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圆觉本起章讲记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47

慈法法师《圆觉本起章》讲记

――乙酉年初于海城保安寺报恩堂

原文

圆 觉 本 起 章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撰

  夫欲运心修行,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先且渐修功成后自顿悟。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普贤等十菩萨节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今则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窥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

  根寻本末总有三重: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

  二发菩提心者,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大愿尽修诸行,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皆为无分齐也。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诸佛同赞多劫不尽。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是以弥勒二百二十二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三修菩萨行者,即已发心当修诸行,故善财所见诸善知识,一一云: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难思佛法即之于心,非向外求非数他宝。广有万行统之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于止观意在斯焉。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上三重因兼果成四。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论贯,始终亦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迥向菩堤因果圆满。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证即三四。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斯焉。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是以因该果海、果徽因源,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

  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会普光明殿、皆斯义矣。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茅连茹,实藉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圆觉本起章终

慈法法师讲解

修行以信解真正为本

夫欲运心修行,

你看这个文字多简单啊。你想修行吗?怎么修?运心修行。过去人这个文字啊!直指功德藏啊!

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

真正!!!字字千金,不象现在人写的文字,一点味道都没有。“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

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

权宗者,就是所谓渐次修持啊,权教就是渐次之教,非究竟说,非了义说,是为权宗。因为《圆觉经》呢,它所讲的是总持法门,是实教,是真如门,非是权巧方便,但说一乘,是那样的教诲。

先须渐修功成后,自顿悟,

就是所谓的权说。

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

它这个“皆”就是必须、全部,

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

顿同佛解,因为华严宗,它是以教相所表明,说先起圆解,解后起修,大开圆解呀,方能起修方便。很实在、很有力。

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

所以说在《华严经》上的这种说法,还未入贤位,(因为十信位未入贤位,)那就可以顿成正觉了,便成正觉,信位就可以以八相成道、转妙*轮、饶益有情啊。

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

三贤是十行、十住、十回向之类的啊,十圣是初地到十地历位修行。(编注: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菩萨。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

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

信解就是开明圆解呀,这十二位菩萨,最初出来启教的时候是文殊菩萨,承佛威神功德,启释迦正因之教。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一切修法,离不开根本即所谓真正的缘起,要不然缘起不真,果就肯定不真。

后普贤等十菩萨阶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

后面有五种根性种类,二十五种修行方法。

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徒增无明,

就是所谓迷信,现在迷信的人还是挺多的,什么叫迷信?说:“师父,你给我说吧,你说怎么地,我就怎么地。”这些人多是迷信之类,我不说你咋办?你就不活人了?那么要有信要有解,信解得力方能正行啊。现在这样迷信的人比较多,迷信不行,还要正信。

有解无信,增长邪见,

你滥解,无有信仰的守护、信顺的守护,这样的人徒增邪见,这样的人妄自发明啊,恣解经教,自己没事解一大堆,徒增邪见。

信解圆通,方为行本,

就是起行之守护。

今者顿信本有圆觉。

你看看这开始启我们的正信了,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这是所谓的“本起”,讲的“本起章”。今则顿信本有圆觉,

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

这个信讲的直接明了,这个地方就是果地教,什么果地教呢?就是所谓的本有圆觉、本无无明,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念佛也离不开这个,古来已久真正的念佛人,不学《圆觉经》的人很少很少,十分少。因为啥?没这个印契的东西,他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果地觉是什么东西呢?你没有一个可知可察可证的一个文字,没有可依从了,所以说大部分人需要学《圆觉经》了。

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

现在妄念修行的比比皆是啊,徒受其恼。

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

他讲的异宗就是所谓的权教之说,

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这个就是所谓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清净圆明之缘起、圆觉之缘起,你不信圆觉之缘起,就是所谓信邪,就是从圆宗所说,非权所摄,这个地方说的十分肯定与直接,不粘糊!不模糊!讲法要是一模糊呀,你不知道怎么来用它?所以说这个圆起章一定要学一学。尤其像***,迷迷信信的,颠颠倒倒的人,每一次来,“哎呀,师父我听懂了,这回听懂了。”下次来了还问:“这往生,这咋能往生,能往生吗?”迷啊。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测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

修行次第

根寻本末总有三重。

他把这根末用三重来表达。

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

要了解圆觉性了,你有发菩提心的善巧,若这个次第一乱,发菩提心就模糊,无有遵循。所以先知一切众生本具圆觉,无散无坏,那下面你再发菩提心,实际说本具圆觉菩提心自然彰显,这是次第。

后修菩萨行。

实际说这个次第,你要是离开了本无无明,无以起修,所有动念皆是造作。那么这是三个次第——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他写的特别的清晰,无次第中的次第,就是所谓的圆满的次第,这些文字特别得力。

初了圆觉性

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

这后面的文字是直接启用的。

圣凡相异、异则不真,

这是直指根本,现在人哪有这种心力呀,现在人在这不敢清净的守护,异则不真啊!圣凡相异,异则不真!

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

这样自然归入圆觉性,发菩提心,依此修菩萨行。顿同佛解,修行无碍,触者皆菩提道业,十分的得力啊,菩萨们!让人感觉到真是直指修行根本动源。

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

实际要知道没有什么虚实!也没有谁主宰谁呀!但看发心,但念所缘,

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若不依这个圆觉性啊,本具圆觉性,本有圆觉性,若不知本无无明,依此顿出生死的这种真正信解,那你就不能生起凡圣无异的这种决定的心智,那你不能从凡起修啊。生佛同体,同岂有增减,若不依此无始无终的圆满心智,无以引发无上菩提心,多是结业之行为,你怎么举心动念就不是法界之信,不能全体法界。你不能依信来行,一举法界全体再现。那你的修行决定是结业,所以说“自谓修行元是结业”,这个话说的了了分明。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这是决定说,没有含糊,没有任何可含糊的,此生必得不退转甚深功德利益。若依顿解顿悟法门中切入,一生决定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得以成就的清净发心。

“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这里没有说要经过多久多久,就是信解悟入之刹那,当下起修啊。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

踟蹰:就是徘徊的意思。

次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者,

下面这是告诉我们菩提心了,

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

因为心者,策励有情啊,你虽知圆觉性,若不去引发菩提心,不堪运用于圆觉,你不能启用这个如来藏啊。

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

实际我们现在学任何法,都离不开菩提心,不能昧失菩提心。

心体、心相、心德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

宗密大师不可思议,让我们触摸得到这个心。一说菩提心,蒙了。我在广化寺时,每天都去书里捞摸这个菩提心,我说菩提心是个什么东西呢?查啊查啊查,作了好几本的笔记,说句实话没有把菩提心搞明白。写了很多菩提心,写了几本子,但真正能用的菩提心,没有搞明白,就是没有具体的到底菩提心怎么来拿得起、用得上呢?没有找到。不能说文字没有讲清楚,只能说不当我的机,记了几本子,后来我就把它烧了。几大本子,只要碰到菩提心的文字都记了下来,抄抄抄……。后来想想后悔了,不应该烧掉,要印出来,都是菩提心的文字,关于菩萨心的文字,几本子。为了明白它啊,抄抄抄……,后来碰到这个地方,还抄什么抄啊,对不对?这里面讲的很明白,就几句话。怎么讲明白了呢?心体心相心德。以前搞几本子都没有搞明白,为啥?太多了,太繁杂了,反而失心了,越看越不知道讲什么了,那时候也可能是刚学佛,根性不纯熟。

心体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

体——什么叫体?就是你感觉得到,碰得到东西,有感觉。

大愿是总、

愿力能策动人心啊,是总,

悲智是别,

悲智所谓是手足吧,大愿是体。

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

悲智是愿之所用,所以是为别,总别之说。华严宗这一脉的教化,它一讲就是总别,别总,什么四种因果,因中果,果中因。他是讲这些东西,什么宾主,主宾,讲的太多道理了,讲四种因果可以写多少书,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写几本书,你一看写无什么……我搞不懂,反正特多,不实用,不需要懂那个道理就可以了。所以说大愿是总,就是大愿是主,悲智为宾,主一现前,宾为所用。所以有大愿者,必具智悲。大愿啊菩萨!没有愿,做事马马虎虎的。有人说我怎么老想睡觉,啥也不想做呢?这是没有愿!没有愿他都不想做事,人感觉麻木不仁。所以大愿是主,是总,悲智为别、为宾。我加的“宾”字,比较好清晰判定它。“愿者乐欲、乐欲何事?”没有这种意乐的心,没有这种向往的心,人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掉到无明窟里,无思窟里去了。

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这个说发心有三种,它表达这个东西的。

即是大智无所执着。

这是一种表法,

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

大智是正念无所执着,深心是大愿乐一切善法,象四宏誓愿之说。

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要没有大悲心,我们修法总是不相应的,总是没有力量。有人说:哎呀,我坐的可舒服了,念佛的气息可均匀了,可静了。这样人四六不成材,永远不成佛道。但现在这样的修法到处都是,一把抓一把。说:“现在念佛怎么样?”“哎呀,可清净了。”这样人成不了佛道,没有拔济众生苦难之心,贪图修法之安逸,但为自身修持,多是以法堕入世俗,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这样的人啊,一把一把的,包括我,或者以前是那样子的,起码说没有发现这个法门之前有那样的东西。哎呀,坐在那个山窟窿里可好了,别人还来磕头,说“去!”装模作样把人撵走,“滚下去,以后不要来了,我静修呢。”实际说这静静的坐着舒服啊,一坐一天,有时候天人给你唱首歌,可好听呢。真是的,你们不知道,当我说妄语吧!你坐久了,它真是舒服啊。我说红绿鸦不要叫了,那红绿鸦哇哇哇还在那个石头窗叫,我说:“今天又来人了,讨厌。”你能成佛吗?一会上来一群人,给法师顶礼了,我说“去!”打扰静修,扰道人心,红绿鸦趴在窗上一叫,下边来人了,半个小时、两小时以后这人就上来,红绿鸦是天人啊。贪图安逸时你不知多安逸,哎呀,可好了,人要想安逸那可好了,但我知道,那成不了佛道。所以救护一切众生,“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编注:引用的是文殊菩萨的发心。法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提及发心的重要性。)就是这个心——救护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

心相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

没有差别呀。

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

就是不要漏一个啊,有人说:“那个人糟糕死了,把他撵走,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你看那样人跟你在一起。”——这样人那你发心不平等,有时侯我经常这样想——这个人不咋地,撵他走。

大愿尽修诸行,

有时我们修法感觉这个法可修,那个法不可修,实际你能不能修一切法呢?利一切众生呢?这心量一大了,舒适安乐自在威神,不加修持,本具圆明。人往往不相信这个,有人认为打多少座多少座,都来问我,他们打五千座的问我说:“法师,你老人家修什么法那么自在啊?”我说:“你打多少座了?”“五千座了”。我说:“坐一万个小时还没成佛。”不知本心圆明功德啊,不开玩笑啊,发心不明,修法总是无益啊!这我给你们修心中心的菩萨们,讲讲……(听不清)保证再一上座就放光了,真是这样子的,我真想给你们这些心中心的弟子们讲一讲……(听不清),保证一上座就放光了。(他人答:好!)好啥好?不是,我怕心中心老师仇恨我说:“你什么东西啊?你给我们弟子讲法?”怕这个……(笑)好,我们不管它了,我们还接着说,“大愿尽修诸行”。

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

这个大智表现是什么呢?了无染着之心智啊,

故净名云:

《维摩诘经》,

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分别菩提之见,说的这个菩提心分要彻底的舍弃。

皆为无分齐也

就是所谓的圆满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佛法门真是离不开这个,末世修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心,要离开这一生没有成就的份,很难有机会。因为在次第修持中,过去必有贤圣摄化,否则渐次修持必得退转,进一退九之地,多生懈怠。

心功德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

何以故?虚空无量无边,此圆觉性无动无染,真实不虚啊。

诸佛同赞多劫不尽。

十方诸佛一时赞叹此发心者,这是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都守护,一切菩萨为伴侣,你根本不会畏惧。这不是夸张,你说……(?),跟这话不相类比,不是此类话,跟××(?)没关系。

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

这是一个故事,就是所谓为了喻法的说法。

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

这经典上最多最多的是什么?这两个故事,前面举了两个典故就是什么呢?有沙弥发大乘心,说欲拔一切众生苦,同成佛道。阿罗汉一看,这沙弥德相圆满,顿时生起礼敬之心。就这么个典故,发心之刹那,威德者所见。像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个人在发无上菩提心,十方诸佛一时起座,你关键你不信啊,你看不见啊,你说我动啥心念谁也不知道,实际十方诸佛一时了知,你相信就对了,不相信就慢慢来吧,我也不知道,这两个故事是这样子的。所以先者为难,何以故呢?诸佛不过是先发之心者,我们都要同入此心,诸佛只是先发此心、先证此心、先用此心、先传播此心者,就是为尊贵、为难发、为稀有,为我所顶戴、所皈依,这才皈依佛,要不然我们有同样的心智皈依他干什么?所以先心之难得。

是以弥勒二百二十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他举这个说法,发菩提心呢,先同圆解,次发菩提心,那么你要先初了圆觉性,这是二嘛,这什么二呢?一二三讲三重次第,前面不是讲根寻本末总有三重,讲的这三重的前两重,所以二门正是本起因也。那第三重。

三修菩萨行

三修菩萨行者,即以发心当修诸行。

你有信解没有行持呀,就象美餐具足,有人饿死掉是一样的,没有法味呀。

故善财所见善知识一一皆云: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所以说这个发心之后啊,所有遇到的善知识都是能导引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时候你就不管他是老人、孩子、外道,知道尊重一切了。那是个小孩子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老人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外道你不要尊重他,不是,要发起广大尊重之心,象密乘里讲的一样——时时得见一切有情皆是上师所再现。发起这广大圆满心智之守护,平等一味之供养、爱乐、尊重。念佛法门嘛,念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人人皆佛之心智的守护。这么好的东西供养大家,有点于心不忍呢,本来我想把这个东西装在口袋挺好呢。(笑)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

这个了悟就是顿同佛解,这了悟,虽是解悟,决不可思议,实是以菩萨为伴侣,你能这样的解悟,菩萨就是你的伴侣,没啥好说的,诸佛就是你的根本守护者,你与无上道决定得不退转。所以我们真是很庆幸啊,遇到宗密大师这样的大善知识与我等开清净教言,实在是令人感动。所以即是“依理而修”。

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

善哉!你看这句话是什么呀?以行酬愿,酬什么愿呢?诸佛之大愿,原来我们不离凡夫身就可以行诸佛之大愿,讲的甚明甚为清晰。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就可以行了,要不然我们说以佛愿为己愿是大话嘛,对不对呀?跟你了不相干,所以“以行酬愿”。象一些法门讲,但讲佛心是众生,众生即佛体,不离此体即成佛道,敢吗?不敢就慢慢来,次第修。真是这么好的文字,这个好的法呀。

难思佛法即之于心,

难思,用你那妄想心去分别了知它太可怜了,永远没法了辨呢。

非向外求,非数他宝

这个宝是自家珍宝,

广有万行统一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

要缺一个膀子就不能飞,

是以菩萨所以依,故天台宗止观义在斯焉。

就说要有这样的翅膀,所以有愿就要有行啊,有所了悟就要有去亲证。

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在这个《圆觉经》中普眼所启教。

上三重因兼果成四,

这第四重,重什么呢?就是讲这个功德利益,

故我清凉大师

因为他是华严宗的第五祖,清凉国师,我们都知道他是华严的祖师。

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议论贯,始终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意境使信解具坏。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忘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

这是清凉国师所回答的。是回向是迥向?应该是回向吧,这个是“迥”字,迥向,因为是回向菩提还是有意思。

四、回向菩提因果圆满。

因为一切万行不离菩提,菩提指导一切万行,是为圆满。

今本起因即彼一二,

一二就是他这四重所说,清凉国师说这四重,

随根修证即三四,

就是这一段文字是特定的排布,是清凉国师排布出来的四重义,他这它分成两段。

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欺焉。

从凡至圣呀,炳著就是很清晰地看得到。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

他用下面四句来说的,就是把它总结成四句话,

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

后面他有解释。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

一四所解呢,就是因因果果,就是“本是因因”与“本是果果”,这个地方讲的是觉性,是这么个说法,你可以对照。那么中间说起因“正是其因”也好,“正是其果”也好,说“起末”与“摄末”,这是个运用的东西就是过程。

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

就是不假造作,全体大用,性非修证呀,性非不修证,非修证,非不修证,说修证有造作相,说非修证有断灭相,所以这个地方非是此对待说,是真如说。所谓果果与因因之说了,

是以因亥果海,果徽因源

因果同时呀,通达无碍,因果无一始终,始终畅明因果。这个地方懂不懂倒无所谓,有个感觉就行。

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

这个因亥果海呢就是初心,就是跟佛的果等知等量,那证佛之后还为菩萨,说果徽因源,后面是解释,因亥果海,果徽因源。净土一法……念佛之时,就是成佛时,成佛又是菩萨,虽用佛果尚是菩萨。

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为地始终,同回普光明殿,皆斯义矣。

就是说在普光明殿中啊,始终作业不离圆满菩提,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本起之义范释难明,

若解释太多就麻烦了,故此一章拔毛连茹,茹就是根。

实籍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返回 慈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八大人觉经简释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目录 附:十二大愿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五集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慈法法师壬午年结夏说法选录-- 谈“往生”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十二、走出自我蒙蔽使生命充满光明温暖与生机..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八集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五、成佛后的无尽妙用
 善知识的选择
 佛号在处 即弥陀在(二零零九年结夏安居佛七开示)
 临命终时怎么往生(二零零九年结夏安居佛七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96经 向东低斜经第六[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六[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四)[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明静:沙尘暴中的一线天光[栏目:雪漠]
 塑佛形像功德如海聚(海涛法师 辑)[栏目:造像功德文集]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运用困难来训练舍离心[栏目:智慧的能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医生是教育病人最好的老师[栏目:传喜法师]
 2012新年贺词[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