无染无著,平等法性,一味观察。那么一切如幻现缘,必得度脱;如幻现缘,无所妨碍;在如幻现缘中,不受其执着分别取舍的伤害;而不避其现缘,就是说不用避开它,也不用去回避它,如实的面对。知之幻化,了达法无自性之根本,正见安立于现世之中,得智慧妙用。
这个心业分别执着苦,实在是得遇阿弥陀佛清净平等智,来令其消融这个执着分别之苦。他这个执着就会有得失取舍,有得失的取舍必然延续出来得不到的苦,想得到而得不到的苦,得到以后不想让它失去而失去的苦,在取舍徘徊中取舍徘徊之苦,这个分别执着会造成延续出来这样的业相。
诸位善知识,在阿弥陀佛这种平等意业中我们一定要善观察我们所造作的分别对待造成的这个沉沦三有之苦,无明由此造作而来,蒙蔽自心。因为这个分别执着、取舍沉沦,会使我们蒙蔽自心,智慧光明不能得见,心智会苦不堪言。学佛之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心智、身口意有一个明确的责任的修持、法则的修持,善观其缘啊。
大家会在这个地方用得上力的,在三宝的加持下,在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感召下,我们一定会尊重自己的平等法性,远离分别执着的自我侵害,自利利他。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昨天读过了?没有读啊?那就继续读。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止也)餐养士,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好,这个不虚作住持的文字看来有点饶嘴啊。好,我们看看。
五、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还依止天亲菩萨的偈,来直接作了一个解释。 大众功德成就。
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所摄化眷属,无量无边。何以故?他的誓愿所成故。 “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依他的大愿力,普摄十方故,所以眷属无量,不动本位而成菩提。因为大光平等普照故,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常住之中得见诸佛,一时成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造作,就路还家,自心平等故,自性平等故,远离分别对待故。一直照见一切众生本源心地,入大光明安稳藏,庄严世间。
一切众生种种身份,种种作业,若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三界九有之类,莫不是诸佛清净庄严本智所现,所以称为不动清净智海生。怎么不动众啊?不需要我们造作什么来成佛,无一众生可成佛,无一众生可度啊,是度尽众生故,了达本智,彻还本源,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世尊所宣化“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何以故呢?一切众生了知法性,远离造作,一时得以度脱。
这种所谓的了义究竟教诲中,皆以法性安立世间,报德滋养世间。阿弥陀佛以他的报德令无量差别有情一时安住,就是所谓的往生的利益,所谓的往生者就是就路还家,就其本性得见法性平等,入无量光佛刹,一时得入无碍智。这个无碍实在是一切众生之本有、一切众生之本具,非造作而来,所有的造作对待,在这个地方一时散坏。所以说“大众庄严功德成就,天人不动众”。
这一段文字要是我们能看一看《大方广如来藏经》,就彻底地能随顺这个教言了,无疑无虑地在这个教言中得到安住。世尊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宣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九种喻说,来证实我们与佛不二的本源心智,一切本来庄严的功德所在,虽因种种烦恼业障现缘蒙蔽。他举了九种例子,我还是提倡大家下去能看一看这个经典,来经经相印证。以经典来印证我们所学的,人得安乐住。
六、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上首。我们一般讲上首是阿弥陀佛上首,观音势至之类。一者依大悲,一者依大愿。一切众生在阿弥陀佛无尽光明中不能得见得用之时,诽谤疑虑,此类有情堕入邪见,堕入浊途,不能自拔。阿弥陀佛依悲智二愿,方便分身,随机感应,普利十方,一切罪恶执着有情令其还得度脱,所以分身悲智。此法性不敢随顺得见之时呢,佛以悲智二法度脱众生。要么以光明之身,就是大势至身,照耀十方有情,令其得见得用;要么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心愿,先以欲勾,令其还入佛智,先随顺众生需求,同时安住,然后汇于无上菩提令其还得度脱。
所以这个上首功德,观音势至之类,就是悲智二法如须弥山住持世间,广利有情,所以胜妙无过啊。悲智二法必然令一切愚痴颠倒有情,不管是极邪恶、谤法、毁法之有情,毕竟得以度脱。何以故呢?此须弥山王,无动无摇故,以阿弥陀佛清净的誓愿所住持故。这个地方住持就是说悲智的守护问题了,所以胜妙无过者。阿弥陀佛的上首,《观经》有写,说其上首菩萨观音势至,最为尊胜。
七、庄严主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
因为昙鸾法师他们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还是正法之时期啊,或者说正法末期啊,他们这个言说都十分地简练,直指法则,不增不减地把法则传递给有缘,有缘速得出离成就。像我们现在讲东西就比较沉重一些,多举案例,多有喻说,令人心开意解。此处不然,他是直说偈言。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主功德成就,是因眷属上首功德成就而延续下来的,大众功德成就延续下来的,他来表达这种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非是王者,非是大小之说,只是愿力尊贵故,愿力殊特故,愿力不可思议故,是以二百一十亿佛土诸佛庄严甚深功德守护锤制出来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愿力,以普利十方有情。我们前面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缘起殊胜故。一看它的缘起是以诸佛清净愿力成就为自身缘起,那么这个因地有异。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这个天人丈夫绝非我们讲的人世间的天,象欲界天,象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天人之类,而是十方诸佛之别称、十方菩萨之异称。何以如此说呢?我们在读这文字中本来就是说众生体者,其众生体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萨。
此天人丈夫众,未出佛、菩萨二类有情。这个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法则。在《大宝集经》中有诸佛无量寿如来会,极乐世界就是诸佛如来会。无量寿者,诸佛世尊者是!随顺诸佛世尊者是!要不然不可以称为无量寿。这个我感觉大家也比较好接受。因为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中所发这个不共之誓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他这个超就是超一切诸佛刹土之誓愿,这二百十一亿诸佛土作为蓝本之依止,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超世之愿。这不是我们要夸张阿弥陀佛,实在是阿弥陀佛以此愿力令一切众生得以随顺成就无上菩提,得以歇心方便而设立,非是为自利,非是为骄狂,是为一切众生得平等无疑安住故,而建立最尊胜国土,令众生一切差别疑虑一时荡尽,得以回归。这样一个抉择的愿力罢了。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那么此如来会中,阿弥陀佛作为佛中之王,光中之极尊者,非是尊大之尊,是利益众生无碍愿力之尊,是令一切众生疑虑消除之尊,皆入平等法性之尊。这个希望诸位善知识善观察,绝非世间自大之尊,不是。
这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啊,愿愿饶益有情。
如此“恭敬绕瞻仰”,我们在《无量寿经》能清楚的看得到。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令其国土有情咸往生彼国,以其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作如来会。十方诸佛如来为什么皆共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是因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摄化令其如是赞叹。那你说这有没有依止呢?有依止的!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愿——“设我成佛道,十方诸佛若不直接称我名者,赞我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那么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传播十方的力,就能令一切众生于本位中得以所谓的赞扬佛陀的广大清净平等无畏之回施,令一切众生还归于功德藏。这功德藏就是一生成佛,住不退转。净土教言它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一生不退转之回施,一生不退转之摄化,一生不退转之教育。它这个教育的机制在于一生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佛之说,所以是究竟了义法性之回施,报德圆满之回施,顺应一切众生无上菩提之回施。
所以在三辈往生中,每一个愿望所摄都是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以明自心,一生成办这个不可思议的愿望。此愿望非造非作,一时汇入无量寿无量光。
那么这个主功德成就我们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其主者但显法性之真实,报德圆满回施令众生认取,无疑无虑。要没有弥陀的报德,我们对法性是十分畏惧的。我刚刚接触到佛教的时间,一说到法性寂灭,就生畏惧,要么是一团漆黑,要么是断灭,要么是顽空邪见。很难有这种清净庄严具足妙用之延续心智,多堕入这种所谓的断灭见中,或者说是畏惧之中,不敢涉足。
那么在弥陀这种广大庄严清净平等回施的报德愿力的涵养之下,这个无畏的心能生起来,就是说顺应法性心智可以生起来,无畏无惧。所以呢,心生感激。这感激不是造作出来的,是在法性的贴切的安乐的感知下会生起感激。 要是不得实利,而说“感激”二字啊,实是自欺欺他;若不得真正的安乐,你说你感激报恩啊,实在是无恩可报啊。所以佛本来不予恩我等,但令我无量劫的沉沦一时出离之时,你感恩不感恩呢?所以有情众生必然会发出感激感叹啊。生命的延续,何以延续呢?只有对佛陀产生这种感恩戴德之心,此心非造作。不是说我故意做出个样子来感激,实在是这种法性的认取令众生安乐,令心智无疑,远离怖畏。那么这个地方呢,就是主功德成就。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昙鸾法师还是直接来引用九十六句偈子。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引用了四句偈子。在这里面,二十九种庄严中引用四句偈子的地方不多,触功德是引用四句偈子——“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引用了这四句。为什么把这个地方看得这么重呢?不虚作住持。
我们现在,听了阿弥陀佛的教言,现在很多人就大肆弘扬不能往生的教言,“不能往生”,那么这个就不是如实的住持,念阿弥陀佛得不到利益,就是所谓的不能明自心,不能得安住,不能往生。那有什么意义呢?那弘扬这个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现在许多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就改辙了,改什么辙呢?去搞其它的修持去了,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更有甚者,大家就去传播道教、儒教去了。
为什么呢?佛法不能带来利益嘛,那我们就从……我们就去寻根吧,学不了佛了,先做人吧。你这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人生真是苦短啊,遇佛法真是难得难闻啊。一生要不了生死,来世你能把持自己的又有几人呢?这个地方不可轻欺,不可欺他;不可自欺,不可欺他的。我们不能不如实、不严肃地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不严肃面对生死问题,人就会相互的欺瞒,说高说低。我经常看到出家人、居士,奔东跑西觅菩提啊,就是不守护自己的心,不愿意在自己的心智上,休息片刻都不愿意,说东道西,说高说低,求是求非,真是苦啊!苦不堪言!苦者还不知苦源。横说竖说,横怨竖怨,就是不踏下心来认识自己的业报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的业缘是自己尊重不尊重的,没有其它的。
在净土一法上,这个地方不虚作住持,也就是我们的心地住持,就是阿弥陀佛的住持,心地住持正是阿弥陀佛的住持。你了解自己的心、心愿,是无上菩提心吗?还是声闻菩提心?还是菩萨菩提心?还是凡夫的善恶心呢?
我遇到一个大法师给我讲这个。我为什么称他为大法师呢?肯定是很大,很有名望啊。他给我这样讲的。他说现在,哎呀,人都做不好,学佛不行啊,还是先学做人吧。因为讲了很多年佛法了,讲着讲着,感觉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佛法,或者接受不了,又开始说先学做人哪。那么这样说法行不行呢?要是真正了解法性的机制、就路还家的善巧,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但要是引导人去做好人,就堕到好人这个菩提心分上去了;就是做一个善人,一生做一个善人的菩提心;或者这个道就是善道,那就生人天道中。这样的人呢,我们不能说他怎么样,但在佛法的利益上,实在是可惜了。
现在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十分普遍的在传播,说你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学佛呢?十分赞同,我也赞同啊。但这生死困惑怎么办呢?无量劫以来的轮回怎么办呢?你那好人能不能解决呢?你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能不能把这问题解决呢?要能解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到这个娑婆世界传法呢?为什么佛法又传到我们中国来呢?佛法中真没有涵摄这种利益吗?所以我们说,上上者必涵下下教言,下下教言也可以回归于上上教言,但不见得能具足表达上上教言,就是有了义不了义之说,所以在学佛法中一定要知了义、不了义心智。
不知的时候呢,就是现在世人多被差别所困,技术、财富、差别,都是。世间的世俗差别丢弃了,建立出世差别。今天说,哎呀,这个人了不起,明天说那个人了不起,就是不把自己的心平等清净下来,慈悲智慧守护下来,就要非得制造一个痛苦的东西。什么东西?高低呗。
那我们看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在哪儿表现呢?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那我们要观自己的业力,观自己的想法,来传播佛法,那肯定是一个大问题了;来修证佛法,那我不知道能不能空过啊。那千人千思维,万人万想法,这个真是不敢去恭维它。因为啥?各人有各人想法,你不能说其好坏啊,但说其各人有因缘罢了。
阿弥陀佛“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无量寿经》有这四句话,在净土法门中是传播得比较广的,就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佛的愿力能使众生闻名,能使众生得往生之欲,能使众生皆得不退转,这是佛的愿力所驱使。愿力者就是心力。心力者,你心与佛愿相应。就是我们这个心也是与佛心本无差别啊。所以佛心不可见,依愿力而见;众生心不可见,依愿而见。那你心怎么表达呢?就你的愿望才能表达出来啊,所以佛心不可见,众生心不可见啊。那么佛建立的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我们可见、可知、可用。那凡夫的心是什么心呢?贪、痴、嗔、慢、疑、邪见是我们的心吗?不是!是虚妄的、是不实的,其心正如无量寿的心是一样的。那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不虚的法则与真实的利益。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这个不是让我们增加偷心,因为是究竟了义教抉择方便产生的最殊胜功德。他并不是说夸张这个事情,没有必要,他是如实之说。我们看他怎么来解释,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解释。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盖者,就是总义来说,总体来说,全部来说,是这样来讲,他不是部分说。净土教言以佛愿力故而产生的事实。心不可自见,依愿而现啊。我们这个地方要是不了解……以前我读到善导大师的话——“以愿标心,心不自见”。我十分震撼的!因为以前想知道自己的心太难了。
因为这个心业晃动、生灭,所外缘境中,或者内生感知中,无穷无尽的变化,无穷无尽的数啊,不可知其数,不可捉摸。你怎么知道你的心呢?明心见性者能知自心啊,无造无作,才能平等安住;凡夫心呢,无量无边颠倒轮回啊。那怎么能知呢?所以善导大师在他的《观经四贴疏》中讲“以愿标心”,我十分震撼!后来读到这《般舟三昧经》讲啊,“心不可自见”。这两个合到一起就感觉到特别安心了,佛来给我们证实我们的心是不可自见的,你并不了解自己的心。那善导大师又给我们讲个方法,说以愿标心。你找到方法了,我心若见不到怎么办呢?我标个愿吧!什么愿呢?你要依佛愿力,佛的愿力就是你的心力了,那就是你的业力归向了。这很明确地表达万法唯心,唯心业力所现,那么我们就有归向了,就分明,能了解这个利益来源。
盖是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也。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大家要是真正地思维过,你就不自以为是了。自以为是一定是分别执着,逃不掉这个分别与执着的。象现在学佛之人这种自我强化、自我骄慢呢,正是佛法对治的烦恼。而往往在这一点呢,在我们汉地人的心目中不是这样的,他就通过佛法强化自己,强化自己的分别执着,强化自己的知见,强化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就是不断地强化。强化到什么程度呢?产生我慢。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卑劣心就会生起来了;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鄙视别人,张口就很难听啊,就把别人象脚下的土一样轻践践踏别人,践踏别人的生命与意识,不尊重,那么清净平等不得安住。这样学法啊,纵是千劫万劫不出生死苦海。何以故呢?你在制造苦啊!苦本!就象刚刚我们学那个心业啊,这个分别执着,造就三有之苦,长寝于幽冥界不得出离,此土就是幽冥界啊。这实在是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一般学佛的时候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念这个可以,但做的时候就是培养人相、培养我相、培养众生相,那就苦海无边了。苦从哪儿来呢?从你这个不正知见中来,不要去怨恨别人。要真苦了,继续出离,不要苦自己。我感觉我们学佛人最主要的觉悟就是先不要苦自己,先要尊重自己。所以正见安立,人离苦得乐。因为智慧就是无依、无靠、无染、无著啊,平等一味,在一相一行三昧中,就是一味的善巧力,所以一切三昧力皆是在平等、智慧、慈悲中,饶益世间,非有它法。
那么世间有情呢,就是越培养“我”越强,最后呢,强中自有强中手啊,还有比你强的人,象打擂台的,永远没有第一名,因为什么呢?你上去第一名了,下边的人肯定有能把你打倒的,那样后边总是还有人上来的。那么这是背道而驰的一种修持,就是强化自我。我们都知道佛法是无我无常的,三法印中最主要的是无我、无常、寂静涅槃。那么在这个无我法则中,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建立我高、我低、我是、我非呢?这个,我感觉是我们现代有情急需解决的一个不知心、被邪见所昧的一种特定状态。
盖是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就是随顺愿力而得度脱,了解自心如愿力无二无别,一时度脱无始以来的一切虚妄我执,一切虚妄分别得以度脱。广大光明愿力一时消融一切对待,这是凡夫要串习的知见啊,就是平等清净光明无碍之知见。要建立对待,你处处碰壁,就是处处找苦吃。其苦也无边啊,因为世间无边,你对待分别无边,那就是造苦无边。这真是学佛一定要把正知见认识清楚。
所以盖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的,那我们现在是用什么力呢?你是用什么力呢?你随时可以考察出来的。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
那什么叫虚作?你要是有如实不虚作住持,那么下边他又说我们举一个虚作之相。
不能住持
他这是对待说,要不然我们没有对比。刚才我们讲众生虚妄对待取舍心哪,是无量无边的,那就是说虚作之相。因为它无我故,不实故,你强执你会得到你得不到的。所以它是虚作之相,它不能如实地住持。
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它这两个是对待而言的,一个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顺性立的大愿,这个愿力不虚作住持;凡夫依自己的虚妄染着对待的心,造成的这种虚作之相,不能住持。你怎么能住持呢?因为我们违背了性德的这个随顺修持啊,肯定就会在无常无我中,就会苦啊,所以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人有辍,止也
因为我是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我倒不希望我去下下功夫再来给大家讲讲什么的,因为这个法不是我讲的法,我也没有必要讲,是什么呢?大家的愿望成熟了,它就会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它。止也。
人有辍,止也。餐养士。
这是个止,这真是个名词了,可能是个名词来源。
或釁(xìn)起舟中
釁,挑衅的衅。
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
他举的例子,可能是第一个呢,就是说养很多饱餐无所事事的人吧,可能是这么个……古代人有养门客之风。他们好比说一个大的什么的富有的人、长者,养了很多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的人。或釁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
我这样说出家师父,我真是比较痛心就是出家师父这一块。象过午不是我要提倡的,我真是见到饿死的,就是这饿死啊,看着这东西放在这里,一碟一碟的放着,饿死啊,不是见一个二个三个,就是说我特别不希望大家饿死啊。我问,所有的我都问过,都是很修行,就是不过午,最后就饿死,生生饿死,都是很修行的。因为以前在一些地方大家说慈法这个人是念佛的,所以他们临终的时候来叫一叫,开示一下,提示一下,去看一看,我就问问缘起,基本上都不过午,都饿死了。就是你眼前放很多的东西饿死了,饿死了。他举了个这么的例子。
就象我们本来具有法性,但是我们被自己的邪见、分别、执着蒙蔽住了,清净我们不得用,广大不得用,安乐不得用,不得用啊。像贪吝之人啊,过去北方有这样的人叫土财主啊。他把所有的银子都攒起来买土地,自己舍不得用,别人那更不要谈了,就象《药师经》讲的一样,心生贪吝,自己尚舍不得用,况且儿女、仆人呢,他举的是这么样的例子。(编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旁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我们因为邪见执着啊、分别的执着,我们所具的法性,就会具足这个法性而不能得到清净与安乐、广大与庄严。他举这个例子是这样的。
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
就是说你不应该守护的东西强制守护,过去说端着金饭碗饿死人的意思。
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实际就是说由于我们执着分别,的的确确是不应该去强制这些东西的,受苦啊!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一段密勒日巴对冈波巴大师的一段话,他可能是他那个教言里边的一种特定,他对冈波巴说:儿啊,他那样称呼他,他说你可不要以别人的过失、世间的罪恶来惩罚自心,就是来惩罚自心,污染自性。他就这样讲呢,他给他的教诲嘛,我特别感动的一段话,看了以后好多年都忘不了这段话。说你一定不要以别人的罪恶、社会的过失,污染自己的心智,惩罚自已的心智。实际就是说不要非守而守啊,就是说不用守护的东西你要强守护住它,那就特别痛苦不堪哪。这个地方可能是需要我们比较注意的,所以说“不能住持也”。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
这个他是对照而言的。
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
这个自在是因顺应法性而表达的愿力不坏,愿力不可思议,他这个愿是顺性建立的,是利他分而建立的;凡夫有情是以自认许的知见、染着而建立的虚妄愿望;阿弥陀佛愿愿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没有一个自已要干什么,我们看所有的诸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如是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有一次,一个学校的老师,可能是一个博导什么的,打电话问我一个事情,他说我现在学佛学的迷了,真学迷了,不知道怎么来面对学生,面对自已了,有点迷失了,我依什么来找回自己的心呢?我说:你不行就读读佛愿吧,读读菩萨的愿望,你能找到自己的心。我们为啥呢?人找到自己的心太难了。不明心见性者,不能如实知自心,往往以造作不实的这种执着知见、分别知见去强制自己的心,反而很痛苦。我说你迷茫,就读一读吧。读了第二天就给我发来个短信,说我原来好为人师啊,作到这个因缘上,好为人师,终于找到一个好为人师的来由了。他找到什么来由?文殊菩萨有十大愿,很高兴的找到了。他说:哎呀,我真是很感动的。他说这再为人师也不怕了。就是愿我有缘咸成菩提,这个愿太好了,不管你怎么对我有怨,他学生中参差不齐,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相应的有不相应的,他说这一个愿望一下就找到心了,找到自己的心愿了,智慧的心愿,就是令一切众生咸成菩提,他一下得到安乐。他说:哎呀,真是很感谢佛教。我说是啊,大家都应该感谢佛教,因为这些佛菩萨给我们建立了真正如实知自心的法则。这个事是没发生多久的。
因为以前我们都曾迷失过,就是我以前没接触到佛陀的愿望时,也是在将信将疑中,步履阑珊地走啊走,不知道会走到哪个地方去。那么真正遇到了佛愿了,感觉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力,就作清净的随顺与供养。而今日阿弥陀佛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他这个愿已经成就了。阿弥陀佛是世尊啊,成佛已经十劫。就象我们说这飞机已经造出来了,他不是说正在画图纸过程中,或者说是发心造一架飞机的过程,他这个机制功能已经纯熟了。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力愿互显,所以愿力所表啊。这个愿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说愿不说力,那愿不起作用啊!我们要不与愿合,何以感知愿之妙用呢?它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你随顺他的愿望,你能感觉到他的愿力所在、他的意义。这个还是希望诸位善知识呢,我们善观察。
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
就是愿力不虚设。
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他这个地方解释啊,我感觉就比较清晰了,我们说愿说心,心愿心愿,“心愿”二字,我希望真是诸位善知识熟记呀,多观察。心愿心愿,不知心则不知愿,不知愿则迷失心。你好好的观察观察。要不然,你说空、无相、无愿三三解脱法门,它是顺性安立的,但是一旦产生妙用,决定立愿,所以诸佛菩萨皆有大愿。
若行愿中,若成就愿中,各各安立,普利世间。所以愿者皆以大悲大智而安立,广利有情而安立,所以非是造作分。心、愿二法希望大家要善思维,要不然我们不明自己的心,更不知道自己的愿。这个心要是强制的心、分别的心、虚妄的心,那就是苦难的心哪。所以其心本源清净,但被我们遮蔽了。所以说虚作住持,不能如实地住持,这是一个对比说。
好我们来看下边的文字。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以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这段文字可能是量比较大一些啊,因为这个是谈菩萨事。我们大众可能就是来尝试着来谈一谈,若是随顺随喜也不妨谈。若是坚持自己所证、所知见、所有量,那这个地方可能很难谈。那我们不妨随顺随喜来谈一谈。
即见彼佛
那你说我没见彼佛啊,闻彼愿,闻彼名,即见彼佛。阿弥陀佛以名号功德普利十方,住于法界这个无尽刹土,就是无尽光佛刹土,照十方有情无所障碍,那么他这个光明誓愿就是他的报德所显。你说我这个地方我见不得,所以不得见正是清净心哪,你不要害怕。
那这我们下边来看他的文字,怎么来切入这个平等智呢?
未证净心菩萨
我们就开始造作了、作意啊,你总是要想对待的法则的,总是要作意:善恶是非、度人不度人、修证不修证的。
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这是阿弥陀佛所有誓愿的回施,“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即得不退转”。那就是你登地不登地他是不管你的,闻到阿弥陀佛的殊胜名号,即得不退转。不退转者,八地菩萨。这个我们都知道他是报德所摄,非修持所成,就是说非不净心造作而建立,所以说没有退转的。
走过般舟三昧的人他就知道,般舟三昧摄八地事,那么就是说我们这一生想得不退转,那么现前诸佛悉皆现前立是十分重要的修持。若是我们常行此道,必于佛法得不退转。就是说证三昧这个常行道也,常行其道,令其必然心智有究竟所归处。那么这个般舟行法看似简单,实在是令无量有情得无上的大利。佛授记的那个大本本的《大集经》,我感觉需要读一读,有时间我们可以在一起读一读。它十分详细的解释了我们末世之中,就是在这个末世之时,般舟行法对我们的这种摄化,就是能令一生得不退转的这个摄化的机制,讲了许多。
那么净土一法亦复如是啊,“与净心菩萨,与地上菩萨毕竟得平等寂灭,这样的法则。”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平等法性生身菩萨也。
这是他给我们做的一个判,教判。我们可以随喜的观察。
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
八地菩萨远离功用,所以无功用心智一时生起,无造作无对待,清净安立。他这个对待的心智已经散坏了,就是我们说这个染着分别的心智已经在他这个生命中没有建立了。此类菩萨心智寂灭,广大安乐平等回施,这是不可思议的。
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他这是互说的,让我们来了知这个平等寂灭、寂灭平等,由生而现、由生而用,得到这个法则。
此菩萨得报身三昧
不出三昧。我们知道诸佛如来世尊,一切行处不离三昧,在十八不共中有说,我们会看得到。那么此类菩萨报身三昧,就是无量三昧自然现前,非假修持了,就是果地三昧一时圆具啊!那么在这以下的菩萨都需要修持的,作意修持,就要有愿的,所以我们现在作愿、不作愿、随顺愿,都能安立法则的。
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
一切对待想已经消融,这个菩萨中有行愿,我们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行愿,在如是行愿中,那么他以行,令愿住世。
阿弥陀佛不是这样,他愿力成就,愿力但显法性,显清净平等法性,无对无待。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回施能令我们心智中消融一切对待法则,得平等安乐住。所以我们读《无量寿经》说“清净平等觉经”,大家都会读这个“清净平等觉经”,他的回施主要机制就是摄我们归依清净平等法性身,归于这个清净平等法性,随顺清净平等法性,远离一切造作与对待,他是建立这样的机制。
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回施,就会令我们清净平等,清净平等远离造作的这种随顺与守护,在这个地方生起无畏,要不然我们这个造作的心永远不能停止下来。七地以下的菩萨还尚在这个作业中呢,那我们作为凡夫地有情,怎么来一时归入清净平等安乐住呢?所以这个回施是十分重要的。
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那阿弥陀佛的回施决定是这样的,阿弥陀佛的誓愿、报德的成就。所以“即见彼佛”有他的报德成就,若能得见,以此令一切众生分别对待心智悉灭。
阿弥陀佛的愿望是这样子的,他的报德回施是这样子的。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平等住,于佛法得不退转。这个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制。要不然我们观察不到,阿弥陀佛为什么说清净平等啊?他的报德为什么回施众生,令众生一生得不退转呢?这唯有八地菩萨住不退转,而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一生怎么得阿毗跋致呢?所以净土一法令众生得阿毗跋致,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呢,可能真是,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时间又到了,也是我们的机制。我感觉这个文字还要反复地去深入、实践、观察、对比、正思维啊,以经、以了义教来观察审视、来实践它,若不如是,可能不敢轻易带过,因为时间到了,我们也带不过去了。
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